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十四课告别依赖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十四课告别依赖告别依赖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小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包括对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依赖。
这种依赖性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自主性,也会阻碍他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告别依赖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自主性。
一、理解依赖心理首先,我们需要让小学生理解什么是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指的是一个人对外界其他人或事物的过度依赖,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
这种依赖会使孩子失去自主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控制。
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依赖心理对自己的限制和不利之处。
二、分析依赖心理的原因接下来,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分析依赖心理产生的原因。
依赖心理往往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对孩子过度呵护、过度保护,或者没有给予孩子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机会,都可能造成他们形成依赖心理。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原因,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原因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告别依赖心理,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建议和指导。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开展团队合作活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增加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培养自主行动的能力除了独立思考,学生还应该学会自主行动。
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付诸行动去实现。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在实际中学会自主行动。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等,让他们亲身经历,学会自主管理和处理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心和自主性,告别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与依赖说再见”主题班会教案
与依赖说再见主题班会教案-经典通用一、教案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依赖心理的认识逐渐加深。
依赖心理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还可能对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本班会旨在帮助同学们认识依赖心理的危害,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成长,摆脱依赖,迈向独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依赖心理的定义、表现和危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依赖,勇敢面对挑战。
三、教学内容1. 依赖心理的定义与表现2. 依赖心理的危害3.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4. 自主学习的技巧5. 摆脱依赖的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或现象,引发学生对依赖心理的思考。
2. 讲解:详细介绍依赖心理的定义、表现和危害,让学生认识到依赖心理的严重性。
3. 讨论:分组讨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技巧。
4. 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摆脱依赖的心得和方法。
5. 总结:总结本次班会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依赖心理的认识。
2. 课后收集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估他们对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掌握程度。
3.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评价学生摆脱依赖的情况,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六、教学活动1. 情境模拟:设定一个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如独立完成作业、自主安排学习计划等。
2. 成长日记:鼓励学生写成长日记,记录自己在摆脱依赖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 小组竞赛:组织小组竞赛,鼓励学生团队合作,但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责任,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
七、教学资源1. 相关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书籍,以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
2. 视频资料:收集一些关于依赖心理的短视频,用于课堂导入或作为辅助教学材料。
3. 成长日记模板:为学生提供成长日记的模板,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处理措施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处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有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必须及时解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处理措施。
第一步:焦虑和紧张
很多学生因为考试、面试或者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境会感到焦虑和紧张。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可以试着做一些简单的呼吸练习,放松身体和大脑,尽量让自己保持深呼吸。
此外,也可以想象一些愉悦的场景来舒缓紧张情绪,同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增强信心。
第二步:孤独和沮丧
许多学生在面对生活困境时会感到孤独和沮丧。
这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兴趣相同的人或者组织加入,寻求帮助和支持。
同时,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增加社交经验和技能。
第三步:成瘾和依赖
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和其他原因会产生吸烟、酗酒、恶性游戏和药物等成瘾行为。
为了克服这些成瘾行为,我们应该寻求专业帮助,如访问心理医生或者咨询某些机构进行戒烟、戒酒、戒毒等。
第四步:强迫症和自闭
强迫症和自闭是一些学生常见的精神疾病,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但通过精神治疗和一些自我管理技巧可以缓解强迫症和自闭情况。
如在生活中培养更健康的习惯和行为,以及学习新的应对策略,让学生更加自信和乐观。
总之,尽管生活和学习会带来很多挑战和压力,但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处理方法和策略来克服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坚持相信自己并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想法和情感,同时,理性面对问题,积极寻求帮助,一步步摆脱不利情况,让自己走向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
学生依赖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学生依赖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能力,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爱护下,因此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给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家长的教育带来不便。
本文旨在探究学生依赖心理的成因,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积极寻求应对依赖心理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依赖心理;成因;对策方法依赖是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而依赖心理是指一个人对外界的依赖或依靠的心理体验。
心理学者李丹认为:“依赖心理最突出的表现是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感。
”一、学生依赖心理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会依靠父母为他准备好一切,有的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逐渐变得懒惰,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在学习生活中,意志薄弱,一旦遇到困难,总是想着依靠同学或者老师对他进行指导,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们一旦有了这样的依赖心理,便会越发成瘾。
他们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更加重要,同时也期待着别人对他们的安抚和赞许,会不知不觉地去迎合他人,说话做事都以取悦对方为主。
长此以往,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缺少自己的想法,直到丧失自我,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甚至有可能无法适应这个社会。
二、学生依赖心理的成因(一)、原生家庭的影响依赖性的产生和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随着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他们总想着把最好的都给孩子,生怕孩子在生活上受到一点委屈。
父母爷奶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基本都是百依百顺。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丧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变得具有依赖心理。
当然,也有的是因为父母的殷切希望而产生的代沟问题。
这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让学生承载了太多的压力,他们会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尽管如此,也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去学习各种技能,因为不是自己喜爱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完全依赖老师的讲授,而不是自己主动的求知,日积月累,学生的依赖心理会越来越强烈。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与早期干预效果随着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学生手机依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许多中学生过度依赖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和其他手机应用,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了解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并进行早期干预,对于帮助他们摆脱手机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特点1. 自我认同的需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我认同的需求非常强烈。
手机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获取认同感的工具,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生活,获得他人的赞美和认可,从而满足自我认同的需求。
中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以获得社交媒体上的心理满足。
2. 逃避现实的倾向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挑战,一些中学生会通过沉迷于手机来逃避现实。
手机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可以暂时忘记烦恼、压力和挫折,获得一种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
这种逃避现实的倾向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3. 自控能力的薄弱青春期是个体自控能力薄弱的时期,中学生往往缺乏对手机使用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他们容易沉迷于手机,难以自觉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甚至出现无法自拔的情况。
这进一步加大了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早期干预的效果1.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早期干预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更好地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挑战,减少逃避现实的倾向。
通过心理疏导、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中学生建立更健康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2. 培养健康的社交关系早期干预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健康的社交关系,增强面对面交流和真实社交的能力。
通过团体活动、社交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中学生重新建立与同龄人的联系,减少对网络社交的依赖,从而减少手机使用行为。
3.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早期干预可以帮助中学生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对手机使用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
通过行为认知疗法、自我调节训练等方式,培养中学生对手机使用的理性认知和自我约束,避免过度依赖和沉迷。
班主任如何应对学生的依赖心理?
班主任如何应对学生的依赖心理?引言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中最直接的指导者和陪伴者之一。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对班主任的依赖心理,这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班主任如何应对学生的依赖心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了解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依赖情感和行为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源自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和尊重,也可能是对班主任在提供帮助和支持方面的依赖。
理解学生的依赖心理对班主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处理学生依赖心理的关键。
班主任应该努力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
通过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和关注,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的重要性和关心,从而减轻他们对班主任的过度依赖。
此外,班主任还应该鼓励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减少对单一依赖对象的依赖。
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班主任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支持和指导,以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虽然班主任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支持者,但他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班主任。
班主任可以通过提供正确的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并鼓励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在处理学生依赖心理时,也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赞扬学生的努力和成就,班主任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
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激励学生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虽然班主任应该提供支持和指导,但他们也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班主任可以向学生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他们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导航者,但学生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班主任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主动向同学、家长或其他学校资源寻求帮助,从而减少对班主任的依赖。
结论班主任在处理学生依赖心理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教案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依赖的含义及其对个人成长的不利影响。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依赖的含义及其危害。
2.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2.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依赖的理解和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克服依赖,走向自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依赖的危害,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实践锻炼法: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立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依赖的含义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什么是依赖:介绍依赖的定义和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依赖的普遍性。
3. 依赖的危害:分析依赖对个人成长、学业和人际关系的不利影响。
4. 克服依赖心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依赖心理,并提供方法和建议帮助他们逐步克服依赖。
5.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学生一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实践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依赖的含义及其危害,并学会了如何克服依赖心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要注重课后实践的指导,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六、教学内容:6. 自主学习的策略:介绍一些自主学习的策略,如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进度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8. 学会承担责任: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责任,并学会承担责任,如完成学习任务、照顾自己的生活等。
七、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生活习惯,共同探讨如何培养自立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依赖的危害,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告别依赖 牵手独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告别依赖牵手独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告别依赖,牵手独立导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帮助他们摆脱依赖性。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告别依赖,培养独立性。
一、教育背景和目标1.1 教育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小学生普遍存在依赖心理。
过度依赖他人会导致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无法适应未来的挑战。
1.2 教育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以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二、教学内容2.1 认识依赖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依赖行为,了解依赖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引发学生对依赖问题的思考。
2.2 了解真实需求通过让学生分析自身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依赖是没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并且强调只有满足真实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2.3 倡导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积极提出独立见解并坚持自己的观点。
2.4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
2.5 提升自信心通过成功解决问题和取得进步的案例分享,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独立面对各种挑战。
三、教学方法3.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存在的依赖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2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以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集体讨论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借鉴。
四、教学流程4.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依赖的情境,引发学生对依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班主任应对学生手机依赖的技巧和策略计划
班主任应对学生手机依赖的技巧和策略计划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手机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
而对于学生来说,手机不仅仅是通讯工具,也是娱乐媒介。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容易导致沉迷等问题。
因此,班主任应该采取相应的技巧和策略计划,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习惯,降低手机依赖度。
一、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首先,班级文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班主任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关于手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手机。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文化游戏、读书分享等,从而增加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逐渐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感。
二、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其次,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逐渐明白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性。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制定一些议题或者题目,让学生通过分析、概括等方式,找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逐渐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利用家长的力量班主任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保证学生不过度依赖手机。
例如,班主任可以与家长联络,让家长帮助监控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与家长讨论如何平衡学习和娱乐时间;提醒家长作为榜样,自己首先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给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
这样,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照顾,减少过度依赖手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借助科技力量,来配合学校教育。
例如,学校可以在课程中引入一些科技产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可以开展一些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科技,创新思维,增加实践经验。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对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贡献,促进他们更好地利用科技,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五、加强自控力和心理辅导最后,班主任还应该鼓励学生加强自控力,学会适当规范和管理自己的手机使用。
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逐渐克服过度依赖手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负面情绪,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依赖心”的形成与克服
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依赖心”的形成与克服【摘要】学生“依赖心”是在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源于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和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表现为缺乏主动性,对问题缺乏探究的能力,总是依赖他人给予的答案。
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心”。
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通过努力克服“依赖心”,学生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实现个人学习目标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学生依赖心,原因,表现,教师帮助,自主学习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培养,全面发展,教学质量。
1. 引言1.1 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依赖心”的形成与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依赖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教师或其他外部因素,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
这种“依赖心”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面对问题时总是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学生“依赖心”的形成可以有多种原因。
家庭环境可能会对学生的依赖心产生影响,如果家长过分保护或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习惯依赖他人。
学校教育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的过度指导和灌输式教学也可能使学生形成“依赖心”。
社会竞争压力大,学生可能会出于焦虑和求稳心态,选择依赖他人而不愿意冒险尝试。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和开放式任务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解决学生“依赖心”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心理咨询师教你克服依赖问题的技巧
心理咨询师教你克服依赖问题的技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依赖问题,无论是对人、物还是某种行为的依赖,都可能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并学习克服依赖问题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将在本文中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你有效克服依赖问题。
I. 了解依赖问题的本质在开始克服依赖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依赖问题的本质。
依赖是一种心理或情感上的依附,使我们无法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做决定。
依赖可能源于对他人的肯定和赞许的渴望,或者来自于对安全感和内心平衡的需求。
无论依赖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重要的是认识到依赖会限制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并且可能导致自我价值的贬低。
II. 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克服依赖问题的第一步是对自己进行自我认知。
意识到我们对某种人或物的过度依赖,并接受自己的依赖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自省,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依赖,并制定适当的行动计划来减少依赖情绪的影响。
III.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依赖问题往往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光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克服。
因此,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是解决依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依赖问题的根源,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支持。
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合作,我们可以获得专业的指导,找到战胜依赖问题的有效方法。
IV. 逐步减少依赖情绪成功克服依赖问题的关键是逐步减少依赖情绪。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逐渐减少对他人的过度依赖,提升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参加一些独立性训练的活动,如独立旅行、学习新技能等,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尊心。
V. 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对于减少依赖情绪和陶冶情操非常有帮助。
当我们投入到某种有意义的活动中时,我们的注意力会从依赖关系中转移出来,并且我们会逐渐体验到独立意识的增加。
如何克服依赖心理
如何克服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人际关系或情境中过度依赖他人,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心理状态。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克服依赖心理的建议:
1.认识到问题: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存在依赖心理的问题,并接受自己需要改变的事实。
意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培养自信:提高自信心是克服依赖心理的关键。
通过关注自己的优点、成就和能力,积极的自我对话,以及接受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可以增强自信。
3.设定目标:设定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无论是个人成长、职业发展还是其他方面。
有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你更加独立地行动,并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4.学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总是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决定。
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对自己的决策负责。
5.练习自我依靠:从小事开始,逐渐增加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例如,自己处理日常事务、独自旅行或尝试新的活动,以增强自我依靠的能力。
6.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与支持和鼓励独立的人建立关系。
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个人,而是与多个朋友和家人建立平衡和互惠的关系。
7.面对挑战和失败:不要害怕面对挑战和失败,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
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
8.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依赖心理严重影响到生活和人际关系,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帮助。
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支持。
克服依赖心理需要时间和努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关键是要有意识地采取行动,培养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逐步建立自我依靠的习惯。
告别依赖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告别依赖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依赖心理对个体的影响及危害;2. 掌握分辨依赖心理的特征和表现;3. 学会应对依赖心理,在适当的时候独立自主;4. 培养自信、独立、自律以及适应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依赖心理的概念和特征;2. 分辨依赖心理的表现;3. 学习应对依赖心理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自信、独立、自律以及适应能力;2. 引导学生意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性及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1. 讲授;2. 示范;3. 分组讨论;4. 角色扮演;5. 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依赖心理1. 讲解依赖心理的概念及特征;2. 分析依赖心理对个体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是否存在依赖心理。
第二课时:分辨依赖心理的表现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依赖心理的表现;2. 教师给出依赖心理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表现。
第三课时:应对依赖心理的方法和技巧1. 讲解应对依赖心理的方法和技巧;2. 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应对依赖心理的过程;3. 小组讨论,分享应对依赖心理的心得体会。
第四课时:培养自信、独立、自律以及适应能力1. 讲解如何培养自信、独立、自律以及适应能力;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培养这些能力的经验;3. 教师给出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课时:总结与检测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2. 进行依赖心理相关知识的测试;3.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身存在的依赖心理并制定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2. 学生对依赖心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3. 学生的表现和表达能力;4.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建议。
怎样克服依赖性
怎样克服依赖性很多人都具有依赖性的人格,生活中没有自我,依附于别人生活,碰到事情总想着要找别人拿主意,那么如何才干摆脱对别人的依赖,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怎样克服依赖性的相关内容。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性格的弱点,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的依赖别人,找到形成这种性格的根源,这样才干去慢慢的改变这种性格。
矫正自己日常的习惯,从生活中的小事就开始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做事之前自己先思索,避免什么事情都去听从别人。
对自己曾经依赖的人说不,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慢慢的习惯一个人思索解决问题,别人就算提出了看法,也是作为你看法的参照。
承受住寂寞,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生活,生活的中心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孤独也并不可怕,孤独才会让人变得慢慢的强大。
学会奖励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主观上更愿意去独立的完成事务,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想完成的事,不要犹豫不决,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2怎么克服依赖性依赖性是指凡事都要靠别人,缺乏自立和自理的一种心里倾向。
有依赖性的人,往往缺乏独立性、果断性和自觉性,不能保持真理、信守原则,容易被人诱惑。
现代的青少年中,很多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这主要是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溺爱所致。
这种严重影响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依赖心理必须及时矫正。
要矫正不良习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要想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就要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不要过多依赖父母和他人。
要甩掉焦虑的包袱。
焦虑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恐惧,时常表现为做事情多虑、担心,害怕失败。
这种精神上的繁重包袱是产生依赖心理的又一原因。
只有甩掉焦虑的包袱,独立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要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很难把握问题的焦点,优柔寡断,难下决心。
究其原因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熟悉,缺少施行经验。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第十四课告别依赖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第十四课告别依赖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第十四课“告别依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质,掌握告别依赖的方法。
2.让学生明白依赖的危害,知晓自我价值,提高自尊、自信心。
3.通过讲述故事、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我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告别依赖,培养自主性;2.难点:让学生真正了解依赖的危害,提高自尊、自信心。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步骤:一、引入: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如父母照顾孩子、师生合影等,引导学生回答“这些照片为什么很珍贵”;2.讲解法:通过PPT和板书向学生讲述依赖心理的危害,引发学生思考。
二、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依赖心理,为什么要告别依赖;2.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掌握告别依赖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告别依赖,培养自主性;四、教学步骤:1.讲述依赖的危害;2.引导学生自我分析,了解自我所存在的依赖心理;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依赖心理的体验,鼓励他们分享自我的故事;4.游戏环节:带领学生共同进入游戏场景,通过各个游戏环节让学生升华心理体验,如情境演练、角色扮演等;5.总结讲解: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告别依赖的重要性,加强学生们的自主性、独立性。
五、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依赖心理的危害,自我体验后也更加清晰自我的依赖问题。
运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提高自尊、自信,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资源:教师所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PPT、白板、书籍、图片、游戏道具等。
七、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1.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参与度、表现情况;2.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对告别依赖的理解程度;3.开展相关测试,评估学生对依赖心理的认知等。
八、教学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验告别依赖的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依赖心理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加深对此的认识;3.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
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团体干预辅导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手机更是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我们可以通过团体干预辅导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团体干预辅导是一种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团体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
在进行团体干预辅导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开展手机依赖症的教育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学生宣传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以及预防方法,增强学生对手机依赖症的认识和警惕性。
第二,建立手机依赖症的团体支持小组。
通过组建手机依赖症的团体支持小组,为学生提供交流和支持的平台,帮助他们共同面对手机依赖症带来的困扰,相互帮助和鼓励。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手机依赖症往往伴随着心理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调整不良的心态和情绪,增强抵抗手机依赖症的能力。
第四,制定手机使用计划。
通过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计划,明确手机使用的时间和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改变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减少手机依赖症的发生。
第五,进行家庭教育和支持。
学生的家庭是其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帮助家长了解手机依赖症的危害,共同协助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
团体干预辅导不仅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还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提高学生克服手机依赖症的能力。
在开展团体干预辅导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计划。
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
要建立健康的团体氛围。
团体干预辅导需要建立积极健康的团体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支持,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共同面对手机依赖症的挑战。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案-第十四课告别依赖|北师大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仍然倾向于依赖同伴的意见,而不是独立思考。这让我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我管理与自我调节的实践: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如时间管理不当、情绪波动较大等,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法。
-案例分析的深度理解:学生可能难以将案例中的经验教训与自身情况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举例解释:在突破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难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针对自我管理与自我调节的难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如时间管理表格、情绪日记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告别依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1.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的能力,提升心理健康素养;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自主性与创造性;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培养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注重学生将所学心理健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依赖心”的形成与克服
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依赖心”的形成与克服一、引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依赖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更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和倚赖,而忽视了自身的能动性和主体性。
这种“依赖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依赖心”进行思考与克服。
二、形成原因1. 家庭教育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其“依赖心”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是过于溺爱,对孩子放任自由、惯于依赖,导致孩子在学校学习中也容易依赖老师和同学。
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注重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一些学校教育过于侧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形成“依赖心”,依赖老师的指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助。
3. 自身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天生比较胆小、缺乏自信心,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往往选择依赖他人,而不愿意面对和克服困难。
三、克服之道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要给予适度的关爱和教育指引,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并克服它们,这样孩子在学校中依赖心的出现就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
2. 教育环境的改进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校应该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老师和同学的依赖。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挥主体性,提高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4. 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逐渐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逐步克服“依赖心”。
5.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以及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学会依靠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如何克服依赖症
如何克服依赖症依赖症是人们在生活中很常见的心理问题。
它指的是强烈的依赖和依赖性,使人失去自我,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仅限于某种物质,还包括时间、人、想法、情感等方面的依赖。
如果不及时克服依赖症,将会给自己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克服依赖症的方法。
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克服依赖症的重要一步。
只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依赖症,才能真正地去面对自己的问题。
人们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存在某种依赖,例如酒精、药物、烟草、网络、游戏等。
在认识到依赖后,还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情况,是否已经形成了依赖性,是否影响了生活质量等。
这样做有助于人们真正地认清自己的问题,更好的进行调整。
二、转移注意力让注意力多元化有助于克服依赖症。
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事物时,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依赖症,自然难以克服。
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例如专注于学习、工作或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同时,人们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加强锻炼,保持健康,达到稳定情绪和自控能力的目的。
转移注意力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冲破依赖症的桎梏,还能让人们更加积极进取,拥有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
三、亲近朋友和家人人际关系对克服依赖症是很重要的。
人们可以通过与亲友交流,倾诉自己的心理,增强自己内在的能力,使自己更加具有克服依赖的信心。
同时,和朋友和家人的趣味相似,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积极的活动,如聚会,旅行,运动等,为自己感到幸福和快乐。
这些都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让人们生活在舒适和温馨的环境中,更容易克服依赖症。
四、学习适应性改变适应性改变能够帮助人们克服依赖症。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适应性挑战。
人们需要学习面对挑战和改变,不断适应生活的变化。
适应性改变的做法可以是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参加自助组织,找寻社会服务机构中找到支持和帮助,去接触一些新的事物等等。
只要能够适应变化,克服依赖症也就不在难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数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总结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林清寺中学张和平今年,我省再次组织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参加了此次培训,我有幸参加了网络培训学习,感悟许多。
我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和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远程学习,收获颇丰,对中学数学本质和自身数学素养等方面的认识都得到很大提升。
现就这次培训作如下总结:本次培训充分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在大的纬度上帮助教师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更关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深层问题。
在讲座研讨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一个教学案例,让大家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懂得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掌握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明白了“抓住教学目标、抓住学生思考、抓住教学反思、落实教学环节、落实教学活动,”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前提下,设计和上出高质量的新课程数学教学课。
为大家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经验。
几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实例展示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片段设计、小组交流等都使每一位参培教师在观摩、思考、碰撞中得到提高。
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动着学员们一颗颗驿动的心,闪烁着浓浓的新理念和新尝试的课堂教学,青春荡漾,新气十足,为学员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现场。
整个培训活动从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打破了过去从理论到实践的传统。
从培训的思维方法看,从过去的理论演绎转化为从实际到理论的归纳。
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紧张有序的培训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透过这扇窗去眺望教育的又一片新视野。
”有了这次数学远程培训让我深有感触:第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
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
第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3.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找到了以前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次研修学习,对我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整个培训分六个专题进行,分别为专题一是总论,专题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专题三是数与代数,专题四是空间与图形,专题五是统计与概率,专题六是实践与综合应用。
整个培训在充分调查教师实施新课标中产生的困惑和儿童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的基础上,围绕国家课标与自身修养、数学本质与数学素养、如何落实国家课标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
本次培训最突出的就是结合了许多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理念不孤立、内容也不空洞;大量教学实录让我学习起来也很感兴趣,更能对照自己教学找到不足和改进的地方。
其一,总论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部分,我们所熟悉的张奠宙、史宁中和黄建弘等数学教育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国家课标与自身修养、数学本质与数学素养”进行了全面剖析和讲解。
特别是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以《注重数学本质、提高数学素养》为题做了两场主讲。
他先从数与代数领域问题、图形与几何领域问题、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问题、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问题高屋建瓴给我们阐述了数学本质的东西,同时结合实例说明了数学老师应怎样提高自身数学素养。
让我知道了:在教学小学数学的时候,应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就像我们不仅知道0是自然数还知道为什么是自然数?知道教材上说的什么是面积,但那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也不需要严格的定义?我们还应该“居高临下,注重本质”;就像我们不仅关注分数的份数定义,还关注分数的商的定义,以及比的定义,分数是一个新的数;我们还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个等价性,在分数的大家庭里,有多种表示的形式。
我们还体会到应该“总体把握,做到心中有数”;正如知道几何有5种不同方面的几何,知道算法多样化中什么是最为基本的通性通法?还知道为什么概率要和统计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我们更感觉到数学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就象身份证检验码,以及图形的运动变换,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解决都是不断提醒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小学数学。
其二,后四个专题分别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个板块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了培训。
各位专家结合大量课堂实录对如何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如何帮助儿童学习数学、帮助各位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首先是数与代数部分,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宋老师谈到要顺利完成从分数的初步概念到分数“商”定义的过渡,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概念的一开始,就要帮助学生进行“做”分数的活动,而且在整个分数的初步概念的教学阶段,都应该强调这一过程,不断地将这一过程进行压缩和内化。
第二、三个问题是例谈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让我知道了策略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发展思维,掌握解决问题中的各种策略,从而长效地、持久地在学习的过程中间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真正有效地将策略教学渗透在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而不是“为教策略而教策略”,那么,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学生被数学的内在魅力所深深的陶醉与吸引。
其次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第一个问题是介绍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长度的认知结构,并让学生体验统一的度量单位的产生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体现数学学习过程,并且使用得当的现代教学媒体,会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系列的良好变化,可以提高和促进学习。
第二个问题是从“角的度量”看测量教学,测量是空间和图形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而这个内容里面有很多的东西非常难,杨利亚和张叶清两位老师带我们追溯了测量思想,知道了测量教学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层层深入推动、建构好测量教学的进程。
第三个问题是图形与位置教学的教学,主要要明确这部分教学的基本目标,有两点:其一是图形与位置的内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良好载体。
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就是要发展空间观念;二是图形与位置的学习内容,正好对应了以后学习坐标的一些知识,从小学开始,就渗透这方面的知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奠基工作。
第三板块就是统计与概率,例举“可能性”“平均数”谈了如何搞好这部分的教学。
佟辉老师指出小学部分的概率与统计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觉某些现象的随机性,并用“数”来标志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而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块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对平均数的理解分成了两段,在中低年级学段要求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而在高年级进一步认识平均数,除了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外,还要求学生能对结果进行简单地解释,解释它的实际含义。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作为小学生,对平均数是“虚拟”的数这一点很难理解,因为“虚拟”的数很抽象。
看不见摸不着。
出现用小数来表示人数等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用小数表示量的平均数,对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有帮助的。
第四板块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先是谈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现状分析及学习内容的选择,根据对近年来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相关研究的整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访谈,以及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活动的观摩,以下4个系列题材可供我们选择。
第一、校园活动系列,第二、自然环境系列,第三、社区实践系列,第四、家庭生活系列,每个系列都有详细的说明,可我们教学时参考。
接着,让我们知道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学段目标的体现应该是充满着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要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的拓展而拓展,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第三,这部分的内容适合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老师必须直面它,而不是回避它。
越是欠缺越是需要改变,也许开始会影响课时内容的教学任务,影响课时教学的效率,但是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只有通过平时教学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升华,我们的实施能力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发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才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总之,通过这次远程培训,对我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如何帮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在远程教育中,我学习了《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这节课主要研究了四个问题。
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初中生数学学习存在的主要障碍,文中提到四个方面,今天,我仅就第一个---依赖心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何帮助学生客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家长多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2、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3、充分尊重和关心学生。
4、通过积极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树立自信。
我们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人,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
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是有益的。
课前预习很重要现在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课前预习,也不知道该如何预习,换言之,就是没有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