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鉴赏20100817
王昌龄 闺怨 哲理诗
![王昌龄 闺怨 哲理诗](https://img.taocdn.com/s3/m/871f5cc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8.png)
王昌龄闺怨哲理诗
《闺怨》是唐朝王昌龄的诗作。
全文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的《闺怨》是一首描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诗。
其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其中的名句,表达了少妇在看到春景时,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
虽然这首诗描写的是个人的情感,但是它所蕴含的哲理意义却是深远的。
首先,这首诗表达了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哲理。
少妇在春日凝妆上翠楼,看到陌头杨柳青青春意浓,却感到夫婿
不在身边,心中一阵惆怅。
这种情感的变化,体现了人生中的无常和时光的易逝。
其次,这首诗也表达了人生的矛盾和无奈。
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希望他能够早日归来,但是又感到无法改变现状,只能默默地等待。
这种矛盾和无奈,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
最后,这首诗还表达了人生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少妇在思念丈夫的同时,也明白丈夫远征是为了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但是,这种理智的认知并不能抵消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也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总之,王昌龄的《闺怨》是一首富有哲理意义的诗歌,它表达了人生的无常、时光易逝、人生的矛盾和无奈以及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等哲理意义。
《闺怨》鉴赏
![《闺怨》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4d9bb4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a.png)
《闺怨》鉴赏闺怨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题材,通常用来表达女性内心的哀怨和无奈。
这种诗歌形式于唐代首次出现,盛行于宋代。
闺怨主要以女子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以表达女性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情感和不满。
本文将对一首闺怨诗进行鉴赏,以展现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闺怨》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诗中忧思悠悠,妇人犹自含羞。
第一句“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用意于表现女子关在闺房之中,只能透过窗纱观赏窗外的明月与花影,而无法亲身感受自然的美好。
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也象征了她的孤独和无奈。
第二句“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用意于强调女子内心的相思之苦,她多次思念着心爱的人,却无人可倾诉,只能将寂寞与惆怅藏于心中。
峨眉指女子的双眉,寂寞峨眉则象征了她内心深处的悲伤。
第三句“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暗示女子的幽梦缠绵,她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相思之痛。
青袍与断肠花合为一体,则表达出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追求带来的伤痛。
最后一句“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则集中了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深情思念,她的心被牵动,几丝愁思一直执着于她的心头,悲伤已经成为她家中最常见的景象。
在这句诗中,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展示了女子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奈。
这首《闺怨》采用了清新朴素的语言和形象,抓住了女性内心的痛苦,以及她们在封闭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苦闷。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她们的哀怨情感。
诗歌以苦、孤、悲为主旨,表现出了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长期受到束缚和压抑的心理状态。
总之,《闺怨》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心路历程,通过深情款款的文字和形象感染读者。
它是对女性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女性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所受压抑的体现。
这种诗歌形式流传至今,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启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性。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30bcb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1.png)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翻译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译文及注释译文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闺怨诗赏析
![闺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bc0591cc22bcd126ff0c71.png)
题红叶年代:【唐】作者:【宣宗宫人】体裁:【五绝】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流动的河水为何急急流去,我在深深的皇宫里整日清闲空虚。
感谢勤劳的红叶,好让它带着我的空虚流到宫外人们居住的地方。
这一故事在辗转流传中,当然不免有被人添枝加叶之处,但也不会完全出于杜撰,从诗的内容看,很象宫人口吻。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
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
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
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
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
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可以不言而喻了。
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李白的《玉阶怨》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
”这话也可以移作对这首《题红叶》诗的赞语。
闺怨作者:王昌龄朝代:唐体裁:七言绝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fù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文人泛称京都郊野之路为紫陌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闺怨》全诗赏析
![《闺怨》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89bc5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f.png)
《闺怨》全诗赏析《闺怨》全诗赏析《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白话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
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
黄莺始咔即娇人。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
”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2f9ac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a.png)
闺怨[唐]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分类标签: 闺怨诗描写春天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
“悔”为诗眼。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c9652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8.png)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赏析_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赏析: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括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素以擅七绝闻名,有“诗中天予”之称。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锆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_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扳!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台情合理。
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掭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幸好这女子既出身富贵,想必夫君亦会因家势得到稍许照顾,不至于在行役中备极辛苦。
否则落得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似春闺梦里人”的下场,我们的女主人公可不知要哭成什么了呢!。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17806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0.png)
【导语】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时期,其中⼜有特别的⼀类称为宫怨诗。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妇等)的忧伤,或者少⼥怀春、思念情⼈的感情。
下⾯是为⼤家带来的: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她精⼼妆饰,登上⾼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惆怅之情涌上⼼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的幽怨。
闺,⼥⼦卧室,借指⼥⼦。
⼀般指少⼥或*。
古⼈"闺怨"之作,⼀般是写少⼥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作"不曾愁",则诗意⼤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强盛,从军远征,⽴功边塞,成为当时⼈们“觅封侯”的⼀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的⽣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的⼀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句⼜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的*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位丈夫远征他乡,⾃⼰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的时代,她平⽇⾥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的⼼⽬中,不仅仅是“春⾊”的代替物,同时,它⼜是友⼈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48b85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7.png)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闺怨(王昌龄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王昌龄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a8be1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9.png)
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标签妇女、闺怨、唐诗三百首、春天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赏析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
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
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cf505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d.png)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充满了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悟。
其中一首《闺怨古诗》更是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赏析,探究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闺怨古诗》全文如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看官心生一清凄婉之感,仿佛置身于那古代豪门世族之中,感受到了那少妇情思绵绵、内心纠结的苦闷。
通过描绘春日凝妆上翠楼,诗人展现了少妇内心的矛盾和纷乱。
诗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一句,表达了少妇封闭的生活环境,她身处于一个富贵豪门之家,衣食无忧,却饱受丈夫的冷淡和忽视。
她对于外界的动态、风景毫不知晓,对于封侯富贵之事一无所知。
这样的悠闲生活表面上看似美好,然而,在这个豪门社会中,却充满了情感的困扰。
而诗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则是少妇心底深处的真实写照。
她在闺房中孤独寂寞,对外界的现实世界一无所知,直到一日她偶然外出,见到了陌头的杨柳,才猛然醒悟。
她意识到自己曾经一心期待丈夫荣耀和富贵,希望他能谋求封侯之位,然而,这种渴望却只是少妇内心的一厢情愿,她的丈夫并没有向外界发展,而是沉湎于闺中生活的舒适与安逸。
王昌龄通过描绘少妇内心的矛盾和困扰,深情地抒发了他对于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揭示少妇内心的纠结,反衬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局限。
少妇身份尊贵,然而她的内心却被爱情和家庭问题所困扰,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
这种写照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表达了王昌龄对于女性解放的呼吁。
从艺术角度来看,《闺怨古诗》的表现手法简洁而生动。
诗中通过描写少妇的内心情感和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同时,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春日凝妆上翠楼”和“陌头杨柳色”两个景物,表现了少妇的心情变化。
整首诗以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诗中的主旨和情感。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诗的节奏更加鲜明。
闺怨王昌龄赏析
![闺怨王昌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8a116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8.png)
闺怨王昌龄赏析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14347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b.png)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
“悔”为诗眼。
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唐诗《闺怨》原文及评析
![唐诗《闺怨》原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b4f4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7.png)
唐诗《闺怨》原文及评析
唐诗《闺怨》原文及评析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闺怨》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c8d99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2.png)
【导语】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古劲健,颇有风⾻。
七绝⾄王昌龄⽽体制⼤定,表现⼿法完全成熟,给后⼈以很⼤影响。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圆润蕴藉,⾳调婉转和谐,耐⼈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均有很⾼造诣。
⽽王昌龄的宫怨诗⽤意之深、写景之妙、⽐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七⾔绝句写宫词的第⼀⼈。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王昌龄《闺怨》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她精⼼妆饰,登上⾼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惆怅之情涌上⼼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的幽怨。
闺,⼥⼦卧室,借指⼥⼦。
⼀般指少⼥或*。
古⼈"闺怨"之作,⼀般是写少⼥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作"不曾愁",则诗意⼤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强盛,从军远征,⽴功边塞,成为当时⼈们“觅封侯”的⼀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的⽣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的⼀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句⼜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的*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位丈夫远征他乡,⾃⼰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的时代,她平⽇⾥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王昌龄《闺怨》赏析
![王昌龄《闺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bf5b0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9.png)
王昌龄《闺怨》赏析王昌龄《闺怨》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闺怨》赏析: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
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
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
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
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
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
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
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
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490d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f.png)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诗简介《闺怨》这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翻译/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赏析/鉴赏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闺怨原文赏析
![闺怨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4af23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4.png)
闺怨原文赏析闺怨原文赏析13篇闺怨原文赏析1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王昌龄《闺怨》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闺怨王昌龄诗歌赏识
![闺怨王昌龄诗歌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88dfc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69.png)
闺怨王昌龄诗歌赏识闺怨王昌龄诗歌赏识【作品简介】《闺怨》由王昌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
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具体来说就是丈夫常年出征在外,留守在家中的妻子那种寂寞难耐的思念之情。
【原文】《闺怨》作者: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写作背景】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
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悔教”一语。
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希冀,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不易察觉,故曰“不知愁”,这是第二层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 • 【唐朝】温庭筠《菩萨蛮》 唐朝】温庭筠《菩萨蛮》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 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 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简析】作者摄取了“梳洗”、“弄妆” 简析】作者摄取了“梳洗” 弄妆” 生活细节, 生活细节,表现闺妇幽怨孤寂心情和笃情 善感的形象。 善感的形象。 • 三处反衬。以懒起弄妆反衬寂寞空虚;以 三处反衬。以懒起弄妆反衬寂寞空虚; 花面相映反衬命薄如花; 花面相映反衬命薄如花;以成双鹧鸪反衬 形单影只的孤独,表现对爱情渴望。 形单影只的孤独,表现对爱情渴望。
• • •
【唐朝】裴羽仙《哭夫》 唐朝】裴羽仙《哭夫》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生出塞门。 良人平昔逐蕃浑,力战轻生出塞门。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从此不归成万古,空留贱妾怨黄昏。
• 【注】①唐裴羽仙者,裴悦之妻也;悦征匈奴不 唐裴羽仙者,裴悦之妻也; 妻思慕悲切,为诗寄征衣云。 归,妻思慕悲切,为诗寄征衣云。 • ②良人:古代女子称丈夫。③蕃浑:吐谷浑与吐 良人:古代女子称丈夫。 蕃浑: 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蕃。泛指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 闺怨诗鉴赏
• 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 起的怨情; 起的怨情; •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 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 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 闺怨诗的模式:别离──盼望──孤单。 闺怨诗的模式:别离──盼望──孤单。 ──盼望──孤单
• 【南宋】李清照《一剪梅》 南宋】李清照《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简析】前半写夫婿的勇敢,后半写不复 简析】前半写夫婿的勇敢, 相见独守空闺的悲怆与哀怨。 相见独守空闺的悲怆与哀怨。
二、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 唐朝】金昌绪《春怨》 【唐朝】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 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 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 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 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 表现 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 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 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 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 【唐朝】令孤楚《闺人赠远》 唐朝】令孤楚《闺人赠远》 •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 • 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 • • • •
• • • •
秋夕》 【唐朝】杜牧 《秋夕》 唐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简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简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 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 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 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 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 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 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 中悲苦。 中悲苦。
• • • •
【唐朝】元稹《行宫》 唐朝】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简析】以少总多。 【简析】以少总多。二十个字描绘了宫女 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和盛衰的感慨。 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和盛衰的感慨。 • 以乐景写哀。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 以乐景写哀。 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 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 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 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 易老的人生感慨; 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 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 【南宋】范成大《鹊桥仙 七夕》 南宋】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七夕》 •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 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吹雨。 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 【注】争:怎。 • 【简析】对比衬托。①通过“群仙相护”(具体 简析】对比衬托。 通过“群仙相护” 表现为“月姊满眉颦” 风姨吹雨” 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 双星良夜”的美好。 通过“旧愁多” “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 相逢草草” 的对比来表达“ 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 相逢的短暂。 通过“重搅别离心绪” 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 相逢草草” 新欢”来反衬“归去” “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 添的“新愁” 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 一、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
• • • • 【唐朝】王昌龄《闺怨》 唐朝】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 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 天真浪漫, 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 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 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 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 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 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 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 已裸露无余。 重,已裸露无余。
• 【简析】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 简析】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 下阕则直宣情愫。 下阕则直宣情愫。
• • • • • • • • •
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 唐朝】陈玉兰《寄夫》 【唐朝】陈玉兰《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简析】陈玉兰是晚唐诗人王驾之妻。 【简析】陈玉兰是晚唐诗人王驾之妻。写的是一 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 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却对丈夫 体贴入微,问寒问暖,生动表现少妇的焦虑。 体贴入微,问寒问暖,生动表现少妇的焦虑。 【元朝】姚遂《寄征衣》 元朝】姚遂《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简析】 【简析】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 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 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 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