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_____________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切实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本刊特稿编者按:10月23日,省教育厅组织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政府副省长刘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雄伟、青海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张发斌、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殷文晶、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靳东升等先后发言,总结宝贵经验和体会。
现将发盲稿予以摘登,供大家学习借鉴.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切实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雄伟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校重点学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优先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做好学校思政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强“主阵地”,夯实育人基础。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向全校284个班级120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开展理论研究等任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11门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
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在班子建设、人员配备、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支持和保证。
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党委主要负责人的联点单位。
定期赴学院开展工作调研,了解思政课教学情况和师生的学习、工作、思想状态,帮助解决学院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经过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被教育部、我省列为“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国高校教师基层党组织"样板支部”、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和省级特色教育培训中心。
二、打造“生力军”,强化人才保障。
要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的作用,教师是关键。
校党委坚持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和把关,始终把教师队伍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制定了思政课教师配备、入职、授课及业务提升等相关制度和规定,在严把思政课教师入口关的同时,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思政课教学骨干”培养计划,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培养了一批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
思政作业[最新]
一、《概论》第二次作业:题目: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身体力行开展低碳环保活动、撰写实践活动报告本期第十二周收齐交给任课老师,不允许迟交或缺交二、《概论》课程考核:《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参考选题:1、、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2、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3、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4、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5、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特点6、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研究7、浅论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8、浅析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9、论邓小平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探索10、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11、试论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12、试论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现实意义13、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14、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探析17、论邓小平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18、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政策创新20、浅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系21、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22、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23、"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24、"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5、论邓小平的实践品格与批判精神26、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27、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28、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0、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31、简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32、“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基本总结33、加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34、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36、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38、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内容和意义39、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0、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1、“三个代表”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2、如何理解“以人为本”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45、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46、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47、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题目可另拟,只要符合课本内容方向都可。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基金项目:2022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三全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LJY202246385614);202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0605073100550);2022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2D470);202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B1)作者简介:张凤翠(1981-),女,吉林白山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课程思政、侦查学、网络舆情导控研究。
张凤翠(吉林警察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是构建三全育人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路径。
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提高育人效果,职业院校要不断转变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思政设计制度,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文章从职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三全育人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困境、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职业教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四个方面,对“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建设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1-0025-04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这既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当前,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
因此,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作者:陈运辉曾卫兵罗道全冷文勇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摘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品牌化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优化校内外合作机制和课内外对接机制,逐步形成了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活动有品牌、协同育人有机制、实践教学有基地、实践育人有成效。
改革经验获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并多次受邀交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
循此理念,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十余年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实践活动有品牌思政课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的目的是出精品。
多年来,我们探索和积累了三类品牌性活动:一是着力建设与理论课实践环节相配套的品牌性实践活动,如同学校团委连续15年合办的“新生演讲比赛”。
二是精心打造精品校外实践活动,如与“中国好人网”合作连续8年开展的“帮好人万里行”①(后简作“万里行”)活动,2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超过万人通过课堂交流间接受益。
又如:与大兴区团委合作开展的周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方便学生就近实践。
三是积极开展创新型实践项目。
例如:2018年-2021年,组织拍摄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学校先后制作的4部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通过了北京市初赛(进入参赛前十名),获全国三等奖2次、优胜奖2次。
协同育人有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场域在课外,实践育人本质上是合作育人。
针对社会实践开展难、实效性和持续性不强、受益面有限等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1.完善校内外协同机制第一,与校内相关部门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协同。
在校内,我们从组织、师资、资金和项目四个方面推进与相关部门和二级职能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实践育人。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它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政治学原理的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在政治学原理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旨在检验学生对政治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政治学原理的概念、内容及形成性考核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政治学原理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实践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它包括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政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政治学原理的学习是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实践的重要基础。
学生在学习政治学原理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的联系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政治学原理的精髓。
其次,政治学原理的形成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形成性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政治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形成性考核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原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政治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政治学原理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多样,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形式。
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政治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政治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政治学原理的形成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的联系和运用,掌握政治学原理的精髓。
形成性考核方法多样,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论文写作等形式进行。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政治学原理的学习和形成性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大学思政作业
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考核方式构建初探——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考核方式构建初探——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详细梳理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包括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规律及教学境界,分析本门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意义,罗列教学与考核中的不足。
基于部分不可调控因素,充分考虑高校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内心意愿构建针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考核方式,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考核模式构建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分析《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大学生灌输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观念,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成为“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储蓄后备力量。
本门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为教育者设定的,它综合体现了国家或社会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理想、教学理念,与学生成长受教息息相关[1]。
由于教育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也使得教学目的呈现出不同层次性:首先在国家层面,教育就是政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为了国家建设培养接班人,为社会发展储备力量,因此教育目的必须体现国家建设需求;其次在学校层面,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知识,丰富学生社会见闻、知识储备、情操培养;再次在学生层面,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还要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为受教育者而专门设定的,它综合体现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条件、教学方式,与教育者如何实施教育紧密相连。
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行为与思想上发生转变并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体现了阶段性:首先通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与观念,使受教育者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意识形态,形成定向思维模式;其次通过知识的积累与意识形态的巩固,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受教育者能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使这种行为转变为一种习惯。
211027977_“双高”建设背景下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路径——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双高”建设背景下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路径的可行路径。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二是严抓主体责任,夯实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三是锐意改革创新,全面强化宣传引导力量;四是探索品牌培育,提升学校总体文化实力。
一、“双高”建设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双重挑战度,配合《实施办法》对党委班子成员工作任务的规定,每个部门人员对接相应的党委班子成员、二级单位和部门,通过现场听课、列席会议等方式扎实调研,实时分析汇总问题,提供有效工作指导。
宣传部门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听取思想政治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研讨;充分发挥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力量,研究如何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隔绝的壁垒,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
4.创新指导考核机制,激励形成内生动力。
协同党委组织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按照分类指导、分类考核原则,对应《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理顺、贯通、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职员工政治理论学习的考核。
同时,协同工会、体育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教职员工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守正创新,寓教于乐,在组织多形式活动中,巧妙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精神教育,在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中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二)严抓主体责任,夯实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1.定期分析研判整改,加强安全防范预警。
由宣传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生管理等工作的联动,通过交流、分析、研判,梳理学校层面、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可能存在的制度性、思想性、行为性意识形态安全漏洞和隐患,及时整理汇总分析研判结果,制订意识形态限期整改预案,并指导、督查相关单位和部门整改到位,确保将意识形态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___________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09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我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根本依据,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劲活力。
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论断,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各种复杂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车辆工程学号2010205369 2010 级 6 班孙谦题目及要求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其最大贡献,众所周知,就是推翻了我国长达3000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虽最后的成果被袁世恺所盗取,但其引起的波澜和历史意义,都是不可质否的。
虽然辛亥革命的成就不可忽视,但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其失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反省与深思。
然而,究其失败的原因,我将其分为两部分――社会性与人性。
首先,谈其社会性原因。
革命前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其社会形式与内容都是及其少见的,所以无成功的案例可以参照。
而且当时的中国封建统治时间极长且军阀林立,其社会的阶级性十分严重。
所以,资本主义建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并且帝国主义也不会容许其征服的道路上出现这么大一块绊脚石的,尽管当时的少数先进的中国人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
请注意我的用词,“少数”是及其关键的。
这就是阶级性的最大体现。
中国的特殊社会形态,使先进的思想难以传达到基层,这就无法动员起来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致使革命的根基相当单薄。
并且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实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无法依靠农民群众。
虽有尝试,但因严重的阶级意识而导致了对农民群众的抛弃与指责。
从而失去了革命的最大力量。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其次,再说人性上的原因。
中国人的人性中的好与坏想必每人都有自己的认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有劣根性的,而且还不少。
正是一些劣根性,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失败。
其一,中国人好妥协。
中国的资产阶级领导者幻想依靠向帝国主义妥协退让而使其承认并支持中国革命,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帝国主义不会坐视中国的变强而不管。
并且,革命党人也希望通过向旧官僚、旧军官的妥协来获得更大的支持与力量。
所以,辛亥革命仅仅敢跑了一个皇帝,却没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探索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6期147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 202045145)㊂作者简介:潘恰(1988-),女,硕士研究生,浙江经贸职业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㊂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探索潘 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 要:本文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价值,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㊁课程㊁学校三个维度论述了有效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对策㊂关键词:课程思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 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3198.2021.16.07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高校贯彻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从 思政课程 到 课程思政 的转变㊂从谋篇布局到下棋落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从 小思政 走向 大思政 的全新格局㊂1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价值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掘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价值,实现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㊂根据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㊁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美德教育㊁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㊂2 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由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㊁素养与能力不足,思政授课方式生硬,未深入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 教书 与 育人 两张皮的现象㊂2.1 教师的课程思政 意识㊁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㊂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㊁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能力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㊂长期以来,思政教育是由思政教师 单兵作战 ,高校思政教育处于 孤岛化 的窘境㊂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三全育人 五育并举 的观念尚未树立,对实施课程思政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㊂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有实施 课程思政 的积极性,但缺乏对思政教育的系统理解和应用能力,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㊁规律和话语系统㊂2.2 未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资料,需要专业课教师自己去发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㊂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重视思政教育,没有在教育理念上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思想协调统一,在专业课备课任务重㊁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没有认真实施甚至直接忽略思政教育,导致了课堂思政教育的缺失㊂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德育意识和思政理论能力的不足,无法巧妙灵活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专业需求和岗位职能结合,往往是点到为止,学生还没有理解消化,导致德育效果不明显㊂3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为出发点,从高校实际出发,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就高校如何有效开展 课程思政 改革提出如下对策㊂3.1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强化教师育人能力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㊂高校要为培养高素质㊁专业化的课程思政教师创造条件㊂3.1.1 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㊁主动性㊁创造性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走出思维误区㊂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的深度不够,认为育人只是思政教师的职责,未担起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使命㊂专业课教师不仅带领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学生品格锤炼的引路人㊂3.1.2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教师必须加强理解,改变思路,努力建立适应 课程思政 的理论体系㊂树立正确育人观㊁价值观和教学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不断提炼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步前进㊂通过理论学习㊁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㊂系统学习和领会思政基本理论,充分利用在线思政学习资源,看时事㊁读政策,在线学习思政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视频,消化吸收其中的思政精髓,并融入课程建设中㊂3.1.3 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课程思政研究组㊂该研究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该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商贸教育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6期148标准㊁建设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㊁制订课程思政学期计划,制作课程思政课件,深入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明确思政元素的融入点㊁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㊂3.2 抓好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创新课程育人方式在教学中,要使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遵循教书育人㊁德育为先的规律,创新教学方法㊁丰富教学模式㊁深挖思政元素,提升授课的有效性㊂3.2.1 创新教学方法㊁丰富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立足专业,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寻找专业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学习体验㊂(1)丰富教学方法,在分组讨论㊁情景模拟㊁任务驱动㊁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主动思考,渗透思政育人元素㊂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采用 案例教学法 ,精选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㊁社会现象,创造专业知识与社会实事的交汇点;采用 分组讨论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互动交流,通过交流分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采用 情景教学法 ,模拟工作岗位中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操作根据工作标准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负责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采用 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采用 实验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以致用㊂(2)创新教学模式,推进在线开放课㊁微课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互动交流,达到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㊂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 微时代 下的产物,非常符合当下学生的知识获取习惯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微课 短小精悍㊁碎片化的特点开展教学,学生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欲被激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㊂学生的学习时间㊁学习地点不受限制,能根据实际需求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㊂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变为创造性地主动性地学㊂在线开放课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网络实现了教师㊁学生的快速有效沟通,有利于学习问题的探讨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发表观点,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感悟㊂3.2.2 加强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深挖思政元素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经典案例,加强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深度融合㊂例如,在‘传播与策划“的摄影实践教学中,镜头聚焦乡村振兴㊁脱贫攻坚等主题,挖掘典型人物和故事;在‘数控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等专业的实训环节中,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坚守岗位职责,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在‘会计“‘投资与理财“等专业的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诚实守信㊁廉洁自律㊁坚持准则等思政内容融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分享大中企业的典型案例,强化自力更生㊁踏实工作的价值导向;在‘软件技术“‘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介绍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引出遵守法纪㊁文明上网等观点,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㊂3.3 坚持学校顶层设计,出台相应制度举措学校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总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进一步加深全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理解认识,明确课程育人目标㊁优化教学方案㊁健全评价体系㊂3.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㊂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全员㊁全过程㊁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㊂3.3.2 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建立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同向同行㊁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机制㊂实施校系二级管理,各系建立有效机制帮助教师梳理思政教学任务,加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㊂3.3.3 加强工作考核,强化激励引导树立正确评价导向,使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成为评教的重要考核指标㊂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丰富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方式,增加评价比重㊂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㊁课程分类建设项目的选题范围,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经费资助和建设保障㊂4 结语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筑 大思政 育人格局,扎实推进 课程思政 改革,做好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必将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里㊂参考文献[1]成桂英.推动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18,(9):67-70.[2]杜丽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8):61-64.[3]熊素娟,祝志勇. 在线开放课程 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78-83.[4]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 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18,(03):64-69.[5]王石,田洪芳.高职 课程思政 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28.。
课程思政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课程思政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①张荧荧,杨志鸿,邹英鹰,徐若冰*(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云南昆明650500)随着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树立技术过硬、品德优秀人才的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充分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程思政全面概括了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的地位,以及发挥各类专业课程中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
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把思政教育进行有效开展。
病理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讲授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是每个专业的医学生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
如果我们能将思政理念与病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发掘病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是培养医学生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扩充,医学模式从单一的“治病救人”,发展到疾病的预防和保健,从只关注“生理健康”转向“生理”和“心理”健康。
这些变化都与人民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医学教育目标中和与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充满了对患者关怀的人文主义精神,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医患合作。
病理学教育在医学生医学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对教师非常依赖的阶段,同时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基础学科教师应当手把手牵领着学生学习。
进入大学校园后,学生行为相对自由,思想得到解放,互联网的瞬时交互与超时空共享给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真伪难辨、褒贬不一。
国内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社交方式和平台刺激了年轻人语言学习与表达的欲望,也带来了多元思潮、多种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冲突。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05.28•【文号】教高〔2020〕3号•【施行日期】2020.05.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已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从实践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2010202289(段泽先)2010 级07 班从实践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用唯物辩证法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唯物辩证法方面来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结合。
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自然先的人的存在而存在,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从自然那里得到人赖以生存的资料。
同时,自然也需要人的保护和维持,需要人适当采取,维持生态的平衡。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竭力的从自然那里获取、掠夺,而自然在人类面前却又是脆弱的,它经不起人类的毫无休止的索要,超过自然所能承受的能力,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最终引发各种各样的灾害。
因此,人与自然正面临着一种困境。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然而,整个人类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
西方近代哲学把人作为自主、自为、自由的理性行动者,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人可以通过认识世界、控制世界和利用世界来牟取人类自身的幸福。
因此,人在与天地间过高的强调自己的存在,把自己定义为世界以及自然的主人。
人们就肆意的掠夺自然,并试图掌控自然以自然来为人服务。
当人的主体性被抬升到不恰当的位置是,就出现了仅以人的需要去评价他物的价值。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这种思想便会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从而使人走进了实践的困境。
二、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的走进这一实践困境的?人类进入这一实践的困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曾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
当时,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由于天然食物供给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人类为了生存,聚居在自然条件优越、天然食物丰富的区域,形成了利用原始技术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仅能维持个体延续和繁衍的低水平物质消费方式,以及以家庭与部落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与平均寿命都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然后进入了农耕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在整体保持和谐的同时出现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和谐。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的基础,它包含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
在政治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性考核册是一种常见的考核方式。
下面我们将针对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的题目进行解答。
1. 什么是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包括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政治学原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则,为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2. 政治学原理的形成是如何进行的?政治学原理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探讨中逐步形成的。
它既包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观察和总结,也包括对政治理论和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政治学原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探索。
3. 政治学原理的作用是什么?政治学原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政治实践。
政治学原理为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
二是促进政治理论的发展。
政治学原理是政治理论发展的基础,它为政治理论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三是推动政治学科的进步。
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推动政治学科的不断发展,为政治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
4. 如何学习和掌握政治学原理?学习和掌握政治学原理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政治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建立起系统的政治学知识体系。
其次,我们要结合政治实践和理论研究,不断地深化对政治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们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政治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政治问题分析和解决中,不断提高我们的政治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5. 政治学原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政治问题的不断变化,政治学原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未来,政治学原理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创新。
浅谈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谈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发布时间:2021-09-03T14:03:19.70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0月上作者:赵党锋[导读] “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
新疆艺术学院赵党锋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49摘要:“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
如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挖掘学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学评教”体系构建为抓手,研究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学评教”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功能及要求。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
如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挖掘学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标决定方向,它既是我们实践的出发点,也是实践的落脚点。
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走向和实效。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教”体系概述课程思政“学评教”,是指在班级中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由参与调查评价的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和自身意见,对被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评定的一种教学评价方式,是反映学校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意见的指标体系。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精选4篇)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精选4篇)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状况报告篇1目前我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难度比较大,全国也还没有成熟的阅历可供借鉴。
我们学校主要是在《高校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做了一些初步探究即怎样将思政课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
“隔行如隔山”,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相差较大,但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
思政课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后两个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由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冲突观、量变质变观等等,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和我校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本身就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为此,我院教务处要求专业对应性比较强的老师,比如财会类、营销类专业、设计类、艺术类、环境类等专业老师把握和运用好属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是熟悉世界熟悉社会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政课中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我院教务处也要求其他专业老师可以逐步接触、学习和提高;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
思政课教学比较重视理性分析和规律力气,专业课老师借鉴思政课老师课堂语言的规律性、深刻性,可以加强专业课教学的说服力,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可以关心同学转换视角思索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
比如我校环境艺术课程的老师在讲废水治理、空气检测等课程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用简洁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爱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三个句子,就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19.09.18•【文号】教师函〔2019〕8号•【施行日期】2019.09.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教师函〔2019〕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为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已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9年9月18日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中小学思政课关键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现就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准确把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时代要求1.现实紧迫性。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讲好中小学思政课,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8.14•【文号】•【施行日期】2019.08.1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年8月14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现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要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存在短板,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原则及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原则及路径作者:唐晨诗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22年第08期摘要:高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树立正确党史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内在要求。
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人民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四大原则。
为此,高校应将党史学习教育做好“四个融入”:一是融入党建工作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党史学习机制;二是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提升教师队伍对党忠诚的信念;三是融入高校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增强理论成果和实践服务的良性互动;四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党建基金项目:东莞理工学院202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以伟大建党精神构筑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2021SZ06)。
作者简介:唐晨诗,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助教(广东东莞523830)。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8-0122-04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
他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党建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深刻揭示了党历经百年奋斗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
这对推动高校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逻辑(一)有利于广大师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是开展学习教育的前提。
“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
”[1]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2009203141 09级6班
题目及要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永远都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层次清楚,论述全面,不完全雷同,5号宋体,要点用黑体,字数不少于1000字,A4纸打印)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
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
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真正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真正代表中华民族利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正是不断获得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的过程,而这个人民认同正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它是政治权力和权威的社会基础。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洗礼的共产党政权具有无可比拟的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只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就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不能很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就会遭受损失;如果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失败。
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就是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改革和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工作成效如何,都必须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终检验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实现和发展人民的利益,我们推进改革和发展才能始终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巨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通过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先进的制度、有效的机制,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进行有效的斗争。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代表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全部工作,符合科学规律和客观实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做不到这一点,代表人民利益就是空话。
人民群众从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中,看到了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所以始终拥护和支持我们党,使我们党成为一个强大的有力量的党,一个不可战胜的有发展前途的党。
得分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