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社戏》教案
16、《社戏》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
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三、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以竞猜“国粹”京剧中脸谱导入(下载脸谱的图象用幻灯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快地加入学习的行列)二、检查字词1、注音。
(扫清文字障碍)惮dàn 踱duò棹zhào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uàn duo凫水fú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絮叨:xùdao2、字词意思见课文注释。
三、作者简介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四、研究阅读,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1、在听读的同时,请思考: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戏”吗?---不是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明确: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吃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情况、六一公公送豆五、小结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戏前的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对于其他都简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随堂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三,直接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试着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任选二者来写一写你留心观察过的风景。(不少于100字)
【课堂探究】
看社戏的前后,“我”的心情有何变化?这种心情的变化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社戏前:起先是着急、失望,而后当得知可以看社戏时是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不能看戏时,“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反映出“我”的沮丧失望。得知可以看戏后,“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变得高兴起来,出航后,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侧面烘托出“我”着急的心理。
社戏后:有对社戏不舍的情谊,但主要是畅快、轻松。“回望在灯火光中的戏台”,反映出“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从“渔父为航船喝彩侧面写船速之快”,“偷豆吃豆” 便可推知“我”畅快、轻松的心情。
2.精读第11~13段月夜行船部分,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出发来写景,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应词句,并细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描写角度
典型词句
表达效果
视觉
豆麦、水草、月色朦胧,连山起伏
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方式,描绘了一幅江南月夜的美景图.同时情景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嗅觉
夹杂着水气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听觉
横笛,宛转,悠扬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教案 新人教版
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设想:1、长文短教。
2、重点突破。
3、教给学生一种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和月下归航教学难点最后一段的理解2、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带着一个问题思考:我在平桥村的生活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
“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
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
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
“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
重点让学生谈谈月下行船、赵庄看戏和月夜归航.问题:这些事情其实是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的。
这个字应该是?乐事。
体会一下我在赵庄的快乐。
自选一段或者几句话,体会“我”的快乐。
布置作业对课文的重点部分进行批注。
体会字里行间流淌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真正的看戏的部分在哪里?请两个同学诵读。
大家结合自己的批注,感受“我”在看戏时的心理变化。
让学生看老师发下去的删节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把握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社戏》。
请大家先谈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课文阅读1.请大家翻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范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三、课文理解1.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情节。
2.那么,文章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用文中的词语或自己的理解来描述。
3.请同学们谈谈对“社戏”的理解,它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四、人物分析1.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我”和“阿Q”的语句,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
2.那么,文章中的“社戏”与“我”和“阿Q”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呢?五、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社戏》一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
2.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社戏》一文,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2.那么,我们来谈谈文章中的“社戏”与“我”和“阿Q”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二、深入分析1.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社戏”的语句,分析一下它的特点。
2.那么,文章中的“社戏”为什么会让“我”和“阿Q”产生不同的反应呢?3.请同学们谈谈对“社戏”在文中的作用的看法。
三、课堂讨论1.同学们,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写这样一篇关于“社戏”的文章?2.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
1.通过学习《社戏》一文,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也理解了“社戏”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三、布置作业:完成报纸划定试题,预习下一环节内容
第三课时
一、复习转入新课
二、研读文章,细节探讨。
(1)、阅读14~21段。讨论: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视觉听觉
3、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4、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5、归船偷豆
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6、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4、月夜归航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0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
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抄录文中优美的词句和精美的语段。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记忆作者及其相关常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出示目标。1分钟
师:我相信大家只要努力,一定能够顺利达到目标。
1.消夏:过夏天。2.倘tǎng:倘若,如果。3.大抵:大都,大概。4.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5.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6.行háng辈:排行和辈分。7.偶而:现在写作“偶尔”
8.犯上:在封建社会里,触犯长辈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做“犯上”。9.惮dàn:怕,畏惧。
11.央求:求人,央,恳求12.絮叨xùdao:翻来覆去说。13.礼数:礼节。14.宽慰:宽解安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生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双喜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社戏》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数
三课时
课型
新授
课题
16课《社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包括课文阅读、词语解析、文学常识介绍及课后思考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理解,尤其是对社戏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课文的阅读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社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生字、新词进行查阅。
3. 课堂讲解:a. 解析生字、新词。
b. 介绍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c.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文学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对社戏的描述,讨论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社戏》2. 重点词语:社戏、鲁迅、文学成就、传统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课后思考题:课文中的社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c. 阅读鲁迅的《呐喊》,选择一篇与《社戏》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阅读分析。
2. 答案:a. 社戏:民间传统戏曲艺术。
传统: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艺术:表达情感、观念的审美形式。
启示: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a.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b. 了解其他民间传统艺术,如皮影戏、剪纸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社戏名师教学设
16.社戏学习目标:一、训练朗诵和背诵二、品位景物描述的优美、心理描述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教学重难点:景物描述的优美、心理描述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此刻呵/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无论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旧事,老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便如鲁迅如此的斗士,回忆起童年旧事,笔调也是温馨的。
这从咱们今天要学的鲁迅的小说〈社戏〉中能够看出来。
(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学生朗诵课文:一、了解课文内容。
二、画记并解决自己难以读准、难以了解的字词。
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4、理请文章结构,体味文章的思想情感。
五、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按照线索划分段落。
线索:看社戏(1)看戏前(1--3)--(2)看戏中(4--30)--看戏后(31--40)四、略读第一部份,明确这一部份的重要性。
一、请三名同窗朗诵这一部份。
二、第一部份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窗们把那个词找出来。
("乐土")3、"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方式:班上集体讨论,教师归纳。
(1)"我"是公共的客,能够取得优待(2)能够不念〈诗经〉只类难懂的书(3)能够钓虾、放牛等4、这一部份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提示: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这一部份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社戏鲁迅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描写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
2、景物描写优美。
3、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悉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2、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揣摩课文在安排材料上的详与略。
一、导入童年,天真烂漫,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
提起童年,我们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充满童趣。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另一篇记叙童年乡村生活的小说——《社戏》。
文中的趣事,可能我们也有切身体会。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注意加点的字归省(xǐng)行(háng)辈掘(jué)惮(dàn)怠(dài)慢凫(fú)水撺掇(cuān duo) 潺(chán)潺蹿(cuān)模(mú)样絮叨(xùdao) 楫(jí)三、整体感悟1、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
2、理清小说的脉络,把握小说的内容。
要点:小说描写“我”幼时的一段乡间生活,主要刻画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其中,看社戏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3、按照叙述的先后,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要点:小说的主要情节有“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其中“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是详写,其余是略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社戏》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设计的教学对象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教学内容为第16课《社戏》。
本教案主要围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语言技能展开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社戏的特点,了解社戏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教学目标1.阅读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社戏》这篇文章,了解社戏的特点,以及社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学生能够提炼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段落结构,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目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戏的特点,并根据文章内容,以“我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戏的理解。
3.口语交际目标: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就社戏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对社戏的理解,并在社戏表演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阅读:阅读《社戏》这篇文章,了解社戏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戏的地位。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句型和段落结构,提高阅读能力。
2.写作:运用已学知识,以“我的理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社戏的理解。
3.口语交际:小组内交流各自对社戏的理解,并在社戏表演环节中积极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复述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1.复述式教学法:通过复述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戏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社戏的地位。
2.问题式教学法:通过问答互动、带着问题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流程本教案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
1.预习环节(1)导入新课:让学生观看社戏的表演视频,激发其对社戏的兴趣。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社戏》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重点生字词及有关鲁讯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本课重点生字词及理清文章的结构。
2、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三、教法与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童年都做过那些游戏呢?(学生)小结:童年,像一条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愈酿愈香。
今天,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带着些回忆一起走进鲁讯先生的《社戏。
》二)、介绍作者及题解:1、介绍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3)、1936年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题解: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3、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三)、扫除障碍:给下列蓝色的字注音惮撮棹楫潺归省行家絮叨怠慢撺掇凫水蕴藻家眷漂渺踱来踱去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快速阅读全文: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本文按照主要情节先后展开的顺序可分为几部分?分别为这几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五)、合作探究:课文第一部分(1——4小节):1、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社戏》,依据教材的章节安排,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社戏》,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社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并举例说明。
4. 课文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对社戏的描绘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社戏》2. 生字词及解释3. 课文结构分析4.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五遍。
c. 选择一道例题,完成解答。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b. 示例:作者通过对社戏的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怀念。
c. 例题解答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道拓展题目,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 理解作者通过社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课文分析的教学方法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1. 生字词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本节课的重点生字词,注重字词的实用性和拓展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社戏》[设计思路]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
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
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3.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把握文章主旨4.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当看到婴孩幸福地偎依在母亲怀里,每当听到路边熟悉的儿歌旋律响起,每当闻到久违的糖果香味还是那么沁人心脾,你想到了什么?一定是自己那难忘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也许你的童年是在有趣的童话故事里度过的,也许你的童年是伴随着跳皮筋、丢手帕的游戏而流逝的,也许你的童年是在爷爷家的大白鹅、小白兔、老黄牛的陪伴中走过的……下面让我们作一次精神的返乡,想一想,童年带给你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漂亮淳朴的平桥村,看看这儿曾带给迅哥儿什么样的感受?请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往返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社戏》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课题
社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知识 能力 思想
教 学 目 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 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 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重点
难点
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具
电子白板
教 学 程 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
情
学生完成学案内容
看课本,
尝试完成导航
教 学 程 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互
动
交
流
拓
展
提
升
3. 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 看社戏前的波折。
2. 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 在赵庄看社戏。
4. 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A、跳 拔 拔 B、走 拿 拔 C、走 拔 拿 D、跳 拿 拿
提出还有的疑难
分析强调问题
记忆知识点
独自完成
班内交流
课 后 记
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2.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二、作者简况回顾(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社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社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3.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4.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并作较深入的探究领悟。
教学步骤:一、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
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
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选六名学生,分层朗读课文。
2.师生正音。
3.教师提示学生积累词语。
具体字词见《创优作业》之“课前预习”。
三、学生畅谈课前阅读《社戏》的第一印象学生可以说喜欢的词句或段落;可以说对文章某些内容(如人物、情节、景物等)的理解;也可以说对文章中心或作者感情的初步理解……学生尽可畅所欲言,教师要尽量给予鼓励,但不要急于组织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只要能激发学生课前预习、探究课文的自学兴趣,就达到了目的。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通读全文,思考教师出示的引导题目,整体感知文意。
多媒体显示:1.以看戏为中心,可将全文划分为几部分?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
①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阅读第11自然段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视觉听觉
3、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4、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教学重点
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
主旨解读
教师准备
学案,相关资料,歌曲《童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见学案)
二、资料链接(见学案)
三、读文章,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见学案)
2、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
坐船1、戏前波折
迅哥儿赵庄看戏2、夏夜行船
夏夜3、船头看戏
4、月夜归航
《社戏》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时数
4课时
课型
新授
课题
16课《社戏》
备课时间
5,4
上课时间
5,12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5、归船偷豆
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6、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2)、朗读22~23段。
1、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景物美;船快。
2、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总结: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三、布置作业:完成报纸划定试题,预习下一环节内容
第三课时
一、复习转入新课
二、研读文章,细节探讨。
(1)、阅读14~21段。讨论: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本部分内容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易忽略的精彩处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修辞手法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侧面描写)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3、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0段)
四、布置作业:背诵10-13自然段,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一、做同步练字词作家作品部分,检测转入新课。
二、研读文章,细节探讨。
(1)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研读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