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
识(全文)
目录
一、前言
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
三、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的评估及预防
四、附件:GRADE分级标准
一、前言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术患者,以骨科手术最为常见。我国每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的数百万病例中,有近50%患者形成DVT,其中20%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pulmonaary embolism,PE)。美国1988年调查结果提示大约17%的孕产妇死亡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另外,大面积烧伤等也是诱发DVT的高危因素。因此,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发生PE的风险,降低患者死亡率,还可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
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
(一)定义
静脉血栓栓塞(VE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之近侧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DVT可降低发生PTE的风险。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和呼吸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其中PTE为PE的最常类型,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围手术期的PTE多见于静脉系统的栓子脱落,偶见心房纤颤者心房栓子脱落,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1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全文)
2021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全文)
20世纪初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标志着现代输血医学的建立。随后伴随血液库存技术的出现,输血、麻醉与无菌术,成为现代外科学的三大基石。输血在挽救危重病人、手术中的应用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来自健康人体血源的困难,以及伴随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201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World Health Assembly,WHA)通过的WHA63.12号决议《血液制品的可用性、安全性和质量》中明确提出了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概念,并敦促WHO的所有会员国要推动PBM及相关模式的应用。
WHO对PBM的定义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证据,系统的优化和管理患者,制备高质量的输注血制品,进而实现有效的患者管理。PBM基于以下三大支柱:优化术前红细胞量;减少诊断、治疗或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和急性输血指征。PBM理念推动了全球的患者血液管理规范。目前我国已提出妊娠期血液管理(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髋、膝关节围手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以及术前贫血的专家共识等多个血液管理共识。现组织全国部分妇科专家,提出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
1. 所有妇科手术患者应在术前接受血液状态的评估并制定管理计划
(1)采集病史: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相关的病史,包括患者输血史及输血相关并发症、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新版】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
贫血在术前患者中较常见,如未有效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手术及其预后,因此术前贫血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对术前贫血未予足够重视,通常仅以输血纠正贫血或不干预直接手术,这不仅增加围手术期输血风险和手术风险,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随着对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不断深入认识,国内外陆续发布了相关共识和指南。2016年,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发布了《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为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贫血管理提供了指导。然而术前贫血不仅限于骨科手术患者,在其他手术科室亦常见,因此我们检索了国内外文献,结合已公开发表的相关共识和指南,广泛征询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术前贫血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本共识不包括儿科手术患者)。
第一部分概述
一、流行病学
不同疾病的术前贫血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一项系统性
回顾研究显示,术前贫血发生率为5%~76%[1]。心脏手术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37%[2,3],非心脏手术术前贫血的发生率为30%[4],其中膝髋关节手术为25%~45%[1],肿瘤患者为30%~90%[5],结直肠癌为30%~67%[6],妇科手术为24%~45%[7,8]。术前贫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男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中40%有术前贫血[9],女性由于月经及生育更容易发生贫血。国内20 308例关节置换术的数据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44%[10]。
2019围术期血液管理指南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
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 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3)凝血功能监测 包括标准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
C.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 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 (80g/L~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D.对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 浓度维持水平应>80g/L。
LOGO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 补充量
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预计值-Hct 实测值)×55×体重/0.60
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LOGO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
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 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 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
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来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2年第32卷第11期
通讯作者:仉建国(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满足以下条件中至少2个条件的脊柱手术即可定义为“脊柱大手术”:(1)预计手术时间>2h;(2)预计术中出血超过15%自体血量;(3)≥2个节段的减压或融合。如何减少术中出血是伴随脊柱大手术的重要问题,且由于脊柱手术部位较深且与脊髓、脊神经毗邻,术中出血较难控制。术中大量出血不仅影响手术视野、降低手术操作的精准度,还会增加异体输血需求,引起输血相关并发症,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长。因此,规范和推广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患者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强化脊柱外科医生对于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的意识,特邀请全国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供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具体情况参考和应用。
1 术前血液管理
1.1 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和术前贫血评估
1.1.1 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术前详细询问与患者血液状况相关的病史。(1)用药史:是否正在服用或曾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2)既往史:是否患有慢性出血性疾病;是否患有可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慢性疾病;是否患有心脑血管、肝、肾疾病及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是否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等术中出血风险高的疾病;有无输血史,有无外伤、手术、月经时出血过多史。(3)个人史:有无特殊饮食习惯及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4)家族史:家族成员有无出血及血栓栓塞史等。查体时注意评估患者有无营养不良,是否存在或易发生皮下瘀斑、鼻出血或牙龈出血[1]。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
——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的围术期处理措施,降低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从而达到加速康复的目的。ERAS在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hip/knee ar-throplasty,THA/TKA)中的重点在于提高手术操作技术和优化围术期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和出血、优化疼痛与睡眠管理、预防感染、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以及优化引流管、尿管和止血带的应用等,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项目编号:201302007)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委员会共同邀请国内共78位专家,复习国内外24篇meta分析,350多篇论著,结合26家项目组医院和50家推广医院数据库共20 308例THA、TKA和股骨头置换术病例数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一、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同时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信心,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推荐】
①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方案和加速康复措施,达到良好沟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合作;②强调主动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增强肌力和增加关节活动度;③鼓励吹气球、咳嗽或行走锻炼,提升心肺功能。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 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 HIV 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手术患者出凝血管理是围术期的重要问题。由麻醉学专家对各类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异常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等达成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特殊患者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1.围术期出凝血监测
在考虑为患者选择恰当的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监测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1)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2)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3)目前服药情况。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大体可分为:
(1)失血量监测
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3)出凝血功能检测
出凝血功能检测大体可分为:凝血功能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Standard Laboratory Test,SLT),包括PT、APTT、INR、FIB、D-二聚体等,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Viscoelastic Hemostatic Assay,V HA)以获得更多信息。目前可用的VHA包括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 togram,TEG)和旋转血栓弹力图(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ROTEM)等。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贫血在术前患者中较常见,如未有效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手术及其预后,因此术前贫血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对术前贫血未予足够重视,通常仅以输血纠正贫血或不干预直接手术,这不仅增加围手术期输血风险和手术风险,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随着对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不断深入认识,国内外陆续发布了相关共识和指南。2016年,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发布了《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为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贫血管理提供了指导。然而术前贫血不仅限于骨科手术患者,在其他手术科室亦常见,因此我们检索了国内外文献,结合已公开发表的相关共识和指南,广泛征询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术前贫血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本共识不包括儿科手术患者)。
第一部分概述
一、流行病学
不同疾病的术前贫血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术前贫血发生率为5%~76%[1]。心脏手术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37%[2,3],非心脏手术术前贫血的发生率为30%[4],其中膝髋关节手术为25%~45%[1],肿瘤患者为30%~90%[5],结直肠癌为30%~67%[6],妇科手术为24%~45%[7,8]。术前贫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男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中40%有术前贫血[9],女性由于月经及生育更容易发生贫血。国内20 308例关节置换术的数据表明,全
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44%[10]。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之阿布丰王创作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纂: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呵护办法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办法包括为防止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弥补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惯例、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卵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贫血在术前患者中较常见,如未有效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手术及其预后,因此术前贫血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对术前贫血未予足够重视,通常仅以输血纠正贫血或不干预直接手术,这不仅增加围手术期输血风险和手术风险,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随着对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不断深入认识,国内外陆续发布了相关共识和指南。2016年,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发布了《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为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贫血管理提供了指导。然而术前贫血不仅限于骨科手术患者,在其他手术科室亦常见,因此我们检索了国内外文献,结合已公开发表的相关共识和指南,广泛征询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术前贫血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本共识不包括儿科手术患者)。
第一部分概述
一、流行病学
不同疾病的术前贫血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术前贫血发生率为5%~76%[1]。心脏手术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37%[2,3],非心脏手术术前贫血的发生率为30%[4],其中膝髋关节手术为25%~45%[1],肿瘤患者为30%~90%[5],结直肠癌为30%~67%[6],妇科手术为24%~45%[7,8]。术前贫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男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中40%有术前贫血[9],女性由于月经及生育更容易发生贫血。国内20 308例关节置换术的数据表明,全
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44%[10]。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 POTTS)
上述四项总计分再加60分为POTTS总分。最高分为100 分,即如果总分≥100分则算为100分,评分值对应启动输 注RBCs且需维持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POTTS评分<实测 血红蛋白浓度,不需输注RBCs;POTTS评分≥实测血红蛋 白浓度,需输注RBCs。每一次准备输入同种异体红细胞
以下情况也需要输注红细胞: 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 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 素B12治疗无效者; B.血红蛋白<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 液体治疗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C.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 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g/L~100g/L)以保证 足够的氧输送; D.对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浓度维持水平 应>80g/L。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 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 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 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 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 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2019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上)
2019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专家共识(上)
WHO 对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的定义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证据,系统的优化和管理患者,制备高质量的输注血制品,进而实现有效的患者管理。PBM基于以下三大支柱:优化术前红细胞量;减少诊断、治疗或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个体对贫血的耐受性和急性输血指征。PBM理念推动了全球的患者血液管理规范。
术前患者血液管理
所有妇科手术患者应在术前接受血液状态的评估并制定管理计划
1.采集病史
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相关的病史,包括患者输血史及输血相关并发症、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
2.实验室检查
①术前应评估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指标血型等,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行血小板功能评估;②由慢性疾病或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要测定C反应蛋白(CRP)、贫血相关指标如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V/MCH)、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网织红细胞计数以及缺铁的评估(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
3.多学科协作
实施PBM,需要麻醉科、输血科、血液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尽早评估手术难度及失血状况,充分术前准备;对复杂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更应该做好计划和预案。
贫血的管理
贫血是围手术期患者中最常见的问题。妇科患者术前贫血患病率为24%~45%,其中,缺铁性贫血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发生率更高。妇科肿瘤贫血患病率高达81.4%。术前贫血会给患者带来诸多风险,包括死亡率更高、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术后恢复差,对于恶性肿瘤,预后差。
围术期血液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 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7版)
精心整理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11:56??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点击: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
???????1.???2.???3.???4.、其???5.???6.???7.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
???9.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
???4.
???5.
???6.
???7.
???8.
???9.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
情况。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在考虑是否给患者输注⾎制品之前,我们⾸先需要明确输⾎的⽬的:输注红细胞是为了增加
⾎液的携氧能⼒;输注⾎浆、冷沉淀、⾎⼩板等是为了优化凝⾎功能;此外,或许还要利⽤⾎制品进⾏其他治疗。但我们经常存在⼀些“错误”的观念,如为了补充⾎容量、⽩蛋⽩、改善营养状态⽽进⾏⾎制品输注。
⽬前我国2017版共识推荐的红细胞输注指征如下:
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情况的患者,我们通常认为,维持8g/dL以上的⾎红蛋⽩⽔平是⽐较安全的。
在此,我们回顾了近年来发表的其他国家的输⾎指南,基本共识总结如下:
通常200u凝⾎酶原复合物中所含凝⾎酶原相当于200ml⾎浆中所含的量
通常情况下,可溶性物质(例如游离⾎红蛋⽩)是可以通过增加洗涤量来清除⼲净的,⽽有型物质则有被回输⼊⾎的风险,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但近些年来⽩细胞滤器的使⽤,以及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均提⽰我们,或许产科、感染、恶性肿瘤等均不再是术中⾃体⾎回输的绝对禁忌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
(1)失血量监测
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3)凝血功能监测
包括标准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实时凝血功能监测,如血栓弹力图(TEG)、Sonoclot等;
(4)监测原则
A. 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 围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要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严重出
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心排血量的监测,不应将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判断血容量的唯一标准;
C. 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及酸碱平衡情况,以了解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2. 红细胞
(1)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的红细胞含量;
(2)输注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注红细胞;患者血红蛋白<70g/L建议注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g/L~100g/L时,应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
以下情况也需要输注红细胞:
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
B.血红蛋白<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治疗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
C.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g/L~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
D.对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浓度维持水平应>80g/L。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值-Hct实测值)×55×体重/0.60
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值-Hb实测值)×体重×5(Hb 单位为mg/dl)
大多数患者维持血红蛋白70g/L~80g/L(Hct 21%~24%),存在心肌缺血、冠心病的患者维持血红蛋白100g/L(Hct 30%)以上。
输注红细胞时,也可参考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决定开始输注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输注后的目标血红蛋白浓度。
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POTTS)
上述四项总计分再加60分为POTTS总分。最高分为100分,即如果总分≥100分则算为100分,评分值对应启动输注RBCs且需维持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POTTS评分<实测血红蛋白浓度,不需输注RBCs;POTTS评分≥实测血红蛋白浓度,需输注RBCs。每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