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巨型收音机》中的中产阶级身份认同与异化
总体性音乐批判——再论阿多诺的贝多芬音乐哲学
相比阿多诺研究者对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关注,学界对阿多诺关于贝多芬音乐哲学的研究则冷清许多。
截至目前,暂无以“阿多诺的贝多芬音乐哲学”为专题的硕博论文写作。
在已有研究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着重论述贝多芬晚期风格(Late style )。
杨婧的《“晚期风格”在当代西方音乐学界》,将西方音乐学界对晚期风格的研究划分为以阿多诺为中心的前阿多诺阶段、阿多诺阶段以及后阿多诺阶段,进一步分析了晚期风格的“无机性”与“孤岛特质”。
赵良杰和李竹梅的《从哲学的观点谈贝多芬——论阿多诺对贝多芬音乐之哲学意义的阐释》揭示了早期贝多芬的理性主义,并指出晚期风格保留了不协和音的地位,开启了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探索先河;二是多以理论阐释方法解读阿多诺的音乐批评文本。
杨婧的《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梳理了《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成书背景、写作特点以及理论目标,将晚期风格看作是对调性的解构,基于文本分析认为这种解构倾向于“量变”而非“质变”。
①基于上述特点,本文研究将侧重两个方面:其一,着重关注中期风格(Middle作者简介:李子豪,男,河北大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阿多诺音乐批评理论、现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博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阿多诺音乐批评理论研究”(项目编号:CXZZBS2022005)研究成果。
总体性音乐批判——再论阿多诺的贝多芬音乐哲学李子豪(河北大学保定071000)摘要阿多诺关于贝多芬音乐哲学的阐释结合了音乐分析方法,为理论生成奠定了形式基础。
他推崇贝多芬晚期风格的消极主体、有机形式,批判中期风格的中介主体、形式整体。
但批判又不完全彻底,理论立场与社会学评价的分歧造成了阿多诺对中期风格批评的两副面孔。
晚期风格的解构不仅局限于音乐本身,同时包含形式整体及其他所代表的总体性社会关系,从而串联起勋伯格十二音音乐的社会批判导向。
我们是被“他者”认同的符号所包裹着的僵尸
我们是被“他者”认同的符号所包裹着的僵尸——张一兵教授在中央美院“超有机论坛”上的演讲“CAFAM泛主题展2011”于5月29日下午在中央美院美术馆推出了首场学术论坛。
它也为今年“CAFAM展”项目的整体活动拉开了序幕。
此次论坛将围绕展览的专题之一“生命政治”,邀请哲学、文学、文化理论和社会学方面的4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开展讨论。
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汪民安教授主持,邀请到作家韩少功;南京大学教授、哲学家张一兵;巴黎政治学院教授、社会学家让-路易?罗卡;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文化理论家谢少波,以“生命政治(Bio-politics)”为主题,共同探讨了当下语境下,个体生命的政治体现以及在艺术中的体现。
尊敬的主席,汪明安教授,谢谢大会邀请我到本论坛做一个演讲。
首先应该声明,我对生命政治没有非常细致的研究,开玩笑说,我纯属来打酱油的。
刚才从法国来的让-路易?罗卡教授在福柯的学理逻辑上严格地对整个概念及其历史,还有今天的新问题,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释义。
我自己很早就读福柯,我也受福柯影响,但实际上我未必非常同意他,在我对欧洲思想家的逻辑定位上,他的定位不是特别高,所以我整个下面的讨论不会按照福柯定理往下走。
我接着法国学者最后提出的问题往下说,中国有没有生命政治。
我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上午一直在学习“超有机论坛”的文件,我非常的纠结,里面很多概念,很多语境没有办法进去。
所以刚才吃饭时,我也在讨教。
李陀老师给我的回答是“艺术家讨论问题需要模糊一点,不要寻求边界”。
所以我就把我整个纠结的心态做一下说明。
生命政治的概念并不是由福柯开启,也不是由福柯终结。
到美术界讲问题不能概念化。
给大家讲个笑话,2007年,齐泽克到南京大学讲课,跟他在世界各地的大学上课一样,开始满满一礼堂,最后剩下十个人,然后这十个人没有一个人听懂他说什么。
我要避免这种情况,我想非常感性的说。
生命政治应该区别于过去的、外部能够感觉到的、强制性的、暴力性统治,是从传统的宏观的权力奴役和控制,转向个体、身体和生理机制的一种微观控制,我们也称之为一种微观的“控制束”。
《巨型收音机》中都市空间与中产阶级生存焦虑
《巨型收音机》中都市空间与中产阶级生存焦虑作者:白陈英梁意意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3期摘要:本文运用空间理论,从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巨型收音机》中中产阶级群体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中产阶级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中产阶级地位恐慌、人际冷漠、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生存困境,并探讨契弗对于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约翰·契弗《巨型收音机》社会空间个体空间焦虑约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1982)是当代美国风俗小说家。
其作品聚焦于他自幼生活其间、对其了如指掌的美国中产阶级。
他曾多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等著名奖项,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
其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被认为是标志着契弗小说艺术真正成熟的代表性作品。
[1]小说讲述了艾琳因新买的收音机无意间收听到邻居们的蝇营狗苟之事,从而怀疑自己体面富足的生活,结果发现自己的状况其实并不比邻居们好。
这篇小说揭露了美国中产阶级地位恐慌、人际冷漠、欲望横流、道德缺失的生存困境;展示了中产阶级孤独焦虑的群像。
焦虑是人在其生存受到威胁时的基本反应,是人视为与其生存同等重要的价值观受到威胁时的基本反应。
[2]《巨型收音机》问世于在变革中略显焦虑的20世纪50年代。
其时,战争带来的精神创伤、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强烈冲击使人们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福柯认为,“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
[3](P20)已往评家从反讽、情节设计、人物塑造和圣经原型、道德堕落、消费文化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则运用空间理论,从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两个方面探讨中产阶级群体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中产阶级个体的存在方式,揭示中产阶级地位恐慌、人际冷漠、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生存困境,并探讨契弗对于中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思考,以期为更全面地理解该小说提供参考。
一、地位恐慌、人际冷漠《巨型收音机》的故事发生在纽约萨顿场附近的一座公寓大楼里。
福州大学学术型硕导--钟晓文教授简介
学术型硕导--钟晓文教授简介钟晓文文学博士,语言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理事,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
199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2005年福州大学硕士毕业,2009年厦门大学博士毕业,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
2012-2013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学,访学期间受聘奥克兰大学荣誉研究员;2015年英国桑德兰大学短期进修。
主要学术兴趣:西方文论、修辞批评、跨文化话语、美国后现代小说。
担任研究生课程:西方现代文论认知语言学比较文学硕士论文指导: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MTI专业笔译方向电邮:zhongclark@主持在研项目1.2013–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形象”:《教务杂志》关键词之广义修辞学阐释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2015- 近代西方认知中的“中国形象”:《教务杂志》关键词“孝”之广义修辞学阐释2015年度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3.2015- 大学英语的人文通识教育转向:课程建设与教学策略探索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主持完成项目1.2013 –2014 “中国形象”的西方建构:《教务杂志》广义修辞学阐释第5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2013 – 2017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行教材的语篇分析与教学策略探索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3.2009 - 2011 罗兰·巴尔特文论研究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另外主持完成教育厅课题3项。
)近年成果一、专著/译作/编写专著:《符号·结构·文本–罗兰·巴尔特文论思想解读》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5译作:《分辨率:当代录像实践》(合译,第一),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12.《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合译,第二),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8.6主编:《清新福建》(厦门金砖会议文化礼品书)(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7《你好,福建》系列丛书(厦门金砖会议文化礼品书)(总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7二、论文1.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近代西方跨文化传播《东南学术》2016(6)2.乔治·桑《魔沼》叙事空间的符号学阐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5)3.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跨文化大众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6(4)4.“儒教”的跨文化认知与传播:语义变异与幻象建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4(3)5.《教务杂志》研究:文类选择与修辞建构《福州大学学报》2014(1)6.主题与结构:寻找“深在的作者” 《福州大学学报》2011(2)获奖情况1.2016年“西方人文通识课程模块建设”获福州大学2016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2013年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003-2004学年获福州大学教学优秀二等奖近年指导学术型硕士论文1.《黑水灯塔船》:空间符号与身份认同的“回归”之殇2.空间理论视域下的《纯真年代》3.菲利普•罗斯《凡人》的互文性解读4.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英美媒体报道之批评话语分析5.空间理论视域下的《美国牧歌》6.历史语篇视角下的2012美国《别国人权报告书之中国》分析7.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II》的功能语篇分析8.菲利普·罗斯《鬼作家》的后现代文本特征研究9.《斩首之邀》:“囚笼”里的存在与异化10.《呼啸山庄》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论约翰·契弗短篇小说中体现的女性观
论 约翰 ・ 契 弗 短 篇 小 说 中体 现 的 女 性 观
屈佳 佩
摘 要 :约翰 ・ 契弗是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被誉 为 “美国郊外契诃 夫” 。他的作品主要展现 了2 O世纪 中期 美国城 郊 中产阶级的 精神与道德。 目前 ,国 内外有许 多对约翰 ・ 契弗作 品的评论 文章 ,但是对其作 品 中的女性形 象的分析并不 多见。本 文着重分析 约翰契 弗小 we e 不 同的女性形象 ,并通过 分析理解契 弗 ̄ 5 - k - 性观, 旨在 为读者提供欣 赏契弗短篇 小说的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 :约翰 ・ 契 弗;短篇 小说 ;女性形象 ;女性观 约翰契弗是美 国著名短篇故事作家和小说家 ,被誉 为 “ 美 国郊外 契 诃夫 ” 。 他 的短篇小说主要以新英格 兰郊 区为背景 ,关注着郊区社会与文化 含意 。他 的创作主题主要是 “ 充 满问题 的家庭关 系 ”和 “ 心 理扭 曲的 人” 。在他笔下 ,夫妻之间的关 系不是恩爱 ,而是彼此厌恶 ,彼此不 忠。 他的作 品中描写了各种女 性形象 ,他们 或反抗 ,或邪恶 ,或 富有野 心。 他的这种消极 的女性观深受社会历史和家庭背景的影响。 社会历史及 家庭背景对契弗女性观的影响 约翰 ・ 契弗于 1 9 1 2年 出生 于马萨诸塞 州昆西 市。一战后 美国 的经 济社会发展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 的影响 。 战后美 国,经济迅速发展。然而在繁荣的表面却隐藏着深刻 的社会 问题 。人们被权利 和金钱所 诱惑 ,精 神和 道德在 沦丧 。在契弗 的小 说 中, 人们对金钱的欲望被展现 的淋漓尽致 。战后 ,中产阶级空前发展 成 为社会 的主流力量 。大多数中产 阶级选择居住在郊区。 因此 ,契弗 的小 说 主要 以郊 区的中产阶级为创作对象 。郊 区生活导致了这些 中产 阶级 的 异化 ,引发 了许多社会和个人问题 。契弗 的小说表现出 了这些异化 和人 格分裂 。 对 中产 阶级女性的描写也是契弗小说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伴 随着 社 会 的发展 ,女性独立意识逐渐觉醒 。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了家庭生 活的 束缚 ,走 向工作。然而 ,很多人仍然认为女性的天然角色就是母亲 和妻 子。这也成为导致夫妻关系紧张的一个原 因。因受家庭坏境 的影 响 ,契 弗也属 于这种传统观点的捍卫者 。 契弗亲历 了 1 9 3 0 年 的经济 大萧条 。这场 经济危机 对美 国社会来说 是一场噩梦 。而契弗的父母 也不 可避免 的受到 了影响 。从那 以后 ,家庭 关 系 日渐紧张 。契弗的父亲原本 经营着一 家鞋厂 ,经济危 机使他破产 。 更 为糟糕 的是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失业 了。此后 ,他努力找 了几份工 作 但都 以失败告终 。契弗的母亲是一位英 国女性 。最初在家里扮演着传 统 的家庭 主妇 的角色 。后来 ,她成 功地经营 了几家商店和餐馆 ,这使她 在 经济 大萧条 时成为家庭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契弗父亲认为 自己男性 的 自 尊被 妻子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而伤害,夫妻矛盾愈演愈烈 。契弗将父母 的婚姻 看作一种彼此对统治权的争夺 ,当然赢家属于他 的母 亲。契 弗在 小说 中表现 出的婚姻 中男女对绝对权力 的争夺 ,无不受其家庭环境 的影 响。这使他形成 了对于女性否定的 ,消极 的态度 。在他笔下 的女性 形象 或邪恶 ,或野心勃勃 ,或人格分裂。 二 、约 翰 ・ 契 弗 小 说 中 不 同 的女 性 形 象 “ 人们依据女性文学理论 与批评 ,对文学作 品 中的女性人物 的关 注 不断增加。而在此之前读者和评论者就 已经注意到弥漫在约翰 ・ 契 弗小 说中的相对 消极 的女性观点” 1 ] .然而 ,契弗 笔下 的女性 形象不仅 是消 极的 ,也是传统 的,富有野心的。 ( 一 )传统的女性形象 。由于契弗亲身 经历 了母亲 在家庭生活所 展 现出的强硬性格 ,使 得他对女 性 ,尤 其是个 性强 硬的女 性产 生敌对 心 理。对于婚姻生活 ,契弗坚持着传统的观点 :男人应该是家庭 经济 的支 柱 ,而女人 的角色仅 限于照顾家庭。如果两性 的角色发生颠倒 ,将会 导 致灾难 性的结果 。因此契弗有意将他笔下 的许多女性塑造成传 统的女性 形象。在短篇小说 《 音乐教师》 中,描写了主人公斯 顿面临的困扰 。他 的妻子对于 自己被动 的家庭角色 日渐不满 。她开始反抗这种传 统的家庭 妇女角色 , 但是反抗 的动机并 不 明确。她 的 日常 生活并 不全都 是苦 差 事 ,她的丈夫也深爱着她 。斯顿感觉妻 子的这种想法与每天 的家庭 生活 没有必然的联 系。实 际上 ,她 的动机在 于她 对非传统 女性角色 的渴望 , 她内心的女性 意识逐渐增强 。斯 顿感到他在 家庭 中的统治地位被 削弱 ,
《巨型收音机》中的反讽艺术
“ 讽 ”一 词 ,最 ‘可 J 剑 占希 腊 淳 剧 。 l 世 纪 以 反 ‘ 一 溯 6 投 向 内容 层 次 。 ”I 前 , 反讽 存 力‘ 文论 巾还 只是 一‘ 统 修 辞 艺术 r 较 次要 的 种传 r l 修辞 格 。 f 反 讽 的使 用 主要 局 限 丁修 辞 范 m ,它 的基 小特 , 时 征是 字面 意 义 与深 层 意 义 不一 , 致 i在此 而 崽存 彼 。 l ’ 8 开篇 第 ‘ 就简 要 介 了韦 斯科 特 夫 妇 的生 活概 况 : 吉 段 姆 和 艾琳 住存 纽 约 萨坝 区 附近 。 公寓 人 楼 的 卜 层 楼 I 座 ,
夫 妇 俩 的收 入 、 身份 及 名望 刚 刚 达 剑人 学 校 友录 巾 所统 计的
‘
纪 l 世纪初 , 德 美学 家和 文 学批 评家 F・ 菜格 尔兄 弟 9 施
般 水 平 ,彳 两 个还 不 太 大 的孩 子 ,结 婚 已经 九 年 了 ,每 年 丁
K・ 格尔 将 反 讽发展 成 为 ‘ 住 种文 学创 作干 批 评 的原则 , 从而 平 均 吞 戏 l. 次 ,渴 挈 彳朝 同能搬 剑 斯 切 斯 特 。夫 妇 俩 ¨ O3 丁 建构 了现 代 意 义 的文 学 反讽 理 论并 奠 定 了文 学 反讽 在 方文
突 ,故 有 “ 美 郊 区 契 诃 夫 ”之 称 。 赛 缪 ・ 尔 曾说 过 : 科
与 新 的形 式 其实 是 不可 分 割 的 。 ”阅 读 契弗 的 小说 ,我1 可 f J
“ 忽视 了契 弗 的作 品实 际 f 丁忽 视 了2 【纪后 半 叶 美 广 以 体 味 到 , 小 说的 新 的 内容 就 蕴 含 在 独 特 的叙 述 视 角 、 话 : 等 0 人 众 的 同常 生活 。 ” 语 、情 境 、 人物 和 结 构 等叙 述 形 式之 r 。 …如 果我 们 没彳 把 『 1 丁
穿过经典 陪你读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穿过经典陪你读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三权分立的合理内核是()答案:以权力制约权力2.《奢侈与资本主义》是以下哪位社会学家的代表作()答案:桑巴特3.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划分不同的历史阶段答案:社会基本的生产关系性质4.早期印度教的《摩奴法典》中就以宗教的名义、法律的形式确定了()。
答案: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5.斯科特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中,正面攻击的政治斗争形式已经不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情况下,无权者所采取的反抗策略。
答案:不对称的权力关系6.以下哪一项属于“象征性的、附带性的反抗行动”的特点?()答案:机会主义的、自我放纵的7.阿多诺对音乐的批判包括:答案:对音乐作为异化和压迫帮凶的批判_对音乐商品化的批判_对斯特拉文斯基的批判8.Gorillaz的一首feel good出了多个不同的混音版本,说明()答案:流行音乐对多媒体的曝光依赖日益增强_流行音乐的欣赏环境具有多样性_流行音乐能够通过不同的介质进行再生产9.江南style,最炫民族风,PPAP等流行音乐他们存在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案:简单_重复_声音较大10.简雅各布斯的主要贡献在于________。
答案:城市文化依赖于人际互动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_捕捉到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1.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进行的批判答案:资本主义12.以下哪些选项符合沃思关于城市人口的观点答案:人际关系碎片化_对他人一知半解_亲属、邻里关系会逐渐衰落13.空间的适用性最终是由()决定的。
答案:空间的使用者14.以下哪一段描述更符合帕克关于犯罪问题的理解答案:新移民得不到社区的接纳而犯罪15.爱德华·班菲尔德的越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答案:哪种文化模式导致犯罪16.《共同体与社会》是德国哪位社会学家的成名作()答案:斐迪南·滕尼斯17.在《资本论》中资本扩张的动力来自于()答案: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经济冲动18.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重点论证了哪一项是促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答案:文化因素19.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对正义的理解是下面哪一种?(B)答案:正义就是各具其德、各司其职20.下列哪一部作品中,约翰·罗尔斯对“功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答案:《正义论》21.为什么时尚对于女性有较为特殊的意义?答案:女性总是受制于“惯例”_时尚提供了女性表现自我的可能性_社会外部活动只允许女性在时尚范围内自我表达22.布迪厄将品味分为哪三类?答案:合法性品味、中产阶级品味、流行性品味23.从齐美尔的观点看,时尚是____的产物。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意识与潜意识的对抗与结合2 从校园暴力看美国枪支文化3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4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5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6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7 关于照料母婴的市场分析8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9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10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11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12 从操纵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复译13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14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15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16 从拉尔夫·艾里森《隐形人》看美国妇女解放与黑人自由斗争的关系17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18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19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20 李宁的品牌推广21 简析《蝇王》的象征主义22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23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ing Motivation24 五官习语的翻译25 弗兰肯斯坦中怪人命运研究26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27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28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29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30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31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32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33 论《莫瑞斯》中E. M. 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34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35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36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37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的比较38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39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翻译40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41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42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43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44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4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46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47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48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49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50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51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52 从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53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语言54 双语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55 中国老字号商标的翻译研究56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57 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58 An Analysis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59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60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研究61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6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Racism and Black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63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64 颜色词的中英对比翻译65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66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67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68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广告的英译69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70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71 On Symbolism in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72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73 论《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救赎》中的反讽74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75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76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77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9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80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81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82 差异、对立与和谐——浅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83 《金色笔记》与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思想84 突破桎梏——《紫色》的生态女权主义视角解读85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86 A Freudian Psycho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atherine and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87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88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89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9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91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92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93 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94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95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specific Idioms96 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97 On the Female Influences on Pip‟s Character in Great Expectations98 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99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100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101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102103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104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105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106 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107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108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109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110 《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111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12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13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11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115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116 科学家的困惑——从生态伦理角度浅析《弗兰肯斯坦》117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18 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分裂人格119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120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121 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12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etween Wang Anyi‟s Everlasting Regret and Virgina Woolf‟s Mrs. Dalloway123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124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125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126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127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28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129 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130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131 论英语典故的起源和翻译132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133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134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135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13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137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138 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139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14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1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142 从《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诗集》探究布朗宁夫妇的爱情143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144145 浅谈英语在未来的国际地位146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女主人公性格浅析147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48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连贯性149 英语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50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151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152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国英语的发展153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154 浅析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155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156 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157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158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59 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160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161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162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163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164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165 从功能理论看汉英广告翻译166 从广告分析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167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168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169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17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171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72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173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Class174 汉语句型习惯对英文写作的负迁移作用17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176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177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178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179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180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18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182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183 通过《蝇王》看人性184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185 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186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87 从亚历克斯•哈利《根》看非裔美国人寻根史188 “有”的用法及其英译研究189 中国高校名的英译190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Sons and Lovers191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192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193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194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9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96 浅析中文商标英文翻译的使用策略197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电影“小屁孩日记”的个案研究198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99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200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试析约翰·契弗《巨型收音机》中的异化
试析约翰·契弗《巨型收音机》中的异化作者:梁意意白陈英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9期摘要:契弗的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中主人公艾琳沉迷于用巨型收音机窃听他人隐私以形成自己虚幻的道德优越感,肆意消费来力图维持中产阶级虚幻的幸福感。
本文拟揭示收音机和中产阶级符号性消费对其人性的奴役与控制,从科技异化、消费异化、人性异化三方面探讨小说中的异化思想,从而更深入地领略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约翰·契弗《巨型收音机》异化约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1982)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享有“美国郊区的契诃夫”之称。
《契弗短篇小说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1978)是他一生创作的精华,获1979年普利策文学奖,之后长期位于畅销书之列,受到学界广泛好评。
其中,《巨型收音机》(An Enormous Radio,以下简称《巨》)具有无可企及的风格,且标志着契弗小说艺术的真正成熟。
[1]小说主人公韦斯科特太太艾琳无意间获得一台有窃听功能的收音机,能偷听到周围邻居们的隐私。
艾琳由起初的好奇发展到偷听上瘾,通过了解邻居们虚伪肮脏的真面目逐渐对自己貌似正派和谐的幸福生活失去了信心。
该小说的情节设计尤其是耐人寻味的结尾、人物塑造、反讽和陌生化手法、主人公的圣经原型和中产阶级道德堕落等方面皆已受到众方家精妙解析。
近年来,郭立颖[2]分析了小说中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对传统家园的消解;白陈英[3]进而指出其消费异化实质并解读了小说的生态意义。
异化思想已被提及但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本文拟继续异化这一主题,从收音机——科技对人性的奴役和消费、对人性的控制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巨》中的异化思想,从而更深入地领略其思想和艺术价值。
“异化”源于拉丁文alienatio,较早运用于神学和经院哲学,主要包含两层意思:1.指人在默祷中精神脱离肉体与上帝合一;2.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
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从《巨型收音机》进入后现代都市的空间生产
后现代消费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从《巨型收音机》进入后
现代都市的空间生产
郭立颖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18)006
【摘要】列斐伏尔著名的"空间生产"理论提出空间是充斥着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产物.齐泽克则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根本逻辑.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正是这样一篇意识形态的寓言.它引领读者进入后现代都市的空间生产体系,在实体空间和抽象空间中解体了传统的"家园"概念,代之以消费文化的人际关系和货币逻辑.小说揭示了美国刚刚步入后现代时期作为都市主体并代表美国民众的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暴露了作者所属的这个阶层的局限性.【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郭立颖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5
【相关文献】
1.典型消费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成因分析 [J], 黄志斌
2.后现代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价值——A.S.拜厄特艺术观在《马蒂斯故事》中的体现 [J], 郭立颖
3.购物狂、符码迷恋与广告意识形态——后现代都市消费景观在台湾小说中的呈现[J], 曾丽琴
4.后现代都市中的黑色幽默——解读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J], 栾泰松;姜晓慧
5.《大都会》中的后现代消费文化研究 [J], 牛晓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约翰·契弗《巨型收音机》技术异化解析
约翰・ 契弗( J o h n C h e e v e r , 1 9 1 2 —1 9 8 2 年) 是 美 国 当 代 社 会 风尚小说 家 , 尤 以短篇小说创 作见长 , 荣获 过美 国国家 图 书 奖和 普 利 策 奖 等 .在 美 国 当代 小 说 界 大 放 异 彩 。短 篇 小 说 《 巨型 收 音 机 》 是其最出色 、 最 有 代 表性 的作 品之 一 。 小 说 中女 主人 公 艾 琳 因为 偶 然 通 过 新 买 的 收 音 机 窃 听 到 邻 居 们 1 3 常 生 活 隐私 而 沉 溺 其 间 变 得 一 发 不 可 收 拾 。她 一 边 探 听邻 居 们 的 隐私, 为 他 们 表 面上 体 面 正 派 实 际 丑 陋 龌龊 的 生 活 感 到 震 惊 , 边 为 自家 的和 谐 幸 福 而 担 忧 .并 对 自己 的生 活 是 否 会 被 邻 居 窥 探 而 变 得 疯 狂 且 不 可 理 喻 。契 弗 借 助 这 台神 奇 的收 音 机 刻 画 了现 代 科 技 社 会 中人 的病 态 心 理 .展 现 了现 代 技 术 给 人 们 带 来 的精 神 空 虚 、 恐惧与无助。
约翰 ・ 契 弗 《巨 型 收 音 机 》技 术 异 化 解 析
摘 要 : 文 章 分 析 了约 翰 ・ 契弗短篇 小说《 巨型 收 音 机 》 中 的技 术 异 化 ,揭 示 了人 为 自身创 造 物— — 收 音 机 所 限制 和
奴 役 的 异 化 本 质 .探 讨 了作 者 对 处 于 丰 裕 社 会 技 术 异 化 进 程 中人 们 生存 困境 的 深 切 忧 虑 . 以期 更 深 刻 地 领 略 作 品 的 创 作
从古希腊神话和悲剧中人与异己力量的对立从圣经中亚当夏娃的偷吃禁果堕入凡尘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对宗教压迫的反抗到资本主义时期对人为物所操控的反思异化的文学命题一以贯之且不断呈现新的形态4
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地自然存在。
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度,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
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义务,急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生态文学不能忽视生态责任,它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上。
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明批判的特点。
《巨型收音机》中的反讽艺术
《巨型收音机》中的反讽艺术[摘要] 约翰·契弗是美国现代重要的小说家,《巨型收音机》是他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契弗用细腻而幽默的笔触描写了中产阶级普通人的生活,由小见大地反映美国的社会生活。
本文重点对这篇作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分析,以探讨作家这一叙事技巧在表现主题和体现作品的艺术价值方面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巨型收音机》;中产阶级;反讽;艺术价值一、引言约翰·契弗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因其独特的写作手法荣获众多文学奖项。
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描绘了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在契弗的短篇小说中,他通常以城市郊区作为小说背景,描绘美国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意图探索家庭中的道德和情感矛盾。
因此,约翰·契弗又被认为是“郊区的契诃夫”,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的编年史。
契弗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和才华横溢的写作技巧吸引了许多读者。
在《巨型收音机》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有魔力的收音机的故事,这台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并不是美妙的音乐,而是维斯考特夫妇邻居家的争吵、谈话以及其他噪音。
现今,有很多人从原型文学批判、人物角色的道德沦陷以及生态意识等等方面研究《巨型收音机》。
本文将从反讽艺术手法方面分析这篇小说,旨在分析反讽对于其主题以及文学价值的重要影响。
二、反讽反讽源于希腊喜剧角色Eiron,他经常能够战胜自大的Alazon。
在16世纪的时候,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格进入英国。
亨利·福勒在《国王的英语》中运用,反讽意味着表面意思和话语内涵的意思不同。
在19世纪,一位德国的文学评论家将反讽作为分析文学作品和批评的原理,为文学反讽理论在西方文学批评奠定了重要地位。
起初,反讽理论只用于诗歌分析。
现在,它不再局限于一个领域,也用于其他文学领域。
反讽还可以分成几大类,其中包括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境反讽。
本文意图从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两个方面分析《巨型收音机》。
1. 言语反讽根据维基百科,言语反讽即为说话者话语的表面含义与想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试析约翰·契弗《巨型收音机》中的异化
益 , 符 合 国 际 化 发 展 的 要 求 。 人 与 自然 的 协 调 发 展 , 以人 文 出版社,2 0 0 4 年版 为 本 , 以尊 重 和 维 护 生 态 环 境 为 出发 点 ,强 调 人 与 自然 、 [ 6 】 陈茂 林 : Ⅸ 海 明威 的 自然观 初探 —— < 老人 与 海> 的 生 态批
其 中, 《 巨型收音 机》 ( A n E n o r m o u s R a d i O , 以下 简 信 心。该小说 的情 节设计尤 其是耐人 寻味的结尾 、人 物塑
惮 地 索 取 大 自然 ,殊 不 知 这 实 质 上 是 把 人 类 引 向 了 一 条 有
通 过重新解读 《 老 人 与 海 》 我 们 得 知 , 海 明威 , 这 位
分迫 切需要顺 应大 自然 的发展 规律 ,有 理、有节 地开发和 他 的崇高声誉 !我们期待学 者们对海 明威 及其作 品更 加深
利 用 大 自然 , 改 变 过 去 以人 类 为 中 心 的 思 维 方 式 和 生 活 方 刻 而 新 颖 的解 读 ! 式 ,克服我们 作为人类 的傲慢 与偏见 ,从思想上 树立人类 应 与 大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 意 识 , 以 推 动 人 类 与 大 自然 稳 定 、
合理 的社会制度。
( 黄耀华
江苏宿 迁学院
2 2 3 8 0 0 )
文
造 、 反 讽 和 陌 生 化 手 法 、 主 人 公 的 圣 经 原 型 和 中 产 阶 级 道 韦 斯 科 特 家 带 来 某 种 厄 运 。 果 然 , 巨 型 收 音 机 很 快 便 向 主
德 堕 落 等 方 面 皆 已受 到众 方家 精 妙 解 析 。近 年来 ,郭 立 颖 [ z ] 人 展 示 其 强 大 的魔 力 ,把 韦 斯 科 特 夫 妇 的平 静 生 活 搅 得 一 分 析 了小 说 中 消 费 文化 意 识 形 态 对 传 统 家 园 的 消 解 ; 白陈 团糟 。 刚 打 开 时 , 收 音 机 震 耳 欲 聋 的 音 量 便 把 桌 卜的 小 瓷 英[ 3 进 而 指 出其 消 费 异化 实质 并 解 读 了小 说 的 生态 意 义 。异 器 震 到 了 地 上 ; 更 有 甚 者 , 通 过 它 , 竟 然 能 收 听 到 公 寓 内 化 思 想 已被 提 及 但 未 引 起 学 界 的足 够 重 视 。 本 文 拟 继 续 异 其 他 人 家 的 隐 私 和 丑 闻 :看 似 幸 福 美 满 、 体 面 高 尚 的邻 化 这 一 主 题 , 从 收 音 机 —— 科 技 对 人 性 的奴 役 和 消 费 、 对 们 竟 然 拾 到 熟 人 丢 失 的钻 石 后 据 为 已有 ,为 经 济 拮 据 而 争 人 性 的控 制 等 方 面 进 一 步 挖 掘 《 巨 》 中 的 异 化 思 想 , 从 而 吵 不 断 , 性 生 活 不 协 调 , 病 入 膏 肓 却 无 钱 医 治 , 高 贵 的 女 更深 入 地 领 略 其 思想 和 艺 术 价 值 。 主 人 与 听 差 私 通 等 等 。 艾琳 由震 惊 、 好 奇 逐 渐 发 展 为 的 协 调 发 展 。使 我 们 重 新 认 识 到 人 与 评》 ,江汉论坛 ,2 0 0 3 年,第7 期。 自然 应 该 同存 共 荣 , 应 该 坚 持 可 持 续 的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 持
《巨型收音机》中人性的异化
《巨型收音机》中人性的异化
李洋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在约翰·契弗的著名小说《巨型收音机》中,作者虚构了一台有特殊功能的收音机,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艾琳在了解了收音机的功能以后,就开始依赖收音机。
她用这种窃听邻居们秘密的方式形成自己想象中的优越感,满足感以及幸福感。
下面的论述主要就是通过对《巨型收音机》这部小说内容的了解,对人性以及科技异化等现象的思考,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小说的创作艺术。
【总页数】2页(P64-,66)
【作者】李洋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人性的淡漠与异化——试论《禽兽》中“他”的特殊异化人性 [J], 毕诗萌
2.约翰·契弗小说中的异化思想--以《巨型收音机》为例 [J], 李洋
3.《巨型收音机》中人性的异化 [J], 李洋
4.探讨《巨型收音机》中的现象与本质 [J], 李洋
5.试析约翰·契弗《巨型收音机》中的异化 [J], 梁意意;白陈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中国文学-当代部分—经典讲义(第二卷)
20世纪中国文学-当代部分—经典讲义(第二卷)(1949.10—2000.12)第五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王蒙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评析一、作者简介王蒙(1934~)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北京女子七中为原型,表现五十年代中学生的欢乐和烦恼、友谊和爱情以及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可贵的献身精神。
由于反右,79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1年此书被评为全国首届中学生‚我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83年由张弦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王蒙一步入文坛,就把歌颂青春与理想、歌颂新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表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89年9月4日晚新闻联播报道:王蒙辞去文化部长职务,贺敬之代部长。
)、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新时期以来,王蒙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主流社会的异化与身份认同的共鸣
主流社会的异化与身份认同的共鸣作者:琪乐格尔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琪乐格尔(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一名犹太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傻瓜吉姆佩尔》。
他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别具风格的文笔夺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
他的短篇小说《邻居》描写了两个犹太老人的遭遇。
本文分析了两位主人公寻求身份认同感的过程。
首先,研究造成主人公被异化的原因,其次分析了最终找到民族认同感的过程。
关键词:《邻居》;辛格;犹太人;身份认同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48-02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犹太作家。
他于1904年出生在波兰,并在首都华沙的一个贫困地区长大。
辛格是在犹太教神学院受的教育,193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撒旦在戈雷》,是以意第绪语著作的。
《傻瓜吉姆佩尔》被誉为辛格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
197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一名成功的犹太作家,他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并为世界文学贡献了出色的意第绪语文学。
《邻居》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一部短篇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两位犹太邻居的晚年生活。
他们分别是一位老人和一位老太太。
作为犹太移民,他们并没有被美国社会所完全接受,并遭受了许多歧视和侮辱。
在这个炎凉、冷淡的世界,追寻同族的友谊和关怀,为的是得到作为犹太人的身份认同感。
作者见证了这两位犹太朋友最终得到了追寻已久的同族之间的爱与赞同。
一、两位主人公追寻身份认同感的原因——主流社会的异化自古以来,犹太人就遭受了各族人的迫害。
犹太人最初居住在中东地区。
公元前44年,他们被罗马帝国驱逐出了家园。
因此,犹太人游走到世界各地如亚洲,非洲和欧洲,并居住了下来。
在二战期间,由于纳粹对犹太人残忍的迫害,人口急剧下降,并被驱逐到世界各国。
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异化_现当代文学论文
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异化_现当代文学论文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异化_现当代文学论文摘要:不同于上几代老移民作家,也有异于同时代的一些新移民作家,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作家代表,美籍华人查建英致力于描写北美华裔所面临的文化和性别冲突。
她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体会着“边缘化”的状态,其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透视了“边缘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反映出人物在中/西矛盾对立中特殊的充满悖论式的生存困境,揭示了新移民难以逃遁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等问题,以及在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中所追求的一种自我放逐的自由。
关键词:查建英《到美国去!到美国去!》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异化Abstract:As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new immigrants who went to the USA from China in 1980s,Zha Jiany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writers ofeither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or thesame generation Wavering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suffering the marginalization, she devoted a great deal of efforts to describing what cultural and sex conflicts the North American Chinese have faced up to Her masterpiece To America! To America! revealed an insight into the physical existence and physiological status of the marginalized people, reflected the paradoxical existence dilemma where their character faded due to cultural conflicts, and showed the cultural self identification crisis and the alienation to which all new immigrants had to face, as well as their pursuit of libertine like freedomKey words:Zha Jianying To America! To America cultural self identification crisisalienation新移民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一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禁锢已久的中国人大批地踏出国门、涌向国外,出现被国人调侃为“世界大串联”的移民活动,由于他们移居境外的时间相对还不够长,故将其统称为“新移民”。
里德《黄后盖收音机破了》中媒介霸权意识
浅析里德《黄后盖收音机破了》中的媒介霸权意识摘要《黄后盖收音机破了》是非裔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伊斯米尔·里德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里德以其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笔锋展现了一个已经陷入“媒介霸权”困境的不一样的美国社会,昭示了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作家的他已经跳出黑人身份的局限,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位美国公民对整个美国社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伊斯米尔·里德媒介霸权困境人文关怀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19世纪初,美国人李·德·弗雷斯特(lee de forest)第一次把卡鲁索(caruso)的歌声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传送到20千米以外,人类从此开始在真正意义上消除了时空的障碍,进入了无线电广播时代。
从1920年起,美国的广播电台就定时为不确定的听众广播节目;到世界大战前夕,70%的美国人定时收听tsf,无线电广播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人们开始利用无线电广播和其他媒介来传达或吸取信息,媒介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也日渐加深。
我们现在习惯打开电视机收看新闻;我们现在已经习惯听取专家的意见,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听什么歌;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在播音员说“好了,我们进入下一条”的时候便迅速掐断。
更可怕的是,我们开始慢慢变得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的那样: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我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伊斯米尔·里德在他的作品中就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媒介世界。
伊斯米尔·里德(ishmael reed)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派作家,从1967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至今,他已经创作了近20部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集和剧作,并曾获普利策奖提名,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
里德受到了西方评论家们褒贬不一的评价:褒扬者赞他是当代最优秀的讽刺大师,是文化多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苛评者斥他为“桀骜不驯、虚妄、爱炫耀、性别歧视、自命不凡”的狂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 ,2004.
95
2014 年 10 期 总第 375 期
安徽 文学
论《巨型收音机》中的中产阶级身份认同与异化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梁意意, 白陈英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Anhui Literature 2014(10)
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wx201410046.aspx
人对自我身份、地位和归属的一致性体验,是人获得 生活意义的来源,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对认 同的研究也即对个人与社会、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的 研 究 。 [4]
《巨 型 收 音 机 》的 主 人 公 吉 姆 和 艾 琳·韦 斯 科 特 夫 妇是中产阶级典型代表。契弗笔下的中产阶级往往居 住在郊区,拥有汽车洋房,丈夫出外工作,妻子则忙于 应酬交际。他们以宴请社交为乐,经常出国度假,甚至 旅居他乡,生活富足而悠闲。 吉姆和艾琳也力争融入 这样的阶层。他们选择定居于纽约萨顿场附近中产阶 级聚居区,与社会地位相当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医 生、律师之类的白领人士为邻。他们的收入、事业正好 相当于一般大学校友通讯录上统计出来的平均数。他 们结婚九年,育有两个孩子,每年平均上剧院十点三 次。 他们还积极参加鸡尾酒会等各种社交活动,力求 与朋友、同学、邻居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当吉姆因艾琳 花销不当而朝艾琳大声嚷叫时,艾琳的第一反应是把 收音机关掉,生怕被邻居们通过有窃听功能的收音机 收听了去,家丑外扬以致被排挤出本阶层。 这种有意 识的自我归类无疑体现了他们对自身身份的期望。正 如米德所述,主体只有融入社会团体并与该团体的其 他 成 员 进 行 交 往 ,才 能 实 现 个 人 的 认 同 。 [5]认 同 就 是 个 人与他人、群体在情感、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他们正是 通过与邻居等本群体其他成员的同化来确定自己的 中产阶级身份。
安徽 2014 年 10 期 总第 375 期 文学
94
行为都是一场为寻求区隔而进行的符号斗争。通过这 种符号斗争, 消费者可以确立其地位与认同感 。 [7]因 此,尽管支付能力欠佳,艾琳仍在皮大衣、收音机和沙 发套等奢侈品中寻找着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 认同是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 然而,巨型 收音机的出场打破了艾琳的和谐。这台其貌不扬的收 音机对声音有着不寻常的灵敏度,它将左邻右舍的隐 私展露无遗:他们有的夫妻不和,争吵不断;有的体貌 端庄,却行妓女之实,甚至不惜和勤杂工通奸;有的病 入膏肓,却没钱医治;有的贪婪自私,捡到别人财产占 为己有;有的整夜宴饮作乐,狂欢至极;有的透支无度 工作不保而忧虑丛丛……这些丑陋肮脏的行为另艾 琳感到震惊和不安。她希望从吉姆那里证实他们自己 的生活比邻居们高尚。然而不堪生活重负的吉姆脱口 道出他们经济拮据、难以为继的实情,并撕破艾琳伪 善的面纱,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原来,她一直生活在 自己想当然的幸福梦幻中,其实她和邻居们一样为钱 发愁,她的衣服账单尚未付清,她的貂皮大衣是由鼠 皮染成的,她独占母亲遗产,在妹妹需要钱时拒绝出 手援助,她打掉胎儿却毫无愧意……艾琳理想中的正 派、诚实、幸福的自我与现实中贪婪、伪善、困窘的自 我互相冲突,她丧失了自我支配下的确定一致的行为 模式。 当她对“自我”进行反思的时候, 不能把关于自 己的各种观念整合到一个自我概念中形成统一的自 我观念。 她便陷入理想与现实的分裂状态。 小 说 所 处 的 20 世 纪 50 年 代 是 美 国 经 济 和 科 技 高速发展时期。 然而,经济繁荣和丰裕生活并没有给 人们带来普遍的自由幸福。相反,垮掉派的兴起、政治 腐败和道德沦丧的蔓延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不 安全感增强,人的地位、作用、价值、命运等问题日趋 严重。 人们在物质天堂中人人自危,陷入对金钱的欲 望与恐惧、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中,没有满足感,也没 有安全感。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了生活的危机。 但他们 没有勇气面对,也无力改变。 吉姆说他对未来毫无把 握,事实上没有人对未来有什么把握。 无以名状的焦 虑笼罩着他们。 他们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也不能 肯定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因此, 他们只能靠幻想来掩 盖。 艾琳那染得像貂皮的大衣,吉姆那故作天真的举 止,无不昭示着他们内心的迷惘。这种粉饰太平、随波 逐流、苟且偷生的方式正是其异化本质的外在体现。 “异化”指人与社会、自然、他人乃至自我之间的 疏离与对立。异化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 的中心,就是自己行为的创造者。 他被自己行动的结 果或创造物所主宰,以认识物的方 式来认识自 己 。 [8]95 人们之间的关系也随之物质化、欲望化,如艾琳在母 亲遗产的诱惑下,置亲情于不顾,对妹妹麻木不仁。她
一 认同, 英文表达为 identity, 表示变化中的同态或 差别中的同一问题。 [2]它含识别与归类之义,一是 “本 身、本体、身份”,是对“我是谁”的认知;一是“相同性、 一致性”, 是对与自己有相同性、 一致性的事物的认 知。 [3]68 由此,认同可分 为 自 我 认 同 和 社 会 认 同 。 自 我 认同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把握, 是对人自身意义的反 思。社会认同是对人所在社区之共同价值、文化和信 念的态度,是对人的社会意义的反思。 总之,认同是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14 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 创 新 活 动 计 划 暨 新 苗 人 才 计 划 项 目 (2014R412024) 和 2013 年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创 新 创 业 训 练 计 划 项 目 (201310002)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巨型收音 机 》(An Enormous Radio)问 世 于 1953 年 ,被 马 尔 科 姆·考 利 认 为 是 约 翰·契 弗 短 篇 小 说 中 具 有无可企及的风格、且标志着其小说艺术真正成熟的 作品 。 [1] 192 约翰·契弗(1912-1982)为 美 国 当 代 著 名 小 说家。 他通常以纽约郊区为创作背景,精耕细作,集中 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展示他们的孤独心理,揭露他 们精神的空虚。 《巨型收音机》也不例外,其故事发生 在纽约萨顿场附近一幢公寓楼内。安宁幸福的女主人 公 艾 琳·韦 斯 科 特 无 意 间 从 一 台 魔 力 无 穷 的 收 音 机 里 收听到了邻居们的隐私,认识到邻居们生活的肮脏恐 怖,并为自己的幸福而焦虑,最终发现自己的生活并 不比邻居们体面多少。 评家们已从该小说的创作技 巧、圣经原型、道德主题、消费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了 解读。 本文拟聚焦于主人公的中产阶级身份,指出艾 琳出于中产阶级身份认同之需,拒绝承认自己生活中 不体面不光彩之处,一味逃避现实。 在这一身份认同 过程中,她人格分裂、自我异化,最终迷失自我。 下文 将详述其身份认同与异化。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 文
艺 与吉姆关系淡漠、貌合神离。她对吉姆工作进展不顺、 理 收入减少竟然毫不知情,可见并不真正关心吉姆。 而 论 吉姆也借口工作艰辛,回来连家常话也懒得讲。 他对 艾琳大手大脚的花钱方式颇有微词,对其沉迷于收听 他人隐私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优越感甚为反感,于是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艾琳曾经的丑恶行径。 爱情、亲 情的缺失,使人成了悲剧性的孤独存在,人与环境的 关系不再和谐。侯维瑞指出,“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 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冷漠与隔 绝”即是异化。 [9]19 自我分裂与异化的 艾琳不得不回到 冰冷的现实世界,她又是屈辱又是难受,找不到自己 的位置和存在的意义,完全丧失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归 属和认同,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
京 :华 夏 出 版 社 ,2000. [5] 张 海 洋 .中 国 的 多 元 文 化 与 中 国 社 ,2006. [6] Goldsmith,R.,Flynn,L.and Eastman,J.Status consumptionand
fashion behavior:An exploratory study[J].Association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roceedings,Hilton Head,SC,1996 (15):309-316. [7] 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 ,译 .北京 :中国文联 出 版 公 司 ,1988. [9]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文出版社,1983. [10]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 社 会 的 巨 变 颠 覆 了 原 有的社会结构、运行机制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危险和 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10]15 这 一 巨 变产生于消费主义语境,来源于人们在本质上无法得 到实现的永无止境的欲望。艾琳等中产阶级出于身份 认同之需,耽于物欲、道德堕落、自我分裂、走向异化, 最终难免陷入身份认同危机。 小说结尾,艾琳渴望收 音机能和她说几句温柔话, 可收音机已经恢复了正 常,正用平稳的语调播送火灾和火车事故,这是否预 示着如艾琳般迷失在物质世界里的现代人之前途堪 忧? 这是作为中产阶级身份寻求者艾琳所面临的困 窘, 也是金钱至上的当代美国社会必然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物质繁荣与精神空虚之落差强大的时代,如何 寻找自我归属与身份定位,确实是值得现代人认真思 考的问题。
安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艺
理 论
论《巨型收音机》中的中产阶级身份认同与异化
梁意意 白陈英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约 翰·契 弗 短 篇 小 说 《巨 型 收 音 机 》展 示 了 女 主人公艾琳从体面幸福的梦幻回到冰冷残酷的现实 之心路历程。本文拟分析艾琳的幸福生活幻景及其对 中产阶级身份地位的追寻与认同,揭示她在这一身份 认同过程中人格扭曲、自我异化的实质,认为小说体 现了作者对中产阶级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 关键词:《巨型收音机》 中产阶级 认同 异化
艾琳除了主动将自我归类以融入中产阶级群体 外,还积极认同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以维持并强化 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 她费尽心思挑选衣物,亲手布 置起居室的装饰和色调,购买收音机等在当时还算奢 侈的物品;她还期望有朝一日能搬到上层中产阶级聚 居区— ——韦斯切斯特去。 她深知消费对于身份的重要 性。一方面,中产阶级身份认同决定了她的消费方式。 她竭力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消费方式,以划清同其 他地位较低阶层的界限,确保自身的身份等级。 哪怕 家庭收入已大不如从前, 她仍然处处向邻居们看齐, 绝不甘居人后。另一方面消费方式也可以强化其身份 认同感。 Goldsmith 等认为,消费的重要动机是通过商 品可获取地位和社会声望。一个消费者越想获得社会 地位,他(她)将 越 表 现 出 一 定 的 消 费 行 为 。 [6]可 以 说 , 消费社会中,任何商品化消费,都是消费者文化心理 实现和文化身份识别的代码;日常生活的每一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