大豆的生物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学生实验报告(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学生实验报告(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滁州市黄泥初级中学 实验 名称 班级 认识显微镜 组次 科目 时间 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生物 日星期 第 节课
1、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 (1)、取一粒浸软的大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
实验 步骤
(2)、剥去种子外面最外面的一层薄皮—— 种皮,分开合拢着的两片子叶。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1)首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如:颜色、形状等。 (2)其次按要求解剖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由于种子的个体都较小,且 各部分结构都很娇嫩,所以在观察时一定要避免损伤种子的各部分结构,仔细 观察。
实验 学生

大豆的生物实验报告

大豆的生物实验报告

大豆的生物实验报告目的:探究大豆的生长规律准备:准备4组未萌发的大豆种子,一个阳光充足的阳台,足够的水,足够的土壤。

过程:(一)种子萌发和出苗期胚根首先从胚珠珠孔伸出,当胚根伸长到与种子等长时称发芽。

胚轴伸长,种皮脱落,子叶随下胚轴伸长露出土面,当子叶展开时称出苗。

条件适宜,播种后4—6d即可出苗。

田间半数以上子叶出土即为出苗期。

(二)幼苗期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前为幼苗期。

出苗后2片子叶展开,其幼茎继续伸长,上面的2片对生的单叶随即展开,此时称单叶期。

随着幼茎不断伸长,长出第一片复叶时称3叶期。

3叶期地上部分增长速度较慢,地下根系生长较快形成根瘤。

此期末根系初步形成,开始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料。

幼苗期大约20—25d,占整个生育期的l/5,这一时期是长根期;应注意蹲苗,加强田间管理,达到苗全、苗匀、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

(三)花芽分化期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为花芽分化期,也是分枝期。

一般约经25—30d。

当复叶出现4—5片时,主茎下部开始发生分枝,同时分化花芽。

人豆花芽的分化和现蕾是在短口照条件下进行的。

花芽开始分化过程是:先出现半球状花芽原始体,接着在它的前面形成事片,再形成筒;继而分化出龙骨瓣、翼瓣和旗瓣;环状的雄蕊原始体相继分化,在雄蕊中央雌蕊开始分化,并出现胚珠原始体;随后进入胚珠、花药原始体分化,花器官逐渐长大,最后陆续形成花蕾、花粉和胚囊,完成花芽分化。

花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

这时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同时注意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达到株壮、枝多、花芽多、花健的要求。

(四)开花结荚期从始花到终花为开花期,从软而小的豆荚出现到幼荚形成为结荚期,出于大豆开花与结荚是并进的,所以这两个时期通称开花结荚期。

大豆花很小,着生在叶腋或茎的顶端,每个花簇上着生的花数,因品种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

大豆落花落荚率高,因此每个花簇结荚数较少。

大豆开花以上午6—9时为多,由现蕾至开花一般为3—7d。

生物豆子实验报告(3篇)

生物豆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生物豆子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2. 探究不同条件下豆子萌发的情况。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方式,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种子萌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气以及完整有活力的胚。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豆子的萌发情况,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四、实验材料1. 黄豆(或绿豆)若干粒2. 两个小碟子(或小碗)3. 自来水4. 温度计5. 湿布6. 干布7. 记录纸和笔五、实验方法1. 准备两个小碟子,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将黄豆分别放入两个碟子中,每个碟子放入等量的黄豆。

3. 在实验组碟子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使豆子浸没在水中。

在对照组碟子中不加水。

4. 将两个碟子放置在室温下,用湿布覆盖,保持豆子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豆子的变化,包括发芽率、发芽时间、豆芽长度等。

6.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设置不同温度(如低温、常温、高温)的实验,观察豆子的萌发情况。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将黄豆浸泡在水中24小时,使其吸足水分。

2. 将浸泡好的黄豆分别放入两个碟子中,每个碟子放入等量的黄豆。

3. 在实验组碟子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使豆子浸没在水中。

在对照组碟子中不加水。

4. 将两个碟子放置在室温下,用湿布覆盖,保持豆子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豆子的变化,包括发芽率、发芽时间、豆芽长度等。

6.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设置不同温度(如低温、常温、高温)的实验,观察豆子的萌发情况。

7.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七、实验结果1. 实验组豆子发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水分对豆子萌发有重要作用。

2. 随着温度的升高,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逐渐提高,说明温度对豆子萌发有显著影响。

3. 低温条件下,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较低,说明低温抑制了豆子的萌发。

4. 高温条件下,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也较低,说明高温同样抑制了豆子的萌发。

豆科植物实验报告

豆科植物实验报告

豆科植物实验报告引言豆科植物是植物界中重要的一类植物,包括大豆、扁豆、豌豆等。

豆科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食品、饲料、工业和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豆科植物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了解豆科植物的生长特点和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材料:- 大豆种子- 水杯- 溫水- 尺子- 湿润的纸巾- 盐水- 草本泥土- 盆栽方法:1. 所用种子为大豆种子,先将大豆种子使用温水清洗,去除表面的脏物。

2. 取一个水杯,倒入适量的温水,然后将洗净的大豆种子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

3. 在一张湿润的纸巾上放置3颗小豆子,纸巾不要太湿。

4. 将纸巾卷起,并放置在一处温暖湿润的环境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5. 每天观察大豆种子的变化,记录发芽和生长的情况。

6. 在观察期结束后,将豆芽种植在含有适量水分和营养物质的盆栽内,放置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结果与讨论本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大豆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

在浸泡后的24小时内,大豆种子开始发生发芽。

经过5天的观察,我们注意到豆芽的根部开始伸长,并出现了幼嫩的叶片。

到了第7天,豆芽的根部继续生长并分支,在土壤中扎下更深的根系。

叶片也变得更加丰满,颜色由浅绿色变为深绿色。

豆科植物的发芽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的湿度、温度、光照和营养物质。

在本实验中,我们特别关注了温度和湿度对发芽和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温暖的环境和适度的湿度有利于豆子的发芽和生长。

温暖的环境可以促进种子的新陈代谢,使细胞分裂和生长活动更加活跃。

适度的湿度可以保持种子的水分平衡,并为根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另外,光照是豆科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光照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足够的营养物质。

在观察期结束后,我们将豆芽种植在盆栽中,放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以促进豆芽的进一步生长和发育。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大豆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我们了解了豆科植物的生长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黄豆生长环境实验报告(3篇)

黄豆生长环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黄豆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包括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等因素对黄豆生长的影响。

通过实验,了解黄豆的生长习性,为实际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黄豆种子:品种为黑龙江大豆。

2. 育苗盘:若干。

3. 培养土:营养土和沙土混合。

4. 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5. 湿度计:用于测量空气湿度。

6. 光照计:用于测量光照强度。

7. 浇水器:用于浇水。

三、实验方法1. 分组与处理:将黄豆种子分为四组,分别为A组、B组、C组和D组。

每组50粒种子。

- A组:作为对照组,正常生长条件,即温度20-25℃,湿度60-70%,光照自然光照。

- B组:降低温度至15℃,其他条件同对照组。

- C组:增加湿度至80-90%,其他条件同对照组。

- D组:减少光照至自然光照的1/3,其他条件同对照组。

2. 种植与观察: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播种于育苗盘中,覆盖一层薄土,保持土壤湿润。

每天观察并记录黄豆的生长状况,包括发芽时间、株高、叶色、叶面积等。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黄豆的生长状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对照组A组的黄豆发芽时间为5天,B组发芽时间为7天,C组发芽时间为4天,D组发芽时间为6天。

结果表明,适中的湿度有利于黄豆的发芽。

2. 株高:对照组A组的黄豆株高为20cm,B组株高为15cm,C组株高为22cm,D 组株高为18cm。

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黄豆株高的增长。

3. 叶色与叶面积:对照组A组的黄豆叶色鲜绿,叶面积为10cm²,B组叶色较浅,叶面积为8cm²,C组叶色深绿,叶面积为12cm²,D组叶色较浅,叶面积为9cm²。

结果表明,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有利于黄豆叶色和叶面积的增长。

4. 结荚情况:对照组A组的黄豆结荚数量为30个,B组结荚数量为20个,C组结荚数量为35个,D组结荚数量为25个。

大豆实验报告

大豆实验报告

大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大豆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并探讨其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

通过观察大豆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分析其生长速度、根系发育、叶片形态等特征,以及对光照、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响应。

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健康生长,并对环境因素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引言: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了解大豆的生长和发育规律,对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大豆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其生长过程和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培养基、水、光源等。

2. 实验步骤:a. 将大豆种子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水。

b. 在培养皿中铺一层湿润的培养基。

c. 将浸泡后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

d. 将培养皿放置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e. 每天观察大豆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f. 持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对大豆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与讨论:1. 大豆的生长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豆的生长速度较快,幼苗迅速出土,并逐渐长高。

2. 根系发育:大豆的根系发育良好,根系逐渐扩展并向下生长,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

3. 叶片形态:大豆的叶片呈羽状复叶,叶片表面光滑,叶色鲜绿。

4. 光照对大豆的影响:大豆对光照的需求较高,充足的光照能促进其光合作用,提高养分合成效率。

5. 温度对大豆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大豆的生长,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其生长速度和发育状况。

6. 水分对大豆的影响:适宜的水分条件是大豆生长的基础,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大豆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健康生长,生长速度较快。

2. 大豆的根系发育良好,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

3. 光照、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4. 大豆对光照的需求较高,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

大豆实习报告(共7篇)

大豆实习报告(共7篇)

大豆实习报告(共7篇)第1篇:大豆生产实习报告1.大豆高产的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大豆高产的基础。

土壤水分状况、养分状况及土壤的一些物理性状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子。

大豆种子萌发需要的水分较谷类作物多。

大豆的幼根较柔嫩,含水量大,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才能促进幼根向纵深伸长。

植株主根可达1米左右,侧根平行扩展可达0.5米左右。

土壤水分不足时,会影响其纵向和横向扩展生长。

大豆根对土壤中氧气变化很敏感。

在缺氧条件下,根生长量明显减少。

因此,土壤水分含量适度、耕层深厚、松紧适度,就可提供良好的水分含量和通气条件,会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

在土壤学中,以土壤紧实度作为土壤耕作层水分、通气的物理性状指标,一般以容重来表示 (每立方厘米干土的克数)。

大豆的适宜土壤容量为1.0~1.4。

壤土对大豆生长最为适宜,粘砂壤土、粘壤土和砂壤土也能正常生长;砂土和粘土,持水力弱或通气差,不利于生长。

2.整地技术种植大豆可采用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整地技术。

(1)平翻多在北方一年一熟的春大豆地区应用。

通过耕翻,土壤熟化加速,有利于养分的充分利用。

创造一定深度的疏松耕层,翻埋农肥、残茬、病虫、杂草等,为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创造条件。

翻地时间因前作而不同,有时也因气候条件限制有所变化。

麦茬实行伏翻,应在8月翻完,最迟不可超过9月上旬。

黑土耕深25~35厘米;黄土、白浆土、轻碱土或土层薄或下层土壤含有害物质翻深不宜超过肥土层。

伏翻后,在秋季待土壤充分接纳雨水后耙细耪平。

玉米茬、谷子茬和高粱茬进行秋翻。

秋翻时间短促,一旦多雨,则无法进行,只能待翌年春翻。

秋翻应在结冰前结束,深度可达20~25厘米。

秋翻地应在耕后立即耙耪,在次年春播前再次耙平并镇压,防止跑墒。

春翻应在土壤“返浆”前进行,耕深15厘米为宜。

一般来讲,伏翻好于秋翻,有利土壤积蓄雨水;秋翻好于春翻,防止春播前水分过多丧失。

但如果秋翻不适时,水分过多,形成大土块,效果反而不如春翻。

(2)垄作是东北地区常用的传统耕作方法;耕翻后作垄,能提高地温,加深耕作层,增强排涝抗旱力。

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与记录,分析并总结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点和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盆栽土•水•光照灯实验步骤1.将大豆种子均匀洗净并保持在室温下。

2.准备好多个小花盆,每盆填充适量盆栽土。

3.将洗净的大豆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的小花盆中。

4.将一组小花盆放在阳光充足的位置,为其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照。

5.将另一组小花盆放在遮荫处,减少阳光照射的时间。

6.将第三组小花盆放在不接受阳光照射的房间内。

每组小花盆都给予适量的水。

7.每日观察记录各组小花盆中大豆的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高度、叶片数量等指标。

实验结果1.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大豆植株生长较为健康,叶片绿色丰满,生长高度增长明显。

2.在遮荫处,大豆植株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叶片颜色偏黄,生长高度有所减缓。

3.在不接受阳光照射的条件下,大豆植株生长非常缓慢,叶片颜色枯黄,生长高度几乎停滞。

实验结论1.充足的阳光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

2.适量的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至关重要,过少或者过多的水分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3.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强调了植物生长对环境因素的依赖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应重视植物生长环境的营造,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以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Smith, J. et al. (2010).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plant growth.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 25(2), 123-135.。

生物大豆实验报告

生物大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豆油脂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索氏抽提法提取大豆油脂的操作步骤。

3. 学习通过实验验证大豆油脂的提取效果。

二、实验原理大豆中含有丰富的油脂,索氏抽提法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油脂的方法。

该法利用有机溶剂对油脂的溶解性,通过加热使油脂溶解,再通过冷凝将油脂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1. 器材:天平、索氏抽提器、烘箱、研钵、漏斗、烧杯、量筒、滤纸等。

2. 试剂:大豆、无水乙醇、无水硫酸钠、无水碳酸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大豆样品:称取10g大豆,置于研钵中,研磨成粉末状。

2. 装置索氏抽提器:将研钵中的大豆粉末倒入索氏抽提器的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密封好。

3. 加热抽提:将索氏抽提器放入烘箱中,加热至80℃,使大豆油脂溶解在无水乙醇中。

4. 冷凝收集:在冷凝管中收集无水乙醇,使溶剂蒸发,油脂留在圆底烧瓶中。

5. 脱溶剂:将圆底烧瓶中的油脂转移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搅拌使油脂充分反应,去除酸性物质。

6. 测定油脂量: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收集滤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称量干燥后的油脂质量。

五、实验结果1. 大豆样品的初始质量:10g2. 干燥后的油脂质量:3.5g3. 油脂提取率:35%六、讨论1. 本实验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大豆油脂,提取效果较好,油脂提取率为35%,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大豆油脂的提取。

2. 在实验过程中,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油脂分解;同时,要确保无水乙醇的纯度,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索氏抽提法提取大豆油脂的操作步骤,为进一步研究大豆油脂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七、结论本实验采用索氏抽提法成功提取了大豆油脂,提取率为35%,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豆油脂的提取。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黄豆实验报告

黄豆实验报告

黄豆实验报告黄豆实验报告引言:黄豆是一种常见的豆类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黄豆的一些特性和用途,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黄豆的营养价值黄豆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6%左右,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价值。

此外,黄豆中还富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此外,黄豆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预防便秘。

维生素E和维生素B群在黄豆中也有一定的含量,对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黄豆的烹饪与制作黄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烹饪和制作。

最常见的是将黄豆煮熟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将其磨成黄豆浆,制作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等豆制品。

此外,黄豆还可以发酵制作成豆豉、豆瓣酱等调味品。

黄豆的烹饪与制作方法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进行选择。

三、黄豆的保健作用黄豆中富含的异黄酮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研究表明,适量摄入黄豆可以缓解更年期症状,如潮热、出汗等。

此外,黄豆中的异黄酮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细胞的损伤,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量摄入黄豆可能会导致雌激素水平过高,对某些人群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摄入黄豆时应适量控制。

四、黄豆的食用禁忌虽然黄豆有许多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但也有一些食用禁忌需要注意。

首先,黄豆中含有一种抑制消化酶的物质,可能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

因此,患有胃肠道疾病或消化不良的人应适量食用。

其次,黄豆中的嘌呤含量较高,痛风患者应注意限制摄入。

最后,黄豆中的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牙齿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因此应注意口腔卫生。

结论:黄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具有多种制作方式和保健作用。

适量摄入黄豆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纤维,对人体健康有益。

然而,食用黄豆时需要注意控制量和食用禁忌,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黄豆是一种值得推荐的食物,但在食用过程中需谨慎选择和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效果。

大豆种子的萌发实践报告(2篇)

大豆种子的萌发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大豆(Glycine max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豆种子萌发是大豆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了解大豆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大豆种子萌发实验,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大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品种为“中黄13”实验器材:培养皿、滤纸、镊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等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大豆种子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代表不同萌发条件,具体分组如下:A组:适宜温度(25℃)、充足水分、充足光照B组:适宜温度(25℃)、充足水分、缺乏光照C组:适宜温度(25℃)、缺乏水分、充足光照D组:不适宜温度(35℃)、充足水分、充足光照E组:不适宜温度(15℃)、充足水分、充足光照(2)实验步骤①将滤纸剪成培养皿大小,放入培养皿中。

②称取适量大豆种子,用镊子均匀摆放在滤纸上。

③将各组实验组分别放入培养皿中,记录实验数据。

④将培养皿置于适宜温度下,分别进行充足水分、缺乏水分、充足光照、缺乏光照等处理。

⑤每隔24小时观察并记录各组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包括种子发芽率、发芽时间、发芽长度等。

⑥实验持续7天,记录各组实验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豆种子萌发情况经过7天的实验,各组大豆种子萌发情况如下:A组:发芽率为95%,发芽时间为48小时,发芽长度为1.2cm。

B组:发芽率为80%,发芽时间为60小时,发芽长度为1.0cm。

C组:发芽率为50%,发芽时间为72小时,发芽长度为0.8cm。

D组:发芽率为30%,发芽时间为84小时,发芽长度为0.6cm。

E组:发芽率为20%,发芽时间为96小时,发芽长度为0.4cm。

2. 结果分析(1)适宜温度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适宜温度(25℃)条件下大豆种子发芽率最高,发芽时间最短,发芽长度最大。

说明适宜温度有利于大豆种子萌发。

黄豆实验报告

黄豆实验报告

黄豆实验报告黄豆实验报告引言:黄豆是一种常见的豆类食材,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豆的特性和潜力,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变化。

实验一:黄豆的发芽率与温度的关系我们选取了一批黄豆种子,将其分成几组,分别放置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观察发芽情况。

结果显示,温度对黄豆的发芽率有着显著影响。

在较低的温度下,黄豆的发芽率较低,而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发芽率会显著提高。

这表明温度是影响黄豆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二:黄豆的光周期对生长的影响为了研究黄豆的光周期对其生长的影响,我们将黄豆种子分成两组,一组置于常规光照下,另一组置于黑暗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处于常规光照下的黄豆生长更加健壮,叶片绿色丰满,而处于黑暗中的黄豆则生长缓慢,叶片颜色较浅。

这表明光周期对黄豆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验三:黄豆的水分对品质的影响为了研究黄豆的水分对其品质的影响,我们将黄豆种子分成几组,分别给予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浇水。

结果显示,适量的水分对黄豆的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黄豆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过量的水分会导致黄豆根部缺氧,影响其正常的代谢过程。

因此,合理控制水分对黄豆的种植和养护非常重要。

实验四:黄豆的烹饪对营养的影响为了研究黄豆的烹饪对其营养的影响,我们将黄豆分成几组,分别进行煮熟、炒熟和生食处理。

通过测量各组黄豆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我们发现煮熟的黄豆在蛋白质含量方面相对较高,而炒熟的黄豆则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方面略高于其他处理方式。

这表明不同的烹饪方式会对黄豆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烹饪过程中应注意合理搭配,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黄豆的营养价值。

结论: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我们对黄豆的生长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温度、光周期、水分和烹饪方式等因素对黄豆的生长和品质均有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种植和利用黄豆,提高其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

大豆幼苗生物实验报告

大豆幼苗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大豆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其形态结构变化。

2. 探究大豆幼苗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差异。

3. 分析大豆幼苗对水分的需求及其生长规律。

二、实验材料1. 大豆种子(优质、饱满)2. 两个培养皿3. 长玻璃棒4. 温室5. 测量尺6. 光照计7. 电子秤8. 水表9. 记录本三、实验方法1. 种子处理:将大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24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

2. 播种:将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撒在两个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100粒种子。

3. 分组:将两个培养皿分别放置在光照和黑暗的环境中,保持其他条件一致。

4. 水分管理:每天定时给培养皿中的大豆幼苗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5. 测量与记录:- 每隔3天测量大豆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鲜重。

- 使用光照计测量光照强度。

- 使用电子秤测量幼苗的鲜重。

- 使用水表记录每天的水分消耗量。

四、实验结果1. 光照条件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在光照条件下,大豆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鲜重均高于黑暗条件下的幼苗。

- 光照条件下,大豆幼苗的叶片颜色更加鲜绿,生长速度更快。

2. 水分需求与生长规律:- 随着水分的增加,大豆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鲜重逐渐增加。

- 当水分过多时,幼苗出现徒长现象,生长速度反而减慢。

- 当水分过少时,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出现萎蔫现象。

五、实验结论1. 光照对大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光照条件下的大豆幼苗生长速度更快,叶片颜色更加鲜绿。

2. 大豆幼苗对水分的需求有一定的规律,适量的水分有利于其生长,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影响其生长。

六、实验讨论1. 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激素的合成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2.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适量的水分有利于植物吸收养分和进行光合作用,但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七、实验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增加对照组,例如设置无光照条件的大豆幼苗,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光照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大豆的实验报告

大豆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大豆种子发芽所需条件;2. 观察大豆种子发芽过程;3. 分析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大豆种子;2. 容器;3. 筷子;4. 水杯;5. 花盆;6. 棉花;7. 温度计;8. 记录本。

三、实验方法1. 种子选择与准备:选取饱满、无病虫害的大豆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使种子吸足水分。

2. 实验分组:(1)对照组:将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撒在花盆中的土壤上,覆盖一层薄土,保持土壤湿润;(2)实验组:分别设置以下条件,观察大豆种子发芽情况。

A. 光照组:将花盆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B. 温度组:将花盆放置在恒温条件下(如:25℃);C. 水分组:定时给花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D. 氧气组:将花盆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3. 观察与记录:(1)每天观察大豆种子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时间、发芽率等数据;(2)观察大豆种子发芽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如: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等;(3)分析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与发芽率(1)对照组:大豆种子在浸泡24小时后开始发芽,3天后发芽率达到90%;(2)光照组:大豆种子在光照条件下,发芽时间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发芽率达到85%;(3)温度组:大豆种子在25℃恒温条件下,发芽时间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发芽率达到85%;(4)水分组:大豆种子在定时浇水条件下,发芽时间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发芽率达到85%;(5)氧气组:大豆种子在通风条件下,发芽时间与对照组基本相同,发芽率达到85%。

2. 大豆种子发芽现象(1)浸泡24小时后,大豆种子开始吸水膨胀,种皮变软;(2)2-3天后,大豆种子开始发芽,出现白色胚芽;(3)5-7天后,大豆幼苗长出2-3片真叶,幼苗高度约为2-3cm。

3. 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1)水分:大豆种子发芽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但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影响发芽率;(2)光照:大豆种子发芽过程中需要适量的光照,光照不足会影响幼苗生长;(3)温度:大豆种子发芽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发芽率;(4)氧气:大豆种子发芽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氧气,氧气不足会影响发芽率。

大豆发芽的实验报告(3篇)

大豆发芽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大豆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2. 观察大豆种子发芽的过程,了解其生长规律。

二、实验材料1. 大豆种子:选用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大豆种子。

2. 容器:玻璃瓶、塑料盒等。

3. 装饰材料:棉花、土壤、沙子等。

4. 工具:剪刀、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

三、实验步骤1. 种子处理:将大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24小时,使其充分吸水。

2. 容器准备:选择合适的容器,放入一层湿棉花,作为种子发芽的基质。

3. 种子摆放:将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摆放在棉花上,注意不要重叠。

4. 实验分组:将容器分为若干组,每组放入相同数量的大豆种子。

5. 控制条件:a. 光照:部分容器放置在光照条件下,另一部分放置在黑暗条件下。

b. 温度:控制容器内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如20-25℃。

c. 湿度:保持容器内的湿度适宜,如80-90%。

d. 通气:确保容器内的空气流通,避免缺氧。

6.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大豆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其生长过程,如发芽时间、发芽率、生长速度等。

7.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大豆种子一般在浸泡24小时后开始发芽,约3-5天内发芽率可达90%以上。

2. 发芽率:在光照、适宜温度、湿度及通气的条件下,大豆种子的发芽率较高。

3. 生长速度:大豆种子发芽后,生长速度较快,约2-3天内可长至1-2厘米。

五、实验结论1. 大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气条件。

2. 在适宜的条件下,大豆种子发芽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

3. 本实验为大豆种子的播种和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容器内的湿度,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2.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大豆种子的生长情况,及时记录数据。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大豆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播种和栽培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豆类种子观察实验报告(3篇)

豆类种子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豆类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组成。

2. 观察豆类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情况。

3. 探究豆类种子发芽所需的基本条件。

二、实验材料1. 豆类种子:绿豆、黄豆、黑豆、红豆等。

2. 实验器材:培养皿、吸水纸、滴管、放大镜、温度计、计时器、标签纸。

三、实验步骤1. 种子准备:将各种豆类种子分别放在培养皿中,用标签纸标记清楚。

2. 环境设置:将培养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设置温度为25℃。

3. 发芽实验:a. 对照组:将吸水纸浸湿后,平铺在培养皿底部,将豆类种子均匀撒在吸水纸上,每组放置10粒种子。

b. 实验组1:将吸水纸浸湿后,平铺在培养皿底部,将豆类种子均匀撒在吸水纸上,每组放置10粒种子,将培养皿放置在光照条件下。

c. 实验组2:将吸水纸浸湿后,平铺在培养皿底部,将豆类种子均匀撒在吸水纸上,每组放置10粒种子,将培养皿放置在黑暗条件下。

4. 观察记录:a. 每天定时观察豆类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时间、发芽率、幼苗生长状况等。

b. 使用放大镜观察豆类种子的结构,记录种子内部结构、胚芽发育情况等。

c. 使用温度计测量培养箱内的温度,确保实验条件一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豆类种子结构观察:a. 绿豆种子:绿豆种子呈椭圆形,种皮为绿色,种皮表面光滑。

内部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

胚乳为白色,富含淀粉。

胚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

b. 黄豆种子:黄豆种子呈圆形,种皮为黄色,种皮表面光滑。

内部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

胚乳为白色,富含蛋白质。

胚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

c. 黑豆种子:黑豆种子呈椭圆形,种皮为黑色,种皮表面光滑。

内部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

胚乳为白色,富含蛋白质。

胚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

d. 红豆种子:红豆种子呈椭圆形,种皮为红色,种皮表面光滑。

内部结构包括种皮、胚乳和胚。

胚乳为白色,富含蛋白质。

胚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

2. 发芽实验结果:a. 对照组: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豆类种子均能发芽,发芽率较高。

大豆形态观察实验报告(3篇)

大豆形态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大豆,又称黄豆,是豆科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

为了了解大豆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我们进行了大豆形态观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大豆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

2. 观察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3. 分析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现象。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蒸馏水、培养皿、镊子、放大镜、记录纸、笔。

2. 实验工具:电子天平、恒温培养箱、显微镜。

四、实验方法1. 种子的预处理:将大豆种子用清水浸泡6小时,使其吸水膨胀。

2. 种子的形态观察:用放大镜观察大豆种子的形状、颜色、表面结构等特征。

3. 种子的萌发实验:a. 将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放入培养皿中,每皿10粒。

b. 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种子表面湿润。

c.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在25±1℃,每天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d. 每天记录种子的发芽数量、生长状态等。

4. 种子的生理现象观察:a.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大豆种子的重量,记录其初始重量。

b. 每隔一定时间,称量大豆种子的重量,观察其重量变化。

c. 使用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变化。

五、实验步骤1. 种子的预处理:将大豆种子用清水浸泡6小时。

2. 种子的形态观察:a. 用放大镜观察大豆种子的形状、颜色、表面结构等特征。

b. 记录观察结果。

3. 种子的萌发实验:a. 将浸泡好的大豆种子均匀地放入培养皿中,每皿10粒。

b. 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蒸馏水,使种子表面湿润。

c.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在25±1℃,每天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d. 每天记录种子的发芽数量、生长状态等。

4. 种子的生理现象观察:a.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大豆种子的重量,记录其初始重量。

b. 每隔一定时间,称量大豆种子的重量,观察其重量变化。

c. 使用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变化。

生物黄豆发芽实验报告

生物黄豆发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2. 观察黄豆种子发芽的过程。

3.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二、实验原理种子发芽是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则是指种子本身具备完整的胚和充足的养分。

三、实验材料1. 黄豆种子2. 水盆3. 滤纸4. 塑料盒5. 保鲜膜6. 直尺7. 记录纸8. 铅笔四、实验步骤1. 种子准备:选取饱满、无病虫害的黄豆种子,用冷水浸泡24小时,使其吸水膨胀。

2. 播种:将泡好的黄豆种子均匀地撒在滤纸上,覆盖一层薄薄的滤纸,以保持湿润。

3. 设置对照组:将播种好的滤纸放入塑料盒中,用保鲜膜密封,设置三个对照组:- A组:室温(约25℃)下放置。

- B组:置于冰箱中(约5℃)。

- C组:置于阳光下(约30℃)。

4. 观察与记录:- 每天观察黄豆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发芽的种子数量、胚芽长度等。

- 使用直尺测量胚芽长度,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 绘制发芽曲线,分析不同条件下黄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 分析胚芽长度与时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1. 发芽情况:- A组:室温下,黄豆种子发芽较快,胚芽长度增长明显。

- B组:冰箱中,黄豆种子发芽较慢,胚芽长度增长缓慢。

- C组:阳光下,黄豆种子发芽速度适中,胚芽长度增长较快。

2. 胚芽长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豆种子的胚芽长度逐渐增加,但在不同条件下增长速度不同。

六、实验结论1. 黄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室温条件下,黄豆种子发芽速度较快,胚芽长度增长明显。

3. 冰箱中,黄豆种子发芽速度较慢,胚芽长度增长缓慢。

4. 阳光下,黄豆种子发芽速度适中,胚芽长度增长较快。

七、实验拓展1. 尝试在其他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黄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2. 研究不同品种的黄豆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差异。

3. 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如胚芽生长、养分吸收等。

大豆的生理实验报告

大豆的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大豆的生理特性,包括其种子发芽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大豆油脂的提取及其生理功能,以及大豆子粒中的酶活性。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大豆的生长发育规律、油脂含量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以及大豆子粒中酶的作用和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野生大豆(山东垦利)- 栽培大豆(7518和鲁豆2号)- 大豆种子- 盐溶液- 索氏抽提器- 研磨机- 电子天平- pH计- X-射线微区分析仪2. 实验仪器:- 培养皿- 温度计- 显微镜- 恒温培养箱- 移液器- 烧杯- 过滤器三、实验方法1. 种子发芽实验- 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种子分别置于盐溶液中,观察发芽势、发芽率、盐害指数和幼苗期的耐盐系数。

- 测定幼苗期和种子发芽期的生长状况和耐盐阈值。

2. 大豆油脂提取实验- 取大豆,用研磨机研磨成粉末。

- 使用索氏抽提器提取大豆油脂。

- 测量所得油脂量。

3. 大豆子粒酶活性实验- 观测野生大豆茎叶表面附着物的形态分布和腺毛的超微结构。

- 测定盐处理条件下叶片分泌物中和叶片内部Na+、Cl-含量变化。

- 对腺毛的三个细胞以及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内的Na+、K+、Cl-等离子相对含量变化进行X-射线微区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种子发芽实验- 野生大豆在幼苗期和种子发芽期均表现较强的耐盐性,而栽培大豆在种子发芽期和幼苗期均表现较弱的耐盐性。

- 野生大豆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高于栽培大豆。

2. 大豆油脂提取实验- 提取的大豆油脂量为每100克大豆约含20克油脂。

3. 大豆子粒酶活性实验- 野生大豆茎叶表皮上有一种特殊的腺毛,其形态分布和超微结构与大豆子粒的酶活性有关。

- 盐处理条件下,叶片分泌物中Na+、Cl-含量有所增加,而腺毛细胞和表皮细胞内的Na+、K+、Cl-等离子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

五、讨论1. 野生大豆具有较强的耐盐性,这可能与其在自然环境中适应盐碱土壤的能力有关。

2. 大豆油脂的提取方法简单易行,油脂含量较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豆实验报告

黄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黄豆发芽的过程,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 探究不同条件下黄豆发芽率的变化。

二、实验材料1. 黄豆:100粒2. 容器:5个3. 水:适量4. 纱布:适量5. 计时器:1个三、实验方法1. 将100粒黄豆均匀地分成5组,每组20粒。

2. 分别将5组黄豆放入5个容器中。

3. 向每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黄豆浸泡在水中。

4. 用纱布覆盖容器口,防止灰尘进入。

5. 将容器放置在室温下,每天观察黄豆发芽情况。

6. 记录每组黄豆的发芽率,并分析影响发芽率的原因。

四、实验步骤1. 第1组:正常发芽组- 容器:A- 浸泡时间:12小时- 观察周期:每天2. 第2组:低温发芽组- 容器:B- 浸泡时间:12小时- 观察周期:每天- 低温处理:将容器放入冰箱中,保持温度在5℃3. 第3组:高温发芽组- 容器:C- 浸泡时间:12小时- 观察周期:每天- 高温处理:将容器放入电热毯上,保持温度在35℃4. 第4组:无光照发芽组- 容器:D- 浸泡时间:12小时- 观察周期:每天- 光照处理:将容器放置在黑暗环境中5. 第5组:有光照发芽组- 容器:E- 浸泡时间:12小时- 观察周期:每天- 光照处理:将容器放置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五、实验结果1. 第1组:正常发芽组- 第1天:无发芽- 第2天:5粒发芽- 第3天:10粒发芽- 第4天:15粒发芽 - 第5天:20粒发芽 - 发芽率:100%2. 第2组:低温发芽组 - 第1天:无发芽- 第2天:无发芽- 第3天:无发芽- 第4天:无发芽- 第5天:无发芽- 发芽率:0%3. 第3组:高温发芽组 - 第1天:无发芽- 第2天:无发芽- 第3天:无发芽- 第4天:无发芽- 第5天:无发芽- 发芽率:0%4. 第4组:无光照发芽组 - 第1天:无发芽- 第2天:无发芽- 第3天:无发芽- 第4天:无发芽- 第5天:无发芽- 发芽率:0%5. 第5组:有光照发芽组- 第1天:无发芽- 第2天:无发芽- 第3天:无发芽- 第4天:无发芽- 第5天:无发芽- 发芽率:0%六、实验分析1.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正常发芽组的发芽率最高,达到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探究大豆的生长规律
准备:准备4组未萌发的大豆种子,一个阳光充足的阳台,足够的水,足够的土壤。

过程:(一)种子萌发和出苗期
胚根首先从胚珠珠孔伸出,当胚根伸长到与种子等长时称发芽。

胚轴伸长,种皮脱落,子叶随下胚轴伸长露出土面,当子叶展开时称出苗。

条件适宜,播种后4—6d即可出苗。

田间半数以上子叶出土即为出苗期。

(二)幼苗期
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前为幼苗期。

出苗后2片子叶展开,其幼茎继续伸长,上面的2片对生的单叶随即展开,此时称单叶期。

随着幼茎不断伸长,长出第一片复叶时称3叶期。

3叶期地上部分增长速度较慢,地下根系生长较快形成根瘤。

此期末根系初步形成,开始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料。

幼苗期大约20—25d,占整个生育期的l/5,这一时期是长根期;应注意蹲苗,加强田间管理,达到苗全、苗匀、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

(三)花芽分化期
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为花芽分化期,也是分枝期。

一般约经25—30d。

当复叶出现4—5片时,主茎下部开始发生分枝,同时分化花芽。

人豆花芽的分化和现蕾是在短口照条件下进行的。

花芽开始分化过程是:先出现半球状花芽原始体,接着在它的前面形成事片,再形成筒;继而分化出龙骨瓣、翼瓣和旗瓣;环状的雄蕊原始体相继分化,在雄蕊中央雌蕊开始分化,并出现胚珠原始体;随后进入胚珠、花药原始体分化,花器官逐渐长大,最后陆续形成花蕾、花粉和胚囊,完成花芽分化。

花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

这时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同时注意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达到株壮、枝多、花芽多、花健的要求。

(四)开花结荚期
从始花到终花为开花期,从软而小的豆荚出现到幼荚形成为结荚期,出于大豆开花与结荚是
并进的,所以这两个时期通称开花结荚期。

大豆花很小,着生在叶腋或茎的顶端,每个花簇上着生的花数,因品种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

大豆落花落荚率高,因此每个花簇结荚数较少。

大豆开花以上午6—9时为多,由现蕾至开花一般为3—7d。

胚珠受精后,了房逐渐膨大,形成软而小的绿色幼荚,当荚长lcm时,称为结荚。

豆荚的生长是先增长,再增宽,最后增厚。

开花结荚期是大豆生育最旺盛的时期,是需要水分和养料最多的时期,同时需要充足的光照。

在前期苗全、苗壮、分枝多的基础上,花期应加强肥水管理,并使通透良好,以达到花多、英多、粒多和减少花英脱落的要求。

(五)鼓粒期。

从豆英内豆粒开始膨大起,直到最大的体积和重量时止称鼓粒期。

开花后10d内,种子内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缓慢,之后的7d增加很快,大部分干物质是在这以后大约21d内积累的。

鼓粒期约30—40d。

鼓粒完成时的种于含水量约90%。

鼓粒期是大豆种子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大豆生育是否正常将决定每英粒数的多少、粒重的高低和种子化学成
分。

此时干旱或多雨致涝能造成死英、秕粒、粒重下降而严重影响产量。

保证种了正常发育要满足两个条件:①植株本身贮藏物质丰富,根系不衰老,叶片的同化作用旺盛;②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

(六)成熟期
叶片受黄脱路,豆粒脱水,呈现品种固有性状,这时种子含水己降至15%以下,直到摇动植株时英内有轻微响声,即为成熟期。

此时应当降低土壤水分,加速种子和植株变干,便于及时收获,同时防止肥水过多造成贪青晚熟,影响及时收获和倒茬。

此期天气晴朗干燥可促进成熟且有利于提高品质。

结果:我了解到了大豆的生长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