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送别诗鉴赏分析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6f4d6adcc22bcd126ff0c45.png)
知识目标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二.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三、赠友送别诗的特点⒈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赠友送别诗诗剖析
![赠友送别诗诗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a7950914791711cc7917d1.png)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 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 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 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 时的怅然若失(2分)。
6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 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 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 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 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 片殷切的关心。(2分)同时,揣度行 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 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2分)。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 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 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 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 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 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 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 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 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任务三:规律小结——送别诗的情感
23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 《送杜十四之江南》 • 孟浩然 • 荆吴相接水为乡, • 君去春江正渺茫。 • 日暮征帆何处泊? • 天涯一望断人肠。
24
情感2:宽慰 (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董大》 高适 •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已, • 天下谁人不识君。
19
常见意象:南浦
•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 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送美人 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 《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 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 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 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 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 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 愁怀。 20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d74393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6f.png)
赠友送别诗鉴赏“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2、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https://img.taocdn.com/s3/m/c988fce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e.png)
常用手法
直抒胸臆 情景关系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 虚写(虚实结合) ……
温故而知新1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真题1
(2022·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 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 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 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 长安在Hale Waihona Puke 边。(2022·全国乙卷)
译文: 在做官之前,像虞卿和魏齐,这是从小的穷朋友,算
是很早的了;在穷困中,像韩信和南昌亭长之间寄食交 往的穷朋友,也算是很早的了。
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 声中我更觉忧愁。
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 江独自流淌。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
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
正与这美景相称。
CB.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友中人也的曾风使采用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 D四.诗句中的前意后思两是次:那使里用的“美君景”一,都直是为指世即人将所离称别道的,友人, 含你义到并了无蜀不中同地。区也一定会说风景很美。诗中
2.请简要赏析诗的颈联。
颈联借景抒情,
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 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 烟、湿竹,四个意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 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 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762421cb52acfc789ebc9c7.png)
赠友送别诗鉴赏知识目标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二.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 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
李白《送友人》赏析: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之情与离别之绪
![李白《送友人》赏析: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之情与离别之绪](https://img.taocdn.com/s3/m/06dcfe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e.png)
李白《送友人》赏析: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之情与离别之绪《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漂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
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一、作品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2、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自兹去:从此离去。
兹,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
三、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
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
”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一说地点在安徽宣城市区别士桥。
“别士桥”原名“镇宁桥”,因为这首诗而被改称为别士桥。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2057708ba1aa8114431d9d0.png)
赠友送别诗鉴赏知识目标⑴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⑵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能力目标: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⑴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⑵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
一.导课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二.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
《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
![《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5f044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5.png)
《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送友人诗词篇一【原文】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
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03赠友送别诗 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03赠友送别诗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8ac66bf01dc281e53af08b.png)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精品专题专题03 赠友送别诗一.赠友送别诗概说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另外,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
——时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
另外,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送别地)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
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
”的诗句之意。
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送别诗
![送别诗](https://img.taocdn.com/s3/m/5b58df6c168884868762d652.png)
一、赠友送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⒈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
⒉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⒊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
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⒋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
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都运用这种手法。
⒌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高中语文-诗与别离——赠友送别诗鉴赏
![高中语文-诗与别离——赠友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e91c1a602768e9950e73874.png)
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
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②送别诗的四大意象
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 以“柳”寓 “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 “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 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
酒 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
②送别诗的四大意象
月 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 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所以送别 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
劳歌一曲解行舟,
猿啼客散暮江头,
红叶青山水急流。
人自伤心水自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同作逐臣君更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青山万里一孤舟。
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
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两诗都借对水流的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
了反衬的手法。(2)不同之处: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
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 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 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 词。
灞桥(灞陵)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 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李白《灞陵行送别》
灞陵,汉文帝陵寝,有时写作霸陵。灞,即 灞河。因灞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 郊白鹿原东北角。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 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 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 的著名之地。
赠友送别诗 (1)诗歌标题常含有
的标志
“送”“别”“赠”“酬” “饯”等字眼。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李白《赠汪伦》 刘禹锡《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赠友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https://img.taocdn.com/s3/m/5a70f510866fb84ae45c8d09.png)
温故知新,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别董大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阙的结构 上起什么作用? 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 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 容具体说明。 答: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 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 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1.(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它一语双关,从 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蒙蒙,其实 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结尾一句既直接抒情,抒发了离情,余味深长,言有尽而 意无穷。
谢亭送别
许浑
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诗歌鉴赏之赠友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dc4502c1a37f111f0855b38.png)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6
❖ 3、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 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 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 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
居易《南浦别》
a
10
❖ 3、杨柳,草,酒——物
❖ 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 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 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其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 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 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 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 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 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 劳劳亭。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 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我国成语 中,就有“劳燕分飞”之说。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 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 之意。即描写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被迫分离,两人恋恋不舍 而送别。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 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 居易《琵琶行》
a
8
❖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地
赠友送别诗鉴赏分析
![赠友送别诗鉴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47159c71fe910ef12df84b.png)
•情感3:抒发对情谊的珍视。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4:表现诗人的志趣。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阳关、古道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秋
(三)、送人还荆州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1、诗歌颔联历来被人称颂,试简单赏析。(4分) 1分 答: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融情于景)的手法, 1分 由眼前的景色想象流水与云梦水泽的早晨相连, 1分 青山和洞庭湖的春天不分,流露出对游人一路山 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1分
• • • •
(二)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诗中“渺茫”一词历来被人称赞,试赏析。 (4分) 1分 •答:“渺茫”一词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 1分 出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的景象,更是诗 人茫然心境的描摹,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 然若失。 1分 1分
• 六、实战演练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 穷树,带雨埋云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 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友送别诗
![赠友送别诗](https://img.taocdn.com/s3/m/01760f0cd15abe23492f4dce.png)
赠友送别诗鉴赏一、内容及主题倾向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茫然、怅然若失,依依不舍的愁苦,离别时的惆怅哀婉,惜别哀伤,盼再相见。
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慰藉中寄希望,情深意长的勉励,或慰勉之中又有难舍难分之情。
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3、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或个人际遇的感伤,或表明自己高洁的气节,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二、写作技巧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
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4ab47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b.png)
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译文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
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
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注释吴越:指今苏浙一带。
吴:指现在浙江一带。
火:繁荣、热闹的景象。
必经年:泛指要待很长时间,客人乐而忘返了。
赏析这是一首向友人介绍吴越美好风光的送行诗。
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里田园沃饶,山川佳丽,历来为人称道。
开头两句“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吴越接壤,也暗示以下所写,乃两地共有的特色。
颔联“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点明桔和莲,别处也有,而吴越的不同,就在于“有园多种”、“无水不生”。
诗人选取桔和莲为代表,也颇为精当。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而桔生陆上,莲出水中,又可从而想见吴越地区水陆风光俱美。
颈联“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则着眼于写水乡市镇的繁荣。
吴越水乡,市镇大都紧挨河港。
不写日市写夜市,只因夜市是吴越物产丰富、商业繁荣的一大标志;而桥边夜市,更是水乡特有风情。
夜市的场面形形色色,独取一“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江南多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古寺是游人必到之处。
“春风寺外船”,令人想见春风吹拂、临水寺前游船辐辏的景象,这是水乡又一特色。
结尾两句“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情之美。
如此旖旎的风光,又如此好客的人情,他乡游子自然居“必经年”,乐而忘返了。
这首诗清新秀逸,像一幅色彩鲜明的风俗画,是送别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创作背景这是首送别之作,由于诗人的朋友要去吴越旅行,诗人在为朋友游吴越而高兴,其中还有些羡慕。
《送别友人诗》鉴赏
![《送别友人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b28392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4.png)
送别友人诗原文:
பைடு நூலகம்君东我亦西。
衔悲涕如霰。
浮云一南北。
何由展言宴。
方作异乡人。
赠子同心扇。
遥裔发海鸿。
连翻出檐燕。
春秋更去来。
参差不相见。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朓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13年),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送别友人诗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南北朝诗人沈约此诗一共十句每句无言字数虽然少内容却写得十分的伤感可见诗人在表达上面的一绝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赏析
《送友人》原文赏析
![《送友人》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e8403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9.png)
《送友人》原文赏析《送友人》原文赏析(精选14篇)这是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别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对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写离情之苦。
店铺带来的《送友人》原文赏析。
《送友人》原文赏析篇1原文: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词赏析:这是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别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对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写离情之苦。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隐含了《诗经》名篇《秦风·蒹葭》的意境,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以景开篇,以情点题,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塞山色共苍苍。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
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蒹葭苍苍”两句以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的后两句是说,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写情》)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的深情和遗憾。
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李益《写情》)的苦语。
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话语。
这与前两句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末句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去边关了,那再见自然是难了,除非相遇在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送人还荆州 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1、诗歌颔联历来被人称颂,试简单赏析。(4分) 1分 答: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融情于景)的手法, 1分 由眼前的景色想象流水与云梦水泽的早晨相连, 1分 青山和洞庭湖的春天不分,流露出对游人一路山 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1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河边有雁声。——李颀《送刘昱》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13、孤蓬(秋草)类: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 水流。(冯延巳) 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 日凭高泪。(晏几道)
9、灞陵(借代)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 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 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10流水:古人分别多在水边,流水之多、之长、之柔、一 去不返都和离情相似。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 伦》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 酒肆留别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醇》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
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 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 地”、“留别(别) ××”/“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 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 《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一般 用抽象性高的诗题,这是相当明显的特点。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多凄婉缠绵,而这首诗则别开生面。结合全 诗,简要分析后两句诗。(4分)
1分 答:诗歌最后两句别开生面,诗人劝慰朋友不要为 离别而难过, 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一定会结识许多 1分 新的知心朋友。作者一扫前两句的落寂悲苦,表现 1分 出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抒发诗人对友人情真 意切的劝勉和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1分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鉴赏赠友送别诗
在中国诗坛上, 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 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 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 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赠友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4:虚实结合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清猿梦里长。
5:比喻(修辞)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赠友送别诗的情感
•情感1:情深意长的勉励,难分难舍的离情(依依不舍)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2:描写离别后的孤寂、凄苦、怅惘,抒发 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月:月光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
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一致,因而诗人常借月 抒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去与师谁与共,一船明月一船风。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 侍卿》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王昌龄《卢溪 主人》
*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 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 素娥等。
5、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浦口 是水边送别之所 6、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派遣愁苦 7、兰舟:水上交通工具,代表着出行。
8、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 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
• • • •
(二)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诗中“渺茫”一词历来被人称赞,试赏析。 (4分) 1分 •答:“渺茫”一词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既写 1分 出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的景象,更是诗 人茫然心境的描摹,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 然若失。 1分 1分
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 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1、落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12、鸿雁类: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 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
2: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3:托物寓情,借物抒情
•情感3:抒发对情谊的珍视。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4:表现诗人的志趣。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阳关、古道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秋
杨柳、杨花、孤帆、船(舟)、流水、 ⑶环境意象: 大雁、寒蝉、杜鹃、日暮、夕阳、 西风、酒、春草
(4)送别歌曲: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
送别诗常见意象
1、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
眼泪。 2、柳:(1)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 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 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 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 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 荣之意。 3、子规(杜鹃):子规啼声哀怨动人,听起 来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 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 六、实战演练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 穷树,带雨埋云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 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