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上课讲义
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教学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纸、剪刀、胶带。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光的传播主题。
(2)讲解: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剪裁彩纸、插入塑料管等操作,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5)拓展:讲解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水、空气等。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标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制作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2. 教学准备:(1)纸杯、竹签、彩纸、剪刀、胶带。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入风向标主题。
(2)讲解:讲解风向标的制作原理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风向标是用来测量风向和风力的。
(3)制作:分组进行制作,让学生动手剪裁彩纸、粘贴纸杯、插入竹签等,完成风向标的制作。
三、活动主题:磁铁的秘密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磁学的兴趣。
2. 教学准备:(1)磁铁、铁钉、小铁片、砂纸。
(2)教学课件或黑板。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磁铁主题。
(2)讲解:讲解磁铁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磁铁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的特点。
(3)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磁铁吸引铁钉、小铁片等操作,观察磁铁的性质。
(5)拓展:讲解磁铁的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磁性存储等。
四、活动主题:制作简易电池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池的制作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电学的兴趣。
2. 教学准备:(1)柠檬、铜线、锌片、盐水、导线、小灯泡。
(2)教学课件或黑板。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新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新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1)光的传播特点(2)光的直线传播实验3.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特点及实验操作4.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5. 教学准备: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铅笔6.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激光笔照射白纸,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
(2)讲解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分小组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总结实验结果,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5)拓展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光传播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标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制作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1)风向标的制作原理(2)风向标的制作过程3. 教学重点:风向标的制作方法和操作4. 教学难点:风向标的正确使用和解读5. 教学准备:卡纸、剪刀、胶水、尺子、铅笔、羽毛、细线6.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风向标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现象。
(2)讲解风向标的制作原理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风向标的重要性。
(3)分小组进行风向标制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4)讲解风向标的正确使用和解读方法,引导学生实地观测风向。
(5)总结活动,强调环保意识。
三、活动主题:认识种子结构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知道各部分的功能。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2. 教学内容:(1)种子结构的认知(2)种子结构的观察实验3. 教学重点: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4. 教学难点:种子结构的观察和解释5. 教学准备:种子、放大镜、解剖刀、白纸、彩笔6.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对种子的好奇心。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三章《生物的栖息地》:第一节生物的家园,第二节多样的栖息地,第三节爱护生物的家园。
2. 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一节力的作用,第二节力的测量,第三节简单机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及简单机械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力的测量及简单机械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掌握力的概念及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生物栖息地图片,力的演示装置,简单机械模型。
2. 学具:观察记录表,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实验材料(如小木块、滑轮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栖息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家园、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新课。
3. 例题讲解:以具体实例讲解力的测量、简单机械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制作简单机械模型。
6.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栖息地:生物的家园栖息地的多样性爱护生物的家园2. 力的世界:力的作用力的测量简单机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力的测量方法有哪些?(3)举例说明简单机械的应用。
2. 答案:(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力的测量方法有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3)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等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提高工作效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力的测量和简单机械应用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栖息地和力的应用实例,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管、水、彩笔。
(2)多媒体课件。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光的传播原理。
(2)实验: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管中的传播过程,并用彩笔记录。
(3)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现象,探讨光的传播特点。
(4)总结: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强调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现象。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标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气象知识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纸杯、木棒、彩纸、胶带。
(2)多媒体课件。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风向标的原理和作用。
(2)制作:引导学生分组制作简易风向标,注意风向标的平衡和稳定性。
(4)总结:讲解风向标的原理,强调风向标在气象观测中的重要性。
三、活动主题:揭秘电的力量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知识和安全用电原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电力知识的认识和敬畏。
2. 活动准备:(1)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
(2)多媒体课件。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电的基本知识。
(2)实验: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电路实验,连接电池、小灯泡和开关,观察灯泡发光现象。
(3)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规律。
(4)总结:讲解安全用电原则,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电安全。
四、活动主题:观察植物的生长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所需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活动准备:(1)盆栽植物、观察日记本。
(2)多媒体课件。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新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技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科技活动简介:了解科技活动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简单电路: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动手制作一个小电路。
3. 入门:了解的基本概念,学习简单的编程。
4. 科学实验: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究科学原理。
5. 科技项目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完成一个科技项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创新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试和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动手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4. 团队协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5. 创新思维:评价学生的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
2. 教具:电路元件、编程软件、科学实验器材等。
3. 辅助材料: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六、教学进程1. 第一周:科技活动简介,了解科技活动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第二周: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动手制作一个小电路。
3. 第三周:了解的基本概念,学习简单的编程。
4. 第四周: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究科学原理。
5. 第五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完成一个科技项目。
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介绍科技活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 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项目评价:对学生的科技项目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难易适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不要过于困难。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第三章《植物的生长》:第一节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功能;第二节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第四章《电路的奥秘》:第一节简单电路的组成;第二节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与应用。
3. 第五章《骨骼与肌肉》:第一节人体骨骼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肌肉的协调与运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奥秘以及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合作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奥秘、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原理。
2. 教学重点:植物六大器官的功能、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人体骨骼与肌肉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模型、电路元件、人体骨骼与肌肉模型。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电线、电池、小灯泡、纸张、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展示简单电路实验、模仿人体运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六大器官的功能。
(2)展示电路实验,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3)通过模型演示,讲解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
(2)动手搭建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现象。
(3)模仿人体运动,感受骨骼与肌肉的协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植物的生长、电路的奥秘、骨骼与肌肉。
2. 内容简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植物六大器官、电路元件、骨骼与肌肉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植物的六大器官,并说明其功能。
(2)简述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区别。
(3)描述人体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植物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2)开展电路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春天植物》1.1 植物生长1.2 植物繁殖1.3 植物适应性2. 第2章《电路奥秘》2.1 电路组成2.2 电路连接方式2.3 电路应用3. 第3章《骨骼与肌肉》3.1 骨骼结构与功能3.2 肌肉作用3.3 关节运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植物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2. 使学生掌握电路组成、连接方式及应用。
3. 让学生解骨骼、肌肉和关节结构与功能。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连接方式、骨骼与肌肉协调作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电路组成和骨骼、肌肉结构与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电路元件、骨骼模型、肌肉模型等。
2. 学具:显微镜、电线、电池、小灯泡、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植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特点。
展示简单电路,让学生探讨电路奥秘。
通过观察骨骼模型和肌肉模型,引导学生解人体运动原理。
2.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和适应性。
介绍电路组成、连接方式及应用。
详细解析骨骼、肌肉和关节结构与功能。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分析其生长特点。
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电路,验证电路连接方式。
组织学生进行肌肉力量测试,解肌肉作用。
4.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2. 电路组成、连接方式及应用。
3. 骨骼、肌肉结构与功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植物,描述其生长特点。
设计一个简单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说明连接方式。
绘制骨骼、肌肉结构图,并解释其功能。
2. 答案植物生长特点:根据观察到植物进行描述。
简单电路设计:根据课堂所学,画出电路图并解释连接方式。
骨骼、肌肉结构图:参照教材或课堂所学,绘制结构图并解释功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地方。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学习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特点;(2)学习利用实验仪器观察光的传播现象;(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尺、激光笔、白纸;(2)实验报告表格。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光的传播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2)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现象,记录实验结果;(4)拓展延伸:探索光的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主题:认识简单机械1. 学习目标:(1)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及分类;(2)学习利用实验仪器观察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 活动准备:(1)各类简单机械模型(如杠杆、滑轮、齿轮等);(2)实验报告表格。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简单机械的分类及作用;(2)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记录实验结果;(4)拓展延伸:探索简单机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活动主题:制作mini太阳能炉1. 学习目标:(1)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2)学习利用实验材料制作mini太阳能炉;(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杯、水、色素、黑色和白色纸张、镜子;(2)实验报告表格。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作mini太阳能炉;(2)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指导步骤制作mini太阳能炉,记录实验过程;(4)拓展延伸:探索太阳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四、活动主题:磁铁的奥秘1. 学习目标:(1)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特点;(2)学习利用实验仪器观察磁铁的奥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 活动准备:(1)磁铁、铁钉、实验报告表格;(2)实验器材:指南针、磁铁检测器。
3. 活动过程:(1)导入:讲解磁铁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磁铁的奥秘;(2)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性质,记录实验结果;(4)拓展延伸:探索磁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一、教案主题: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科技发明小故事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发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2. 第二课:简单机械学习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并动手制作相关模型。
3. 第三课:太阳能了解太阳能的原理和应用,学生动手制作太阳能小实验。
4. 第四课:电磁现象学习电磁铁的制作,并探索电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课:环境保护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简单的环保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技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 学生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科技知识资料和图片。
2.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杠杆模型、滑轮、太阳能实验器材、电磁铁等。
3. 准备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和实践活动所需物品。
七、教学步骤:1. 第一课:科技发明小故事a. 讲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发明故事。
b.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科技发明。
c.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明对生活的影响。
2. 第二课:简单机械a. 讲解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
b. 学生动手制作相关模型。
c. 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3. 第三课:太阳能a. 讲解太阳能的原理和应用。
b. 学生动手制作太阳能小实验。
c.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4. 第四课:电磁现象a. 讲解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b. 学生动手制作电磁铁。
c. 学生探索电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课:环境保护a. 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b. 学生学习简单的环保知识和技巧。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及对环境的适应。
2. 第二章《电路的连接与使用》:学习电路的基本原理、连接方式以及安全使用电器的知识。
3. 第三章《物体的运动与力》:探索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力的作用以及简单机械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植物生长、繁殖的基本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2. 使学生了解电路原理,学会安全使用电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连接方式、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安全使用电器、简单机械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箱、电路实验箱、物体运动实验器材。
2. 学具:显微镜、电线、电池、小灯泡、小车、斜面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电路的基本原理。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植物观察和电路连接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讨论:讨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力的作用以及简单机械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电路的连接方式3. 物体的运动与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在作业本上。
(2)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画出电路图并解释其原理。
(3)用斜面和小车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植物生长变化记录。
(2)电路图及原理解释。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2)开展家庭电路安全讲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3)进行物体运动与力的小制作活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应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单元一: 春天的气息第一课: 春风的故事- 目标: 通过讲述春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春风的作用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 活动:- 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气象现象- 学生制作春风相关的手工作品- 学生讨论春风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第二课: 春雷的声音- 目标: 让学生了解春雷的原因和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雷电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模拟雷电的声音,通过音乐教学深化学生对雷电声音的理解- 学生分享自己在雷电天气下的经历单元二: 植物的奥秘第三课: 种子与植物- 目标: 了解种子的构造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种子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 活动:- 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 学生制作种子图集,记录不同种子的特点第四课: 植物的营养- 目标: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不同营养需求,培养学生对植物养分供应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养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制作植物养分补充的小册子,介绍如何合理为植物提供所需营养单元三: 动物的秘密第五课: 动物的生长- 目标: 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生长的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家禽和野生动物的成长过程- 学生制作动物生长影集,记录不同动物生长的变化- 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生长的观察和认识第六课: 动物的食物- 目标: 了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培养学生理解动物饮食惯和生态平衡的意识。
- 活动:- 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食物来源- 学生模拟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游戏加深对食物链的理解- 学生制作动物食谱,设计适合不同动物的饮食方案单元四: 太阳系的奥秘第七课: 太阳系的组成- 目标: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行星运行规律,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doc
第一课我们爱清洁教学目标:1.关注家庭生活中的技术问题,能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积极参加家庭的洗涤保洁工作,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2.了解学生参加家庭洗涤保洁工作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计划,培养和别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培养和别人合作劳动的能力,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插图,两张空白表格。
2.课前收集一些卧室,客厅,厨房以及卫生间的照片,查阅洗涤劳动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1.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这部分内容,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实践操作获得劳动体验。
2.通过讨论,制动本学期学习洗涤劳动的进度计划,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组织小组讨论:哪些洗涤项目自己已经会做的,还有哪些是不会做的,除了这些洗涤项目,还有哪些洗涤项目等。
3.完成以上学习进度计划后,再做一次统计,这一内容可放在洗涤三元学习结束之后完成。
4.以评促学。
家庭和学校结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如:填上反馈表格,填写操作体验日记等。
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在表格中打上记号。
5.评价第二课洗茶具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洗茶具的操作要领,掌握洗茶具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事简单家务劳动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洗茶具的操作要领,掌握洗茶具的方法。
教学准备:茶具、洗洁精、去茶垢的辅助用品,抹布。
教学过程:一、看图,出示课题。
1.看洗茶具的一组图片,弄清洗茶具的主要过程。
2.刚才图片中的同学在洗茶具,主要分几个步骤做的,谁已经记得了?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节,并板书:浸泡、擦洗、冲洗、擦干、摆放。
二、讨论学习,确定洗茶具各步骤地操作要领。
1.分组讨论,根据刚才看到的图片演示,结合平时自己的实践经验,说说各步骤地要领。
然后对照参考书上技术信息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
2.将讨论结果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
科技教案(四下)
科技教案(四下)第一篇:科技教案(四下)伞翼风筝教学内容:制作伞翼风筝教学目标:1、能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把吸管做成各个零件。
2、能利用吸管和竹条制成规格均匀的伞架。
3、认识风筝的基本组成:骨架、翼(蒙)面、尾巴、提线、放飞线等。
4、在装饰风筝图案纹样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绘画能力。
5、鼓励学生制作不同式样的风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制作简易的伞翼风筝。
放飞风筝:1、初步掌握放飞伞翼风筝的技巧。
2、知道风筝飞行的平衡主要是靠长长的尾巴3、培养学生在处理放飞风筝活动中与其他同学风筝交叉情况时的谦让精神。
教学过程:放风筝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
但是平时他们放的风筝都是在外面买的,样子大多会有些重复。
如果能拥有一支自己制造的,独一无二的风筝,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
所以组织四年级学生制作伞翼风筝。
一、学习制作简单的风筝1、出示风筝,让学生观察风筝的形状,颜色、构成。
2、小结有关风筝的基本情况(对称)及构成,了解我国民间的风筝艺术。
3、做一做:你想拥有自己的风筝吗?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吧。
4、按照书上要求及步骤制作风筝。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重点强调安装和校准风筝的提线:指导学生采用“悬挂法”来确定物体的重心。
将风筝悬挂,并使其平衡,这时重力的作用点一定在悬线方向上,再换一个悬挂点,新的悬线也一定通过重心,前后两线的交点就非常接近重心位置。
确定了风筝的重心,就可以以此为基准,来安装和校准风筝的提线了。
)5、你搜集的资料中,还有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制作风筝。
二、试飞大行动。
要求:各小组既要有良性的竞争又要友好的互助。
要领:注意风筝在迎风时的角度,对放飞有成败之关键。
2风向和风速的强弱、稳定性对风筝放飞也是很重要的条件。
3在试飞的过程中要及时调好提线的长度与上下提线的比例。
4 如果出现打转,或倾斜时要及时调整好尾部的长度与左右平衡。
三、课堂小结说一说这一节课的感受与体验。
四、课外拓展同学间相互合作进行制作,看看能不能做一个别样的风筝。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光的传播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2. 活动准备:(1)透明塑料尺、激光笔、白纸等材料。
(2)教学课件或视频。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激光笔游戏,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的思考。
(2)讲解:利用课件或视频,介绍光在介质中传播的特点,讲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实践操作:让学生用透明塑料尺和激光笔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尺中的传播路径。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探讨光的传播特点。
(5)总结延伸:总结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二、活动主题:制作简易风向标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向标的制作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观察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2. 活动准备:(1)纸杯、竹签、彩纸、胶带等材料。
(2)教学课件或视频。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气象现象,引发学生对风向标的兴趣。
(2)讲解:利用课件或视频,介绍风向标的制作原理和作用。
(3)制作风向标: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风向标,注意观察风向标的特点。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分析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6)总结延伸:总结风向标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气象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三、活动主题:水的奇妙之旅1.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状态变化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活动准备:(1)水、冰块、容器、温度计等材料。
(2)教学课件或视频。
3. 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水的实验,引发学生对水的兴趣。
(2)讲解:利用课件或视频,介绍水的性质、状态变化及其应用。
(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水的状态变化实验,如冰块融化、水沸腾等。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
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完整版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
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1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营养需求、花朵的结构与传粉等。
2. 第2章《电路的奥秘》:介绍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的应用等。
3. 第3章《磁现象与磁性材料》:探讨磁铁的性质、磁场的分布、磁性材料的分类与应用等。
4. 第4章《光与影》: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影子、视错觉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2. 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电子科学的兴趣。
3. 让学生了解磁现象及磁性材料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式、光的折射现象、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电路的组成与应用、磁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电路实验盒、磁铁、磁性材料、光学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放大镜、尺子、画笔、纸张、实验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引出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主题。
2.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并进行展示交流。
4. 实践操作:进行电路实验,让学生了解电路的连接方式及作用。
5. 例题讲解:讲解磁铁的性质、磁场的分布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磁铁进行实践操作,观察磁性材料的性质。
7. 实践探究:进行光学实验,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的营养需求花朵的结构与传粉2. 电路的奥秘: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的应用3. 磁现象与磁性材料:磁铁的性质磁场的分布磁性材料的分类与应用4. 光与影: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影子、视错觉等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一颗植物的生长过程图。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材第三章《多样的生命》,具体包括第一节的全部内容,即生命的多样性、生命的特征以及生物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认识到不同生物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归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生命的多样性、生命的特征以及生物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如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多样性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有什么特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新课内容学习:(1)生命的多样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种类的丰富性,了解不同生物的适应性。
(2)生命的特征:介绍生物的共同特征,如生长、繁殖、遗传等。
(3)生物的分类: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让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知识。
3. 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分析它们的特征并进行分类。
(2)动手操作:学生利用学具制作生物分类卡片,将不同生物归类到相应的类别。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多样性2. 生命的特征3. 生物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列举出5种生物,并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丰富的生物图片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生命的多样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四年级科技活动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特性,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光学演示仪、透明塑料尺、装满水的玻璃杯、激光笔等。
学具:每组一个光学演示仪、透明塑料尺、装满水的玻璃杯、激光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装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放入其中的物体(如塑料尺)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激光笔照射玻璃杯,引导学生观察光线的走向。
2. 例题讲解(1)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光学演示仪,演示并讲解光的折射规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透明塑料尺在装满水的玻璃杯中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2)讨论并回答: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为什么会发生折射?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放大镜、棱镜等。
(2)拓展:光的折射现象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光的折射规律3.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并举例说明。
答案:如水池边上的景物、水中的鱼等。
2. 作业题目:简述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
答案: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应用:眼镜、放大镜、棱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新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新教案第一章:认识科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科技的定义:科技是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2.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互联网、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技?你在生活中见过的科技产品有哪些?2. 老师讲解科技的发展历程,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科技产品和其作用。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一下自己家庭成员对科技产品的使用情况,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珍惜科技产品,合理使用科技的习惯。
教学内容:1. 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电、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
2. 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方便、快捷、舒适等。
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和其作用。
2. 老师讲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3. 学生讨论如何合理使用科技产品,避免过度依赖。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家长使用科技产品的情况,分析其是否合理,并给出建议。
第三章:简单的科学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准备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2. 简单的科学实验:如自制火山、验证分子运动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和创新点。
作业布置:第四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和软件。
2. 计算机的功能:如文档编辑、图片处理、网络浏览等。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了解纸盒烧水的原因,并解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纸盒烧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纸盒烧水的原因。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三脚架、图画纸、回形针、胶水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平时,我们来烧水的水壶有哪几种?除了水壶还能用什么烧水?2、(出示纸盒)这只纸盒能烧水吗?回答:铝水壶、铜水壶、铝锅、搪瓷锅等。
学生讨论:能。
因为……不能。
因为……解决方法:实验二、学习新课1、讲解:实验目的明确了,请大家讨论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目的。
2、(出示图画纸)讲解:我给你们一张图画纸,你自己来做个纸盒,小组中用做得最好的纸盒来实验。
3、教师巡视4、提问:纸盒能烧水吗?为什么?水烧干了会怎样?为什么?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
全体学生制作纸盒,并分组评价,选择最适宜做实验的纸盒。
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纸盒能烧水是因为水吸收了纸盒传来的热量,即使水烧开了,也只有100摄氏度,达不到纸烧着的温度,所以纸盒烧不着。
纸盒里的水烧干了,热就传不出去,温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定的温度,纸盒就烧着了。
三、巩固总结提问:1、用毛竹筒代替饭锅做饭行不行?为什么?2、用钢笔包着的布烧得着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行。
因为这和纸盒烧水是一个道理。
因为(略)学生回答:(略)四、布置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防火用品。
可绘制草图,最好是制作实物。
教学后记:教学目标:1、了解蜡烛潜水的原因,并解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蜡烛为什么会潜水。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类似蜡烛潜水的现象。
教学准备:1个玻璃杯和1支蜡烛,蜡烛比杯子矮一些,1杯冷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的蜡烛要当一回勇敢的“潜水员”,要潜入水下,还要在水面以下开展它的工作——燃烧。
二、动手做1、将蜡烛固定在杯子底部。
2、点燃蜡烛,让蜡烛在杯子里燃烧。
3、将冷水缓缓倒入杯中,水面略低于蜡烛顶部。
4、让蜡烛持续燃烧,观察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现象:_____________你试着从杯子外面看一看,像不像蜡烛在水面下燃烧?三、研究研究1、试一试:如果将杯子里的冷水换成开水,实验还会成功吗?如果换上不同温度的热水呢?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再进行实验,把你的研究记录在下面。
2、你能根据今天的实验,想办法制作几个不同颜色的“水下灯”(最好使用粗大的蜡烛)吗?四、知道吗蜡烛为什么会潜水呢?原来,是杯子里的冷水在帮助它。
蜡烛在没有水的环境中燃烧时,火焰产生了许多热量,使接近火焰的蜡烛达到很高的温度,融化成液态。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蜡烛掉“眼泪”。
当蜡烛在水中燃烧时,蜡烛外围由于和冷水接触,冷水可以帮助它降温,所以蜡烛的外围总是不能融化,形成一圈蜡墙,如同水库的大坝一般,不让外面的水进入,使蜡烛中心部分能够继续往下燃烧。
如果加入杯中的是开水或一定温度的热水,蜡烛受到水的热量融化,蜡墙无法形成,水会进入蜡烛火焰部位,火焰熄灭,实验也无法成功了。
教学后记:3、空气压力教学目标: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步骤,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步骤,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块薄木板,大约40厘米长,3厘米宽,0.5厘米厚;1张大报纸;1根小木棍。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桌上,有一片薄木板正睡着香甜的午觉。
也不知是谁,随手将一张大报纸摊在木板上,正好盖住了木板的大半截,木板觉得极不舒服,几次向上使劲也没抖掉大报纸。
报纸真有这么重吗?还是有别的秘密呢?我们用实验来体会一下!二、动手做把薄木板长度的2/3部分放在桌面上,其余1/3伸出桌边外。
把大报纸盖在薄木板上,使报纸与桌面很平贴,薄木板的位置在报纸中央。
然后拿结实的小木棍急速用力猛击露出桌边的薄木板的末段。
也许你会看到报纸根本撬不起来,你可以连续试试。
也许你也会听到“喀嚓”一声,薄木板在桌边断开,但桌面上那段木板却保持不动。
三、研究研究把报纸折小一点,我们再来做一遍上面的实验。
现象还一样吗?如果折得更小呢?……说说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四、知道吗压住报纸的这股神奇的力量是谁给的呢?通过实验,你怎样看待这股神奇的力量?其实,这种神奇的力量时时刻刻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它就来源于我们周围的空气。
根据测试,在地面上,每平方米面积上的大气压力有10336千克力,所以在每平方厘米的地方(大拇指指甲大小)承受着大约1千克力的大气压力。
量一量:你的报纸有多大?算一算:它承受了多大的大气压力?五、思考我们居住的房顶受到多大的大气压力?为什么没有被压倒呢?教学后记:4、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教学目标:1、了解铜线灭火的原因。
2、了解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铜线灭火的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支蜡烛和1盒火柴,1根铜导线,1支铅笔,圆形铁丝网。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熄灭一枝正在燃烧的蜡烛,有许多种方法。
我们来学习一种奇特的方法。
二、动手做1、将铜导线绕在铅笔上,绕成长约5厘米像弹簧一样的螺旋状。
铜导线末端约留下10厘米长的一段,将铜笔从铜导线中抽出来。
2、点燃蜡烛。
3、手持铜线的末端,把铜线圈罩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蜡烛火焰有什么现象。
三、研究研究1、根据“铜丝灭火”的实验,你认为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代替铜线?请你找找这些材料,做做实验,并记录下来。
(注意安全!)实验记录表2、右图中,将一块圆形铁丝网放在蜡烛的火焰上。
请你猜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然后请你找材料做做,是否跟你想的一样。
四、知道吗铜线圈并没有把蜡烛火焰和空气隔纸,可是蜡烛却熄灭了,这不是很奇怪吗?其实,你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科学道理,铜线灭火的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物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燃烧物、氧气、一定的温度。
当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就能产生燃烧。
当缺少其中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进行。
蜡烛在燃烧时,三个燃烧条件同时具备;当铜线圈罩在火焰周围时,因为铜的传热本领很强,所以火焰的热量传到铜线圈上,并被铜线圈很快地传走了,这样,蜡烛火焰的温度降低到了“燃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
在铁丝网的实验中,火焰穿不过铁丝网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许多金属材料能像铜线一样灭火,说明它们也有很好的传热本领。
教学后记:5、“烧掉”的声音教学目标:了解声音靠什么传播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
教学难点:学会操作实验的步骤。
教学准备:瓶口稍大、带有软木塞的瓶子1个,细铁丝1根,小铃铛1个,火柴,纸条。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声音真的能够被烧掉吗?我们必须用耳朵仔细听一听。
二、动手做1、在细铁丝的一端系上小铃铛,另一端穿过软木塞并固定好,使小铃铛能在空瓶中自由摇动,听听声音的大小。
2、点燃纸条,快速地放进瓶子里面,并立即塞紧瓶塞。
(注意安全!)3、等火焰熄灭后,摇动瓶子,使小铃铛发声,听听声音的大小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三、研究研究一部分声音真的被烧掉了吗?四、知道吗当瓶里燃烧的纸条熄灭后,摇动铃铛,我们听到的声音减弱了。
把瓶塞拔出来一些再塞紧,摇动铃铛,我们发现被“烧掉”的声音又回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声音是要靠媒介进行传播的。
空气是常见的传声媒介。
纸条在瓶中燃烧,耗尽了瓶里的氧气,使瓶里的空气减少而变得稀薄。
声音在较稀的空气中传播,音量就减弱了。
把瓶塞拔出来一些后,外界的空气便进入瓶中,使瓶里的空气不再稀薄,所以听到的声音又变大了。
教学后记:6、长颈鹿教学目标:学会制作长颈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独立完成长颈鹿的制作。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长颈鹿,让学生们懂得废物再利用。
教学准备:带弯头的饮料吸管6根、黑色即时贴1条、互楞纸1块、剪刀、热熔胶(或者橡皮泥)。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脖子长长似吊塔,穿着一身花斑褂,跑起路来有本领,奔驰赛过千里马。
”你们知道这是动物吗?对,长劲鹿!让我们利用废弃的饮料吸管来做一只可爱的长劲鹿。
二、动手做:1、头号部:取一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7图1所示的形状,短的一端留30毫米,作为长颈鹿的嘴部;长的一端,用黑色即时贴缠绕成螺旋状,作为长颈鹿的颈部。
再取一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7图2所示的形状,将两端剪齐;在弯头的内侧用热熔胶胶合在劲部与嘴部的弯头处。
调整角度,冷却定型,这就成了长颈鹿的双耳,如教科书P17图3所示。
利用多余的吸管,剪长约20毫米两小段吸管,用热熔胶胶合在嘴的根部,作为长颈鹿的双眼,如教科书P17图4所示。
2、身躯:取一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7图5所示的形状,短的一端留10毫米,作为与头部的接插处。
长的一端留40毫米。
再剪30毫米长的两段,胶合到40毫米长那段上,前后各留5毫米,成为长颈鹿的身体,如教科书图6所示。
另取两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8图7所示的形状,将两端剪齐,作为长颈鹿的前、后腿。
在四条腿的底部绕一圈黑色即时贴作为蹄。
如教科书P18图8所示,分别将前腿和后腿胶合在身体的前后两端,调整角度,冷却定型。
3、尾部:取一根吸管弯成如教科书P18图9所示的样子,将其一端留25毫米,剪成斜口,作为长颈鹿的尾巴。
另一端留10毫米,作为与身躯的插接处。
4、组装:在身体前端插接处开一个10毫米长的口子,将颈部插入身体前端。
同样在尾部插接处开一个10毫米长的口子,将尾巴套装在长颈鹿身体的后端。
把四只脚底部涂上热熔胶,安放在瓦楞纸板上,如教科书P18图10所示。
整个制作就全部完成了。
注意: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小心热熔胶烫了手。
三、试一试:调整长颈鹿的颈部和尾部,它就能为你展现各种生动而有趣的姿态。
教学后记:7、会转的娃娃教学目标:能够独立完成会转的娃娃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独立完成会转的娃娃的制作。
教学难点:通过独立完成会转的娃娃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饮料瓶、卡纸、细竹棒、橡皮筋、粗铁丝、胶带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长得漂亮,又会“跳舞”的小娃娃,你一定很喜欢。
动手做一个这样的娃娃,让她来跟你做个朋友吧!二、动手做1、按教科书P19图1所示,在饮料瓶的瓶腰上方沿直径方向钻2个小孔,并在小孔两边对称地刻出4条5毫米宽的细槽,然后沿虚线将饮料瓶的上半部分剪下,用来做娃娃的“身体”。
2、从饮料瓶瓶身上剪下2根5毫米宽、80毫米长的塑料条,将其弯成弧形后交叉插入“身体”下方的细槽中,并使其向外突出,如教科书P20图2所示。
3、按教科书P20图3所示的尺寸,在卡纸上剪下A、B、C纸样各2片,分别做桨叶及娃娃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