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_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18张PPT)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 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 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进步性
①它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 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5、评价
(3)局限性(即严重的弊端)
①_片__面__发__展__重__工__业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 __生__产__积__极__性____不高;
为什么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这一 时期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它们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1、背景:国 面内临外着敌严对峻势的力考的验反扑使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 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 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
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
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1、背景:苏 引俄发继了续严执重行的经“济战和时政共治产危主机义”政策,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对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空前沉重的打 击!“大萧条”成了它的代名词!“恐惧”的阴影 笼罩在受灾国人民的心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二、新经济政策
1、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了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P97学习延 伸)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 积 化迅速实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极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4、影响: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 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 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 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背景
(1)苏联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 加盟共和国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 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 统的制约。
2、表现:
(1)工业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
3、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三)内容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集制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 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主义
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品经济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 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 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3)理论上: 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 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丰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特点
1.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允许多 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 会主义经济,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
(二)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产品分配:实物配给制 5、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三)特点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 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 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 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 的主要的门径’。‛ 请思考: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 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 什么?
面对出现的问题,列 宁没有回避,积极思考解 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他 走进各地农民中间,倾听 农民的呼声,在人民中间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 列宁的笔记本上,密密麻 麻记着农民说的话。 一个农民说:‚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 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另一个农民说: ‚要使农民看到好处。‛还有农民干脆对列宁说: ‚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 把春播的种子都吃掉。‛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二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6张PPT)
• 三、斯大林模式 • 1、背景: •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 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 (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 己的领导地位; •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 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 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 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 军,战胜敌人 • 3、内容 •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 (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 给制
• 4、特点: • 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 消极方面 • 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 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 的执行。
•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异同?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明确指出:“计划多一 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 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 场都是经济手段”
• 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管理方法 特点 经济体制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 理。 自主权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多种所有制形式存 在。
• 5、评价 • 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 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 作用: • 积极方面: • (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 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 (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学说
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6张PPT)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 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1、根据形势的变化,勇于探索,不断调整政策。 2、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制度,坚守的是信念
杰尔诺沃村“伊里奇之灯”
“在我们的家里装上了这么美妙 的灯,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政权都没 有替我们做到的。看那灯光闪烁起 来,照亮我们的农舍。心里是如此 欢乐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声喊叫: 苏维埃政权,你干得多么出色!”
思考: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买面包的主要原因?
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 集体化和大清洗),它们是相互配合、相互 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 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 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 捕或镇压。
三种现代化模式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
料所有 私有制
制
单一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 道路 重工业
优先发展 重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政治 制度
资本主义大 农业集体化 农场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君主立宪制 苏维埃体制(高
内阁制
度集权)、一党
两党制
制、终身制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①国内叛乱、国外干涉②经济极度困难 目的 ①克服困难,巩固苏维埃政权 ②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祖国母亲在号召!
你粮收集制 ②工业: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③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普遍义务劳动制 ⑤分配原则:配给制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共37张ppt)
2.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 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 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 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 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 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1918年9月2日,苏维埃全俄中央执委会宣布:在 战争形式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要 无条件履行保卫国家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必须用 于战争的需要,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
(1)成就:
①对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 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
②对世界: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模式探索: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 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部分国家经济建设所借鉴。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后回答)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 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即不得不使国民 经济受制于那些出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 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的阶段,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 立。
──《列宁选集》第四卷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国家将大中小企 业收归国有,国家对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 的集中领导;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实行 普遍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2012 年江苏卷)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 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 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 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
5. (黑龙江哈三中 2012 届高三 9 月月考, 11)列宁在 《论粮食税》 中说: “当孟什维克, 社会革命完成考茨基之流说我们实行这种‘战 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过错时,他们实际上起了资产阶级走狗的作用。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列宁所说的战时 共产主义的“功劳”指( )
①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 盟国进攻创造的必要条件 A.①② C.②③ 答案:D
问题情境: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 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 非常时期,非常政策;集中力量,战胜敌人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 ……除了余粮搜集制之外, 否有利于( ) 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 A. 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地……”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材料二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 C. 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损农利益,引发危机 2 、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 却属于你们。” D.巩固新生政权 “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材料三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生产力水平落后 生产关系,超越实际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不仅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 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四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 直接过渡,错误途径 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 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余粮收集制
时
共 企业全部国有化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苏俄红军凯旋
这是一个英勇的奇迹
国家集中了物力人力,保卫了新生的政权
一个奇怪的现象
25000
单位:普特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460 440-450
20-25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 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 了什么?
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 怎样的关系?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公有为主,公私并存 恢复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公有制为主,公私并存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分配Βιβλιοθήκη 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保护农民利益,承认私有制,肯定市场和货币作用。
1921年后,俄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得市不场悄被悄在取去缔农生。村产城用力市口居袋高民背度不粮 回来发,于达是的“资背本口袋主”义活基动盛 行起础来上。建立社会主义
“…背…口实袋的行人公”有成为制当、时 最战受争计欢期划迎间经的,人供济。应和在城按整市个的劳国粮分内食 约有配一,半取是由消“商背品口袋生的产人 ”运和进货城币里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二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思
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
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
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结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年底,各俄 外族罗 高斯 加联 索人邦 联邦
民在自愿和平等基础 俄罗斯联邦
11乌9922克95年年兰加加入入的的有有 1白94哈俄0乌年罗萨兹斯加克别入克的有
上,成立了苏维埃爱塔沙土吉尼库社克亚曼
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吉拉立尔脱陶吉维宛斯亚
摩尔多瓦
2、目的: ①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②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思
项目 农业 工业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不允 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 收归国有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实物配给制,生活 分配制度 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大国崛起》
三 “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
1.背景 (1)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4)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 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思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 “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 义”。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 的威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2)理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3)运用: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影响及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比较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苏联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了国力,为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物质基础,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客观评价斯大林。
(4)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
【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一.知识梳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初)(1)背景:内忧外患(政治、经济形势严峻)①十月革命胜利,退出一战;②内忧:内战爆发(反革命叛乱)苏俄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③外患: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急需要保卫国家,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组建红军,战胜敌人,巩固政权(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评价:实际是农民无偿将粮食借给国家,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体现无产阶级在特殊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工业);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④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强制劳动)。
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58张)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 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突破。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不同点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政策措施 (1)优先发展__重__工__业___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__农__业__集__体__化__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_计__划__经__济___。 (2)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栏目 导引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史料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
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
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画线部分强调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
史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 基本特征: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实施的原因 史料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①在资本主义国家, 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②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 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评价 (1)功绩 ①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_反__法__西__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 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__重__工__业_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成为以后__苏__联__解__体__的一个重要原 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共29张PPT)课件
(二)阅读材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 思考:苏维埃政府 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政策目的是什么? 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 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 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 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 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 径’。” 直接目的: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0
产值指数 100 13.8
77.39
75.5
110.83
108.1
三
“斯大林模式”
(一)背景 1.苏联的成立 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斯大林一直认为长期依靠新经济政策“会扼杀 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他...认为新经 济政策是对革命成果的威胁。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2、标志
工人、农民不满 列宁在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 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内容和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征集制
“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部分恢复私有 制 农业: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 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 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思考:苏俄面临怎样 的政治形势?对此列 宁又作出了什么新决 策?
(一)背景及标志
打倒列宁,恢复 沙皇统治
1920年苏俄农民的示威游行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 B。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 景下,1918 年 11 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A 项发生在1918 年3 月;C 项发生在1921 年;D 项是在 1925 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排除。
2.下面是 1919 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对话。他们谁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
【解析】选 B。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
词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 B 项。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1.概念:“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
形成的,1936 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斯大林模式”
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 具有绝对的权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
5.下表是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 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 年数字是按 1939 年 9 月 17 日以
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 年 世界 工业总产值 机器制造业 电力 煤 钢 5 4 15 6 5 1928 年 世界 5 4 10 6 5
(3)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________。 商品交换
实物分配制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__。 3.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 年底,________正式成立。 苏联 斯大林 (2)____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方针
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
黑市价格
200卢布
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会产生什么后果?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个奇怪的现象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粮食征购量
1913——1921年苏联粮食产量
20年代饥饿的人群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乏
3.目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支持红军,巩 固苏维埃政权。
背口袋的人 4.内容:
+
• 马191克9年思2月对开社始会每人主每义天 由全国国的家各理定地想量的分集预配市设粮买食卖: ,被查6禁月,
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得市不场悄被悄在取去缔农生。村产城用力市口居袋高民背度不粮 回来发,于达是的“资背本口袋主”义活基动盛 行起础来上。建立社会主义
“…背…口实袋的行人公”有成为制当、时 最战受争计欢期划迎间经的,人供济。应和在城按整市个的劳国粮分内食 约有配一,半取是由消“商背品口袋生的产人 ”运和进货城币里的。。
——闻一《俄罗斯通史》
余粮收集制
时
共 企业全部国有化
产 主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义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
为什么国内战争结束后仍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评价 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 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 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 义”是一种功劳。——列宁
积极: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材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料
国家征购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共22张PPT)
和愉快,我们不禁要呐喊“苏维埃
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政建权,你是干的多么的出色有”利。于稳定政
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理论
治形势,巩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苏维埃政权
PART
02 __________
二、斯大林模式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 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体制。
材料二 1933年苏联工农业
比重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60经%济比例失调15%
25%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材料三高邓度小集平中指的出计社划会经主济义体究制竟没是有怎进么行的有,效可改能革列而宁日的新经济
政策比益较僵好化,,只成是为后以来后的苏斯联大解林体模的式重给要弄原僵因化了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 应的,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粮食都被抢光了
生产力
富连农年战:争算使国了民吧经济,遭到大严冬重破天的,我用一百生产卢关系布都换不到
一坏瓶。战酒争喝使2000多万人丧生,农
经济危机 工务资业产人劳本生量产只:动家直及你 :线战下 前们 我降19算 斗,131年什 了92的0么 一年一半的, 辈。粮食工 子资 牛了都在主失家,长经直义败这毛济接,…战下…到会了这线命19被,上令次21,的失年牛我办由败春于法表斗们天我在现我倒还们一在们企个:就了天图小用遭天过农无到渡国产了义到家阶严共级里重产按国的
高高度度集集中中的的计计划划经经济济没体有制进没行有有效 进的行改有革效日改益革僵化而,日成益为僵苏化联,解体成的 为重以要后原苏因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
[目标导航]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 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 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实行国有化。
与生产力相适应, 是符合国情的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 正确途径
①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②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③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20 年 9 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 连一粒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国家。1921 年 3 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 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 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名师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应急措施, 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 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 近。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 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但 这个政策在实践中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 展,尤其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长期实行。
主 农业 要 内 工业 容 商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国家垄断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路。
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影响农业的长久发展 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材料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 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3: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 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 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 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 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原历史教科书 材料4: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 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 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 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 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工业化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 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 政策主要“新”在 ( ) 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改用余粮收集制代替固定的粮食税 C.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解析 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是苏俄新经 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C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目的:为配合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摆脱粮食供应的困难 ②方针的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③经过: 1929年开始、 1937年完成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④农业集体化成就:
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资金, 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⑤存在的问题:
(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各有何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固定粮食税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 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 政府对国企实行经济核算,在 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评价
积极:
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长期固定下来 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 量供应
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阅读p.95学思之窗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战时”和“共产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 中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 实行工资制 动制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
阅读下表并结合教材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效果及意义
1913---1925年农业的发展
项目 年份 1913 1920 1925 农业总 产值% 100 67 112 种植 业% 100 64 107 1913年 总产值(亿卢布)102.51 产值指数 100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资产阶级 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干涉,扶植俄国国内反 革命力量。
(3)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阅读材料: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 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 系列非常措施。 “非常时期”指什么?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 什么? “非常措施”有哪些?有何特点?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
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
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
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
三、斯大林模式
1. 形成的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经济 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 经济体系
⑤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 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9· 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 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 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 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 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 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 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答案 D
★高度集中的计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度 内阁制、两党 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划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我们党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 大问题。在对待“市场”的态度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 B.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垄断贸易 C.斯大林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解析 苏俄新经济政策在流通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B
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 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 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 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 )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解析 从时间以及材料的意思看,苏联(俄)当时实行的 是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充分利用市场货币关系,促进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答案 B
4. “斯大林模式”的表现与比较
西方模式 (英国)
生产资 料所有 制
工业化 道路 农业制 度 生产资料 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 场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编制五年计划)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畜牧业% 粮食(万吨) 牛(万头)
100 72 121 1920年 14.10 13.8
7650 4519 7247
6060 5250 6210
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业生产情况
1925年 1926年 77.39 75.5 110.83 108.1
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
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 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 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依据以上材料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非常时期”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 1920)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特点:“战时” “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项目 农业政策 主要内容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 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4.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