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小结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心得体会2000
在(:金匮心得体会2000)《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2)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
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
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还有肺痈病篇证治的邪实气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其方中用大枣,大枣的功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正气,所谓“扶正以祛邪”,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四、用药精、准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金匮总结
痉病
1、概念:因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强急失柔所致的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项
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太阳表证发汗太过、太阳中风误汗误下、疮家气血不足外感误汗
→伤津耗液,阴液不足→筋脉失养,强急失柔→痉病
3、主要脉证
脉:弦(有力)
症:四肢抽搐、口噤不开、项背强急、角弓反张
湿病
1、概念:阳气不足感受外湿,侵犯肌表,流注关节而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疼
痛为症的一种病证
2、临床表现:(肌肉)身痛(酸痛而重着),发热(热势不高,缠绵难愈),身色
熏黄(暗淡不鲜明)
3、治法
微汗法(风湿合邪):①风湿特性: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难于骤除,误用大汗,风邪易去,湿邪留滞,病不能愈,反伤人体阳气且耗伤阴液→家中病情②微汗法,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振发阳气,营卫畅通,药物作用与人体抗病能力形成合力共同御邪
利小便(有内湿)
百合病
1、概念:以心肺阴虚内热为基本病机而致神志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
数为主症的一种脑神病证
2、
狐或病
概念:湿热虫毒内蕴于脾胃而致咽喉部以及前后二阴溃烂为主要临床表现
阴阳毒
概念:感染疫毒而致以发斑出疹、咽喉痛为主症的以一种病证
阳毒:病位较浅,症候色泽鲜明
阴毒:病位较深,症候色泽隐晦
中风
1、概念: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
的一种病证
2、脉证与病机
3、。
金匮考点总结
金匮考点总结1. 金匮要点介绍金匮是中医中的一本重要经典,由汉代张仲景所撰写。
书中详细介绍了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方法。
金匮内有22卷,共分为十个篇章。
本文将重点总结金匮中的一些重要考点。
2. 金匮病因病机考点病因与病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在金匮中,有许多重要的病因病机考点需要我们关注。
- 情志因素:金匮中强调情志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怒伤肝”,“喜伤心”等。
- 饮食因素:金匮中提到饮食与病理的关系,如“积食”、“饮食失节”等。
- 天候因素:金匮指出天候的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如“风寒湿邪”、“暑湿邪”等。
- 外伤因素:金匮中描述了外伤对身体的伤害,如“跌扑伤损”等。
3. 金匮常见疾病考点金匮详细介绍了许多常见疾病的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疾病的考点: ### 3.1 感冒 - 病机:金匮中提到感冒多由外之邪气入侵所致,常见的外邪有风寒、风热等。
- 证候: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鼻塞、咳嗽等。
- 治疗方法:金匮中给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如桂枝汤、葛根汤等。
3.2 肺炎•病机:肺炎多由伤寒之邪或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所致。
•证候: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发热等。
•治疗方法:金匮提到了一些适用于肺炎的方剂,如银翘散、银翘解毒丸等。
3.3 腹痛•病机:腹痛多由饮食失度、寒湿侵袭、肝郁气滞等原因引起。
•证候:腹痛的症状可以根据具体的病机而不同,如寒痛、寒症尤甚等。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机,金匮中提到了一些方剂治疗腹痛,如小枣加龙骨牡蛎汤、瓜蒂丸等。
4. 金匮方剂考点金匮中收录了许多经典方剂,这些方剂经过临床实践验证,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以下是一些金匮方剂的考点: - 桂枝汤:本方是金匮中最重要的方剂之一,适用于感冒、发热等症状。
- 小柴胡汤:金匮中提到了小柴胡汤的应用,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胁痛、胸闷等症状。
- 麻黄汤:金匮中介绍了麻黄汤的应用,适用于风寒表证的感冒病症。
第38集《金匮要略》第八篇:小结
第38集《金匮要略》第八篇:小结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如下:小结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概念:指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犹如小猪奔突│状,以“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
奔│┌精神刺激──“皆从惊发得之”“皆从惊恐得之”(01)││情志不遂──肝郁化热,形成冲脉上逆(02)│病因病机│误汗┬素体阳虚,加烧针被寒(03)豚││└素有水饮在下焦(04)│└─→损伤阳气,引起冲气(与肝、肾、心及冲脉有关)│辨证施治┌肝气奔豚──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平冲(02)气│└肾气奔豚│├已作奔豚──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降逆平冲(03)└└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04)《奔豚气病》篇,是继《疟病》篇之后,第二次见到的独立成篇的篇章,特色鲜明,现在我们把这一篇作一下小结,奔豚气的概念,指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犹如小猪奔突状,以“发作欲死,复还(huan)止”,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
病因、病机,精神刺激,“皆从惊发得之”“皆从惊恐得之”,给大家分析了,惊则气乱、伤心,恐则气下、伤肾。
情志不遂,肝郁化热,形成冲脉上逆,另外,忧思气结伤肝,所以是肝气奔豚。
误汗,把3条、4条综合进来,有素体阳虚,加烧针、被寒,有水饮在下焦,导致损伤阳气,引动冲气,所以与肝、肾、心及冲脉有关,这是整个病因、病机的概括。
在辨证施治里面,就是围绕着肝气奔豚的“奔豚汤”,我请大家记住方歌,“奔豚汤用李根白皮,归芎芍齐调肝血,生姜半夏能降逆,芩葛清热草缓急”,养血平肝,和胃平冲。
肾气奔豚,已作奔豚的用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降逆平冲。
欲作奔豚者用苓桂甘枣汤,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黑板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概述1.合篇意义(1)病位相近──胸膈间(2)主症相似──疼痛(3)病因病机相同──“阳微阴弦”(4)治则基本一致2.概念胸痹:指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
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
金匮要略总结(共5篇)
金匮要略总结(共5篇)第一篇:金匮要略总结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及发病途径有何认识?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有何异同?对于疾病的病因,主要发病途径有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即第一为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是因为体内脏腑正气不足,邪气乘虚入内所致,故云“为内所因也”。
第二是病邪在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部体表受邪所致,病邪不传于内,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
以上两条,均由“客气邪风”侵袭。
第三不因“客气邪风”的侵袭,由于房劳过度,意外的金刃创伤,以及毒虫猛兽等所伤,与上二者不同。
张仲景的发病学说是以经络脏腑分内外,六淫邪气为主要致病原因,以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病位的浅深。
陈无择的“三因学说”是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将房室、金刃归为不内外因,将三种病因并列讨论。
张仲景的发病学说与陈无择的“三因学说”在病因方面都强调了六淫和房室金刃。
所不同的方面为,陈无择将七情作为内因,而张仲景却未明确提出这一点。
试述《金匮》对肝虚证的具体治法:《金匮》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具体说明肝虚证的治法。
肝虚之证,多为肝之阴血不足,除直补本脏外,还应根据五行相生方面来养肝体,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故补用酸。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金匮要略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原先打算,一条一条的写,但写了几条后发现如果前后不对照的话,没法写。
原来的条文本来就是比较乱,还是按某种方式总结比较好。
不过,加上jt、郝万山的,自己只看了三遍,感觉水平还不行,也不知道该怎样总结。
哎,试试吧,开头总是最难的,想哪写哪吧,以后再整理。
1.胡希恕讲座依据的伤寒论版本,根据讲座来看不是桂林古本,应该是宋.林亿等校正的《伤寒论》通行本,并参考成无己本,很多也与《医宗金鉴》对比。
2.胡希恕认为伤寒论中前面的脉法、伤寒例等是王叔和搞的,非仲景所写,所以他不讲这些。
我听的伤寒论讲座是直接从"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开始的,包括下面的六经病,有8篇:>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下,三篇。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辩少阳病脉证并治>辩太阴病脉证并治>辩少阴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辩霍乱病脉证并治>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讲了10篇。
3.每次听的时候都在想,为啥太阳病讲上、中、下三篇,这么长?六经的条文共381条,太阳病三篇就占了178条,占了快一半;全书方剂112方,太阳病三篇就占了74方,一半还多。
目前(以后不一定,呵呵),我的理解是:对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来说,开始得病时病邪应该都是从外到内影响人体(不是从表到里,少阴病也有表证),也就是说对理论上健康的人,最先得的病应该全部是太阳病!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强,那么在太阳病阶段就可以将病邪排出体外。
如果人体抵御能力比病邪能量弱,那病邪就会通过六经往内进行传变。
在通过六经传变的过程中,人体也是在不停的与病邪斗争的,这个过程《黄帝内经》中叫"正邪交争";比如,在太阳经时,人体会尽量汗出而解;经过人体的抵抗后,病邪在向内传的过程中也会变弱,最终会怎样?我想无外乎3种:a.病邪最终被排出体外,正气胜,邪气退。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编著。
这部书共收录了536个方剂,涵盖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运用。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宝典。
书中每个方剂都详细描述了使用的适应症和疾病的症状,让读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针对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病证,书中有相应的方剂以及辨证方法。
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方剂,我对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运用极为独到。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每个方剂都注明了药物组成、配伍法则以及服用方法。
举例来说,针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书中推荐了桂枝汤等方剂,在这些方剂中,用药的剂量、顺序以及副作用都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药的运用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也更加懂得如何进行药物配伍以及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再次,《金匮要略》强调了在治疗中要注重病人个体差异。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体质、脉象等个体特征的描述,指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同样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明白了在中医治疗中要以人为本,根据个体的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做到因人而异。
最后,《金匮要略》对于病因和预防也有着很多的讲述。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疾病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的论述,使我明白了疾病治疗不仅要重视临床表现,还要注重病因的分析和预防的重要性。
例如,书中提到了预防中暑的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安排和避免中午长时间的户外活动。
通过读《金匮要略》,我意识到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病人注意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的时候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而言之,《金匮要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药物运用、个体化治疗以及病因预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知识,为病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学习总结
金匮要略学习总结金匮要略学习总结1.痉湿暍病方证分析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津液不足,经脉失养症状分析:太阳病,其证备(发热恶风,汗出)——桂枝汤证身体强,几几然———风邪客表,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脉反沉迟——————津液不足,经脉失养括蒌桂枝汤治疗原则:解肌祛风,升津舒经方剂:括蒌桂枝汤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括楼根————清热生津病因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津液不足,经脉失养症状分析:太阳病无汗————麻黄汤证小便少——————卫闭营郁,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气上冲胸——-———气机逆乱欲作刚痉口噤不得语—————津液不足葛根汤治则:发表生津,舒缓筋脉方剂:葛根汤方解: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麻桂相伍,辛温发汗,解表之力强葛根—————升津舒筋病因病机:阳明实热,耗伤阴津,筋脉失养症状分析:胸闷————实热内结,气机不通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阳明实热,耗伤阴津,筋脉失养,发为痉病大承气汤齗齿治则:急下存阴,釜底抽薪方剂:大承气汤方解: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软坚润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病因病机:寒湿袭表,闭阻营卫症状分析:以方测证,有太阳表实证————麻黄汤关节肌肉疼痛————风寒湿邪闭阻营卫气血麻黄加术汤治则:发汗解表,散寒祛湿方剂:麻黄加术汤方解:麻黄汤——-发汗解表白术———健脾祛湿病因病机:风湿在表,伴有化热症状分析:一身尽疼————风湿袭表,阻滞营卫发热,日晡所剧——————风湿化热麻杏苡甘汤治则:轻清宣泄,解表祛湿方剂:麻杏苡甘汤方解:麻黄————辛温解表薏苡仁———清化淡渗杏仁————宣肺利气炙甘草———和中健脾病因病机:表虚不固,风湿侵袭症状分析:身重————风湿在表,阻滞气机汗出,恶风————气虚不固脉浮————气虚有邪治则:固表除湿防己黄芪汤方剂:防己黄芪汤方解:黄芪————益气固表防己————祛风利水白术————健脾燥湿,助防己利水,增黄芪固表之力炙甘草————和中健脾姜————发散枣————补中病因病机:风寒湿邪,痹着肌表,表阳不足症状分析: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风寒湿邪,痹着肌表不呕不渴——————无少阳阳明证,邪未入里脉浮虚而涩—————邪气在表,表阳已虚,湿邪粘滞大便坚,小便自利——湿邪在表,里湿不重治则:温经散寒,祛风胜湿风湿兼表阳虚证方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方解:炮附子————温阳祛湿通络桂枝—————祛风通络姜枣草————外和营卫,内键脾胃去桂加白术———小便自利去桂,加白术以增祛湿之力服药反应: 药弗暝眩,厥疾不瘥服药后出现一定程度的身痹,头晕,这是药物起效的反应病因病机:风寒湿邪,凝滞不解,表阳虚重症状分析: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寒湿入关节不解汗出恶风不欲去衣————表阳虚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里阳虚治则:温阳补中,散风祛湿方剂: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方解:炮附子————温阳祛湿通络桂枝—————祛风活络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甘缓药力而益中焦,驭猛药使其缓缓发挥药力服法注意:因人制宜,中病即止病因病机:伤暑热盛,耗气伤津症状分析:身热汗出————-伤暑热盛,迫津外泄口渴—————热盛伤津恶寒—————热盛耗气,腠理空虚白虎加人参汤治则: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方剂:白虎加人参汤方解:白虎汤————大清阳明气热,生津人参—————益气养阴2.百合狐惑阴阳毒1).百合病病因:伤寒热病,余热未尽,耗伤心肺阴液(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情志不遂,郁热伤阴。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值得收藏。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值得收藏。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二 《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学习中有很多难点,因为其中讲述了大量病机、病理,而且很多是通过脉法来进行讲解的,篇中提到了水肿的很多不同表现,把水肿分成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
但是有一些病现在争论的也比较多,比如说黄汗,它到底是什么病?里边有很多问题未解决。
譬如说这里边治疗“气分”病,两个方子,一个是“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另一个方子是枳术汤方,“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两个方子治的是同一类证,一证二方,怎么去认识它们?另外还有一些方子,比如说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后世应用也很多,在治疗水肿、肾炎中都是很常用的。
现对其中的几个方证进行探讨,这些方证是我们临床中常用到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水肿等,现将个人平时读书的一点心得和临证的体会进行总结。
一、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 我们首先看一下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应该说我对这方子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搞不清它真正的机理,不理解仲景当初为什么会设立这方子。
从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来看,五味药,很简单。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从药物组成及处方用量看,此方的重点一定在石膏和麻黄上,而且石膏和麻黄的用量都是非常大的,麻黄用到六两,比我们常规的发汗剂麻黄汤中的三两增加到了六两,而石膏相当于大青龙汤中石膏的剂量,所以说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奥妙在里边?这也是我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看书时对这个方子也格外留意,出现这个方子的地方也会引起特别关注。
说到越婢汤这个方名,大家公认度比较高的还是成无己说的“越婢者,越脾也。
”婢是脾之误,为什么呢,他说麻黄配石膏组成的这个方,它是发越脾气、布散津液,这个提法到目前为止认知度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2013年的时候,出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越婢汤”当为“越痹汤”再证”》,从文字、文献的角度入手分析,作了一些考证,认为是治疗痹症的一张方子,比如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是治疗热痹或寒热错杂的痹症,中间也讲了很多,当然最主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证实越婢汤就是越痹汤。
金匮知识点总结
金匮知识点总结《金匮》主要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要点。
全书内容包括《金匮要略》、《金匮生气要方》、《金匮心论》、《金匮精义》、《金匮秘要》、《金匮要略方论》等。
下面将对《金匮》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医学理论《金匮》在医学理论方面主要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邪入侵、病证辨析、治则用药等内容。
其中,张仲景对气血津液理论的阐述尤为深刻,他指出“血者,心之宫中之精也;气者,肺之气海;津液者,脾之津液也”。
这种理论体系在《金匮》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阐释,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病证辨析《金匮》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书中所述疾病包括了内、外、妇科、小儿等各个方面,如中风、心痛、狂痫、妇科病、小儿惊风等。
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金匮》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并提出了相应的药方。
3. 诊断方法在《金匮》中,张仲景对医学诊断方法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他强调要根据病人的脉象、舌苔、腹痛、腹胀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同时,他还提出了“必用脉法”的观点,认为医生在诊断时,脉象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这些诊断方法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治疗方法《金匮》中包含了大量的治疗方法和处方,主要包括了内服、外治、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
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上焦治病,宜发其表;中焦治病,宜利其气;下焦治病,宜泻其实”的治疗原则,强调了治疗应根据疾病的病位和病性采取相应的方法。
同时,他还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处方,如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大青龙汤等,这些处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总的来说,《金匮》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实用性强的医学经典,它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宝贵的财富。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金匮》中汲取丰富的医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和发挥,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写作参考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金匮要总结
金匮要总结1. 引言金匮要是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的简称,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重要医书之一。
本文将对《金匮要略》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其概述、内容特点和对中医学的影响等方面。
2. 概述《金匮要略》是由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医学经典所编写的,首次编撰于东汉末年,后多次修订更新。
该书共分两卷,包含了53篇,并融入了作者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心得。
3. 内容特点3.1 疾病分类《金匮要略》中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杂病三大类。
外感病主要指外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内伤病主要指内部因素导致的疾病,杂病则是其他未能归类的疾病。
这种分类方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采用,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3.2 诊断方法《金匮要略》中详细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例如,望诊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面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闻诊则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等来进行诊断。
这些诊断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3.3 治疗方法《金匮要略》中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养生保健等。
药物治疗是其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各种中药来调理病人的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针灸疗法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病人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4. 对中医学的影响《金匮要略》对中医学的影响深远。
首先,该书的疾病分类方法为中医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并成为后世医家研究疾病的基础。
其次,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介绍使得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该书还对药物的应用和针灸疗法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可以说,《金匮要略》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结论综上所述,《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医经典著作。
其独特的疾病分类方法、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以及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使得该书成为了中医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今天,《金匮要略》仍然被广泛传播和应用,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天人相应──如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与自然┤不相适应──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内所因──经络受邪,传入脏腑││└发病原因┤外所因──皮肤所中,血脉相传│└其它伤害──房室金刃,虫兽灾伤┌雾──清邪居上──伤皮腠┐│││湿──浊邪居下──流关节│││┌病邪特性┤风──大邪中表──脉浮├极寒伤经,极热伤络│││病因病机┤│寒──小邪中里──脉急│││││└食──饪之邪──伤脾胃┘│└阴阳偏胜──有阳无阴──厥阳┌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触犯国家法令│││┌未病前┤避免金刃虫兽灾伤├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摄生养慎│房屋勿令竭乏│如其腠理│││预防┤└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治未病)│┌早期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已病后┤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预防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正治法──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误汗后──百合知母汤││┌百合病┤救逆法─┤误吐后──百合鸡子黄汤│││││└误下后──滑石代赭石汤││││┌变成渴者──百合洗方││││└变治法─┤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治疗┤┌蚀于上部,病在气分──甘草泻心汤│││狐惑─┤蚀于下部──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生痈化脓,病入血分──赤小豆当归散││┌阳毒──升麻鳖甲汤└阴阳毒┤└阴毒──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本篇论述中风和历节等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法。
中风病的病因,有外因诱发,气血两虚,肝阳上亢,痰浊内发。
病机是经脉之气痹阻。
辨证当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更要详审虚、实、寒、热、痰。
在辨证论治方面,若属气血亏损,虚阳上越,痰浊风寒痹阻的中风,可用候氏黑散,清肝化痰,养血祛风。
若属五脏火热炽盛,血热上逆的中风,可用风引汤,清热降火,镇惊熄风。
若属阴血亏损,肝风心火上扰的狂妄证,可用防己地黄汤,滋阴降火,养血熄风。
若属风湿在上的中风或头风病,可用头风摩散,温散风寒湿邪。
若属血虚外寒的中风偏枯,或瘖痱等证,可用续命汤,散邪补虚。
中风偏枯,风寒深入,郁而化热,可用三黄汤散寒清热补卫气;温热内郁,影响肺胃,又有随证加减。
若属中风入脏,脾肾两虚者,可用术附汤温暖脾肾。
有风气入营,大汗消瘦的厉风气,可用越婢加术汤,清热散风,调和营卫。
仅侯氏黑散、风引汤二方,就已展示了中风病的治外风,治痰火,治血痹,补阴血等重要的治略思想。
关于历节病的病因,内因方面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外因方面为汗出入水中,饮酒当风。
但当外邪侵入后,正邪相争,可以寒化,可以热化,在辨证方面分风湿与寒湿两大类。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疗风湿历节,乌头汤治疗寒湿历节。
扼要地指出了历节病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其它的风病,论述了风湿在表的瘾疹,风邪入中的胸满短气证等病的辨证论治。
本篇论述了血痹、虚劳的病因、病机、脉证及治疗。
血痹是由于阳气不足,外受风寒,血行涩滞所致。
其主证为肢体局部的麻木不仁。
治法是补气行血,温阳行痹,轻者针刺,重者从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
虚劳病的证治,阴阳两虚,心肾不交的虚劳失精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交通心肾;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用小建中汤;偏于气虚的则用黄芪建中汤;肾气不足的虚劳腰痛,用肾气丸;虚劳气血阴阳均不足,复感外邪侵袭证,方用薯蓣丸扶正祛邪;肝血不足,心血亏虚的虚劳失眠证,用酸枣仁汤;虚劳日久的干血内停证,用大黄虫丸缓中补虚,滋润干血。
病因主症治法┌虚热──津液不足、阴虚内热──咳嗽吐浊唾涎沫,脉虚数──养阴清肺肺痿┤└虚寒──上焦阳虚,肺中虚寒──吐涎沫,不咳不渴,小便数──温养阳气肺痈:感受风热邪气而起,病情变化约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有表证者──治宜辛凉解表│┤酿脓期──(多属实证)治宜清热泻肺│└溃脓期──治宜排脓解毒咳嗽上气(既可见于肺痿、肺痈病中,亦可单独出现,有邪正虚实之分):┌虚──肺胃津伤,虚火上炎──麦门冬汤(若为肾不纳气,元阳离根,则为危候)││┌痰浊上盛──皂荚丸┤│││内饮外寒、内外俱实──射干麻黄汤││└实┤外寒兼内饮郁热──小青龙加石膏汤││里饮挟热──越婢加半夏汤│└正气虚弱,水饮内生──泽漆汤胸痹与心痛,在病因上皆为上焦阳虚,阴乘阳位所致。
其区别在于,病变部位略有差异,如阳虚邪痹于胸者,为胸痹;寒饮乘于心下者,为心痛。
胸痹以胸膺部症状为主,如“胸背痛,喘息咳唾,短气”等;而心痛则以心窝部症状为主,如“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
但胸痹与心痛,有时可以同时发作,难以截然分开。
胸痹、心痛总的病机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故在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
由于病邪有兼挟,病情有轻重,体质在差异,病位在胸、在胃之别,故具体治疗亦当有所不同。
充分体现了仲景依证立法,证变治变,随证治之的辨证施治思想。
如胸痹典型证,治宜宣痹通阳,豁痰利气,栝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若寒饮内乘,心痛彻背,不得卧者,于本方中再加半夏以降逆逐饮;若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审其阴盛邪实,气滞不通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宣痹通阳,泄满降逆;若阳虚正衰,大气不运者,用人参汤补中助阳,振奋阳气;若胸痹心中气塞短,偏于水饮在肺,治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宣肺利气而化饮;偏于寒气在胃,治用橘枳姜汤温胃理气而散结;如胸痹急证,治以薏苡附子散温经止痛,散寒除湿。
心痛轻证,由于阴盛阳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用乌头赤石脂丸,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基础方──栝蒌薤白白酒汤││痰饮壅盛证──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气机郁滞证──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轻证──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急证──薏苡附子散┌寒饮气逆──桂枝生姜枳实汤心痛┤└阴寒痼结──乌头赤石脂丸短气,多为胸痹兼见之症,一般以虚症为多,但也有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的实证。
腹满有寒热虚实不同。
在辨证方面,属于虚寒者,腹满时轻时重,按之不痛,舌淡苔白,脉象微弦;属于实热者,腹满多呈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红苔黄,脉多沉实。
故此治疗时宜当分证论治,其属里实气滞者,方用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通腑泻实;若腹满不减,胀积俱重者,方用大承气汤峻下通里,行气除满;若腹满兼表证者,方用厚朴七物汤消痞除满,通腑解表,表里同治;若阳明少阳合病,腹满兼见少阳证者,方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泻热除满;若寒实结滞,胁下偏痛者,方选大黄附子汤温下寒实;至于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虽为虚寒性腹痛胀满而设,亦常用治寒疝。
其属脾胃虚寒,水湿内停所致腹满腹痛,可用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降逆止痛。
若属脾胃阳微,中焦寒盛所致腹满腹痛,治宜大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里实气滞者──厚朴三物汤││胀积俱重者──大承气汤││兼表证者──厚朴七物汤腹满┤│兼少阳证者──大柴胡汤││寒实胁痛者──大黄附子汤│└虚寒腹痛者──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寒疝的主要症状是腹痛,主要由于阳虚寒盛引起。
若属阴寒内结,寒气攻冲者,宜用大乌头煎散寒止痛;若属血虚里寒者,宜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散寒止痛;若寒疝兼表者,宜用乌头桂枝汤散寒解表,表里同治,如属脾肾阳虚,水饮上逆者,宜用赤丸散寒蠲饮,降逆止痛。
┌阴寒内结,寒气攻冲者──大乌头煎││血虚里寒者──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兼表者──乌头桂枝汤│└脾肾阳虚,水饮上逆──赤丸散宿食,即伤食之谓。
若宿食停于上脘,以恶心泛呕,漾漾欲吐为主症者,可用瓜蒂散因势利导,涌吐宿食;若宿食停于下脘,以腹痛、便秘或下利不爽为主症者,可酌用大承气汤泻下积滞,“引而竭之”。
┌欲呕者──瓜蒂散宿食┤└大便失调者──大承气汤本篇论述了五脏风寒和真脏脉象、三焦各部病证及脏腑积聚脉证。
风热与阴寒两种性质不同的病在五脏,会出现各脏不同的病理变化。
五脏之风寒和真脏脉,说明在脏腑病机辨证过程中,一要辨准疾病的部位,二要辨清疾病的性质,三要辨明疾病的程度。
可见仲景所论既是五脏证候归类的一种方法,也是脏腑经络辨证要旨的具体体现。
本篇对肝着、肾着、脾约三病的理法方药论述的较为完整。
肝着、肾着、脾约的鉴别这三病的辨证论治,说明临证实践,不仅要掌握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掌握辨证论治的特殊规律。
由于五脏六腑分属于三焦,因此三焦各部病证,均离不开相关脏腑。
而五脏六腑又交相贯通,相生相克,故上中下三焦相互为用,彼此制约,平衡协调,在病理上则互相影响,相互传变,指出临床实践要着眼于整体。
本篇指出了积、聚、气的各自特点,以认识难攻难克之病,并论述了积病的主脉及其脉出之处,以定积之部位。
均是在《内经》、《难经》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痰饮病的主症是咳,喘满,呕,吐,痛,悸,眩,肿等,脉象偏弦。
它的形成是脾阳不振,运化失职;肺气不足,肺失通调;肾虚不能气化主水,导致水液停留,聚而成液。
其中由于脾居中位又属土,故水饮的形成多责之于脾阳不运。
根据饮邪停留的部位以及表现症状的不同,分为痰饮,溢饮,悬饮,支饮。
此四者关系紧密,可相互转化。
饮邪在体内留不去或潜伏根深蒂固,称之为留饮,伏饮。
反之,饮病较轻微者,称之为微饮。
饮病的治疗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
具体有发汗,攻下,利小便;治疗时应分虚实标本缓急。
方剂应用一览本篇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辨证论治。
消渴的病因病机,有肺胃津伤、胃热及肾虚等方面。
治疗上提出肾虚消渴,用肾气丸温补肾气;水湿内停,津液不化的消渴,用五苓散化气行水;阴虚燥热者,用文蛤散益水制火;肺胃热盛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泄火,益气生津。
小便不利病,因其发病机理不同,治法各异,气化不行而水蓄下焦者,用五苓散温化水湿;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利水除热兼以滋阴;上热下寒,用栝蒌瞿麦丸温阳行水,生津润燥;少腹瘀血者,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消瘀利水;脾肾两虚者,用茯苓戎盐汤补虚利水。
淋病的辨证,论述了石淋的典型证候,并指出了淋病禁汗的原则,其具体治法,只要病机相同,可适当选用小便不利诸方,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
本篇详尽地论述了水气病的脉症、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
水肿的病因不外乎风,水,湿,寒,热及瘀血等;形成机理是肾阳虚不能气化,脾气虚不能运化,肺气虚不能通调,以及三焦、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湿不得消散而停聚为病。
根据水气停留部位不同,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脏之水;水留聚于水分,气分,血分。
本病治疗总则是:腰以上肿者,用发汗等方法;腰以下肿者,用利小便等法。
另提出病有气分血分水分,提示治疗水肿病不仅要利水祛湿,还要疏理气机,活血调血。
此两则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本篇所论黄疸病范围广泛,包括了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发黄证候。
全篇共22条,载方10首,附方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