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专题鉴赏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 专题02 闺怨诗(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 专题02 闺怨诗(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 闺怨诗(含解析)不分版本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 闺怨诗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一、闺怨诗分类1、闺怨诗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拟兴旺。

比方,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

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

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

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曲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2023年《闺怨》原文赏析

2023年《闺怨》原文赏析

2023年《闺怨》原文赏析2023年《闺怨》原文赏析1《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闺怨》赏析: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

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

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

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

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

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

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

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

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

《闺怨》鉴赏

《闺怨》鉴赏

《闺怨》鉴赏闺怨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题材,通常用来表达女性内心的哀怨和无奈。

这种诗歌形式于唐代首次出现,盛行于宋代。

闺怨主要以女子内心独白的方式呈现,以表达女性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情感和不满。

本文将对一首闺怨诗进行鉴赏,以展现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闺怨》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诗中忧思悠悠,妇人犹自含羞。

第一句“绿窗红烛隔窗纱,明月满庭花影斜。

”用意于表现女子关在闺房之中,只能透过窗纱观赏窗外的明月与花影,而无法亲身感受自然的美好。

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也象征了她的孤独和无奈。

第二句“几度相思何堪受,寂寞峨眉无限嗟。

”用意于强调女子内心的相思之苦,她多次思念着心爱的人,却无人可倾诉,只能将寂寞与惆怅藏于心中。

峨眉指女子的双眉,寂寞峨眉则象征了她内心深处的悲伤。

第三句“绡帐不御幽梦苦,青袍已成断肠花。

”暗示女子的幽梦缠绵,她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相思之痛。

青袍与断肠花合为一体,则表达出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追求带来的伤痛。

最后一句“思君郁郁伤心切,思君万缕泪满家。

”则集中了女子对心爱之人的深情思念,她的心被牵动,几丝愁思一直执着于她的心头,悲伤已经成为她家中最常见的景象。

在这句诗中,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展示了女子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无奈。

这首《闺怨》采用了清新朴素的语言和形象,抓住了女性内心的痛苦,以及她们在封闭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苦闷。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她们的哀怨情感。

诗歌以苦、孤、悲为主旨,表现出了女性在古代封建社会中长期受到束缚和压抑的心理状态。

总之,《闺怨》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心路历程,通过深情款款的文字和形象感染读者。

它是对女性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女性在特殊社会环境下所受压抑的体现。

这种诗歌形式流传至今,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另一方面也启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性。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翻译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译文及注释译文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注释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闺怨》鉴赏

《闺怨》鉴赏

《闺怨》鉴赏《闺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用以表达女性内心的苦闷和不满。

它常常借助婉约的语言和意象,描绘出女性对婚姻不幸、家庭沉闷以及社会束缚的抱怨和哀怨。

《闺怨》既表现了女性的柔弱和无奈,又展示了她们的聪明和机智,是对封建婚姻和社会压迫的一种自我表白和反抗。

《闺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

作为一种表达女性内心情感的诗歌形式,它具有深深的情感内核和独到的表达手法。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约的语言,将女性的苦闷和无助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王建的《闺怨》之中,诗人以“寒夜客衣单,尽日茶无温”的描写,展示了女子的孤独无助和对婚姻冷淡的心态。

诗人用镜子无法照见内心的世界表达了自己压抑的情感和对家庭生活的抱怨。

这些形象化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女子们内心的纠结和痛苦。

除了丰富的情感表达,闺怨诗还寄托了女性的情感寄托和社会自由的追求。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相对较低的。

她们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的压迫。

然而,在闺怨诗中,女性却通过诗歌来释放她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传达对婚姻和社会约束的反感。

她们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使得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中展现出一种不被妥协的独立意识。

这种对于情感和自由的追求,为当时受压迫的女性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在闺怨诗中,女性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给外界。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仅展现出了对于家庭、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不满,也将这种不满和抗争转化为一种艺术表达。

《闺怨》诗丰富了古代文学中女性主题的内容,提高了女性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度。

同时,它也为后世的女性主义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

总之,闺怨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通过精致的描写和婉约的语言,表达了女性内心的苦闷和不满。

它不仅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也呈现了女性对于自由和情感的追求。

闺怨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为女性主题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闺怨诗高考题型分析及鉴赏

闺怨诗高考题型分析及鉴赏
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 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 宫怨诗 最为的诗作 张祜 何满子故国
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 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3 征妇怨诗 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
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 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 暖安危 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 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 沈佺期 杂诗中写出了一个征妇的怨辞:闻
⒊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盐城市 2008届高三六所名校联考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⑴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
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 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 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 古代写闺怨诗的多数为男人;为什么
• 多用来暗喻自己怀才不遇或渴望被重用的 心理
探讨:
1总结该类诗的主题范围 2罗列该类诗的意象 3总结该类诗的语言特色 4罗列该类诗的表达技巧
总结主题:
点明时间和地点;写宁静的春宫夜深;花香 袭人;本为乐景;在此以反衬宫中人的怨情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分
诗中写的是一位幽闭深宫的少女;作者 用一连串的动作反映了她曲折复杂的 内心活动;在宫中花香月色无边的春夜; 她百无聊赖地卷珠帘斜抱琴瑟;凝望昭 阳宫;写出了幽闭深宫的深深怨情
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苏州市 第三中学20072008第一学期测试卷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 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 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

闺怨诗鉴赏全面精品

闺怨诗鉴赏全面精品

6、特别指出还有一种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
的情怀。

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 (陈沆《诗比兴笺》卷三)。男性诗人“借女人说 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目的 是借思妇“托志帷房”。一般说来,有:以相思寓渴望 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 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所以这种手法为 “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而这些作 品较一般宫怨诗和闺怨诗显然又多一层曲折。如白居 易元和初年在皇帝身边作了几年谏官,由于犯颜直谏, 被皇帝逐渐疏远,于是作《太行路)),诗中以“妾颜未 改君心改”自比,痛陈“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 由他人”。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寄征衣(元)姚遂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
3.?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 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玉 阶 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玉一般的台阶。却下: 放下的意思;玲珑:晶莹剔透的样子。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 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香闺幽怨谁识得 ——闺怨诗鉴赏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
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 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 情人的感情。

王昌龄《闺怨》赏析

王昌龄《闺怨》赏析

王昌龄《闺怨》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昌龄《闺怨》赏析王昌龄《闺怨》赏析(6篇)王昌龄《闺怨》赏析1[唐]王昌龄《闺怨》原文、注释、赏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1、忽见陌头杨柳色2.悔教夫婿觅封侯3、注释:1凝妆:盛妆。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

留得当时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

闺思离愁,是古代爱情诗最常见的题材。

作为以女方口吻来表现的相思离别之情,常是寄对方以殷切的怀想,抒发自己镂心刻骨的思念与孤独难忍的悲哀。

这类诗,内容大体相同,表现形态则各异。

如沈如筠《闺怨》:“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是借月光以慰亲人;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写寄梦怀人;白居易《闺妇》:“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写因思深愁浓而人也懒散消瘦,等等。

董以宁这首闺怨诗,选择了另一个观察点着笔,写得意婉情深。

“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两句,写思妇的哀怨。

流苏,下垂的繐子,是装饰品。

合欢床,指夫妇结婚用的床。

丈夫出征,经年不归,望着悬挂着百宝流苏刻有合欢图案的空床,对于年轻妇女来说,最容易牵动对丈夫的怀想。

空床独守,孤衾只影,对于寂寞孤单的凄凉,又有特别的敏锐。

正如韩偓《春闺》诗云:“长吁解罗带,怯见上空床。

”同一个“空”字,包含着思妇多少哀怨和愁恨。

由此而引起的“妾断肠”,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后两句,作者转换一个观察点,将笔触集中到思妇日常生活最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中,含蓄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当时夫妻挥手痛别,泪湿衣裳。

至今泪痕犹在,不忍洗掉,是去不掉对丈夫的深深怀念。

这一件非同寻常的衣裳,是夫妻情深的明证;睹物怀人,它又成了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

“留得当年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确是一种出新的写法,作者善于观察生活,通过客观地描写人物“不忍浣衣”这一行动,便将女主人公的真情痴想,和盘托出,足见作者捕捉素材的灵巧与构思的新颖。

下一“忍”字,说明它是夸张的虚拟,却无损于这一精巧的形象思维。

在感情上,三四两句作一转折,深深的凄怨化作了诚挚的怀念。

短短的四句诗,情意委婉,深曲有致,耐人寻味。

闺怨诗歌鉴赏

闺怨诗歌鉴赏

闺怨诗歌鉴赏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类型,这类诗往往以女性的口吻来表达独守空闺的哀怨、寂寞以及对远方丈夫或情人的思念等复杂情感。

一、意象的运用1. 月- 在闺怨诗中,月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

例如“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月亮总是高高地挂在天上,它的清冷和永恒就像女子无尽的等待。

它照着女子的闺房,也照着远方的征人或者游子。

女子在月下,可能会想起曾经和爱人一起赏月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只有自己孤单一人,于是对着月亮倾诉自己的哀怨。

这就像月亮是一个无声的听众,见证了女子从幸福到孤寂的转变。

2. 楼- 高楼常常出现在闺怨诗里。

女子住在高楼之上,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是一种被困住的状态。

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翠楼。

高楼将女子与外界隔离开来,她只能从楼上眺望远方,等待爱人归来。

楼越高,她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因为她站得高却望不见爱人的身影,只能看到无尽的远方和自己的寂寞。

3. 柳- 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在闺怨诗中,柳就成了离别和思念的象征。

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那如烟的杨柳,就像女子心头那挥之不去的离情别绪。

每看到柳树,就会想起爱人的离去,仿佛柳树也在为她的孤独而哀伤。

二、情感表达的方式1. 直接抒情- 有些闺怨诗是直接表达女子的哀怨之情的。

像“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直白地说出了对丈夫的思念,而且这种思念已经到了让自己容颜老去的程度。

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像女子在倾诉自己的心声,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2. 间接抒情- 更多的闺怨诗是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或者自己的行为来间接表达情感的。

例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没有直接说女子思念丈夫,而是通过她赶走黄莺这件事。

因为黄莺的啼叫会惊破她与丈夫在梦中相见的美梦,从这个小小的行为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闺怨诗诗歌鉴赏5篇经典

闺怨诗诗歌鉴赏5篇经典

闺怨诗诗歌鉴赏5篇经典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闺怨诗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牌名:声声慢|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作者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望江南·梳洗罢词牌名:望江南|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

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闺怨诗专题鉴赏.

闺怨诗专题鉴赏.

闺怨诗常见手法:比喻
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 朝东暮复西。
闺怨诗常见手法:对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长门怨(其一)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闺怨诗常见手法:对比衬托

闺怨诗鉴赏
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 起的怨情;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 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闺怨诗的模式:别离──盼望──孤单。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 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唐朝】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 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 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 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 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 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 重,已裸露无余。
比兴、对比反衬、借景抒情、用典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 (四)“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它 们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 说它们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

闺怨诗所抒写的内容情感大体有:
1、抒发别离苦情、寂寞孤独。 2、描写美人迟暮的 。 3、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4、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 5士子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 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 子所托”。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人生感 慨的。

《闺怨》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闺怨》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闺怨》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字词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8、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白话译文:直译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昌龄《闺怨》鉴赏

王昌龄《闺怨》鉴赏

王昌龄《闺怨》鉴赏王昌龄《闺怨》鉴赏年代:唐作者:王昌龄——《闺怨》内容:闺中少妇不曾①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

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闺怨诗鉴赏

闺怨诗鉴赏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
又 名 : 近 试 上 张 籍 水 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分析:
作者朱庆馀在诗中把自己比作 新媳妇 ______,把张籍比作夫婿 ____,把 公婆 ,把参加考试 主考官比作____ 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 ,借 比作_________________ 以表达在应试前向张籍征求意 见之意。
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 人生感慨:
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1、以相思寓_____________
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2、以美人迟暮寓______________ 怀才不遇 3、以空闺寂寞寓_______
遭排挤打击 4、以冷落薄情寓_________
摸鱼儿· 辛弃疾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 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行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 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 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 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 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 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 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
寄征衣(元)姚遂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 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 情也溢出纸外。

诗歌鉴赏闺怨诗5篇著名

诗歌鉴赏闺怨诗5篇著名

诗歌鉴赏闺怨诗5篇著名闺怨诗还有一种,就是男人假借别的事情,模仿女人的口气写出来的,这种诗因为还有别的感情寄托在里面,所以更为复杂。

但是因为他是借用女人的感情表达他的事情或者感情的,所以显得更加缠绵、更加委婉,也更加具有诗味,如朱庆馀的《闺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诗歌鉴赏闺怨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春怨朝代:唐朝|作者: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为晚唐诗人金昌绪所作的五言绝句,写一个女子思念她远征在外的丈夫,诗的春怨主题反映得十分生动活泼,同时含蓄而有余味。

子夜吴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夏歌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又题《子夜四时歌四首》。

这四首诗分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第一首写春景,是说汉乐府中的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是说春秋越国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是说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是说戍妇为征夫缝制绵衣之事。

作品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体严谨。

秋夕朝代:唐朝|作者: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晚唐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

换个心境体会,本诗描绘的却是一幅“秋夕乘凉图”,宫女的活泼轻快之情跃然纸上。

蘅塘退士赞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春词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春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充满了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悟。

其中一首《闺怨古诗》更是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赏析,探究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闺怨古诗》全文如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看官心生一清凄婉之感,仿佛置身于那古代豪门世族之中,感受到了那少妇情思绵绵、内心纠结的苦闷。

通过描绘春日凝妆上翠楼,诗人展现了少妇内心的矛盾和纷乱。

诗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一句,表达了少妇封闭的生活环境,她身处于一个富贵豪门之家,衣食无忧,却饱受丈夫的冷淡和忽视。

她对于外界的动态、风景毫不知晓,对于封侯富贵之事一无所知。

这样的悠闲生活表面上看似美好,然而,在这个豪门社会中,却充满了情感的困扰。

而诗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则是少妇心底深处的真实写照。

她在闺房中孤独寂寞,对外界的现实世界一无所知,直到一日她偶然外出,见到了陌头的杨柳,才猛然醒悟。

她意识到自己曾经一心期待丈夫荣耀和富贵,希望他能谋求封侯之位,然而,这种渴望却只是少妇内心的一厢情愿,她的丈夫并没有向外界发展,而是沉湎于闺中生活的舒适与安逸。

王昌龄通过描绘少妇内心的矛盾和困扰,深情地抒发了他对于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揭示少妇内心的纠结,反衬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局限。

少妇身份尊贵,然而她的内心却被爱情和家庭问题所困扰,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

这种写照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表达了王昌龄对于女性解放的呼吁。

从艺术角度来看,《闺怨古诗》的表现手法简洁而生动。

诗中通过描写少妇的内心情感和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同时,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春日凝妆上翠楼”和“陌头杨柳色”两个景物,表现了少妇的心情变化。

整首诗以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诗中的主旨和情感。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诗的节奏更加鲜明。

闺怨王昌龄赏析

闺怨王昌龄赏析

闺怨王昌龄赏析
《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 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唐朝】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简析】以少总多。二十个字描绘了宫女凄凉的 身世,哀怨的情怀和盛衰的感慨。 以乐景写哀。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 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 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 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 哀怨情绪。
总结:鉴赏指导
1. 2.
3.
4.
注意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对诗歌内容的描述要准确、具体 注意诗歌主人公与抒情主人公的联系与区别 注意把握诗歌所表达情感的深度,做到有据、 适度
【唐朝】杜牧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简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 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 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 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 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 中悲苦。
优秀习作鉴赏



一二句写歌舞升平,宫嫔笑语与三四句中月光笼罩 下的宫殿空无一人,水晶帘卷近秋河形成鲜明的对 比,反衬出宫女的寂寞与孤独。(李巧) 运用对比手法,将宫女幽闭宫中不得宠幸的寂寞与 受宠于皇帝的宫嫔的欢歌作对比,表现出不得宠的 宫女的痛苦与怨恨,表达了她们对可望而不可即得 爱情和幸福的渴望。(田明金) 前后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玉楼响起的笙歌和随风 传来阵阵妃嫔的笑声和主人公那里冷清形成鲜明对 比,本来主人公就孤独而心生幽怨,再听到玉楼那 里的欢歌笑语,内心的怨恨就更深了。(李晓婷)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 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唐朝】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 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 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 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 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闺怨诗专题鉴赏 训练
闺怨诗特点
描写对象: 闺中少妇、宫嫔宫女、商妇、征妇 ①夫妻分离,年华空老 感情基调: ②不得宠幸,无缘爱情 怨 ③孤苦无依,少人关怀 ④对丈夫的挂念与担忧 常见手法: ①比喻 ②对比、衬托 ③细节描写(动作、心理、神态)

闺怨诗鉴赏
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 起的怨情;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 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闺怨诗的模式:别离──盼望──孤单。
比兴、对比反衬、借景抒情、用典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 (四)“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它 们的语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 说它们的意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

闺怨诗所抒写的内容情感大体有:
1、抒发别离苦情、寂寞孤独。 2、描写美人迟暮的 。 3、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4、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 5士子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 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 子所托”。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人生感 慨的。
春江曲 张仲素 家寄征河岸,征人几岁游。 不如潮水信,日日到沙头。 长门怨 郑谷 闲把罗衣泣凤凰,先朝曾教舞霓裳。 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
闺怨诗常见手法:细节描写
古别离 聂夷中 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 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闺怨词 白居易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 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唐朝】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 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 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 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 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 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 重,已裸露无余。

闺怨诗常见手法:比喻
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 朝东暮复西。
闺怨诗常见手法:对比衬托
宫怨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长门怨(其一)刘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习
宫词 顾况 玉楼半天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这是一首宫怨诗,但全诗却无一处有“怨”字, 请结合诗句分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鉴赏习作点评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前后形成对比,工整, 易懂,有可比性,更有说服力。前句写玉楼的热闹, 后一句写自己的孤独、寂寥,前后形成对比来更真 切、深刻地体现自己的悲凉。(泛泛、空洞) 对比。全诗把后宫妃嫔白天欢声笑语与晚上孤身住 在美丽的屋子里的凄凉形成对比,强烈地突出了妃 嫔不得宠幸的凄凉之感和她们对可望不可即的爱情 和幸福的渴望之情。(内容理解有误) 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宫殿中被皇帝宠 幸的皇妃所发出的欢声笑语,及那些乐器声。而后 两句写那些被冷落的妃子,无人去管他们,只得自 去听那冰凉的河水所发出的声音。二者形成鲜明对 比,表达了诗人自己有才却得不到重用,同时也写 出了诗人自己希望被重用,写出了诗人心中的郁闷 悲苦之情。(情感分析找不到诗文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