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 第二章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研选题方法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研选题方法

第二节 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选择 和确定尚未认识而又必须探索和认识的问题。简言之,
本节主要介绍: 科研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类型。
一、科研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广义上说,选题 包括两个方面,即确定研究方向和选定研究课题, 决 定研究者在较长时间内科学研究的方向, 则是在主攻 方向上选定研究的内容。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所选出来的课题必须符 合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1) 社会的需要主要包括:
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需要等 。
(2)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性研究。 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指在选题过程中,还应
该注意选择那些基础科学研究和理论科学研究方面的课题。 一般来说,由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课题,
③主客观条件相结合。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即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仅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 时间的合理运用;把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与学术价值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要以尽可能 少的投入来研究出更大的科研成果。
树立总体观念、全面考虑、综合考察。总之, 需要性原则是选题的 ; 科学性原则是 ; 创造性原则是 ; 可行性原则是 ; 合理效益性是
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阶段。运用科研选题的原则,从若干个科
学问题中
这一阶
段主要靠研究者的科研经验、知识、才能而决定。
有利于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以便对课题进行修改、充 实和完善。
①研究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②课题的全称、分题、副题 ③课题的来源和立题的依据;④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⑤国内外对本问题的进展情况;⑥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⑦采用什么方法;⑧完成的时间和预期的结果等。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b、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 与社会、认识论、方 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d、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对科学技术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分类、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技术异化等内容。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1) 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 存在的个别事物 ( 事件、现象、过程、 关系等 ) 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 式是单称命题。 比萨斜塔斜了10度 (陈述和判断)
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系统性、
相对独立性、渗透着理论
科学事实的作用:是形成科学概念、
的机器技术体系,并从纺织领域扩散到机械、冶金、运输等
领域,它发生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之后传播、转移到欧 洲大陆和北美洲, 导致第一次世界性的工业革命。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
1、近代的技术革命
(2)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电磁理论为基础,
形成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体系。它发生于 19 世纪后半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哲学基础


1、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康德:运动、变化与发展——宇宙的变化 谢林: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黑格尔:自然界的演化无机——有机——生命
2、马克思恩格斯的继承与批判

继承:自然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集合体
黑格尔的辩证法 批判:唯心主义,绝对理念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的主要内容

在对科学技术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 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 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 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 实践关系。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一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三、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四、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 环思想。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序、有序和无序 “序”,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 映了时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 (2)对称和破缺 “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最高的对称 性就是在一切变换下都不变的状态。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 性的降低。 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破缺。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一、开放性 三、整体性 二、动态性 四、层次性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
1、自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和秩序。 功能: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能力和功效。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相对稳定,而功能因为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开放方式 不同而表现出多样的可能性。 结构分为一、同时态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包括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 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区别。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 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 一个外部参量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提出了 “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自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 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关联,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也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 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 起一座桥梁。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技术科学 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 知识应用可能性 发明新事物 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 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 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 论文或专利 风险大,50%—60% 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 的发明家
工程科学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 工程上 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 之商品化、实用化 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 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 制、工艺改进 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 图纸、样品 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 80% 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 能力强的技术专家
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 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 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 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代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 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 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 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 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构成 • 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
• • •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 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 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 项目
目的
基础科学 寻求真理,扩大知识, 实现体系化 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 律 发现新现象、新事物, 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 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自然辩证法》第2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自然辩证法》第2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可逆过程 - 一个无摩擦力、无耗散的准静态 一个无摩擦力 无摩擦力、
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 在可逆过程中,体系从始态变到 在可逆过程中,
终态,再从终态回到始态, 终态,再从终态回到始态,体系 和环境都能恢复原状
自然界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 的可逆过程? 的可逆过程?
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我国北方冬季, 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我国北方冬季, 白天缸里的冰融化成水, 白天缸里的冰融化成水,而夜里 同样缸里的水又凝固成冰。因此, 同样缸里的水又凝固成冰。因此, 这是一个可逆过程。 这是一个可逆过程。你认为这种 说法对吗?为什么? 说法对吗?为什么?
t
t
熵:系统演化的重要参数
entropy,能量的变异) 熵(entropy,能量的变异) s = ∫
dQ T
熵的宏观意义表征系统能量分布的均 熵的宏观意义表征系统能量分布的均 匀状态 熵的微观意义表征系统内部粒子的无 熵的微观意义表征系统内部粒子的无 序程度 熵的信息学解释认为熵是系统无组织 熵的信息学解释认为熵是系统无组织 程度的量度
微小涨落使系统发生微小变化, 微小涨落使系统发生微小变化,这 一变化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 放大, 放大,从而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 稳定有序状态
耗散结构理论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远离平衡态 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 (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 社会的、经济的系统) 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 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 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 涨落, 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 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 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 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系统自然观

三、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自组织 自组织是指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在开 放的背景下,外部提供一定的条件下,系统 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 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自组织一般包含着三类过程:由非组织 到组织的过程演化;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 度高的过程演化;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 到复杂的过程演化。
3、物质形态多样性与丰度成反比观点
就是说,物质层次愈高,结构功能愈多 样化,而这一层次物质系统在宇宙中丰度愈 少。比如,原子这一层次系统的种类只有 107种,可分子这一层次系统的种类多达 700多万种,而有机体种类曾在地球上存在 的就有10亿种之多。
4、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 系统相互关系的观点
2、特定物质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 合能成反比的观点
对于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物质系统供 给能量,随着能量的增加物质系统的层次一层 层地消失,同时物质系统的尺度变小,即物质 系统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说尺度愈小,结合 能就愈大,结合的键力愈强。
一定物质层次的存在适应于一定的能量 状态。物质系统的结合能越大,就越稳定。当 外加能量在数值上大于这个结合能时,系统就 解体,而显露其内部的组成部分,即更深一个 层次的物质单元。在继续加能的过程中,物质 系统就被一层层地剥开。相反地,在不断减能 的过程中,物质外壳则一层层地套上去,而且 后套上去的层次把先前的层次包含在内,作为 自己的结构成分和从属要素。这种物质系统分 解和复合中的能态突变,更深刻地反映了物质 结构的层次性。
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关 于自然界历史演化的观点开始形成。自然界的历史性 被科学发现逐步揭示出来,成为自然界历史观产生的 科学前提。 最早把历史观引入对自然界研究的是康德。 1755年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关 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这是天文学史上第一个比 较完整的天体演化学说。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动态性
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 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 息的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系统不断的处于产生、 息的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系统不断的处于产生、 发展、衰退、消亡的运动过程中。 发展、衰退、消亡的运动过程中。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整体性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麦克尔逊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零结果
否定了“以太” 否定了“以太”的存在 对绝对时空观念提出了挑战
相对论
黑体辐射实验
紫外灾难
普朗克 量子力学
能量子的存在打破了 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经 典定论。 典定论。 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 自然的非连续本性。 自然的非连续本性。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 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 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 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 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 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 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普朗克科学定律 ——普朗克科学定律
B
A
B 1 4 1/16 4/16
6
6/16
4
共 16 种微观态 5 种宏观态
4/16 1/16
1
A
B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1 4 1/16 4/16
• 由上分析可知,四个分子 由上分析可知, 全部集中到A 全部集中到A或B的概率最 小。那么我们可以分如果 有1mol分子,那么全部集 1mol分子, 分子 中于A 中于A或B的概率是多少。 的概率是多少。 小概率事件被认为是不会 发生的。 发生的。
要素 结构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功能 特定性能 和功效
组成元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二)系统科学的诞生(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完成”。

1、物理学新发现•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

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

2、物理学革命•当时物理学家中的泰斗——开耳文勋爵在新年贺词中把物理学的19世纪发展和20世纪的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小乌云”,它们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解决。

1)实验或实践进展•黑体问题研究中,出现了紫外灾难(黑体:光的辐射和吸收);•以太问题的检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太存在?光速问题)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示意1887年2)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1879-1955)1905年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质量和能量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革命。

但是现在看仍然都是决定论框架下的理论。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与空间、时间关系;双生子佯谬。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的另一形式——矩阵力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就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先在性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先于人类及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界无疑是物质的、客观 实在的;即使是人化的、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界,也是物 质的、客观实在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在恩格斯那里则更为明确
存在的统一性的基础恰恰在于 • “一切对象是存在的、实有的” • “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世界的真正的 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规律是历史的
• 恩格斯: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
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 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 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 我们对某一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必然也随着条件 的变更逐渐成为历史的认识,真正永恒的规律只 能在无限的渐进的进步过程中实现。
•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 存在的形式为前提的。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 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恩格斯
• 物质和运动是永恒存在的,它们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只能永无止境地由一种形态转化 为另一种形态。这种永恒存在和永无休止的转化 过程,就表现为空间、时间的无限性。
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 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文中
• 表现了彻底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 • 勾画了辩证自然观的轮廓
•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观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各个 时期的通信中。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写信给马 克思说,他在研究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并且评述 了细胞理论和能量转化规律的发现,同时指出黑格 尔的“头脚倒置”。
• 承认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
相对静止,实际上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静止、任何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这 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绝对的静止、无条件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
• 正是由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各种事物 之间才能区别开来,事物才可以被认识。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 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前苏联的发展
列宁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并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马赫 主义、物理学唯心主义以及各种 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斗争中,全 面发展和丰富了自然辩证法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向了一个 新的阶段。
•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找到了物质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为 哲学上运动不灭原理以及运动形式相互转 化的原理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一切僵硬的东西溶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 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 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 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 运动着”(恩格斯)
二、物质的运动性
•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 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恩格斯
•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统一,是世界物质 统一性的最深刻的表现。
“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 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在也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恩格斯
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 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 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 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前苏联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这是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的构想
三、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开始创作《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未完成的书稿包括
• 10篇论文 • 169篇札记和片段 • 2个计划草案
恩格斯撰写这样一部著作的主要目的
“承认整个自然界的统一,存在普遍联系,可以 把包罗万象的发展过程、把自然界的所有领域、 它们的全部现象贯穿和有机地联起来”。
•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同一性
不管它们是活跃于星际间, 亦或是生存于地球之上,都 必然接受万有引力的制约。 就是说在有质量的物体与物 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 这一自然规律是永恒的、绝 对的。
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 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马克思
辩证法三大规律
•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基本的状态和过程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 的内在动力 • 否定之否定规律更具有综合的性质,它从总体上揭示了事物 发展的辨证过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方向和螺旋式上 升的辩证形式。
• 恩格斯: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
三、运动的规律性
恩格斯: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 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 绝对的。
这种巩固和持久的特性就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恒有的 • 恩格斯: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 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 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这个永恒的“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体现为自然规律时,就 表现为自然现象中“同一”的东西。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产生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标志 ——《自然辩证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
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弥漫物质(星云)的演变
• 由于吸引而不断凝聚 • 由于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
最初的 浑沌状态
有秩序的 天体系统
“星云说”的意义
该学说从物质自身具有吸引与排斥的对立统一来 分析天体的发生和发展, 论述了恒星和星系的产生、发展史 解释了地球生成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等问题 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 第一个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 生动地论证了宇宙间的空间联系和天体演化过程
•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 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在通 信中都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 理论
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 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 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 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恩格斯)
“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在物体的 运动之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对运动的各种 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所以,对这些不 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讨,就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
物质的运动性
• “我们从经验和理论都知道: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运动,是不能创造的,因而是它们自己的终极的 原因” • “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 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 极对立”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
“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 时的”。理解运动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 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 备了”。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 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从 哲学的高度指出
“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坚定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地位
•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是人的感觉、激情之类东西的“真正本
体论的本质”,认为只有通过“感性的存在”这种本体论本 质的对象事实才能“真正地得到肯定”。他还经常在相同的 意义上使用自然、物质、“全部实在”等概念。
整 理 材 料 的 科 学
近代科学革命
搜集材料的科学
自然科学这一转变 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康德的“星云说”
最 初 的 浑 沌 状 态 有 秩 序 的 天 体 系 统
弥漫物质通过 吸引而不断凝聚 排斥而发生旋转运动
太阳系(星云) •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由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决定的, 所以对运动规律的认识,归根到底是对物质性的认 识。
• 规律是客观的
“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
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是现象中同一的东 西,所以是稳定的。规律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其重 复性上,即只要某一规律存在的条件具备了,这 一规律就必定出现和起作用。
运动的规律性
• “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恩格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性的阐述正是建立在这 一基础之上的。
• 恩格斯还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各门基础科学之中, 深刻分析了其中蕴含的许多丰富的辩证内容,进一 步论证了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唯一正确的思维形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 • • •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运动性 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的可认识性
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 迈尔从研究动物热的来源得到启发,论证了机械能、 热、化学能、电磁能和辐射可以相互转化,并推算 出热的机械当量。 • 焦耳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 提出了热与功之间的关系式。 • 赫尔姆霍茨则系统、严密地阐述了能量守恒原理。
规律具有普遍性
• 如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 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 发展规律”。 • 认识规律的最有力武器“是实践,即实验和工 业” 。 恩格斯
恩格斯: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 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 的规律。
二、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