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盛怀《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肖盛怀《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肖盛怀复述课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
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生:好!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
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生:(小声议)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
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
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重点解读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了解心理变化过程中梳理故事情节2.在分析心理变化原因中,学会抓关键词句来总结心理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
3.在莫顿·亨特的故事中学得心理疗愈的若干方法。
01.导入今天学习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来自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他还是一位心理学家。
你看这篇文章也选自《心理学与成长》,这节课就一起向莫顿·亨特先生学习丰富的心理语言的表达。
案例呈现02.(一)了解心理变化过程师:心理学家非常善于收集分析总结案例,今天他给我们呈现的案例主人比较特殊,他不是第三者,而是他自己。
师:读课文,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注意故事概述时,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生:那时在费城一个七月酷热天,和我一起玩的小伙伴提议去爬悬崖。
比较胆小的我也跟着去了,后来他们一个个都往上爬了,而我在半路上却吓坏了,不敢爬。
伙伴们嘲笑我,把我一个人留在了悬崖上,我非常紧张害怕。
直到夜幕降临,爸爸来寻我。
在他的指导下,我一步一步爬下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师:概括得比较完整了。
在描述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我”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我们一起再梳理一遍。
生:最开始爬悬崖时,因为对我来说有难度,所以害怕的。
后来伙伴们继续爬,还嘲笑我,让我更无力。
我一人滞留在上面时,陷入了极度恐惧中。
直到爸爸的到来,我一步一步放开,产生了信心,最后有成就感。
师:是啊,这段心理世界,作者展现得异常真切,让人感同身受。
(二)分析心理变化原因师:作者说直到56年后的今天,那段经历仍让人无法忘怀。
先一起来解读当时的心理背景。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爬悬崖前的2-5节的对话,去掉旁白,直接对话,不过得添上第4节的独白。
生读。
屏显:我犹豫了。
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师:这段独白,老师注意到,你在“但是”前后,读得富有变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7 人教新课标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师:播放视频,开拓学生视野。
2008年8月8日晚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体操王子”李宁以“空中飞人”的方式点燃了设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北京奥运主火炬台,圣火点燃的刹那,全场沸腾欢声雷动,气氛达到最高潮。
(师出名言,生齐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师:李宁高擎着手中被点燃的火炬,徐徐升到空中,并作出跑步姿势,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环绕。
随着他的步伐前进,一幅“祥云”卷轴徐徐展开。
并在主火炬塔下点燃奥运圣火,霎时间焰火、欢呼融成了“鸟巢”的最强音。
他要在高空做高难度动作,需要训练很长时间,更需要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
(这幅画面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轻松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
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迎难而上还是放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谁先来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好,你先来说一说?生1:莫顿·亨特,是以为美国的作家,生于1927年,1983过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生2: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讲英雄飞行员的故事,突出儿时的经历的深刻影响。
(导入的方法本计划了两个:1、由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说起,提出如何面对;2、讲故事,引出作者亨特。
后来在课堂上采用了第二个方法,感觉这不仅能让学生熟悉作者文本以外的故事,走进作者,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带着疑问在文本中寻找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让作者如此受益匪浅;第一个方法虽然也可行,但是这样的问题安排在回忆性的文章中,用毓君的话说就是教的痕迹太明显了。
实践证明用讲故事来导入的确是学生最最喜欢的方式。
)二、整体感知:1、朗读全文,勾画字词或句子的疑难。
大多数学生在朗读到陌生的字词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停下来用笔勾画,老师甚是欣慰。
2、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吗?生:写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登山的事情。
生: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登山,后来伙伴们下来了,“我”却停在了山上。
师:完整么?生:写了作者和小伙伴去登上,伙伴们回来了,“我”却因为不敢下山停在了山上,后来父亲来了,鼓励“我”走下山来。
师: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生:第三个,因为他说了事情的结果。
(板书: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师:除了这点区别以外,三位同学都说了故事的―――生:人物(有的学生说是主人公)(板书:人物)师:叙述事情,除了交待人物、经过和结果以外,还需要补充什么?少数学生补充(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教师板书师:(自言自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文的六大要素。
记叙文有什么特点?这种文章重在叙事。
谁再来完整地告诉我们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用2分钟时间组织语言)生:本文写了费城七月的一个日子,作者和小伙伴们去爬悬崖,小伙伴们登上山顶下来了,我却困在了山腰,后来爸爸来了,他鼓励我走下来,最后我安全地到了山脚。
师:完整么?生:不完整,还有事情的原因没有交待。
师:什么原因?生:他们玩弹子游戏累了,想去爬山。
师:恩,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文中的某些句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与评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与评析1、通过默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领悟“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紧扣人物心理状态的解析,通过探究式学习程序培育同学探究学习的技能。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程序:探究性质疑──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得出相关结论获得知识(评述:理解本文人物心理状态,既是解读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是设计本文探究式学习程序的内容线索,可谓“一石二鸟”。
)【教学过程】师: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亮的玻璃板隔开。
刚开始鳄鱼坚决果断地向小鱼发动了进击,它失败了,但它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的进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击。
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击无望后,它不再进击了。
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档板拿开,鳄鱼仍旧纹丝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们眼皮底下悠然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末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呢?生:它告知我到了最末一刻也不能放弃努力,否那么会丢失生存的机会。
生: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机会只会降临到那些时刻预备挑战困难的人身上。
生:这个故事告知我们胜利往往存在于最末的拼搏努力之中。
师:上面几位同学的说法有不同,但都理解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轻易放弃不懈努力,否那么难以求生存或取得事业的胜利这个道理。
鳄鱼放弃最末的努力,便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胜利的事例。
(评述:“鳄鱼的故事”的导语,新奇而生动。
这个失败的事例,能自然而然地导引出正面的结论,教训,与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导语贴切、形象,有助于同学把握课文的主旨。
)师:先请大家快速默看课文,以每分钟500字的速度在4分钟内看完,同时,依据记叙的要素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方法是同桌的同学,相互进述,相互订正补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4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4篇】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
课堂实录走一步再走一步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上新课之前,我想给同学们将一个故事,故事的经过是这样的: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
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特殊使命,就是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而这架飞机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他想象着自己被炮弹击中,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的情形。
然而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还是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并不难。
然后,就是是飞临德国领土,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飞行员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反法西斯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你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吗?生齐答:莫顿.亨特师:现在我们就随着他回到8岁时,冒险经历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请学生读幻灯1: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
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师:谁能想象,这样一个著名的战斗英雄,小时候是怎样的?生:体弱多病师:性格?生:胆小懦弱师:为什么这样一个孩子成年之后却成为了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孤胆英雄,战斗英雄呢?生1:是他小时候一次爬山经历给他的启示师:说的好,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高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上课。
一.学法指导师:一篇新文章拿在手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学习这篇文章,第一步做什么?生:第一步,认识字词,正字正音。
师:学习第一步,消灭阅读障碍。
字词不会读的,看课文注释。
1 教师教读生字词,每个两遍。
(示范:正字正音)训诫嶙峋(形容瘦削)啜泣(抽噎)眩纳罕(惊奇,诧异)2 抽一生教读全班(练习巩固)生:第二步:通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师:翻看阅读提示:第四单元第二段话,大家一起朗读。
(学生齐读)师: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魔都课文,第二遍大家的语速稍微快些,拿出笔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找出关键句(看看自己会不会找关键句)。
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怎样的故事,看看你能不能把它概括出来。
(生自读勾画)二.概括文章故事。
生1:我在和小伙伴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因胆怯而畏缩不前,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经过努力脱离了危险。
师:两个句子转换中间,大家听出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最终)说明她在表述故事过程时思维是很清晰的。
师:把复述内容再压缩得短一点。
生2:在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里,我和小伙伴去爬悬崖,可是我蹲在了悬崖上,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我爬下了悬崖。
师:这位同学把前面的时间也强调进去了,为什么要强调时间?记叙文的要素之一。
大家齐读他刚才说的那句强调时间的话。
生齐:“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三“闷热”曲径通幽师:概括时可以适当简化这个句子让它更精炼。
我对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能读出那句话吗?生“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师抽生读这句话。
师:要想读好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这件事对“我”印象深刻的话,应该读好那几个词啊?生:“57年”“至今”反复读。
大家把“还能”也强调一下读一读。
生再读。
师:“虽然时隔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生1,生2,生3.更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学生疑惑了。
师顺势而问:“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可文章竟然没有写到那天的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闷热是不是天气的闷热?那是什么?生:不是闷热天气,是心里。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在工作中,大家做过教学实录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分组朗读了课文,之前你们在早读时也预习了这篇课文,接下来老师这儿有几道抢答题,我们来看看是男生赢还是女生赢,好不好?生:好!师:现在都看着老师,不要看课本,男生、女生争夺“winner”开始了!Are you ready?生:Yes!师:请听第一题,课文中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呢?生1:费城!生2:美国!师 : 老师最先听到的是男生的答案,美国费城,声音洪亮,答案正确,男生得1分!第二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生1:七月生3: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师:对!是七月!男生再加1分,女生可要加把劲了!最后一题: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生:5个!6个!7个!(答案不统一)师:到底几个呢?(学生依旧各抒己见,答案各不相同)师:那有名字的有几个,是谁呢?生:杰利,内德!师:好,我们现在看一下课文第一段,“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算作者“我”共有几个人呢?生:6个!师:这次才对了!所以最后一题男女生都不加分!生:我们答对了呢!(男生不服气)师:男生在答题时虽然正确率高,但回答问题前没有举手,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和礼貌问题。
即使如此,我们这次的winner还是咱们班的男生!女生也不要沮丧,我们还是有机会的!现在所有女生为男生鼓掌以资鼓励!(女生鼓掌)师:那我们知道了在美国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杰利、内德等5个小男孩去爬悬崖。
“我们”为什么要爬悬崖,期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课文。
小结: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后,我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抢答!问题比较简单,一方面转换一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这三个问题围绕了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方便下面讲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后,让学生根据“六要素”来复述课文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板书:我听见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标点!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生疑惑,但众说纷纭)生1:句号。
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生2:叹号。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
(底下学生谁也不服,引起争辩)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
(生发现文中答案是叹号)(部分学生仍然不肯接受)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
(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片刻开始举手发言)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
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
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
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
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
师(满怀激情):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生(恍然大悟):该!师: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的分析,我们捕捉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今天老师就是要教给大家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读书方法。
接下来,我们还是从感叹号入手,看看这些感叹号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深意?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吗?(生点头)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讲解
: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
“我很有成就感?”
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
“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
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
......
15段中第一句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表示他呆在上面的时间久,突出他不敢下去,紧张害怕。
21自然段“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
探 踩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达的地方。”
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
: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
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
神
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年” “至今” 反复读。
57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在文章中找一找那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
1,生2,生3.没有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学生疑惑了。
......咚咚直跳”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
……”
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
“下
”这句话给你什么感觉?
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
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
“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2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2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的课文。
二、教学思想与理念
语文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在读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并且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而且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课堂上实现课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在课堂上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学习本文就是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观察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和表达智能等。
三、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通过朗读课文,揣摩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感悟人生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8-人教版(免费下载)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提问:()同学们都爬过山吗?或者有过什么历险的经历?你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师:有的人顺利地爬到了悬崖上,可当他回首眺望时。
不免有些心惊胆颤。
继续向崖顶爬,有些腿软,想下山,实在害怕。
眼看夕阳西下,谁来帮帮他?请同学们思考片刻,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非常热心积极地替他想办法师:现在我们打开书来看看书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二课,先看一下“导语”,这篇文章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年,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要求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然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前的准备——抢答:师: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生:费城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师: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生: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师:那座悬崖有多高?生:约米高师:岩石架有多高?生:1米师:再仔细看书,文中是怎么写的?生: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所以岩石架的高度是约米。
师:他用了一个“约”字,表述得很准确。
下面请同学复述一下课文,那么,复述故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
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
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内容。
重点内容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
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应该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复述(略)三、交流探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学生读后,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呢?生:课文中的“我”面对困难,“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也就是把大的困难分解,走好每一步,解决每一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关于人生挫折与勇气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并逐步走出困境。
以下是一份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叫做《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呢?这篇文章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初读课文师:首先,让我们来一起阅读这篇文章。
请大家拿起课本,大声地朗读一遍。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开始吧!(学生朗读课文)师:读完了吗?好,那我们现在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
谁愿意来朗读一下第一段?(点名学生朗读第一段)师:读得非常好!没有读错的地方,也没有读不通的地方。
那么,有没有同学在阅读这篇文章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呢?生:我在第一段中有一些词语不太明白。
师:好的,没问题。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问哪位同学能够解释一下“莫顿·亨特”这个名字的含义?生:莫顿·亨特意味着亨特先生很勇敢。
师:非常好!那么“杰利”这个名字又有什么含义呢?生:杰利是作者的好朋友,他也很勇敢。
师:非常好!那么现在大家应该明白这些词语的含义了吧?好,那我们继续来朗读课文,请大家自己默读一下第二至第六段,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用笔把作者的行动和心理活动画下来。
开始吧!(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师:好,大家读完了吗?那么哪位同学能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呢?生:作者在爬悬崖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他的朋友们都爬上了悬崖,而他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爬上去;第二个困难是他听到杰利回家后对他的妈妈说了他不能爬悬崖的事情,他很害怕。
师:非常好!那么在这两个困难中,作者又是如何一步步克服的呢?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第二至第六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
开始吧!(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师:好,大家读完了吗?那么哪位同学能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呢?生:作者先是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尝试爬悬崖,虽然很害怕,但他还是一步一步爬了上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及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及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体悟人生哲理: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还有就是整体把握,复述故事的能力锻炼。
这不仅需要抓住关键的信息,还需要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能力。
再有,就是学习心理描写的手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能力;
最后,从模仿开始,积累语言。
(背诵文章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过多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优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优秀)○教学目标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投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学习字词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
b.按拼音填空。
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略)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可提要求: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
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一、蓄势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美国的上尉飞行员,他奉命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驾驶一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纳粹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也就是说一旦被发现这飞机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能死路一条,一般人吓都要吓死,可是这位飞行员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盟军的嘉奖。
你觉得这位飞行员身上具备什么素质?生:勇敢生:无畏心理强大师:没错!这些是他与生俱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寻找答案吧!(板书: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师:首先我们来积累本课的字词,一起来读书后的“读读写写”生:(读字词)师:注意“附和”的“和”,“参差不齐”的“参差”,“哄堂大笑”的“哄”的读音。
字词熟悉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注意结合旁批。
(生默读课文)师:请用上面字词中的“怦怦、晕眩、恍惚、惊讶”四个表示心理的词来复述课文。
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清晰。
生:酷热的七月,我和小伙伴们去爬悬崖,我爬上悬崖后只觉得心怦怦地跳,小伙伴们一个一个都爬上悬崖走了,只有我一个人,我只觉得晕眩,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我上不去也下不来,神情恍惚。
后来爸爸来了,爸爸指导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
我对自己感到惊讶。
师:复述得真好,如果把时间再确定一下就更好了。
那是什么时候的七月天?生:56年前的七月天。
师:好极!这样就更准确了。
下面我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作者的几次心理变化。
(生写出犹豫——害怕——惊讶)师:这个表述也可以,我们还可以再具体一些:【屏显】犹豫——吓坏——爆发——平静——骄傲二、探究心理1.心理摧毁师:看作者的心理变化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是“心理摧毁”的过程,一个是“心理重建”的过程。
而其中“心理暗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心理暗示”有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
他们的作用大相径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肖盛怀
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
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
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生:(小声议)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
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
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
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
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
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重点解读
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
)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
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
’……我想。
”
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
生:从“‘听我说吧。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
师: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
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生:(讨论异常激烈。
)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
’……我想。
”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
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
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
’……我顿时有了信心。
”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
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
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
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