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本国家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信心,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的“根”、国家的“魂”。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伟大的历史、坚如磐石的民族精神、革命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等,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生动的实践依据。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扬,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全人类文化瑰宝的贡献和传递。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断深化对其内涵的认识。

先进的孔孟之道、自由的道家思想、严谨的儒家精神等,都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得到了重现和发扬光大。

二、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化奠基。

无数的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献身,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用文字、音乐、歌曲等艺术形式为革命做了宣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正是在革命文化基础上得以发展的。

我们要守护并弘扬革命文化,让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文化的文化自信现代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文化除了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之外,还应该以道德、人文和创意为核心,体现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现代文化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可以影响人们的精神层面,引领时代潮流。

因此,现代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领域。

四、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的保障,还可以开拓经济和外交领域,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可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文化支柱。

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等方式,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

试论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

试论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

142文|邵 婷试论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一个令国人自觉、坚定、理直气壮的理念,同时它也迎来了世界许多关注的目光,它就是“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三个自信的提出,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对自身特色道路的自觉与肯定;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民族和世界的发展潮流。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相互关系,值得仔细体会,深刻思之。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被世界人所认可的,也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继承和延续至今的,它曾酝酿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的百家争鸣的文学盛况,也曾培育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并且升华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成果,都值得我们以中华文化而自信、自豪。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源性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分别是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而这三方面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又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现,因此,三个方面的自信,追本溯源,都根植于中华文化。

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能取代其位置与重量,文化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精髓,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中华文化也是埋根于中华这块肥硕的沃土中开花结果的,它既不是生搬西方文明成就,也不是硬套他国文化成果,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融进每个中华子女血脉的强大基因。

二、坚持“三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立足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个自信指什么

四个自信指什么

四个自信指什么四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主要内容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

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

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欢迎参考~四个自信具体内容有哪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谱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这就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和文化超越的总体性成果。

展开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奠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坚韧不拔而又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提升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空间广延性和价值普遍性在当代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现实展现与意义拓展。

从“四个坚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四个坚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四个坚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者:颜晓峰来源:《文化软实力》2017年第01期[提要]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

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道路之源、理论之根、制度之魂,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道,托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厦,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更加坚固[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自信”;“四个坚持”;“四位一体”[作者简介]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基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继续深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推进文化育人、文化强国、文化外交的部署更加有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5).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

这就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新的地位和功能,提出了从“四个自信”、“四个坚持”、“四位一体”的新结构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

一“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相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党的十八大由此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等一系列文化建设重大实践,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要求。

为什么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

为什么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

为什么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作者:冯志斌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05期【摘要】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和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精神支撑和人才支持。

强文化之基固文化之本,抓住了文化自信就抓住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就能基强本固、科学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根与源精神支撑人才支持【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的根与源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根”与“源”。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根”与“源”,孕育了道路自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含着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国家富强的价值观和理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传承并践行着这一文化价值观,在追梦之路上接力奔跑,经过接续奋斗和不懈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科学的圆梦之路,这就是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生成的轨迹清晰地显示了它是中华文化孕育的结晶,是实践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结晶,是中华文化这一“根”和“源”生成的“干”和“流”。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根”与“源”。

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中华文化的理想信念相结合,大胆进行理论创造,以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这就诞生了中国理论。

中国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展示了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理论,表明了我们党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理论、坚定了理论自信,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根”与“源”,就不可能有坚定的理论自信。

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根”与“源”。

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根”与“源”,孕育了制度自信,没有文化自信筑根开源,就不可能有竖立其上的制度自信,任何制度的创建、坚持和改革,都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作为“根”与“源”,思想文化对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变革起着支撑作用。

文化自信的三个源泉

文化自信的三个源泉

文化自信的三个源泉作者:常睿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11期【摘要】文化自信是在新时代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

实现文化自信要从“根”上寻找力量,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起点,努力在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发展根基,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化自信既是民族复兴的方法,又同为民族复兴的结果。

因此,实现文化自信要追根溯源,站在历史传承、党的奋斗历程及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高度来认识和践行文化自信。

增强传统文化自信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乃至参与世界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代的传承而凝积起来的精神堤坝。

传统文化如同血液,流淌在一个民族的身体之中,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渗透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思考方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每一位民族成员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是中华血脉的有力证明。

其凝聚了数千年漫长历史实践中的生存智慧,已经内化成为人们的“自我意识”。

在实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不能粗放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复杂文化紧密交织,外来文化借势渗透的情况下,必须要对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加强设计与规划,实现保护与创造性发展的平衡。

需努力学习、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牢牢巩固文化自信的基础,使传统文化自信与自豪成为全民族的共同精神力量。

重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坎坷,一度面临断裂的危机。

外敌的侵略与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使部分人出现了文化扭曲心态。

因此,在新时代中实现文化自信,必须要重拾、重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是新时代先进思想的牢固基础。

实现文化自信,必须要追根溯源,深刻分析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重大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们,新时代的中国从历史传承中走来,正在走向中华文化复兴的美好未来。

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058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坚定文化自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中详细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助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许多做人做事的哲理,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永续发展,也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古人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追求,“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大同,和合万邦”的美好理想等丰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最终汇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之中,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源头。

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

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毅然决然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即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观点。

这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历史经验和人民意愿,探索出来的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道路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为我国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模式。

理论自信体现在坚定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

这一制度体系既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度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四、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自信。

文化自信意味着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激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创新。

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坚持“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五百字

坚持“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五百字

坚持“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五百字
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是辩证统一的,统一于历史实践。

因此,我们可以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源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其中,文化自信是自信之根,理论自信是自信之魂,制度自信是自信之本,道路自信是自信之用。

二、文化自信是基础和源泉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之血脉,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

它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更是这三个自信的根基,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深厚而长远的渗透力与持续影响力。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与心理基石,构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基因,也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

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其实质与核心是主体自信。

也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情感与心理的精神积淀。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反思,来源于对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坚定信念,来源于对革命文化的充分肯定,来
源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奋斗精神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升华。

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肯定、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我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及其对文化自主精神的自觉坚守。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试论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

试论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

142文|邵 婷试论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一个令国人自觉、坚定、理直气壮的理念,同时它也迎来了世界许多关注的目光,它就是“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三个自信的提出,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对自身特色道路的自觉与肯定;另一方面也顺应了民族和世界的发展潮流。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间相互关系,值得仔细体会,深刻思之。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被世界人所认可的,也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继承和延续至今的,它曾酝酿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的百家争鸣的文学盛况,也曾培育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并且升华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成果,都值得我们以中华文化而自信、自豪。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源性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分别是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而这三方面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又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展现,因此,三个方面的自信,追本溯源,都根植于中华文化。

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能取代其位置与重量,文化是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精髓,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中华文化也是埋根于中华这块肥硕的沃土中开花结果的,它既不是生搬西方文明成就,也不是硬套他国文化成果,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结晶,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融进每个中华子女血脉的强大基因。

二、坚持“三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立足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

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

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文化自信是基础和源泉体现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主体自信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根、之血脉,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浸润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文化是人的各项活动的精神基因,具有深厚而长远的渗透力与持续影响力。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与心理基石,构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基因,也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

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以文化人。

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社会性、能动性、创造性、历史性与超越性,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文化的创造力。

因此,文化自信的实质与核心是主体自信——对主体自身的本质、能力、创造力的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情感与心理的精神积淀。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反思,来源于对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坚定信念,来源于对革命文化的充分肯定,来源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奋斗精神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升华。

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肯定、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我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及其对文化自主精神的自觉坚守。

理论自信是灵魂体现真理自信、价值自信、逻辑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是立足于时代前沿、洞察社会历史大势、把握历史潮流与规律、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演进逻辑,是经过历史实践证明了的先进思想理论。

四个自信”的基本内容

四个自信”的基本内容

四个自信”的基本内容
“四个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包括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首先,政治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坚定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潜力。

中国共产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最佳制度,能够为中国人民带来持久稳定的发展。

其次,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坚定自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中国共产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实践基础的发展道路,能够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第三,理论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坚定自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中国共产党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发展,能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最后,文化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坚定自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智慧和深厚的底蕴,能够为中国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总之,“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自信心的体现。

这种自信是基于中国实际情况和长期实践的深刻认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辩证关系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辩证关系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辩证关系作者:郑淑芬来源:《奋斗》2016年第09期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如车之四轮,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底气、敢于解万难的豪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基于文化实践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文化自始以来离不开实践,文化产生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

所谓文化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文化产品和形成精神成果的对象化活动。

它是文化生产的参与者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创造出反映或体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内容的文化产品的过程。

”文化实践是文化观念产生的基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的“发动机”。

文化实践的发动机作用呈现着当今国际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文化生产力要素。

文化实践建立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征着当代中国所走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文化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思想观念的转化、道德素质的提升,对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实践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国已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辩证统一中把握“四个自信”

在辩证统一中把握“四个自信”

二 、从历史上看 , “ 四个 自信”
制度 自信是 保障 。制 度 问题 更 带有根 本 性、全 局性 、稳 定性 、长
期性 。制度 自信 是道路 自信 、理论
层层递 进丰 富提 升 中国特色 社会主
义科学内涵
道 路 自信 是 “ 四个 自信 ”的逻 辑 原点和 历 史起 点。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道路 是历 史 的选择 、人 民的选 择 ,也是 实践 的选 择 。只 有探 索 出
只 有坚 持文化 自信 ,道路 自信 才有
扎 根与 发展 的深 厚土壤 ,理论 自信
才 有与 时俱进 的思想 文化 资源 制
度 自信 才有 创新 创造 的活 力之源 。 只有坚 持 文化 自信 ,道路 自信 才会
更有动 力、 理论 自信才会 更有 理性 、
制度 自信才会更有保障 。
是看那些戴着有色 眼镜 的人 的主观臆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2 0 1 7 年 3期

制度和
活 的必 由之 路。没有 道 路 自信 ,理
文化 自信是 灵魂 。习近平 总书
记指 出: “ 文 化 自信 ,是更 基础 、 更广泛 、更 深厚 的 自信 。”文 化 自

自信 、文化 自信 的具体 展 开,制度 自信具体表现着、 规范着道 路 自信 、
理论 自信、文化 自信,为道 路 自信 、 理论 自信 、文化 自信提 供有 力 的制
制度 自信是 道路 自信 和理 论 自 信 的强化和 固化 。把在 正确理 论指 导下 不断完 善、在 实践 中反复 证 明 行之 有效 的做法 加 以固化 ,就 上升 为制度 , 制度 具有根 本性 、 强制性 、 稳 定性 、系 统性 等特 征。中 国特 色 社 会主义 是前无 古人 的壮举 ,没有 现成 的经 验可 以借鉴 ,没有标 准 的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含解析3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含解析3

课时作业9 劝学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槁暴.(pù)·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 爪.牙(zhǎo)C.镂.金(lóu)驽.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D.跂.而望(qǐ) 锲.而不舍(qì)二螯.(áo) 参省.乎己(xǐng)解析:A项中“楫”应读“jí”;C项中“镂”应读“lòu”,“驽”应读作“nú";D项中“锲”应读“q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解析: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D项,“生”通“性”。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

·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鼓励)C.绝.江河(横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解析:A项中“"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这里指声音宏大;D项中“备”意为具备。

4.下列选项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解析:A项,强大、势力过大;B项,勉强;C项,有余;D 项,健壮,强壮.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

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

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作者:田旭明来源:《湖湘论坛》2017年第01期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应然的价值诉求和期待、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守护,文化自信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

在当代中国,应该通过增强文化的免疫力、内聚力和凝聚张力来提升文化自信,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三个自信”;深沉根基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7)01-0024-05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是对本民族文化精气神的坚定信念和高度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并在建党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将其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共同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畴,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

而在此之前的5.17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他就特别深刻地阐述了“文化自信”,并认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总书记的这些讲话将“三个自信”拓展到“四个自信”,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新境界,对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实质文化是人的基本需求。

没有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人的本质就难以凸显。

文化自信是人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一种高度认同心理,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思想纵横)
张首映
《人民日报》(2016年09月30日07 版)“根”的意义,对于理论来说,包括基础范围的广度、思想来源的深度和影响时间的长度。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蕴涵并彰显此“三度”,所以成为理论自信之根。

我国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

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腹有诗书”是基础,“气自华”或“…论‟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

文化范围像大海那样宽广,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等。

中国人爱喝茶,俄国人喜饮酒,美国人放不下枪,诸如此类,统属文化。

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先有文化、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激发理论之树茁壮成长。

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虽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程式化符号化、历史学那么精细化系统化、艺术那么形象化、生活方式那么具体化,但离开它们,就“穷得只剩下逻辑了”;如果“唯理论而理论”,理论自信“只应天上有”。

理论不是“空心菜”,而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海洋中耸立的灯塔。

1973年,汤因比提出一个著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和终结的文明,其世界主义精神、人文主义价值观等,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

如同“探骊得珠”或“冰山一角”,这一理论主张来自博大精深的世界历史文化,来自他对世界历史扎实而深入的研究,来自令众多文史学者叹为观止的《历史研究》。

他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促使他产生理论自信,能够作出这样的结论。

存在决定意识。

当历史的物质存在和意识产品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被意识”的历史存在,也就成为理论生成的一个源头、理论反思的一个对象、理论提炼的一个熔炉、理论链接的一个要素、理论自信的一种资源乃至资本。

文化史告诉我们,文化不只是理论的“充
电器”,也是理论的“发动机”,文化底蕴的厚薄、文化功率的大小、文化研究的深浅往往决定理论的深度和厚度、理论自信的强弱。

理论是思想精华,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源远流长、千古流芳。

先秦“诸子百家”,源于此前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演进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

遥想当年,慧能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五祖的高度认可,不识字、未出家的他被破格提拔为接班人。

慧能3岁丧父,自幼贫苦,卖柴度日,耳濡目染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风俗,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及文化心理需求,深知他们需要那种“即心即佛、当下解脱”
的“生活禅”。

这种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基层文化心理需求的文化自信,锻造出他对佛禅的理论自信,使他成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

时至今日,其影响仍在播撒。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肯定、领悟及超越;由此生发的理论自信,促使提出的理论与传统文化“接得上”,与当时人们文化心理需求“合得上”,在现实文化中“落得下”“叫得响”;面向未来,“传得开”“传得远”。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人文自信。

因为文化自信是人文自信,所以它比理论自信“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因为“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所以更能促进理论自信。

文化自信的要义在于精神自信,理论自信的要义在于价值自信,或“根”或“果”,都是为了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当代中国人就能清晰呈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本质力量,明确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内涵,以更加充沛的精神状态、更加鲜明的价值追求,昂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