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5.3 认识方程》说课稿
20春西师大版数学5下--说课稿--5.3 认识方程-(附答案)
5.3 认识方程说课设计(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方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初中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
因此,“认识方程”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情分析认识方程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知识。
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经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
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算术的方法,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式,一步步引入到代数式,最后形成方程。
(3)教学目标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这节课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5)教法、学法教法: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
学法: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6)说教学过程1.初步感知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天平,找到天平平衡的原理与等式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辨识方程,并能够用方程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对方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的辨识3. 方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的辨识。
2. 教学难点: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鞭等。
2. 教学资料:教科书、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方程的概念(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方程的组成:未知数、已知数、运算符号。
(3)方程的特点:等号两边相等。
3. 方程的辨识(1)辨识方程:通过观察等式两边是否含有未知数,判断是否为方程。
(2)辨识方程的例子:讲解并举例说明如何辨识方程。
4. 方程的应用(1)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求解未知数。
(2)应用实例:讲解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方程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重要性。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并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的辨识3. 方程的应用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
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辨识方程,并能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方程的概念和识别。
2. 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对方程概念的理解。
2. 解方程的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性质,如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为0),等式仍然成立。
2. 提问:我们学习了等式,那么什么是方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方程。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方程的概念: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如3x 5=14,其中x就是未知数。
2. 举例说明方程的识别:让学生判断一些表达式是否为方程,如2 3=5(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未知数),4x-6=10(是方程,因为有未知数x)。
3. 讲解解方程的方法:利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变形,使未知数单独一边,常数单独一边。
如3x 5=14,可以将两边同时减去5,得到3x=9,再将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x=3。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练习识别方程,判断一些表达式是否为方程。
2. 让学生练习解方程,给出一些简单的方程,让学生求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2. 强调方程和等式的区别,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1. 练习题:给出一些方程,让学生求解。
2.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一些稍微复杂的方程,如2x 3=5x-2。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方程的含义,并能够求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练习,让学生多做题,提高解题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教学目标•认识方程的概念•能够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通过方程求解未知数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概念•掌握如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能够通过方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方程求解未知数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小学学过哪些与线性方程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2. 认识方程教师给出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有字母或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让学生思考等号两边的字母或数是否相等。
3. 一元一次方程教师使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可以先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比如ax+b=0,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然后,让学生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了解未知数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很多,逐一讲解:•移项法:将含有未知量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使得未知量单独在一边,即可求解。
•相加相减法:通过将两个等式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量,得出另一个未知量的解。
•系数法:通过系数的乘、除、加、减等基本运算,得出未知量的解。
4. 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列举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未知数。
5. 总结本课主要通过具体的例子介绍了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了解了未知数的概念和解法,这对学习数学及学习未来化学、物理等科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课后习题。
其中,注意体会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方程求解未知数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再以实际问题为例进行练习。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2.掌握方程的基本形式;3.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4.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式;2.教学难点: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与展示(10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介绍方程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米诺骨牌”的例子,向学生展示方程的基本概念。
2. 讲解与演示(30分钟)1.方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并可以结合实例表示方程的基本形式2.解方程的方法:相加减法法;代入法;消元法。
3.根据实例,进行演示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理解。
3. 练习与巩固(60分钟)1.PPT提供方程练习题,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2.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3.在时间内,对于做错题的学生进行讲解和纠正,强化对于题目的理解。
4. 课堂讨论(20分钟)1.教师对学生共同完成的题目进行讲解;2.总结方程的定义及基本的解法;3.学生进行答疑,确认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通过PPT提供方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巩固,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1.方程的定义;2.解方程的方法;3.练习题目。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PPT讲解、实例演示等,灵活地使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练习和巩固,班级大多数学生增强了其对于方程的基本理解。
当然,存在部分学生(如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方程的解法,教师会采取更多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同时,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会更好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题目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效果提升到最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3. 方程的解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难点:方程的解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方程的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 演示法:演示方程的解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的重量关系?2. 讲解方程的概念(1)教师讲解方程的概念: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举例说明:如3 5 = 8,这是一个等式,但不是方程;而3x 5 = 14,这是一个方程。
3. 讲解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1)等式: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式子。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联系:方程是等式的一种特殊形式,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通过解方程得到具体的数值。
4. 演示方程的解法(1)教师演示解方程的方法:将方程两边的已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未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边,然后求解未知数。
(2)举例演示:解方程3x 5 = 14。
5. 练习题(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若是,请解出未知数。
① 4 7 = 11② 3x - 2 = 7③ 5y 8 = 2y - 3(2)小明有10元钱,买了一些铅笔和橡皮,铅笔每支3元,橡皮每块2元,共花费9元。
问小明买了多少支铅笔和多少块橡皮?6. 小组讨论(1)讨论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讨论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程的概念、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方程的解法。
8. 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一)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一)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号。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方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和特点2. 方程的识别和判断3. 方程的解法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定义和特点,方程的识别和判断。
2. 教学难点: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方程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中的未知数和等号。
(2)方程的识别和判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方程的解法和应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程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方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回顾和复习。
七、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资源利用教材、教具等资源,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教学建议针对方程的教学,给出一些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本教案详细介绍了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关于方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以及课后反思和教学评价等内容。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方程教学的实施步骤,包括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总结提升等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并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并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解方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天平,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并提出问题:“天平的平衡状态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天平的平衡状态可以用等号表示,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等式,如:2 3 = 5,5 - 2 = 3等,并提问:“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等式都是用等号连接的两个表达式,且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3)教师引出方程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2x 3 = 7,x - 2 = 4等。
(4)学生尝试找出一些方程,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3. 解方程(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2x 3 = 7,并提出问题:“如何求解这个方程?”(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给予指导,并总结解方程的方法。
(3)教师出示一些方程,如:3x - 5 = 2,4x 6 = 10等,学生尝试求解。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方程,学生独立求解。
(2)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并给予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什么是方程?如何求解方程?”(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方程是用等号连接的两个表达式,求解方程的方法是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
6.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五下《认识方程》说课稿
《认识方程》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方程》第三节的内容《认识方程》.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基础上展开的,为后面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2.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四、重、难点分析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五、教法与学法分析1.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2.教法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教学过程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和教材81页的两幅情境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这六副图的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比较】接着,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四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像x+15=20,1.2y=6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知识运用(1)“课堂活动”中第一题议一议,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2)含义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内化方程的概念.4.引导小结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5.布置作业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六、说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3 认识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道方程的概念和本质。
2.掌握用数学语言表达方程的方法。
3.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讲解方程的概念、表达方式以及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数学知识,比如什么是算式、方程、未知数等等,以此为基础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概念讲解通过课本P70的图示和文字,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方程,以及什么样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被称作方程。
3. 表达方式通过课本P71的例题,向学生解释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方程。
4. 解决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课本P72的例题,向学生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重点讲解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方程的方法。
5. 练习通过课本P73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和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6. 提出问题通过课本P74的问题,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提出疑问和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四、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并不十分理解。
2.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不够熟练。
3.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场景不够了解。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措施:1.对方程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讲解,并通过真实的例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2.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了逐步讲解,重点强调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能够掌握解题方法。
3.通过题目的选择和布置,让学生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场景的了解。
通过这些措施,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他们对方程的理解和解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认识方程︳西师大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新课标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第三节“认识方程”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方程的定义,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能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等式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区别,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法,以及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例如:“小明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如果苹果的数量是香蕉的两倍,那么苹果和香蕉一共有多少个?”2. 概念讲解:介绍方程的定义,解释等式的概念,强调方程和等式的区别。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如何解方程,例如:“2x +3 = 7”,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方程练习题,巩固对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cm,宽是5cm,求长方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可以设计如下:方程的概念等式方程的解法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方程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通过应用拓展,让学生能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但部分学生对方程的理解还有待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巩固。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辨识方程,知道方程与等式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与等式的区别3. 方程的辨识4. 方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的辨识。
2. 教学难点: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式表示两个量相等,那么方程又是什么呢?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
2. 讲授新课(1)方程的概念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
例如:2x 3 = 7,这里的2x 3和7是两个相等的量。
(2)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方程是等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含未知数。
等式则可以是具体的数值相等,也可以是表达式相等。
(3)方程的辨识方程的辨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方程中必须含有未知数;② 方程中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③ 方程两边用等号连接。
(4)方程的应用方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华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x元,总共花费了7元,我们可以列出方程3x = 7,然后求解x的值。
3. 练习巩固让学生做一些辨识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区别以及方程的辨识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1. 教材课后练习题2. 家长签字确认六、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与等式的区别3. 方程的辨识4. 方程的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方程。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方程的辨识”。
方程的辨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方程。
以下对“方程的辨识”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方程的辨识要点1. 方程中必须含有未知数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其中一个量通常用未知数表示。
西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5.3认识方程》word教案 (3)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方程》整体分析(二)教材分析(三)教学提示由于本单元涉及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对小学生来讲基本上是陌生的,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生活背景的呈现本单元学生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构建等量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学素材的呈现十分重要。
比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校园失物招领的生活原型的呈现,能够唤起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在这个情境中,他们深切地感到,生活中有时需要用到比数字更有用的符号——字母。
在学习等式的意义时,出示学生排演云南佤族舞蹈《木鼓舞》时,舞蹈演员组成的舞蹈队是一个关键的认知背景。
一个队的人数是他们首先关注的,这是一个元素的集合。
在教师依据教科书的信息提问后,学生才会去关注男演员、女演员人数以及与总数的关系。
这样,在教师大力渲染下,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总数的关系被突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问题提升为数学问题。
“舞蹈队总人数”表示的因素有两个:“55”和“40+15”。
这两个因素意义相同,大小相等。
同理,表示“男演员人数”的两个因素是:“40”和“55-15”,表示“女演员人数”的两个因素是:“15”和“55-40”。
其他背景材料、教育因素和渲染程度要弱化,这样才是数学学习。
2.加强学习过程的学生的指导《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方法和技能的习得,还有学习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比如:等式性质的探讨,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探究。
由于天平实验要求精度高,教师先要在课前组织学生熟悉天平的构造,没有天平的学校一定准备好替代品,否则学生的体验是没有办法落实的。
其次是要规划好实验措施和步骤。
学生的操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
要告诉学生如何分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操作过程中观察什么现象?谁来做记录……第三,必须交代实验的任务和观察中思考什么问题,避免盲目性。
第四,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结果互动交流,以得到统一的认识和相互的启发。
3.强调数学模型的构建数学模型的构建,不只是在黑板上,也不只是在少数优秀学生的口头上,而是要形成在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说课稿
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说课稿一、引言《认识方程》是西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篇重要教材内容。
本篇说课将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详细解读和思路引导,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方法和应用。
在《认识方程》这一篇章中,学生将通过探索问题、观察图形、运用逻辑思维等方式,逐步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并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认识方程》这一篇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方程的引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和作用;•探究方程: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给出具体的方程,教授学生解方程的方法;•应用方程:通过实际问题的解析,让学生了解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自信。
三、教学策略1. 情境引入策略通过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小明买了几本书,每本书多少钱,总花了多少钱等,让学生应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引出方程的概念。
2. 图形观察策略通过观察图形、分析规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的形式来表示问题,并通过解方程来求解问题。
3. 实例分析策略通过给出具体的方程实例,教授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解法。
4. 案例应用策略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来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方程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10分钟)老师通过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几本书,每本书多少钱,总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引导学生观察问题的关键点,并逐步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方程。
2. 图形观察与探究(15分钟)老师通过给出一些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之间的规律,并思考如何用方程的形式来表示这些规律。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识别方程。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方程的意义。
2. 识别方程。
3.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2.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都含有未知数。
3.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二、探究方程的意义(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方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这些方程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是相等的。
3. 教师总结:“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等式。
”4.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识别方程(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
2. 学生判断后,教师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方程的方法。
3. 教师总结:“判断方程的方法是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以及是否含有未知数。
”四、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
2. 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运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总结出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3. 教师总结:“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方程的意义、识别方程的方法以及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简单应用,能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方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方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方程。
(2)掌握方程的简单应用,能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方程中未知数的作用,能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方程的解法,能正确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教学用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天平,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提出问题:“天平的左右两边为什么会平衡?”(2)学生回答:“因为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3)教师总结:“是的,天平的平衡状态告诉我们,左右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程,就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2. 探究方程的意义(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方程:2x 3 = 7,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式子,提出问题:“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这个式子中有未知数x,并且左右两边相等。
”(3)教师总结:“是的,这个式子就是一个方程。
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在这个方程中,未知数x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3. 掌握方程的简单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5元钱,买了一个苹果后还剩下2元钱,请问苹果多少钱一个?”(2)学生列出方程:5 - x = 2,求解得到x = 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认识方程︳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 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认识方程。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介绍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以及方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将方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和解方程的方法。
难点在于让学生能够将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电子幻灯片和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方程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问它在行驶了2小时后的位置是多少?我会让学生们思考一下,然后给出答案。
3. 练习:在讲解完方程的解法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解答,以便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方程来解决。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方程的定义和解方程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1:已知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它在行驶了2小时后的位置是多少?答案:120公里作业题2:已知一个人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他在行驶了3小时后的位置是多少?答案:15公里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引入环节的实际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
我选择了一个简单的速度、时间和距离的问题,因为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能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方程的概念。
在练习环节,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解答。
这些练习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应该能够覆盖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并且难度要适中,既能够挑战学生们的思维,又不会过于困难让他们感到挫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3 认识方程︳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理解方程的定义,学习数学中方程的符号和解的概念。
2.学习利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1.方程的定义和符号;2.如何利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联系实际问题,应用方程求解。
教学内容一、方程的概念和符号1.方程的定义: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例如:8x - 6 = 10。
2.方程的符号:我们用字母(如x,y,z等)表示未知数。
二、解方程1.方程的解: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例如:8x - 6 = 10,那么x=2就是方程的解。
2.方程的解法:利用逆运算、移项等方法来求解方程。
三、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方程,例如:小张的年龄比小李大5岁,且小张的年龄是小李年龄的2倍,求小张和小李两个人的年龄。
2.利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学习重点,如:假如小明今年8岁,过几年他的年龄是多少岁?2.教学过程:通过实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和符号。
3.课后作业:完成书本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鉴定1.教学成果: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概念和符号,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同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思考题小玲比小张多10岁,两年前她的年龄是小张的两倍,那么现在她的年龄是多少岁?请利用方程进行求解。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概念和符号及其相关运算,能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五方程第3课时认识方程教案
第 3 课时认识方程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
教师:课件,投影仪。
学生:草稿本。
一、故事导入1.故事引入。
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片段。
(1)提问:曹操要称出大象的重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出:大象的重量等于船上石头的重量,但大象不能分开称,而石头却可以分多次称,所以曹冲用称石头的办法,就可以得出大象的重量。
(2)如果曹冲称得石头的重量是2吨,而大象的重量我们用x表示,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大象与石头之间的重量关系吗?学生很容易得出:x=2或2=x(3)追问:同学们写出的式子里有什么?它表示什么含义?引导学生回答出:式子里有x,表示大象的重量是未知的;式子里有等号,表示大象的重量与x相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写的等式里,含有一个未知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板书课题:认识方程。
二、互动新授(一)教学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81页例1情境图)1.提出要求:同学们请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回答出:叔叔买的电视机重15kg,担子另一头的大米重20kg。
2.提问:你们能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写出等式吗?(1)学生分析情境图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写出等式。
(2)小组交流,各自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写出的等式。
(3)反馈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等式:电扇重+15=2020-15=电扇重20-电扇重=153.追问:如果电扇重x千克,你们还能写出等式吗?试一试。
(1)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写等式。
(2)举手汇报自己写出的等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x+15=2020-15=x20-x=15质疑:上节课我们也学过等式,如:17=55-38,刚才写的等式与“17=55-38”这样的等式有什么区别?学生观察写出的等式,寻找各个等式的区别之处。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 ︳西师大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认识方程︳西师大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
2. 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
2.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 解方程的方法:加减法、乘除法、移项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2. 讲解方程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能够识别方程。
3. 讲解方程的解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方程的解,理解解方程的意义。
4. 讲解解方程的方法(1)加减法: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使方程简化。
(2)乘除法: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使方程简化。
(3)移项法:将方程一边的项移到另一边,改变符号,使方程简化。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2)让学生解方程,体会解方程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
6.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四、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2. 解方程题:解方程,并写出解题过程。
3. 应用题: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认识方程
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方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从算术的学习转向代数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初中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
因此,“认识方程”的教学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情分析
认识方程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知识。
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经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
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算术的方法,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式,一步步引入到代数式,最后形成方程。
(3)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
由于学生长时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开始学习方程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这节课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5)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
学法: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6)说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天平,找到天平平衡的原理与等式的关系。
从天平中找到等量关系式,再通过引导学生找已知的量和未知的量,并提出假设,就是未知的量用一个字母来表示,这样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告诉学生这就是方程。
让学生在课前就能什么是方程。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探索发现
通过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利用事件发展的顺序找到数量间的等量关系,这是列方程的依据。
接着引导学生对照条件和问题,找到等量关系式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对应关系。
接着引导学生如果把未知条件用一个字母来表示。
这样就能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就是方程。
接着让学生利用以前学习过的典型的数量关系:如行程问题,单价问题等。
利用这些典型的数量关系来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在综合了前面所列的含有未知数等式后,让学生再一次对比这些等式与前面的等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白是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但方程一定是等式。
所以方程必须有两点要求,一是它必须是等式,二是它一定要含有未知数。
这样学生对方程就更加明晰了。
3.巩固应用
通过课堂活动练习和练习中的练习,让学生在自主解答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明确方程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意识。
规范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过程。
4.归纳总结
让学生交流一下这节课的收获,通过交流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什么是方程,知道了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最重要的是强调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方法,就是看两点:一要看它是不是等式,二要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5.说板书
认识方程
电扇重+15=20 20-15=电扇重 20-电扇重=15
χ+15=20 20-15=χ 20-χ=15
1.2y=6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本节课的板书体现了对应性,就是按列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来展示。
所以板书的第一层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找到等量关系式,无论是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还是生活中典型的数量关系。
第二层就是对应等量关系式,通过对应的已知条件和未知量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
量后总结出方程的定义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种板书具有明确的指示性。
学生看的明白,易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