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承“山二黄”
遗失的民俗民风
遗失的民俗民风班级:13050901 姓名:陈雨平学号:2009303281论文摘要:我们古老的民俗民风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一步一步的时尚化,一点一滴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民俗民风消失啦呢?是社会的原因?还是我们个人的原因呢?关键词;民俗民风消失时尚文化遗产汉中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下,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也在日渐趋同,时代的气息日浓厚,时尚的潮流散发在每一个角落。
时代越来越时尚,生活越来越fashion。
但是当我们回望过去,看到的却是众多昔日的充满历史感、民族感、时代感、文化感的独特的魅力四射的民俗民风在日渐摩登的氛围中慢慢的回归自然、消失殆尽。
这一刻,最多的心痛、遗憾也只能是无济于事,是我们亲手将我们的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断送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是我们没能护住我们的民族灵魂,保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风。
那么,为什么在这高科技的社会我们却葬送我们的古文化,让我们的历史、文化留有遗憾呢?以我的看法,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开发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主管。
而一些地方政府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投资方最关心的无非是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
在没有公众参与的情况下,不受制约的商业利益追求和政绩追求不免带来错位的开发,这已经成为困扰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的痼疾。
近年来,一些所谓世界遗产、风景名胜的票价不断上涨,仅去年就有6处世界遗产景观涨价,无非是因为这些门票收入对地方财政和企业都有好处,使得涨价得到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的支持而已。
黄山、峨眉山门票收入的50%是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
属于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就成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同时,不少风景名胜被经营得面目全非,自然和美都大打折扣,生态系统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里,主管开发的某些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无疑是以“发展权”为名行公然侵犯公众利益之实。
也加速了民俗民风的消失。
其次,面对文化保护、风俗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对这些公共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却愈演愈烈的情况,我国只有一部1985年制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来进行规范,效果显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安康汉调二黄保护刍议
汉调二 黄 ( 亦作 簧 ) 历史 上 为 陕西 省第 二 大 剧 黄 种 ,在长期 的流传 发展 中分为 关 中、商 洛 、汉 中和安康
四大地域流 派。建 国后 安康 派 是实 力最 为雄 厚 的一 派 ,
建国后才改称 为汉 剧的陕西 二黄戏 剧种 才是产 生京剧 的 真正母体 ,是所谓 ‘ 皮黄 ’腔 系剧种 的根 本源 头。文章 (《 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爬梳细 辨 ,资料颇 富 ,论证严
称为秦腔 、现今保存在 陕西安 康的 汉调二 黄剧 种。文章 发表后受到全 国戏 曲史学界 高度关 注 ,并 引发全 国性 的 争鸣。 中国艺术研究 院戏 曲研究 所所 长 、博 士生导 师刘 桢研究员在 < 中国文化 报> 载文指 出 : “ 史学 研究 是戏 曲学的传统强势 ,有深厚 的学术 积淀 ,王 国维 的贡 献 即
20 年 5 2 日,国务 院以 国发 [06 8号文 06 月 0 20 ]l
件 ,正式公布 陕西安康 汉调二 黄剧 种为 第一批 国家 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 。这 是建 国以来 ,陕 西省 首次 由 国务 院确
定的重大非物质文化 保护 工 程项 目之 一。 “ 汉调 二 黄” 列入 “ 非遗 ”的重要原因诚如 中 国艺术研 究院戏 曲研究 所 副所长 、博士生导 师刘文峰 研究 员在 《 国剧 种剧 团 全
主要体现在史学研究 方面 。但 漫长 的历史 演进过 程 ,也 迷失了许多历史 的真 象。以号 称 国剧 的京 剧来说 ,它 的
文化价值。保 护传 承这一 中华 民族 古 老剧 种 ,使 之发扬 光大, 更好地为经济建 设 和社 会发展 服务 ,是 安康肩 负
的重 大历史使命 。因此在进行 理论 研 究的 同时 ,如何积
所 以,自明末至清代 ,外省人多 习惯称其为 “ 秦腔 ”或
二黄唱腔的特点
二黄唱腔、导板的特点
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
戏曲剧种。
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
“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
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
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
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二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二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二黄下句的“2”音。
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不论老生、花脸、旦角,导板的专用罗经都一样,这个锣鼓也叫“导板”,也有称之为“导板头”的。
导板的过门虽与散板相似,但比散板的过门更稳重、更丰满、慢而长。
安康市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
安康市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1.03•【字号】安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5届〕第14号•【施行日期】2024.06.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安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五届〕第十四号《安康市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已于2023年10月26日经安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23年11月30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安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1月3日安康市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2023年10月26日安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23年11月30日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保护传承发展汉调二黄艺术,推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等活动。
第三条本条例保护传承的对象,包括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美学价值的汉调二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场所:(一)汉调二黄艺术的方言声腔、剧目剧本、传统表演艺术形式、音乐曲谱、舞台美术及相关知识产权;(二)与汉调二黄艺术相关的乐器、道具、服饰等制作技艺;(三)汉调二黄艺术特有的传统习俗、历史技艺、活态传承等;(四)与汉调二黄艺术相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器具实物以及历史性建筑设施等;(五)与汉调二黄艺术相关的其他需要保护传承的对象。
前款规定的保护传承对象,属于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汉调二黄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所需经费由本级财政保障。
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3.02(下)黄河黄土黄种人阴刘博徐雨田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千年历史发展中沉淀的人文精神、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的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对推动民俗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加强对黄河民俗项目、历史风俗、人文精神的保护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还有助于在新时期提高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在新时期将黄河文化发展融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保持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的延续性黄河流域是中国诸多文化体系的发源地,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加快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够使受众了解黄河文化,正确认识黄河民间文化,感受黄河流域民间文化中的艺术、文学等多种文化内涵。
另外,黄河流域民俗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递历史、承接历史、表述历史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
文化是沟通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加快对黄河文化的研究,能够强化大众文化认同,帮助人们重新审视文化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明确文化的起源与流变,进而构建区域文化共同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有助于展示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形式类型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许多文化形式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困境,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也在逐渐下降。
实现新时期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有助于唤醒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记忆,展现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同时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黄河流域在饮食、建筑、服饰、语言、节庆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黄河流域是中国典型的农业区,黄河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稻、黍、稷、麦、菽”五谷。
每逢佳节,黄河流域的人们会制作各色的馒头,并进行各种花样的装饰,这57也孕育出重要的面食文化。
民俗传承“山二黄”
民俗传承“山二黄”
佚名
【期刊名称】《湖北画报:湖北旅游》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底蕴深厚的庸巴文化,是灿烂的5000年汉文明的文化瑰宝,竹溪“山二黄”就是汉民族的文化宝库存藏众多的璀璨夺目的文化珍宝之一。
山二黄是竹溪人民在漫长的生活、生产过程中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的汉文化瑰宝。
它直接、生动地反映了竹溪人民的情感、理想和愿望,体现着竹溪人精神、性格和价值观,是承传竹溪
人优良传统的血脉所在。
【总页数】1页(P4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承的民俗文化——黄永沂蒙特色民俗陶艺文化内涵研究
2.
留住美丽乡愁传承民俗文化——江苏省民俗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调查与思考3.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传承与城市品牌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4.地方文化精英在民俗
传承保护中的作用研究——以天津沿海渔民民俗传承保护为例5.民俗传承的载体——古镇旅游——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大文化支撑郧阳传统
四大文化支撑郧阳传统Post By:2006-8-23 19:30:00将事物分门别类,就能看出其核心与本质。
文化作为一个复合体,由不同方面经过冲突、融合而组成相对稳定的形式。
根据不同的来源,将复杂的文化分出类别,我们就可以把握其渊源和主流。
郧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古人类、古生物遗迹令世人震惊,而且有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道教胜地名扬四海,还有近年来成为文化热点、被认为可以作为汉民族母亲河的汉江绵延千古。
在封建社会相当长时间里,这里都曾是流放地。
公元前305年,被楚怀王流放到郧阳的三闾大夫屈原在汉江北岸忧国忧民,作《九章?抽思》等名篇。
战国到唐宋,宰相吕不韦、庐陵王李显等十多位王侯将相流放于房陵。
明朝时期,大批流民逃到鄂西北山区展开生存斗争,最终促成郧阳府的设置。
革命战争年代,更有贺龙、李先念等前辈转战鄂西北,留下了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通过类别分析,归纳历史传统诸方面,我们可以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支撑着郧阳传统文化:一、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在郧阳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自春秋以来,武当山就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对传统的汉民族文化更是影响深远。
到了宋代,各种教派在武当山交参传道,逐渐融合,形成了以崇奉真武为主要特征的教义深邃的武当道教。
明朝大兴土木,武当山成“举世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对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道教走向衰微。
但是,这个有着古宗教意识特点和近两千年历史的宗教,仍然以其建筑、武术和音乐等感染世人。
在民间,对福、禄、寿、财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欲望渴求,仍在通过烧香、许愿等途径获得心理满足和慰籍。
足见其深入人心。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在道教。
”二、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作为长江最大支流的汉江,是否可以称为“汉民族的母亲河”,学术界尚在争论之中。
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汉水不仅是楚文化的摇篮,而且在整个汉民族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安康实践——以汉调二黄为例
2023年第1期- 75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在时代发展之中不同民族世代相传的劳动智慧结晶,是各类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包含了相关实物和场所,是树立民族自信以及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渠道之一。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各地方立足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保护。
陕西省安康市近年来在汉调二黄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安康市地理环境较为特殊,处于汉江中上游的秦巴山区,在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移民频繁,文化趋向多元化,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37个、市级非遗项目175个。
其中汉调二黄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京剧的声腔之源,同时也是陕西第二大剧种。
从某种程度上讲,汉调二黄就是安康地方文化活态的化石,它的独特性、开发与保护的价值不容置疑。
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安康市政府牵头,制定了一系列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措施,让其文化根脉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
一、实施引领示范,振兴汉剧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从汉调二黄的发展特点来看,该曲种在安康市的发展演变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经历过绚烂璀璨和众星捧月的时代,但也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打击,其本质上与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呈现高度相关性。
尤其是近几十年,物质文化发展、多元文化冲击导致汉调二黄面临严峻的考验。
民间诸多剧团班社解散,很多民间艺人只能另谋生路,且精品剧目匮乏,受众群体明显减少。
从相应数据来看,20世纪50年代安康市有专业戏剧院团13个,从业人员近千人,到2010年全市专业院团仅剩一个,民间二黄班社仅剩7家,艺人不足百人。
面对这一问题,201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振兴汉剧就是振兴安康”的发展战略,尤其是深入落实“保护与传承、宣传与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汉剧精品、汉剧兴旅、基础建设”七大工程相关工作的总计25个项目,总投资为2050万元。
“山二黄”剧种的继承与发展-12页文档资料
“山二黄”剧种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戏曲种类大约不足四百个,如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誉为中国戏曲的三鼎甲。
其它一些剧种,比如说昆曲、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也算我国的大剧,但从官方重视的程度来说,却排到了第二个层次中。
单从湖北来看,戏剧种类也不算少,如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山调、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等,足有三十多个。
在湖北省内这些主要剧种之中,以我一孔之见,山二黄剧有些抢眼夺目,为大众所喜爱。
其实,要说山二黄剧种,业内人熟悉,业外的人并不一定清楚,但听了唱腔之后,定会喜欢。
山二黄绝不是年轻的剧种,因为它是汉剧的一个支派,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鄂西北地区。
应该说,山二黄剧种比较独特,规制完善,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也有人做过考证,说它已达四百年了。
该剧现存地主要在鄂西北一带,唯有竹溪县在认真地经营它,目前已被录入《中国戏曲大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戏曲曲艺辞典》。
著名汉剧大师陈伯华称“山二黄”为“汉剧之母”,显然,这位戏剧界的大师是十分欣赏它的。
而汉剧又是京剧的来源之一,所以,我们今天继承山二黄艺术特色,等于丰富汉剧,弘扬和传承京剧国粹艺术,其意义非常之大。
从志书上看,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出现过“上自官绅富豪,下至平民学童,都以学山二黄为荣,唱山二黄为乐”。
这种动人的景象,但随着其他文艺种类增加,人们兴趣点有所转移,加之山二黄剧种活动的区域太窄,受众面受到严重的局限,导致它成为濒危剧种。
在中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山二黄应该算得上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存藏的一种璀璨夺目的文化珍宝。
要想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这样一个剧种,我们要了解和研究“山二黄”的艺术特色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以便更好地保护它,继承它,发展它。
2025届哈尔滨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哈尔滨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
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
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材料二:“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
”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
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
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
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
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材料三: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
以家乡的山二黄为题作文
以家乡的山二黄为题作文
我的家乡,一座小山村,它紧紧地拥抱着蓝天白云,也紧紧拥抱着一座大山。
山里有很多树,松树、柏树,还有我最中意的二黄树。
二黄树的叶子,不像其他树的叶子那样总是蓝色的,它们会变色。
春天的时候,新芽冒出来,嫩绿嫩绿的。
夏天的时候,叶子变深了,像一把把小扇子,在树枝上摇来摇去。
秋天到了,叶子渐渐地变黄,像金子一样光芒闪耀。
冬天的时候,叶子掉光了,只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像一位老爷爷,在风雪中直打哆嗦。
不过我喜欢爬上二黄树,坐在树梢上,望着远处的田野。
田野里,银白色的稻穗随风摇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有时候,我会从树上跳下来,在树林里奔跑,追逐着风儿,追逐着快乐。
二黄树的果实是红色的,像一颗颗小灯笼。
每年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我会和伙伴们一起到林子里摘野果。
我们一边摘野果,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开心得像小鸟一样。
二黄树,不仅是我的玩伴,也是我的好朋友。
它让我开心快乐,也让我感到温暖。
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默默地守护着我,守护着我的家乡。
我爱祖国,爱家乡,我爱二黄树。
十堰几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堰几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者:杨咏梅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5期摘要:大山的封闭性与稳定性和汉江、盐道的开放性与流动性,造就了十堰原住民既传统保守又开放求新的二元共生的文化个性。
比较原生态地、完整地保存了一批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远古人物传说、民间长诗、原始的民间音乐等遗产,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事项,在一定的区域、地域内充分体现了区域文化特点,代表和影响了整个区域性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并为现在的人们所利用。
这是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地域性;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辖“五县一市两区和一个经济特区”。
历史上我市传统文化有“巴俗秦风楚歌豫音”的说法。
武当山道教文化、房陵移民文化、竹山的堵河水道和盐道文化、郧县和丹江口市的古城文化、秦岭巴山武当山山系、汉水水系与鄂豫川陕渝的地缘关系,使归属于北方方言区的十堰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具备了巴俗秦风楚歌豫音交融共通的文化要素。
比较原生态地、完整地保存了一批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和远古人物传说、民间长诗、原始的民间音乐等遗产。
武当山道教、汉水、盐道、移民的介入,又使十堰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了俗神信仰、手工技艺技能、追求精细化消费、歌死哭嫁、信鬼好巫的资源特色。
大山的封闭性与稳定性和汉江、盐道人流的开放性与流动性,造就了十堰原住民既传统保守又开放求新的二元共生的文化个性。
至2011年底,我市已建立市级名录65项,其中省级名录30项,国家级名录7项:武术、道乐、庙会共同构成了武当山玄妙飘灵的文化内涵,伍家沟民间故事村、青塘武当神戏戏剧村、吕家河民歌村,都是武当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节点。
郧阳府古城形成的崇凤、水上竞技、和均州古城遗留的陶文化技艺、沧浪亭与儒子歌处遗产、生动的故事与优美的民歌民乐、古朴的调子戏、竹山县与房县之间的地理联系和古道文化、神农本草文化、炎帝女娲创世神话、皮影绝技、神怪故事、人物传说、商旅文化、玄武及火龙信俗、民间美术、奇石珍宝加工、秦巴民歌、诗经遗风等项目,都为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添异彩。
安康-汉调二黄
汉调二簧地域文化——汉调二黄(一)源流与名称汉调二黄(亦作簧),陕西大型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戏曲剧种。
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为安康的传统地方剧种。
汉调二黄是以汉印为风格的。
流行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旁及甘南、川北、豫西、鄂西北和山西晋城一带。
历史沿革汉调二黄系秦中古调戏曲声腔,故称西秦腔、西曲、二黄等,起源于古都长安。
明末传入汉水一带。
据府县志记载:清初(1662--1735)安康、石泉、紫阳、旬阳等县多兴建庙宇戏楼,有“演戏”“作乐报赛”活动。
乾隆至道光(1736--1850)百余年间,外省移民大量涌入陕南,兴安府、县“农商聚兴、祭祀日盛、春祭秋报、戏会梨园、娱神娱人“。
庙会演出越来越多,一年四季不断。
已有戏楼和草台不敷应用,百余座庙宇戏楼、会馆戏楼接踵新建。
规模精伟,显示了当地经济水平及外省商帮的雄厚财力。
融祭祀、观剧、集市贸易于一体,万人趋之若鹫,蔚然成风。
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每个时期都人才辈出、成绩斐然。
对安康汉调二黄传播起决定作用的有以下几方面力量:清嘉庆中叶(1805年),紫阳县蒿坪河川道平坦、土地富饶,茶、桑、榨油业大兴,农贸两旺。
由紫阳县汝河迁居蒿坪的杨氏大家,为蒿坪首富。
杨家六世景泰、履泰兄弟二人酷爱戏曲二黄,就近招生,外请名师授徒,在院内修建戏楼,臵办戏衣。
后支持义子杨金年开办“鸿”、“来”二科班。
此后150年间不间断开“永”、“清”、“长”、“福”、“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字派科班,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前。
继蒿坪河办班的60年之后,约清咸丰十年(1860)左右,湖北名伶范仁宝领“祥瑞班”西进安康,初于城内三义庙(今汉滨高中)设围售艺。
该班行当齐全,阵容强实。
开办“瑞”、“彩”、“方”、“盛”等科班多年间,后多活动于陕南汉水流域各地。
对安康(中路)流派的汉调二黄的形成、普及、传播起过决定性作用。
简论汉调二黄的传承
乏新 意 ,而且结构 老一套 ,情 节节 奏缓慢 ,唱词 和道 白 语言的文学水平 不高。 比起 现代戏 和影视 作 品来 ,它 的
辛亥 革命 推翻封建 王朝 以后 的时代生 活戏剧 ,各 个戏 曲 剧种 也已经创作演 出了大批 现代剧 目。现代戏 之所 以没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O 1一 5 作 者 简 介 :余 海 章 ( 96一),男 , 陕 西 紫 阳人 ,安 康 学院 中文 系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安 康 地 方 文 化 、 中 国 民 间文 艺 。 14
和 省 级 奖 ,但 是 ,这 样 的 剧 本 还 是 太 少 ,远 远 满 足 不 了
以《 陕西戏剧志 ・ 安康地 区卷 》 为代表 的一批汉调 二黄
资料研究成果 ,资 料 门类 齐全 ,翔 实 、完整 ;有 以束文 寿研究员为领 军人 物的一批理 论研 究人才所 做 出的一批 汉剧理论研究成 果 ;有 以刘 继鹏 、刘 志杰为 代表 的一批
观众需求 。而且 ,任何 剧本都 是需要在 不断 的演 出实践 中千锤百炼才 能臻 于 成熟 ,正 所谓 “ 十年 磨一 剑 ” 。惜 乎这些获 奖剧 目还是演 出太 少 ,使剧本 未能得 到不 断锤
炼提 高的机会 ,与经典 的传 统历史剧 目相 比还 是有 差距
的。同时 ,几个获奖剧 目都 只有本 戏 ,没有 折子 戏 ,而 本戏受各 方面条件限制 ,难 以在业余剧 团或 清唱组 织 中 普及 ,使得这几个 优秀剧 目的传播 大打折扣 。作为 一个 热心 观众 ,笔者期 待着这几 个戏的剧作 家们 能拿 出不一 定完全等 同于本戏片断 而是具有相对 独立性 的折子 戏演
关键 词 : 汉调 二 黄 ; 商业 运 作 ;观 众 ;剧 目 ;唱 腔 ;名 角 儿 中 图分 类号 :J0 .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4 (0 0 2— O 7— 2 826 09- 2 X 2 1 )0 00 0
陕西非遗精选
1.西安鼓乐西安鼓乐, 也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西安乐古。
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脱胎于唐代燕乐, 后融于宫廷音乐, 并逐渐流入民间的西安鼓乐, 在经过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抢救、保护之后, 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申报过程, 一跃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 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 脱胎于唐代燕乐, 后融于宫廷音乐, 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
2、秦腔秦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起于西周, 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 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 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 所以又叫“梆子腔”, 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3.绥米唢呐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 无论城镇乡下, 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
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
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
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 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4.陕北秧歌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 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 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5.华县皮影戏皮影, 又叫傀儡戏、灯影。
在华县, 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 是汉族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 形成于清代初叶。
安康市文化介绍
四、民俗文化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 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 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 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 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 杀猪不卖薰起来”。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安康 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 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从书法绘画、剪纸、雕 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制造;从龙狮共舞的社 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 的神韵。
2、婚娶
• 安康的婚嫁饶有风趣, 男女联姻各地习俗,从提亲到 迎娶一般要经过六道程 序,即:请媒、合相、 订婚、认亲、报日、迎 娶等。这里仅将婚娶大 礼中的闹房和送房略叙 一二。
3、奇特的称谓
音音和 韵高“ 婉亢下安 转紧河康 ,凑腔地 柔,”方 和响两语 缓亮大言 慢利类分 。落。成 。本“ 下地本 河人地 人语腔 ”
1、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二黄
• 汉二黄又名汉调二黄、山二黄。汉 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 (汉调桄桄)的大型汉族戏曲剧种 之一。汉二黄表演艺术家多年来一 直以悠扬的曲调,丰富的戏剧内容, 朴实的表演,抚慰着众多普通山民 的魂灵,丰富着他们平静的生活, 汉二黄就是从汉族民间走来的,并 吸取了汉族民歌的智慧、民歌的曲 调、民歌的通俗易懂、民歌的某种 优雅之处和汉剧的种种章法,进行 了自然的融合,这不仅提高了民歌 的品位,也提升了汉剧的艺术品格, 使其表演更加自然、优美、感人, 更加的有影响力感染力。
一、历史文化
•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 陕西最南端,山川秀丽,资 源丰富,历史悠久。人文史 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 时代,境内即有先民在越河 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 据文物部门调查和考古发掘, 在全区境内,已发现新石器 时代遗址四十余处,出土的 新时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 类型的特点,也有庙底沟文 化风格,同时也有李家村文 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风采, 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周毓成与竹溪山二黄
事 ,禁 封 流 民人 山就 食 ,导致 流 民起 义 . 不 可止 。这才 催 生 了郧 阳府 治 , 势 允许 流 民进 山开荒 种地 , 附籍为 民 。修
地 方 。 厂 房 用 两 块 木 板 中 间 填 充 粘 土
碧 水 观鱼 , 毫毕 现 。他 也不 动 , 纤 只唱 . 每一 个微 颤 。 每一 个婉 转 都 放 大
锣 , 滩上 还 有演 出 车开 放 表演 , 在 江 我
组 委 会 公 干 为 演 出 服 务 。哪 儿 哪 儿 都 得 照 顾 到 。 赶 到 剧 场 躬 着 身 子 找 座 位 时 戏 已 经 开 演 , 定 坐 观 , 包 里 的 手 甫 包 机却 又蛐 蛐般 响 了 。
卸 去 《 风亭 》 的老生 戏装 和 髯 清
口 , 毓 成 显 得 瘦 小 。 白 发 , 癯 , 铜 周 清 古 色 的 对 襟 褂 , 平 静 静 地 走 上 来 , 束 平 一 追 光 打着 , 唱 。 干
子 咕 咚一 口下 去 . 感觉 能 够 准确 吗 ? 那 第 一次 看周 毓成 的戏 , 状态就 不好 。正
了似地传 递 出来 , 清楚楚 。 清
这 才 真 正 认 识 了 周 毓 成 ,认 识 了
竹 溪 的山二 黄。
的 “ 打 垒 ” 法 建 筑 . 扬 大 庆 石 油 干 方 发 会 战 “ 生 产 后 生 活 ” 奋 斗精 神 。 先 的 不
在 湖北 生 活 了一辈 子 ,对身 边 的
唱 了一段 “ 子 ” 引 。就 是 这 段 “ 子 ” 引 引 . 得 全场 震动 。
看戏 和 品酒一 样 , 都需 要状 态 。杂
务 纷 沓 , 猿 意 马 , 忙 叨 叨地 端起 杯 心 忙
汉调二黄、紫阳民歌介绍
汉调二黄详细介绍汉调二黄,习称“土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
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汉调二黄,是陕南地区仅次于南路秦腔(即汉调桄桄)的大型剧种。
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帮与京剧接近。
其二黄由来,在陕西省有各种说法,皆与湖北“黄岗”说、江西“宜黄”说、安徽“石牌”说不合,而与陕西直接关系。
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都说二黄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
而所谓“黄腔”,在陕南三共本属“出格”、“变调”之意。
如此,则“二黄”也许是西秦腔在陕需的“变调”之意。
在汉水流域,旧有“一清二黄三月(两湖写作“越”)调,梆子跟上胡吵闹“之说。
二黄名称或与此相应。
至于有人写“黄”为“簧”,是否因原来曾用笛和唢呐伴奏,尚待查考决定。
清代威阳刘古愚、蒲城张东白、民国时富平王绍猷、乾县范紫东等前代学考,相继考察,同谓二黄乃“秦声吹腔古调新声”。
这种说法是有它的道理的。
它与“西皮调”东传的时间,虽然有先有后,但其渊源则同属早期“陇东调”、“西秦腔”在江汉流域的分支,与现称的梆子秦腔同源异流,以致在清朝中叶秦腔艺人、汉调艺人与微调艺人先后同台,才成为可能,也因此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剧种。
汉调二黄向以木偶、皮影与人演大戏三种形式在民间流传。
流行区域,以秦地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
就现在所知,仅在陕西的的活动范围,计达三十余县。
按其区域,可分四路:一、商、镇一路,以商县、龙驹寨、山阳、镇安为中心,流行于洛南、商南、及豫西、陕东部分县域;二、安康一路,以安康、紫阳为中心,流行于洵阳、白河、石泉、汉阳、宁陕、佛坪、镇坪、岚皋等县域;三、汉中一路,以西乡、南郑、镇巴、汉中为中心,流行于城固、勉县及甘南、川北一带;四、关中一路,以西安、三原、泾阳为中心,流行于富平、咸阳、凤翔、户县、临潼、蓝田一带。
安康市文化介绍
1、端阳节和赛龙舟
• 安康龙舟赛是陕西安康 传统的汉族民俗文化活 动。端午节龙舟赛本是 为了纪念战国时期因忧 国忧民愤而投江的爱国 诗人屈原。后来龙舟赛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体育 竞技活动。不仅五月 五 日端阳节在汨罗江举行, 全国各地很多有条件的 地方也在举行, 时间也 因地而定。地处秦巴山 区的安康,因紧靠湖北, 受楚文化的影响,民间 自古就喜欢赛龙舟。
2、婚娶
• 安康的婚嫁饶有风趣, 男女联姻凭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婚礼繁文缛 节,礼数复杂,综合安 康各地习俗,从提亲到 迎娶一般要经过六道程 序,即:请媒、合相、 订婚、认亲、报日、迎 娶等。这里仅将婚娶大 礼中的闹房和送房略叙 一二。
3、奇特的称谓
音音和 韵高“ 婉亢下安 转紧河康 ,凑腔地 柔,”方 和响两语 缓亮大言 慢利类分 。落。成 。本“ 下地本 河人地 人语腔 ”
普通话 外祖 父、外祖母 安康称谓 谓爷、谓婆、嘎公、嘎婆
父母
大老人嘎(家)细老人嘎 (家)、大(读呆)老汉、 细老汉
外头人、掌柜的 屋里人、掌柜娘子 煮馍、扁食 矬(cuo)蛾子 毛(mao)得 么事 一哈哈儿
丈夫 妻子 饺子 不满意的情况下吃饭 没有 什么 短时间
向势利者献殷勤
做事不大方
舔沟子
促狭(ka)鬼、鸡骨髓儿
安康蒸面
瀛湖桂鱼
紫阳蒸盆子
安康浆水面
旬阳八大件
安康稠酒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6.06•【字号】鄂政发[2007]38号•【施行日期】2007.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鄂政发[2007]3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8项,现予公布。
湖北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文化多样性,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二00七年六月六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一、民间文学(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 黑暗传神农架林区、保康县2 Ⅰ-2 崇阳民间长诗—钟九闹漕、崇阳县双合莲3 Ⅰ-3 黄鹤楼传说武汉市4 Ⅰ-4 伯牙、子期传说武汉市汉阳区、武汉市蔡甸区5 Ⅰ-5 屈原传说秭归县6 Ⅰ-6 王昭君传说兴山县7 Ⅰ-7 尹吉甫传说房县8 Ⅰ-8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黄梅县9 Ⅰ-9 炎帝神农传说随州市曾都区、神农架林区10 Ⅰ-10 木兰传说武汉市黄陂区11 Ⅰ-11 孟宗、黄香孝行故事孝昌县、云梦县12 Ⅰ-12 钱六姐的故事咸宁市咸安区13 Ⅰ-13 李闯王传说通山县14 Ⅰ-14 都镇湾故事长阳县二、民间音乐(21项)15 Ⅱ-1 宜昌堂调宜昌市16 Ⅱ-2 马山民歌荆州市荆州区17 Ⅱ-3 潜江民歌潜江市18 Ⅱ-4 京山田歌京山县19 Ⅱ-5 啰啰咚监利县20 Ⅱ-6 沮水呜音保康县、南漳县、远安县21 Ⅱ-7 薅草锣鼓神农架林区、宜昌市夷陵区、五峰县、长阳县、秭归县、兴山县、宜恩县、南漳县、通山县22 Ⅱ-8 喜花鼓建始县23 Ⅱ-9 利川灯歌利川市24 Ⅱ-10 老河口丝弦老河口市25 Ⅱ-11 长阳山歌长阳县26 Ⅱ-12 牌子锣黄冈市黄州区、竹山县、鄂州市、武汉市新洲区、黄石市下陆区27 Ⅱ-13 吕家河民歌丹江口市28 Ⅱ-14 挑担围鼓荆州市29 Ⅱ-15 嘉鱼呜嘟嘉鱼县30 Ⅱ-16 建始丝弦锣鼓建始县31 Ⅱ-17 长江峡江号子宜昌市夷陵区、秭归县、宜昌市伍家岗区、巴东县32 Ⅱ-18 赤壁脚盆鼓赤壁市33 Ⅱ-19 兴山围鼓兴山县34 Ⅱ-20 五峰打溜子五峰县35 Ⅱ-21 鹤峰围鼓鹤峰县三、民间舞蹈(15项)36 Ⅲ-1 土家族撒叶儿嗬五峰县、巴东县37 Ⅲ-2 建始闹灵歌建始县38 Ⅲ-3 耍耍宜思县、恩施市39 Ⅲ-4 地盘子咸丰县40 Ⅲ-5 土家族摆手舞来凤县41 Ⅲ-6 麻城花挑麻城市42 Ⅲ-7 宣恩土家族八宝铜铃舞宣恩县43 Ⅲ-8 三节龙·跳鼓云梦县44 Ⅲ-9 肉连响利川市45 Ⅲ-10 通城拍打舞通城县46 Ⅲ-11 松滋滚灯舞松滋市47 Ⅲ-12 地龙灯来凤县48 Ⅲ-13 赶象宜城市49 Ⅲ-14 郧阳凤凰灯郧县50 Ⅲ-15 端公舞南漳县四、传统戏剧(15项)51 Ⅳ-1 傩戏鹤峰县、恩施市52 Ⅳ-2 荆河戏荆州市53 Ⅳ-3 南剧来凤县、咸丰县54 Ⅳ-4 襄阳花鼓戏宜城市55 Ⅳ-5 山二黄竹溪县56 Ⅳ-6 采茶戏阳新县57 Ⅳ-7 随州花鼓戏随州市曾都区58 Ⅳ-8 祟阳提琴戏崇阳县59 Ⅳ-9 梁山调钟祥市60 Ⅳ-10 远安花鼓戏远安县61 Ⅳ-11 东路花鼓戏(东腔戏) 麻城市、罗田县62 Ⅳ-12 恩施灯戏恩施市63 Ⅳ-13 鹤峰柳子戏鹤峰县64 Ⅳ-14 巴东堂戏巴东县65 Ⅳ-15 京剧湖北省京剧院五、曲艺(14项)66 Ⅴ-1 湖北小曲武汉市67 Ⅴ-2 湖北大鼓武汉市、团风县68 Ⅴ-3 南曲长阳县、五峰县69 Ⅴ-4 恩施扬琴恩施市70 Ⅴ-5 说鼓子公安县、松滋市71 Ⅴ-6 石首跳三鼓石首市72 Ⅴ-7 湖北渔鼓武汉市73 Ⅴ-8 湖北评书武汉市74 Ⅴ-9 湖北道情武汉市75 Ⅴ-10 利川小曲利川市76 Ⅴ-11 宜城兰花筒宜城市77 Ⅴ-12 满堂音鹤峰县78 Ⅴ-13 枝江楠管枝江市79 Ⅴ-14 打锣鼓随州市曾都区六、杂技与竞技(1项)80 Ⅵ-1 岳家拳武穴市七、民间美术(6项)81 Ⅶ-1 阳新布贴阳新县82 Ⅶ-2 红安绣花鞋垫红安县83 Ⅶ-3 天门糖塑天门市84 Ⅶ-4 汉绣武汉市江汉区85 Ⅶ-5 雕花剪纸孝感市孝南区、鄂州市、仙桃市86 Ⅶ-6 老河口木版年画老河口市八、传统手工技艺(5项)87 Ⅷ-1 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武汉市洪山区88 Ⅷ-2 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武汉市硚口区89 Ⅷ-3 高龙武汉市汉阳区90 Ⅷ-4 大冶尹解元石雕技艺大冶市91 Ⅷ-5 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蕲春县九、传统医药(1项)92 Ⅸ-1 武当山道教医药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十、民俗(6项)93 Ⅹ-1 五峰土家族告祖礼仪五峰县94 Ⅹ-2 恩施社节恩施市95 Ⅹ-3 嫘祖庙会远安县96 Ⅹ-4 潜江草把龙灯潜江市97 Ⅹ-5 汉阳归元庙会武汉市汉阳区98 Ⅹ-6 武当山庙会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说明:上述名单不含国务院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我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