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工业发展累积基础的日本生丝产业的发展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经济体系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经济体系近代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它以惊人的速度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末,日本的工业化起步于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的工业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制定相关法律、鼓励外国投资、培养技术人才等,为日本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发展重工业。
明治政府将重工业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钢铁、煤炭、造船等重工业,以支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明治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重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日本也积极发展轻工业和制造业。
明治政府鼓励民间企业家投资于轻工业和制造业,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日本的纺织、电子、汽车等制造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日本的工业化还受益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日本的劳动力素质高,工人勤奋且有纪律性,这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对工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的企业注重团队合作、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种企业文化为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并非一帆风顺。
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资源短缺。
日本的土地资源有限,煤炭等重要原材料也需要大量进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不得不依赖于国际贸易,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这也促使日本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国家,进一步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
除了资源短缺,日本的工业化还面临着技术落后和市场规模小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大规模的出口来扩大市场规模。
这些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不仅改变了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对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重建、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一。
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技术创新、出口导向、全球化和人口老龄化等。
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政府政策、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1. 战后重建和高速增长阶段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但在美国的援助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建和发展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恢复。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
这一时期,日本的制造业和出口贸易蓬勃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2. 泡沫经济破裂和经济复苏19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了泡沫经济,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涨,但在1990年代初破灭。
此后,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但在21世纪初,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3. 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挑战目前,日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这给日本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女性就业、引进外国劳工和提高生育率等。
二、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 技术创新日本以其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而闻名于世。
日本企业在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竞争优势。
2. 出口导向日本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为主导,对外贸易占据了日本经济的重要位置。
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化工品等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出口创汇支撑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 全球化日本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体,其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进行跨国投资和合作。
日本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对全球经济也有一定影响力。
【精品】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一、重化工业的发展(一)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随着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伴随高速经济增长,日本就开始进入了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并迅速实现了重化工业化。
重化工业化既是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重化工业的发展首先是从基础原材料工业即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始的,以此为基础,造船工业、机械、机器工业、电气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等加工组装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1.钢铁工业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其发展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就受到了重视。
50年代中期以后,钢铁工业进一步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1960和1970年,钢产量分别达2214万吨和9332万吨,连续实现了两个十年翻两番;1973年,钢产量又首次突破了1亿吨,达11932万吨。
这样,日本就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成了世界第三钢铁工业大国(参见表1)。
1974年以后,由于国内需求和出口增长的停滞,钢铁工业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曾经有10年的产量跌破了1亿吨以下。
1997年为10454万吨,已低于了中国的10731万吨,1999年又减少为9419万吨。
表1 主要国家钢铁生产的增加情况注:俄罗斯1990年前为原苏联的生产量。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新闻社编《日本经济入门》,1998年4月出版,第406页。
2.化学工业与钢铁工业一样,化学工业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
然而,战后初期,化学工业却主要是以化肥和油脂、肥皂的生产为主,1955年,其生产额分别占化学工业生产总额的38.9%和17.6%,合计占56.5%(见表2)。
1960年以后,石油化学工业开始飞跃,迅速发展成了化学工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1970和1980年,石油化工分别占化学工业生产总额的25.0%和42.2%,1985和1994年仍分别占37.7%和38.4%。
在化学工业中,另一迅速发展的部门是医药工业。
1955-1965年,医药品占化学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0.2%提高到24.0%,一度成了最主要的化工生产部门。
总结日本工业知识点
总结日本工业知识点日本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工业历史的国家,其工业知识点之丰富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以其勤奋创新的工作态度,为世界带来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成果。
下面我们将总结日本工业知识点,以飨读者。
一、日本工业的发展历史1. 日本早期的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当时日本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一些零散的手工业者组成生产集团,如纺织集团、煤矿集团等。
这些集团逐渐发展成为工业企业。
2. 日本的工业在明治维新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业政策,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在此期间,日本的纺织、煤矿、造船、铁路、钢铁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当时的工业中心。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战败国地位并不会使其工业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发展出一系列优秀产品和技术,比如汽车、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的工业强国。
二、日本工业的优势与特点1. 技术先进:日本工业在许多领域拥有领先技术,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
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日产等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日本的电子产品品牌索尼、松下、夏普等也是世界知名品牌。
2. 产品高质量:日本工业产品的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闻名的,其产品不仅在设计上精美、实用,而且在制造上更是实现了极致的精益求精。
日本的精密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在世界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 高效率生产:日本企业在管理和生产效率上一向具有严谨的作风,注重生产流程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大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4. 注重研发创新:日本的企业重视研发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一系列领先的产品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发展。
三、日本工业的主要行业1. 汽车制造业: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是世界闻名的,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重的份额,其产品以品质出众、技术领先而著称。
2. 电子产品制造业:日本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也是世界领先的,如索尼、松下、夏普等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产品包括电视、相机、音响等,深受全球消费者的喜爱。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幕末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这是一场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运动,旨在推动现代化和工业化。
幕末时期,日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理念。
随着经济自由化措施的推出,日本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重点发展了纺织业、造船业和矿业。
这些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工业化的主要引擎。
此外,日本还投资于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工业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
战争的需求推动了军工、重工和化工行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如三菱、丰田和本田等)相继兴起,成为日本工业的重要支柱。
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段重建时期。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日本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汽车、电子和钢铁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日本的公司文化强调以高品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这为日本工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此后,日本的工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1980年代,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然而,19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破裂给日本工业带来了挑战,经济增长放缓,但日本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大国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日本的工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日本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和生化技术等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同时,日本政府还在鼓励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等新的挑战。
总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幕末时期的启蒙、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战后的重建与腾飞。
日本工业凭借技术创新、高质量和市场导向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
随着新的技术和挑战的出现,日本工业将继续朝着更加创新、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时期。
在这
个时期,日本经历了迅速的现代化改革,通过引进海外的技术和经验,以及积极的国内政策,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
明治时期的国家政权将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发展。
其中之一是开办“Model Factories”,即示范工厂,用以培养工人的技能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还积极鼓励外国投资,并与外国专家合作,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
到了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日本发展起了一些关键产业,包括纺织、造船、钢铁和电力等。
其中,纺织业是最早起步且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日本通过大力发展纺织工业,逐渐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造和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工业发展逐渐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在二战后的时期,日本面临了巨大的重建任务。
然而,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高度的自我约束和努力,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了技术
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
例如,日本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世界上一些知名的日本企业,如丰田、索尼和本田,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
总而言之,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从明治时期到现代的快速转变。
通过积极引进技术、制定有利的政策,并不断进行创新,日本的工业实力得以迅速增强,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强国。
日本产业布局分析
日本产业布局分析07043311季婷婷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
对日本的产业布局的分析,重点则从日本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发。
二战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次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致力于重建产业以奠定经济自立发展的基础,依靠“倾斜生产方式”。
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以煤炭、钢铁、电力、造船为重点产业,将有限的资金和原材料投人到重点产业,再以重点投入部门为杠杆推动整个工业的回升,到1959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战前1936年的水平。
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特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全面、大量地引进重化工业技术,加大对技术成果的消化、吸收。
1956~1973年的18年问,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7%。
其中,1959~1970年的12年间,有10年的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以上,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进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滞胀”局面。
究其原因,60年代的高速发展是以廉价而稳定的石油供应和保障产品顺利出口的国际机制为前提的。
以此为转折点,日本开始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此次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
主导产业是汽车和电器机械。
最近一次的结构调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经济重点逐渐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
调整产业结构。
1997年5月。
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中确立了15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领域、环境、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国际化、住宅等。
日本产业结构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经历了四 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45年-1955年,即战后恢复时期;
• 第二阶段是1956年-70年代初,即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即经济低速稳定增 长时期;
• 第四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以后,即泡沫破灭以后的经济停 滞及调整时期。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70年代初-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制造业主导 • 经过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日本前两个阶段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逐 渐爆发。 • 一方面,随着6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低附加值制造业 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 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使得日本经济逐渐进 入一个转型的过渡期,特别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通胀的 高企,更是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次极大的冲击。 • 在该阶段中,日本经济结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以重化工业为 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危机爆发时,失去了低成本的资源保障,产业结构 得以维持的基础条件遭到破坏。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70年代初):
第二产业崛起,重化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日本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 本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 国际方面,世界的相对和平稳定及科技进步,以及在此基础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使得主要国家的经济都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许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使得原来主要受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资源也 变得供应充足和价格低廉,使得日本重化工业的发展具备资源基础。
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变化图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日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国家。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实施的政策,使得该国在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方面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来探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一、经济方面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在经济领域呈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工业政策,通过鼓励国内工业发展和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和资本来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设立了工业振兴会、铁道会和海运会等组织,制定了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贷款和补贴等经济支持,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资源。
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重工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铁、煤炭和船舶等重工业在日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意识到钢铁工业的重要性,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钢铁产业化,建设了许多钢铁厂,例如富士钢铁和神户制铁等。
这些厂商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工业景观,而且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钢铁产品,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另外,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离不开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对国际市场的切入。
政府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并通过实施贸易政策和签署国际贸易协定来打开国际市场。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动,日本的商品得以迅速销往欧美等国家,为国内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方面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在技术方面呈现出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
日本政府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继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日本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煤炭和铁路等领域是重要的创新领域。
通过引进英国的煤炭技术,日本发展了大规模的煤炭生产和运输系统,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
此外,铁路在日本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实施了铁路扩建计划,并引进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铁路技术,在日本铁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此之前,日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流通的商品主要靠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在19世纪末,日本开始接触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业品,并逐渐认识到自身的技术和工业水平与欧美的差距。
为了迎头赶上,日本决心进行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革新。
他们开始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进行留学,吸收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知识。
1900年代初,日本政府推动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如电力系统、铁路、港口和矿山。
他们还积极挖掘和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和石油,以支持工业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受益于战争经济,成为了主要的制造业和供应商。
这促使日本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上台,国家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投入,并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
他们在国内打造了一系列的重工业基地,如钢铁、造船、汽车、航空等。
这些工业的快速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大国,其军事产能和制造能力在亚洲地区一度遥遥领先。
战后,日本政府重新制定了工业发展的战略。
他们将重点放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出口导向上。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投资研发,日本成功地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和机械领域。
这些日本制造的产品以高质量和良好的性能,迅速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和信赖。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扩张。
这段时期被称为“日本奇迹”。
日本汽车、电子和家电制造商如丰田、索尼和松下等成为全球的行业巨头。
日本的工业产品走出国门,遍布全球市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工业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的工业竞争力下降,面临来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竞争。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加强对国内企业的支持来重振工业。
如今,虽然日本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之一,但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高成本和环境问题等。
日本丝绸商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日本丝绸商品进出口贸易分析日本作为世界上对丝绸文化历史很重视的东亚国家,不仅是丝绸的进口国与消费国,政府每几年都会拨款资金,维持丝绸的传统行业。
在日本各地有国家级与地方级不同的丝绸科研机构与丝绸文化博物馆等部门。
富冈的150年前缫丝厂是目前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的遗产。
一、进出口总况2020年日本丝绸商品进出口总额177892万美元,较上年减少32904万美元,同比下降15.61%,其中进口金额160755万美元,较上年减少30116万美元,同比下降15.78%;出口金额17137万美元,较上年减少2787万美元,同比下降13.99%。
2020年日本丝绸商品进口金额160755万美元,其中制成品进口额144508万美元,占丝绸商品进口额的89.89%;真丝绸缎进口额11795万美元,占丝绸商品进口额的7.34%;丝类进口额4453万美元,占丝绸商品进口额的2.77%。
2020年日本丝绸商品出口金额17137万美元,其中真丝绸缎出口额14933万美元,占丝绸商品出口额的87.14%;制成品出口额1898万美元,占丝绸商品出口额的11.08%;丝类出口额305万美元,占丝绸商品出口额的1.78%。
1、进口情况2020年日本丝绸商品进口主要来源地有中国、越南、意大利、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孟加拉国等国家,其中中国进口额76775万美元,市场占有率为47.76%,排名全球第一;越南、意大利进口额分别是33569、10504万美元,市场占有率为20.88%、6.53%,排名全球第二、第三。
2020年日本丝类进口主要来源地有中国、越南、巴西、泰国、印度等国家,其中中国进口量582千公斤,进口额2749万美元,排名全球第一;越南、巴西进口量分别是137、109千公斤,进口额分别是816、676万美元,排名全球第二、第三。
2020年日本绸缎进口主要来源地有中国、越南、韩国、意大利、泰国等国家,其中中国进口额6160万美元,市场占有率为52.22%,排名全球第一;越南、韩国进口额分别是2262、1033万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9.17%、8.75%,排名全球第二、第三。
日本工业化进程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1)快速工业化阶段(1945-1970)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战后,日本工业遭到重创,但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经济重新复苏。
20世纪中叶,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在历史上日本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
1945年二战结束时,日本还属于贫穷落后国家或地区。
虽然日本国内军事工业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当时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总体经济水平还很低。
194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2765(盖凯)美元1(美国当时为8215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经济严重衰退,1945年日本人均GDP降到1295美元(美国当时为11722美元)。
日本真正进入工业化过程还是在二次大战之后,在战后的最初8年间,日本GDP的年均增率为7.67%;随后的15年间,GDP的年均增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1970年日本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为62.2%,达到顶峰,它标志着重化工业化的完成,从此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历经3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过程。
最初的20年其速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2)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71-1990)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日元升值、能源短缺、环境制约、商品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发展步伐放缓,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大幅度上涨。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971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委员会在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四个方面:研究开发工业、高级装配工业、时兴型工业和知识产业,提出通过国际水平分工和知识融合化来促进日本产业结构的新发展。
日本工业很快走出低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经济衰退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步入长期的经济衰退,尤其是1997年秋季以来,日本经济更是一蹶不振。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历程摘要:知识经济泡沫的破灭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
加入WTO 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各国媒体惊呼“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在短时期内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不失为世界经济史中的奇迹,本文主要考察了这一过程中日本工业的发展情况,并简略分析了其特点与原因,希望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世界工厂重化学工业化制造业日本一、日本世界工厂的形成战后的发展使日本工业经济实现了腾飞。
重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在战后初期调整之后,再一次成为日本工业经济的主要部分;从出口情况看,70年代中期以后重化学工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已占九成以上,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战后日本工业发展经历了恢复生产、重化学工业化和技术立国三个时期。
1.恢复生产(1945-1955年)二战对日本工业破坏严重,1946年工矿业生产水平只有30年代中期的31%,重化学工业急剧萎缩,经济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
为了迅速走出困境,日本政府通过"倾斜生产方式",优先发展了煤炭、钢铁、电力等原材料和基础工业部门的生产。
1947-1948年,煤炭产量每年增长30%以上,粗钢产量每年增长80%以上,发电量也大幅增加。
1949年,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指挥下推行"道奇计划",大规模紧缩财政,导致了翌年严重的经济萧条,工业生产下降,库存大量增加。
然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订购各种物资和劳务,使日本工业在"特需景气"下迅速发展。
结果,1953年日本整个工业比战前增长了55%,其中钢、船舶、水泥分别增长了46%、47%和54%,电力增长了1倍。
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1,但当时轻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仍高达50%以上。
2.重化学工业化(1955-1974年)1955年,日本确立了"以后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以“重化学工业化”和“加工贸易立国”为主要战略指导经济发展。
铁路与近代日本制丝业的发展
日本开 国以后 , 经 济体 系从封 闭 型 向开放 型转 变 , 出 口贸易激 增 。在 出 口商品 中 , 其 进 生丝 、 叶 、 卵纸 茶 蚕
占 8 % 以 上 。 16 0 85年 日本 出 口贸 易 额 为 14 . 万 美 元 , 中 生 丝 出 口额 为 18 . 89 1 其 4 4 3万 美 元 , 过 了进 口贸 易 超 额 (47. 美 元 ) 14 10 7万 。 80年 前 后 法 国 出 现 的 微 粒 子 病 迅 速 蔓 延 到 欧 洲 的 养 蚕 地 区 , 致 欧 洲 蚕 茧 产 量 锐 减 , 导 如 法 国 的 蚕 茧 产 量 由 15 83年 的 20 60万 公 斤 下 降 到 15 86年 的 50万 公 斤 。 ( ’ 洲 丝 织 业 对 亚 洲 生 丝 的 依 5 J 欧 赖 性 增 大 , 在 欧 洲 生 丝 市 场 上 占据 很 大 份 额 的 中 国 丝 , 于 太 平 天 国 革 命 的 爆 发 , 口量 不 稳 , 为 日本 丝 而 由 出 这
本 的 形 成 、 展 起 过 重 大 作 用 。 由 于 国 内 市 场 容 量 有 限 , 丝 业 必 须 开 拓 国 际 市 场 , 生 丝 的 出 口换 发 制 以
取 棉 花等 原料 的进 口。 日本政 府在 制 丝产 地 敷 设 铁路 , 变生 丝运 输 的落 后 状 态 , 于输 送 季 节 性 改 便
生丝 是近代 日本 主要 的 出 口产 品 , 到 了政 府强 有 力的 保 护 。在近 代 日本 赖 以创 汇 的产 业 中 , 丝业 一 受 制
直 独 占鳌 头 ( 80—13 17 9 0年 ) 19 。 80年 , 丝 产 品 在 出 口 总 额 中 占 2 .% , 取 得 外 汇 收 入 的 战 略 性 出 口 品 , 制 45 是 对 日本 的 资 本 原 始 积 累 和 产 业 资 本 的 形 成 、 展 起 过 重 大 作 用 。 由 于 国 内 市 场 容 量 有 限 , 发 日本 制 丝 业 必 须 开 拓
日本俄国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俄国工业发展历程日本和俄国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大国,其工业发展历程堪称举世瞩目。
下面将就日本和俄国的工业发展历程进行概述。
日本的工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大量接受西方文化和技术的阶段。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如设立专门的工业机构、引进外国专家、提供政府贷款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从明治时期到二战结束,日本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纺织业为主导的初级工业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引进西方的纺织机械和技术来进行发展。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钢铁、造船等重工业为主导的高级工业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国家投资和政策引导来促进。
此外,日本还大力发展电子、汽车、化工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使日本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国家之一。
相比之下,俄国的工业发展历程相对较晚。
19世纪末,俄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敦促农民转变为工人阶级。
在沙皇时代,俄国政府为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建立矿山、工厂、铁路等。
然而,由于政府腐败和内外因素的干扰,俄国的工业发展一度遭遇困难。
到了苏联时期,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得以加快。
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计划经济的政策,例如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
苏联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来发展这些行业,使俄国的工业实力大幅提升。
然而,苏联后期的经济问题和政治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工业发展的滞缓。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再次受到冲击。
但在21世纪初,俄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私有化和市场化,推动工业发展。
俄国政府还鼓励外国投资,并推动高科技产业、能源行业等的发展,以提高国家工业实力。
总之,日本和俄国的工业发展历程均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变革。
日本凭借其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市场的灵活性,从初级工业发展到高级工业领域,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大国。
而俄国则在苏联时期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取得了很大的工业发展成就,但在苏联解体后遭遇困难。
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日本的产业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引言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古以来一直备受资源匮乏和地理限制的困扰。
然而,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日本在过去几十年内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和产业振兴。
本文将探讨日本产业振兴的历程、影响因素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历史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被毁坏,工业产能严重受损。
然而,通过政府的引导和高度组织的经济计划,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重建。
特别是在钢铁、汽车和电子等行业,日本企业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的领导者。
7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然而,到了70年代,日本的产业结构开始出现问题。
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
此时,政府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在高附加值的领域进行投资和创新。
科技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企业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改进产品。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创新成果,日本政府也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和专利申请。
影响因素教育体制日本的教育体制被认为是产业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通过投资教育资源和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企业文化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也对产业振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日本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和精细制造,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标准。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员工培训和激励,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政府支持日本政府在产业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通过设立产业政策,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投资和创新。
政府还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合作,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组织等机制,拓展企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
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成为日本产业振兴的重要驱动力。
[生活]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产业发展
1. 明治维新以后的工业化历程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明治政府在接受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从欧美国家购买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国家力量建立了一批兵工厂和示范工厂。
1880年后,出现了私人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高潮。
同英国一样,日本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食品、纺织业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轻工业的发展开始的。
从1877年到1900年,食品、纺织业对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分别为40%和35%,两者合计为75%,也就是说,在19世纪后期日本的工业增长中,3/4 是依靠轻工业的发展。
其中,作为主导产业的纺织业(包括制丝业、棉纺业、棉布业)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逐渐成长为近代化的产业。
进入20世纪,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由于扩充军备的需要,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如钢铁、造船、海运、铁路等产业迅速扩大,同时,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力、电机、通信、机床、车辆、化学、药品等产业也成长起来,可以说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工业发达的国家。
与此同时,除去纺织工业以外,轻工业的增长率趋于下降。
这样,制造业的发展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这意味着日本开始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
由于主导产业实现了迅速的转换(从轻工业转换为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国营及军事部门的工厂所引进的技术向广大民间企业的扩散,加之纺织工业的继续发展与出口为整个工业发展提供了进口机器设备等所需的外汇,从而使整个工业化过程得到了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基本上是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也为日本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机。
因为欧美国家忙于打仗,不仅有利于日本增加对欧美乃至亚洲的出口,还使在工业化初期面对占压倒优势的欧美竞争对手的日本企业喘了一口气。
进入30年代日本扩充军备再掀高潮,这也是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1931—1936年5 年间,钢铁生产额增至4.3 倍,一般机械增至4.2 倍,运输机械增至3.4 倍,电机增至3.1 倍。
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演变
三次产业结构Βιβλιοθήκη 动规律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第一产业为主,在这 个阶段里,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生产力水平低 下;第二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比重逐 渐提高,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大,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个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逐渐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主 要产业部门。
日本支柱产业的变迁历程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注重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推动国民经济的 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第三,遵循国际准则,同时积极把握国际规制中的 未限制领域,加快推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人力发展战略产业与资助传统产业 的关系。 第五,研究产业政策要注重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 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同步推进。 第六,加强行业法规建设,通过行业立法推进结构 调整。
谢谢!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石油危机至上世纪 80 年代中 稳定增长时期,主导产业为汽车、家电等运输机械 和电动机械。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以石油为主的 各种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重化学工业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遭到了破坏,难以维系其主导地 位,同时随着日本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 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面临着转型, 汽车、家用电器等奢侈消费品成为增长迅速的部门。 第三个阶段从上世纪 80 中期至今,主导产业包括通 信设备、电子零部件及软件开发等在内的信息产业。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及泡沫经 济崩溃,使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阶段,迫使日 本产业结构再次进行调整。日元的升值和劳动力成 本的上升,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很多制造产业开 始向海外转移,国内生产失去竞争优势,信息产业 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部门。
日本产业结构
• 但是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科研水平低,美国的遏制)
在泡沫经济及萧条时期,日本三次产业结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 • 第一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不仅仅下降,而且在绝对量上也出 现下滑; • 作为经济主体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除汽车制造业能勉强 度日外,都出现严重衰退,到1996年才有所恢复 • 第三产业继续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从1985年占GDP比重的 60.7%上升到1998年70.5%: 其中,金融保险和批发与零售贸易行业,在泡沫经济时期快 速发展。 而服务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占GDP比重快速上升,未受经济衰退 影响;尤其是商务服务,在泡沫时期呈现快速发展,商务服务在 泡沫顶峰时期1990年的增速更是达到24.2%,在经济萧条时期, 商务服务仍维持较高正增速。
•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 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则迅速上升;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相应 也得到了优化,就业人数主要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由于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就业比例相对稳定, • 日本经济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为主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制造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技术知识密集型化、高附加值高化的特征明显。
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 战后十年,是日本经济恢复和产业结构重建时期。在该阶段,日本经 济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从闭锁经济向开放经济进行转变。
• 基于战后日本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需求状况,日本重点发展 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轻型机械工业,产业结构从战时军事重工业为 主的结构转向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导的结构。 • “倾斜生产方式”的产业复兴政策(先集中力量先重点恢复和发展煤 炭、钢铁的生产)和“产业合理化”政策(以钢铁、煤炭、电力、造 船这“四大产业”为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重工业发展累积基础的日本生丝产业的发展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开始主抓生丝和茶叶出口,并在1890年左右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平均的生丝质量就超过清帝国的生丝,茶业也全面采用机器化,逐步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生丝出口国和第五大茶叶出口国。
等到了1910年,日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丝出口国,每年的生丝总产量达到了12460吨,出口总量为9462吨,占据了全球出口总量的75%。
日本四大财阀在当时几乎都是靠生丝出口所赚取的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其他工业,扶持重工业,慢慢过渡为一个工业强国。
日本的生丝业能够逐渐发展起来,并击败中国的生丝业,甲午战争的功劳占据了一半(毕竟甲午的赔款虽然基本上用于发展日本军事,但总体上财政支出可以缓一口气了,要知道为了打甲午战争,日本大部分财政投入到了军队建设,而挤压了其它产业),另一大半则属于日本京都府。
1868年,京都府设立了西阵物产会社,负责救济贫困的丝农和织户。
明治三年,设立舍密局和授产所,相当于化学研究所和技术推广所。
1870年,设立养蚕场,推广新蚕种和新技术;1871年,设置畜牧场,推广新牛种和绵羊,派人前往法国学习新织丝工艺和西洋染色工艺,购买新机器……七年,设置织工场,推广新型手工织丝机器和工艺。
这些“场”全部将技术收集、研究、改良、推广等工作集中于一身,迅速使京都的丝业由衰转盛,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整个日本。
尽管京都府也走了很多弯路,可和清廷各地政府的“无为就是无错”政策相比,实在是积极很多。
日本人砍伐了大量树木,种植桑林。
随着京都丝业的发展,日本较有实力的财阀都迅速以此为模板,利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财力在整个日本推广开。
1878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726吨,总产量为1226吨清制205万斤,尚不足江浙两省一年产量的1/3。
1883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1347吨,总产量为1682吨。
1903年,短短的十五年间,日本生丝出口总量达到6750吨,无论是数量和平均质量方面都正式超过满清。
1910年,日本生丝出口量为10462吨,达到了世界生丝出口总额的3/4,为清帝国的六倍,而这就是日本经济最为关键的出口物资,为日本换取了大量外汇和黄金。
而清帝国的一大外贸创收的拳头产品生丝,却日益萎缩了。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清帝国的生丝产业能和日本进行全球竞争,那么对于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就是一大限制,毕竟日本人当时重工业落后,进口设备的资金基本上是来自出口的轻工业,其中一大部分就来自生丝产业。
19世纪晚期日本生丝产业的确是其出口的主要支柱,这位日本换来了大量外汇用于支持扩军备战。
其实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重工业一点儿也不发达,其仅有的军事工业也基本上要靠进口原材料的来维持生产,因为贫穷的日本不可能一开始就去搞重工业,重工业那玩意儿5—8年之内都是亏本的,需要不断的往里面贴钱才行。
当时的世界贸易不像现在,一般出口商品都是纺织品、食品原料、矿产原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