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40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重要的虚词(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如:“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翻译。

例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

例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表示“你的,你”。

例如:“妪每谓XXX:‘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相当于“好像,如同”。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

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相当于“什么,哪”。

例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例如:“XXX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怎么,多么”。

例如:“怎么这样衰啊!”(《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2有效筛选信息含解析201901191442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2有效筛选信息含解析201901191442

难点42 有效筛选信息具体而言,对于“筛选文中的信息”类试题,考生在解题时应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读。

即考生要以试题为依据,对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选的范围。

2.找。

即考生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

要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入手,挖掘其隐含信息。

3.辨。

即考生应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一一辨别,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辨别各个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4.断。

即判断正误,选出正确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砺,字梦臣,磁州滏阳人也。

砺幼嗜学,有文藻,在布衣时,或睹民间争竞,必为亲诣公府,辨其曲直,其负气也如此。

唐同光初,擢进士第,寻拜左拾遗,直史馆。

会郭崇韬伐蜀,奏请砺掌军书。

蜀平,崇韬为魏王继岌所诛,时崇韬左右亲信皆惧祸奔逃,惟砺诣魏王府第,恸哭久之,时人皆服其高义。

及魏王班师,砺从副招讨使任圜东归。

至利州,会康延孝叛,回据汉州,圜奉魏王命,回军西讨延孝。

时砺献谋于圜,请伏精兵于后,先以羸师诱之,圜深以为然。

延孝本骁将也,任圜乃儒生也,延孝闻圜至,又睹其羸师,殊不介意,及战酣,圜发精兵以击之,延孝果败,遂擒之以归。

是岁四月五日至凤翔,内官向延嗣奉庄宗命,令诛延孝。

监军李延袭已闻洛中有变,故留延孝,且害任圜之功故也。

圜未决,砺谓圜曰:“此贼构乱,遂致凯旋差晚,且明公血战擒贼,安得违诏养祸,是破槛放虎,自贻其咎也。

公若不决,余自杀此贼。

”天成初,明宗知其名,召为翰林学士,再丁父母忧,服阕,皆复入为学士,历礼部、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充职。

未几,父之妾卒。

初,妾在世,砺以久侍先人,颇亦敬奉,诸幼子亦以祖母呼之。

及卒,砺疑其事,询于同僚,未有以在筛选信息时,一般关注以下几点:1.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

事件:什么事。

观点:主张什么。

事理:说明什么。

对,砺即托故归于滏阳,闲居三年,不行其服,论情制宜,识者韪之。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34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34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精选资料 难点 34 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 说已把考查范围缩小了。

考生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不同意 义和用法,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将其熟记于心,从而准确解答理解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类试题。

2.灵活记忆,熟悉语境。

考生复习备考文言虚词时,要对课本中的典型句子有系统的积 累。

同时,对于每个典型句子,考生都要结合其上下文,了解它的语言环境,做到“词不离 句,句不离篇”。

3.用法、意义,有主有从。

在比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考生多习惯于注重 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样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对其 所做的解释。

同一词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用法”却不是这样。

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不可以乱用。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其“用 法”产生的,所以,考生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用法、意义,有主有从”的原则,这 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

4.认定其一,代入定夺。

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

考生 如果能够认定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 入选项中的另一语句中,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就可以判定这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精选资料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六一居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2021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0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重要的虚词(含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0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重要的虚词(含解析)

.难点 40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重要的虚词关键虚词,翻译不虚。

有些恰是得分的关键点,翻译时要注意以下 3 点: 1.有些虚词可不译,但有些虚词必须译出,且要翻译到位。

如:“以〞这一高频虚词,它有介词义, 如“用、拿〞“凭借……身份〞“因为〞等;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表示并列,“并且〞等。

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意为“用、拿〞。

2.有些虚词兼有虚词义和实词义。

考生翻译时要注意区分,保证实词义的落实。

例如:“所〞作为助 词,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可不译;与“为〞搭配,组成固定句式“为…… 所……〞,表被动;还可做名词,意为“处所、地方、位置〞。

例如:〔1〕“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 孟子·公孙丑上?〕,“所〞可不译;〔2〕“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所〞意为“地方〞。

3.留意特殊虚词。

对于复音虚词,考生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

例如:“得无〞不是“得到 没有〞的意思,而主要表达两种语气,一是揣测性的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二 是反问语气,可译为“能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作者用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忠、孝、智、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 勇的标准来衡坚①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那么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 量李陵兵败投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 降 匈 奴 的 行接再捷,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78辨析不合逻辑(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78辨析不合逻辑(含解析)

难点78 辨析不合逻辑要想准确辨析不合逻辑的语病,考生可参考下面“五个揣摩”的办法,以尽快化难为易。

1.揣摩句子是否叙述不合事理或概念分类不清病例①: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分析:“酷暑”与“严寒”分别是在夏天和冬天,不可能同时到来,“他”怎么能每次都“冒着酷暑和严寒”呢?这显然不合事理。

病例②: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分析:“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与“球台、球拍”不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并列不当,这是概念分类不清造成的语病。

2.揣摩句子是否主客颠倒或自相矛盾病例①: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诸多情况,对我还很不熟悉。

分析:主客关系颠倒了,应该是“我对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诸多情况还很不熟悉”。

病例②:当你伫立岸边,放眼无边的大海时,眼前会涌现出一幅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壮丽图画。

分析:既然“放眼无边的大海”,后面呈现的图画应是大海上的情景,而此句表述的却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

3.揣摩句子是否前后不照应或否定不当病例①: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分析:此句中的“理论上和政策上”“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这两组并列短语之间的对应关系错位了,应改为“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

这属于前后不照应的不合逻辑的语病。

病例②: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做了相关提示。

分析:要避免的应是“合法权益受侵害”,此句误用了否定词“不”,应删掉。

4.揣摩语段是否有滥用关联词语造成句间关系混乱的现象病例①:他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因此他工作倍加努力。

分析:分句之间本无因果关系,滥用因果连词,强加因果,使得句间逻辑关系混乱。

病例②: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攻克阅读理解四个技巧!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攻克阅读理解四个技巧!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攻克阅读理解四个技巧!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下面店铺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三语文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攻克阅读理解四个技巧!》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专题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新课标全国卷往往在翻译题中兼顾考查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对教材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如下整理。

热点题型一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之:代下文所唱的歌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其:他们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若:你们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通“尔”,你【答案】 C【提分秘籍】对于“代词”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分类记忆如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厥;近指代词有: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奚、安、焉、孰等。

第2步,联系语境如“视之,形若土狗”“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的“若”,前者是实词,为“像,好像”之义;后者才是虚词,作第二人称代词用。

热点题型二 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无以,则王乎B.⎩⎪⎨⎪⎧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C.⎩⎪⎨⎪⎧①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 D.⎩⎪⎨⎪⎧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答案】 D【提分秘籍】对于“副词”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看清位置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起着限制作用。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02)准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含解析)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02)准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含解析)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02 准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审清题干,明确指向。

根据题干要求及相关句子,考生应对句子所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 的角度有清楚的了解,以明确题干要求的指向。

2.还句入文,揣摩句意。

结合具体的语境读懂原文,揣摩其句意,这是作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意”类题目的基础。

3.抓住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大意后,再细读该句,找出其中具有指代性、隐喻性、 逻辑关联性的关键词语,以求深刻透彻地理解句子含意。

4.细心比照,鉴别真伪。

在深刻理解句子含意的基础上,将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照, 加以判断。

一般说来,试题的每个选项都是从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角度提炼概括或转换而来的,这些选 项有的是原文信息的准确反映,有的则是命题人故意将信息扭曲而设置的干扰项。

考生要想准确选出答案, 就必须对命题“陷阱”提高警惕。

一、【2015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丹的雕刻熊秉明熊秉明,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 著名法籍华人英雄的崇拜。

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 艺术家、哲学膜拜的情操。

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

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

所以雕刻 家。

熊秉明集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 哲学、文学、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

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 绘画、雕塑、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书法之修养于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

他不从传统的 一身,旅居法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

雕 国 50 年,无论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28 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28 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含解析)

难点 28 正确理解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 尤为普遍,也是高考中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 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

词 的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如“兵”最初的意义是“兵器”,“走”最初的意义是“跑”等。

词的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兵”的引申义有“军事,战争”“军队”“士兵”等,“走”的引申 义有“奔向,趋向”等。

词的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兽类的脚爪 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

词的假借义是指借用已有的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如“至莫夜 月明”(《石钟山记》)中的“莫”通“暮”,意思是“晚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 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 种方式: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 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 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 的一项。

考查时,以单音节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 词居多。

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2 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2 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含解析)

难点 32 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要想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考生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多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要想对其含义进行准确的界定、 理解,考生须要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进行推断。

2.代入检验法。

就是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如果文从字顺就 是正确答案。

3.联想推断法。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考查题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

因此,考生在推断文 中实词的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准确的解释。

4.语法辨别法。

所谓语法辨别,是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实词词性的方法对所给实词 的含义进行推断。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 当等,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断他们的意思。

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爱”做“以……为”的宾语,不可能是动词“喜欢”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是“吝惜, 舍不得”的意思。

5.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语言现象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 或相反。

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6.古今对照法。

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词有古为今用的现象,但意义往往不同,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固定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孙无忌字辅机。

性通悟,博涉书史。

始,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 典签。

从秦王①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

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

无忌与尉迟高考对文敬德、侯君集,平之。

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

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 言实词的考查公。

虽然侧重常见1突厥颉利可汗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3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3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含解析

难点 43 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1.看清选项,前后兼顾。

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

因为命题者有时会利用考生的 粗心、紧张,在选项的后半部分设置陷阱,以迷惑考生,而许多考生没有完全把握选项信息,以致妄加判 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都仔细地加以推敲。

2.警惕“无中生有”。

文言文本来就是比较难理解的,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心理,有些考生费尽九牛 二虎之力,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命题者在设题时就会利用这一点, 把文中本来没有的事件强加到某个人物身上,以迷惑考生。

3.警惕“张冠李戴”。

试卷中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的时候, 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

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有这件事情, 然而没有仔细分辨这件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

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 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并且把自己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在设题时,命题者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 的头上,说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了把嫁妆分给百姓这件事, 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和妻子是一家人,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

这样 草率判断,当然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4.警惕叙述情节时的“信息扭曲”。

在某些选项中,命题者总会在人物事件的信息表述中设下陷阱。

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一位官员不断升迁,他在每个阶段都有功绩。

于是命题者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 在做太守时的功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功绩,以迷惑考生。

5.核对原文,做到万无一失。

当初步认定答案后,考生切勿草率作答,一定要把该选项所述信息与原 文仔细核对,做到有据可依,然后再选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

天启二年进士。

崇祯元年由知县征授御史。

好言事,首劾杨维垣八大罪及阮大铖反覆变幻状,二人遂被斥。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39准确把握要求翻译的重要实词、通假字(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39准确把握要求翻译的重要实词、通假字(含解析)

雨衣专享难点 39 准确把握要求翻译的重要实词、通假字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的综合考查。

它要求考生 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结合具体语境,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指定的文言句子。

掌握重要实词,可以帮助 考生比较准确、快捷地把握句子内容和理解文段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题中,几乎每个句子都包含 重要的实词,因此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

句中若有通假字,那么 考生一定要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翻译实词时尽可能直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表意清楚。

如果无法直接翻 译,也可以采用恰当的意译。

如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三径”是指院 中的小路,代表隐士所居的地方,在此直译为“三条小路”就不妥当,应意译为“隐士住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 狭。

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 人以无细谨,薄 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 而西,舍新丰,逆旅 .. 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实词翻译①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馀事,皆当世所切。

太宗 关键为以下几 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 点: 遣使者四辈敦趣 。

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 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

区 别 和 拆 分。

2.碰到 多义词,要 根据语境确 定。

) 1.碰到 古 今 异 义 词,要学会苏、张、终、贾正应此耳。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考点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考点

考点精练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实词、虚词和句式考点)一、关键实词译到位(一)基础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衡善机巧,尤致思..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节选自《张衡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用心思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文雅C.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征:特地征召D.衡不慕.当世慕:趋附答案 B解析雅:素常。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迁为太史令再:再次B.遂乃研核.阴阳核:考验C.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居:担任D.自去.史职去:离开答案 A解析再:两次。

参考译文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思。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两次迁升后担任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经过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个职位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罗玘,字景鸣,博学,好古文,务为奇奥。

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

丘浚为祭酒,议南人不得留北监。

玘固.请不已,浚骂之曰:“若识几字,倔强乃尔!”玘仰对曰:“惟中秘书未读耳。

”浚姑留之,他日试以文,乃大惊异。

尤尚.节义。

台谏救刘逊尽下狱,玘言当优容以全国体..。

中官李广死,遗一籍,具识.大臣贿交者。

帝怒,命言官指名劾奏。

玘上言曰:“大臣表正百僚,今若此,固宜置重典..。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8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含解析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8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含解析

难点 28 正确理解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 尤为普遍,也是高考中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 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

词 的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如“兵”最初的意义是“兵器”,“走”最初的意义是“跑”等。

词的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兵”的引申义有“军事,战争”“军队”“士兵”等,“走”的引申 义有“奔向,趋向”等。

词的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兽类的脚爪 和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

词的假借义是指借用已有的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如“至莫夜 月明”(《石钟山记》)中的“莫”通“暮”,意思是“晚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从考查方式看,高考对文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 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 种方式: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 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判何为者?”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 断出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怨,夜持 的一项。

考查时,以单音节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 词居多。

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很详细_有译文)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很详细_有译文)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二、
“何”的用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 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来表示敬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来命名它的
虚词用法 第二课时
五、“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括 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复数)。例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那个”“那些”“那里”。如:
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如今曹操占领了荆州,并且拥有块区域(指物资,人才等)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 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 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 概” 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难道谁能鄙视我吗? 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表期望。)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
大王这么喜好音乐,恐怕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备战2018高考语文 考点一遍过 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备战2018高考语文 考点一遍过 专题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采用的是这种形式。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等。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考向一根据词性辨析虚词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答案】B【解析】B项,均为介词,替。

A项,前者为副词,却;后者为副词,才。

C项,前者为介词,依靠;后者为介词,因为。

D项,前者为介词,于;后者为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

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

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释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40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重要的虚词关键虚词,翻译不虚。

有些恰是得分的关键点,翻译时要注意以下 3 点: 1.有些虚词可不译,但有些虚词必须译出,且要翻译到位。

如:“以”这一高频虚词,它有介词义, 如“用、拿”“凭借……身份”“因为”等;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表示并列,“并且”等。

例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意为“用、拿”。

2.有些虚词兼有虚词义和实词义。

考生翻译时要注意区分,保证实词义的落实。

例如:“所”作为助 词,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可不译;与“为”搭配,组成固定句式“为…… 所……”,表被动;还可做名词,意为“处所、地方、位置”。

例如:(1)“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孟子·公 孙丑上》),“所”可不译;(2)“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所”意为“地方”。

3.留意特殊虚词。

对于复音虚词,考生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

例如:“得无”不是“得到 没有”的意思,而主要表达两种语气,一是揣测性的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二是反 问语气,可译为“能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作者用忠、孝、智、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勇的标准来衡班孟坚①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 量李陵兵败投其所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 降 匈 奴 的 行再接再捷,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为,认为他“非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 人臣人子”,同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 时指出李陵虽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 投降了匈奴,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 却没有受到应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有的批评,史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 书上对他的同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 情远远超过对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 他 投 敌 的 谴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 责。

白居易在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读《史记》《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书》时,对司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马迁和班固未(原文有删改) 明确地批评李【注】①班孟坚:即班固,班固字孟坚。

陵很不满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文对为李陵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辩护的种种言【答案】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因而使自己的身份卑贱,(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

论进行批评,给了李陵一个全新的历史定位。

《考试大 纲》所规定的 常见的文言虚 词是:而、何、 乎、乃、其、 且、若、所、 为、焉、也、 以、因、于、 与、则、者、 之。

“在文 中”规定了考 查的方向:文 言虚词在具体 的语境中的意 义和用法。

“意义和用 法”规定了考 查内容:“意 义”指相对应 的现代汉语翻 译,“用法” 指文言虚词的 词性及语法功 能。

(2016—2017 学年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

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长老惊异。

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后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

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

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

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

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

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

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

去几,谢病归。

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盖纪实云。

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

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揉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坐终日晏:平静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C.不接当事当事:权要D.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皙次其别号也吾其还也B.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C.字辈皆为赋诗为武置酒设乐D.馈问亟至,一无所受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

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

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

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

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

D.梁煕深研佛典,志愿清雅,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2)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

1.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 项,由原文“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 有作,必合古人矩度”得知,议论的是传主的文学著作;可以推测“矩度”应该译为“规矩法度”。

2.C3.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 项,由原文“又十年成进士。

后知先之 咸宁……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可知,“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说法不准确。

4.(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2)各位先生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他们各自都凭恃义气,都不肯屈居别人之下。

【参考译文】 先生姓梁,名熙,字缉,皙次是他的别号。

梁先生出生在一个世代显贵的家族里,但他从小就不喜欢富贵人家的习惯与气势,他勤奋读书爱好古物,把名和利看得很轻。

对于古诗人他最爱陶渊明,小时候就写出“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

”的句子,乡里老者对他的才华很诧异。

十三岁考中秀才第一名,因此 声名极盛。

先生参加顺治三年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 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

他爱民如子,在三辅一带整饬礼仪。

在咸宁为官半载,后调入京师担任云南道监 察御史。

当时,清世祖章皇帝正广开进言的途径,各台省官员大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昂,气势威猛有如鹰击长 空来为自己赢得崇高的声誉。

只有先生淡泊宁静,退朝后就焚香扫地,终日静坐,像一个离开寺院的和尚。

闲暇时就跟好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等人到丰台、草桥诸胜地出游,有时在寺院、道观相会聚 餐。

各位先生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辩驳问题纷然并起,他们各自都凭恃义气,都不肯屈居别人之下。

先 生则默然坐着,间或微微一笑并不发一声。

偶尔说一两句话,诸先生就觉得自己刚才的言语有失,发现自 己的话又多又乱。

梁先生独自沉迷于佛经研究,对经藏、律藏、论藏等三藏及十二分经没有不精通研究的, 而对于《楞严经》要义的体悟尤其契合正理特别透彻。

每次去拜访先生的住处,除了交椅药灶之外,只有 几卷经书罢了。

先生曾到秦巡视茶马交易,并不从中贪占一文钱。

有人拿这事说他,他就笑着说:“我考虑这些事很 仔细了。

当官谋利,是在替子孙考虑罢了。

假如子孙品行不好却积储拥有殷厚的财务,那么盗贼、赌徒和 倡优等三类蠢物(问题)就来了。

我害怕这三蠢(问题)成为子孙的忧患,所以也不敢了。

”在京城的时候,先生每天总想辞去官职回归园田,他嘱咐长洲人文点创作《江村读书图》来表达他的 志趣,我们这些人都替他题诗。

离开不久,先生就托病辞职回归乡里。

淄川人高侍郎念东写诗赠送他说: “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

”就是记这件事。

回归田园后,先生尤其耿直方正严格约束自己, 不结交权贵,与他同榜录取时任河南巡抚的王中丞屡次前来馈赠慰问,但他一概没接受。

他在答复信中写 道:“生来有怪癖,一生酷爱古人书贴,就像古人喜欢把玩龙团(斗茶),喝廷珪墨(一种墨的名称)水的情 趣。

听说宋仲温书写的《兰亭十三跋》摹本在松江府亭,赵子昂书写的《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 倘若能各拿一卷惠赠于我,那我就恭敬地接受你的赏赐了。

”他高雅的操守就像这样。

先生对古文并不多 作,但一旦有所创作,就一定符合古人的气度,而在禅说方面的文字写得尤其好。

先生出生于明天启壬戌年,卒于康熙壬申年,享年七十一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