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阅读

合集下载

闺怨诗【十八首】

闺怨诗【十八首】

【导语】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时期,其中⼜有特别的⼀类称为宫怨诗。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妇等)的忧伤,或者少⼥怀春、思念情⼈的感情。

下⾯是整理的闺怨诗,欢迎阅读。

【⼀】 莺啼翠柳燕归时,⽟⼿托腮情更痴。

俗世红尘多少爱,让⼈回忆让⼈思。

【⼆】 昔⽇花开共此时,与君吟曲两相知。

今朝孤寂琴⾳乱,只把相思幻梦痴。

【三】 ⼀抹灯辉落案头,轻书⼩字诉离愁。

常将思念托鸿雁,关外郎君是否收? 【四】 淡淡⾦笼淡淡光,三更寂夜照红妆。

起⾝伏案挥毫墨,寄予情思千百⾏。

【五】 丛⽣碧草鸟啼枝,昔⽇逢君正此时。

⽟笛声声花影乱,相思幽梦幻情痴。

【六】 轩庭独倚叹红尘,斜抱琵琶曲未吟。

阵阵秋风花影乱,更添思念断肠⼈。

【七】 翠柳红花唤⽟娘,罗裙绮袂为谁妆。

琴⾳慢抚幽幽梦,曲曲情歌落⽔塘。

【⼋】 ⼜是⾹风夏⽇天,思君花下共缠绵。

春楼长忆当初事,写向天空夜⽉前。

【九】 春辉沐浴翠⽣枝,⼏缕阳光落满池。

重奏新⾳寻旧梦,思君长忆去年时。

【⼗】 三⽉风吹花⼜⾹,青苔⽯阶⼏彷徨。

⽆端思绪⼼头起,缕缕情怀念爱郎。

【⼗⼀】 细⾬绵绵意未停,佳⼈伞下倚栏凭。

凝眸远望千⼭外,寄予相思⼀⽚情。

【⼗⼆】 寂寞佳⼈裹素纱,清风不忍扰宵华。

闺房长忆江南事,半盏相思半盏茶。

【⼗三】 三⽉河边翠柳柔,淅淅细⾬惹思愁。

佳⼈伞下频频顾,只见亭湖不见⾈。

【⼗四】 ⽆⼼施粉扮浓妆,夜夜思君愁断肠。

⽉下花前孤独影,横琴⼀曲凤求凰。

【⼗五】 思君千⾥隔天涯,已过三秋共品茶。

⼀曲琴⾳肠欲断,满⾝⾹雪落梅花。

【⼗六】 情途路远两难留,苇岸依然碧⽔悠。

湖映瑶台连桂影,风中长忆旧时愁。

【⼗七】 霜落荷池枝上残,寒风瑟瑟影孤单。

不知多少相思夜,唯见郎君梦⾥还。

【⼗⼋】 艳艳花姿春满园,佳⼈⽉下⽴琼轩。

含情欲唱相思曲,⼜怕⼈听不敢⾔。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翻译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译文及注释译文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②凝妆:盛妆。

③悔教:悔使。

王昌龄《闺怨》全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全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全文及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
“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
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
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昌龄诗《闺怨》全文翻译赏析

王昌龄诗《闺怨》全文翻译赏析

王昌龄诗《闺怨》全文翻译赏析王昌龄诗《闺怨》全文翻译赏析《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诗鉴赏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这首诗抓住闺中少妇盛装登楼欣赏美好春光时心头突然激起思夫之情这一瞬间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位女主人公被离愁别绪所困扰时的愁姿怨态,含蓄地表达了夫妇朝夕相胜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思想。

诗的起句“闺中少妇不知愁”,“不知愁”三字,表现出闺中少妇天真、娇憨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对热爱、达观的态度。

正因为她娇憨得不知愁,才会一度向往世俗的荣华,劝“教夫婿觅封侯”;正因为她热爱生活,所以面对大好春光,她才会精心地打扮自己,象孩提时那样蹦蹦跳跳地登上翠楼,去饱览人间春色。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 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第二句“春日凝汝上翠楼”,则是“不知愁”之形态的注解和具体表现。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从“凝妆”二字上我们可以体会她登楼前那“不知愁”的欢悦心境;一个“上”字,又将她登楼时步子的轻盈描绘得真实可感。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寒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翻译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注释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

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

“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

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

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

秋霜欲下,玉手先知。

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

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②凝妆:盛妆。

③悔教:悔使。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阅读及答案(1)首句的“”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不知愁(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

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

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5.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问题】(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3)赏析“忽”字妙处。

答:(1)没有违反题意。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时期,其中⼜有特别的⼀类称为宫怨诗。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妇等)的忧伤,或者少⼥怀春、思念情⼈的感情。

下⾯是为⼤家带来的: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她精⼼妆饰,登上⾼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惆怅之情涌上⼼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的幽怨。

闺,⼥⼦卧室,借指⼥⼦。

⼀般指少⼥或*。

古⼈"闺怨"之作,⼀般是写少⼥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作"不曾愁",则诗意⼤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强盛,从军远征,⽴功边塞,成为当时⼈们“觅封侯”的⼀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的⽣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的⼀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句⼜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的*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位丈夫远征他乡,⾃⼰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的时代,她平⽇⾥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的⼼⽬中,不仅仅是“春⾊”的代替物,同时,它⼜是友⼈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闺怨》赏析: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

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

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

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

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

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

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

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

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

【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闺怨》赏析: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

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

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

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

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

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

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

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

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

王昌龄《闺怨》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昌龄《闺怨》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王昌龄《闺怨》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王昌龄(690?—756?或谓698—757),字少伯,行大,郡望琅琊,一作太原,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校书郎。

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迁汜水(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尉。

后以事贬岭南,北归后改江宁(今江苏南京)丞,世称“王江宁”。

天宝中,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又称“王龙标”。

安史乱起,避乱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两《唐书》有传。

王昌龄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有“诗家天(一作夫)子王江宁”之称。

尤擅七绝,时与李白并称。

清人宋荦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

太白、龙标,绝伦逸群。

”(《漫堂说诗》)现存诗一百八十多首,有《王昌龄集》传世,还有《诗格》等著作。

【原文】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1] 。

忽见陌头杨柳色 [2] ,悔教夫婿觅封侯 [3] 。

【注释】[1]凝妆:盛妆。

唐谢偃乐府《新曲》:“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翠楼:华美的楼阁。

汉李尤《平乐观赋》:“大厦累而鳞次,承岧峣之翠楼。

”[2]陌头:路旁。

陌:本指田界,《史记•商君列传》:“为田开阡陌封疆。

”后亦泛指道路。

杨柳色:杨柳青翠之色,此以杨柳色代指春色。

[3]夫婿: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觅封侯:寻求高官厚禄。

唐代开疆拓土,边事频繁,以盛唐为最,时人从军,多欲以战功封官,故觅封侯即指从军。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解读】王昌龄的闺怨诗素负盛名,此为其一。

开元十五年(727),诗人登进士第后,只做了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小官。

此前此后,他曾去过西北边陲,写过边塞诗,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这首闺怨诗的特色,是抓住少妇心理变化的微妙瞬间,窥一斑而见全豹,巧妙地传达出思妇怨情,与以往的闺怨诗绝不相同。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是盛唐时代富有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②凝妆:盛妆。

③悔教:悔使。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阅读及答案(1)首句的“ ”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不知愁(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

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

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5、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二:(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3)赏析“忽”字妙处。

答:(1)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闺怨》赏析: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

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

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

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

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

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

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

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

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

思妇闺怨诗

思妇闺怨诗

思妇闺怨诗古诗词中的闺怨诗主要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少数是女性自己写的,但由于古代能够接受教育的女性为数不多,所以多数闺怨诗是男性模拟女子的口吻叙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闺怨诗,希望你喜欢!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宫词朱庆余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宫怨(唐)司马札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秋夕①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②。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③。

闺怨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子夜吴歌>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蝶恋花> 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玉阶怨> 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春怨>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忆江南>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闺怨诗【十八首】

闺怨诗【十八首】

闺怨诗【十八首】【一】莺啼翠柳燕归时,玉手托腮情更痴。

俗世红尘多少爱,让人回忆让人思。

【二】昔日花开共此时,与君吟曲两相知。

今朝孤寂琴音乱,只把相思幻梦痴。

【三】一抹灯辉落案头,轻书小字诉离愁。

常将托鸿雁,关外郎君是否收?【四】淡淡金笼淡淡光,三更寂夜照红妆。

起身伏案挥毫墨,寄予情思千百行。

【五】丛生碧草鸟啼枝,昔日逢君正此时。

玉笛声声花影乱,相思幽梦幻情痴。

【六】轩庭独倚叹红尘,斜抱琵琶曲未吟。

阵阵秋风花影乱,更添思念断肠人。

【七】翠柳红花唤玉娘,罗裙绮袂为谁妆。

琴音慢抚幽幽梦,曲曲情歌落水塘。

【八】又是香风夏日天,思君花下共缠绵。

春楼长忆当初事,写向天空夜月前。

【九】春辉沐浴翠生枝,几缕阳光落满池。

重奏新音寻旧梦,思君长忆去年时。

【十】三月风吹花又香,青苔石阶几彷徨。

无端思绪心头起,缕缕情怀念爱郎。

【十一】细雨绵绵意未停,佳人伞下倚栏凭。

凝眸远望千山外,寄予相思一片情。

【十二】寂寞佳人裹素纱,清风不忍扰宵华。

闺房长忆江南事,半盏相思半盏茶。

【十三】三月河边翠柳柔,淅淅细雨惹思愁。

佳人伞下频频顾,只见亭湖不见舟。

【十四】无心施粉扮浓妆,夜夜思君愁断肠。

月下花前孤独影,横琴一曲凤求凰。

【十五】思君千里隔天涯,已过三秋共品茶。

一曲琴音肠欲断,满身香雪落。

【十六】情途路远两难留,苇岸依然碧水悠。

湖映瑶台连桂影,风中长忆旧时愁。

【十七】霜落荷池枝上残,寒风瑟瑟影孤单。

不知多少相思夜,唯见郎君梦里还。

【十八】艳艳花姿春满园,佳人月下立琼轩。

含情欲唱相思曲,又怕人听不敢言。

王昌龄《闺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王昌龄《闺怨》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
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
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
而生。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
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
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一、闺怨诗分类1、闺怨诗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

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

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

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

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闺怨诗还有一种,就是男人假借别的事情,模仿女人的口气写出来的,这种诗因为还有别的感情寄托在里面,所以更为复杂。

但是因为他是借用女人的感情表达他的事情或者感情的,所以显得更加缠绵、更加委婉,也更加具有诗味,如朱庆馀的《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的意境也是非常好的,“停”这个字不能理解为灯灭了,而是说昨天晚上这个红烛一直在亮着,好比门前停着一辆马车,不是说马车走了,而是说一直在着。

红烛一直亮着干什么呢?等待天亮了去拜见公婆。

过去的公婆就叫“舅姑”。

新娘打扮好了,娇声娇气地地问她的丈夫,说我这个眉毛画的颜色深浅,符合不符合现在流行的样式?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出了新婚女子欢喜而又微妙的感情,谈不上“闺怨”,只能说是“闺意”,女人在闺中的情绪,或者说女人在闺中的心情。

2、宫怨诗宫怨诗是闺怨诗中一种特殊的分类,它一般是描写古代帝王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的妃子所生成的怨情。

选取典型的三首宫怨诗分别赏析。

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简析】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

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

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

此情此景,好不凄绝!宫词朱庆馀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赏析】这首宫怨诗,构思独特,新辟蹊径。

一般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

但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足见失宠者并非一人。

诗从写景开篇,以景衬情,以热衬冷。

百花盛开的阳春,应是热闹非凡,然而宫门却寂寂锁闭。

宫女赏春,本是欢欣乐事,然而久已失宠,感怀无限,心中郁闷,极愿互吐,却恐鹦鹉饶舌,竟不敢言。

怨深怨重,裸露无遗。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

诗中“银烛”指白蜡烛。

烛光清幽,陈设华美而气氛黯淡,衬托出宫女的孤寂。

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可看出时已秋季,小扇已非驱热之物,但宫女仍然用它来扑打流萤,可见她是多么百无聊赖。

夜深阶寒,夜凉如水,但被人遗忘的宫女仍然没有入睡,久久仰望空中闪烁的繁星。

而她所看的只是牵牛、织女二星。

二、常见的闺怨诗种类1、抒发别离苦情如,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上片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在词作的上片,词人表现了对如此珍贵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伤而消逝的哀感。

下片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其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其以“小楼”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表现出了“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一片处在孤寒寂寞之中。

2、描写美人迟暮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诗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迟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

现在又来比喻人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其实就是描写美人对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伤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女善怀”是一个常见的题材。

因为,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就如春天美丽景色是短暂的一样,因而就有伤春的情感。

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

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华就逐渐逝去,容颜衰老,所以,懒起、迟妆、意慵,真是美人迟暮。

3、描写思妇闺情描写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如,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三、常见的手法1、借梦抒情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有过杰出的记梦诗。

记梦诗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

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诗人往往就借助梦境来实现。

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歌从表层意义来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

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

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

诗人以此表现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与执着。

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其审美效果就是物我合一,形象而含蓄。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歌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而借景抒情之作。

诗歌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听静夜钟声,使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3、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法,是指由于客观景物和它的变化发展,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联想,继而感叹抒情的写作方法。

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这类诗歌缺少不了的是隐含在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并通过相关联想与相似联想的表现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如,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歌通过一个已婚的年轻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丽,然后步态轻盈地走上了翠楼。

这个时候,她站在楼头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远处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径上的杨柳的青青的颜色,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一种浓烈的情绪忽然泛上了心头,她想,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却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边,一种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4、借物抒情在闺怨诗词中,“物”是抒情主人公常用的抒情载体,主要有“月”、“水”、“云”等意象。

比如,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诗人就写了抒情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怨恨。

上片说,我恨你(远行人)不像江楼上的月亮,一天到晚跟着我转。

下片又说,我恨你又像江楼上的月亮,刚刚团圆,又亏缺。

诗人借月亮一个月只有十五是圆的,来表现爱人之间团聚少,分离多。

可以说,形象生动,意蕴深刻,情感丰富。

总之,对于闺怨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

这与古代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缺少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认为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往往外出难归。

或者是因为男儿志在四方,外出周游,寻求发展的机遇等等,最终导致家中爱人对其的想念。

专项训练一、【2018年9月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8分)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宋·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①,当年拚却②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缸③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①玉钟:酒杯。

②拚却:甘愿,不顾惜。

③银缸:银白色的灯盏、烛台。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之情。

(2分)2、虚实结合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请赏析。

(6分)二、【2018年新课标卷Ⅰ模拟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