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高考语文 3.6 明朝散发弄扁舟 渔父 形象解读作文素材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教学设计:第三专题 第1课《渔父》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教学设计:第三专题 第1课《渔父》Word版含答案

《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介绍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导入新课。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2.问题②:文中对话有几处?投影对话①对话②,补充“对话”③,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是生死抉择的行动“对话”。

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对话①:请学生概述内容。

分析渔父的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的宗族事务。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的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的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的屈原。

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的三种解释①“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②“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③“这步田地”,对应下文“是以见放”。

潜台词:不必至于斯分析屈原的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

这里的“众人”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是泛指楚国所有的人,而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的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的人,此处应是屈原的愤激之词。

上海卷高考优秀精选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上海卷高考优秀精选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上海卷高考优秀精选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中国精选作文网(T262)网友原创文章 > 高考精选作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

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

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

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

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沉醉于《一帘幽梦》,某丙……我突然感到一种失落,仿佛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

于漪教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

”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

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诗意的美妙会成为纤细的火柴微火,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可是,今天迅猛发达的信息时代,文学天空中的明月却其实不皎洁。

审视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我们心中的宁静便注定要被打破。

有多少人知道茨威格?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到赵万里“静水流深”的意境?不敢说,我真的不敢说。

毋庸置疑,时代潮流浩浩汤汤,今天我们的生活充斥了快餐文化,更有所谓“哈韩哈日”之风侵袭。

快餐文化、商品化文化符合了当前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符合了争分夺秒一族的审美需求,也契合了青少年充满好奇与梦幻、极易为新鲜事物所动的心理特征,这才得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这样的文化生活充满刺激、激情与快感,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汉语真正质朴感人的诗意之美与人文关心,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也愈走愈远。

它所造成的决非仅是几句诗的遗忘,更是心灵诗意与真正深刻隽永人文天堂的幻灭,是更多单纯美妙情感的流离失所。

与之对立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观点的滋生和所谓大众文化的蔓延,实则是缺少文学修养的低俗和对通俗文化的无端膜拜。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1.渔父是如何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2.《渔父》一文是如何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成效?自主研究渔父飘但是去了,带着他的浅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单考虑。

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感觉特别遗憾,他莫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方说去国或许隐居,就像渔父同样。

文法导析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文中塑造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一个是一直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杀身成仁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

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内心的话语,运用这类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刚毅不屈的质量。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试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绘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破了凡间的纷繁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泰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望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峙面而存在的。

面对社会的黑暗、浑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

他一直固守着人品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品精神,情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浑浊的凡间狼狈为奸,固然理想幻灭了,但天长地久,始终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行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狼狈为奸。

不论我们用哪一种方式生活,也不论我们身处如何的环境,都要铭刻——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干,但是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 悲壮”之路。

高二语文“渔父”专题阅读

高二语文“渔父”专题阅读

高二语文“渔父”专题阅读选编仲亚贵渔父意象文化解析“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特殊审美蕴藉的重要意象,文人们不仅在诗作中反复吟咏,甚至在自己的别名雅号中,也大量采用“渔”字,如“七泽渔隐”(宋・任公辅)、“三潭老渔”(清・关键)、“淮海遗渔”(清・胡从中)等。

有的还直接取在名字里,如李渔,号笠翁。

在仕与隐对立又互补的精神结构中,“渔父”一直是古代士子们颇为青睐的典范形象。

“渔父”作为一种具有原型意味的文化现象,展示着文人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一、由隐而仕:沽名钓誉、意在王侯自从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具有官本位意味的判断价值以后,它便成为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出仕作官成为士人们的正当职业或唯一出路。

然而有幸踏上仕途者毕竟有限,那些被挤下去的,以及站在旁边观望的人,便开始另寻其他途径。

于是,有人发现,人们有一个舍近求远的习惯心理:距离越近人们越容易忽视他的好;距离远的,即使不了解,也会盲目地认为其好。

作为统治者,他看到的多是一心入仕的文人,也就对这种文人的渴求以及他们的才能习以为常了。

反而是那些根本不把入仕当回事儿,或故意远离仕途的人,却极大地吸引了统治者的注意。

历代也确实有不少人以布衣身份直取卿相。

例如殷商时的傅说、三国时的诸葛亮、东晋时的谢安等等,不胜枚举。

这种布衣卿相、一步登天的仕进之途,无疑具有传奇色彩又极具诱惑力。

所谓“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岂不快哉!虽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幸运儿寥若晨星,但对中国士文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早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就说过:“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宋人陈景元在为《庄子・徐无鬼》篇作注时说:“后世山林养浩者,有借岩居之高为化路之捷,遂无真隐矣!”可见,“避世垂纶”的渔父也许并不想终生垂钓,“莫道渔人只为鱼”,手中的钓杆莫不是终南捷径的一根拐杖。

既然隐逸有可能成为官员,那么就会出现“身在江湖,心系魏阙”的隐士。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王开东
【期刊名称】《新高考(高二语数外)》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rn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穿越经过,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王开东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2.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3.《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比较
4.《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关系考辨
5.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语文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作文素材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一个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那一个〞。

它不断出现,不断被书写,成为隐逸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

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

要考察隐逸文化,要研究古代文人的隐秘心理,很有必要对渔父形象做一番探讨。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中。

文章中的渔父须眉皆白,智虑高超,仙风道骨。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归真也。

〞〔《庄子·杂篇·渔父》〕渔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所谓的“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而渔父所谓的“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是道家清静无为的观念和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价值观的一次微妙的碰撞。

最终,孔子为渔父的思想所折服,如梦初醒,甘拜下风,尊渔父为圣人。

累累假设丧家之犬的孔子,似乎恍然明白了自己“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个故事明显是伪作,当是后世道学者借助庄子对孔子的冷嘲热讽。

真正的渔父形象的源头还是《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何处散发弄扁舟高考满分作文

何处散发弄扁舟高考满分作文

何处散发弄扁舟高考满分作文引言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能否取得好成绩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而在高考的作文中,如何能够写出一篇让人眼前一亮、得分高的作文,是许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何处散发弄扁舟高考满分作文的要点和技巧。

正文1. 明确主题在写高考作文时,首先要明确主题,不可偏离主题。

针对本标题,我们应该围绕“散发弄扁舟”和“高考满分作文”两个关键词展开思考。

可以从散发的含义、弄扁舟的象征意义以及高考满分作文的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展开。

2. 理解“散发弄扁舟”在标题中,散发弄扁舟是一个比喻的意象。

散发意味着传播、散布,弄扁舟则是表达方式。

这个比喻意味着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将思想和观点散发出去,同时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3. 高考满分作文的要素要写出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需要具备以下要素:•主题鲜明:文章要有明确的主题,突出的中心思想。

可以通过引用典故、提问引发思考等方式来突出主题。

•观点明确:在书写中,要表达出自己明确的观点。

可以通过列举事实、举例论证等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逻辑严密:文章结构要清晰,论述要有条理。

可以通过分段、使用连接词等方式来让文章的逻辑更加严密。

•用词精准:要使用恰当、得体的词语,不要使用难懂或过于简单的词汇。

可以通过积累词汇、多读优秀作文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词汇水平。

•语法准确:要注意语法的正确性,不要出现犯语法错误的情况。

可以通过多做语法练习、背诵语法知识点等方式来提高语法水平。

•篇章完整:文章要有一个完整的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可以通过写作大纲、提前规划好篇章结构等方式来确保篇章的完整性。

4. 写作技巧为了在作文中体现出“散发弄扁舟”的意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写作技巧:•比喻和象征:在作文中可以使用比喻和象征,将散发和弄扁舟的形象贯穿全文,取得鲜明的修辞效果。

•感叹句和疑问句: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来表达自己对于散发弄扁舟的看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3.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4.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难点:探讨渔父形象的文化内涵。

●设计思想《渔父》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仅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模块,为高二下学期的学习内容。

学生在高一阶段对《离骚》(节选)一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本文中的屈原生平与屈原思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十多篇浅易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

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后,又逐步接触了几十篇各有一定难度的的文言文,积累了更多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语感,对古人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渔父》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自读、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文言文的学习。

●教学资源1.屈原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2.本文作者。

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I)【教学目标】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具】电脑、投影仪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

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

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儒家道家入世出世【课件展示】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小结】6【写作小试】:教师: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江苏省田家炳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渔父》课件

江苏省田家炳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渔父》课件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
放为?”
•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 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污浊肮脏,您为什么不搅 浑泥水、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 您为什么不跟着吃那酒糟、喝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汁?为 什么您偏要遇事深思,行为与众不同,以 至于让自己被放逐?”
• 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同流合污。再 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 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 怀王疏远了屈原。 •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但是楚国还是 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 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 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再次被放 逐。 •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 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 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 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的形象?塑 造这一形象有何目的? 自由旷达,随遇而安, 与时推移,乐天知命, 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渔父”是楚辞首创的文学形象,后成为中国文学中的 传统意象。渔父是真正的隐士,寄托了中国文人对与 世无争地超然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文人志士往往 在人生窘困时以“渔父”为题材,借渔父垂钓之
背景介绍
读准字音:
渔父 枯槁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受物之汶汶 莞尔 鼓枻 濯洗
解释字词:
渔父 圣人不凝滞于物 自令放为 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江苏省响水中学2014高中语文《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2、过程与方法:揣摩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课时数:1节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激趣导学:“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重点讲析。

第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第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第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直面人生问题探讨1渔父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直面人生问题探讨1渔父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渔父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阅读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后一篇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提示,本单元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探究意识。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围绕“生存与毁灭”组织学习材料,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第二板块“真的猛士”在第一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存选择”的问题,看看鲁迅笔下“三一八”这个历史瞬间中种种的人生造型,在具体文本情境中拓展深化认识,学会人生的选择。

《渔父》屈原,纯真的诗人啊!你绝不肯唯唯诺诺以保平安,在冷漠、诬陷、迫害交织成的罗网中,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你苦谏,你呼号,你抗击狂风暴雨,你慨然面对沉重的命运!你被投掷于大荒,披发抚剑,开始了无尽的漂流;独立在苍茫的暮色里,仰天长啸;穿行于荒草蓬蓬的湖畔,低头苦吟。

世道浑浊,众人皆醉。

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生,你庄严地选择了你的道路,像一颗流星陨落于大海。

一声爆裂,一阵青烟,你在滚滚的江流中熄灭了自己的生命。

你去了,但哺育了世世代代人民的滚滚的江流,淹没不了你生命的火焰。

一道炫目的霞光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穿过漫漫的长空,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

《报任安书(节选)》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见胜于时间,是韵味。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你疲惫的心灵仍在高及仙境的地域流连,它牵系着万古众生。

你不忍使《史记》夭折,不忍让历史凝滞。

你可知道,你用你唯一的“不忍”打赢了这场人生之赌。

你可知道,你这唯一的“不忍”比任何东西都值得。

你与《史记》的情缘,终于使你找到了通往人生至境的秘笈。

你与历史的牵手,自然而然地沁出了霜笼月罩的气韵。

《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的确是个“幸福者”,因为她是理想的实现者。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渔父[基础运用层]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憔.悴(qiáo) 渔父.(fù)凝滞.(zhì) 淈.其泥(ɡǔ)B.泽.畔(zé) 鼓枻.(yì)沧.浪(cānɡ) 歠其醨.(lí)C.宁.赴(nìnɡ) 枯槁.(ɡǎo)弹冠.(ɡuàn) 濯.吾足(zhuó)D.莞尔(wǎn)皓.皓(hào)汶.汶(wén) 自令放为.(wéi)B[A项,“父”应读fǔ;C项,“冠”应读ɡuān;D项,“汶”应读mén。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见.放见:表被动憔悴颜色:脸色颜色..B.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而笑莞尔:微笑的样子渔父莞尔..C.鼓.枻而去鼓:敲打自令放为.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D.可以濯.吾足濯:洗遂去.,不复与言去:前往某地D[D项,去:离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安能以.皓皓之白B.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C.沧浪之.水清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子非三闾大夫与.不复与.言D[A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用;B项,两个“而”均表修饰关系;C项,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助词,吗;介词,跟,同。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憔悴A.颜色..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枯槁B.形容..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于物C.圣人不凝滞..凝滞:拘泥,执着;今指不知道变通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地举起C[C项,凝滞: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5.下列加点词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鼓.枻而去B.乃歌.曰C.行.吟泽畔D.安能以皓皓之白.C[ A项,鼓,名词作动词,敲打。

苏教版-语文-高二至2018苏教版必修五学案 专题三文本11渔 父

苏教版-语文-高二至2018苏教版必修五学案 专题三文本11渔 父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

屈原接受了雨最后的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汨罗江记录下了这一瞬间,这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脊梁。

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了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

不料飞来横祸,险些葬送了旷世奇才。

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中华史传的千秋伟业。

模糊的人物、久远的事件在他的笔下渐渐清晰,所有的屈辱、血泪化成这本熠熠闪光的史册。

在旧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动势力气焰嚣张。

若在这风雨如晦的年代,你将何去何从?历史上那些为了祖国而甘愿流血牺牲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

鲁迅先生用血泪为墨,真实记录下这样一位巾帼英雄,在黑色的时代背景下,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渔父.()(2)枯槁.()(3)三闾.() (4)弹冠.()(5)汶汶..() (6)宁.赴湘流()(7)莞.尔() (8)濯.()二、词语理解1.解释加点的词(1)屈原既.放:(2)何故至于..斯:(3)渔父莞尔..而笑:(4)鼓.枻而去:(5)可以濯.吾缨:2.通假字子非三闾大夫与.:3.一词多义(1)游⎩⎪⎨⎪⎧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刃有余: 秦时与臣游.: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2)举⎩⎪⎨⎪⎧ 举.世皆浊我独清: 何故深思高举.: 戍卒叫,函谷举.: 杀人如不能举.:(3)见⎩⎪⎨⎪⎧是以见.放: 图穷而匕首见.: 未得与项羽相见.: 慈父见.背:4.虚词归纳而⎩⎨⎧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渔父莞尔而.笑:5.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古义:今义:(2)形容..枯槁古义:今义:(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安能以皓皓之白.:(2)鼓.枻而去:(3)乃歌.曰:四、特殊句式(1)屈原既放:(2)是以见放:(3)圣人不凝滞于物:(4)自令放为:(5)安能以身之察察:五、语句翻译(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课件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渔父》课件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高高地举起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濯吾缨”“濯吾足”的不同变化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 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 了想像空间,同时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反衬,衬托出屈原形象的 高大,德行的高洁。
• 3.本文以简洁凝练的文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能否看出两个 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
【答案】 (1)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2)新浴者必振衣 (3)受物之汶汶者乎 (4)安能以皓皓之白 (5)可以濯吾缨 可以濯吾足
屈原(约前 340-前 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思想家、政治家。
• 他出身贵族,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 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 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 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 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 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 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渔 父》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讲义: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渔 父》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知背景]关于本文,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众说纷纭。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而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

本文则应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抄录,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做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知常识]1.《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篇中大量引用了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的内容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

2.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一个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那一个”。

它不断出现,不断被书写,成为隐逸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

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

要考察隐逸文化,要研究古代文人的隐秘心理,很有必要对渔父形象做一番探讨。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中。

文章中的渔父须眉皆白,智虑高超,仙风道骨。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归真也。

”(《庄子·杂篇·渔父》)渔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所谓的“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而渔父所谓的“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是道家清静无为的观念和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价值观的一次微妙的碰撞。

最终,孔子为渔父的思想所折服,如梦初醒,甘拜下风,尊渔父为圣人。

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似乎恍然明白了自己“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个故事明显是伪作,当是后世道学者借助庄子对孔子的冷嘲热讽。

真正的渔父形象的源头还是《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这个则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一次真正的碰撞,火花四射,精彩绝伦。

《楚辞》的本意,恐怕是要借助渔父来衬托屈原的高迈。

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执著、决绝、不苟且、不合作、不低俗,明知不可而为之,始终坚守着人格高标,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放声呐喊,纵然理想破灭,也要精神清洁。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飘然离去,一曲高歌,随风而逝,不复与言的渔父形象,反而给后人留下更为巨大的想象空间,成为或仕或隐者的一种理想寄托。

从《离骚》开始,中国的文人就被一种寻找、追求和向往的热情所充溢。

不管这种期待何等渺茫,亦不管这种探寻何等徒劳,文人总是难以停止探求的脚步。

他们的向往,总是在水一方,像反复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奔赴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异常强烈,只是苍龙永远在前,长缨却不知何时在手?一股难言的苦涩充斥心头。

正如希罗多德的《史学》所言:“人们所知道的最凄绝的悲痛,便是奋力去做许多事,却又一事无成。

”伟大的文人总是伴随着伟大的痛苦,这种痛苦超出了一己之悲,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情感模型。

好在我们还有渔父,给失意的文人寻找了别一种人生和出口。

乐天知命,与世推移,任凭尘世纷纷扰扰,我自恬然自安。

这就是渔父的立身处世。

面对一池碧波,卸去满身疲乏,也无风雨也无晴。

功名富贵与我何加焉?仕途经济与我何加焉?这是文人走出“读书只为稻粱谋”的伟大一步。

也是渔父身上最激动人心之所在。

然而,这种脱离现实的对抗实际上是苦痛的,也不为主流价值所趋向。

但也许正因为它拉开了和现实的距离,反而又充满了一种乌托邦式幻灭的美感。

历史上最著名的渔父有三个。

其一是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曳而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这一小段之中,有很多重对比,意味深长。

第一层对比是庄子和楚大夫。

一边是轻松自若的濮水垂钓客——庄子,一边是满面尘灰的仕途奔波人——楚大夫。

谁更能享受真正的生命乐趣?第二层对比是庄子的两种选择。

一边是楚国的相国高位,居庙堂之高;一边是濮水的烟波钓叟,处江湖之远。

哪一种更能激活出生命的云淡风轻和丰润灿烂?庄子也知道,“此可对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于是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曳尾涂中”?这又是一重对比,两种选择的鲜活对比。

难怪两个被仕途经济冲昏头脑的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最美妙的隐喻还有,朝廷的香火缭绕,可能正是污浊之所;而拖着尾巴的泥淖之所,恰恰又是清洁之所在。

这就是庄子的选择,冷眼看穿,却又热肠挂住,永远保持自己的清洁,守护好自己的灵魂处所。

继承庄子衣钵的则是严子陵,他拒绝了好朋友刘秀的三请四邀,隐居在富春江畔——垂钓。

这是渔父语词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庄子还要“庄子”。

光武帝是有道明君,又是严子陵最好的玩伴,对严子陵又极为推崇。

在屡次请严子陵未果后,刘秀亲自写信,言辞恳切:“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

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

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

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

”严子陵终于抹不过朋友的脸面,来了。

光武帝和他同榻而眠,晚上严子陵的臭脚竟然搁到光武帝的肚子上去了,光武帝也不以为意。

这一方面,可见光武帝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又可见他们哥俩当年的兄弟情深。

免除了“伴君如伴虎”的祸患,严子陵只有荣华,只有富贵,只有功名,只有利禄。

但他还是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严子陵是一个真正的渔父,他的出现给渔父意象增添了许多的浪漫情怀。

难怪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对他顶礼膜拜:“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清初浙派版画的力作《无双谱》则赞之曰:几人无故上云台,心事含羞未许猜。

名利当头叹归隐,清风拂水报招徕。

同眠卧榻真天子,六合难搜高士才。

不过茫然寰宇下,容他独自发闲呆。

(《无双谱》,版画著作,配有乐府诗,为绍兴人金古良所著。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还曾特意去游览严子陵的钓台,并写下经典散文《钓台的春昼》。

庄子的归隐,是要保持清洁,担心被世俗沾染,更害怕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严子陵则是纯粹的归隐,湮没在山光水色之中,这是一种真正的天人合一。

历史上的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而严子陵则不论邦有道与否,我自隐逸,万钟与我何加焉?与这两个渔父构成绝妙比对的则是姜尚,他的钓饵是自己的绝世才华,而钓的大鱼却只有文王一个。

所以,他必须用直钩,用自己的苍颜白发,用自己的一腔孤傲,引起世人哄抬关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炒作。

姜子牙终于钓来文王,出阁为相,成就自己的宏图大业。

两种渔父,两种走向。

一个选择儒家,一个选择道家,一个具济世情怀,一个有隐逸风范,如何论优劣?何必分高下!闻一多曾经说过,围绕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只有两个字——仕与隐。

要不先仕后隐,要不且仕且隐,要不先隐后仕,即使是不仕不隐之人,他内心中的痛苦也是可想而知。

中国文人总在儒家和道家之间徘徊,穿梭。

要而言之,文人选择“仕”能做到百分之百,文人选择“隐”,却万万做不到百分之百。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人世的,也是没有的。

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

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连老子也说“吾不能学太上而忘情也”,遑论其他人?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这就是严子陵的价值所在。

更多的渔父则是寄情于山水,相忘于江湖。

除了这样,还能怎样啊。

想起了我最喜欢的一首无名氏的词,可做这种心情的注脚。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每个文人都像卞和献宝一样,要把自己的玉一样的美德贷于帝王家,哪怕被砍掉一条条腿,也在所不惜。

卞和泣血是中国文人共同的悲剧。

文人何曾想做一个渔父啊,实乃报国无门、功业未遂而归隐江湖也。

现在我们回头研究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是渔父,而不是其他。

渔父这个语词的背后到底叠加了哪些东西,从而被文人相中、接受、书写和鼓吹?渔父成为最重要的意象,可能来自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是屈原。

屈原披发行吟泽畔,在生死抉择之间,需要一个人来对话,揭示自己的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因为在江畔,最该遇见的自然就是渔父,构成主客对话的“客”,这是自然的逻辑。

渔父是老年男子,历经沧桑,风云看惯,淡薄尘世,能够提高对话的含金量和话语价值。

渔父的出现当然是偶然的,但隐逸文化、出世文化聚焦于渔父却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惟有渔父才好引出颇有道家特色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歌词大意是,沧浪之水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冠缨;沧浪之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泥脚。

渔父不强人所难,不愠不怒,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足见其淡泊和修为。

那么,为什么要引出《孺子歌》呢?因为《孺子歌》大有来历。

据《孟子·离娄》记载:孔子曾听孺子唱过这首歌,孔子听歌后,告诉他的学生:“清,才能洗冠缨;浊,只能洗泥脚。

清还是浊,是由人们自己选择的啊。

”孔子非常注重士人的人生抉择,提倡人要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但是在中庸思想的指导下,又主张“用舍行藏”。

孔子称赞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出来做事;不用呢,就隐居起来。

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啊。

”也就是说,儒家和道家有时候也能并行不悖。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照散发弄扁舟。

”就是说,“入世不称意,才要出世;仕途不称意,才会归隐。

”这也许就是渔父最终飘然而去,放歌一曲的原因吧。

其次是渔。

《诗经》中说,“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诗经·卫风》)就是说,上古时期,垂钓虽然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但是“岂不尔思”已经包含一种别样的情致。

特别是渔者,荡舟于碧波之上,隐没于绿荷之中,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让人清静高远,得意忘言。

在庄屈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渔父不仅没有了谋生之苦,反而多了几分闲情野趣,最能寄寓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三是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