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八首附录古诗艺术手法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一、初试身手
阅读杜甫的《望岳》 ,按要求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 高大雄伟 题目中的“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 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 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 (2分)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 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二)名句赏析型
1、题目形式
(1)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 景的关系 (2)用自己的话,描写名句所展现的 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3)说说你对名句的理解
2
题目解读
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 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 们称道的地方。赏析时可三者兼顾,也 可侧重某个方面。
3、题型示例
六、课堂小结
1、题型梳理 “诗眼”型 名句赏析型 表达技巧型 语言特色型
六、课堂小结
2、古诗词鉴赏的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注重联想和想象 3、掌握表述的一般形式: 字词品析题: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 作用(效果) +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意境描述题:忌直译,重想像,用描写。 思想情感归纳题: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技法,写出 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4审清“问点”,按点作答。准确 规范 完整 简 明
九年级古诗下册知识点
九年级古诗下册知识点随着学习的深入,九年级学生将接触到更加深入的古诗知识。
在古诗下册中,我们将学习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
一、韵律与格律在九年级的古诗下册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韵律与格律。
韵律是指古诗中的音律,包括平仄、押韵等;而格律则是指古诗中的字数、句式、结构等规律。
通过学习韵律与格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二、意象与意境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与抽象感受的融合传达出来的诗意。
学习九年级古诗下册,我们将学习到更多精巧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通过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一步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修辞手法在九年级古诗下册,我们将继续学习和探索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对仗、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都会出现在我们的诗歌中。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的使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图,并提升我们自己写作的表达能力。
四、古诗鉴赏与评析除了学习古诗的基础知识外,九年级的古诗下册还将引导我们进行古诗的鉴赏和评析。
通过对古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情感,欣赏其中的诗意和美感。
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独立思考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我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五、古诗创作在九年级古诗下册的学习中,我们还有机会进行古诗的创作。
通过模仿古诗的格律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古诗的魅力。
同时,古诗创作也是培养我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上就是九年级古诗下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的美,提升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古诗的独特魅力,并且能够通过古诗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祝愿大家在古诗学习中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最全总结
《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先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代〕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宋代〕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必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必备)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中必备的重要内容。
在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古诗词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将介绍几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必备的古诗词,并简要分析其内涵和艺术特点。
《静夜思》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这首诗以它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了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王之涣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能体会到他对人生的黯然感叹。
《静夜思》不仅在语言上简练、深情,同时也融入了许多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乌衣巷》是元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对自己的家乡的描绘与回忆。
诗中的“朱户指乌衣,青楼度吴娃”展示了街巷的景色和人物形象,而“金井添香惜玉浆,葵花点翠留残斜”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以流畅自然的语言,展现了家乡的美景和人情风采,同时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其豪迈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观描绘,成为唐诗中的佳作。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烘托出了登楼时的广阔视野和辽阔的天地,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对居高临下的追逐与向往。
整首诗以其壮丽的景象和激昂的情感,给人以辽阔和振奋的感受。
《鹿柴》是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其深沉、含蓄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描绘了鹿柴山的荒凉景象,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整首诗在表达中运用了对比和渲染手法,使得其表现力更加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的这些古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更能够领略到古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九年级下册古诗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下册古诗知识点归纳古诗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们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九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美丽的古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归纳总结这些古诗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古诗的体裁。
在九年级下册的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这三种常见的古诗体裁。
七言绝句每句由七个字构成,常用于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五言绝句则每句由五个字构成,常用于描写景色、人物、感情等;而五言律诗则需要遵守一定的韵律和格律要求,通常用于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或叙述故事。
在阅读这些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句的字数和韵律,来判断它属于哪种体裁,从而更好地理解它的表达意义。
其次,我们还需要关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可以通过变化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在九年级下册的古诗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比喻是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某种意义;拟人则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动作,增强描写的力度;夸张则是通过夸大或缩小描写的对象,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形象;对偶则是通过将语句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反差,增强表达的效果。
通过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和情感。
此外,九年级下册的古诗还涉及到了一些文化典故和历史背景。
在阅读这些古诗时,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比如,课本中的《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他通过描写长城和北方风光,表达了对江南美丽景色的思念之情。
在阅读这首诗时,我们需要了解长城和江南的文化象征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最后,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
在阅读古诗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诗歌,以及诗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诗句、什么是韵律、什么是格律等诗歌的要素和规则。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重点赏析:这首词“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浊酒”两句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抒发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一、抒情方法古代诗词的抒情方式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例如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形象。
再如徐熙的《三峡吟》中“猿啼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们诗中的羁旅之愁。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将情感都寄托于客观景物或事物形象之中,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的细节叙述,主要包括即事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即事抒怀。
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心感受。
如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诗中写了黎族的几个小童口吹葱叶欢迎诗人的事情,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即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这类诗在高考试卷上是大多数。
如骆宾王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元�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行云)》、��的《残春旅舍》等都是。
3. 用典抒情(借古抒怀)。
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愿望。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近几年用典抒情在高考试卷上出现得越来越多。
如元�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行云)》最后一句“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就是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诗人用廉颇自喻,老而不服老,表现出坚决抗金的主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溪边自有舞雩风”,化用《论语》中“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表现自己逍遥自在的情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简析(一)《从军行》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二)《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 ),时李白在长安。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八首附录古诗艺术手法
人教版九年级下八首附录古诗艺术手法九年级八首附录古诗艺术手法1、《月夜》①.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画面?答: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②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的美点?(从字词、写法、意境等方面赏析) 答: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微弱,但诗人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③本诗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春夜月下景色,后两句从声色结合写出诗人感受到春的气息。
2.《商山早行》①巧用白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②声色结合(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3、《从军行》①写战斗景物描写进行烘托②声色结合(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4、《登楼》①“花近高楼伤客心”用反衬手法,写花伤客心,是以乐景写哀情。
“伤”,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怆气氛。
②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借古讽今)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颈联借景抒情,既悲且壮。
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
6望月有感①“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运用比拟手法,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比拟,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的描述,赋予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7、雁门太守行①首联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及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必背古诗文班级姓名完成情况1.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破阵子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4.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8.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清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9.十五从军征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部编教材九下必备古诗词鉴赏
第1首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内容理解:“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
典故:化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的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内容理解: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渲染出悲凉的气氛;长烟、落日、孤城等描绘出苍凉、孤寂的边塞风光,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写作手法:边声、号角声是所听,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是所见,视听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为下阕抒情蓄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内容理解:这两句为全词核心,词人正面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即他们思念家乡,却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其中“一杯”和“万里”对比强烈,写出了如词人一般的征夫们只能用一杯浊酒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着对成就功业的向往,悲壮又满怀豪情。
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手法:“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借景抒情之句。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铺满的秋霜,从视觉、听觉方面加重了征夫的愁思。
修辞、情感:最后一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悲怆的情调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全词主旨】这首词上阕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抑郁诚挚,词人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第2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完整word版)最新部编版九下诗歌赏析(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
九下诗歌赏析(2018.12.12)制卷:詹文志姓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边塞的萧瑟与荒凉),下阕写思乡之情(思念家乡慷慨悲壮的情怀)。
2、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加以描述。
答: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意近即可)3、“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统领全词景物特点的是哪一个字?描写了哪三个方面的景象?分别表现了什么特点?答:统领全景特点的一个字是“异”。
描写了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闭的景象。
分别表现了塞下秋景天冷、声杂、战事紧张的特点。
5、“孤城闭”有何妙处?答: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6、“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用典,奏出昂扬之音。
7、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
8、“燕然未勒”的意思是边患未平,敌人未退。
9、想象“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并写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坐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分,夕阳夕照,烟雾弥漫,城门紧闭,显出几分苍凉悲壮之感。
作用:写出边塞之城的孤寂悲凉景象,也表现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点。
10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矛盾心理。
他们常年在外戍边,免不了要思念远在万里的家乡,但一想到边患未平,敌人未退,只好把归家之事放在一边。
表现了将士们以国事为重,以天下为先得高尚精神。
11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哪两句表现出来?答: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激愤抑郁之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内古诗鉴赏【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诗经》著名诗篇,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
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
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
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
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
《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
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窍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
九年级下册古诗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册古诗知识点总结古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九年级下册的学习,我们对古诗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九年级下册古诗的主要知识点,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古诗的韵律。
古诗的韵律有平仄之别,平仄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韵脚,例如仄韵和平韵。
平仄的运用使古诗有了动人的律动感,增强了作品的美感。
此外,韵律还要注意节奏感和抑扬格的运用,这是古诗的表现手法之一。
接着,我们来谈谈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常见的意象有花草树木、山水风月、动物鸟兽等。
古诗通过引用具体的意象,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感和感染力。
另外,古诗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我们关注。
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和方法。
如比喻、夸张、拟人等,这些手法使古诗更加生动有趣。
举个例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夸张的手法,让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此外,九年级下册还涉及了一些写景描写的古诗。
写景是古代作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式,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
在写景描写中,常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运用比喻、对景感叹等。
通过运用这些手法,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意境。
最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典故、典型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的。
例如唐代的诗人杜甫,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的描写,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来了解。
通过九年级下册古诗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古诗的韵律特点,还学会了欣赏古诗的意境和美感。
同时,通过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总而言之,九年级下册的古诗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机会。
通过对古诗知识点的总结,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诗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17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古诗词导读赏析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
“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九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词人教版
九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词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的古诗词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必背的古诗词内容: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赤壁赋》 - 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 《滕王阁序》 -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4. 《醉翁亭记》 -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 《出师表》 - 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 《春夜喜雨》 -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8.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1. 《赠汪伦》 -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古诗词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从抒发个人情感到描写自然景观,从咏史抒怀到哲理思考,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背诵,更要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下八首附录古诗艺术手法
九年级八首附录古诗艺术手法
1、《月夜》①.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画面?
答: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②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的美点?(从字词、写法、意境等方面赏析) 答: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微弱,但诗人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③本诗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春夜月下景色,后两句从声色结合写出诗人感受到春的气息。
2.《商山早行》①巧用白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②声色结合(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3、《从军行》①写战斗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②声色结合(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4、《登楼》①“花近高楼伤客心”用反衬手法,写花伤客心,是以乐景写哀情。
“伤”,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怆气氛。
②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借古讽今)
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①颈联借景抒情,既悲且壮。
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
6望月有感①“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运用比拟手法,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比拟,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的描述,赋予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7、雁门太守行
①首联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
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
颔联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②“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别云间》
①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亲人、故土和自由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伸的悲愤心情和誓死不屈的斗志。
②【名句赏析】A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国破家亡的悲痛。
B“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
死后仍继续抗清的念头虽不过是幻想,但它是由作者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的立场的鲜明表白。
③艺术手法:用典(南冠、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