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形成中国的书籍分类法在先秦时期是否已经存在,现在是不得而知了,已知最早的图书分类法著作,也就是所谓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末年由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的《七略》。

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皇族后裔,也是大学问家,起先汉成帝命令刘向整理皇家藏书。

当时的皇家图书馆里,充斥着从全国各地进献来的各种典籍,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战国策》。

但《战国策》当时并不叫《战国策》,它有着各式各样的名字,《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不一而足。

刘向将这几种不同的书除去重复的部分,整理出一本相对完整且规范的新书,并将其命名为《战国策》。

对待其他的书籍,刘向也像对待《战国策》一样认真负责,而当这项工作做了接近20年的时间时,刘向辞世,未完成的工作就交给了他的儿子刘歆继续完成。

刘歆继承父亲的志向,将皇家图书馆的图书整理一新,并且在其父亲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这些图书的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撰写成《七略》一书。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辑略是一篇类似于导读的文字,剩下的六略,才是对书籍的分类。

六艺略的六艺,指的是六经,也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

诸子略的诸子,也就是所谓的“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记录的是先秦至于汉代的赋与歌诗。

兵书略,有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个小类,这些名称听上去有些歪门邪道,不过除了兵阴阳有些迷信色彩之外,其他多是军事经验的总结。

数术略,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数术略的内容若单从名称上看,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完全陌生古奥的。

不过实际也不完全如此,像天文类的书籍中就包含有占星术。

西方的占星术现在大行其道,但中国的占星术其实起源更早。

还有蓍龟,也就是用蓍草和龟甲进行占卜,这两者是都《周易》卜卦的前身。

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这一类的书籍既有中医知识,也有民间偏方,也有所谓的房中术与修仙术,这些书的出现都是出于解除病痛、延年益寿的目的,当然,延年益寿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这也是为什么神仙类书籍会较多出现的原因。

小论四部分类法

小论四部分类法
2 四部分类法是以学术为基础的图书分类法
2.1 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的联系与区别。 有人把学术 分 类 与 图 书 分 类割裂开来 ,或二者的联系不明确 。 其实二者是不可能割裂开来 。 所谓 图书分类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编制起来的类 分图书的工具,用来满足读者按照科学内容检索图书的需要。 (韩承铎 和李兴辉的论文《图书分类法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初探》,该论 文出自《图书分类学文集》1985 年版)。 所谓的学术分类,-----。 二者 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但如果离开了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的主要原则(图 书分类学的实质)而只追求表面上的一些特征,自然就容易把我们引 上歧途。 二者的关系,张德芳的《论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的原则》中 有精辟的论述:
得不“中国化”,才有它的生存之道。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图书分 类,无论是统治者也好,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好,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从人文价值需要来分类, 这里的人文价值既包括政治统治上的价值, 也包括民族精神的价值。 这里笔者认为所谓的学术分类,应该是不带 有政治目的而纯粹是学术的分类,从上面的分析看,这几乎是不可能 的,所以四部分类法首先它不是一个纯粹学术分类,人文价值的取向, 才是它的第一需要。 既然首先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分类,当然也不首 先是图书分类(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关系,笔者后面将提到)。
【关键词】四部;人文价值;学术分类;图书分类
1 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四部分类法是西晋“荀勖创之,李充变之,后世因之”,自此四部分 类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分类编目的主导模式。 从晋到清末,无 论是官府还是书院乃至私家藏书一直以经、史、子、集为编目的主导模 式,期间虽有什么十二分类法等,终难成大气候。 这一具有近两千年、 焕发如此光辉魅力的分类方式,其本身已构成一个值得深思和品评的 文化事实。 我们知道,作为排在首位的经部的内容经过一段长时间的 变化才定度看,它都是很不科学的,(古人的分类我 想并非首先从图书或学术的角度来考虑, 而是从它的重要性来考虑) 因此四部分类法实质是以经学为中心的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其出发点 和归宿取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人文价值,其经学内容经过后世的不断 阐述和嬗变,一方面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塑造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本文阐述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 的分类。 1.1 我国古代的书目编目是以经学为基础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直接影响到图书的编目。 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校勘群籍,刘歆撰 《七略》一书,将当时所藏的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 技六类,六艺相当于后来的经部。 到西晋时,荀勖编撰了藏书目录《中 经新簿》。 《隋书·经籍志》谓,《中经新簿》分图书为四部:“一曰甲部,经 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 书”,所谓四部分类由此开始。 至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中, 把史书编为乙部,把荀勖所录的乙部书即所谓的诸子书编为丙部。 于 是,甲、乙、丙、丁四部图书的次序变为经、史、子、集。 可见,荀勖的甲 部,就是经部(黄宴的《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中说:“四 部分类在早期初创时根本就是以甲乙丙丁为名称,显然是对书库中书 籍排列有所区分的简称。 ”笔者认为就算甲乙丙丁是书库中书籍排列 的简称,但甲部基本算经部,这点无疑)。 南朝宋时王俭撰《七志》一书, 第一类是经籍。 南朝梁时阮孝绪撰《七录》一书。 第一类也是经典。

四库分类法简介

四库分类法简介

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经部收录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的极盛时期
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总目》 系统地总结了自汉以来的图书分类理论,
分析了自《七略》以来历代各种分类法 的优劣、利弊,建立了一个系统、周密、 符合当时图书收藏情况的分类法。
1、参考众家、择善而从 自《隋志》以下,門目大同小異,
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今擇善而 從,如『詔令奏議』,《文獻通考》 入集部,今以其事關國政,『詔令』 從《唐志》例入史部,『奏議』從 《漢志》例,亦入史部。
《七录》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阮孝绪史部专立,才算确定下来。 史部离经独立始于荀勗,但细目的
厘定却始于阮孝绪。 文集录到阮孝绪,才成为定称。 佛道之篇有了位置。
五部分类法
梁刘孝标撰《文德殿书目》,将数术类
书籍分出,立为一类,于经史子集外又 列数术一类,成为五部,是为五部目录。 《七录》在四部分类法的初创与最终被 确立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著录,大抵
辗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因 《相牛经》及《相马经》、《相鹤经》、 《鹰经》、《蟹录》至於《相贝经》, 而《香谱》、《钱谱》相随入矣。因五 穀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 谱》、 《荔支谱》、《橘谱》至於《梅谱》、 《菊谱》 ……
3、小类后有案语
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定
与四部并行的分类法
《七志》名为七,实为九。 《七录》分七大类。

南朝宋王俭《七志》分类

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三曰文翰志,纪诗赋; 四曰军书志,纪兵书; 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 六曰术艺志,纪方技; 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 其道、佛附见。
四部分类法

文献学作业

文献学作业

从“七分法”演变为“四分法”的过程及原因摘要:中国古籍分类以四部分类法为主,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刘向、刘歆父子不仅校理群书,而且给群书分类编目,在我国目录学史上首创分类目录,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古代四部分类成果之大成,类目更为细密,使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达到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法、七分法、四分法、四库全书总目一、简述中国古籍分类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沿袭着从“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发展轨迹:1、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我国目录史上首创分类目录,他们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此后《汉书·艺文志》、《七志》、《七录》采用了七分法。

2、魏晋时期,开始改六略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对应《七略》各部分。

3、东晋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

4、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5、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较之以前,更加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二、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七分法、四分法成为主流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被视为四分法的代表,以下具体分析两种分类法:(一)七分法七分法以刘歆的《七略》为开端,此后南北朝宋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纷纷沿袭七分法,形成了目录学中七分法的一大系统。

1、《七略》《七略》分群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详目如下: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图书目录经史子集四部分法的形成过程

图书目录经史子集四部分法的形成过程
《隋书•经籍志》以后,四部分法成 了我国古典目录分类法的 主流。但是如何 用它来范围包括道、佛著作在内的全部书籍,如何将古代所有典籍按其性质分别隶属四部, 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附. [2]《广弘明集》卷三. [3]《初学记》卷十二. [4]《晋书》卷四十四. [5]《隋书》卷三十二. [6]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类例之沿革》. [7]《文选》 卷四十六《王文宪集序》李善注. [8]《广弘明集》卷三,阮孝绪《七录》.
作者简介:赵金鑫(1988―),女,山东临沂人,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研 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也说:“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先 于史。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就是说史书由原来的丙部上升到第乙部 ,子书降到第三位丙部。从 此以后四部的格局基本确定。但是那时还不叫经、史、子、集,而叫甲乙丙丁。所以说此时 的四分法只是一种单纯的四分法(而且还包含佛经目录),可以说是四部分法的第一时期。
图书目录经史子集四部分法的形成过程 摘要:经、史、 子、集四 部分类是我 国古代图书 分类的主流 ,从汉代 一直到隋代 的《隋书 •经籍志》才真正形成。图书目录是文化和学术发展的反应,因此理清古代目录的类 例沿革,对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学术发展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目录 分类 经史子集 在目录中首次给群书分类首推汉时刘歆的《七略》。据《汉书》记载:“诏光禄大夫刘 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 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刘向死后,刘歆承担了总结校书成果,建立系统目录的重任,并在 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撰成 了我国第一步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七略》,使国家的藏书有了统计,学术流派和文化水平得 到了反映。 《七略》是一部比较严格的综合性分类目录,虽已经亡佚,却被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全部记载下来,所以其分类部次仍然可以看得到的。现据《汉志》将《七略》的分 类列于下: 辑略 六艺略: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论语 孝经 小学 诸子略: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之属 陆赋之属 荀赋之属 杂赋 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 兵形势 兵阴阳 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 历谱 五行 蓍龟 杂占 形法 方技略:医经 经方 房中 神仙 有人因《七略》之名 而称之为七分,这 是一种误解。阮孝 绪《七录序》云: “其一篇 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所以《辑略》实际上相当 于现在目录的叙例,与分类 无关。所以刘歆《七略》实将群书分为六类,是一种六分法。 《七略》虽已久佚,但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毁灭的,尤其在目录学方面。东汉的东莞、 仁寿阁和兰台的藏书都是依《七略》的体力而作,班固把《七略》改变成《艺文志》,成为 《汉书》的内容之一,自此成为史志目录的开端,以后王俭的《七志》、阮孝绪的《七录》 都是直接受了《七略》的启发。就连此后官私目录,无论怎样部居别次,都能看出《七略》 影响。所以说《七略》是我国目录学的开创,它奠定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石,影响深远。 东汉时期的目录学成就,集中体现在班固所撰写的《汉书•艺文志》上。《艺文 志》是《汉书》 的一个组成 部分。《汉 书•艺文志》 前有总序, 概述了汉初 至成帝时 的图书事业、刘向校书的过程、刘歆完成《七略》和自己编成《汉书•艺文志》等内 容。《汉书•艺文 志》全书分 六大类,即 六艺、诸子 、诗赋、兵 书、数术和 方技。从 《汉书•艺文志》 的分类上可 以看出,《 汉书艺文志 》和《七略 》一样也是 一种六分 法。 魏晋时期目录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录是文献内容和学术的集中反映,文献的成分 变化了,目录的分类势必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自汉魏以来,文史典籍显著增加,兵书、术 数、阴阳书籍相对减少。《七略》的六分体系已难以适应此时文献资料的变化和发展,再加 上整理图书的多由秘书郎、秘书监、著作佐郎等担任,他们对数术 、方技方面的著作不怎么 专业,又不足够重视。因此这个时期的目录学主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私家目录与佛典 目录的兴起;二是改《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为四分法。 阮孝绪《七录序》系统总结了魏晋时期四部分类产生的情况: “魏晋之世,文集 逾广,皆藏在秘书 中外三阁,魏秘书 郎郑默删定旧文。 时之论者,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源流概述

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源流概述

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源流概述作者:张莎莎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摘要: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的不同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关键词:文献目录;源流;四部分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及学术分类的观念,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

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自此完成了具体、实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

至隋唐一段时期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类法的产生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

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分甲乙丙丁四部,其中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乙部记诸子百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记史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和汲冢书。

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后世经、子、史、集的分类方法。

可见荀勖在郑默《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四部分类法,并由此开创了我国图书四分法的源头。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演变历史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演变历史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演变历史对于古籍整理工来说,为古籍分类是前期工作中的一项关键环节。

如今的古籍整理工依然在沿用古代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那么了解其历史源流则是熟练运用分类法的基础。

四部分类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集大成者,它的形成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肇始于秦汉,发展于隋唐,而完善于明清,最终定型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春秋战国之前,世存书籍数量十分稀少,尚未形成对文献分类的概念。

而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引爆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段文化繁荣期,各流派著述纷起,逐渐产生出文献分类的需求。

孔子率先进行了文献的分类整理,编成《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成为古代最早有史可据的文献分类。

秦朝因文化思想专制而进行的“焚书”之举,使得当时的图书文献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文献分类的发展一度陷于中断。

到了汉代,由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繁荣,朝廷大力“广开献书之路”,又“置写书之官”,使文献典籍日益丰富。

于是,对于古代文献分类、辑录的要求又开始应运而生。

刘向(图片来自网络)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受命对文献典籍进行校对整理,刘歆在父亲刘向撰著的《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创建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图书分类体系。

《七略》原书已佚,但在《汉书·艺文志》的辑录中可窥其大概体系。

刘氏父子将当时的文献典籍总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共六大类。

类之下又分种,种下有家: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赋等25家、陆贾赋等21家、孙卿赋等25家、杂赋12家、歌诗28家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耆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七略》的“六分法”已基本形成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大体结构。

三国时期魏国秘书郎郑默据皇室藏书编成《中经簿》,虽因原书散佚而无法睹其概貌,但它却奠定了晋代“四分法”产生的基础。

建国以来我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程发表时间:2019-06-13T15:13:36.38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0期作者:王珺[导读] 通过梳理建国后主要的分类法,研究其发展的经历,领略分类法在制定及修订的历程。

(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开封 475004)摘要:通过梳理建国后主要的分类法,研究其发展的经历,领略分类法在制定及修订的历程。

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发展1.建国后我国的分类法的产生过程从1949年10月1日建国以来,我国主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集体编著,张照、程德清主编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简称《人大法》17个大类。

1952年编成草案,1953年出版。

1954年出版初稿第 1版,1955年出版增订第2版,1957年出版增订第 3版,1962年增订第4版,1982年出版第5版。

至此也为《人大法》的修订画上了句号。

1956年4月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建设管理局和北京图书馆组织中小型书馆图书分类法座谈会在北京图书馆召开,标志中型表的编制开始启动1957年8月开始公布试用。

1959年北京图书馆出版《中小型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型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1954年开始编写,1957年 4月完成自然科学部分初稿,1958年3月完成社会科学部分初稿,1958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9年10月出版索引。

1970年10月开始修订,1974年2月出版第2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和附表部分;1979年11月出版第 2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和社会科学部分;1982年12月出版第2版的索引。

1994年12第3版出版,并宣布至此再不推出修订版本,而宣告《科图法》的修订已经完结。

《山东法》由山东图书馆于1950出版草稿,1951年出版铅印本《图书分类新法》简称《山东法》东北图书馆在建国后也编著了《新图书分类法》简称《东北法》这些都是建国后的。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摘要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又无比繁复,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对典籍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等不同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本文拟就对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文献目录源流四部分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技及学术分类的观念。

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

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

自此完成了具体使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

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类法的产生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

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①因此,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经、子、史、集。

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

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

簡述中國文獻目錄四部分類法的源流摘要古代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們瞭解、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

然而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又無比繁複,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棟的典籍按不同的層次有機的組織起來,對典籍加以整理、編纂和分類,做到綱舉目張,執簡馭繁。

在中國歷史上對文獻目錄的分類早已有之,歷經了準備、創制、發展、興盛等不同的階段,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分類原則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晉時四分法的出現,其後又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最終完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定制。

本文擬就對四部分類法的源流作淺要的論述。

關鍵字文獻目錄源流四部分類法我國歷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重要的學科技及學術分類的觀念。

這一時期可以視為我國文獻目錄的準備階段。

其後,兩漢時期是文獻目錄的創制階段,劉歆繼承其父劉向遺志,利用天祿閣的政府藏書編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東漢明帝時期由班固撰《漢書·藝文志》,開創了根據官修目錄編制正史藝術志的先例。

自此完成了具體使用的目錄體制的創立。

至隋唐為文獻目錄的興盛發展階段,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分類原則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晉時四分法的出現,其後又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最終完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類法的產生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與秘書中、外三閣藏之。

魏秘書郎鄧默,刪省舊文,除其浮穢,始制《中經》。

西晉時期,秘書監荀勖重編國家目錄,依據魏秘書郎鄭默的《中經》更輯新簿而撰《中經新簿》(亦稱《中經新簿》或《晉中經簿》)。

《中經新簿》改劉向《七略》的分類法,始為四部,“一曰甲部,記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塚書。

”①因此,從內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經、子、史、集。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摘要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又无比繁复,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对典籍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等不同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本文拟就对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文献目录源流四部分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技及学术分类的观念。

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

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

自此完成了具体使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

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类法的产生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

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①因此,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经、子、史、集。

盘点发展历程

盘点发展历程

盘点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指的是一个企业、组织或领域从成立或发展初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

下面以一家企业为例,盘点其发展历程:
1. 创业阶段:企业成立之初,创始人首先确定了公司的营销目标和发展战略,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开始了创业的征程。

2. 发展阶段: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产品销售逐渐稳定,公司开始招募更多的员工,打造更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并不断开拓新市场,寻找更多的商业机会。

3. 扩张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增长和公司实力的不断强大,公司开始考虑进行扩张,收购或联合其他企业,增加其市场份额和产品线。

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国际化战略,开拓国外市场。

4. 多元化阶段:在产品线的不断扩张和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公司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探索新的业务领域,例如向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进军。

5. 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拥有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和一支高效的团队。

然而,公司未来的发展仍需继续思考和努力追求,注重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培育,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部简介

四部简介

四部简介“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

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

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

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

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
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变化
汉 魏晋南北朝
经学方面--独尊儒术 诸子百家--内法外儒
诸子衰微
1、农家 受重视 2、道家 上升 三玄 多限于对《老》、《庄》作传义疏 3、名家 刘邵《人物志》 4、墨家 无 5、杂家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后世杂家著录书籍,多是儒家外有所兼 涉
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著录,大抵
辗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因 《相牛经》及《相马经》、《相鹤经》、 《鹰经》、《蟹录》至於《相贝经》, 而《香谱》、《钱谱》相随入矣。因五 穀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 谱》、 《荔支谱》、《橘谱》至於《梅谱》、 《菊谱》 ……
3、小类后有案语
四部分类法最终确定
唐代初年,魏徵等修《隋书· 经籍志》,
直接以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 丙、丁的称号,从此确立了以经、史、 子、集为部称的四部在图书分类体系中 的主导地位。 实际上集部后附有道经、佛经,共六大 类。
经部:
易、书、诗、礼、乐、春秋、 孝经、论语、纬书、小学 比《七录》增加纬书。
据《隋书
经籍志》,晋荀勗《新薄》
分类: 甲部:六艺、小学等; 乙部:古诸子百家、近世子家、兵书、 数术等;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荀勗所定甲、乙、丙、丁四部顺序是经、 子、史、集。
东晋,秘书郎李充“以类相从,分
作四部” 《晋元帝四部书目》将乙、丙两部 的顺序加以调换,奠定了四分法的 基础。

“《七略》之流而为四部,如篆隶之流而为行楷, 皆势之所不容已者也。史部日繁,不能悉隶以《春 秋》家学,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一。名墨诸家, 后世不复有其支别,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二。 文集炽盛,不能定百家九流之名目,四部之不能返 《七略》者三。钞辑之体,既非丛书,又非类书, 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四。评点诗文,亦有似别 集而实非别集,似总集而又非总集者,四部之不能 返《七略》者五。凡一切古无今有、古有今无之书, 其势判如霄壤,又安得执《七略》之成法以部次近日 之文章乎?--章学诚《校雠通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征夏文化特征:尚忠。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农耕文化取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思想文化统一。

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

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

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佛教与道教勃兴,发展到隋唐时期,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隋唐时期:①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引言的一部分,目的是对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进行分类整理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种分类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学术知识和思想。

在概述部分,我们可以先介绍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分类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学者们开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形成了“四部”之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法逐渐完善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基本分类方法之一。

接下来,我们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的内容和特点。

根据这一分类法,传统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其中,“经”是指经典,如《周易》、《论语》等;“史”是指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子”是指儒家的子部典籍,如《孟子》、《论衡》等;“集”是指杂家的集部典籍,如《韩非子》、《庄子》等。

四部分类法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全面性。

通过这一分类法,我们可以将中国经典著作进行有序的归类,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分类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些文献。

同时,这种分类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学科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涵盖,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起源于明代,经过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分类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通过这一分类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学术知识和思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组织方式。

本文的结构按照以下方式组织:1. 引言:首先,对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进行引言,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这个主题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介绍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本文的目的。

2. 正文: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内容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部分類法由初創至成熟的發展史摘要:我國古代圖書分類主要以四部分類法為主,其從初創至完全成熟,大致經歷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終確立四部分類法的階段。

漢劉向父子的《七略》開我國圖書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書·經籍志》以首次用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的方式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庫全書總目》,集四分法之大成,類目空前細密,分合也更趨合理,達到了我國古代四部分類法的高潮。

關鍵字:四部分類;七略;隋志;四庫全書總目我國古代盛行的圖書分類法,叫做四部分類法,其四大基本部類為“經、史、子、集”。

四分法發端於魏晉時期,至唐人編撰《隋書·經籍志》才正式確定“經、史、子、集”的名稱和順序。

一、有關四部分類法的簡介(一)含義:經、史、子、集是我國圖書分類的名稱,統稱“四部”,又可分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經部”指儒家的經典。

經部之下又有小類。

“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

“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

經部代表著: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記》、《資治通鑒》。

子部代表著:《老子》、《莊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二)有關目錄:四部分類法是目錄學分類法中的一種,熟悉目錄學的知識有助於對四部分類法的瞭解。

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有關目錄學的知識。

目錄分“目”與“錄”兩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為一書之篇名和次第,即《漢志》所謂“條其篇目”。

目錄之“錄”即指將校讎整理情況、著者生平、內容大要撰成的一篇敘錄,即《漢志》所謂“撮其旨意”。

目次加敘錄,構成一書之目錄,而許多書的目錄匯總在一起,便成為群書目錄。

但後來襲用,把錄之名專屬於目,於是有篇目而無敘的也稱為目錄。

久而久之,連只記書名不載篇目的也冒稱目錄之名。

劉向是我國目錄學的創始人,他對西漢時國家保存的圖書進行的分類整理工作,開創了我國目錄學工作的範例。

(三)圖書分類的原因:1、查找方便。

書籍種類的繁多導致查找的艱難,把相近的數目統一編排分類可以使讀者按照學術門類探求所需之書。

2、通過分門別類總結學術源流。

分類能從一個角度體現學術的發展歷史狀況。

清代學者章學誠所謂“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正是圖書分類的目的。

歷代的目錄學家對圖書分類皆有著重研究,從而各有不同的分類體系,反映在各代公私目錄中,成為目錄學發展的推動力量。

二、四部分類法由初創至成熟的發展過程:我國古代圖書分類,沿襲著從“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終確立四部分類法的發展軌跡。

七分法以劉歆的《七略》為開端,此後南北朝宋王儉的《七志》、梁阮孝緒的《七錄》紛紛沿襲七分法,形成了目錄學中七分法的一大系統。

以《隋書·經籍志》為開端,《四庫全書總目》為高潮,“四分法”漸趨一統之勢。

1、漢劉向父子的《七略》開我國圖書七分法的先河。

此後《漢書·藝文志》、《七志》、《七錄》採用了七分法。

2、魏晉時期,由鄭默的《魏中經簿》到荀勖的《晉中經簿》,開始改六略為甲、乙、丙、丁四部,分別對應《七略》各部分,其內容則很像後世的經、史、子、集四部,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

3、東晉李充編成《四部書目》,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按照經、史、子、集四部順序的編排分類已略具雛形。

4、唐初官修《隋書·經籍志》首次以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

5、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庫全書總目》,集四分法之大成,類目空前細密,分合也更趨合理,達到了我國古代四部分類法的高潮。

6、清同治年間,張之洞質疑四部分類法,編《書目答問》,另立叢書部,開創一種新的五部分類法。

以七分法和四分法為兩種主流分類法為依據,具體可以詳細分為:(一)七分法1、《別錄》和《七略》:西漢光祿大夫劉向受漢成帝之命校經傳、諸子、詩賦三類圖書,苦心孤詣近二十年為諸多整理成定本的圖書撰寫了目錄。

有人將這些目錄彙編在一起,“別集眾錄”,即成一部提要書目總編——《別錄》。

其內容包括書名篇目、敘述校勘經過、介紹著者生平思想、說明書名含義、著書原委與書的性質、辨別書的真偽、評論思想或史實的是非、剖析學術源流以及確定書的價值。

劉歆在其父《別錄》的基礎上總群書而向哀帝進上《七略》。

《七略》分群書為六大類三十八小類,詳目如下: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諸子略: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詩賦略:屈賦之屬,陸賦之屬,荀賦之屬,雜賦,歌詩;兵書略: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數術略: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方技略:醫經,醫方,房中,神仙。

特點:《七略》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總目錄,它比歐洲第一個正式的圖書分類表,1545年瑞士人吉士納(Konard Nesner)的《萬象圖書分類法》(Bibliotheca universals)要早一千五百餘年。

《七略》承襲了《別錄》的分類法而更為嚴格。

(1)其圖書分類法實際是六分法。

六略之前還有《輯略》,但因為其中《輯略》不是單獨一類,不過是其他六類的總要,所以《七略》採用的是六分法。

即梁阮孝緒《七錄序》雲:“其一篇即六篇之總要,故以《輯略》為名。

”(2)史部書籍並沒有取得獨立的地位。

由《七略》的六大分類內容不難看出,後來成為圖書類別中一大部類的史部書籍並沒有單獨給予列出分類,而僅僅是附在《六藝略》的春秋家後。

原因:魏晉以前的史學並不發達,史籍的數量較少。

所以說魏晉以前出現了有史籍、無史部的特殊情況。

從魏晉時期開始,為適應實際的需要分類改革應運而生:一方面漢魏之際的動亂導致圖書的散亂分離,從而產生重新整理和編目圖書的需求;另一方面史學的發達和史學著作的增多與原來的附目地位不相適應,分類編目有重加調整均衡的必要。

《七略》奠定了我國圖書館目錄的基礎,開我國圖書七分法的先河,對我國的目錄學、圖書分類法、圖書編目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以後的公私藏書,都紛紛效法,編制藏書目錄。

2、《漢書·藝文志》《漢書》東漢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記後傳》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全書歷時二十餘年寫成。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目錄書,是班固依據《七略》編成的。

它不僅著錄了西漢官府的藏書,而且還分析了學術源流和派別,是我國目錄學史上一篇傑出的代表作。

全書分六大類,即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和方技六略。

班固刪取《七略》中原有的第一部分《輯略》改稱為“序”,所以《漢志》雖無《輯略》之名,卻存《輯略》之實。

班固在我國目錄學史上的貢獻,就在於他開始了史書收入書目的辦法,並創立了又一種目錄類型——史志目錄。

3、《七志》繼承劉向父子《七略》分類體系而又有所發展的是劉宋時期王儉的《七志》。

王儉仿《七略》體裁,分《七志》為七類和二附:經典志,記六藝、小學、史記等;諸子志,記古今諸子;文翰志,記詩賦;軍書志,記兵書;陰陽志,記陰陽圖緯;術藝志,記方技;圖譜志,記地域及圖書;道經,記道教經籍;佛經,記佛教經籍。

《七志》相比較與《七略》增加圖譜一類,成為七分法,又附道經佛經二錄,實際為九類。

4、《七錄》七志之後有梁阮孝緒著《七錄》,分為內外篇,以經典錄、紀傳錄、子兵錄、文集錄、術技錄合為內篇,佛法錄、仙道錄為外篇。

《七略》、《七錄》雖以“七”命名,實非七類,《七錄》才是真正的“七分法”。

(二)、四部分類法的演進過程背景: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的年代,但圖書事業則由於文化發展而有所發展。

當時不僅有外來的佛經譯書,在文史方面如五言詩、樂府詩、文學批評著作、起居注、地方誌和氏族譜等等,在數量上都有所增多,需要搜集整理。

同時,史部書籍數量的增多都對目錄學分類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一背景下,四部分類法逐漸形成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學術的發展,變化引起了目錄學分類相應的改變,以《七略》為代表的漢代六分法逐步向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演變過渡,至唐代四部分類法才最終確定,此後一直在封建社會的圖書分類法中居於正統地位。

1、《中經》魏晉以來,典籍日眾,《七略》所有各部難以盡收。

於是另一種概括之法——四部分類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鄭默所撰的《中經》很可能是第一部以四部分類法分類的國家圖書目錄。

又有人認為四部分類方法創始於西晉荀勖的《中經新簿》,而《中經新簿》又是根據魏人鄭默的《中經》編成的。

據梁阮孝緒的《七錄》序中所說:“荀勖因魏《中經》更著《新簿》。

”總之,《中經》在我國古代四部分類方法初創及至最終確立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容小覷的地位和作用,對我國圖書分類學作出了開創四分法的貢獻。

《中經》是國家內部藏書目錄的意思。

撰者鄭默,字思元,開封人。

在任魏秘書郎時,鄭默主管圖書工作,“考核舊文,刪省浮穢”,撰成《中經》。

可惜的是這部目錄佚散,並且由於缺乏具體記載,使我們很難對其內容和成就作出評價。

2、《中經新簿》四部分類法真正確立,始於西晉學者荀勖。

荀勖因魏《中經》更籍新簿,叫做《中經新簿》。

此書正文14卷,另附佛經2卷,共著錄圖書1885部,20935卷。

是中國較早的一部以四部分類為主的書目。

內容特點:(1)開創甲、乙、丙、丁四部分類。

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書、術數;丙部記史記、舊事、雜事等;丁部為詩賦、圖贊、汲塚書;四部之外,附佛經一部。

一共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2)史籍已獨立分為一部。

(3)其甲、乙、丙、丁對應的次序分別為經、子、史、集,與後來經史子集的次序有差異。

“晉荀勖撰《中經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猶先於史。

”《中經新簿》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四部分類法,變革了圖書分類的體系。

它反映了《七略》以後由於學術發展,文化典籍增多的情況。

缺點是只記書名、卷數與作者,沒有提要或題解。

3、《晉元帝四部書目》在目錄學史上,正式確定將甲、乙、丙、丁的分類順序分別對應經、史、子、集的,是東晉人李充。

他主持編制了《晉元帝四部書目》。

其四部分類與荀勖相同,但次序有所變更。

清代學者錢大昕說:“至李充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

而經史子集之次始定。

”李充雖然確定了經史子集的次序,但其並不用此名目,而仍稱之為甲乙丙丁。

李充這一四部分類編次方法,一直被後世所沿用。

4、四部分類法正式確立——《隋書·經籍志》唐初官修的《隋志》由魏徵、李延壽和敬播等編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