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乐理知识心理成因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及相应对策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及相应对策分析
一、中学生厌学现象成因
1、课程设置失衡:在中学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个性特长学科相对于“一刀切”的教学理念,使每个学生都经历繁复的课程设置,每天有课负
担沉重,加之普遍的上课时间拖沓,让学生们在同一课程前后容易出现厌
学情绪。
2、家庭环境不良:一家人的家庭责任,一旦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孩
子的学习便很难受到有效指导,反而会多增加他们的负担,最后导致学习
兴趣的流失和厌学情绪的产生。
3、师资力量不足:在中学里,教师素质和师资力量存在较大缺口,
受教育质量的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甚至发生厌学
的现象。
4、心理素质未成熟:中学生处于发育期,心理素质未成熟,容易受
到外界的影响,发生厌学现象,如学习成绩受挫、学校师生关系不融洽、
性格不合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厌学的产生。
二、应对措施
1、课程设置平衡:改变“一刀切”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特长,采取灵活的课程设置,减少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和课程负担,以科学的方
式安排学生的学习课程,让他们在一定的课程内容下不断提高自我能力。
2、积极指导家长:学校应引导家长从自身发展开始。
中学生学业消极情绪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学业消极情绪成因及对策中学生学业消极情绪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如厌学、焦虑、失落等。
这些消极情绪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甚至导致学习能力丧失。
那么中学生学业消极情绪的成因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应对呢?一、成因分析1.学习压力过大:随着升学竞争的激烈化,许多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
长时间的课业负担和大量的作业让学生感到无法喘息,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2.学习成绩差:有些学生由于自身学习能力较弱或者平时学习不够用功,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处于较差状态,这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消极情绪。
3.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家庭矛盾等问题都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4.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竞争、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等问题也常常成为中学生学业消极情绪的导火线。
5.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或者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也会导致学业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对策建议1.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中学生需要在保证学习的基础上,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2.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需要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合理规划学习内容和任务,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3.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会面对困难、失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调节情绪:学生需要学会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缓解学习压力和消极情绪。
5.加强家校沟通: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情绪,建立起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
总之,中学生学业消极情绪的成因多种多样,需要学生、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业情绪,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
希望未来中学生能够在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茁壮成长。
学生厌学心理成因与对策
学生厌学心理成因与对策概述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学习成绩和生活品质。
学生厌学现象常见于初高中阶段,严重时会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甚至引起家庭的不和、社会的负面评价等问题。
了解学生厌学的成因以及如何对策是教育界和家庭教育的关注点。
厌学的成因1.缺少自信心和动力自信心不足和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困难、成绩差、教育环境不好、家庭关系紧张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学习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可能因为学校教学方法和教材单调枯燥,与现实生活脱离,让学生感到没有兴趣,从而导致厌学。
3.缺乏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对于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当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家长支持和鼓励时,他们可能感到压力和无助。
4.社交因素交往环境、同学间关系紧张、受到欺负等社交因素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抗拒情绪,增加了学生产生厌学的风险。
厌学的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可以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传递出家庭温馨的氛围。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自信心。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如文体比赛、艺术展览、科技创新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其他学生参与交流,提高社交能力,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3.调整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多元化的方法,例如图表法、PPT演示、音视频等,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4.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家长和老师可以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学生除去压力和困惑,提高学习能力和动力。
5.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现实生活都有一定影响,需要学校与老师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兴趣。
初中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初中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初中是学生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许多初中生往
往感到厌学。
本文将探讨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原因::
1. 学业压力:初中研究任务相对繁重,学生需要面对许多新的
知识和概念,这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业压力。
2. 研究方式不适:有些学生可能对传统的研究方式不感兴趣,
而且缺乏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
这使他们很难保持对研究的兴趣。
3. 缺乏动机:一些初中生可能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或动机,他
们不知道研究的重要性和对未来的意义。
对策::
1. 调整研究环境: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研究环境,包括设立清
晰的研究目标,提供良好的研究资源和工具,以及提供鼓励和赞扬。
2. 激发研究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的
好奇心,并通过更多的实践和互动来增加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3. 动态研究方式:尝试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以适应
不同类型的学生。
例如,利用多媒体资源、小组合作研究和实践性
任务来激发学生的主动研究态度。
4. 培养研究动机: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鼓励他们
发展积极的研究动机,如提供奖励机制、设立研究挑战和培养学术
兴趣。
5. 管理学业压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学
业压力源,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心理辅导和减轻学业负担。
通过采取上述对策,可以帮助初中生克服厌学情绪,获得更积
极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兴趣。
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
要意义。
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一、初中学生厌学原因1.学习压力大:初中阶段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次较为严峻的学业压力,学习任务增多,知识难度增加,让学生很难应对。
2.学习方法不当:初中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一味地死记硬背,往往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3.教育方式不合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4.知识呈现方式单一:学校教材的呈现方式大多是书本上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逐渐丧失。
5.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有些学科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很难找到学习的动力。
二、初中学生厌学对策1.缓解学业压力:学校和家长应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业负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和娱乐。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压力。
2.培养科学学习方法: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懂得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习方法培训班、阅读学习方法书籍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等方式,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外出实践的机会,将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三、加强家校合作1.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渠道: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等活动,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2.家长给予正面激励: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家长要时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进展和问题,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3.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给予他们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初中生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造成学业下滑。
要解决初中生厌学心理问题,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干预。
厌学心理的成因可以从学习环境、学业压力、学习方法和兴趣引导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习环境是一个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习环境良好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然而,很多学生的学习环境并不理想,可能存在嘈杂的家庭环境、缺乏学习用具和资源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学业压力是初中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生需要长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这种高压的学习状态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情绪,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学习方法的不合理也是初中生厌学心理的一个原因。
很多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可能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也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对学习方法的认识不深入,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兴趣引导不当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兴趣引导,可能会觉得学习内容单调乏味,从而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针对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可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干预。
首先,改善学习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整洁、有学习用具和资源的学习场所。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要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学习的支持和关心。
其次,减轻学业压力。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减少过多的学习负担。
教师和家长要合理对待学生成绩,不要过分追求成绩的高低,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
另外,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校和家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辅导课程或者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培养兴趣。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对策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这是一个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发展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
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学业压力、学习方法不当、学校教育环境、家庭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首先,学业压力是导致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升入初中和高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学习内容和更高的要求,他们感到压力倍增。
如果学生无法正确处理这些压力,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和无力应对,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学习方法不当也是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之一、很多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深入思考和理解。
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校教育环境也是造成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之一、有些学校重视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这样的环境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压力和无趣的情绪,导致他们产生厌学心理。
家庭因素也会对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有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给予过多的压力和指导,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
而有些家庭则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注和指导,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淡漠和无所适从的态度。
最后,个人因素也是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年轻的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情绪不稳定、沉溺于游戏和娱乐等问题,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为了解决中学生厌学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索兴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次,学校教育环境应该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第三,家庭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鼓励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浅谈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这对他们的学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那么,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这个问题制定出对策呢?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次,学习压力过大。
中学是学习竞争激烈的阶段,学生们面临着升学压力和家庭期望的重担。
这种过大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程令人疲惫。
另外,学习方法的问题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一些学生可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他们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因此很容易感到无从下手,产生学习的焦虑情绪。
那么,对于中学生厌学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首先,应该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方法选择,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互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
同时,课堂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将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应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校和家长应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意识到学习不只是为了升学,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可以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和消化知识;家长可以减少对孩子的期望压力,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
另外,学习方法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教会他们如何高效地学习。
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动力。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如科学实验、实地考察、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中学生厌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原因复杂。
我们应该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减轻学习压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对中学生厌学情绪成因的思考及对策
对中学生厌学情绪成因的思考及对策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可以有很多方面,包括学业压力过大、课程内容无趣、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等。
下面将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
首先,学业压力过大是导致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中学阶段学习的深入,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考试压力等。
这些压力常常让中学生感到无法承受,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学校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如科学实验、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其能够在学习之余也有一些放松和娱乐的时间。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校和家长要重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兴趣。
教育学生要追求知识、理解学习的价值。
其次,课程内容无趣是导致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现行的教育体制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策:2.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兴趣相关的选修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
此外,学习方法不当也是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普遍存在对学习方法的误解和不恰当的方法选择。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程。
学校可以开设学习方法指导的课程,教授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
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并学会如何高效地学习,并提高学习的兴趣性。
2.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和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最后,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是导致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往往只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
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分析及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分析及对策首先,厌学心理可能与学习负担过重有关。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逐渐加深和扩大,压力也得到相应的增加。
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要求也更高,这可能导致学生感到厌烦、疲劳和无法承受的学习负担。
其次,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也可能影响初中生的厌学心理。
一些学校过分注重课堂的成绩,过分注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一个追求高分的手段,而不是自我提高的动力。
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不够生动有趣,学生缺乏参与感和获得感,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个人因素也可能导致初中生的厌学心理。
有的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有不正确的评价,觉得自己无法达到学习目标,从而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
有的学生可能面临家庭的压力,无法集中精力在学习上;有的可能因为其他兴趣爱好或者社交活动而产生不愿意学习的情绪。
针对学习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来缓解厌学心理。
学校和老师可以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合理安排各科的内容和难度,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从而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学习途径,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设计各种互动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个人因素产生的厌学心理,学校和家长可以进行情感上的关怀和引导。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并面对自己的情绪,建立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同时,家长也可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多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家长还可以与学校共同合作,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增强学习的动力。
浅析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应对
浅析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应对中学生厌学问题在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学生厌学不仅对个人学习造成影响,也对国家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一、中学生厌学的成因1.学业负担过重如今,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每天需要面对海量的课业完不成的艰巨压力。
许多学生在长时间面对这种压力时,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2.学习兴趣不浓虽然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学业,但如果学生自身对学习内容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感到枯燥无聊,对学习失去热情,甚至厌学。
3.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需求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对应,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理解,就会对学习产生反感。
需要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实际性。
4.家长的过多介入家长在监督孩子学业方面确实是关键力量,但是过多的介入所带来的压力也是不容小视的。
如果家长逼迫孩子身无法自主,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5.社交环境不良学生在社交活动中的参与和成功是对学校和家庭环境反馈最有力的标志之一。
而如果学生身处不良的社交环境中,就很容易失去学习积极性,出现厌学情况。
二、应对策略1.改善学习氛围面对学生厌学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学习氛围的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
2.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可以适当调整学业安排和考试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业压力,让学生能够在较自由的环境中学习。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合理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因为学业负担过重而厌学。
3.提高学生动力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
家长也要适度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不要过分强调成绩,而是应着重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4.鼓励多元发展学习外的活动和经历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课外活动、兴趣班等有益的活动。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厌学状态中走出来,还能够激发学生多元发展的热情。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一、分析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1.学业压力过大。
中学生面对升学、期末考试等重要时刻,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缺乏学习动力。
中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和意义没有清晰认识,缺乏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导致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3.学习方法不当。
中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效果不好,不能及时获得成就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4.环境因素。
中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适,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等,也会对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对策1.加强沟通。
学校和家长要积极与中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关系。
2.激发学习动力。
学校和家长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目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3.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方法。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任务,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4.改善学习环境。
学校应关注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问题,合理布局教室设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5.注重兴趣培养。
学校和家长要关注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展兴趣,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让学习与兴趣相结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心理疏导。
学校应配备专业心理辅导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重新建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要解决中学生的厌学问题,需要学校、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从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有效地克服厌学情绪,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首先,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中学生的厌学可能源于对学习任务的困扰。
中学生面临着学科知识的增多和学习难度的提高,如果他们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和技巧,可能会感到学习压力很大,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中学生厌学还可能源于缺乏自信心。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面临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有时候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
此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关系等也会对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影响。
针对中学生厌学现象,可以采取以下矫正对策。
首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告诉他们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和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家长和老师可以为中学生提供学习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和挫折。
此外,可以鼓励中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帮助他们规划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疏导。
通过与中学生的交流和倾听,了解他们的困惑和压力,帮助他们化解负面情绪,并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时,鼓励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学习的动力。
总之,中学生厌学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要想矫正这一现象,需要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帮助、加强心理疏导等方法,才能帮助中学生克服厌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分析及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分析及对策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下降,对学校和课程产生抵触和厌恶的心理状态。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同伴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厌学心理。
本文将从校园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分析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校园环境的影响初中生在学校度过大部分时间,校园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过于压抑的学校管理制度、繁琐的规章制度,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另一方面,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与不善交际或者过于严厉的老师相处,学生容易感到恐惧和厌烦;与同学之间的冲突、排斥等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创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推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减少老师对学生的过度干预。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学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提倡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建立良好的学校文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内容的影响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于枯燥、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聊。
现实生活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往往难以与课本内容产生关联,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离,这也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课程与实际的结合,灵活设置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容易引发学习困难和厌学情绪。
这种方式对于初中生来说尤其不适合,他们更需要参与式的、能激发思考的教学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采用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讨论、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
初中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1.学习负担过重: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和课程内容增加,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解决办法:学校和教师应合理安排课程,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教学质量不高:一些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课堂内容单一枯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解决办法: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评估,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技能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3.学习方法不当:有些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理想,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厌学。
解决办法: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
4.学习动机不足: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业任务,难以坚持下去。
解决办法:学校和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5.社交网络的干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交网络成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容易沉迷于社交网络,忽略了学习。
解决办法: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管理,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和上网的时间,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明确学习和娱乐的界限。
1.调整学习环境:学校和教师应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2.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资源: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有效性和兴趣。
3.培养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乐趣。
4.合理分配学业负担:学校和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和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其他活动和休息。
6.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应对方法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应对方法一、教育模式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感。
二、过于重视考试成绩。
当前社会对学业成绩的要求过高,学生们为了追求好成绩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学业负担过重。
学生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点,完成大量的作业和习题,时间安排紧张且任务繁重,导致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过大。
四、家庭环境不利。
家长过于关注考试成绩,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
同时,家庭教育缺乏引导和支持,也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针对中学生厌学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方法:一、改变教育模式。
引入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化教学、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可行的小目标,帮助学生逐步获得成就感。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三、减轻学业负担。
学校和教师应合理安排作业和考试,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学习和兴趣发展。
同时,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对生活和未来的价值。
四、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学校和家长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家长可以给予学生适度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家长教育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方式。
五、提供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
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潜能和特长,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关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通过改变教育模式、减轻学业负担、提供个性化教育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帮助他们享受学习过程,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解决策略初中时期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学习厌倦和厌学情绪。
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各不相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学习压力、学习方法不当、学科兴趣不浓、家庭教育缺失等等。
然而,只要采取正确的策略,我们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重新燃起学习的激情。
首先,学习压力是导致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学业压力的双重冲击,许多学生会因此而感到无所适从和沮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放松和平衡的学习氛围。
学校和家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业上,给学生适当的压力缓解时间,可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音乐欣赏、社交活动等,以缓解学习压力。
此外,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帮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变得更有趣和有成就感。
其次,学习方法不当也是初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采取的是机械繁琐的记忆和死记硬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归纳总结、运用知识等学习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开设学习小组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和满足。
再次,学科兴趣不浓也是导致初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学生对一些学科没有兴趣,无法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种学科,了解各个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学校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故事、实验演示等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最后,家庭教育缺失也是导致初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一、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1、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无法很好的应对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2、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又缺乏学习动力。
久而久之则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孩子厌学可能是由于其心理压力太大了,这些问题又往往遭到家长忽视,由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逼得孩子厌学,产生厌学心理,青少年处在身体和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障碍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疏解,则会直接影响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4、对于学习没兴趣。
讨厌上学无非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最佳阶段,内心是一个躁动不安的时期,可能很多初中生的心理想的都是玩,自然对于学习就是没有兴趣了,因为年纪小,也是不知道将来不读书的后果。
5、沉迷于网络。
初中生年纪小,大多数都禁不住外界的诱惑。
网络游戏和娱乐都是会影响着初中生,很多初中生家里都有电脑,接触网络游戏后就会觉得每天在家玩游戏好有趣啊,比上学有意思多了,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再不严加看管,就是会出现严重的厌学现象。
6、早恋影响。
早恋这个词在初中阶段也是非常常见的,青春期阶段出现对异性产生好奇的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是早恋的话,会影响到学习,心思是肯定不会放到学习上的。
二、初中学生厌学的解决方法:1、应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利用视觉,看书;利用动觉,写字;利用听觉,听写。
也可把几门功课的内容,交替进行复习。
还可利用讨论的方式和提问的方式进行学习。
2、在学习时,如果注意力分散,可做几次深呼吸或放松训练,使自己精神松弛,克服紧张情绪,重新安下心来学习。
3、当注意力不集中时,可到室外跑跑步或做做操,10分钟左右,使头脑清楚,提高注意力。
4、培养厌学孩子的学习兴趣。
厌学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个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在重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办法让孩子重拾学习的兴趣。
5、了解孩子学习上的苦恼。
浅谈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对策
浅谈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对策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校教育环境等。
首先,学习压力是导致中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学阶段是学生进入高中的重要衔接期,学生需要面对更加严格的学业要求和竞争压力。
长时间的学习负担、繁重的作业量以及高强度的备考压力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学习动力不足也是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之一、学习动力是学生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但由于学科目标不明确、兴趣缺失等原因,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学习方法不当也是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会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增加学习负担和压力,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最后,学校教育环境也是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之一、学校教育环境往往是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如果在学校中感受到不公平、歧视或者缺乏关爱和支持,都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针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教育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学校和家长可以合作,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
学校可以从课程设置和作业布置上进行调整,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和紧张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和需求,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其次,学校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通过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建立目标导向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另外,教育者应该重视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怎么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压力。
最后,学校需要创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学校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关怀学生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关爱和尊重。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很多,但可以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从减轻学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创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达到健康快乐学习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厌学乐理知识心理成因及矫正对策作者:蒙新颜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5年第03期[摘要]初中生厌学乐理知识的成因是音乐课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方式陈旧落后,难以理解抽象的乐理知识;乐理知识内容复杂,知识体系过于庞大。
应对策略是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循序渐进,讲究课程教学的艺术性;化整为零,在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开展教学。
[关键词]乐理知识厌学成因有效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40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各地学校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初中音乐课程的学习恰恰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必经途径。
因此,音乐课也顺其自然成为初中课程的必修课,初中生处在智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乐理知识作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课程却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天赋,更没有以初中生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入手来制定与之对应的乐理知识课堂教学策略,难以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只有立足于乐理知识的教学现状,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策略,才能让初中生从“厌学”变为“乐学”。
一、初中生厌学乐理知识的成因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专业能力有限,教学乐理时内容过于枯燥,没有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传达乐理知识的本质,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情感需求,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中学对基本乐理教学不够重视,乐理知识没成为学生考高中的必考科目。
由于工作经验有限,或者由于教师本身并非理论专业,对基本乐理的内容不太熟悉,那么自然也就无法成功地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了。
2.教师授课方式陈旧落后,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乐理知识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特别陈旧,他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仅仅将课本上的内容一股脑儿地传递给学生。
而中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之他们的性格特点仍然偏向于活泼好动,而单调且难度较大的乐理知识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特别是乐理知识中有许多术语对于初中生而言非常陌生。
如果一味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态,课堂效率自然无法提高,更别说增加学生对学习乐理知识的乐趣了。
3. 乐理知识内容复杂,知识体系过于庞大乐理知识本身就有很多的知识点,虽然初中生普遍非常喜欢音乐,但他们喜欢的更多是演唱,乐理知识的复杂性让他们望而却步。
特别是我国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音乐作为中考外的学科而受到轻视。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为音乐是副科,学习与否都不会影响到中考的成绩。
伴随着初中生主科课程难度的加深,学生无暇顾及音乐课程,对复杂的乐理知识的学习更是少之又少。
因而,学生对音乐课中乐理的学习感到厌倦,觉得音乐课索然无味,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还存在逃课现象。
二、初中乐理知识教学中化“厌学”为“乐学”的策略1.化“枯燥”为“生动”——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不爱学习乐理知识,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深奥,让他们听不明白。
所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应该从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入手,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对问题作答来强化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学习乐理知识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解乐理知识在音乐中所能达到的目的及在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来使得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音乐课程学习的精华。
比如,可以通过歌曲欣赏、视唱练耳等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在一个音乐课实践当中,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在音乐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欣赏贺绿汀的管弦乐《森吉德玛》,然后问学生能从音乐当中听到什么?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不能马上回答出这个问题。
这时候我继续加以引导,“同学们,这首歌曲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含义表示了递进的关系,都是对草原和牧民的描绘,大家再听听看。
”学生重新听了歌曲,通过分析理解,纷纷举手回答。
最后对音乐进行总结讲解,《森吉德玛》可分为前后两半段,前半段描写的是辽阔的草原和壮丽的景色,后半段则描写了草原放牧欣欣向荣的场景。
这样,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就更为容易和简单,也不会再排斥学习了。
2.化“抽象”为“具体”——循序渐进,讲究课程教学的艺术性在音乐课程当中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乐理知识存在难度,让学生容易接受抽象的乐理知识更需要讲求策略,必须强调乐理知识的“具体化”。
因而,应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乐理知识,最终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接受乐理知识的学习。
针对抽象的乐理知识,我们要在音乐课堂教学当中挖掘更好的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讲究课程传授的艺术性,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帮助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完成乐理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将乐理知识与音乐实践相结合,加强和巩固乐理术素质。
4.科学指导初中分项体育教学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时代性,以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会运动学习。
在体育分项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长来选择教授的项目,这样,可以将自己的所长传授给学生,能够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促使学生经过指导,掌握及运用几个方法与手段,并学会指导他人从事体育锻炼与运动学习[2]。
因此,科学指导是教师实施分项体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在有效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地学习、掌握、提高各项运动技术与技能。
同时,对教师提高自我指导能力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分项教学的内容设计1.球类教学的内容设计初中体育分项教学中,三大球运动项目教学要达到制定的任务和目标,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把体育游戏充分运用在三大球体育运动项目中。
体育分项教学技战术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游戏,能够改变球类运动中各项技战术单一枯燥的学习与练习形式。
因此,球类教学的内容设计要体现技术教学与游戏相结合,与竞赛相结合,充分展现球类教学的竞争性特点。
2.操类教学的内容设计初中操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舞蹈基础,而且身体条件有差异,男生、女生的区别等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操类教学内容的安排时,要以基本技术动作为主。
操类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广播操、武术操、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运动等,通过操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3.田径类教学的内容设计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个体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提高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是取得田径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体育教师应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
教师要通过改变传统田径项目早已形成的、单一的、枯燥的跑跳投运动形式,促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参与田径项目学练的运动实践,经过形式多样的跑跳投类运动项目变换,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适应田径运动的练习环境,对田径运动学习产生认同感[3]。
4.民族传统类的内容设计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摔跤、武术、射术等,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内容繁多,各有各的突出特点。
教师在民族传统类的内容设计过程中,既要明确目的性,又要考虑适宜性和趣味性。
除了要选择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剑术与棍术以外,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本区域民间民族体育的特色、学生对民间民族体育项目的认知水平,适当拓展民间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如武术操、擒拿格斗以及器械武术等。
三、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分项教学的实施1.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性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所实施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个体运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质量和运动强度的指导作用。
体育课程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学生、教材的有机融合[4]。
由此,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反映在,教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学生,施以针对性的运动学习指导,通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运动学习,达到提高运动技术与技能、获得体育理论知识的最佳效果。
2.学生运动实践学习方式的选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立处理和运用体育信息、体育资源的能力,构建完整人格。
结合教师的指导,包括针对课堂内容中如何确定自学目标,如何独立观察、独立练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等,如何展现学习的效果,如何接受学习的评价;结合具体体育运动项目的学法指导,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学法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选择能力。
3.科学制定与实施教学组织程序分项体育教学强调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运动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心理感受和运动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将体育运动学习活动作为个体的“自我需要”,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个性化的探究意识与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主动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4.改变分项教学的评价内容标准分项体育教学的评价内容标准应采用结构式评价,包括学生的运动学习态度、运动合作情意、运动技术技能、运动体能、运动知识等方面。
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运动技术技能、运动体能评价的模式。
分项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层次化与个性化,客观上既可以促进运动素质较高的学生能够体验到运动学习的成功感,又可以促进运动素质较低的学生,经过自我的勤奋努力、积极学练,也获得成功。
因此,教师制定分项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灵活性与针对性,考核学生体育运动成绩要充分考虑运动学习态度、学练情绪、学习成绩的进步幅度等。
[参考文献][1]韦斌.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3).[2]姚光发.分项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5).[3]韦红星.探析“新课标”下初中田径教学内容的设置[J].中国西部科技,2008(27).[4]张爱平.分项目教学与全民健身[J].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