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3、结合十月革命后和国内战争胜利后的形势,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4、分析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以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教学难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简要概述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导入新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历了列宁与斯大林的探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两个时期。
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哪些探索呢?由此导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设计意图】通过宏观梳理,使学生对苏联的历史有更加明晰的线索,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1:就在苏俄人民刚刚开始着手社会主义建设时,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日等就进行了武装干涉,国内的反革命也发动了武装叛乱。
[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要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4)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通过循循诱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跟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2)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
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的比较。
(2)过程和方法
历史比较和问题探究
(3)价值观培养
让学生充分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4)重点、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作为过渡政策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5)教学方法
历史比较和问题探究
(6)教学用具:多媒体课间课时:1 课时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对联的方式:上联:又一轮发酵酒更香(教师)
下联:又一轮锻造铁成钢(学生)
从而引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引出《钢铁是怎样炼成》所讲述的故事
【讲授新课】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历史背景:播放电影《列宁在1918》
教师归纳:内忧外患
2 内容:
3 影响;双重性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政治、经济危机
播放《钢铁是怎样炼成》片段
2 内容
3作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4 特点
5 实质
三斯大林模式
1 背景国内和国际因素
2 含义和表现: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3评价:前期和后期积极和消极
四总结和反思
从中国、美国、苏联三国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2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2.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2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群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
2 新知介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国内: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国内: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1)积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总结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场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感受视频导播《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之开场、“斯大林模式”等有关图片、神入历史。
(2)通过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有关的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论赛,提高学生查阅选取有效资料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苏俄出台不同政策发展经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4)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一目的探讨学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联系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当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经验教训。
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打开“优酷”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的开场,让学生神入历史。
2.播放幻灯片,展示苏俄历史上风云政治家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苏俄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这与图片上的人物主持开展的哪些事情有关?最后点明本课将学习与苏俄经济建设有关的前三个政策。
(1)彼得一世农奴改革让俄国成为军事强国(2)叶卡捷林娜二世“开明专制”,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让俄国现代化(3)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伯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普京执政,让苏俄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国、人类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不同于西方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唯一与美国抗衡的一极等殊荣,不过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教学设计7: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本单元通过相对简短的两课,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主要线索,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伟人的三项政策。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3分钟):影像设疑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群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创设情景、感受历史:老农尼卡诺夫大叔的生活写照(1918-1937)<一>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情境一:那年(1918年)他47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战争后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历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容、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是对学生进展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调整和创新是历史开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开展活力。
联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其探索与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联系我们国家的改革开展之路的史实,体会到国家开展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多种材料设置情境,进展直观教学,再现历史,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
(2)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史料进展处理分析,使学生自主地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问题导学法:设置问题链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判断。
(4)情感教学法:情感升华。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导入新课】以邹城市实验中学校园春色导入。
刚刚同学们欣赏了咱们学校的满园春色,你对春天有何感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承载着希望,承载着梦想,也充满了幸福的期待。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向往春天、追逐春天并期待春天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综述::我们通过三个篇章(向往春天——春天来了——春天还在吗)来了解这段历史……过渡:十月革命胜利后,维埃政权公布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人民要"和平与面包〞的口号成为了现实,俄人民期盼着更为温暖更为明媚的春天降临。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课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探讨斯大林模式的评价;(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2)苏俄及苏联那一代人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贞、执着、探索、不离不弃、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作为过渡政策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分组讨论、问题探究、材料解析法、讲解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99周年,十月革命对俄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一段视频展示十月革命的历程及重大历史影响(播放视频)十月革命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远没有结束,在随后的岁月中,它将探索出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它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等待它的依然是暴风骤雨,我们一起来看以下材料:(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探究1:通过阅读以下材料,请同学们分析当时苏俄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学生概括总结后教师总结)(材料)从1918年春夏开始;英法美日意等帝国主义组织了对红色俄国的武装干涉;同时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苏维埃国内策动武装叛乱。
——《大国崛起》1918年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3/4的国土,3/5的人口。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B、全面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利:统一对企业实行管理,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工业生产的能力,满足战争的需要;
弊:完全按国家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积极性。
C、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利:使极度匮乏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得到最高效的使用,稳定国内的秩序;
9
[键入文字]
弊:取消商品贸易,否定了市场价值规律,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
战时:措施具有非常性的特点,主要满足战争的需要;
共产主义: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制;实行按需分配。
实行基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1)内容
A、余粮收集制:
8
[键入文字]
利: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
弊: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尽管余粮收集制存在着弊端,但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还是获得了广大农民的理解和
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11
[键入文字]
这些说明了什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2、内容:
实施标志: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思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何处?
现。
1
[键入文字]
2、技能: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
成原因和评价;
运用: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影响及现实意义。
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学案doc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难点:评价“斯大林模式”【知识梳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3)主要内容:农业:工业:贸易:分配:(4)评价:2.新经济政策:(1)背景:(2)制定:(3)内容:①农业:②工业:③贸易:④分配:(4)作用:3.“斯大林模式”:(1)背景:(2)形成过程:(3)特点:(4)含义:(5)评价:①功绩:②弊端:【小组合作与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
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里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儿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
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列宁:有什么办法能唤起大家干活儿的兴趣呢?老农:为什么不采用我们庄稼人早已习惯,而且认为最合理公平的办法呢?我说的是政府按俄亩规定固定上缴税收,而且要事先公布,不随便改变。
列宁:你是说,允许庄稼人按规定交税后,自己可以支配剩下来的产品?老农:正是这样。
材料三:如图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给列宁的启发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老农所说的农村中存在的问题的?(3)材料三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说明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是如何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的?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必修2高中历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word精品文档6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和考纲考点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纲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2、斯大林模式〈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四〉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课前要求阅读教材,结合课后题进行预习。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多媒体展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多媒体出示本课标题: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追随理想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展示国内战争图(多媒体展示)然后师生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政治:战争威胁政权经济:粮食极度匮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在请学生回答后归纳:(多媒体显示)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分配制(平均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学生讨论评价政策: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不是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激化了矛盾二、面对现实的探索之路———新经济政策合作学习,请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多媒体显示)出示1921年春俄国人民集合会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图片和列宁的话:学生回答后师生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教学设计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任务】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前预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3)取消;(4)实行普遍。
4.特点:兼有“”和“”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财力、物力,支援红军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利益,国内战争后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1)直接原因:“”政策在战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
2.内容(1)农业方面:以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①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②对一些国家暂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的方式让经营。
(3)流通领域:改变由国家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4)分配制度:废除。
3.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有利于稳定;(2)到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2)1924年初列宁逝世以后,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被逐渐取消。
教学设计1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并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授新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1)政治与军事上:A.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B.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教学设计10: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教学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后初期俄国历史的电视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合作探究: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1)摆地摊应在人多的地方,不应在偏僻角落。
(2)商品应醒目地摆放,不应放在袋子里。
(3)凭劳动赚钱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有所顾虑呢?合作探究:我与大家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自主学习:不知道。
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教学过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苏维埃政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教学设计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识记三个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政策的利弊,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调整。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教学环节】导入上课之前想请问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很好,我们上个学期学政治史讲到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获取了胜利,成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然而,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
在这里有苏联人民长达近70年的探索。
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将面临怎样的形势,苏联又是如何在六、七十年代发展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希望大家能带着你的理智、判断和主见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讲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过渡: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政权并非面临着一派和谐的景象,而是出现了一些列的危机,因而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请大家阅读学案上合作探究一的问题探究一,看看“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怎样的形势下提出的。
(板书小标题,背景)Q1:“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怎样的形势下提出的?生:(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3/4的国土落入敌人之手。
追问,这些大概指哪些势力呢?被推翻的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除此之外国内还发生了什么?严重的饥荒。
)师:除此之外,因为苏俄与德国签订条约提前退出一战引起协约国的不满,英、美、法、日等国联合国内反革命势力打击苏俄,我们可以概括为当时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板书,内忧外患)2.内容过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列宁宣布立即进入战时状态,并在经济上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我们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合肥北城中学孙星星教学目标本课是人教版必修2第7单元《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中的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
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
鉴于此,本课设计以“在历史中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设计导入:这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国十月革命的功勋战舰,正是这艘战舰发出了进攻冬宫的信号,而这艘战舰正是从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驶出的,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水兵的支持,苏共领导人称之为十月革命的荣光与骄傲。
然而40个月之后,1921年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发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什么曾经俄国的荣光与骄傲将斗争矛头对准了布尔什维克党,苏俄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话一:马克思与列宁的对话师:要弄清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者本人是如何阐述的呢?展示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见自教材P64师: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第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第二、特征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第三、“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高二历史教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二历史教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上一所好的学校,要为梦想而努力,为了上理想大学,努力奋斗三年,是自身成绩提升,最终实现梦想。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二历史教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纲课标解读】考纲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2、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耒阳一中历史组刘少华【课程标准】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2、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原因,以及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重大 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得失。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展示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 性。
(2)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是非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随社会发展不断调整。
(2)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本课内容, 学生在初中历史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因此本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让学生 在课上分析、讨论,从而从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树立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苏联有部对中国人影响很深的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段非常著名的人生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 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 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了这壮丽的事业,苏联人 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在 20世纪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发展新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班级历史一班课题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
林模式
主讲老师
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对初建的苏维埃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在苏维埃证券巩固后,接下来实行的一系列建设社会的政策则是这节课老师要教授给学生的。
此次的教学目的意在使学生了解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熟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教材分析
重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背景、发生
原因以及其内容。
(2)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难点这些政策之间替换的原因。
关键点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苏维埃三个重要的经济政策,为以后学习苏联的解体打下理解基础。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1918-1921
背景: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
内容农业:余粮收集
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效果
2. 新经济政策
时间:1921-1925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
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允许私人小企业、租让
商业:恢复货币流通
效果
3. 斯大林模式
时间:1925-1953
背景:列宁逝世、斯大林地位确立,外部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内容:优先重工业、实行单一共有
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效果
弊端★
教学设想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
教学进程
一、观看PPT图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简要介绍
苏维埃当时的背景情况,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1.以时间轴为主线,将苏联三大经济模式连贯起
来讲述,1918到1921年苏维埃面临的背景,所实行的对应政策;
1921到1925年,苏维埃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
在和平时代下继续使用,接连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于是列宁提出
新经济政策;1925年斯大林上台,提出斯大林政策,补充书上没
有的当时的原因:外部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
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2.提出问题,对三大
经济模式进行比较,与学生互动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提出两
个基本词语:高度集中、僵化。
三、课尾总结:1. 以时间轴为主线简单梳理一遍课堂内容,只需
梳理各个政策实行的时间段即可;2. 在梳理主线的同时,将此三
种政策更替的原因、必要性穿插进去进行复习;3. 提出课后问题,
供学生课后思考。
辅助活动可观看纪录片选段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