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育学第七讲 课程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七章幼儿园课程一、幼儿园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1.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幼儿园课程的范畴。
2.课程的要素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它包括教育教学计划、学习材料及活动设计、环境创设与布置、教育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等。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程评价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它们相互作用、互相制约、互相调节,从而使课程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与目标,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决定的。
1.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在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包含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人(离)园等。
另外,从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来看,由于幼儿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而是注重幼儿全面和谐的整体培养。
因此,在内容上就不仅仅限于几门学科,还必须能够满足幼儿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性的以及沟通与创造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
而如此多的内容只通过作业课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综合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途径,特别是通过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幼儿园课程。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幼儿园通过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第七章课程 黄济版小学教育学
赫尔巴特根据“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对课程 进行相应的划分。 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 理等课程; 根据思辩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 程; 根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等课程; 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外国语、本国语等课程; 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历史、政治、法律等课 程; 根据宗教的兴趣,应设神学等课程。
我国的课程,基本上是采取叙述和解释 的方式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 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参与的心理技能以记 忆、理解为主。在这种状况下,能力的培 养自然是不够的。为此,课程应当给予学 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为他们能力的锻 炼和提高创造机会。
(三)分科——综合** 古代——综合课程 近代——分科课程 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课程; 赫尔巴特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 的合理性; 斯宾塞着眼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论证分 科课程的价值。 (单选题P180) 二战以后——综合课程
古代的教育内容:
现代的教育内容:
古代——近代——当代
(一)课程的含义
从“课程”的词源学 1.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宋代朱熹(理学家)频频提及“课程”,指 的是“功课及其进程”: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 ——功课及其进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我感触最深的是应聘的毕业生几乎是“满腹经纶” 但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任何解决……动手操作能 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很差,更不用说创新能力 了。 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活能力也 非常差,生活没有情调,更没有品位…… 我们呼吁学校教育调整教育目标,改变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 人才。 ——一企业的人事经理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幼儿园快乐学堂:趣味教学与知识启蒙课程安排
幼儿园快乐学堂:趣味教学与知识启蒙课程安排文章标题:幼儿园快乐学堂:趣味教学与知识启蒙课程安排一、引言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人生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趣味教学与知识启蒙课程安排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快乐学堂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安排,帮助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指导原则。
二、知识启蒙与趣味教学的重要性1. 知识启蒙:幼儿园时期是孩子认知和学习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良好的知识启蒙课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认知框架和兴趣爱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 趣味教学:趣味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和娱乐中,通过充满趣味的方式吸引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
三、幼儿园快乐学堂的教学理念在幼儿园快乐学堂,我们秉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注重启蒙课程与趣味教学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个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愉快学习的教育生态。
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鼓励他们发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四、课程安排与特色1. 专业的启蒙课程:为了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认知框架,幼儿园快乐学堂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启蒙课程,涵盖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2. 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启蒙课程,我们还注重通过游戏、手工制作、音乐、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 个性化的成长记录: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册,记录着他们在快乐学堂的点滴成长和学习足迹,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和需求。
五、思考与总结在幼儿园快乐学堂的教育模式中,知识启蒙与趣味教学相辅相成,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
通过课程安排与特色的综合评估,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满足孩子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稳固的认知基础。
六、个人观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信知识启蒙与趣味教学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 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 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功能性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与预定目标关系: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 离评价 关注的焦点: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人员的身份: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 价 目的与宗旨:伪评价、准评价、真评价 方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第四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基本目 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 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 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第一,整体性。 第二,极端性。 第三,持续性。 第四,层次性。 第五,递进性。 第六,时间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基本理念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从以前的学科本位 专项具有均衡性、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倡导建构学习 形成正确的课程评价观念 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与提高执行过程 的适应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七讲 古希腊三位教育家
名言
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 向他们提问。
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个爱 智的人。
最热衷于理念的柏拉图
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 7岁进学校,识字,听荷马等诗作。游学12年 ,讲 学20年 。 在四十岁时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 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 他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中期著作:《理想国》。 是一本长篇对话录。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心 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艺学等诸方面。 晚年讲学、著述。
思想特点
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亚里士多德的论 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 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 物。 '
提倡博雅教育
为其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 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 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自由教育理论
自由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理性灵魂,人的理性 灵魂的功能是沉思。要想达到沉思的效果, 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1)闲暇;(2)自由学科。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 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知识。 所谓自由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 音乐、绘画等。
求知方法
主要有二,一是“下定义”法。二是“三段论”法。如: 大前提:“凡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要死” 亚里士多德关于求知方法的思想,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 响: 一是关于事物变化“目的因”的问题。 二是关于知识的“完备形式”问题。 三是关于知识层次的“划分”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 一切知识都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高级的知识,一种 是低级的知识。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B.怎样教C.教什么D.教给谁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B.毕达哥拉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B.课程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设计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B.叶圣陶C.贾克森D.苏格拉底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B.杜威C.布鲁纳D.克伯屈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D.重视个别差异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学校课程D.综合课程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七章教育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或基本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一)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二)选择作用(三)激励作用(四)协调作用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符合政治经济的需要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二)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生产力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因而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一)个人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2.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3.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中教与学。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概括:教学既包括教师直接的教和学生接受学习,有包括教师间接的教和学生发现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教育学》第七讲《教育的功能》
以上案例中湖南男子吴某的表现也算是一种 个性,这种个性有其形成的原因与背景。 本课程所指的个性主要是个人心理品质的形 成与个人志趣爱好的培养等。
1、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必要性。教 育作为影响个体成长的主要因素,发现和发 展个体个性责无旁贷;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具 有个性化人格的个体。
博爱。
中国倡导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 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 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 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 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 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 也是一个学校精神、校风的内涵体现。清华的 第一个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 精神的集中代表。
2、教育具有消极作用,发挥着负功能。 教育的负功能,其结果是受到这种教育 的个体,要么未能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要 么身心受到伤害,从而不利于个体社会化和 个性化。
美国纽约港的自由 女神像。 一个多世纪以来, 自由女神铜像已成 为美利坚和美法友 谊的象征,表达着 美国人争取民主、 向往自由的崇高理 想。进入纽约港船 只上的乘客可以看 见屹立的自由女神 高举自由火炬。对 成千上万个来美国 的移民来说,自由 女神是摆脱贫困和 压迫的保证。
美国所宣扬的自身的价值观:自由、平等、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 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个体的差异 表现在生理和心理、遗传和后天两个方面, 并构成个体的独特性。教育既能尊重差异, 也必须适应这一差异,发展个体的优势和特 长。
趣味操作学礼仪第7册教案
趣味操作学礼仪第7册教案第一节,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礼仪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良好的礼仪都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形象。
因此,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已经成为当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我们特别准备了《趣味操作学礼仪第7册教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大家轻松、愉快地学习礼仪知识,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形象。
第二节,教学目标。
1. 了解礼仪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3. 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形象。
第三节,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礼仪?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和规矩。
它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规范。
2. 礼仪的作用。
良好的礼仪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形象。
3.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
(1)问候礼仪,在见到他人时,要主动问候对方,并注意礼貌用语;(2)餐桌礼仪,在用餐时,要注意用餐姿势、用餐用具的使用方法等;(3)交往礼仪,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注意言谈举止,尊重他人的感受,不得无礼。
第四节,教学方法。
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学习礼仪知识;2. 游戏互动,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礼仪知识;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和体验不同场合下的礼仪规范。
第五节,教学过程。
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学习问候礼仪、餐桌礼仪、交往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3. 通过游戏互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
第六节,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
但是,要想真正掌握礼仪知识,还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教育学理论知识--7教育目的(上)
第七讲教育目的(上)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教育理论中,对这一关乎教育本质属性的问题是通过对教育目的的阐释来回答的。
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它历来是教育理论中的重大论题。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是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反映的正是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反映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期待。
其中隐含着教育者所期待的理想和新人的希冀,也包含着其对教育在社会中作用的理解。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即它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待,是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了何种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换言之,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的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它们两者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前者是指人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事业,后者则指人们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不仅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产生影响,而且它也对学校及社会产生影响。
它的多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范作用任何教育目的,都是教育者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期待。
因此,任何教育目的都必然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不仅包含有对全部教育活动演进方向的指向性,也包含有对全部教育活动结果的要求。
首先,它规范教育的社会功能。
我们可以沿着“教育是什么?”“教育能干什么?”的思考来展现其功能。
换言之,教育的功能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为了能够依照教育者的期待使教育最大程度地展现其正向功能,教育目的对准确地把握教育的职能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第07讲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精编版)Kallen赵昆仑制作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 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 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 等学堂,而后相继改为湖南 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 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 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 不绝,世称“千年学府”。 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的岳麓书院仍然在进行 高等教育。书院是湖南大 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国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湖 湘文化研究基地。
(二)教学方式方面
(1)讲演辩论 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 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 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 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 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 珍重。 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 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 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 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 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 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 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私人所建书院 有些私人读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 (1)五代——书院的萌芽期 (2)北宋——书院的短暂勃兴 (3)南宋——书院的成熟期 (4)元代——书院的官学化时期 (5)明代——书院的承前启后时期 (6)清代——书院的繁盛期 (7)清末——书院的终结
(二)几所典型的书院
1.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 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 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 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 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 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 风景区重要观光点。
趣味性教学
趣味性教学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
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应试教育仍然是其主要的教育方式。
但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阻力。
人类社会急需一种适应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最佳综合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趣味教育就是在这种形式下诞生的。
趣味教育以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特别强调育教于乐,育教于情,因材施教,分类教育、个性发展和自主教学。
所谓自主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各种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
而老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必要地引导、启发和讲解的作用,趣味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智能、增长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情感智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乐趣,把人培养成全面适应和社会发展,适应社会心理环境和自我心理作用的幸福人才。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第一层次 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 要求,明显地带有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
2.第二层次 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 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 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3.第三层次 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 直接和密切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在 具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
4.课程结构的改革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 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 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 一般说来,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 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三个部分。
2.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中国、苏联、日本、法国 (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英国、德国、美国 3.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 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每 一个领域又可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 在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中,有 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的提 法,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总体目标的层次 上所作的水平分类。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一)课程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 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 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 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第七讲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思想.ppt
2019/9/23
4
3.论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 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所谓“泛智”是指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 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提出“把一 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的口号。
4.论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他认为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而不应从记叙 事物的文字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可使用图片或模型。他 还建议学校的教室应“布满图画”、“要让教室的每一堵墙壁说 话”,教学用书也要配有生动的插图。
2019/9/23
8
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产生于欧洲从中古向近代过渡的17世纪。他 站在时代的高度,总结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的基 础上,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一整套有利于振兴资产阶级的教育理 论。猛烈地抨击了经院主义教育的弊端。他从“泛智”思想出发, 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民主的要求,对教育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学 校教育的制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课程体系 及教科书等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他的教育理论奠定了欧洲近代资 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他的《大教学论》问世,标志着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的开端。当然由于他的世界观上的两重性,哲学观上的唯 心论,使其教育思想也难免陷入机械片面和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卢梭一生的著作颇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和基础》(1754)、《社会契约论》(1762)、《新爱罗伊丝》(1761)、《爱 弥儿——论教育》(1762)、《忏悔录》(1776)等。
2019/9/23
16
2.政治、哲学思想。卢梭在哲学上是二元论者,他一方面认为
感觉是认识的源泉、知识的来源、观念形成的基础,承认了客观世
11
3.教育理论。 (1)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洛克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绅 士。所谓“绅士”,是指具备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和学 问的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实业家。他还从他的“白板说”出发, 肯定了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人类之所以千 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情趣与兴趣课件及教案
七上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第七课《品味生活》第一框《情趣与兴趣》第一目情趣源于兴趣授课:黄陂区鲁台中学朱芬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兴趣带来的心理感受,感受生活之中的美。
(2)在处理个人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中增强对学习的责任感。
(3)增强培养广泛兴趣的积极性,乐于过有情趣的生活。
能力目标(1)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2)在了解兴趣与情趣的关系过程中,提高分辨能力。
知识目标(1)知道兴趣和情趣的含义与特点,认识兴趣与情趣的关系。
(2)感受生活处处有情趣,从中认识情趣的作用。
教学重点(1)认识情趣和兴趣的关系。
(2)认识情趣的作用。
教学难点(1)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2)认识情趣和兴趣的关系。
教学准备:(1)拍摄武汉市十一初中学生有关“兴趣”的照片。
(2)开展“寻找兴趣爱好”问卷调查,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伴着秋高气爽中翩翩起舞的秋叶,我从黄陂区鲁台中学来到了武汉市的名初中——武汉市十一初。
今天,我给城里生活的大家带来了一个农民,一个玩弹弓玩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黄陂农民,人称“弹弓大侠”。
【播放】CCTV讲述栏目《神弓》中“绝技展示”。
【教师】同学们玩过弹弓吗?(展示弹弓)想知道弹弓神手邓飞虎如何练得一身绝技吗?请同学们与老师一道来学习第七课第一框《情趣与兴趣》的第一目《情趣源于兴趣》(屏显课题)。
首先,让我们挑战第一关:心灵汇通。
新课教授第一关心灵汇通【教师】课前,我对本班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是“寻找兴趣爱好”。
这是我们的调查表。
【教师】统计表明,我们班同学们兴趣广泛,全班x人,没有兴趣爱好的为x 人,有两种兴趣的x人,有三种兴趣爱好的多达x人。
在十一初校园,老师用相机记录了同学们从事一些感兴趣活动的场景。
【视频】播放《武汉十一初中学生生活场景》【提问】(屏显)你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的心理感受是怎么样的?请与大家分享。
【学生】四位同学发言,略。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本章主要内容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1.课程词源分析 2.课程定义多样性分析
1.课程的词源分析
汉语词源分析:课程是”功课及其进程”, 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
课程的英文名称是“curriculum”,意思 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起源于 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 (race-course)。椐此,西方最常见的课 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第三,把研究课题相关但理论体系不同的各种理 论加以比较,需要产生行动过程并预计其道德 后果的能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 ——追求实践兴趣
实践的课程开发: (1)并不是不要理论的指导; (2)要反对对“外来的”理论过分的、无根据的依赖; (3)强调课程理论的重建与发展; (4)强调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课程决策过程。
实践的艺术
(1)观察的艺术,或“感知的艺术” , 要有意地进行“无关扫描”;
(2)问题形成的艺术:诊断问题—权衡对 问题的表述—选择最佳的问题表述方式;
(3)“问题解决”的艺术:问题解决备择 方案的形成—评估可能的结果—权重和选 择—决定何时终止审议并开始采取行动。
准实践的艺术——实践艺术的延伸
由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博比特的 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课程工程”。
(2)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1923年,查特斯(W. Charters) 出版了《课程编制》 (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 书。把课程开发活动解析为七个步 骤:确定主要目标;分析活动;目 标排序;选择;精简;收集措施;现 代主义课程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 要课程改革
1.美国:(1)20世纪60年代的改革。主旨是提高课程 的学术水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具 体要求为①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 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要求专家参与课程 设计、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大纲的拟定工作;③学校课 程的编制应采用螺旋式结构;④提倡使用发现法;(2) 80年代以来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统一核心课程,设立 全国性和州一级的课程标准;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 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五项新基础课(数学、 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1994年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提出在原有五门基础 课之上再加上外国语和艺术;
(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 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 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而为了使课程编制工 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 即要确定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 最为关键,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 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①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性制约着课程变革②学生需要与课 程变革;③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 区。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去选择教学内容;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主要是根据评价的主 体来划分的,内部评价也称内部人员评价,外 部评价也称外部人员评价;③目标本位评价与 目标游离评价。目标本位评价是以课程或教学 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目标 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 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 观地展示这些结果;④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 价、工作性评价。
1.课程的定义的不同观点:①课 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 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 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 造的过程(弗雷尔);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 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 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 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 手段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 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 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 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 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课程实施的取向①富兰、辛德的实施取 向分类包括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 生取向三方面;②侯斯的的实施取向分类包括 技术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三方面;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①课程变革的特 征(如评价体系的改革)②学校的特征(校长 的角色、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 与价值取向等)③政府机构的力量和社区的支 持;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 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 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 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 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①分科设置;②按照学 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③强调教 师的系统讲授;其优点在于①知识的逻辑性和 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 了儿童的主动性。
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①文化模式要 求课程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设置不 同的课程,体现民族特色;②文化变迁 与课程变革;③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间差异,将科技革新制 约课程变革的目标;②科技革新推动课 程结构的变革;③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 变革的速度;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 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 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 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 发展逻辑三方面。
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①课 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 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 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包括 教学科目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 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须课程 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编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 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 特长和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 选择的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 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 什么目标②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 能实现这一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 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 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②课程标准(有的教材称之为教学大纲)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 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 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 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③教科书,是课 程标准的具体化。
三、课程目标: (1)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 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 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 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 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2)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 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 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
(4)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956年,美国著 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 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 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 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 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①认知领域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②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 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③技能领域(知觉、定 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 应、适应、创新);
四、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课程结构可分 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 的范围可分为(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与校本课程(2)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 课外活动(3)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 合实践课程;
五、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 划付诸实施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 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取向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 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 课程价值观。
第七讲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 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 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 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 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 氛围的影响。
请同学们掌握下面的课程概念!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 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 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 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 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 中。
二、课程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 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 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 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 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 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 和永恒主义(赫钦斯)。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 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 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 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 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 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 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 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 问题为中心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 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 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 勒);
第二节
课程类型
一、课程类型的概念 课程类型指课程知识的形态及其组织形 式;课程的结构指不同课程类型之间的 制度性关系。 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分类标准可以将课 程分成不同的类型。
二、主要的课程类型
;(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 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 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 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 ②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 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 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 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 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 性评价;
2.英国:(1)《1988年教育改革法》。主要内容①实施全国统一 课程,确定在 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 附加课程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②建立与 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 (7、11、14、16岁)成绩评定,成绩评定包括全国统一考试和学 校教师评定、教师评定,又包括测验、平时档案和成绩记录;(2) 90年代的改革。主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减少国家课程内容,增 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择,简化评价方式等;(3)面向21世纪的 教育改革。布莱尔政府设立了课程与资格局进行了新一轮课改, 主要改革趋势在于①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对课程的宏观调控; ②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③加强社会公民的 教育和培养;④以基础学历为核心,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⑤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交流技术能力;
六、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及其意义。 一般认为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的学业评 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2)课程 评价的功能有导向、激励、诊断、调节 四方面
(3)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和总结性评价(布卢姆提出)。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 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开 发和实施的准备状况,从而使课程计划及实施具有针 对性和可行性;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是在 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时所进行 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 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 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总结性评价也称“结 果评价”,是在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进行 的评价,它与形成性评价相对应,主要目的在于搜集 资料和信息,整体判断,从而决定推广或修订完善课 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