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 第二章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研选题方法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研选题方法

第二节 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选择 和确定尚未认识而又必须探索和认识的问题。简言之,
本节主要介绍: 科研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类型。
一、科研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广义上说,选题 包括两个方面,即确定研究方向和选定研究课题, 决 定研究者在较长时间内科学研究的方向, 则是在主攻 方向上选定研究的内容。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所选出来的课题必须符 合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1) 社会的需要主要包括:
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需要等 。
(2)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性研究。 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指在选题过程中,还应
该注意选择那些基础科学研究和理论科学研究方面的课题。 一般来说,由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课题,
③主客观条件相结合。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即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仅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 时间的合理运用;把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与学术价值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要以尽可能 少的投入来研究出更大的科研成果。
树立总体观念、全面考虑、综合考察。总之, 需要性原则是选题的 ; 科学性原则是 ; 创造性原则是 ; 可行性原则是 ; 合理效益性是
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阶段。运用科研选题的原则,从若干个科
学问题中
这一阶
段主要靠研究者的科研经验、知识、才能而决定。
有利于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以便对课题进行修改、充 实和完善。
①研究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②课题的全称、分题、副题 ③课题的来源和立题的依据;④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⑤国内外对本问题的进展情况;⑥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⑦采用什么方法;⑧完成的时间和预期的结果等。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b、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 与社会、认识论、方 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d、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对科学技术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分类、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技术异化等内容。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1) 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 存在的个别事物 ( 事件、现象、过程、 关系等 ) 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 式是单称命题。 比萨斜塔斜了10度 (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系统性、
相对独立性、渗透着理论
科学事实的作用:是形成科学概念、
的机器技术体系,并从纺织领域扩散到机械、冶金、运输等
领域,它发生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之后传播、转移到欧 洲大陆和北美洲, 导致第一次世界性的工业革命。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
1、近代的技术革命
(2)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电磁理论为基础,
形成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体系。它发生于 19 世纪后半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哲学基础


1、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康德:运动、变化与发展——宇宙的变化 谢林: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黑格尔:自然界的演化无机——有机——生命
2、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与批判

继承:自然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集合体
黑格尔的辩证法 批判:唯心主义,绝对理念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主要内容

在对科学技术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 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 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 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 实践关系。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三、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四、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 环思想。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序、有序和无序 “序”,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 映了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 (2)对称和破缺 “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 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 性的降低。 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破缺。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一、开放性 三、整体性 二、动态性 四、层次性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和秩序。 功能: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能力和功效。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相对稳定,而功能因为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方式 不同而表现出多样的可能性。 结构分为一、同时态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 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区别。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 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 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提出了 “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自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 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关联,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也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 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 起一座桥梁。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辩证法》第2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2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可逆过程 - 一个无摩擦力、无耗散的准静态 一个无摩擦力 无摩擦力、
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 在可逆过程中,体系从始态变到 在可逆过程中,
终态,再从终态回到始态, 终态,再从终态回到始态,体系 和环境都能恢复原状
自然界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 的可逆过程? 的可逆过程?
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我国北方冬季, 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我国北方冬季, 白天缸里的冰融化成水, 白天缸里的冰融化成水,而夜里 同样缸里的水又凝固成冰。因此, 同样缸里的水又凝固成冰。因此, 这是一个可逆过程。 这是一个可逆过程。你认为这种 说法对吗?为什么? 说法对吗?为什么?
t
t
熵:系统演化的重要参数
entropy,能量的变异) 熵(entropy,能量的变异) s = ∫
dQ T
熵的宏观意义表征系统能量分布的均 熵的宏观意义表征系统能量分布的均 匀状态 熵的微观意义表征系统内部粒子的无 熵的微观意义表征系统内部粒子的无 序程度 熵的信息学解释认为熵是系统无组织 熵的信息学解释认为熵是系统无组织 程度的量度
微小涨落使系统发生微小变化, 微小涨落使系统发生微小变化,这 一变化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 放大, 放大,从而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 稳定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理论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远离平衡态 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 (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 社会的、经济的系统) 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 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 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 涨落, 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 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 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 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三、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自组织 自组织是指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在开 放的背景下,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下,系统 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 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自组织一般包含着三类过程:由非组织 到组织的过程演化;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 度高的过程演化;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 到复杂的过程演化。
3、物质形态多样性与丰度成反比观点
就是说,物质层次愈高,结构功能愈多 样化,而这一层次物质系统在宇宙中丰度愈 少。比如,原子这一层次系统的种类只有 107种,可分子这一层次系统的种类多达 700多万种,而有机体种类曾在地球上存在 的就有10亿种之多。
4、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 系统相互关系的观点
2、特定物质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 合能成反比的观点
对于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物质系统供 给能量,随着能量的增加物质系统的层次一层 层地消失,同时物质系统的尺度变小,即物质 系统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说尺度愈小,结合 能就愈大,结合的键力愈强。
一定物质层次的存在适应于一定的能量 状态。物质系统的结合能越大,就越稳定。当 外加能量在数值上大于这个结合能时,系统就 解体,而显露其内部的组成部分,即更深一个 层次的物质单元。在继续加能的过程中,物质 系统就被一层层地剥开。相反地,在不断减能 的过程中,物质外壳则一层层地套上去,而且 后套上去的层次把先前的层次包含在内,作为 自己的结构成分和从属要素。这种物质系统分 解和复合中的能态突变,更深刻地反映了物质 结构的层次性。
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关 于自然界历史演化的观点开始形成。自然界的历史性 被科学发现逐步揭示出来,成为自然界历史观产生的 科学前提。 最早把历史观引入对自然界研究的是康德。 1755年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关 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这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比 较完整的天体演化学说。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动态性
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 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 息的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系统不断的处于产生、 息的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系统不断的处于产生、 发展、衰退、消亡的运动过程中。 发展、衰退、消亡的运动过程中。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整体性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麦克尔逊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零结果
否定了“以太” 否定了“以太”的存在 对绝对时空观念提出了挑战
相对论
黑体辐射实验
紫外灾难
普朗克 量子力学
能量子的存在打破了 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经 典定论。 典定论。 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 自然的非连续本性。 自然的非连续本性。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 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 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 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 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 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 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普朗克科学定律 ——普朗克科学定律
B
A
B 1 4 1/16 4/16
6
6/16
4
共 16 种微观态 5 种宏观态
4/16 1/16
1
A
B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1 4 1/16 4/16
• 由上分析可知,四个分子 由上分析可知, 全部集中到A 全部集中到A或B的概率最 小。那么我们可以分如果 有1mol分子,那么全部集 1mol分子, 分子 中于A 中于A或B的概率是多少。 的概率是多少。 小概率事件被认为是不会 发生的。 发生的。
要素 结构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功能 特定性能 和功效
组成元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二)系统科学的诞生(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完成”。

1、物理学新发现•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

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

2、物理学革命•当时物理学家中的泰斗——开耳文勋爵在新年贺词中把物理学的19世纪发展和20世纪的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小乌云”,它们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解决。

1)实验或实践进展•黑体问题研究中,出现了紫外灾难(黑体:光的辐射和吸收);•以太问题的检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太存在?光速问题)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示意1887年2)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1879-1955)1905年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质量和能量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革命。

但是现在看仍然都是决定论框架下的理论。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与空间、时间关系;双生子佯谬。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的另一形式——矩阵力学。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 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 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 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之中。同时也 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 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 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 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 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 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 物质手段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 的力量
• 科学革命--科学从神学中解放 • 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
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全面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 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 首先,它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 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 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 ,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 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 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 科学”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 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 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 它真正的作用
(八)技术异化
• 技术异化现象--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 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第二章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2008年11月5日)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消逝着,也就是说,“存在和演化并非都是彼此对立的,它们表达出现实的两个有关方面。

”①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自组织性。

为了全面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法,需要在把握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它的演化发展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区分六个概念)。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此可知,联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前提,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之中,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根本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2、变化——是指事物在位置上、形态上或性质上发生了新的状况。

所以,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运动是一般的变化,变化是具体的运动。

它们是同一系列的范畴,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

3、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指事物单纯的数量变化,更不是指事物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低序到高序的前进上升运动,是标志物质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演化”和“进化”同源于英文“evolution”,有“发展”、“展开”之意。

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4、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5、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它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经过渐变或突变而发生在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系统整体性效应是系统的组成部 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 体性效应。
苏东坡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止,何不于君指上听?” 系统整体性效应可表示为这样三种情形: 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W>∑Pi ②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W<∑Pi ③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W=∑Pi
十八世纪末,法国远征军在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的率领下入侵处于马木留克军事封 建集团的统治之下埃及。7月,在尼罗河西大金 字塔群附近的开阔地上,法军和马木留克骑兵 展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字塔战役。马木留克骑 兵损失惨重,法军大获全胜。战后,拿破仑把 这两只军队进行对比,留下著名的论断:“两 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骑兵,一 百个法国骑兵能抗衡一百个马木留克骑兵,三 百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骑兵, 一千个法国骑兵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 骑兵。”由此可见,马木留克骑兵给一代名将 拿破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注意的四个因素 ①系统要素构成的基元性 ②系统的结构性 ③系统的环境性 ④系统的行为和功能
二、系统理论相关观点
(一)物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是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 守恒关系。如果可以量度的话,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二是非加和关系: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 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 质不同于自然状态不的性质,使组成的部分原有的某些性 质被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它的组分和 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了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突现,整 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 2、进化与退化的对立统一 • 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两种趋 势和过程。进化与退化之间具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 (1)进化与退化互相包含。以进化为主的 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 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地包含着进化。 生物进化具有不可逆性,灭绝的物种不可 能重新出现,但是生物进化之中也有退化, 一些结构和功能的进化,同时也就意味着 另一些结构和功能的退化;返祖现象的出 现,也是生物进化之中的退化。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推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科学技术方法论不仅关注科学内部的发展,也关注科学与社会、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推动科学的社会化进程。
PART 05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出现,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挑战。 这些技术可能改变人类命运,引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变革,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其伦理道德 问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科学技术的 社会作用及其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历史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后来的马 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观,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要点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 了自然观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 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自然现象的 解释也越来越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自然观的变革,使人们逐渐摆 脱了神秘主义和迷信的束缚,形成了 科学的自然观。
要点二
科学技术为自然观提 供了科学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然观提供了科学 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等 科学方法,人们可以揭示自然界的奥 秘和规律,为自然观提供科学依据。
伦理道德对科技的制约作用
伦理道德对科技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确保科 技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正确方向并防止其被滥用。例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必须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准则,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和安全。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
目录
CONTENTS
• 科学技术观概述 • 科学技术的本质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 科学技术的前沿问题
01
CHAPTER
科学技术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本质、结构、 功能、发展规律的看法和观点,是人 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认知和评价。
可持续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考虑环境、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不 可逆的损害。
责任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预防和应 对措施。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分析
安全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问 题越来越突出,如人工智能、 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潜在风险。
隐私问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隐私问题, 如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能 侵犯个人隐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1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02
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改善生产方式
03
科技的应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科技推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更加迅速、广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量子计算的挑战
量子计算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稳 定性差、可扩展性不足等问题。同时,量子计算的算法和应 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系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酶工程等领域。未来生物技术有望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编版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蓬勃发展; 包括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和交叉。
形成新型的基础科学门类。如系统科学、非 线性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人文社 科领域中亦如此,如科学技术学(即关于科 学技术的人文社科研究)等等。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1页Biblioteka 技术含义的演变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技术概念含义的变化是随着技术现象本身的发展以 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而不断扩展的。
“技术”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指技能、 技巧和能力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如春秋末期齐人 所著的《考工记》中讲到,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 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
•第三次科技革命
•十九世纪末叶三大科学发现: •① 1895. 伦琴x射线;②1896贝克勒 尔天然放射性; ③ 1897.汤姆逊电子; •1900.普朗克量子论。e=hν •1905.爱因斯坦相对论 •1945.原子论、信息时代:原子能; 三论;电脑;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系统自然观
目 录
• 系统自然观概述 • 系统的基本属性 • 系统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 系统自然观的应用领域 • 系统自然观的未来发展
01 系统自然观概述
系统概念与特征
01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 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02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总结词
强调层次性
详细描述
层次性方法论是指将自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宏观到微观,从低级到高级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论有助于揭示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 和差异,理解不同层次在自然系统中的作用 和地位。层次性方法论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然 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促进对自然系统的
多维度认识。
动态性方法论
总结词
强调动态性
是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自组织性
总结词
自组织性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 况下,能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和 演化,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
VS
详细描述
自组织性是系统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特性, 它表明系统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 力。这种能力使得系统能够在没有外部干 预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和 演化,形成更加有序、更加复杂的结构和 功能。自组织性是系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保持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系统自然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全球性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4 系统自然观的应用领域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生态系统保护
系统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 相互依赖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护 生态系统免受破坏和污染。这包括保 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恢复 受损生态系统等。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 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的 结构特性。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集体的事业。科学 成为社会建制,作为社会职业和社会部门被越来越细致的分类,越 来越结构化在社会中,形成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4. 科学的分类
5.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 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6.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 ○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 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
以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为开端,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承接了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在对 西方发达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展开激烈批判的过 程中阐述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他们认为,理 性的分化导致了现代社会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弘 扬,造成价值理性的失落,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从而社会成 了单向度的社会,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1. 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 各种
2. 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3.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 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主体是人文哲学家, 如芒福德,海德格尔,埃吕尔等。他们表现出 “致力于捍卫非技术优先性的基本观点” , 其反思路向是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 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澄 清技术与超技术事物的关系,如技术与艺术, 技术与伦理学,技术与政治,技术与宗教,技术 与社会等,强调人文价值对技术的先在性。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_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第二章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2008年11月5日)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着,而且是生成着并消逝着,也就是说,“存在和演化并非都是彼此对立的,它们表达出现实的两个有关方面。

”①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自组织性。

为了全面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法,需要在把握其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它的演化发展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区分六个概念)。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此可知,联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前提,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之中,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根本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2、变化——是指事物在位置上、形态上或性质上发生了新的状况。

所以,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②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运动是一般的变化,变化是具体的运动。

它们是同一系列的范畴,具有基本相同的含义。

3、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指事物单纯的数量变化,更不是指事物向后倒退的变化;而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低序到高序的前进上升运动,是标志物质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演化”和“进化”同源于英文“evolution”,有“发展”、“展开”之意。

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4、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5、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它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经过渐变或突变而发生在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 观察方法,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 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 彼此相互制约。”讲人类史和自然史的“相连”、 “相互制约”,是指科学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和相 互作用的。
(二)科学是“知识的形态” 的社会生产 力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1页
技术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所构建的世界
之中,到处可以看到技术装置、产品与 工艺。
对技术下一个明确定义是很难做到 的。技术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但最 熟悉的东西也往往是最熟视无睹的东西。
人类借以改造与
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 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 物质装置、技艺与知 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至理
致用
特征比较
科学的特点
技术的本质特征
客观真理性; 普遍性; 系统性; 逻辑性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工具性与价值负载性; 有益性与有害性; 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
无价值判断
有价值判断
成果比较
成果指称 成果形式 成果性质 成果效益
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体系结构、发 展趋势、内在矛盾、科技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 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关系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的基本观点。
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究竟是什么?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科学” 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Scientia”,原意为 “学”、“知”。 现代“科学”一词译自英文 “science”。
科 学
发现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及功能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及功能

做一个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人,不能只有物 质外壳,没有精神气质。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体系结构及功能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 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 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 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 系。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分三部分: 1. 自然观 2. 方法论 3. 科技与社会
第三节 自然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的体系结构

分论



数 学 哲 学
物 理 学 哲
化 学 哲 学
天 文 学 哲
地 学 哲 学
生 命 科 学
农 学 哲 学
工 程 技 术
医 学 哲 学
心 理 学 哲
思 维 科 学
环 境 科 学
系 统 科 学
. . . .

图I-1 自然辩证法学科体系示意图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 自然辩证法 ↑↓ 自然科学技术
思考题:
1.
2.
3.
4.
举例说明原子论与毕达哥拉斯主义对后世科 学的影响。 机械论与西方思维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但 是不能断定明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为什么机械论科学家容易陷入神学?

武汉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讲义(第二章)

武汉理工大学 自然辩证法 讲义(第二章)

武汉理工大学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就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先于人类及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界无疑是物质的、客观 实在的;即使是人化的、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界,也是物 质的、客观实在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在恩格斯那里则更为明确
存在的统一性的基础恰恰在于 • “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 • “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世界的真正的 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规律是历史的
• 恩格斯: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
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 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 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 我们对某一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必然也随着条件 的变更逐渐成为历史的认识,真正永恒的规律只 能在无限的渐进的进步过程中实现。
•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 存在的形式为前提的。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 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恩格斯
• 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它们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只能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 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永无休止的转化 过程,就表现为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 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文中
• 表现了彻底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 • 勾画了辩证自然观的轮廓
•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观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各个 时期的通信中。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写信给马 克思说,他在研究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并且评述 了细胞理论和能量转化规律的发现,同时指出黑格 尔的“头脚倒置”。
• 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
相对静止,实际上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 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
• 正是由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各种事物 之间才能区别开来,事物才可以被认识。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 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前苏联的发展
列宁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并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马赫 主义、物理学唯心主义以及各种 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斗争中,全 面发展和丰富了自然辩证法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向了一个 新的阶段。
•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找到了物质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为 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 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一切僵硬的东西溶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 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 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 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 运动着”(恩格斯)
二、物质的运动性
•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 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恩格斯
•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统一,是世界物质 统一性的最深刻的表现。
“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 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在也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恩格斯
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 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 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 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前苏联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这是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的构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开始创作《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未完成的书稿包括
• 10篇论文 • 169篇札记和片段 • 2个计划草案
恩格斯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的主要目的
“承认整个自然界的统一,存在普遍联系,可以 把包罗万象的发展过程、把自然界的所有领域、 它们的全部现象贯穿和有机地联起来”。
•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同一性
不管它们是活跃于星际间, 亦或是生存于地球之上,都 必然接受万有引力的制约。 就是说在有质量的物体与物 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 这一自然规律是永恒的、绝 对的。
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 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马克思
辩证法三大规律
•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基本的状态和过程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 的内在动力 • 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有综合的性质,它从总体上揭示了事物 发展的辨证过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向和螺旋式上 升的辩证形式。
• 恩格斯: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
三、运动的规律性
恩格斯: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 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 绝对的。
这种巩固和持久的特性就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恒有的 • 恩格斯: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 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 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这个永恒的“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体现为自然规律时,就 表现为自然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弥漫物质(星云)的演变
• 由于吸引而不断凝聚 • 由于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
最初的 浑沌状态
有秩序的 天体系统
“星云说”的意义
该学说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来 分析天体的发生和发展, 论述了恒星和星系的产生、发展史 解释了地球生成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等问题 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 第一个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 生动地论证了宇宙间的空间联系和天体演化过程
•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在通 信中都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 理论
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 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 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 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恩格斯)
“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在物体的 运动之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对运动的各种 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所以,对这些不 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讨,就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
物质的运动性
• “我们从经验和理论都知道: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运动,是不能创造的,因而是它们自己的终极的 原因” • “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 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 极对立”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 时的”。理解运动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 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 备了”。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 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从 哲学的高度指出
“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定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地位
•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感觉、激情之类东西的“真正本
体论的本质”,认为只有通过“感性的存在”这种本体论本 质的对象事实才能“真正地得到肯定”。他还经常在相同的 意义上使用自然、物质、“全部实在”等概念。
整 理 材 料 的 科 学
近代科学革命
搜集材料的科学
自然科学这一转变 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康德的“星云说”
最 初 的 浑 沌 状 态 有 秩 序 的 天 体 系 统
弥漫物质通过 吸引而不断凝聚 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
太阳系(星云) •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由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决定的, 所以对运动规律的认识,归根到底是对物质性的认 识。
• 规律是客观的
“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
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现象中同一的东 西,所以是稳定的。规律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其重 复性上,即只要某一规律存在的条件具备了,这 一规律就必定出现和起作用。
运动的规律性
• “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性的阐述正是建立在这 一基础之上的。
• 恩格斯还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各门基础科学之中, 深刻分析了其中蕴含的许多丰富的辩证内容,进一 步论证了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唯一正确的思维形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 • • •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运动性 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的可认识性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 迈尔从研究动物热的来源得到启发,论证了机械能、 热、化学能、电磁能和辐射可以相互转化,并推算 出热的机械当量。 • 焦耳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 提出了热与功之间的关系式。 • 赫尔姆霍茨则系统、严密地阐述了能量守恒原理。
规律具有普遍性
• 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 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 发展规律”。 • 认识规律的最有力武器“是实践,即实验和工 业” 。 恩格斯
恩格斯: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 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 的规律。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