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38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76辨析结构混乱(含解析)
辨析句子是否属于结构混乱,考生应掌握“四个弄清楚”: 1.弄清楚是否属于“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是指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 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纠缠。 病例: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 种外因相互影响所决定的。 分析:上面这个句子中“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相互影响所决定的”,这 一个分句是由“这是由于……”和“这是由……所决定的”两种句式杂糅、拼接而成的,属于典型的结构 混乱。这个句子可改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 和社会的种种外因相互影响所决定的”。 2.弄清楚是否属于“藕断丝连”。“藕断丝连”是指一句话的结构已完整,却把这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 作另一部分的开头,以致出现结构混乱的语病。 病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要靠民间的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 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民间的力量”在前半部分做宾语,整个句子已经完整,但加上“在舆论……的作用”后,又 使“民间的力量”做了后半部分的主语,从而造成句子结构混乱。这个句子应改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 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要靠民间的力量,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的无 可替代的作用”。 3.弄清楚是否属于“中途易辙”。“中途易辙”是指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话锋一转,重新说起。 病例:代表们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 大的提高。 分析:“代表们观摩……庭审以后”,其主语无疑是“代表们”,接下来又说“我们……”,很显然,偷 换了主语,这种中途更换主语的做法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混乱。要消除该句结构混乱的语病,可改为“观摩 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4.弄清楚是否属于“反客为主”。“反客为主”就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 因此纠缠不清,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病例: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东方电视台台长和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3 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难点33 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呢?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如要判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中的“因”的意义和用法,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推断“因”是副词,于是,就。
2.代入筛选法。
如果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筛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1)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谁”“怎么样”等;(2)副词,“怎么能”“多么”等;(3)通“呵”,“呵斥”;(4)通“荷”,“扛,背”。
将这些义项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在该句中,“何”为副词,译为“多么”。
3.结构推断法。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了这点,考生就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的意义和用法和它的相同,也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4.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其中许多成语中的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要判断“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可根据自己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这里的“是”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抓住这些标志,考生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
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
虚词的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其所在的句子是哪种句式,就能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43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含解析)
精选资料 难点 43 准确作答信息概括推断题1.看清选项,前后兼顾。
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每个选项的各个部分。
因为命题者有时 会利用考生的粗心、紧张,在选项的后半部分设置陷阱,以迷惑考生,而许多考生没有完全 把握选项信息,以致妄加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选项的 各个部分都仔细地加以推敲。
2.警惕“无中生有”。
文言文本来就是比较难理解的,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心理,有些 考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
因此,命题 者在设题时就会利用这一点,把文中本来没有的事件强加到某个人物身上,以迷惑考生。
3.警惕“张冠李戴”。
试卷中所选文言文阅读材料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 止一个的时候,命题者在设题时故意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
考 生在文中确实看到有这件事情,然而没有仔细分辨这件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
如有一篇 文言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并且把自己的嫁妆都 分给了百姓。
在设题时,命题者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的头上,说这个官员爱民,把妻 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
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了把嫁妆分给百姓这件事,但没有注意到底是 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和妻子是一家人,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
这样草率 判断,当然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4.警惕叙述情节时的“信息扭曲”。
在某些选项中,命题者总会在人物事件的信息表述 中设下陷阱。
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一位官员不断升迁,他在每个阶段都有功绩。
于是命题者 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功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功绩,以迷惑考生。
5.核对原文,做到万无一失。
当初步认定答案后,考生切勿草率作答,一定要把该选项 所述信息与原文仔细核对,做到有据可依,然后再选定答案。
精选资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毛羽健,字芝田,公安人。
天启二年进士。
崇祯元年由知县征授御史。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4 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难点 34 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已把考查范 围缩小了。
考生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不同意义和用法,都分条列出,并 附上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将其熟记于心,从而准确解答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类试题。
2.灵活记忆,熟悉语境。
考生复习备考文言虚词时,要对课本中的典型句子有系统的积累。
同时,对 于每个典型句子,考生都要结合其上下文,了解它的语言环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用法、意义,有主有从。
在比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时,考生多习惯于注重意义而忽略用 法,这样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对其所做的解释。
同一词语,可 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而“用法”却不是这样。
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不可以乱用。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其“用法”产生的, 所以,考生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用法、意义,有主有从”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 无误的判断。
4.认定其一,代入定夺。
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
考生如果能够认定 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选项中的另一语句中,如 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就可以判定这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反之,则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六一居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 士,即欧阳修,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不分版本
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不分版本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不分版本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不分版本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论证过程、说明顺序、层次关系、过渡照应、文章线索 等因素。
解答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类试题,考生要注重“三析三问〞。
“三析〞指:1.分析标题和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内容等,明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比方文本说 明了什么事物或概念、表述了什么事件、介绍了什么人物、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等。
2.分 析行文思路。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大致归纳每一个层次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线索,分析围绕线索 表述的内容。
3.分析语段的作用。
结合语段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三问〞指:1.写什么。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时,可以在阅读全文的根底上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 什么?重点是什么?2.怎么写。
要注重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如何介绍写作对象的〔比方人物、事件、 概念、事物等〕?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或说明方法?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3.为什么写。
可以思考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与文章的结构有何关系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熊佛西:戏剧家的戏剧人生熊佛西:戏剧教育家,剧熊佛西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
作家。
原名福禧,谱名金润,熊佛西于 1900 年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张巷乡瓘山村,从小喜欢戏剧, 字化侬,笔名戏子,有时署名考入燕京大学后,在课余从事戏剧活动。
1924 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向君,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瓘院专修戏剧。
此时,他结识了就读女子大学 Bryn Mawr College 研究院的朱 山村人,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君允。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准确识别归纳概括类试题的设题陷阱含解析
难点45 准确识别归纳概括类试题的设题陷阱“归纳概括”这类试题,命题者在设题时往往会使选项在时间、空间或逻辑上出现错误.考生要弄清错因的类型,保持高度的敏感,进行准确识别,以免掉入陷阱.错误类型主要有强加因果、事件杂糅(信息扭曲)、无中生有、颠倒是非、词语误解、张冠李戴等.1.强加因果.是指原文中前后两件事并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生拉硬扯使之构成因果关系.2.事件杂糅(信息扭曲).是把两件事或几件事合在一起叙述,故意混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细节.3.无中生有.是指原文中没有此意,而选项中凭空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4.颠倒是非.是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5.词语误解.这类题往往是对某一个词的解释错了,而其他表述无误.6.张冠李戴.是指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或把乙做的事放到甲身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曹彬,宋初著名将领,从小就表现得非同凡响,长大后公私分明,功勋卓著.他曾出使吴越,并出色完成任务;太祖掌管禁军时,曹彬除了正常的工作,很少与太祖往来,以避嫌.后讨伐南唐,却能礼遇南唐后主李煜,爱护百姓,不事杀伐.同时,在为官上,曹彬能体察圣意,故深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有删改)【注】①觌(dí):相见.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 .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C .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D .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答案】D 得皇帝喜爱.1.关注传主的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如本文,曹彬的生平事迹主要是出使吴越、不阿权贵、讨伐江南与使相任命风波四件事情.2.关注传文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3.关注人物语言.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4.关注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题干信息的错解或误译.(2018届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三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卞衮,字垂象,益州成都人.父震,工为诗.举蜀进士,渝州刺史南光海辟为判官.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而州兵重伤,卷甲宵遁,刺史陈文袭不能遏贼,遂入据郡城,以伪官厚贿诱震,震皆斩其使.贼有东章者,本州兵校也.因遣人述朝廷威德,谕以祸福,章惧且信,因伏兵击其党类.承褒之众素不为备,即时大溃,震与文袭分部余卒夹攻之,贼众遂平.文袭坐陷失州城,削籍为民.震以前功得赎,以虢州录事参军卒.太平兴国八年,衮登进士第,累迁大理评事、知将乐县,改光禄寺丞、通判泗州.迁著作佐郎、广南转运司承受公事,俄通判宣州.淳化中,上命采庶僚中廉干者,给御书印纸,俾书课最,仍赐实奉以旌异之,衮预焉.改太常丞.咸平初,迁监察御史,为淮南转运副使、同荆湖发运使,以干职闻,就加殿中侍御史.入判三司开拆司,再为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咸平六年,并三司使之职而分置副贰,以衮为刑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景德初,疽发于背卒,年四十五.录其弟扆为临颍主簿,子咸为将作监主簿.衮明敏有吏干,累掌财赋,清心治局,号为称职.然性惨毒,掊克严峻,专事捶楚,至有“大虫”之号.真宗尝谓近臣曰:“衮公忠尽瘁,无所畏避,人罕能及,然顷在外任,颇伤残酷,所至州县,纤微之过,无所容贷.大凡督察部下,纠逖愆违,非有大故,所宜矜恕,官吏自当畏威怀恩,不敢贰过,公家之事亦无不济.乃知为吏之方,适中为善也.”(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B.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C.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D.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指古代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授予官职.B.伪官,指不是正统的朝廷或官府授予的官职,而是由叛军任命的官员.C.进士第,指古代科举考试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次.D.三司,指唐、宋时期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三个部门,合称三司,主理财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卞衮父辈英武,作战有勇有谋.卞衮的父亲卞震在遭到贼军围困时,亲临前线,奋勇抵抗,身受重伤;后使用离间之计,反败为胜,一举击溃了贼军.B.卞衮政绩突出,官职屡次升迁.皇帝让百官推选政绩优秀的官员,卞衮入选其中,受到朝廷俸禄嘉奖,屡次担任要职,后因病而英年早逝.C.卞衮办事干练,为官清正廉洁.他在任淮南转运副使等职时,就因办事干练让皇帝知晓,从而得以加封官职;他虽然连续掌管财赋,但清白为官,颇为称职.D.卞衮性情残忍,征税严厉刻薄.他虽为官干练,清正廉洁,但性情尤为残忍狠毒,常用拷打之刑,以致有了“大虫”的外号,但深得皇帝认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承褒之众素不为备,即时大溃,震与文袭分部余卒夹攻之,贼众遂平.(2)大凡督察部下,纠逖愆违,非有大故,所宜矜恕.1.B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对“辟”的理解错误,“辟”与“举荐”不同,是指古代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上而下,征召来授予官职.3.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深得皇帝认可”有误,从末段“颇伤残酷”“无所容贷”等表述可知,皇帝对他残忍狠毒的做法并不赞同.4.(1)杜承褒的队伍平时不作防备,立即大败,卞震与陈文袭分别率领剩余士兵夹攻他们,贼军于是被平定.(2)大凡督察部下,矫正过错,如果没有大的事故,就应该体恤宽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依据文意推断句子大意,确定得分点进行重点翻译,最后要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使句意完整通顺.本题涉及的句子中,“素”“大溃”“纠逖愆违”“矜恕”等要重点理解.【参考译文】卞衮,字垂象,益州成都人.父亲卞震,擅长写诗.考取蜀进士,渝州刺史南光海征召为判官.蜀平定后,仍任旧职.适逢盗贼杜承褒率军围城,援兵没有到来,卞震亲自率领士兵,一边战斗一边抵抗,被流箭射中,伤得很厉害,不能亲临军队.而州兵受到重创,收起兵器连夜逃走,刺史陈文袭不能阻止贼军,于是贼军进入并占据州城,用伪官职位和丰厚的财物引诱卞震,卞震都斩杀了他们的使者.贼军有个叫东章的人,是本州的兵校.卞震派人对他们讲清朝廷的威严与恩德,晓以福祸,东章害怕并且相信,于是埋伏军队袭击他的同党.杜承褒的队伍平时不作防备,立即大败,卞震与陈文袭分别率领剩余士兵夹攻他们,贼军于是被平定.陈文袭因犯失陷州城罪,被削去官职为平民百姓.卞震因以前的功劳得以赎罪,以虢州录事参军的官职去世.太平兴国八年,卞衮进士及第,多次升迁任大理评事、将知乐县,改为光禄寺丞、泗州通判.升迁为著作佐郎、广南转运司承受公事,不久任宣州通判.淳化年间,皇上命令选择百官中廉洁干练的人,发给皇上手迹印制的纸,让他们写出最优秀的人,并赐给实际的俸禄表彰嘉奖,卞衮在其中.改为太常丞.咸平初年,升为监察御史,为淮南转运副使、同荆湖发运使,以办事能干让皇帝知晓,就地加殿封为中侍御史.入朝判三司开拆司,再为淮南转运使并发运使.咸平六年,合并三司使的职务而分设副佐的官员,任命卞衮为刑部员外郎,充任盐铁副使.景德初年,背生毒疮而死去,年四十五岁.录用他的弟弟卞扆为临颍主簿,儿子卞咸为将作监主簿.卞衮聪明敏捷,有做官的才能,连年掌管财赋,以清白治理司局,被认为称职.然而他性情残忍狠毒,搜括财税严厉刻薄,专门进行拷打,以致有“大虫”的外号.真宗曾对亲近的臣子说:“卞衮秉公忠诚,竭尽心力,无所畏惧回避,人们很少能做到,然而近来在外任职,颇因残酷而使德行受损,所到州县,细微的过错,没有任何宽免.大凡督察部下,矫正过错,如果没有大的事故,就应该体恤宽恕,官吏自己应当畏惧权威怀念恩惠,不敢再次犯错,公家的事情也没有办不成的.这才懂得做官的方法,适中为好.”。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不分版本
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不分版本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不分版本2018 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 100 题 难点 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含解析)不分版本难点 0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考生可以采用“三个步骤,四盏神灯〞的方法。
“三个步骤〞是:1.细读勾画,把握主旨。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一般比 拟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考生可以边阅读边勾画,即在阅读 过程中对那些揭示文章主旨、暗含作者见解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这样既可以减少答题时将选项与原文信 息比照的工作量,又可以为一些选项的比照提供快捷、方便的线索。
2.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在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
在明确了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拟明朗的选项后,对 于其他选项一定要找准其所对应的文本信息,认真比照。
3.选出答案,复核锁定。
考生在选出答案后,须 再进行复核,要进一步确认排除干扰项的依据所在,以确保所选答案正确无误。
“四盏神灯〞是指在比照信息的过程中,考生要特别注意以下扭曲原文信息的四种类型:1.漏掉信息, 以偏概全;2.因果倒置,主客颠倒;3.未然已然,信息错乱;4.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至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主观题,可以通过“三看两表述〞的方法来解答: “三看〞是指:1.看文本,理清脉络。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梳理出文本的脉络结构,把握文本 重点表述的内容。
2.看题干,有效筛选。
分析题干中的显性和隐性要求,根据具体要求从文本中寻找有效 信息,确定题目涉及的语句、段落等,找到答题的关键性词句。
3.看信息,提炼归纳。
筛选出来的材料, 有的是分散、零散的,有的只承载了局部关键信息,考生须要在此根底上进行归纳概括,重新整合。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44 准确、全面地概括内容要点(含解析)
难点44 准确、全面地概括内容要点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考生在阅读时要始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3)文章说了什么道理;(4)文章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来说,对记叙性文章,考生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对一般的传记文,考生要弄清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对议论性文章,考生要找出其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说明性文章,考生要理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和评价人物及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考生在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同时,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考生分析时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空间顺序归纳,还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考生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确各项表述正确与否。
考生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考生在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子厚诗》序朱熹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之斋馆,俱事病翁先生。
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
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
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32 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含解析)
难点 32 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要想准确推断文中不理解的实词的含义,考生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含义丰富,大多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要想对其含义进行准确的界定、 理解,考生须要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进行推断。
2.代入检验法。
就是把题目中所给的义项代入到句子中,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如果文从字顺就 是正确答案。
3.联想推断法。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考查题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
因此,考生在推断文 中实词的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准确的解释。
4.语法辨别法。
所谓语法辨别,是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实词词性的方法对所给实词 的含义进行推断。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 当等,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推知它们的词性,进而推断他们的意思。
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爱”做“以……为”的宾语,不可能是动词“喜欢”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是“吝惜, 舍不得”的意思。
5.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语言现象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 或相反。
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6.古今对照法。
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词有古为今用的现象,但意义往往不同,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固定义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孙无忌字辅机。
性通悟,博涉书史。
始,高祖兵度河,进谒长春宫,授渭北道行军 典签。
从秦王①征讨有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
皇太子建成毒王,王病,举府危骇。
乃遣无忌阴.召房玄龄、杜如晦定计。
无忌与尉迟高考对文敬德、侯君集,平之。
王为皇太子,授左庶子。
即位,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 言实词的考查公。
虽然侧重常见1突厥颉利可汗已盟而政乱,诸将请遂讨之。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39准确把握要求翻译的重要实词、通假字(含解析)
雨衣专享难点 39 准确把握要求翻译的重要实词、通假字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的综合考查。
它要求考生 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结合具体语境,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指定的文言句子。
掌握重要实词,可以帮助 考生比较准确、快捷地把握句子内容和理解文段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题中,几乎每个句子都包含 重要的实词,因此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
句中若有通假字,那么 考生一定要将其准确翻译出来。
翻译实词时尽可能直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表意清楚。
如果无法直接翻 译,也可以采用恰当的意译。
如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三径”是指院 中的小路,代表隐士所居的地方,在此直译为“三条小路”就不妥当,应意译为“隐士住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 狭。
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 人以无细谨,薄 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
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 而西,舍新丰,逆旅 .. 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实词翻译①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馀事,皆当世所切。
太宗 关键为以下几 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 点: 遣使者四辈敦趣 。
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 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
区 别 和 拆 分。
2.碰到 多义词,要 根据语境确 定。
) 1.碰到 古 今 异 义 词,要学会苏、张、终、贾正应此耳。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0无标志词时如何断句(含解析)
309 教育网 难点 50 无标志词时如何断句文言文断句有时没有标志词,怎么办?对此我们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完 整与否,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这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断句常用四步法: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要求断句的文段的文体。
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 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 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
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其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对于容易断开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殊”,巧妙断句。
“特殊”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 类是虚词。
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
特殊词语断句,可概括为:“曰”后冒号 (:)“哉”后叹(!),“盖” “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 (?),“矣”“耳”后边加圆圈(。
),“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
)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 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断句。
1.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B.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C.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明辨句 式解答断句 题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1.文言D.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 特殊句式,主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答案】D要包括判断309 教育资源库 309 教育网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难点突破——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难点突破----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以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一、导入:某年高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测练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余置笔砚坐片时置:设置B.循原路下如理旧书理:文理C.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津:渡口D.陋矣妄矣,殆不然矣殆:危险答案:C 温习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奢泰亡度③及后恣己,忘其前善(节制)(放纵)考点扫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虽然没有单独的考实词。
但在整句的翻译中还是占有很大的分值。
翻译的句子中是否具有考查价值、便于设置给分点的实词,成为该句被选择做翻译句的判断标准。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分值远在3分以上。
二、对策------注意积累学会推断第一组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全国卷)比喻细小的东西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广东卷)友好、与……交好。
总结:方法一:迁移联想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第二组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广东卷)安排……就寝2、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樵:柴火3、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重庆卷)赞美,赞赏总结:方法二: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35正确理解并解答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试题(含解析)
精心整理 提升自我难点 35 正确理解并解答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试题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
最常见的有判断 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古代汉 语中的一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为新的句式所取代,因此考生要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细致区 分。
解答这类题,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是前提,须要注意两个问题:1.学会审题。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 者……也”或“乃”“即”“皆”“则”等做标志;被动句多以“为”“为……所……”“见”“于” “见……于……”等做标志。
(2)容易被忽略的几种特殊句式要格外注意。
如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无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判断句、省略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2.学会答题。
要掌握各种特殊句式的固定翻译格式。
(1)判断句。
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
(2)被动句。
必须加上“被”字。
(3)倒装句。
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语序调正常。
(4)省略句。
必须 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5)固定句式。
一般有固定的意思,不可望文生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蚊对 方孝孺天台生困暑,夜卧 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
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
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方孝孺,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噆面。
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
引而嗅 之,赤血腥然也。
大愕,不知所为。
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烛 至, 帷尽张。
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
生骂宁海人,字希 直,一字希 古,号逊志, 曾以“逊志”童子曰:“此非噆吾血者耶?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
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 名其书斋,因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 其故里旧属缑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精品】2018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精品】2018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38 掌握辨析和翻译文言特殊句式常见的失误1.判断句翻译失误。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考生如果缺乏文言特殊句式方面的知识,往往就会分辨不出判断句,把判断句翻译为非判断句。
例如: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平庸世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为标志的否定判断句。
“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
考生在翻译时应将其译成“这不是……”。
【点拨】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3)用“为”“是”表示判断;(4)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判断;(5)直接表示判断。
在翻译此类文言语句时,考生一定要将判断句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语句翻译的一个得分点。
2.宾语前置句翻译失误。
例如: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译文: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
考生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先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
【点拨】考生要注意识别宾语前置句的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前置;(3)句中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惟)……是……”等时,宾语往往前置。
3.定语后置句翻译失误。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有时却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这就是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虽然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被单独列为考点,但在考题中却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考生须要掌握的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
考生如果不注意这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机械地按照原来的语序翻译,就会失分。
例如: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句。
“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
考生在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
【点拨】常见的定语后置句有这样几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2)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3)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然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
4.被动句与状语后置句翻译失误。
在文言文翻译中,遇到被动句一般要加上介词“被”,以示被动;若遇到状语后置句,也一定要把后置状语调到谓语之前,然后再进行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
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
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选自《史记》,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吴起者,卫人也.B.起之为人,猜忍人也.C.且鲁卫兄弟之国也.D.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汉语中特殊句式的判断。
此题表面上考查“也”在句中的作用,实则考查考生对判断句的掌握。
判断句的几种常见形式是:“……者……也”,“……,……也”和“……,……者也”。
另外,“乃”“即”“则”“为”“皆”“非(否定判断)”等也可表示判断。
考生必须先明确判断句的句式特点,才能准确答题。
A 项是最常见的判断句,“……文言特殊句式集锦1.判断句。
①用“……者……也”表判断。
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③用“者”表判断。
④用“为”“是”表判断。
2.被动句。
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②用“被”表被动。
③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④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3.省略句。
①主语的省略。
②谓语的省略。
③宾语的省略。
④介词的省略。
4.宾语前置句。
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③陈述句中,介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④以“之”者,……也”表判断;B项中的“……,……也”表判断;C项中的“……也”表判断;D项虽然也用了“……也”的形式,但只是陈述语气。
“唯(惟)……是……”为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
(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12月摸底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
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
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
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卒从公议。
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
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
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
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
”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
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
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
保塞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
公曰:“祸莫大于杀降。
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
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
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王文康公荐用:因为B.进羡余钱十万贯羡:羡慕C.公乞假将帅权假:授予D.是趣其为乱也趣:催促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仁宗,皇帝的称谓,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薨,古代称帝王、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士大夫之死称为“卒”。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B.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C.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D.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因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而受到打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几个字,欧阳修认为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天下太平需要皇帝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3.A4.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的是“仁宗”,不是“欧阳修”。
5.(1)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2)请求转移军队到黄河附近的清塞堡就食,遇到情势急迫的事情还能不失去接应救援(的机会),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粮食的运送,麟州(因此)得以保存不被废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有所”“侈”“况……邪”,(2)中的“就食”“馈”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参考译文】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天圣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填补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的空缺。
因为王文康的推荐,皇帝召来面试,欧阳公升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
因为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谏官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欧阳公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年,欧阳公刚被朝廷任用,多次谈论天下大事,写了策论来揣测敌情以及指明陈述了很多利害关系。
不久皇帝下诏,命百官上密封的奏章,欧阳公又上书指出很多有弊端的事,极力陈述当时应当担忧的事情。
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欧阳公是首先预备入选的人。
当时与西夏的战事僵持很久,京城东、西各地的盗贼纷纷而起,朝廷内外动荡不安,仁宗任免大臣后,就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
欧阳公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燕王去世,议论的人认为国家经费不足,请求等待丰年来下葬,欧阳公说:“士大夫人家等等再葬就会花费很多,不如及时简薄地安葬,何况燕王是天子的叔叔呢?并且这不是用来昭示天下人的正确做法。
”最后听从了欧阳公的建议。
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这几个字。
欧阳公说:“如今天下动荡不安,没有看见太平盛世的景象。
而且太平之道,它的意思是可以推求的。
自古以来的帝王,要实现天下太平都有各自的治国之道。
得道那么天下太平,失道那么天下会出现危险和混乱。
我现在只见到失道,没有见到得道。
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这瑞木的事情还是不要对外宣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