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最新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最新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最新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重视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数学素养。要将历史、文化、哲学等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的美感和思想深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1、课程定位

数学是一门以数与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对科技进步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和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对于形成人类的理性思维和促进智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功能,是学生研究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它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

2、课程理念

1)构建必需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确保学生研究“必需的数学”,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内涵的界定,在理论与方法上应是最基本的,在现代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中又是最广泛的。要构建既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必需基础的数学课程。

此外,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还要确保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需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2)内容精简、实用,体现选择性和弹性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范,是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数学推理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和科学问题

的建模和求解;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沟通能力,使其能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有效的交流。

二、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应用三

个方面:

1. 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函数与方程、概率与统计等基

础知识;

2. 数学方法,包括数学推理、数学证明、数学计算等数学方法;

3. 数学应用,包括数学在工程、科学、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

建模和求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有效的

交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通用素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以服务于专业课为目的,按照“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加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的原则,制定适合中职数学教学的新大纲,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二、参考课时

104课时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二)知识目标

掌握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所必须的数学知识。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内容纲要

五、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递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需求为主线,以服务专业为目标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六、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学安排建议

数学在三个学期内完成。每周2学时。

2.教学方法建议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专业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专业课程标准

开县巨龙中等职业学校

数学专业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本课程主要是注重实用性、提高学生基本计算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较差。数学知识是学好其他各专业知识的工具。编写此教材,我们力求坚持科学、适度、适用的原则;力求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规范;力求满足专业技能教学需要;力求遵循最基本、反复练的方法。以此促进技能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实现我们让学生真正掌握一至二门突出技能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建立数学模型,使之渗透到各专业的实际运用。

四、主要内容和大纲

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采用探究或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动机,增强自信。

(2)本课程关键要注重“最基本,反复练",训练和指导等有机结合,教者可适当补充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实际应用题,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补习和巩固数学知识,也使数学知识成为帮助以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工具。

(3)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数学与各专业、生活和工作更加贴近,有机的融合,为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提供保障。

(4)根据各专业需求可选、删部分章节使用。

2、教学评价

(1)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

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是技工学校的一门主要文化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说有如下性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

形成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引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专业技能

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知道;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方法指导;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是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初步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2. 努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视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

处理、体系构建等基本能力;

3. 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 逐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等职业院校

前言

1.1课程基本信息

本课程总课时数为290学时,适用于3+2教学班级

1.2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集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方法。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中的列举法,理解性质描述法。

3.理解空集、子集、真子集和全集的概念,理解集合相等与包含关系,

掌握集合的交、并、补的简单运算。

4.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二、重点:集合的表示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三、难点:集合的性质描述法,充要条件

第二章:不等式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比较实数大小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4.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会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5.能用解不等式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三、课程结构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公共基 础课性质和目标,基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应用性和多样性,兼顾中等 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设定本课程由三个模块构成。
4
(一)课程模块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 基础模块包括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是பைடு நூலகம்中阶段数学 学科的基础内容。 拓展模块一包括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是基础模块内 容的延伸和拓展。 拓展模块二包括七个专题和若干数学案例,是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促进专业 学习、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的拓展内容。 各地与各校可依据地方资源、学校特色、教师特长、专业需要及学生实际情 况等方面,自主确定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的教学内容。
5
学时安排 9 11 12 13 21 17 13 12 108
模块 拓展模块一
拓展模块二
一级内容 基础知识
函数 几何与代数 概率与统计
专题与案例
二级内容 充要条件 三角计算
数列 平面向量 圆锥曲线 立体几何
复数 排列组合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统计 数学文化专题 数学建模专题 数学工具专题 规划与评估专题 数学与信息技术专题 数学与财经商贸专题 数学与加工制造专题 数学案例(数学与艺术、数 学与体育、数学与军事、数 学与天文、数学与风险等)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一、课程的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体来说,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具备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数学课程的任务是:

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三、任务单元划分

四、考核方式

建立过程考核(任务考核)与期末考核(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55%,

期末考核占45%。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应考虑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

教材内容的选取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选取与学习、工作、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内容的选取还应注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具有前瞻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环境的变化,逐步开发并完善教学辅助、实训操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二)教学建议

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职业模块的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三)师资建议

1.充分熟悉基础知识的有经验教师;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基本信息

本课程总课时数为290学时,适用于职高教学班级。

1.2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集合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方法。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中的列举法,理解性质描述法。

3、理解空集、子集、真子集和全集的概念,理解集合相等与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交、

并、补的简单运算。

4、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二、重点:集合的表示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三、难点:集合的性质描述法,充要条件

第二章:不等式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比较实数大小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

3、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4、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会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5、能用解不等式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学校教科室

2019 年7 月

目录

目录

**学校教科室 (1)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任务 (3)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3)

(一)学科核心素养 (3)

(二)课程目标 (5)

三、课程结构 (6)

(一)课程模块 (6)

(二)学时安排 (6)

四、课程内容 (7)

(一)基础模块 (7)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7)

第二部分函数 (9)

第三部分几何与代数 (11)

第四部分概率与统计 (13)

(二)拓展模块一 (13)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4)

第二部分函数 (14)

第三部分几何与代数 (15)

第四部分概率与统计 (17)

(三)拓展模块二 (19)

五、学业质量 (23)

(一)学业质量内涵 (23)

(二)学业质量水平 (23)

六、课程实施 (26)

(一)教学要求 (26)

(二)学业水平评价 (27)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9)

附录1基础模块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30)

附录2拓展模块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建议 (32)

附录4拓展模块学业质量要求 (36)

(34)

(五)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

附录

附录1 基础模块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建议 (35)

附录2 拓展模块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建议 (37)

附录3 基础模块学业质量要求 (38)

附录4 拓展模块学业质量要求 (42)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现实

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为其未

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和统一数学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水平。

一、课程目标。

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具备以下能力:

1.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统计与概率等方

面的知识;

2.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3. 具备数学建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课程内容。

1. 数与代数,包括数的性质、整数、有理数、无理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

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几何,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培养学生的几何

图形分析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函数,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函数分析和运用能力;

4. 统计与概率,包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以及概率的

基本概念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推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情况、实际运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评价可以采用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制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要求。中职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首先,中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包括数的认识和应用、代数式的计算、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和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和思路。

其次,中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包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图表的绘制和分析、概率和统计的应用等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培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另外,中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培养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中职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根据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

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中等

职业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总体要求和规范,是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对中等职业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包括: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使其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使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二、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实际技能三个方面。具

体包括:

1. 基础数学,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与图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2. 应用数学,包括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际技能,包括测量与计量、数据处理与分析、图形绘制与分析等内容,旨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实

践性教学。具体包括:

1. 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悟数学知识;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实践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

(初稿)

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一、课程的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体来说,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具备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数学课程的任务是:

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为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

3.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自身发展,转换职业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课程内容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数学基础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知识基本平台,平台的标准比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适当降低,以代数、三角的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与生活实际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联系,增加趣味性与可读性,降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降低推理和证明的难度,强调低起点、可接受、重应用的原则,使学生愿意学,学得懂,学了会用,让数学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提高,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课程内容体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

课程内容体现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功能,涵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以模块的形式设置课程内容,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实际,贯彻“实用”和“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选择并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

3.课程内容体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达标的理念

课程内容设置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差异,课程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利于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步达标。

4.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投入与产出、市场预测、股市交易、存贷利息、保险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倡导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加强直观性,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训练学生学会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数学软件和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6.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变化,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应当照顾学生的差异,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已经实行学分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实行不同层次的命题方式,根据考核成绩确定学生获得的相应学分。

三、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时数

(一)基础知识(20——30课时)

1.实数概念。要求理解(2——3课时)

2.实数运算。要求掌握(2——3课时)

3.绝对值。要求掌握(2——3课时)

4.代数式(含整式、因式分解、分式、二次根式)。要求掌握(6——8课时)

5.方程与方程组(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求掌握(6——9课时)

6.数轴与平面直角坐标系。要求掌握(2——4课时)

(二)函数与数列(50——54课时)

1.集合(8课时)

(1)集合的概念。要求理解

(2)集合的运算(交、并、补)。要求掌握

2.不等式(8课时)

(1)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要求了解

(2)不等式的解集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求掌握

(3)解不等式组。要求掌握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要求理解

3.函数及其图象(14——16课时)

(1)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要求理解

(2)函数的性质及图象。要求理解

(3)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要求掌握

(4)分段函数。要求了解

(5)反函数。选学内容,不作要求

(6)函数的应用。要求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