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媒介中的国家_市场与性别话语_省略_中国妇女_杂志女性报道的内容分析_魏漫江
媒介中的女性话语分析
媒介中的女性话语分析引言媒介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广泛。
然而,在这个媒介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在话语权方面仍然面临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媒介中的女性话语,探讨女性在媒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媒介中的女性话语媒介可以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形式,通过这些媒介,人们可以获取信息、建立联系和交流。
然而,女性在媒介中所表达的话语往往受到限制和扭曲。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1. 性别刻板化的形象呈现在电视、杂志和广告等媒介中,女性往往被刻画成性感、柔弱、无知的形象。
这种性别刻板化的呈现对女性的话语权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女性在媒介中的发言容易受到忽视或歧视。
2. 微弱的代表性女性在决策层和主流媒体中的代表性相对较低。
这导致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很难在媒介中得到体现和传播。
女性的话语权受到限制,往往无法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发表影响力较大的意见。
3. 话语权被剥夺有些媒体平台或社交媒体上,女性可能被限制其话语权或曝光度。
这种现象使得女性在媒介中的话语趋于沉默,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解决方案为了促进媒介中女性的话语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反思和批判性思考媒介中的性别刻板化形象是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产物。
我们需要反思和批判性思考这些刻板形象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改变和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方法。
2. 提倡多样性和包容性媒介应该提倡多样性和包容性,给予女性更多的话语权和曝光度。
这可以通过平衡报道和表达女性观点的机会、推动女性参与决策层等方式来实现。
3. 增加女性在媒体中的代表性媒体应该增加女性在决策层和主流媒体中的代表性,以确保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在媒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传播。
4. 提供安全和包容的媒体环境为了防止女性在媒体平台上受到言语暴力和性别歧视,媒体应该提供安全和包容的环境,鼓励女性参与和表达观点。
结论女性在媒介中的话语权问题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
为了促进媒介中女性话语权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批判性思考目前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意识与话语权探究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意识与话语权探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意识觉醒,性别平等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中的性别意识和话语权的探究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媒体报道的性别偏见、女性在新闻产业的地位以及新闻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等方面,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性别意识与话语权。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媒体报道中的性别偏见。
新闻报道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诠释,但往往存在着性别偏见的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往往被认为更具权威和公信力,而女性则容易被贴上“情感化”、“家庭化”的标签。
这种偏见在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女性政治家的行为常被关注于服装、外貌等细节,而非实质性的政治观点。
这不仅限制了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也影响了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话语权。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女性在新闻产业的地位。
尽管当前女性在新闻从业人员中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但依然存在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许多女性记者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性别歧视和职业发展的挑战。
狭义上的“玻璃天花板”阻碍着女性的晋升,而广义上的性别认知束缚着女性在新闻生产中的话语权。
女性的经验和观点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播,以便真正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此外,我们也需要关注新闻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工具,往往包含着非常微妙的性别暗示。
在叙述和表达方式上,经常会出现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形象化的描写。
例如,在报道女性领导者时,常常以“温柔”、“柔情”等词语来形容,而对于男性领导者则强调“坚定”、“果断”等性格特点。
这种用词方式本身就存在性别歧视的隐患,容易让读者对于性别角色有偏见和刻板印象。
为了改善新闻传播中的性别意识和话语权,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媒体机构应该加强自身对于性别平等的认知,审视自身在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规范和制度,以提升性别敏感性和意识。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意识,以便更好地传递公正、客观的信息,并重视女性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年《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范文
《《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篇一妇女杂志:女性观之深度研究与反思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在这一进程中,《妇女杂志》发挥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观察、研究女性社会角色与文化认知的窗口。
本篇论文将就《妇女杂志》的女性观进行研究与反思,分析其对女性身份的构建与传播的影响。
二、女性观的形成背景《妇女杂志》作为一份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体的刊物,其女性观的形成背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其社会地位和角色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开放,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和潜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妇女杂志》应运而生,致力于传播和推动女性的平等与独立。
三、《妇女杂志》的女性观(一)倡导女性独立《妇女杂志》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倡女性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来获得尊严和价值。
杂志鼓励女性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等,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关注女性健康《妇女杂志》关注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杂志通过提供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帮助女性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三)推动性别平等《妇女杂志》倡导性别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杂志通过报道社会新闻、分析社会现象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妇女杂志》对女性身份的构建与传播的影响(一)构建积极的女性形象《妇女杂志》通过报道和宣传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女性的多样性和价值。
这些积极的女性形象包括成功的女性企业家、杰出的女科学家、优秀的女教师等,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传播女性文化《妇女杂志》不仅关注女性的生活和社会角色,还致力于传播女性文化。
通过分析和解读女性的历史、传统、习俗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女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这有助于增强女性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
妇女节呼吁消除女性在媒体中的性别定位
妇女节呼吁消除女性在媒体中的性别定位女性是社会的重要一员,她们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杰出的才华和能力。
然而,在媒体中,女性的性别定位常常受到限制和偏见。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并且对于女性的平等权益产生了负面影响。
妇女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呼吁消除女性在媒体中的性别定位,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一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首先,女性在媒体中的定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性别角色偏见和外貌焦点。
在电视剧、电影和广告中,女性常常被描绘成弱势、传统的角色,缺乏真实的个性和独立性。
同时,她们的外貌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种审美标准常常对女性造成压力和困扰。
为了消除这种性别定位,首先应当推动媒体行业的改革。
媒体机构应该更加关注女性各个领域中的优秀表现,提供更多机会展示她们的才华和能力。
同时,对于性别角色的描绘,应该摒弃传统的刻板印象,让女性在影视作品中扮演更加真实和多样化的角色。
这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能够为女性创造更多积极的榜样和角色模型。
其次,媒体应该摒弃对于女性外貌的过度关注。
女性被定义为美的象征,并且被要求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
这种焦点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也对她们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媒体应该更注重女性的才华和成就,而不是仅仅关注她们的外在形象。
通过报道成功的女性和她们在不同领域的突出表现,可以传递出积极的价值观,并且为女性建立起更加多样化的形象。
除了媒体机构的改革,大众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支持妇女节的呼吁。
我们可以选择支持那些积极传递女性力量和价值观的媒体作品,如纪录片、专题报道等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身边的女性朋友和亲人,让她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积极发声。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消除女性在媒体中的性别定位现象。
总之,在妇女节这个重要的日子里,我们呼吁媒体消除女性的性别定位。
通过改变媒体的呈现方式和观众的观看方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女性的力量和潜力无限,应该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篇一一、引言女性主义视角为媒介批评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富有深度的观察视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还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
因此,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媒介进行批评与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媒介如何呈现和塑造女性形象,还能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二、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的融合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主要关注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性别歧视的反映以及女性话语权的缺失等问题。
它要求我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媒介内容,分析其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认知和价值观。
在女性主义视野下,媒介批评不再仅仅关注内容本身,更关注内容背后的性别权力关系和性别歧视现象。
三、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在许多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往往被简化、刻板化。
她们要么是性感的花瓶,要么是贤妻良母,很少有独立、自主、有深度的形象出现。
这种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呈现,不仅限制了我们对女性的认知,也加深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因此,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我们应该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
四、性别歧视的反映除了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呈现外,媒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在一些广告中,男性往往被赋予更强的力量和地位,而女性则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或装饰品。
这种性别歧视不仅在广告中存在,还在电影、电视剧等各类媒介中广泛存在。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五、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在媒介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许多媒介内容往往只从男性的视角出发,忽视了女性的声音和观点。
这种话语权的缺失不仅使得女性的经验和感受被忽视,也使得媒介内容缺乏多样性和全面性。
因此,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女性参与到媒介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来,让她们的声音被听到,让她们的观点被重视。
六、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通过对媒介的批评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和根源。
性别与媒体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刻的影响与反思
性别与媒体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刻的影响与反思性别与媒体: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刻画的影响与反思性别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身份认同,它不仅仅是生理属性,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然而,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人们对性别的认知,还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刻画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反思。
首先,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着明显的刻板印象。
在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体作品中,男性往往被刻画成强壮、坚毅、理智且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形象,而女性则往往被刻画成柔弱、依赖、感性且需要被保护的形象。
这种刻板印象不仅有悖于现代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还对男性和女性的自由发展产生了限制和压力。
其次,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容易夸大性别的差异。
在一些综艺节目和真人秀中,性别差异被强调过度,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兴趣被归类为“男人本色”和“女人味”。
这种刻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固化,也对性别自由表达和穿越性别界限的行为产生了排斥和歧视。
此外,中国媒体存在对女性形象的物化倾向。
在一些广告和娱乐节目中,女性被过度强调其外貌和性感因素,被视为商品的附属物,这种观念容易给人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信息,即女性的价值仅仅是建立在其外貌和性感之上,而忽视了女性在职场、家庭和社会中的其他成就。
那么,中国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呢?首先,这种刻画可能加剧了性别歧视。
通过强调性别差异和刻板印象,媒体传递出一种不平等的信息,影响了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行为,进而导致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和延续。
其次,这种刻画可能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
在一个刻板的性别框架下,男性和女性难以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上实现自由选择。
女性可能会受到职场歧视和限制,男性则可能被压迫于传统男性角色的期望和社会压力。
最后,在婚姻、家庭和性别关系中,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可能导致男女关系的失衡和冲突。
媒介中的女性话语分析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引言 (2)一、研究意义与方法 (3)二、理论与文献综述 (3)(一)社会性别理论 (3)(二)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4)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5)(一)、总体内容分析 (5)(二)、文本分析 (6)1,“普通奉献者及典型人物” 报道 (7)2,“女领导人/女企业家”报道 (7)3,“体育女杰”报道 (7)4,“艾滋病”议题的报道 (8)5,“色情”报道 (8)6,其他方面的报道 (8)四、小结 (8)五、结束语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2)媒介中的女性话语分析胡荣林(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云南昆明 650091)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检测、分析和研究2007年国内主要媒体对于性别类议题的报道情况,并借助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相关方法,讨论中国女性在大众传媒中的话语情况。
文章分析结果表明:在表现两性关系和他们各自的社会角色时,这些报道所呈现的仍是传统的性别陈规,由此可见,我国大众传媒不自觉地起着掩盖两性不平等关系、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的作用。
*关键词:*话语;社会性别;传媒;两性关系;女性*Women in the media discourse analysisHu Ronglin(Human Society Institute of Yunnan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0091)Abstract :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analyses and research the report conditions on sex issues of the domestic main media from the angle of feminism theory, what is more, it discusses the utterance conditions of Chinese female in mass media by adapting the society sex theory、 feminist theory and some relative method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show that :In term of manifesting the sexual relationship and their own social roles, these reports still present the traditional sex conventions, in view of this, the domestic mass media plays a role in concealing the unequal sexual relationship unconsciously and maintaining the established sex ruling sequences.*Keywords: *utterance; society sex; media; sexual relationship; female*引言一位法国女作家曾经说过:“如果有一个火星人来到地球,想通过研究报纸来了解这个世界,那么,它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占整个人口的80%以上。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内容和形式对公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旨在揭示媒介内容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歧视,推动媒介内容的平等与多元。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媒介进行深入批评,以期为媒介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女性主义认为,性别不应该是决定个体社会地位、权利和机会的唯一或主要因素。
在媒介批评中,女性主义关注的是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以及性别歧视的呈现。
通过分析媒介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如女性形象被物化、被边缘化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众对女性的认知,也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三、媒介内容中的性别偏见(一)女性形象被物化在许多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往往被物化为审美对象或消费符号。
这种形象塑造不仅忽略了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使得女性在媒介中的地位被削弱。
例如,在广告中,女性常常被描绘为追求时尚、追求美貌的消费者,这种形象塑造使得女性的价值和意义被简化为外在的审美和消费。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性别刻板印象是指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角色、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固定观念。
在媒介内容中,这种刻板印象的传播往往表现为对男性形象的过度美化或对女性形象的限制。
例如,许多影视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被描绘为强大、英勇、无所不能,而女性形象则被限制为温柔、贤惠、依赖男性等。
这种刻板印象的传播不仅限制了公众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也阻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四、推动媒介内容的平等与多元为了实现媒介内容的平等与多元,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媒体从业者的性别意识媒体从业者是媒介内容的主要制作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性别意识直接影响到媒介内容的质量和价值。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性别教育,提高他们的性别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呈现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二)鼓励多元的性别表达在媒介内容中,我们应该鼓励多元的性别表达,尊重每个人的性别认同和选择。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媒介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传递信息、塑造舆论,还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媒介也展示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包括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以及对女性的消极描绘。
正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批判的重要途径。
首先,媒介往往倾向于传递性别刻板印象。
在广告、电影、电视剧等媒介内容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柔弱、依赖他人的被动角色。
她们通常被视为完美的家庭主妇、温顺的母亲或充满魅力的性对象。
这种刻板印象对女性的权益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使她们难以从社会的支配中脱身,进而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其次,媒介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
新闻报道中,女性常常被强调外貌和个人生活而非其成就和能力。
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经常被描绘成对感情的依赖和被动,而男性则被赋予主动权和领导能力。
这种性别歧视不仅强化了性别二元对立的观念,还阻碍了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此外,媒介对女性的消极描绘也是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一个重要问题。
女性在电视剧和电影中常被塑造成邪恶、复仇心强的角色,或者是色情化的对象化形象。
这些形象强化了对女性的负面刻板印象,对女性形成了一种不公正的评价和对待,形成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试图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改善的方案。
首先,媒介应该改变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通过拓宽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传递更多积极、独立和坚强的形象,以激发女性内在的潜力和能力。
此外,对于性别歧视的问题,媒介应注重平等和公正原则,对女性和男性平等地报道和评价,以推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平等的社会。
除此之外,媒介还应该努力改变对女性的消极描绘。
女性角色不应仅仅局限于邪恶、复仇心强或对象化的形象。
相反,应该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女性形象,以展现女性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同时,媒介批评需要得到广大女性群体的支持和参与。
女性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行动,可以更好地塑造媒介的内容,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消极描绘。
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语转变
内容摘要:【本文提要】本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研究对象,对1949~2008年样本期刊中的封面人物图片进行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
研究发现:1.《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建构的封面女性形象由“雄性”气质向女性气质过渡并最终形成“多元气质”;2.《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封面女性形象从“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即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转变为消费主义者形象。
【本文提要】本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研究对象,对1949~2008年样本期刊中的封面人物图片进行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
研究发现:1.《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建构的封面女性形象由“雄性”气质向女性气质过渡并最终形成“多元气质”;2.《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封面女性形象从“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即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转变为消费主义者形象。
一、研究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经中国化改造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作为主导的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妇女解放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将女性的经济独立视为男女平等的重要内容。
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中国实现妇女解放目标的主导话语就是“男女平等”。
为了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国家制定了男女平等的政策和法律,从立法上给予女性平等地位,并利用政党和政权的强力予以推行,借阶级斗争和建设国家的时机,将男女平等思想形成制度,并在实践中进行贯彻,从而使男女平等思想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国家意识形态将女性个体驯化为“男性”主体,动员其走出家门,参加社会主义生产建设。
妇女从此走上社会参加生产劳动,从“家庭中人”变为“社会中人”,获得了一定尊重,其处境在短短十多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一度中国女性就业率居于全球最高,在实践男女平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对于男女平等更提出了一系列口号:“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情,女同志一样能做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终使妇女的男性化发展模式走向极致,酿成“一性化”发展的倾向。
媒介中的阶级与性别——对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杂志“下岗女工”报道的分析
的 《 介与性别 》,通 过对媒介 中 “ 岗女 工 ”的形 媒 下 象 分 析 得 出 刻 板 印象 的 结 论 ;戴 锦 华 的 《 隐形 书 写 》 则主要从 文化研究 的角度对 “ 岗女工 ”形象进 行解 下
读 。这 些 研 究 的对 象 是 大 众 媒 介 , 而 由于 在 普通 大 众 媒介 中性 别话 语不是一 个显话语 ,本 文则选取 一本女 性 杂 志 《 国 妇 女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 《 国妇 女 》 杂 中 中 志 不 同于 市场 化 的 时 尚类 女 性 期 刊 , 该 杂 志 代 表 着 官 方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作 为 妇 联 机 关 刊物 它 又 是 全 中 国 广 大 女 性 利 益 的 维 护 者 和 代 言 人 。 由 于 保 障 女 性 的 就 业 权 益 是 妇 联 工 作 的 重 点 之 一 ,面 对 大 量 女 性 下 岗 失 业 这 一 社 会 问题 杂 志 既 要 代 表 国家 话 语 对 大 量 下 岗 妇 女
一
、
被 遮蔽的阶级话语
对 于 大 中 型 国 有 企 业 转 轨 过 程 巾 带 来 的 这 种 社
会 问题 的主流 话 语 描述 ,始 终 是 “ 岗 ”而非 “失 下 业 ” , 实 际 上 , “ 岗 ” 和 “ 业 ” 都 是 ~ 种 中 国 下 失
式 修 辞 ,但 国家 不 允 许 承 认 有 失 业 ,所 以 当 失 业 出现
度 偏低 且 只从 事过 低 技术 含量 、单一 工作 的下 岗人 员 来说 ,这 些 新 的 岗位 显 然是 不适 合 他们 的 。但 时 至 1 9 年 ,国家公布 下 岗工 人的数 字 由l O 98 字 的 下 降 , 并 非 表 明 “ 就 业 工 0 再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篇一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理论,旨在追求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媒介传播。
媒介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都受到了女性主义的审视和批评。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对媒介批评进行深入探讨。
二、女性主义与媒介批评的关联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关注的是媒介内容中性别角色的呈现、性别歧视现象的揭示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等问题。
在传统媒介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弱势、被动、缺乏决策权的形象,这无疑是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因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旨在揭示这些不平等现象,推动媒介内容的性别平等。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内容分析(一)性别角色的呈现在媒介内容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主导、决策的角色,而女性则被定位为辅助、从属的角色。
这种性别角色的呈现,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偏见,也限制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二)性别歧视现象的揭示媒介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如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对男性优越性的宣扬等。
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性别平等的原则,也影响了人们对性别关系的认知。
通过女性主义视角的审视,可以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和根源,推动媒介内容的改进。
(三)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媒介内容中的女性形象被描绘为美丽、性感、依赖男性等,这种形象塑造无疑是对女性权益的侵犯。
通过女性主义视角的批评,可以揭示这些形象塑造的弊端,推动媒介塑造更加平等、多元的女性形象。
四、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方法与实践(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批判性思维,可以对媒介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揭示其中的问题和弊端。
同时,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帮助人们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二)参与式实践参与式实践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妇女与性别平等的媒体与传媒
妇女与性别平等的媒体与传媒在当今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和性别平等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媒体与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扮演着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角色。
然而,有关妇女和性别平等的内容在媒体与传媒中的呈现方式和质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妇女与性别平等在媒体与传媒中的表达以及相关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一、媒体与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形象呈现在许多媒体与传媒作品中,妇女常常被刻画成性别刻板形象的代表,如娇弱无助的受害者、温柔善良的家庭主妇或追求时尚的虚荣女性。
这些刻板形象不仅限制了妇女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知。
此外,媒体与传媒对于妇女的外貌和身体也有过分强调的倾向,强调了对女性外貌的审美化和物化,进一步加深了性别刻板形象的固化。
二、性别歧视与暴力问题的报道不足虽然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但在媒体与传媒的报道中较少得到关注。
这些问题的忽视使得公众对于妇女遭受性别歧视和暴力的认识不足,也减弱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
媒体与传媒在报道时应更加重视这些重要议题,通过深入调查和客观报道,传递给社会更多的信息,引发对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的深思与讨论。
三、妇女在媒体与传媒中的发声机会有限妇女在媒体与传媒中的声音相对稀缺,尤其是在决策层和高级编辑岗位上。
这导致了在媒体报道中少有妇女自己的视角和经验被展现,女性的问题和声音难以得到全面的表达和关注。
因此,媒体与传媒应该加强对妇女的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增加妇女在媒体行业中的参与度,确保更多不同声音的表达。
四、推动妇女与性别平等的媒体与传媒实践为了改变媒体与传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妇女与性别平等的媒体与传媒实践。
首先,加强妇女权益与性别平等教育,提高公众对妇女和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度和认识。
其次,鼓励媒体与传媒机构制定和落实性别平等的政策和准则,确保媒体内容不再有性别歧视和刻板形象的呈现。
此外,促进妇女在媒体与传媒行业的参与,培养更多的女性从业人员,并提供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内容和形式对公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旨在探讨媒介内容中性别角色的呈现、性别歧视的存在以及其对女性形象和权益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分析和批判,揭示媒介中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原因。
二、媒介中的性别角色呈现在各种媒介内容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往往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电影、电视剧、广告等媒介作品中,男性往往被赋予更强的权力和地位,而女性则被塑造为男性的附属品或弱者。
这种性别角色的呈现不仅影响了观众对性别的认知,也限制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以广告为例,女性形象往往被物化为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而男性则被塑造为决策者或拥有者。
这种性别角色的呈现不仅使女性形象单一化、刻板化,也使女性在消费决策中受到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对媒介中的性别角色呈现进行批判和反思,以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三、媒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除了性别角色的呈现外,媒介中还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问题。
例如,某些媒体会过度强调女性的外貌和身材,将其作为吸引观众的手段;某些媒体会低估或忽视女性的智力和能力,将其定位为弱势群体。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媒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
此外,一些媒介内容甚至存在直接针对女性的歧视性言论和行为。
例如,一些电视剧或电影中会出现侮辱女性的情节或台词,这种内容不仅会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加剧现实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对媒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深入的批评和反思,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四、媒介批评的方法与途径针对媒介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批评和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让公众了解媒介内容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
其次,我们需要对媒介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此外,我们还需要鼓励媒体从业者自觉地审视自己的作品,避免过度简化或歪曲女性形象和权益。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篇一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实践,旨在分析和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媒介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等问题,不仅影响着公众对性别的认知,还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对媒介进行批评显得尤为重要。
二、媒介中的性别偏见在许多媒介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被简化、刻板化。
例如,女性常常被描绘为弱者、受害者或者只具备某种特定属性的形象。
这种刻板印象使得公众对女性的认知产生了局限性,进一步加深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此外,女性在媒介中的话语权也往往被忽视或剥夺,使得女性在表达自己观点和诉求时缺乏足够的话语空间。
三、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旨在揭示媒介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并寻求改变这一现象的方法。
首先,批评者需要关注媒介中女性形象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应该能够展示女性的多元面貌,包括她们的个性、能力、职业等各个方面。
其次,批评者需要关注女性在媒介中的话语权。
女性应该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而不被剥夺或忽视。
最后,女性主义视角的媒介批评还关注如何改变公众对性别的认知和态度,以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四、案例分析以某电视节目为例,该节目在展现家庭关系时经常将妻子形象刻画为依附于丈夫的存在。
这种性别偏见影响了公众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加深了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
此外,节目中也很少涉及女性的事业发展或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得女性的形象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
针对这种情况,女性主义视角的媒介批评应呼吁节目制作方关注性别平等问题,增加女性形象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提高女性的话语权和地位。
五、解决方案与建议为了改善媒介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创作人员的性别意识:鼓励媒体从业人员学习和理解女性主义理论,增强对性别问题的敏感度。
“十七年”《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十七年”《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中国最早创刊的妇女主义杂志,《中国妇女》杂志影响了几代中国女性,对于推动中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争取平等权益、加强自身价值认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作为杂志的一种视觉元素,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的设计不仅直接影响着杂志的销售和传播,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研究将选择《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于该杂志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的分析和解读,探究其所代表的时代背景、社会变迁以及女性身份认同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加深对于中国妇女史、亚洲女性史以及全球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择从1980年至1997年,即《中国妇女》杂志十七年的封面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的构成和特点,包括形象的肖像表现、造型、服饰等方面。
(2)封面女性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时代背景变化,探究不同年代封面中女性形象的差异和变化。
(3)封面女性媒介形象所体现的女性身份认同问题,包括对于女性形象和女性角色的刻画,对于女性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反映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图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来说,研究者将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搜集和整理《中国妇女》杂志十七年期刊的封面,形成研究材料。
(2)分析每个杂志封面的女性媒介形象特点,包括形象的肖像表现、造型、服饰等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其背后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变迁。
(3)对于封面女性媒介形象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角色展开分析,深入探讨女性在该时期所具有的身份认同问题。
(4)通过对于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对于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探究。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取以下结果:(1)可以通过封面女性媒介形象的变化了解中国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革和精神风貌。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报道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报道分析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传播事实、呈现真实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在报道过程中,不同的视角会给新闻内容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读。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针对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其中体现的性别偏见、刻板印象以及对女性权益的影响。
一、性别偏见的存在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性别偏见是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关注焦点之一。
在许多报道中,女性常常被强调其外貌、家庭角色和感情。
例如,在政治新闻中,女性候选人的外貌或着装常成为焦点,而男性候选人更多地受关注其政策主张和才智。
这种性别偏见对女性的公平参与和表现评价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刻板印象与性别角色定型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角色定型往往深植于读者心中,并对社会产生持久影响。
例如,在体育新闻中,女性运动员的表现常被强调其外貌或性感程度,而忽视了她们的专业素养和成绩。
这种表现导致了女性运动员的社会认可度和薪酬待遇不及男性运动员。
三、对女性权益的影响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不仅影响社会对女性的评价,也对女性权益的争取和保护产生重要影响。
女性权益的报道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呼吁。
例如,在性别暴力事件中,新闻报道常常强调受害者的行为,而忽略了加害者的责任和社会对女性的保护义务。
这种报道方式使得整个社会对于性别暴力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加剧了受害者的困境。
四、改进报道的途径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改进新闻报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媒体应该重视女性议题的报道和关注,平衡报道中的性别比重。
其次,报道中的评价和评论应基于事实和能力,而非性别。
此外,媒体机构可以加强对记者的性别平等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与敏感性。
最后,加强对女性权益的维护和保护的报道,促进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同和行动。
总结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刻板印象与对女性权益的影响。
通过改进报道的方式,我们可以推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与行动,实现媒体的公正和平衡。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在新闻报道中更好地反映和呈现女性的权益与价值。
妇女在媒体行业的性别平等问题
妇女在媒体行业的性别平等问题媒体行业在塑造和影响社会观念、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妇女在媒体行业中仍然面临着性别平等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妇女面临的性别平等问题妇女在媒体行业中面临着多种性别平等问题。
首先,妇女在高层领导和决策岗位上的比例较低。
许多传媒机构仍存在着男性主导的决策结构,妇女往往处于较低的职位,并且难以晋升。
其次,性别歧视在工资和待遇方面也普遍存在。
有研究表明,妇女在媒体行业中的平均收入比男性低,即使他们从事着相同的工作。
同样出色的妇女员工也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奖励,这导致了性别不平等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此外,妇女在媒体行业中的代表性和发声机会也较少。
很多媒体报道更多地关注男性,妇女的声音和视角往往被忽视。
这种偏见不仅反映了媒体行业内部的性别偏见,也影响了公众对于妇女事务的认知。
二、解决妇女在媒体行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解决妇女在媒体行业中的性别平等问题需要多方合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制定和执行性别平等政策:媒体机构应该制定和执行明确的性别平等政策,包括提供平等的晋升机会和薪酬待遇,以及消除性别歧视。
同时,监管机构应该对媒体行业进行监督,确保这些政策得到落实。
2. 推动妇女参与决策:鼓励和支持妇女参与高层领导和决策岗位,为妇女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通过提供培训和导师制度,帮助妇女提升专业技能和领导才能,进一步提高她们在媒体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3. 加强性别平等意识: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对性别平等重要性的宣传和意识培养。
媒体从业者应该意识到性别偏见对于公众观念的塑造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倡导并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4. 提倡和引入性别敏感性的报道:媒体应该提倡性别敏感性的报道,关注妇女事务和性别平等问题,并给予妇女更多的发声机会。
同时,媒体应该努力消除对妇女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呈现方式,提高报道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三、结语媒体行业在性别平等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妇女与性别平等的媒体与传媒
妇女与性别平等的媒体与传媒近年来,妇女与性别平等议题备受关注,而媒体与传媒在这一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的不同形式和传媒的各种渠道,如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塑造社会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性别形象在媒体与传媒中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妇女与性别平等的媒体与传媒,并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一、传统性别刻板形象的挑战传统上,媒体与传媒经常呈现性别刻板形象,将妇女定位为弱者、家庭主妇或模特。
这种定型化的形象不仅对女性造成了歧视,也对性别平等产生了消极影响。
许多电影和电视剧情节中,女性通常被描绘成需要男性拯救的弱者,这不仅反映了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也加深了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会中的根深蒂固。
二、多样性别形象的努力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与传媒开始重视多样化的性别形象。
更多的电影、电视剧和广告开始展现独立、聪明和有能力的女性形象。
这种改变显示了媒体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让妇女在媒体中占据更多的空间,并展现她们在事业、家庭和社会各个领域的能力,有助于改变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固有认识。
三、性别歧视的隐性呈现尽管部分媒体与传媒开始关注性别平等,并呈现多样性别形象,但性别歧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隐性存在。
例如,在广告中,男性往往被描绘成强壮、自信和成功的形象,而女性则常被定位为具有丰满身材并追求美的对象。
这种歧视并不是直接的,却通过隐含的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模式。
四、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影响力媒体与传媒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和舆论场,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
因此,媒体与传媒应当更加重视性别平等问题,通过呈现平等和多样性别形象,引导社会认识性别问题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正能量的传递和意识的唤醒,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目标。
五、推动性别平等的策略为了推动妇女与性别平等的媒体与传媒,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媒体和传媒进行规范和监管,引导其正向报道和呈现性别平等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当代性别研究也在经历了理论探索和启蒙时期之后,进入了“发展期”,特别是从1995年中国承办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3年开始筹备)至今,中国妇女的解放和发展运动在“本土”特色基调上,正在实现与现代化、与国际社会和国际妇女运动的接轨。
①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形象与性别叙事是性别意识形态发言的重要场域,90年代以来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以及大众消费文化自身的含混性,使得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呈现及其性别意识前所未有地喧嚣与庞杂。
在这种背景中,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女性期刊是如何呈现女性形象的呢?本研究选取《中国妇女》杂志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国妇女》杂志作为妇联的机关刊物,“承载着历史、肩负着使命,它本身就是妇女解放的标志和见证”,②中国的女性运动发展到今天,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妇女》杂志如何体现国家怎样的性别意识形态?杂志能否在国家和市场双重压力下拓展女性运动的空间?社会性别话语在杂志中是如何实践的?本研究选取《中国妇女》杂志1990至2008年间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报道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已有的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实证研究,包括对杂志封面女性形象变迁的研究,③④⑤也有将同一时期《中国妇女》杂志与其它几类女性期刊进行横向对比的研究,⑥⑦缺乏对女性报道的内容进行长时期的纵向追踪研究。
女性杂志封面形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时期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女性形象,这些“封面形象”是作为各个时代的女性象征构成了“媒介现实”,但是这些“媒介现实”具体是如何对妇女及其生活(即社会现实)进行再现并试图完成媒介的促进“社会学习”的功能,则需要通过对杂志内容的连续纵向分析来实现。
同时,近20年间的《中国妇女》杂志采用明星形象做封面的达到72%,因此按照这一同类化的趋势仅对封面进行研究也是很难说明问题的。
一、研究方法1.研究样本1990年到2008年间的《中国妇女》杂志共发行了336期,其中1999年开始改为每月2期,即上、下半月刊,下半月刊为法律帮助版,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中只选取上半月版作为研究对象,因此1990年到2008年19年间实际研究期数为228期。
在样本抽取中,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从第一个随机抽出的期数即1990年第2期开始,每隔12期抽一期,在1990年到2008年中抽取杂志共19本。
2.编码图片、漫画和广告被排除在样本之外,小于半个版面的内容也不作为编码对象,因为对于期刊杂志来说,小于半个版面的内容所含信息量非常有限。
除上述内容外,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成为一个编码和分析单位,最终有487篇文章被编码。
所有样本由笔者一人完成编码,为了保证编码员间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 ),10%样本(49篇文章)被随机先出,由另外一位编码者独立完成编码,两位编码员间信度为0.84。
三、内容分析的结果1.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话语在报道主题中,90年代以来总体趋势是公共领域的报女性媒介中的国家、市场与性别话语——对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杂志女性报道的内容分析魏漫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430072)摘要本文以《中国妇女》杂志为例,对其女性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
关键词《中国妇女》女性报道内容分析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On the Nation,Market and Gender Discourse in Women Media——Content Analysis on the Reporting of Women in China ’s Women since 1990sWei Manjiang(College of Jouranlism and Communic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Abstract Taking China ’s Women for instance,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porting of women with the method ofcontent analysis.Key words China ’s Women reporting of women content analysis作者简介:魏漫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博士生。
新闻界ISSN1007-24382010年第2期,2010年4月Press Circles ISSN1007-2438No.22010.Apr.2010.理论探索--97道多于私人领域的报道,分别为55.44%和44.56%,但2000年以后私人领域主题的报道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2000年以后《中国妇女》杂志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女性私人领域的生活和角色,但是在篇幅与主题的交互分析中,对公共领域主题的报道篇幅上往往大于私人领域主题的报道,而且在版面上位于靠前的位置,虽然有关“国家政策/会议/活动”的主题呈现下降趋势,从90年代的4.68%到2000年以来的1.59%,但相关主题的报道通常位于杂志的头几篇,说明该类文章在被报道时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可以看出《中国妇女》杂志作为妇联的机关刊物,对妇女进行宣传仍然是其主要功能。
并且在公共领域的相关子题报道中,女性与职业/先进事迹的报道始终是占比例最高的报道主题,占到总报道比例的23.2%,这反映了国家对典型人物形象在意识形态层面作用的重视。
事实上,从文革时期的“铁姑娘”形象,到90年代树立的下岗再就业明星,再到2000年以后杰出的商界、政界女性,这些女性典型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内涵,但却延续着国家话语,那就是实现国家对女性的动员,革命时期号召女性参加革命的历史话语延续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即使是出于动员女性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国家尽力将女性引入社会生产这个公共领域仍然有积极意义,但发展到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就业机会缩减,妇女劳动力成为首要下岗或失业者。
面对大批曾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人到中年却被甩到体制外的女性,杂志通过树立一批再就业明星典型,再一次实现对女性的动员,让这些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的一辈女性再一次为了国家的需要而忽略自身感受到的巨大失落感,为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再次牺牲“小我”,与国家、政府分享艰难。
杂志中多将女性下岗归因于女性自身的素质低下等原因,促使女性内化这种含义,而极少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提出质疑,不利于女性自身的“主体性”建构。
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自上而下运作的历史特征削弱了中国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女性习惯地依赖国家安排自己的事物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女性主义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女性普遍地缺乏女性主体意识与性别意识,国家话语以及国家为女性设置的议程在杂志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代表主流性别意识形态的话语掩盖了来自女性自身的多元诉求。
2.市场话语对国家话语的消解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各类知识也在重新建构和叙述之中,并由此构成了各种形式的现代性话语。
大众传媒积极地加入到现代性话语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
作为女性媒介的《中国妇女》杂志在90年代以来也呈现出一些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变化。
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妇女》杂志对女性在公共领域角色的报道中“城市普通职业女性”和“公司企业领导”的报道是比例上升最快的两类女性身份角色报道。
“城市普通职业女性”的相关报道从90年代的6.38%上升到2000以后的10.71%,而“公司企业领导”则从1.28%上升至5.16%。
根据《中国妇女》提供的读者数据,杂志67.2%的读者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和文教单位的从业者。
⑧90年代以来,市场化进程使得女性期刊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中国妇女》杂志从1956年起就开始自负盈亏,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发行量独步女性期刊市场天下,面对竞争,作为党的机关刊物的《中国妇女》杂志意识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主旋律,就是要把杂志的所有功能在市场上实现。
宣传功能、阵地作用,必须通过市场的方式去占领。
”⑨在这一背景下,报道的主题也呈现了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在与女性有关的议题中,90年代以来总体趋势是公共领域的报道多于私人领域的报道,分别为55.44%和44.56%,但2000年以后私人领域主题的报道呈上升趋势,其中子题“美容服饰消费”的报道比例上升最为显著,从90年代的2.55%上升到9.13%,而该杂志近20年间采用明星形象做封面的达到72%。
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国妇女》杂志在走一条市场化的道路,这个过程中市场话语对国家话语的消解有着积极作用,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话题与选择,但是“作为权力的不同矢量,市场与国家相互构建,它们彼此并不隔膜和相互排斥。
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引入市场关系重构自己;作为同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市场不可能脱离国家权力孤立存在,它是政府和政治的产物。
”⑩因此,作为权力的不同矢量,国家和市场力量都有既能限制也能赋予社会表达的双重功效。
对于女性媒介中的性别话语,市场化的发展使得女性形象出现了多元化,女性发出更多的声音也得以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改善性别的刻板印象,当然,在中国的现实境况下,女性媒介中女性呈现的多元化绝对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控制之下的,与女性相关的各种表达也是严格遵从国家话语的,从前文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国家甚至会为保持“社会稳定”而抹杀来自下层的话语权力;与此同时,在商业逻辑的驱动下,媒介也可能因处于社会下层的女性不是广告商的目标受众而忽略他们话语表达和社会传播需求。
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化,“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变,“大我”的消解以及对“个体”的强调,逐渐弱化了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建构出一副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作为“当代女性”的代言。
这样一来,媒体的政治控制就可能与媒体的“市场逻辑”形成结构上的合力,同时压制来自下层女性群体的话语权力。
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杂志对“农村女性”的报道从7.23%下降到1.98%,“下岗人员”报道则从2.13%下降至0.4%。
3.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的性别话语注:“百分比”=某年该类报道议程的文章总量除以该年所有文章总量,由于难以确定某些文章的报道议程,每年的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
从对分析对象的报道议程归属的统计来看,反思性别问题的议程的内容在绝大多数年份都是少于其它几项报道议程的,到2005年至2008年,“反思性别问题的议程”在杂志中的文章数量持续为0篇,说明性别话语在杂志中有恶化的趋势。
社会性别话语需要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挑战霸权,远离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性别建构,但又需要在国家的保护下避免市场意识形态对女性的符号贬损,因此,中国的女性主义在与主流合拍的前提下逐渐确立自己的位置,试图提高性别话语在媒介的可见性(visibility),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性别话语获得了介于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狭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