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作业练习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等)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作业练习一、基础巩固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烘托出凄凉哀伤的氛围。
B.《峨眉山月歌》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意境明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暮春之景,《峨眉山月歌》表明诗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D.“月”是李白诗中抒情达意的常见意象,两首诗都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对下面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A.诗人提及“岐王宅”“崔九堂”等当年名士聚集之地,流露出对过往的眷恋。
B.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与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齐名,合称“李杜”。
C.这首诗中,年老病衰的诗人和老朋友李龟年在江南的深秋时节重逢,欣喜不已。
D.“落花时节”,既是写江南暮春时节眼前的景色,也是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九日”和诗中的“登高”“酒”“菊”都点明了诗歌的背景是重阳节。
B.第一句的“强欲登高”,表明因战乱而离开家乡、身处军旅的诗人其实无心过节。
C.第二句的“无人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凄凉。
D.最后两句明写“故园菊”在战场的残垣断壁旁绽放,暗赞长安百姓不屈的抗争精神。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注释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二、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思考探究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全诗五个地名连用有什么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注释①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②寻常:经常。
二、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思考探究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乐师李龟年当初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落花时节”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这两句诗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时代的无限怀念和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注释①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就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②傍:靠近。
二、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原文、注释和译文部编版语文教材《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一、部编版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峨眉山月歌原文:唐.XXX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译文:之一: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之二: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XXX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
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动身。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XXX,即上弦月或下弦月.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XXX)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11.XXX:月光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平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有名乐师,善于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漂泊江南,卖艺为生。
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平常:经常。
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XXX。
[译文]当年,在岐王府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XXX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l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1.《峨眉山月歌》1.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解释:1.“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下的峨眉山美景,“半轮秋” 既点明了时间是秋季,又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2.“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此句展现出月影在江水中摇曳的动态画面,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
3.“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夜发” 表明了行程的匆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急切的氛围。
4.“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我只好顺江而下前往渝州。
这里的“君” 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1.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解释:1.“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你。
“岐王” 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寻常见” 说明诗人与李龟年曾经常在贵族的府邸中见面,暗示了当时李龟年的艺术才华备受贵族们的赏识。
2.“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曾在崔九的堂前多次听过你的歌声。
“崔九” 即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李龟年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3.“正是江南好风景”: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与下文的重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这落花飘零的时节又与你相逢。
“落花时节” 既点明了时间是暮春,又蕴含着一种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
诗人与李龟年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重逢,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解释:1.“强欲登高去”:勉强想要按照重阳节的习俗去登高。
“强欲” 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勉强,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登高的心情并不轻松。
2.“无人送酒来”:却没有人给我送酒来。
14.七上课外古诗词联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3.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画一幅画,要画哪些内容?
破败的故园,衰败的菊花,金戈铁马,血流成河,饿殍遍野。 4.给《夜上受降城闻笛》谱一支曲子,应该选何种乐曲,谱什么样的曲? 笛子、埙、古琴。轻缓起,高音落。
任务三
四首诗的标题都有一个地名,如果要把四个地名画在一张图上,
请问有什么理由可以自圆其说?
1.给《峨眉山月歌》拍一部短片,需要拍摄哪些内容?
山、月、水流、月影,月影穿梭清溪、三峡到渝州,诗人抬头又 低首。镜头切换速度要快一点。
2.给《江南逢李龟年》设计一段对话,应该设计什么内容?
杜甫:啊,李兄,竟在此处遇见你? 李龟年:是呀,子美,你怎么也流落至此? 杜甫:唉,国家遭难,谁也不能幸免,同是天涯沦落人呵…… 李龟年:想当年,咱在岐王府和崔府中歌舞升平是多么的欢快呀 。 杜甫:快别提当年了,记得当年也是春末花落时节,岂非正预示着大唐的没落么……
感谢聆听
李白从峨眉山出发,浮平羌,发清溪,向三峡,到渝州,前行越远越思念峨眉山, 因为这些地方中峨眉山离家最近,所以这么多地方以峨眉为题,以峨眉山月为题, 强调思乡之情。 杜甫和李龟年在江南相逢,想起的是盛唐京城相会之繁华,不胜感慨唏嘘,对比 之下,思念故国,思念繁华故国往事之慨呼之欲出。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岑参边塞之人,久在边塞,安史之乱,长安故里尚处敌手,本来只是有家难回, 这下是家都没了,思念长安的情感变得异常沉重复杂。有家国情怀,有对亲友的 思念担忧。更有厌恶战争之恨。 受降城念更深,边塞之苦更烈。 综上所述,这是一副盛唐到中晚唐的游子羁旅他乡思念图谱,只是背景、感情程 度和成分简单复杂各异。
七上课外古诗词联读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部编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岑参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
1.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 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 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 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 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 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lú
zhēng
峨眉山月歌
李白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 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 《蜀道难》等。
整体感知
qiāng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yú 思君/不见/下/渝州。
整体感知
qí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dù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féng 落花时节/又逢君。
整体感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én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lián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等(公开课一等奖)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疏通文意
点出时令秋天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月影:诗人夜晚乘船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如此妙景
“入”和“流”两个字的妙处: 不仅写出了月映秋江的美景,同 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译文: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 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写于李白出蜀远游, 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 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 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 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字音、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qi月ān/g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 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 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 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本诗选自《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建中二年(781)左右,李益随朔方节度使崔宁“巡行朔野”, 本诗即作于此时。
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 “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 武西南)。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
贰 诗句赏析
2.影入平羌江水流
问:此句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按照生活经验,
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都是不动的,诗人为什么会要月在“流”?
这句的“入”和“流”都有什么妙处?
①“入”是“映入”,“流”是流动,诗人通过 “入”和“流”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描绘出一幅月光映入江中,又随江水流走的美景; ②通过月光的“流”,点明了诗人夜间行船之事。
壹
峨 眉
山
月 歌
李 白
壹 字词释义
峨眉山①月半轮秋②,影③入平羌④江水流。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③影:月光的影子。
④译平文羌::青峨衣眉江,山在前峨悬眉山挂东着北半。 轮秋月,月光 的影子倒映在青衣江上,随着江水流动。
壹 字词释义
夜①发②清溪③向三峡④,思君⑤不见下⑥渝州⑦。
①今夜。②发:出发。 ③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④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重庆、湖北两省交界
处译。文一说:指今四夜川乐从山清的溪犁头驿、出背发峨、,平乘羌船三峡向,三清峡溪在奔黎去头,峡的上
游。Βιβλιοθήκη ⑤想君你:指却峨难眉见山月面。,一只说指能作依者依的友不人舍。顺流去往渝州。
⑥下:顺流而下。⑦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贰 诗句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
1.首句点明此诗的时令是什么? 秋季 2.为什么不是“峨眉山秋半轮月”?“秋”字有什么妙处?
把“秋’字放在后面是为了归韵。秋高气爽,月亮显得特别明 亮、皎洁,用“秋”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词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唐玄宗时著名乐 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流 落江南。
杜甫
经常。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
今湖南一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 其中。 李龟年。
诗词翻译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 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 的时候, (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 ·七年级上册
诗 词 课 题 总 览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峨 眉 山 月 李 歌 白
作者名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 《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 难》等。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 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 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 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 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 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 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 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 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 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 久凝视着远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知识点+同步练习
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五、课文主题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
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
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
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
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
伤世之情。 2021/10/10
19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 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 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2021/10/10
14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月 如
沙 似•
霜雪
。,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2021/10/10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33
2021/10/10
10
主旨
• 这首诗是诗人初离蜀地时的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友人的思念之情。
2021/10/10
11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2021/10/10
12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021/10/10
13
注释译文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1)
3、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 怎样的环境气氛?
•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课堂检测
•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 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翻译】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您的演出,在崔 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歌声。此时正是江南风景绝 好的时候,(想不到)在这落花的暮春时节又与您 相逢。
【诗歌鉴赏】
•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 是:
• 3.《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 •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的两句诗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 【原文】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 人把酒送来。(我)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入”和“流”意思是
所
以此句不但写出了月影江水的美景,同时暗写秋夜行船之
事。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 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喜悦之情和依依 惜别以及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课堂检测
1.这首诗中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半轮秋”点明出游的季节是 秋天 ,“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 “影”指 月影 ,这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 月影江水的美景 ,暗 写 秋夜行船之事。 3.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 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 之情。
苏版初一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赏析
苏版初一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赏析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文学文化知识1.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2.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诗人立即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向往和欢乐自然而然地显露在诗中。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中,看起来和水一起流淌,陪伴着诗人远行。
夜间乘船从清溪动身,经渝州向三峡选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立即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专门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想念之情三、中考重点习题巩固1.(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2分)“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画出如此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精妙。
__(2)作者在诗歌中描画了如何样的景色?抒发了如何样的感情?(3分)__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想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想念之情。
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要紧表现在哪里?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平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文学文化知识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比较有名的如“三吏”“三别”。
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二、内容赏析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潭。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等四首)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 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 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峨 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的连用, 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不着痕迹地 表达着离情别绪。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 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 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 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 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 此现状的悲叹。
重点赏析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 艺,杜甫因才华昭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的赏识,得 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 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的顶 峰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杜甫辗转漂泊到潭 州,李龟年流落江南。在这种情况下的会见,自然触发了杜甫 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 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 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 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词解读
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故乡
岑参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强 欲 登 高 去,
无 人 送 酒 来。
可怜
遥 怜 故 园 菊,
应 傍 战 场 开。
靠近
诗词翻译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 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 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在远方想 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大概靠 近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情。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 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
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
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今存《李益
集》两卷,《李君虞诗集》两卷。
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 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 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时未收
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
在凤翔写的。
◆诗歌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 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 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地
这位老相识。
◆名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 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 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 “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 间蕴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 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资料助读】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主旨思想
本诗描写了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致,描绘了一幅千
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
和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恋恋不舍
的无限情思。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 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 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存世诗文
◆写作背景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 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
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的诗。
◆诗歌大意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 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 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
◆名句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 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以“秋”字形
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
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入”和“流”两
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
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主旨思想 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 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疾苦人民的深深 关切。
◆走近作者 岑参(约715—770),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 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
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
《李太白集》传世。
◆诗歌大意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 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 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
思念啊!
◆写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年轻的李白 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
◆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 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
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
而来。
◆名句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 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主旨思想 这首诗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 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 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
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
2.正是江南好风景,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落花时节又逢君
开放了。
◆名句赏析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
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
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
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
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 开在被乱军糟蹋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 诗人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 抒发,真是“可悲”至极。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旨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 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 变化的苍凉感叹和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 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其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 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杜甫是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 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 400多首,有《杜工部 集》。
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
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
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
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 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 “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达标训练】 1.名句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影入平羌江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