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中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最新版】

中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最新版】

中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手术部位出血或再出血,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甚至引发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和脑病等临床危象,危及患者的生命。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经于2010年组织编写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此共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防治水平。

然而,近年来神经外科的临床实践有了新发展,首先,患者的疾病谱或自身情况发生改变,许多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对这种患者进行手术,在围手术期止血方面要多加注意;其次,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新问题,很多手术都面临着既要抗凝又要止血的难题,给神经外科医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第三,新的止血材料不断涌现,从最早的明胶海绵、再生氧化纤维素到目前的流体明胶纤维蛋白黏合剂(又称生物蛋白胶),止血效果越来越好。

在上述背景下,为及时应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血液科和麻醉科的知名专家,对2010版《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后,撰写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以下简称本共识),以期指导神经外科医生合理地选用技术和止血材料,有效、规范地防治手术中及围手术期出血,提高手术效果。

一、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解剖生理学基础、危险因素与发生机制(一)神经外科手术出血的解剖生理学基础颅脑组织的解剖生理学特性决定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具有容易出血的特点。

由于脑组织血运丰富,而且组织结构层次复杂,任何一层组织止血不完善都可能成为术中及术后出血的来源。

此外,颅内血管细、脆,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用丝线结扎止血;有些手术部位深在、视野狭窄及操作不便,使其止血更加困难。

(二)神经外科手术出血的发生机制与原因、危险因素神经外科手术出血主要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颅内出血3个部分。

术前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外伤性出血、脑血管性出血和其他颅内病变。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2022

产科输血治疗专家共识2022

4
1.急诊抢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急诊输血分为三类:普通急诊(3 h)、非常紧急(1 h)、异常紧急(15 min),均以输血实验室收到 标本开始计时。各医院可根据自己不同的临床情况制定自己的方案并 定期演练。输血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 报告了 2021年 179例供血延迟导致9例患者死亡和7例患者伤害事件。 对于危及生命的出血,不应延误输血。异常紧急输血方案适用于需即 刻输血挽救患者生命的情况,通常选用ABO 同型或 O 型 RhD 阳性/ 阴性红细胞成分、ABO同型或 AB 型 RhD 阳性/阴性血浆。需注意异 型输血有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风险。
3.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孕产妇:应进行抗体鉴定明确不 规则血型抗体的性质,并选择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成 分。如在紧急情况下,抗体鉴定无法完成或抗体性质不明确 时,可采取交叉配血相合输注。
4.不相合输血方案:孕产妇因大出血危及生命需紧急输血, 且输注红细胞是唯一选择时,为挽救生命,可考虑情况输注 不规则抗体对应抗原阳性红细胞成分。输注过程应密切观察, 知情同意及处理同RhD阴性孕妇的相容性输血方案。
3
因孕产妇血液生理性稀释,以及分娩和手术的出血风险等 因素,国际上孕期贫血的诊断标准为:早孕期 Hb<110 g/L,中、晚孕期 Hb<105 g/L,产后Hb<100 g/L。为维持 胎儿的生长发育,慢性贫血的孕妇应尽量维持相对较高的 Hb水平。对于合并缺铁性贫血者,应在孕前适当补充铁剂、 叶酸,如 Hb<60 g/L 建议输血,Hb 在 60~70 g/L时应根 据孕妇的心脏功能、手术与否做出输血决策[21]。对于 合并地中海贫血者,加强营养,积极避免妊娠并发症,孕 期可适当补铁,但需监测 Hb、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并适 时调整剂量,必要时输血,治疗目标为维持Hb>80 g/L。 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孕期Hb 多低于 60 g/L,需少量多次 输血治疗,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孕期 Hb多为 60 ~80 g/L,可根据临床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输血。

ERAS专家共识

ERAS专家共识

风险, 包括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避免使用挥发性麻醉药、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最
小化及避免液体过负荷等。
术后饮食 有研究显示, 择期腹部手术术后尽早恢复经口进食、饮水及早期口服辅助营养可

促进肠道运动功能恢复, 有助于维护肠黏膜功能, 防止菌群失调和异位, 还可以降低术后感染发
生率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一旦病人恢复通气可由流质饮食转为半流饮食, 摄入量根据胃肠耐

仔细询问病人病史, 进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气道及脊柱解剖的基本评估。以改良心脏风
险指数(RCRI)评价围手术期严重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采用代谢当量(MET)评级可预测术后心血管事
件发生率, 当代谢当量<4MET 时提示心功能差, 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术前麻醉用药
术前不应常规给予长效镇静和阿片类药物, 老年病人术前应慎用抗胆碱药物及苯二氮卓
太尼等, 肌松药可考虑罗库溴胺、顺式阿曲库铵等。肌松监测有助于精确的肌松管理。
开放手术 基于其创伤强度, 全麻联合中胸段硬膜外阻滞技术及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可提供与
创伤强度相匹配的抗应激效应, 同时有助于术后疼痛控制及肠功能恢复。最新证据表明, 全麻复合连续输
注右美托咪定===全麻复合中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同等的抗应激效果, 可作为替代使用。
人及其家属的理解、配合, 包括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等。

术前戒烟、戒酒 吸烟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具有相关性, 一项Meta 分析发现, 戒烟至
少2周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戒酒2 周即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 缩短出血时间, 一般推荐术前戒
酒4 周。
术前访视与评估 术前将病人调整至最佳状态, 以降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麻醉科医生应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新版】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最新版】

患者血液管理术前贫血诊疗专家共识贫血在术前患者中较常见,如未有效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手术及其预后,因此术前贫血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术前贫血未予足够重视,通常仅以输血纠正贫血或不干预直接手术,这不仅增加围手术期输血风险和手术风险,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随着对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不断深入认识,国内外陆续发布了相关共识和指南。

2016年,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发布了《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为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贫血管理提供了指导。

然而术前贫血不仅限于骨科手术患者,在其他手术科室亦常见,因此我们检索了国内外文献,结合已公开发表的相关共识和指南,广泛征询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制定了本共识,旨在为术前贫血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本共识不包括儿科手术患者)。

第一部分概述一、流行病学不同疾病的术前贫血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术前贫血发生率为5%~76%[1]。

心脏手术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37%[2,3],非心脏手术术前贫血的发生率为30%[4],其中膝髋关节手术为25%~45%[1],肿瘤患者为30%~90%[5],结直肠癌为30%~67%[6],妇科手术为24%~45%[7,8]。

术前贫血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上男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中40%有术前贫血[9],女性由于月经及生育更容易发生贫血。

国内20 308例关节置换术的数据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44%[10]。

二、病因1.造血原料缺乏:以缺铁最为常见,约占术前贫血的1/3。

缺铁是结直肠癌患者、妇科肿瘤患者以及围产期孕妇最常见的术前贫血原因,其次为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2.慢性病性贫血:见于感染、急慢性炎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对贫血的反应障碍、铁的利用和释放障碍[11]。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成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贫血是导致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而缺铁性贫血(IDA)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

在IDA的治疗中,输血是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血液制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清况下,过度依赖输血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医疗费用,因此对IDA患者进行患者血液管理(PBM)有助千改善患者临床转归,减轻医疗负担。

该共识基千PBM的多重获益和我国相关政策背景以促进医疗机构有效实施成人IDA的PBM为目的,在参考多篇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对多学科疾病合并IDA的单病种PBM提出了建议。

缺铁性贫血(IDA)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

目前全球有超过1/4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约60%为IDA。

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贫血的患病率为20.1%,其中约50%为IDA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输血是严重贫血或大量失血的IDA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但过度依赖输血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其经济负担。

患者血液管理(PBM)是指以患者为中心遵守预防为主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使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获得最佳治疗和良好结局。

实施PBM减少了医疗费用支出、输血依赖以及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

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在积极推进和实施PBM,国内一些医院也在实施PBM相关工作但是实施程度及规模比较有限。

本共识倡导加监控最终改善患者结局。

1 IDA1.1 概念IDA是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而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IDA。

ID包括绝对性ID及功能性ID。

1.2 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铁(SI)、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 T)、红细胞游离原卧啾(FEP)、血液锌原卧啾(ZPP)、血清可溶性运铁蛋白受体(sTfR)、骨髓细胞形态学等。

1.3 IDA的国内诊断标准符合第(1)条和第(2)~ (6)条中的任何2条以上即可以诊断为ID/IDA:(1)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Hb)降低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血栓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血栓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血栓管理专家共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冠心病、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心脏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节段闭塞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如需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如何平衡围术期的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北美每年约有25万长期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需接受外科手术。

因心房颤动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中约1/6因为手术或侵入性操作需要中断抗凝药物治疗。

在美国和欧洲,每年约100万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在PCI治疗后1年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者约占全部PCI患者的4%。

PCI术后停用氯吡格雷是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

我国每年已经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00万,心房颤动患者>800万,且每年新增病例约300万。

每年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约10%接受外科或其他侵入性操作,需短期停用抗凝治疗。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应进行凝血功能评估或采用短期更换抗凝药物,改为桥接抗凝,以平衡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桥接抗凝是指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长期应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由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出血风险较高,术前需调整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 ratio,INR)接近正常水平(INR≤1.5)以降低围术期出血风险,同时又不增加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

因此,应在术前5天左右停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给予短效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或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进行替代治疗,并在术前12~24小时内停止低分子肝素以便于手术。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手术患者出凝血管理是围术期的重要问题。

由麻醉学专家对各类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异常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等达成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特殊患者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1.围术期出凝血监测在考虑为患者选择恰当的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监测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1)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2)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3)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大体可分为:(1)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3)出凝血功能检测出凝血功能检测大体可分为:凝血功能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Standard Laboratory Test,SLT),包括PT、APTT、INR、FIB、D-二聚体等,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Viscoelastic Hemostatic Assay,V HA)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VHA包括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 togram,TEG)和旋转血栓弹力图(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ROTEM)等。

2019版: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胸主动脉腔内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胸主动脉腔内治疗(TEVAR)是多种胸主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常用于胸主动脉瘤、胸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壁内血肿、穿透性溃疡、假性动脉瘤及外伤性主动脉破裂。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主动脉腔内治疗创伤显著降低,但是仍然存在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围手术期管理仍然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环节。

随着技术的进步,主动脉腔内治疗的适应证逐渐扩展,接受治疗的疾病类型和病变的复杂程度都在增加,患者人群也往往存在更多的合并症,对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共识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经验,对围手术期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由于搏动的血流对主动脉壁的直接影响,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是围手术期的重要工作。

血压异常是TEVAR围手术期最常见的问题,多种主动脉疾病患者合并血压的增高。

高血压不仅损伤主动脉血管内膜,也影响主动脉壁的功能,是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的重要危险因素。

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注册(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IRAD)数据库中81%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有高血压史,66%的TBAD患者就诊时表现为血压升高[1]。

除了基础血压升高,急性主动脉疾病带来的剧痛也造成血压难以控制。

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与顽固性疼痛显著增加急性TBAD的病死率(17.4%比4.0%,P=0.000 3)[2]。

围手术期低血压也时有发生。

常见的低血压原因包括主动脉夹层真腔严重受压、心包压塞、心肌缺血/坏死、主动脉瓣反流。

这些多见于A型主动脉夹层及复杂型TBAD,是尽快主动脉修复的指征。

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纵隔增宽、血胸和左肩胛骨骨折提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

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5. 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 HIV 抗体等;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 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 /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9. 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2023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解读

2023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解读

2023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解读临床上,脊柱手术围术期贫血的发生率为20-26%,且脊柱大手术失血量大,隐性失血占比高,患者一旦发生贫血,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将增加,延长住院时间,不利于患者康复。

为进一步规范和推广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患者医疗负担。

由北京协和医院仇建国教授牵头,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与骨科在线共同组织,并邀请全国数十位脊柱外科专家共同参与撰写《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于2023年11月25日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正式发布。

2023年4月9日,在脊柱大手术围术期管理专家研讨会上由庄乾宇充分解读《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并分享了医院相关领域的经验。

专家共识提纲术前血液管理一.围术期出血风险和术前贫血评估1 .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1)问诊用药史:抗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既往史:有无出血过多经历/慢性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等; 个人史:嗜酒等不良嗜好;家族史:出血及血栓栓塞史。

(2)查体有无皮下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有无营养不良。

2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Hb x MCV x MCH s McHC等;(2)铁代谢:血清铁、铁蛋白、转铁饱和度等;(3)凝血功能:PT s APTT.血小板计数等。

3.局部血管状况评估(1)对于涉及前路、颅底、脊柱肿瘤等的手术;(2腰议通过影像学方法评估手术区域的血管走行及周围脏器血管状况。

二、术前准备1•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国内外文献普遍建议术前停用抗凝药物。

结合国内外研究结论,本共识建议:(1)术前5天停用华法林;(2)术前3天停用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物;(3)血栓高风险患者采用桥接抗凝治疗:停药后以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作为替代治疗,并在术前12~24h内停止使用肝素制剂。

经多次讨论和问卷调查,专家们最终达成一致意见:(1)对于单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事件低危者:建议术前5~7天停药;(2)对于单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事件中高危者:术前可不停药;(3)对于单用P2Y12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如不伴严重心血管缺血风险:建议术前5~7天停药;(4)对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建议停用P2Y12受体阻滞剂7天以上、停用阿司匹林5~7天,并予以桥接抗凝。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7版)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手术期间进行输血、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采取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等综合应用。

围手术期输血包括输入自体血、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进行的输血。

一、术前评估1.了解患者的输血史,如果有输血史,应了解是否有输血并发症;2.了解患者是否患有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患者的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和详细用药史;4.了解患者是否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5.了解患者是否有血栓病史,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如瘀点、瘀斑、苍白;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9.进行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以使患者做好准备。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

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XXX或普拉格雷)。

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5.对于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以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背景输血是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心脏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血多,用血量在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

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的资料显示,50%的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心脏手术用血量占总用血量的10%〜15%.再次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和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用血量更大: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

为了规范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外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血液内科及输血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工作:一、血液保护的定义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

血液保护就是保护其洁净和功能,防止其丢失、破坏和污染,同时科学有效和集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1.术前评估术前完善凝血系统检验(INR、PT、血小板计数等).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术前应复查血小板计数。

心脏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药史,以鉴别高危患者。

至少7种危险因素与心脏手术后大量输血相关:高龄、低红细胞比容、术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明确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潜在的出血性疾病.术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增加红细胞压积(Hct)及纠正凝血系统疾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2.术前管理⑴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大多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抑制剂等)与心脏手术后出血相关.华法林在术前应至少停用4天,以促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

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可予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或非体外)前应尽可能停用。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3)凝血功能监测 包括标准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 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 旁实时凝血功能监测,如血栓弹力图(TEG)、Sonoclot 等; (4)监测原则 A. 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 白水平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 围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要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 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心排血量的 监测,不应将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判断血容量的唯 一标准; C. 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 血清乳酸水平及酸碱平衡情况,以了解组织灌注、组织氧合 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 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 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 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 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 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 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 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 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 铁剂治疗; 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 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2023版《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3版《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心理支持
03
提供术后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心血
管的康复。
长期随访与复发预防
1 2 3
定期随访
建立长期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血管检 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健康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复 发风险。
血糖控制
围手术期应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减少术后感染、 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术前评估
糖尿病患者术前应评估其心血管功能,以及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 影响,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和麻醉方案。
术后管理
术后应密切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管理
心血管疾病的术中管理
01
02
03
麻醉管理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减 少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 术中心血管稳定。
血液动力学监测
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 学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心血管事件。
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 理应用心血管药物,保护 心脏功能,减少手术风险 。
心血管疾病的术后管理
心血管监测: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的心 血管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 症。
药物预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预防术 中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术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训练
早期活动
01
在手术后尽早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床边活动,促进血液循
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脏康复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计划,包括有氧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目前,我国以年龄60岁以上作为老年人的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0-74岁划归为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才称为老年人。

老年女性是妇科疾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组织器官不断衰老退化,机体储备功能下降,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医疗费用均较高,成为临床需迫切关注的问题。

本共识包括了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的管理建议,旨在实现围手术期的标准化管理,力争达到平稳康复的预期,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升医疗品质。

术前管理老年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其术前管理重点包括基于风险的分层管理、营养状态评估与干预、基础疾病专科管理、血栓风险评估与预防、麻醉风险评估等。

1.1初筛分层管理在拟定老年患者手术时,应根据妇科疾病本身、体能状态、合并症类型及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用药史等进行分层管理,个体化诊疗方案尤为重要。

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将老年患者分为适合直接手术和需要进行术前康复(也称预康复)两类。

1.2营养状态评估及干预营养干预是预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妇科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问题,营养缺乏也会增加妇科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易感性。

晚期妇科肿瘤患者多合并营养不良,营养筛查和评估是判断手术耐受性、并发症及预后的重要环节。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营养不良的直接证据。

当判断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时,应积极进行营养干预。

推荐意见推荐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为老年妇科患者首选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评分23分提示存在营养风险,推荐进一步联合《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表》、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等评估营养不良程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患者,推荐进行包括营养咨询、饮食调整、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等营养干预,纠正患者营养状态(推荐等级:2A类)。

1.3体能状态评估及干预对老年患者来说,体能状态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储备和状态,与手术入路、手术范围等手术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

围术期失血量平均1000~2000 ml,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下降30~46 g/L,术后异体输血率高达45% ~ 80%。

同时,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 45%,围术期失血和未纠正的术前贫血增加了术后急性贫血的发生率,髋、膝关节置换术及脊柱手术术后贫血发生率为51%,髋部骨折术后的贫血发生率高达87%。

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美国外科学会NSQIP数据库227,425 例非心脏手术患者随访数据显示,术前轻度贫血依然是术后30日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较高异体输血率不仅增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血液资源紧张局面及患者医疗负担。

随着《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和《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推广,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认识到加强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 PBM)是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术前术后优化造血;②术中减少出血;③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④合理异体输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做好术前和术后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优化造血,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术中坚持微创化理念,优化手术操作技术,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合理输注异体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委会共同邀请骨科、血液科、麻醉科、输血科共85位专家参与,复习国内外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7版)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7版)

精心整理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7-12-1311:56??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点击:46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1.???2.???3.???4.、其???5.???6.???7.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9.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4.???5.???6.???7.???8.???9.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1.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3??????(4???A.???B.???C.2.???(1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的红细胞含量;???(2)输注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注红细胞;患者血红蛋白<70g/L建议注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g/L~100g/L 时,应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以下情况也需要输注红细胞:???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B.血红蛋白<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治疗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C.???D.???(3??????)?????????100分则算为100分,评分值对应启动输注RBCs且需维持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

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1. 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标准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实时凝血功能监测,如血栓弹力图(TEG)、Sonoclot等;(4)监测原则A. 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B. 围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要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

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心排血量的监测,不应将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判断血容量的唯一标准;C. 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及酸碱平衡情况,以了解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2. 红细胞(1)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的红细胞含量;(2)输注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注红细胞;患者血红蛋白<70g/L建议注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g/L~100g/L时,应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以下情况也需要输注红细胞: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B.血红蛋白<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治疗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C.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g/L~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D.对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浓度维持水平应>80g/L。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值-Hct实测值)×55×体重/0.60小儿:红细胞补充量=(Hb预计值-Hb实测值)×体重×5(Hb 单位为mg/dl)大多数患者维持血红蛋白70g/L~80g/L(Hct 21%~24%),存在心肌缺血、冠心病的患者维持血红蛋白100g/L(Hct 30%)以上。

输注红细胞时,也可参考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决定开始输注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输注后的目标血红蛋白浓度。

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POTTS)上述四项总计分再加60分为POTTS总分。

最高分为100分,即如果总分≥100分则算为100分,评分值对应启动输注RBCs且需维持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

POTTS评分<实测血红蛋白浓度,不需输注RBCs;POTTS评分≥实测血红蛋白浓度,需输注RBCs。

每一次准备输入同种异体红细胞前均需评分。

(4)注意事项:A.不能依赖输注红细胞来替代容量治疗;B.少白红细胞适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C.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D.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少白红细胞;E.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F.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建议参考“特殊情况紧急输血专家共识”,可适量输入O型血浓缩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3. 浓缩血小板(1)血小板制品:包括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血小板计数≥100×109/L,不需要输注血小板;B.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C.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注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潜在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低体温、体外循环、肾功能衰竭、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3)注意事项A.手工分离血小板含量约为2.4×1010/L,保存期为24h;机器单采血小板含含量约为2.5×1011/L,保存期为5d;B.每份机采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增加约(7~10)×109/L;C.小儿输注5ml/kg血小板,可使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增加约(20~50)×109/L;D. 血小板常规输注不应超过一个治疗量(国内10U全血制备的血小板相当于1个治疗量,一个治疗量就是血浆中血小板数量达到2.5×109血小板),仅在伴有严重血小板数量减少或重要部位(如中枢神经系统、眼)出血时,才考虑给予一个治疗量以上的血小板;F.每个治疗量血小板输注后应重新进行临床评估,检测血小板水平,在需要的情况下才继续输注。

3.血浆用于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研究表明北美洲、欧洲的白种人维持正常凝血因子浓度的30%或不稳定凝血因子仅需维持5%~20%,就可以达到正常凝血状况。

(1)血浆制品:包括新鲜冰冻血浆(FFP)、冰冻血浆和新鲜血浆。

(2)使用FFP的指征:A. 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D.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FFP,5ml/kg ~8ml/kg);E.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高出血风险的有创操作或手术前,考虑预防性使用新鲜冰冻血浆;F.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后,应重新进行临床评估和凝血检查,若需要再继续输注。

(3)使用说明A.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规格常为200ml、100ml;B.每单位(相当于200ml新鲜全血中血浆含量)新鲜冰冻血浆可使成人增加约2%~3%的凝血因子,应用时需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C.通常,新鲜冰冻血浆的首次剂量为10ml/kg ~15ml/kg,维持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决定,一般为5ml/kg ~10ml/kg。

倘若出现大量出血,使用剂量取决于出血的控制情况,最大剂量甚至可达50ml/kg ~60ml/kg;D.普通冰冻血浆用于Ⅲ和Ⅷ因子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替代治疗;E.不应该将血浆作为容量补充剂;F.小儿使用FFP有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4. 冷沉淀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4±2)℃下融化后获得的血浆沉淀蛋白部分,含有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粘连蛋白)以及因子XIII。

200 ml全血分离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为1个单位。

(1)输注目的: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时,一般不输注冷沉淀。

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决定是否输注冷沉淀。

(2)以下情况应考虑输注冷沉淀: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时,将输注冷沉淀作为辅助治疗措施;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D.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F.纤维蛋白原水平<100mg/dl的患者,当进行高出血风险的有创操作或手术前,考虑预防性使用冷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