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010.3.20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蜻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生态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2. 蜻蜓的观察方法:观察蜻蜓的外形、飞行特点等。
3. 蜻蜓的放飞技巧:如何正确放飞蜻蜓、注意事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蜻蜓的生态特点、观察方法、放飞技巧。
2. 教学难点:蜻蜓的观察方法、放飞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蜻蜓图片、视频、放飞蜻蜓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放飞蜻蜓的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蜻蜓的生态特点。
2. 观察蜻蜓:(1)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外形、飞行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
3. 学习放飞蜻蜓技巧:(1)讲解放飞蜻蜓的正确方法。
(2)学生分组实践,教师指导。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放飞蜻蜓。
(2)记录放飞过程,分享感受。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评。
6. 布置作业:(1)绘制蜻蜓的生态特点。
7. 课后延伸:(1)开展“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活动。
(2)鼓励学生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培养科研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蜻蜓的生态特点、观察方法、放飞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传授情况。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蜻蜓观察和放飞的活动,延伸到课外。
2. 引导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放飞蜻蜓的实践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学生培养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认识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知识。
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放飞蜻蜓》的相关资料。
蜻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放飞蜻蜓的实践活动所需的器材和指导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放飞蜻蜓》。
观察身边的蜻蜓,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蜻蜓,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放飞蜻蜓?2. 学习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课文中的生态知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所涉及的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放飞蜻蜓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正确放飞蜻蜓,并观察蜻蜓的行为。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生态知识,并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学生通过反思,培养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道德观念。
五、作业设计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蜻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小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1)介绍蜻蜓的外部形态,如身体、翅膀、触角等。
(2)讲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如捕食、繁殖、飞行等。
2. 蜻蜓的生态环境(1)介绍蜻蜓生存的环境,如水域、湿地等。
(2)分析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蜻蜓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2)蜻蜓的生态环境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蜻蜓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的理解与应用。
(2)蜻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蜻蜓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蜻蜓模型、生态环境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蜻蜓的基本情况。
(2)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蜻蜓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蜻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蜻蜓的形态特征(1)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蜻蜓的形态特征。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1)教师讲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探究蜻蜓的生态环境(1)分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践活动:放飞蜻蜓(1)组织学生到户外放飞蜻蜓,体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放飞后的蜻蜓,记录其生活习性。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放飞蜻蜓》教案1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二、教学时间:两教时三、教学准备: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
(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对呀,有个孩子叫翠贞,她就抓到了这样一只小蜻蜓,喜爱极了,爱不释手,但最后却把小蜻蜓放了。
(板书:放飞蜻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3、揭示课题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学思考:(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划划圈圈。
(2)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按怎样的`顺序写的?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陶行知慈爱七嘴八舌抢着说苍蝇蚊子饥饿结构复杂翠贞田埂孑孓掌握平衡抚摸保持入神成千上万一撅一撅(2)指名学生读,正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埂衡蝇抢翘舌音:舌多种形式练读、巩固(3)质疑,有哪些词你不理解,讨论后交流孑孓---蚊子的幼虫。
一撅一撅---一翘一翘的(动作演示)。
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表自己意见。
陶行知---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请了解的学生说说,教师小结)。
《放飞蜻蜓》课文教案
《放飞蜻蜓》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学会观察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蜻蜓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蜻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蜻蜓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3)分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探究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蜻蜓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3)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4. 总结提升(1)学生分享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蜻蜓,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
(3)写一篇关于蜻蜓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蜻蜓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学会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蜻蜓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深入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蜻蜓图片、视频等资料。
4. 放飞蜻蜓的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2)板书课题《放飞蜻蜓》,让学生齐读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了解蜻蜓(1)教师展示蜻蜓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蜻蜓的外貌特征。
(2)学生分享对蜻蜓生活习性和特点的了解。
(3)教师总结,强调蜻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放飞蜻蜓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
(2)学生观察放飞蜻蜓的过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和特点,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放飞蜻蜓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种类、特点和生态环境2. 蜻蜓的飞行原理3. 放飞蜻蜓的方法和技巧4. 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5. 体验放飞蜻蜓的乐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蜻蜓的种类、特点和生态环境,放飞蜻蜓的方法和技巧,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蜻蜓的飞行原理,放飞蜻蜓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蜻蜓标本或模型3. 放飞蜻蜓的器材(如蜻蜓风筝、线等)4. 保护蜻蜓的宣传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蜻蜓,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蜻蜓的种类、特点和生态环境,讲解蜻蜓的飞行原理。
3. 实践操作:演示放飞蜻蜓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放飞蜻蜓的乐趣。
4. 保护教育:讲解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发放保护蜻蜓的宣传资料。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蜻蜓种类、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掌握程度。
2. 技能应用:观察学生在放飞蜻蜓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评估其对放飞技巧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内容,评估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蜻蜓观察活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蜻蜓的不同种类。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3. 开展校园蜻蜓栖息地保护项目,让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挑战性,确保学生能够在放飞蜻蜓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2. 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
3.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找出改进的策略,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标点符号、字词的用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学会使用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归纳、分析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放飞蜻蜓》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放飞蜻蜓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故事中还融入了一些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知识。
2.2 生词和短语生词:蜻蜓、放飞、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等。
短语:自由自在、轻盈飞舞、蜻蜓点水、生态环境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生词短语。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蜻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发音。
4.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讨论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学生思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作业内容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放飞蜻蜓》朗读给家长听,家长签字确认。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2 作业要求学生要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字迹清楚,答案准确。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课文《放飞蜻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蜻蜓的外形特征。
(2)运用小组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理解,以及对关爱生命的教育。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放飞蜻蜓》。
2. 蜻蜓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黑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蜻蜓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蜻蜓的了解。
(3)简介课文《放飞蜻蜓》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学生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思考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践,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2)学生动手制作蜻蜓模型或绘画蜻蜓。
(3)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践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关爱蜻蜓和生命。
(2)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悟和体会。
(3)总结关爱生命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尊重和保护生命。
五、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放飞蜻蜓》的内容。
(2)家长协助学生查找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教案《放飞蜻蜓》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指名交流评议,补充完善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教师。
总结感悟朗读自读指名读学生评议练读感情朗读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朗读感悟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20,放飞蜻蜓陶行知捉放《放飞蜻蜓》教案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重难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3、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的设计与应用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1、展示蜻蜓图片,师导入欣赏展示蜻蜓的图片,配合播放歌曲《晚霞中的红蜻蜓》,创设学习情境。
2、师:同学们,这些小精灵是谁啊?(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小学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放飞蜻蜓》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思考。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放飞蜻蜓》是一篇描写小学生与大自然互动的短篇故事,通过讲述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过程,传递了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
2.2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
2.3 教学难点:学生对课文中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寓意和道德价值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情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3 观察法:带领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蜻蜓。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4.3 理解课文: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4 感悟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寓意,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关爱。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口语表达评价:评估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能力。
5.2 阅读理解评价: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3 观察报告评价:评估学生在观察自然环境时的观察能力和对蜻蜓生活习性的了解。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准备蜻蜓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实物标本。
准备放飞蜻蜓的户外活动场地。
6.2 课中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蜻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放飞蜻蜓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自然互动的乐趣。
6.3 课后作业: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放飞蜻蜓的画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放飞蜻蜓》教案
《放飞蜻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和习性,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认知。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2. 生态环境对蜻蜓的影响3. 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蜻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难点:如何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蜻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2. 实践操作法:观察蜻蜓、放飞蜻蜓等活动。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蜻蜓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观察蜻蜓的工具,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3. 准备放飞蜻蜓的场所。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展示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蜻蜓。
2. 提问:你们对蜻蜓有什么了解?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蜻蜓的形态特征,如身体结构、翅膀特点等。
2. 讲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如捕食、繁殖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观看蜻蜓生活在生态环境中的视频。
2. 分析生态环境对蜻蜓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探讨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方法。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蜻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提问:如何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二、实践活动(15分钟)1. 组织学生观察蜻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进行放飞蜻蜓活动,体验与蜻蜓亲密接触的快乐。
三、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蜻蜓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如观察蜻蜓、放飞蜻蜓等。
3. 学生对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实际行动。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家长参与保护蜻蜓和生态环境的行动,如在家中种植绿化植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等。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运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放飞蜻蜓》内容简介: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放飞蜻蜓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板书和卡片,进行词汇的认读和复习。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4.3 学习生词:学生自学生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4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5.1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家长协助孩子进行朗读练习。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参与度、朗读表现、回答问题准确性等。
课后作业评价:作业完成质量、生词掌握情况等。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蜻蜓的趣味小故事进行讲述。
学生通过绘画或制作手工作品,展示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过程;2.认识蜻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3.通过亲自制作蜻蜓模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蜻蜓的生长发育过程;2.学生认识蜻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些蜻蜓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蜻蜓的欲望。
步骤二:知识讲解1.通过投影或绘图,向学生展示蜻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如清晰的翅膀、复眼、触角等。
2.讲解蜻蜓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卵、若虫、蛹和成虫。
并介绍蜻蜓的繁殖方式和寿命。
步骤三:制作蜻蜓模型1.准备材料:彩纸、铁丝、颜料、剪刀、胶水等。
2.向学生展示如何用彩纸和铁丝制作蜻蜓的模型。
先让学生按照指导进行实操,然后再让学生自行发挥创造力进行制作。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设计独特的蜻蜓模型。
3.指导学生用颜料给蜻蜓模型上色,并在模型上标注出各个身体部位。
步骤四:展示和分享让学生逐个展示自己制作的蜻蜓模型。
鼓励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创作过程,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提问。
步骤五:探索蜻蜓的栖息地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等地考察蜻蜓的栖息地。
引导学生观察蜻蜓在树叶上的寄生现象,感受大自然中生物的互动关系。
步骤六:课堂小结小结蜻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再次强调保护环境,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制作蜻蜓模型的过程和成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听取学生对蜻蜓的认识和理解,评价学生对蜻蜓知识的掌握程度。
3.观察学生在栖息地探索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观察力,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五、板书设计:放飞蜻蜓- 形态特征:翅膀、复眼、触角等- 生长发育过程:卵、若虫、蛹、成虫- 制作蜻蜓模型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蜻蜓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了蜻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通过制作蜻蜓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
《放飞蜻蜓》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蜻蜓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1.2 教学内容展示蜻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外观特征。
介绍蜻蜓的名称、分类和生物学特点。
分享蜻蜓的重要作用,如捕食害虫等。
1.3 教学活动展示蜻蜓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蜻蜓的外观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蜻蜓的重要作用,并分享个人观点。
第二章:蜻蜓的生命周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命周期和发育过程。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2.2 教学内容介绍蜻蜓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等阶段。
展示蜻蜓不同生命阶段的照片或图像。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生命周期图解或照片。
让学生分组讨论蜻蜓生命周期的特点和意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蜻蜓生命周期的规律。
第三章:蜻蜓的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范围。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蜻蜓的生态环境,包括水域、湿地等。
探讨蜻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依赖关系。
3.3 教学活动展示蜻蜓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照片或图像。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保护蜻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四章:观察蜻蜓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行为习性。
4.2 教学内容教授学生观察和记录蜻蜓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行为习性,如飞行、捕食等。
4.3 教学活动教授学生观察蜻蜓的方法和技巧,如安静观察、记录观察结果等。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蜻蜓观察活动,并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蜻蜓行为习性,并进行讨论。
第五章:放飞蜻蜓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让学生了解放飞蜻蜓的意义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介绍放飞蜻蜓的意义和正确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放飞蜻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3 教学活动教授学生正确的放飞蜻蜓方法,如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等。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查阅陶行知、蜻蜓等相关资料。
一、复习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吗?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明白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
1.蜻蜓美丽、可爱,像一只只精灵,在夏日的天空中飞行。
孩子们好不容易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放了呢?(是益虫,是人类的朋友)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2.出示第六自然段: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
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
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⑴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蜻蜓的幼虫吃蚊子的幼虫。
⑵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引导说出——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⑶读课文,想想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过蜻蜓消灭害虫的事实真正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⑷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
三、精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过渡:陶行知先生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还带孩子们欣赏蜻蜓。
他还介绍了不少关于蜻蜓的知识了。
学习课文8—10自然段。
1.读读课文,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哪几方面的知识?学生自读课文,指名说还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出示表格。
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范文
课文《放飞蜻蜓》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放飞蜻蜓》这篇课文,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蜻蜓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运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蜻蜓的特点。
2.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放飞蜻蜓》文本。
2. 图片或视频资料:蜻蜓的图片或视频。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蜻蜓。
1.2 学生分享对蜻蜓的了解。
1.3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3. 学习生字词3.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3.2 学生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词。
4. 课堂小结4.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 作业布置5.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
5.2 观察身边的蜻蜓,用所学知识描述蜻蜓的特点。
5.3 家长签字确认。
六、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家长反馈,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蜻蜓的生活环境。
2. 开展蜻蜓知识竞答活动,增加学生对蜻蜓的了解。
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蜻蜓的作用和保护方法。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1课时(40分钟)完成。
十、教学内容安排1.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放飞蜻蜓》。
2. 第二课时:学习生字词、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待小动物的关爱之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放飞蜻蜓》的内容简介:《放飞蜻蜓》是一篇描写孩子们在夏天的田野上放飞蜻蜓的故事。
课文中通过孩子们与蜻蜓的互动,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2.2 生字词的学习:教学中的生字词包括“蜻蜓”、“田野”、“放飞”等。
通过反复朗读和书写,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蜻蜓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蜻蜓的特点和习性。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放飞蜻蜓的意义和背后的情感。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4.2 书写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景,自己编写一个关于放飞蜻蜓的故事。
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生字词,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引导学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5.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反思教学的效果和不足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和表现。
6.2 评估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放飞蜻蜓教案(通用7篇)
放飞蜻蜓教案(通用7篇)放飞蜻蜓篇1一、人物导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51、上课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字,谁会念(1人),这个字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请同学们拿起手,和老师一起写,左边耳朵旁,右边-----里面的一竖不能出头。
一齐读。
谁来为“陶”组组词?这个“陶”还可以成为一个姓,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人,一个姓陶的名人,(板书:陶行知)(你来念指读2人)2、出示画像,这就是陶行知。
课前,我请同学们去查阅他的相关资料,谁来介绍?陶行知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毛主席陈赞他---,郭沫若也这样赞他:----陶行知受到世人的尊敬,让我们也尊敬地喊一声:陶行知先生。
3、陶先生可喜欢孩子了,为小朋友编了很多儿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就是他编写的,谁来背给大家听---(指生答) 你背得真好!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关于陶先生和孩子们的故事。
板书:放飞蜻蜓,一起读。
二、一读课文,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5)(一)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本,再大声地读一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我先请这五位同学依次来读课文的一—五小节。
其他同学认真听。
1、指5名学生读1-5小节。
相信这两个词语难不倒你们,出示句子,你来读。
这里的三句话该怎么说才是七嘴八舌地抢着说?(指生答),四人一小组来练一练。
(指小组读)你抢着说,他抢着说,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这才叫-----七嘴八舌地抢着说(齐读)2、谁来读第六小节?(指读)(老师评价--你读得又正确又通顺)出示:田埂苍蝇蚊子这里有三个生字。
轻声读读,读音上需要注意什么?埂、蝇是后鼻音,-----还应注意什么?看谁观察最仔细?苍蝇、蚊子读轻声,谁来读准这三个词语。
我们一起读。
老师再来考考大家,出示“孑孓”这个词怎么读?指读2人孑孓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图片,这就是孑孓,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里,也是害虫。
3、我请这一组的四位同学来读7-10小节,其他同学仔细听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话读得特别好?再读一遍,哪一位学生也愿意读?陶先生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呢?”继续读(8—10小节)(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在预习朗读时,哪一句话你觉得很容易读错?---读课文时,不能漏字也不能添字,一起读。
《放飞蜻蜓》的教案
《放飞蜻蜓》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蜻蜓的生态环境2. 蜻蜓的生活习性3. 蜻蜓的形态特征4. 蜻蜓的分类与分布5. 蜻蜓与人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蜻蜓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蜻蜓的分类与分布。
(2)如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蜻蜓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教学课件和教案。
(3)学生分组名单及分工。
2. 学生准备:(1)预习蜻蜓相关知识。
(2)携带观察工具(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蜻蜓的基本知识。
2. 探究蜻蜓的生态环境(1)教师提出问题:“蜻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蜻蜓的生活习性。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观察蜻蜓的形态特征(1)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寻找蜻蜓。
(2)学生观察蜻蜓的形态特征,记录在笔记本上。
(3)回到教室,各小组分享观察成果,教师点评。
4. 学习蜻蜓的分类与分布(1)教师介绍蜻蜓的分类系统和分布特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了解蜻蜓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从结果到原因的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读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精灵,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蜻蜓图片)认识它们吗?
(1)板书“蜻蜓”,提醒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
你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2)有一群孩子也很喜欢,想捉几只好好欣赏一下呢,不过后来又把它们放飞了,板书“放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读题、解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归纳主要问题:
(1)既然那么喜欢,为什么捉了又要放掉它呢?
(2)课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
二、初读课文:
1、带着疑问自读课文,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在文中画出能回答所提问题的重要词句。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初步解疑,引出主人公“翠贞、陶行知”。
(1)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课件出示“翠贞”,读准生字“贞”)(2)为什么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要放飞蜻蜓?(出示“陶行知”的画像,简介)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1)、能准确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蜻蜓陶行知池塘抚摸蚊子平衡慈爱调整商量复杂七嘴八舌口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慈爱:仁慈而充满怜爱之情。
七嘴八舌:多而杂乱的声音。
调整: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
三、学习生字
(1)分组合作
学生讨论学习生字词的读音、字形、结构、识记、词语。
(2)学生展示
讲解生字,对同学的评价,可以进行补充。
(4)指导书写
(5)讲评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在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2、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1、读一读第1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
他在想什么呢?
2、自由读2-6自然段,整体感知。
(1)学生分组学习
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角色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耐心、慈爱、亲切)
指导朗读: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
师:翠贞是怎么说的?赶紧看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七嘴八舌)
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
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
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们再回到前面,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一说。
(3)评议,补充完整,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4)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
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______________。
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三、精读7-11
1、学生自由读。
2、想不想了解蜻蜓啊?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诉孩子们的话。
自己读。
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指导朗读: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导语: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1、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爱孩子,尊重孩子)
2、讨论交流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最后在陶行知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把蜻蜓放飞了。
(板书“放”)(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3、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交流。
1、感悟陶行知的为人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2、陶先生不仅爱蜻蜓,更爱孩子。
我们回头看看,当孩子们点点头时,他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蜻蜓的知识吗?还想什么?
(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
3、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4、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
(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
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总结: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
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板书设计: 20 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放
自我评点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
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
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
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