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培优课件_17
学测真题பைடு நூலகம்练
1.(2008•江苏•15)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
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
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
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济(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2.(2012•江苏•17)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 总局发行了大量的纪念邮票,记录了中国人民在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发展历程。下列一组邮票 的主题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合作探究四
材料三:群众说:“干不干,三餐饭”,“做多 做少,一样吃饱”,甚至出现了“出工自由化,吃饭 战斗化,收工集体化”的现象。
——《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之初的供给制》
4.上述材料说明公共 食堂有什么弊病?
5.你认为公共食堂的 结局如何?为什么?
自主学习三
阅读教材思考:“大跃进”和人民 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 什么影响?对此,中共中央采取了 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诞生》
判断正误
开始改变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 落后的面貌,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基本 实现。
奠定初步基础
合作探究二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1.饼状图反映了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1956,过渡时期)
自主学习一
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导学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6.1957年~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7、斯大林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材料中斯大林所说的中国的相关情况开始得到改变是在()
A.抗日战争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一五计划完成后D.改革开放新时期 、
8、“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这首民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应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D.土地改革
9、材料分析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课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姓名:
学习目标:掌握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正确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前预习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建国初期,经济形势严峻。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仅用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为国家开展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的实施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_6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强调历史学科学习“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教学始终不能离开历史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建设的成就,来体会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体会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来唤起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的再一次感动。
由此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3、强调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活动不能离开时间,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为学生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
(二)设计特色:1、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
2、体现历史学习三部曲:“走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二)课程标准: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地位分析:本节是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节。
本单元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介绍了毛泽东时代即计划经济时代和邓小平开启的新时代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第11课(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社会主义工业化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鞍钢厂景
鞍山钢铁厂平炉炼钢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全貌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 牌载重汽车出厂 • 1956年7月13日,长 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 并试制出了第一批国产载 重汽车,中共中央主席毛 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 “解放牌”,这是新中国 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 要历史意义的日子,自此,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 中国结束了长期不能生产 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 汽车的历史。 牌载重汽车出厂 •
1958年2月,毛泽东在长春第一汽车 制造厂观看国产解放牌汽车。
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了第一批新型喷 气式飞机
1957年10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通车典礼上,数百辆汽车驶过公路桥面。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建设成就 (1953—1957)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互助组合并为农业社(1954)
农村普遍成立了短期会计训练班, 为新建的农业社培训会计人员。
农业社的农民在分粮
毛主席接见参加手工 业合作社的老艺人
工商界代表向毛泽 东主席报喜
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实 行公司合营后,私 方举行大会,欢迎 公方代表进厂。
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 了公司合营的新牌, 职工和经理互相祝贺。
二.探索与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召开 2.大跃进运动 3.人民公社运动
大跃进期间的粮食 “放卫星”宣传画
大跃进期间的 “放卫 星”宣传画
《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 产“卫星”
1958年8月,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河 南省八届九中全会1月14日—18日 在北京举行。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导学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4)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
[误区警示]“一五”计划以工业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①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经济调整(1960~1965年)①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成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1)内容(2)影响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考纲考点解读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注意高考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二.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1949—1952)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③国民经济恢复的意义: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国民经济的起步(1953-1956)①起步标志——“一五计划”(1953-——1957)A.背景: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B.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C.内容(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D.成就:① 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代表企业有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E.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初步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1953-1956):A.状况:1953 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工商业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工商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消失。
B.内容: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三大改造中最具创造性的措施)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 1956 年)内容:A.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2)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部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江苏省考试说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②中共八大;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1.2008年第9题考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2.2009年第10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或建设)道路的探索3.2010年第13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4.2011年第11题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点5.2013年第10考查对“大跃进”的认识重点一“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方针、特点1.背景(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开展工业化建设成为迫切要求。
(3)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4)从国际形势看,朝鲜战争结束,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史料】3.特点(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重点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及与工业化的关系1.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史料】2.意义(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_4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新情境与谈话分析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思路】如何把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习惯。
这就要求自己必须充分解放思想,把主要备教材转变为主要被学生,把以讲为主变为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同时还要注意把新课改理念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主干知识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1、在知识探究环节上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2、在总结反思环节上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导入新课]使中国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新中国的成立,为这个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发展了经济,然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却并不平坦,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展示了党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人民版历史必修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word教案
课题7.1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三维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并予以简要评价。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概括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⑵过程与方法:列表从背景、目的、基本内容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中心发言人难点评价新经济政策。
教法问题法、图表法、比较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___课时教具教材、地图册学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个人主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回顾历史必修1关于十月革命的内容。
教师讲述:一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各种矛盾,形成了有利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
二月革命的成功,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坚决推动革命继续发展,把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2、如何评价《布列斯特和约》。
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4、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思考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的政策?6、材料解析:┅┅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备课资源新人教版必修2
第4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备课资源新人教版必修2【初高中知识联系】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初二下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旧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跟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初二下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初二下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工业建设项目地理分布上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起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二、探索与失误1、初二下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初二下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
主要工业产品都有显著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九一三”事件: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2、初二下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权,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必修一、二相关联系】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1、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为建国初期经济的发展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而经济的恢复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民主政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优质课教案_8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决议;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2、教学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课前自主预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完成:_____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作用: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优先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3.三大改造(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________进行改造。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①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________: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①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思考第一个问题,然后同学回答后,教师给出第二则材料和问题,不需要学生做答,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入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教师引导:首先我们来看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村的经济恢复工作:土地改革。
在必修一政治史第15 课中详细介绍了土地改革的内容,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
土地改革从1927 年就开始了,但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仍旧有很多地方依旧存在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
也就是说农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是经济上仍旧受着封建地主的压迫,如果新中国不改变这种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就无从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就得不到真正的解放。
于是新中国在1950 年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实行全面的土地改革。
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这第一幅是《土地改革法》传达到广大农民耳朵中时的场景,第二幅是农民们在丈量分给农民们土地的情景,第三幅是一个以前的无地的雇农分到土地时的场景。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则材料,回答我一个问题。
土地改革后的土地所有制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回答:没有,还是土地私有制教师总结:回答的很正确,请坐。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剥削者手里的土地转移到农民的手中,这就是说,原来属于封建剥削者私人所有的土地现在分给了农民,成为了农民私人所有的土地了。
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是土地私有制。
教师过渡:拥有自己的土地是中国农民长期以来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农民心中说不出的欢喜,生产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大家请看表格,这是1952 年时的我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新中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可见土地改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起了促进作用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这个表格只显示出了它的利,它的弊端我们在后面会有介绍。
教师过渡: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城市,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工业,这一工作清除了国民党四大家族的残余势力,增加了中共的威望;与投机商展开了一场“米棉之战”,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工业原料都非常短缺,但有些投机商却趁机囤积货物,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新中国的这一项工作对于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和改造”政策,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初步的公私合营方法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教师过渡:通过在农村和城市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到1952 年底,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顺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在这些工作展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也得到了巩固,这样不仅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治氛围。
于是,1953 年,新中国便开始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下面让我们来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学习。
教师引导: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
主要有三项,让我们先来看第一项,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过下面这两则材料以后给我答案。
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过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一五计划”中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厂,汽车制造厂,钢铁公司,发电厂,还有武汉长江大桥,宝成铁路等等,这些重工业基地的建成投产和铁路公路的修建,不仅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而且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重工业基地的建成让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教师过渡: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三大改造,在这里教师有三个问题,请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回答我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同学回答,教师引导并给出答案。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首先我们来看农业。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给出答案。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手工业。
教师过渡: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资本主义工商业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给出答案。
教师过渡:同学们在了解了国家为什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51 页第一段的内容,告诉我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教师点拨:三大改造中不管是合作社的方式还是公私合营的方式,最终都是把私人所有的土地,企业,工厂等转变为了国家所有,也就是我们课本第51 面所说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到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新中国顺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渡时期结束,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曲折历程。
第二子目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1 面最后三段内容自行学习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
”1 分钟后请同学回答中共八大指出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学生作答。
教师讲解:“这位同学看书很认真,回答的都很正确。
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是它所确定的路线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出示ppt(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小知识补充和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内容)。
教师讲解:“这里教师为同学们插播一个小知识。
请同学们看ppt(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很特殊的,它是中共八大的第二次会议,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党历史上仅此一次)。
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教师:你怎么理解总路线?同学回答后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
这是我们现在的理解,我们来看看当时人是怎么宣传这个总路线的。
请看当时的宣传。
(———《人民日报》1958 年6 月21 日社论《力争高速度》)教师:为什么要强调高速度呢?请看以下材料师: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将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赋予政治意义,看做是战胜资本主义的保证。
通俗地来说就是当时的领导人们认为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性,就是要用比资本主义国家少得多的时间来实现经济发展。
那么,这个总路线提出之后,对我们即将学习的“大跃进”运动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
教师: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当时常说的话。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侵略;1949 年以后,中国在政治上站立起来了,但经济上还是落后。
因此,尽快使国家强大起来,不仅是领导人的愿望,也是相当普遍的民族心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样急躁冒进的路线方针反而顺应了人们的心里,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热情。
再加上“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人们相信,人们相信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动群众,没有不能实现的事。
这是那个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心态,大部分领导人都希望国家经济建设出现大的跃进。
1957 年11 月,苏联把人造卫星送上天空,美国还没有做到。
这似乎进一步证明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人们也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了信心,毛泽东由此估计世界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
当时苏联提出15 年超过美国,于是毛泽东提出,中国在15 年内赶上或超过英国,这样的口号大大地鼓舞了人民。
于是,在这样背景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教师:1958 年的大跃进是从农业开始的。
这年风调雨顺,早稻和小麦有望丰收,农民积极参加农田水利建设,为粮食增收创造条件。
这本来是很好的形势,但是在鼓励跃进的氛围下,却出现了三个极端现象。
首先是各地所报产量越来越高,浮夸风现象严重:1958 年6 月,《人民日报》连续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 5 亩小麦平均亩产2105 斤,2 亩9 分地小麦试验田亩产达到了3530 斤;湖北省谷城县小麦亩产4353 斤。
7 月23 日,农业部发表公告,夏收增产69%,小麦总量超过美国40 多亿斤;《人民日报》配发社论说:“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有把握可以说,我国粮食产量要增产多少,是能够由我国人民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了。
”师:《人民日报》用通栏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来报道山东寿张县亩产万斤粮食,于是这句话被广泛流传,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夸大到荒谬的程度。
实际上1958 年粮食产量只比1957 年增长了 2.4%,但当时的统计数据是,粮产量比上年增长了一倍。
这使领导人误以为农业问题解决了,现在要用农业促工业。
也就是说,农业浮夸风愈演愈烈的同时,工业领域又将大炼钢铁推向高潮。
教师:毛泽东对钢铁一直十分重视,他曾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1958 年原定钢产量是610 万吨,总路线提出后,把指标提高到850 万吨。
6 月份,毛泽东又提出了钢产量能不能翻一番?于是,钢产量指标定在1070 万吨。
《人民日报》对此也大力支持并进行宣传。
一场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就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制定1070 万吨指标时,离年终只有 4 个月时间,到8 月底钢产量还只有400 多万吨,正规钢铁企业开足马力也完不成600 多万吨,而与此同时,1958 年9 月,毛泽东提出要通过群众运动来发展钢铁工业,“一为粮,二为钢,加上机器,叫三大元帅。
”就这样,在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群众运动发动了。
全国掀起建设小高炉的热潮,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是小高炉、小土炉,没有煤炭的地方就砍树烧木材,农民不懂也要炼钢。
经过几个月的苦干、蛮干,年底冶金部宣布全国生产了1073 万吨钢,其实合格的只有800 万吨。
这样的全民炼钢运动真的有利于经济发展吗?有了钢铁就能够使得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吗?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思考问题(依据材料思考,‘大炼钢铁’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了那些巨大危害?)。
”学生做答。
教师总结:“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冲击农业、轻工业生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物资供应紧张,加剧了供需矛盾。
”(这些在第十五张ppt 中应有显示)出示第十七张ppt(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资料)教师过渡: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有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这两则材料,理解一下相关的概念,并且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做答教师总结:“这位同学回答的很不错。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知这种人民公社将社员的私有财产全都收归集体所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按人供给口粮,劳动和不劳动的人干的不一样,吃的却一样,这样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久而久之,没有人愿意认真干活,这就当然会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请大家注意,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味追求的高度公有化,就是‘左’倾错误中的‘共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