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勇毅坚韧——读《大秦帝国》有感_小学作文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6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6篇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一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
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
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
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作文二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
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大秦帝国》这本书让我惊叹不已,为其记载的古代中国史实所深深吸引。
我从中领略到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厚重、封建社会的严苛和强大的压迫机制,以及这一制度持续几百年的历史影响力。
从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朝代旨在实现“一统天下”的野心,统治者和称王的心态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这种意志坚定而不可挡的精神,对于秦朝的历史发展十分重要。
在秦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时期,它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文明进程,也为中国以后社会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书中还提及了政治体制、宗法制度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人们能够深入了解秦朝丰富的政治、文化文明。
书中对武器改进的描述,以及改革的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当时的政治景象。
从《大秦帝国》这本书中,可以看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朝代之一,其文化和军事科技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的王朝们提供了强大的模板,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秦朝仍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
《大秦帝国》系列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
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大秦帝国读后感1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
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
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
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
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
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
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
《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通用7篇)《大秦帝国》观后感作文篇1前一段看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之前是看过电视剧的,都很精彩。
当代作者写出的可称鸿篇巨著的基本没有,这大概可以算上一部。
此书共有六部,书写秦帝国的兴衰史。
第一部讲秦从弱转强的艰辛历程。
书的扉页写着秦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不是学历史的,不能妄言,但从自己不算精深的历史知识来看,秦文化确实是中华文明最绚丽的部分之一。
历史小说能写得引人入胜不容易,此书中的每个人物都光彩夺目,秦孝公的识人、信人、大度,商鞅的才华、严谨、执著,白雪的痴情、大义,荧玉公主的纯情、明理、善良,即使是反面人物,甘龙的狡黠、阴险,赢虔的固执、忍辱、庞涓的功利等,也个个鲜活动人。
这里有历史中真实的人物,也有为了故事虚构的人物,毕竟那段历史离我们如此遥远,每个时代人物的面目不过是古书中寥寥几笔的描述,作者用他的想象和知识,为当代人写下一部色彩纷呈、又精彩引人的历史小说。
不仅是国家治理、宫廷权变,也许作者也是性情中人,将爱情也描写得唯美、感人。
最后一幕,商鞅遭车裂,白雪殉情,红与白相间,让天气泣、鬼神哀。
人的感情若能如此纯粹,夫复何求。
故事中最出彩的人物,是秦孝公和商鞅。
秦孝公几乎是戎马一生,与父辈一起,挣扎在秦国与各国的战争纷争之中,虽是勇将,面对父亲数十年征战留下的满目苍夷的弱秦,砥砺心志,求贤天下,终于用诚意谋得卫鞅,其对法家改革,鼎力支持,全情投入,不仅与卫鞅成为励精图治、合二为一的君臣,而且出面扫清改革障碍,为秦国法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卫鞅,一名世子,更是本书着意描述的战国世子的典型,他以卑微之身在魏做一名书生和谋臣,虽有治国之才,却没有立身之处,终于奔往秦国,与孝公相得益彰,在一个贫弱之国,展开法家治国大略,一心谋国,心无两虑,将法家之思想实践于治国大道,是最成功的法家理论实践者。
明君与强臣,铸就了强国的基础。
然君与臣的默契,仅有一代而已,孝公死,商鞅亡,令人感慨。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1历时近四个月终于读完这套孙皓晖先生的巨著--《大秦帝国》。
选择读《大秦帝国》仅仅是想对自己国家的每个朝代历史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期然却真的读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朝,是个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中"苛政猛于虎""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朝。
诚然历史有的时候是会被歪曲,但是纵使隔绝了几个时空,历史的原本面貌依旧存在,不会因为人为原因而泯灭于世。
读《大秦帝国》的同时,观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战国说客双雄》、《战国七雄》,《秦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回顾》、《丹砂女王之谜》、《真实秦始皇》、《先秦百家争鸣》、《孟子的智慧》。
看的越多,觉得自己的历史越是匮乏,越是对那些辉煌的过去着迷。
我想从我看到的秦国历史、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军事、以及众多人物和历史谜团说下自己浅薄的看法,谨以此读后感献给自己这几个月的苦读,更献给让自己膜拜的作者孙皓晖。
一、秦朝发展史西周初分时并沒有秦国,在周孝王时秦人部落有一首领叫非子,养马养的很好,孝王很是欣赏,就封了甘肃陇西一带,继承祖先的贏姓,这可以看做是赢世一族的起点。
后来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时有了叛乱,在没有多少诸侯救援的情况下,秦襄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拼死护主。
虽然西周灭亡了,但东周时的周平王感念秦襄公救国,将西戎之地镐京,及甘肃陇西之地赏给秦国,此时的这块封地西戎之兵占领着,秦襄公多次征战都没有取下,后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得到了此封地,这就是所谓的"襄公得其名,穆公得其实".秦穆公去世后经过了15代国君,秦国均碌碌无为。
在后来的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到来之时,秦国并不强大,直到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后,秦国崛起成为大国,由原来的封锁函谷关之内变成可以抗衡六国的大国。
读《大秦帝国》有感
这几天正看一本书《大帝国》,这是一本足有9M大的电子书,当然我不是想说他有多大,而是从里看到了那时的大帝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穷小国家,到一个雄霸天下的大帝国。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它还不是。
但是我看到了战国的能人辈出。
还有就是孝公(赢渠梁)的魄力,他就像《贞观长歌》里的世民,有着雄心壮志,还有着励精图治的决心。
他亲自去找石匠来刻“国耻”两个字,并且自断两手指以表决心。
还有就是发出《求贤令》。
而这个帮他变法的就是卫鞅,他是谁的徒弟我不知道(后来知道了,他也是鬼谷子的徒弟)但是他真是一个人才,因为他的思想到现在仍然受用。
更何况是两千年的战国呢?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现在只看了6%,也不便多说,以后有新的想法再说。
最近看到了膑的围救的典故,不时感叹膑的常识与智慧,但是同时我一下子领悟到一点就是为什么他会想到而一般人想不到呢,不要说他不是凡人等借口来搪塞我,因为这个不是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他懂得变通,因势导势,而不是生搬硬套。
他不是一般的书生,他懂得“知行合一”。
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几百年以后的王守仁的思想,也是他悟了几乎一生才领会的境界,当然居然让我看到了,而且懂了,当然现在在使用上还达不到他的境地。
但是他们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思想不受局限,他们有着创新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能提出另人意外的想法,而这些想法的诞生却是相似的,没有框架,他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最有利的决策来。
现在我已看到卫鞅死了。
虽然举国哀悼,毕竟死了。
他死的其所,但是我还是为他的死感到惋惜。
他是一个智者,而且是奇才。
他是一个改革家,也是一个军事家。
他的才华可以使日月暗淡。
但是还是泯灭了。
他说他是在为国死,给予国灭其它国家一个口实。
这样,他们就可以出师统一天下。
当然还有就是引出顽固派。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他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拘小节。
会为大的理想做出一些牺牲。
后来知道这个卫鞅就是商鞅,原来他就是商鞅啊,其它我应该早想到的。
他我知道商鞅最后是被车裂的,没想到商鞅就是卫鞅,真是为他惋惜。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经典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秦帝国》读后感1近日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好书,名曰《大秦帝国》。
其历史从商鞅变法奠秦根基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而终,详述了这一段峥嵘岁月,用生动雄奇的笔调再现了文明历史中逆境奋进、自强不息的各类豪杰将相志士英才。
掩卷长思,这些英魂的烈烈风姿兀自震撼人心,令人心绪难平、热血沸腾。
战国,一段强势生存的历史。
“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面现实。
也正因此,便有了经济改革、权力争夺、文化争鸣……于是创造的各种奇迹也多。
英主迭起、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将相、治学,三部曲奏出了战国时代的最强音。
英主多矣!秦孝公决意振兴弱秦,彰《求贤令》于天下,开求贤之先词;立国耻碑,惕厉国人;果敢变法,用人不疑,形成英主强臣肝胆合作的`千古佳话。
燕昭王整顿残存弱燕,几十年如一日,因操劳过度,虽年纪轻轻却两鬓斑白,然终不改万丈雄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阻力之大令人咋舌,当时被认为是:“舍中国文化而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
然赵武灵王从实战中看出了胡服骑射的威力便决意改革,其胆魄之大,手段之强硬令人拜服!英主远不至此,更有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个个胸怀天下,意气纵横,令人神迷目眩。
拜将入相者更多。
商鞅十年磨剑,霍霍待试,枕戈待旦,跃跃难平。
生平之志绝不为安身立命谋官入仕,而是为国立制,为民做法。
在《求贤令》感召下,他孤身入秦,铁胆变法,强秦根基。
“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是时人的公评。
最终护法献身,虽遭车裂,但功业千秋。
在秦人眼中竟是生前如圣,死后如神。
纵横家苏秦,初次谋秦,败而返家,孰料嫂不为炊,妻不下机。
一怒之下,苏秦在荒野中结庐,与风霜雨雪为伴,惕厉奋发,卧薪尝胆,后终佩起了六国相印。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大秦帝国》的作者是孙皓晖,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家之一,他用了十六年,创作了《大秦帝国》。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吗?是秦国。
《大秦帝国》讲的是在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经过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一步步崛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国面临亡国之祸,齐、楚、燕、韩、赵和魏六国商量一齐出兵,瓜分秦国。
秦孝公誓以变法强国。
他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青年士子卫鞅入秦和秦孝公开始了二十年的大变法。
从此,秦国崇尚法治、统一政令。
秦孝公积劳成疾病逝后,卫鞅之前因为变法得罪了旧贵族,如今没了靠山,旧贵族和六国都要求杀卫鞅以谢天下。
此时的秦国刚刚崛起,根基不稳。
为了避免秦国陷入内乱,卫鞅交出政权兵权,坦然入狱,被旧贵族车裂身亡。
我觉得卫鞅真是一位英雄!他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在当了秦国的丞相后,他变法强国,把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遇事冷静沉着,大公无私,睿智富有内涵。
为了避免秦国陷入内乱,他牺牲了自己,他为秦国做了数也数不清的贡献,我非常敬佩他。
读这部书,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卫鞅遇事冷静果断,我应该学习。
秦孝公嬴渠梁一心为国,我应该热爱集体。
我还知道了只要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就一定可以成功。
《大秦帝国》读后感2《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这本书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因为落后被魏国连年进攻,丢失河西等地,加之六国列强环伺而面临亡国之祸。
21岁的秦孝公临危受命继任国君,任用卫国人士卫鞅实行变法,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国变法震惊天下。
经过几代君臣不懈努力最终扫平六国而一统天下。
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描写秦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那是一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时代,因为弱小、因为落后就会被分割掠夺。
燕国内乱作为邻邦的齐国出兵平定内乱,内乱平定后齐国趁机掠夺统治燕国,苏秦因为得到燕文公赏识,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替燕国复仇而从事反间活动,在齐国任客卿耗时16年终于使齐国国力衰败,被燕国大将乐毅打败几乎亡国,苏秦也完成了自己死间的使命,最后被齐王处以车裂。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彩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彩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篇一在中国的历史中,除了三国,最喜欢的就是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时代了。
乱世之争方显英雄本色。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这个大争时代除了从历史书上学到的几个键人物之外,还有那么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和事。
就实而论,大秦帝国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部史书,而不仅仅是一部小说。
除了为了增加书的可看性,将战国四公子的出现写在了同一时代之外,其他历史事件和人物并无明显违背历史资料的瑕疵。
书的六卷中,从情节上讲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一部《黑色裂变》和第三部《金戈铁马》。
第一部是对奠定秦国根基,从人治到法治彻底变革的描写。
这一部将我对商鞅变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鞅变法,变的不仅仅是当下,更是在勾画秦国和后续中国历史的治理架构。
一个国家和一个文明的延续,不乏对明君雄主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体系与游戏规则,商鞅的变法已经是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构建的虽然是战时法制,却是后世治国的根基。
这个理念在现在也是被广为认同,在刚刚读过的《理想丰满》中,冯仑就专门有一章在讲到这个问题,一个好的CEO可能会在在任期间让公司达到95分的高水平,然而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一旦遇到一个平庸的CEO,这个公司就会沦落为差等生。
而如果一个公司有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在,即使CEO的作为平平,整体分数也应该在80分以上,不求突飞猛进,只求稳步提升。
商鞅变法,秉持的则正是这个理念,建立一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这里的平等,不能解决起点公平的问题,但解决了制度公平的问题,正是民心所向。
黑色裂变这一部,也极大地将商鞅这个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便是他在小说中的形象。
当然,任何的变革乃至革命,都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而秦孝公和商鞅的强强联合则解决了这个问题,至少在秦孝公在位期间,变法得到了彻底的实施,就此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根基。
大秦帝国读后感篇二《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
大秦帝国第一部读后感
大秦帝国第一部读后感《大秦帝国》是一部以秦朝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梁羽生。
小说以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为主线,以秦国的政治斗争、军事征战和人物的爱恨情仇为主要内容,描写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风貌,展现了秦国的兴起和崛起的历史画卷。
在读完《大秦帝国》第一部后,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丰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其中,主人公苏秦、张仪、白起、王翦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坚韧和智慧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苏秦和张仪这对好兄弟,他们在历经了种种磨难和挫折后,最终成为了秦国的名臣,为秦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另外,小说中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让人对秦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作者通过对秦国的描述,展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征战,以及秦国的文化风貌。
在小说中,秦国的统一战争、各国的降服、各国的抵抗等情节生动地展现了秦国的崛起历程,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秦国的伟大和壮丽。
此外,小说中的爱情情节也十分感人。
主人公苏秦和他的爱人芷若之间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他们在战乱之中相知相爱,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展现了坚贞不渝的爱情。
这些爱情情节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让人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大秦帝国》第一部,我对秦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历史画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爱情情节的描写,我对人性、爱情等方面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对《大秦帝国》第一部的阅读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通过对《大秦帝国》第一部的阅读,我对秦国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历史画卷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对秦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利用暑假的时间,读完了在学校没读完的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1》,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那是一个国家齐心协力对抗外敌的决心。
一个国家,有这样多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何愁不会强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刻薄寡恩的酷吏---法家名士商鞅,至少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这个对历史了解甚少的纯正理科生是这么认为的,读完了小说才知道,他的刻薄寡恩,是为了强大当时的秦国,是为实现他的抱负,建立一个真正的法律凌驾于任何东西之上的法家世界。
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落后教条,他"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他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秦国只有靠法家的力量才可以强大,才可以在各国诸侯中争夺一席之地,所以他变法,为知己,为理想,为国家,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变法,这也是他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像是现在日本热血动漫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知己死,为理想亡,他毫无遗憾。
在小说中,商君和孝公,是明君强臣,商君一心变法,强大秦国,坦坦荡荡,对于世族权贵从暗处放出的暗箭警觉性地下,幸而,有孝公这样睿智的主上,他善于心计,完全相信商君,负责与世族权贵斡旋,帮他抵挡下一切对变法可能有的障碍,使得变法可以顺利推广实行。
事实证明商君是正确的,在变法20余年后,秦国不再弱小,秦国开始强大,以前的老弱残兵转变为新锐战士,虽然最后变法未取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它让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当时的时局下存活的下来,同时也为之后的强秦争霸做了垫脚石。
在小说的最后,商君赴死,走上邢台时,一面是恨他入骨的黑衣世族权贵,一面是前来送行一身缟素的秦国国民。
商君至始至终都是坦坦荡荡,从容不迫,早在赢驷去牢狱中看他时,他便知道结果,但是他早已把死亡置之度外,他只希望变法能继续执行下去,他可以为了嬴渠梁这个知己死,同样,他也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1我陆陆续续将六部十一册《大秦帝国》看完,期间大概还看了七八本书。
现凭记忆简单回顾如下:第一部,魏齐争霸期。
魏国虽强,但人才流失严重,包括前期的吴起,后来的孙膑、卫鞅。
魏王爱珠宝器物而不重视人才士子,是大量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
吴起之楚、孙膑投齐、卫鞅入秦,可以说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典型。
卫鞅原本卫国人,从学于魏国,习法家,兼兵家。
卫鞅入秦后,获秦孝公信任,坚决支持并维护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大抵包括禁私斗、奖耕战、去封建、废奴隶、行郡县,将原本一盘散沙,私斗成风的秦人凝结起来。
商鞅变法是以剥夺世族王室的权利为代价,来换取平民百姓的巨大生产力,是以变法成功后,秦人瞬间强大起来了。
但商鞅也因此得罪了上层世族,包括太子傅、太子、公子虔等等贵族。
变法期间,齐国借助孙膑之谋两败魏国,魏国遂衰,商鞅趁机收复秦魏边界的河西之地。
秦国遂崛起!然而秦孝公英年而薨,秦惠王继位,老世族起而车裂商鞅,秦惠王趁机一举铲除老世族。
《大秦帝国》开篇以秦孝公商鞅变法为始,以车裂商鞅为终,塑造了一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千古法圣影响。
商鞅几乎是整部《大秦帝国》里毫无缺点的秦臣,他不但具有超凡的法家精神,还具备一定的兵将才能,一心一意为秦国崛起而奋斗,即使身死也为秦国铲除旧贵族做了铺垫。
第二部,合纵连横期。
秦国的崛起,引起了山东六国的关注。
洛阳苏秦、大梁张仪顺时而出,张仪相楚齐,苏秦入秦国。
然而苏秦因大略不逢时,而孓然一身出咸阳,张仪也因不堪谈兵错断秦国而险遭楚国世族迫害。
阴差阳错,两人均无奈退出各自阵营,再次各谋前程。
苏秦说燕王,与山东六国结成合纵抗秦之势。
此时张仪相秦国,提出连横破合纵之策。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大秦帝国》读后感1前两天,同事推荐《大秦帝国》,于是就找来看看。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这是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
读这书的时间,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感怀,这是这部书的魅力,作者笔力苍劲、描绘细腻,为我们刻画了战国时期,大秦的逐步崛起。
我的心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词而热血澎湃;为商鞅大义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怀敬意。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
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体的思想延续,在中华历史的演变中,最终融合成我们能看见的那些儒道释法墨等哲学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见却遗传在骨子里的一些勇气或处事方法。
然而,也是在历史的流转中,我们也失去了或者遗忘了许多。
作者孙皓辉在开篇前言里写到:“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苏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
苍苍明月,迢迢关山。
同耕同战,浴血何年。
锐士铁衣,女儿桑田。
谁谓明月,照我无眠。
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圆。
秦国这个地处西北,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被中原诸侯称为戎狄的边陲诸侯,却一跃而起,最终统一了六国。
根源在哪里?在于“大争之世”求变图存的毅力,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了彻底的变法“废田井,开阡陌,除隶农,赏耕战,刑无等级,不赦不宥”,使秦国率先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极大的调动了下层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至此国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
虽然有无数人指责秦政是暴政、秦国是虎狼之师,但是我们应该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秦法无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大秦帝国名著读后感3篇
大秦帝国名著读后感3篇(读《大秦帝国》有感)大秦帝国名著读后感1《大秦帝国》是我读过的小说中最长的。
当初买这套书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不敢保证自己能坚持读完。
结果,没有刻意去“坚持”,自然而然地就读完了。
读这套书之前,才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免在心里比较一下。
给我感觉,《明朝那些事儿》好像是把历史当小说写,嘻嘻哈哈中讲述历史故事。
而《大秦帝国》好像是把小说当史书写,一个故事呈现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史。
读《大秦帝国》之前,很喜欢《明朝》,但是读后,更欣赏《大秦帝国》的大气。
不过,这样长的著作,要从头到尾都引人入胜也很难。
书一共六部,我感觉最精彩的还是前两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苏秦和张仪,而到了后面,就不再有这种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来的白起、吕不韦、李斯,塑造得也很鲜明,但已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想,作者把商鞅写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国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说的神,以至于后面无法再超越。
最不喜欢的是第三部,感觉结构有点乱。
整部小说褒扬秦人的色彩非常浓厚,有时近乎偏执,不过在作者营造的环境下,觉得褒扬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书中描述的那个由商鞅在秦国一手缔造的“法治社会”,虽说有虚构成分,但也让人不得不改变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国名著读后感2在两千多年以前,是哪个国度结束了战国时期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哪个帝王完成了天下一统的伟任,是秦帝国,是秦始皇。
在小时候我还不懂事的时候,我曾经觉得大秦是天下间国度,而始皇帝则是最可恶的君王。
但上了高中后,我渐渐的觉得没那么简单,我想象不到秦朝做错了什么事,竟要引起天下之人围攻。
后来我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大秦帝国,我才了解到,人的主观映像对于历史的误解是有多么可怕。
在战国之初,秦国被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都认为是蛮夷之国,不懂礼仪邦交之国,其地位比起楚国还要差很多。
直到孝公继位,发出求贤令,从此秦国举国上下开始尊敬人才,而后商鞅入秦,力图变法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局面。
从此秦国一改往日落后局面,一局成为天下第一战国。
大秦帝国读书感悟
大秦帝国读后感悟《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战国时代末期秦国崛起、统一六国以及最终走向灭亡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历史变迁的细致刻画以及对人性和政治斗争的深入探讨。
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悟。
首先,我对于作品中对于历史的重现和描绘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刻画,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秦孝公的励精图治到秦始皇的统一六国,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战争、变革和政治斗争。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无情和沧桑。
其次,作品中的角色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孝公的英明果敢、商鞅的才华横溢、白起的骁勇善战等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为了国家、家族和个人的利益,投身到历史的洪流中。
作者通过描绘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展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智慧,以及对于信仰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此外,作品中对于政治斗争和人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政治斗争不可避免。
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权谋诡计,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同时,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描绘也十分细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从英雄人物的英勇善战到普通百姓的辛勤劳作,从贵族的奢华生活到贫民的艰难求生,这些描绘都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
最后,我认为《大秦帝国》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权力和历史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人性、政治和权力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人的选择和决策所推动的,而这些选择和决策又受到人性的制约和影响。
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总之,《大秦帝国》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历史小说。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大秦帝国和战国时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人性和政治斗争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大秦帝国读后感800字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名字叫作《大秦帝国》。
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秦国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秦国的崛起到一统六国的霸气历程。
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削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在许多能文能武之士的帮助下,慢慢强大起来,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轻易招惹。
而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这谁也不敢乱下结论,这个国家便是后世幼童都能知晓一二的——秦国!即使拥有再耀眼的光芒,总有暗淡的时候。
而哪怕只是一个渺小的星星也无惧黑夜,在这漫天的星辰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春秋战国时期许许多多的国家就是这漫天的星辰,而秦国就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星。
这样一个在当时被其他所有国家都看不起小国,却用它的智慧和手段完成了惊世之举:统一了当时的中国!在那时它是多么的耀眼,多么的辉煌。
然而后来却因为奸人从中使诈,使得秦国快速走向衰弱,甚至万劫不复的地步,让人唏嘘不已……秦国,一个奇迹般的存在。
但奇迹不可复制,它有当时年代的局限性。
我们只要学习它积极向上的一面: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你能做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的多…….大秦帝国读后感2在世人惯于仰视盛唐的繁华和大汉的威严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记得在中国延绵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划过一道耀眼的流星,他以最闪亮的姿态转瞬即逝。
秦,自一统华夏至国破君降不过区区十五年,确实,十五年对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确实只能算昙花一现,但对秦国来说,自己的渊源却并不止这十五年,早期可以追溯到周,因为勤王,被周王封国。
之后能经过春秋和战国的连天战火,不仅保存宗庙,而且能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统一华夏,可以算的上是厚积而薄发。
虽然我家住咸阳,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秦人”,但我承认在阅读《大秦帝国》之前,我对秦人以及秦文化知道很少。
翻开《大秦帝国》第一部,我就为书中朴实的秦人精神所折服。
秦人质朴,但质朴不是愚笨。
战国时期,向来是强国吞并弱国,自然界的法则在这段时期内表现的淋漓尽致,实力就是一切,魏国在当时可谓国力强盛,无国能出其右,而秦国仍然是西部边陲的一个穷困潦倒的弱国。
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刚刚终于把《大秦帝国》看完了,于是趁着情绪还在,赶紧写下这篇我原本就打算要写的读后感,我大概耗时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这部书,总共六部,十一本,出现最多的成语是“刻舟求剑”、“泥牛入海”;令人震撼的战事是“围魏救赵”、“长平之战、以及后来的横扫六国;令人震撼的人物是:秦国这边是商鞅、嬴渠梁、张仪、白起、吕不韦、嬴政、李斯、王翦、王贲、赵高……其他六国则是:苏秦、乐毅、韩非、李牧。
总体来说,这本书,在叙事方面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作者以写秦来写六国的灭亡,而且这本书整体去读的话很热血,只是这本书它归根到底就是一部历史型小说,没必要当成正史去看,但是这部书在历史大事件上全都依据史实,算是人物描写上润色了些吧。
以及作者从提诠释的大秦精神,倒真的是从始至终一直都在。
只不过在读有些故事的时候,不知是怀疑精神作祟,还是好奇心作祟,我总是在想着,作者的叙述是不是真的,作者描写的这个人物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的性格?因此,我看完一个感兴趣的人物之后,总是翻翻《史记》,想看看太史公是怎么说的,在看商鞅的时候,发现两个不同的观点。
哈哈……在看白起的`时候,觉得差不离,《史记》中,白起最后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何罪于天以至于此?长平之战,数十万投降之人,我全都坑杀,是该死!”、…在这部书中,白起的最后一句话是:“老夫原本想死在郿县山塬,魂归故里,咫尺之差,上天不容,诚可谓死生有命也!赵军降卒,老夫还命来也!”…这样一个不谙朝政的人,一心却只在战场之上,正如太史公所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至于王翦,我之前说过了,他对于朝政之事的把握,要比白起敏锐的多,单单就起用李信为将这件事上,不仅嬴政在权衡,王翦也在权衡。
这个老头子很是厉害……再后来他的儿子,人称小白起的王贲,比起他的父亲,这个少将军更加的实在,尤其是在临死前对嬴政说的那四件事情,件件直戳嬴政内心。
于是后来王贲死后,嬴政对自己做了一次反思,那段反思,让人感觉为何嬴政如此的痛苦王贲死去?我认为这应该不是友情,而是嬴政的害怕!……所以我们在读到这段的时候就会想如若王贲能迟嬴政一步去世,或许朝政不会乱,王贲可以干净利落的除去不合皇帝的势力,将扶苏扶上皇位,可是呢,这些都是后话了!还有李牧,太史公太不给面子了,竟然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头了!我只是觉得这个大将,死的真憋屈!好不容易遇到了王翦这样的战斗级数高的对手,想着要死也是将军沙场化白骨,怎地竟被同朝人陷害致死。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相关推荐《大秦帝国》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1这部书的作者叫孙皓晖,为了创作这部书,隐居海南历时十六年,只为向我们展现真正的大秦历史,希望国人重新认识被误解的“暴秦”,整部书五百万言,可惜只读了六部中的一部,不能立体的将整部书的框架勾勒出来,对于整部书的概括,权且借用一下作者本人的吧。
《大秦帝国》是近十年历史小说。
洋洋五百万言,将战国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的铺展开来,描绘了近两百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而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
从秦孝公开始,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经商鞅变法、张仪“连横破纵”、范雎“远交近攻”、白起长平大战、吕不韦摄政、李斯蒙恬护法等大事件,最后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使命。
秦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
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者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一、内容归纳战国初期,秦国羸弱,魏国、楚国、赵国为强国;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诸子百家在学术上继勇争纷。
此时,六国会盟图谋分秦,秦国新君嬴渠梁灵前继位,秦国内忧外患。
秦孝公嬴渠梁血书国耻碑、发求贤令,誓要收复河西之地,在战国群雄中占一席之地。
名士卫鞅在魏国求仕不利,受秦国百里氏高人赏识,引导入秦,在六国求贤士子中脱颖而出,三说孝公,作秦国变法大纲《治秦九论》,分《田论》、《赋税论》、《农爵论》、《军功论》、《郡县论》、《连坐论》、《度量衡论》、《官制论》、《齐俗论》,后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开始了举国变法,其间经历墨家弟子误解新变法、旧世族暗中作乱、太子嬴驷误杀白氏族人等危及变法的困难,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举国上下大行新法,秦国新军练成、国富民强,百姓勇于公战,平民争立军功,秦国从此由弱变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敢勇毅坚韧——读《大秦帝国》有感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果敢勇毅坚韧——读《大秦帝国》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爸爸一有空就抱着《大秦帝国》看得津津有味,我很纳闷,有什么值得这样着迷。
有一天做完作业,我也拿出《大秦帝国》来看。
哪知我一看就放不下手,有空我就看,有时还和爸爸抢着看。
这部书是孙皓晖写的,讲述战国时代秦国经变法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统一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
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我已读完第一部,其中有两个情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个情节是秦孝公自断手指,用鲜血书写“国耻”碑。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由原来的强国逐渐变得十分羸弱,自古以来的领土函谷关被魏国占领,粮食匮乏,兵器战马缺乏,百姓生活十分贫困,整个国家一片困顿,毫无生气。
作为国君,秦孝公十分着急,废寝忘食,苦苦思索寻找秦国强大的办法。
为了激发自己以及朝中大臣官员的斗志,秦孝公断然削断自己的两根手指,用鲜血书写“国耻”两个大字,并让刻石工匠大理石碑上,竖立在朝堂上,凡是开朝议政,秦孝公和大臣都能看到。
看到这里,我内心十分震撼,作为一个国君,敢于废掉自己两个手指头,这需要怎样的勇气!更重要的,他敢于正视秦国凋敝破败,不怕露丑,不怕丢脸,而且把这些作为耻辱。
知耻而后勇,秦孝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如果我们也像秦孝公那样,敢于正视不足,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第二个情节是秦孝公只身赴墨家总院。
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在秦国实行废除井田、改变风俗、禁止私斗等很多变法,有违抗者一律按照法令处分。
有两大
家族因争抢水源浇地发生纠纷,按商鞅法令,应提交官府裁决,但两大家族还是按照过去的习惯——族长召集族人大打出手。
后来被告到商鞅,商鞅果断处置,按照法令,在渭水刑场,对参与斗殴的700多人全部杀头。
墨家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秦国变法是实行暴政,决定诛杀秦孝公和商鞅。
第一次暗杀失败后,秦孝公知道墨家还会继续派人暗杀。
为了消除墨家对秦国变法的误解,秦孝公决定亲赴墨家总院。
一路艰辛,秦孝公总算到了位于崇山峻岭深处的墨家总院所在地。
但没想到的是,要经过重重关口,才能进入墨家总院,而每一道关口就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其中一个关口是,老墨子的三弟子要与秦孝公比剑,这三弟子是墨家第一剑术高手,只要秦孝公失败,不但进步了总院,还可能被杀死。
但秦孝公毫不胆怯,打败了对手。
在进入墨家总院后,墨家采取车轮战术与秦孝公辩论,面对墨家对秦国变法的种种歪曲、侮辱、挑衅,秦孝公不恼不怒,沉着应对,据理力争,最后不仅化解了墨家的误解,还赢得了老墨子的尊重,使商鞅能够继续在秦国变法。
当时在阅读这些情节的时候,我的心是砰砰直跳,担心秦孝公会不会被墨家剑客杀害,同时也对秦孝公的勇敢佩服得五体投地,墨家要杀他,他不仅不躲避,而且还只身赴墨家,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他为什么不怕呢?原来是他坚信秦国的变法不是滥杀无辜,而是使秦国变得强大;况且法令颁布在前,依法施刑在后,怎么能说是滥杀?更重要的是,在旧习惯和新法令之间,人们不会自觉自愿去遵守新法令,为了使法令得到推行,就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敢于违反法令者,不管是几人、几十人还是几百人,商鞅都严惩不贷,正是这样严格执法,言出必行,商鞅变法才在秦国得到了大力推行,秦国也因此从弱小走向强大。
这也告诉我们,只要自己做得的是正确的,就要据理力争,敢于坚持,面对反对,毫不畏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也才能使自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