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到个体性话语权的嬗变-2019年精选文档
教师如何构建“话语权”
实世界到 络空 间,从专业引领到随意 分享 ,从辛苦锤炼 到发展 自觉 ,从精心 组织到 到 文化 养成 ,这 种从 “ 有心 栽 花”到 “ 无意插 柳 ” 、从 “ 自我陶 醉 ” 到 “ 在线分享”的过程 ,就 是教 l J 巾 教6 J f
绿 色 文 化 生 态 建 设 的 过程 。
学生正确价值 取向和舆论方 向的话语能
力 。建 立教师 的 “ 话语权 ” ,需要教师 在教 书育人这个特定 的背景 中,自主地
52
自己的教育理念 、育人思想 、人生态度 以及价值取 向,以实现其教育价值 。
力的教 育活动必定是在教师激发下学生
与教师充分交流与对 话的场合 。所 有的 教 育场合 内的教 师 “ 话语权 ”都 是整个
征的 “ 师傅带 徒弟”式 随机聊课 ,往往 贯穿于我们的职业生活 ,需要我们有心
改变 ,启迪教师追求一种更加智慧高效
的教育生活方式 。比如 ,在 ] 二 作之余的 聊 天 ,爱思考 的教师可以说说高雅 :f{ 视教室f 1 J 窗想起 “ 破窗理论 ”—~ 自我 消 极 暗示 影响 了学 生学 习 的兴趣 与 惯 ;语文教师是班 主任 的 ,可以发发
教 育 教学 生 活 产 生 重要 影 响 的 人 物 ,
“ 重要他人”不一定是 “ 大 人物 ” ,可以
是 教师 ,也可 以是 学 生 ,甚 至 是 某 人 写
的一本 书或一句教育格言 。 “ 他人”可
以来 自多种媒体 ,而网络媒体 就是~种
重要来源 。 “ 他人”要有教育内涵和 引
信 口开河 ;围绕 主题讨 论 ,不 东拉 西
一
的特点。 “ 关键事件 ”是美闭学音次
( Wa l k e r . R ) 在研 究教师职业 发喂时提 出的 ,是指教师生活中具有典 型意 义的 重要事件 。通过对教 育教学生活 中关键 事件 的梳理与思考 ,可 以触动教师 “ 魂深处 ”的教育观 念 ,从而改变教师 的 教学行 为 ,有助于教师个体生存方式的
学校课堂场域中师生话语权的异化与消解
03
04
05
06
研究方法
梳理国内外关于师生话语权异化和消解的研究,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课堂观察
深度访谈
案例分析
对多所中小学的课堂进行观察,了解师生话语权的实际表现。
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师生话语权问题的看法和体验。
挑选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师生话语权异化和消解的原因及机制。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06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部分教师存在过度控制课堂话语权的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师生话语权的异化现象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话语权的认知存在差异,同时教师对于课堂话语权的掌控过于强势,导致学生的话语权被消解。
话语权消解的原因
研究发现,师生话语权的异化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关于话语权异化和消解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尤其是在学校课堂场域中的研究尚不多见。
研究不足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校课堂场域中师生话语权的异化和消解现象,探讨其深层原因和解决策略,为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理论计
03
研究问题
01
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07
师生话语权异化现象存在
本研究通过深入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师生话语权存在异化现象,表现为教师过度控制课堂话语权,学生话语权受到限制或忽视。
研究结论
话语权与教学质量关系复杂
通过对比不同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师生话语权情况,本研究发现话语权的异化与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完全正或负相关。
话语权消解主要指原本拥有话语权的主体,在特定场域中,如学校课堂,失去了话语权或被剥夺了话语权。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到个体性话语权的嬗变-2019年精选文档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到个体性话语权的嬗变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对前者有能动的反作用。
但是,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实际上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虚假权威,异化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急需从唤醒教师主体意识、进行自我反思、还学生话语权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重新构建。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教师个体性话语权异化回归一、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1.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的概念学界通常所说的话语权其实包含两层含义: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
前者指应然状态的话语权,预示着人人平等;后者则是现实状态的话语权,是更深层次的含义。
平等话语权利的实现需要话语权力作支撑,正像福柯所说:“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
因此话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代表了一种权力。
失去了话语权就丧失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也失去了某种权力。
本文所述的教师话语权主要是教师的话语权力。
教师的话语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话语表达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等内容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
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国家、社会和教育部门赋予的权力,是用来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取向、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的权力。
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与制度性话语权有所不同,是教师在个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作为课程的参与者之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个人感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课程表达与再造的权力。
由此,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是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
2.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的辩证关系第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制度性话语权是一种被限制的话语权,而个体性话语权却注重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和情感的表达,似乎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其实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代课程理背景下教师个体话语权论文
当代课程理论背景下的教师个体话语权摘要:当代课程理论摒弃了泰勒模式下传统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体系,代之以对课程要素的重新解构。
在此理论背景下,课程被看作是一系列话语构成的社会文本,教育的核心不仅关注于课程知识的传递,更应该关注教师的心灵成长。
因此,教师拥有充分的、自由的个体话语权不仅是课程自主性的重要表现,而且是避免物化的教育,实现师生和谐对话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课程理论;教师;话语权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12-02拉尔夫?泰勒作为课程科学化运动的集大成者,提出的著名的泰勒原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课程研究领域一直占有统治地位。
基于泰勒原理的课程观把教育活动分解为目标、大纲、教材、教法和评价等一系列机械的便于操控的课程要素,并用目标管理和劳动分工的方式分散到不同的实力群体和机构中去执行,从而构成一种权利话语文本网络。
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长期被定位于课程知识的传递者,教育者应具有的内在厚重性、思想性和对课程的独立决策能力被话语外壳逐渐削弱。
当代课程理论在经过了泰勒模式的长期桎梏后,终于迎来了重要的转向。
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体系,代之以对课程要素的重新解构,并重新确立了教师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这为教师个体话语权的实现并最终体现教师对课程的主导和控制性提供了重要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的重要转向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当代课程理论研究学者对泰勒课程模式提出了广泛的质疑,认为工具理性的课程开发范式专注于“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而课程研究的目的应该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在这种课程理解范式下,课程变成了一种文本,对这种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成长而非客体知识和权力话语灌输才是教育的核心,课程的一切要素和决策权都应返回给教师和学生双方来定义和主导。
在当代课程理论的影响下,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对教师的认知、培养和使用方式恰恰是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试析教师的话语权
试析教师的话语权“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大亮点,如果我们把“公民四权”中的“表达权”引进到教育过程中,这就是教师的话语权问题。
从法学的角度来讲,所谓的“表达权”即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
话语权的施行者(即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其所用符号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焚烧敌国国旗)。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一般地说来,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也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基本走向。
且不说“怎么谈”,单论“谈什么”,就是由话语权决定的。
现代社会学还特别指出,话语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话语权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管理者,一个是对学生。
应当说在目前不少学校强制性的刚性管理中,许多学校管理者依然没有跳出“管理”的旧观念,导致在学校这个本应充满人道与人文色彩的地方,缺乏人文关怀,教师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在与学生说话的时候,教师则有着充分的话语权。
由于教师话语权在教育过程中严重的分离,因而不少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了一些不理想的状态,包括某种弊屈感、职业倦怠感等,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话语权的获得,可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来辨析。
从社会来看,教师话语权的获得,首先是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民主风气的建设,有赖于整个国家基本的法制建设与健全;其次,是有赖于教师流动制度的建立于健全。
从学校来看,教师话语权的获得,首先是有赖于学校管理民主作风的形成,注意搭建教师与校长、教师与教师之间多向交流的平台,开发一条教师与校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信息与情感交流的畅通之路;其次,是有赖于学校主要管理者对于教师话语权价值的充分认识,这就是教师的话语权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立。
这种专业意识的觉醒与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助于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机或动力,从根本上通畅教师的成长之路。
教师话语权力的来源与表现
教师话语权力的来源与表现摘要:教师话语权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言语能力,以及体现的社会关系。
本文通过对教师话语权力的社会学解读,揭示了制度的赋予性、知识的专断性和个体的经验性三个来源,分析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话语权力表现为教育性话语权和教学话语权两种形式,总结了教师话语权力的关系构成及双重属性。
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教师话语权力关系的理论探索以及教师话语权力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话语权力;社会学;分析;社会学视角下的话语权力研究依据三个条件:谁在说话、说话者所在地点、谁赋予说话者权力。
在学校这一场域,行使话语权力的主体是教师,话语实践的直接对象是学生。
吴康宁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其"基本特征是社会规范性' .这种规范性"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示明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教师对学生施加这种影响受制于许多因素,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权威,这种权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的话语权力。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教师话语权力的界定、来源以及表现,对教师话语权力的理论探究和教师话语的实践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话语权力和教师话语权力英文"话语";由discourse翻译而来。
discourse由拉丁词头dis-"穿越、分离";, 和词根course"线路、行走";两部分组成,意思是指对事物演绎、推理和叙述的过程。
中国大陆,discourse通常被译为"话语";, 港台和其他华语刊物上,则译成"述说、叙述、说法";等。
英文"权力";是power, 源自拉丁文potero, 意为"能够";.权力在汉语字典上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依据权利使用角度分析:首先,权力是一种能力,权力主体有资格行使这种权力;其次,权力作为一种影响力或控制力,带有强制性,可以让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三,权力作为一种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
中国教育制度性话语权的变迁与重构
任何话语 都 暗 藏 着 某 种 复 杂 的、网 络 化 的 权 力, 同时也在 对 权 力 进 行 着 传 递 与 强 化。[4](P99)在 国
话语资源、话语内容、话语策略方面有了更加敏 际社会,制度性话语权与话语共生,话语背后蕴
锐的控制 力。对 于 话 语 的 最 终 作 用 对 象,即 国 含着权力掌握主体所意图传达的含义对于话语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JZD053) 作者简介:袁利平(1976—),男,甘肃庆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比较
教育研究; 靳一诺(1994—),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研究。
14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话语和外 来 话 语 的 碰 撞 下,中 国 教 育 话 语 不 断 资源的机制。制度性话语以其三方面的特征发
进行新的建构;从权力网络的角度考虑,中国教 挥着社会作用:一是话语在向外部呈现、表达信
度性话语权发展的演变逻辑,并提出了重构路径 的建议,以期对我国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产 生一定借鉴意义。
教育改革视域下教师话语权的缺失与重塑
制 意识 的 强化 、 理论 脱 离实际的 纠偏 和 专 家决策教 改 的转 向 三个 方 面入 手 。
关键 词 : 教 育改 革 ; 教 师 话语权 ; 重 塑
致 了教 育领 域 内的 问题频 出 。其 中 . 教 师 话语 权 的缺 所 谓 的 “ 法律 权 力 ” 1 1 ] 。非 正式 赋 权 , 则是 通 过 对 资源
失就 是最 为 突 出的 问题之 一 。 批 判 并 反思教 师话 语权 ( 包 括相 对 于他 人 的地位 、 荣 誉和 信 息 ) 的 占有而 获得 缺失 的危 害及 表 征 , 重塑 教师 在教 育 实践 中的话 语 权 的话 语 权 。例如 , 大 学学 科 教授 ( 专家 ) 往 往 占 有比 一 威, 是 确 保教 育改 革稳 定 前行 的 重要前 提 。
同 的社 会和 政 治 环 境 中 , 在 不 同的历 史 背 景 下 , 渗 透 专 家话 语 , 通 常 是 某个 学科 领 域 内 的 专家 、 学 者 制造 并 改变 着 不 同的教 育 制度 。 尽 管 我 国学界 曾对 教 育改 的各 种 学术性 话 语或理 性 话语 , 往 往基 于 实证 或科 学 革的“ 市场 化 ” 取 向褒贬 不 一 , 但 在面 临 世 界性 教 育 问 的范 式对 该领 域进 行 的解 释和 说 明 , 传 达 的是 一 种所
一
、
教 育改革 中的话 语类 型及 其赋 权
般 中小 学教 师 更多 的资 源 , 在 面对 同一学 科 问题 时将 更 有话 语权 。 教 育改革 中 的三 种话 语对 应 的赋权 方 式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到个体性话语权的嬗变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到个体性话语权的嬗变
贾美艳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对前者有能动的反作用。
但是,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实际上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虚假权威,异化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急需从唤醒教师主体意识、进行自我反思、还学生话语权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重新构建。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贾美艳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探析
2.大数据语境下高校思政教师话语权的嬗变与重构r——基于新媒体的视角
3.制度性话语权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4.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新兴国家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研究
5.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嬗变与重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品德课堂:教师话语权的失落与重建
品德课堂:教师话语权的失落与重建王玮(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和平路小学,222300)摘要:审视当前的品德课教学,还存在目中无“人”,个体性话 语权遗失;情感缺失,个体性话语权价 ;无效提问,个体性话语权意义失落等情况。
重建教师话语权,需要立足“人”,回归儿童立场;观照“境”,重建“你一我”关系;聚焦“情”,深化教师话语权;把握“评”,拓展教师话语权。
关键词:教师话语权 重建所谓话语权,就是话语的权力。
按照韦 布的“权威”理论,教师话语权主要包括制度 性话语权和个体性话语权。
制度性话语权 指教师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文化中获得的、传 达教育社会历史使命的权力,是一种责任话 语权,也是受限的话语权。
个体性话语权则 指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在个人知识与教学实 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同构或异构后 获得的表达课程的个人话语权力。
相对于 制度话语权,个人话语权是一种较为自由且常用的话语权。
这种权力反映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
本文主要阐释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失落与 重建。
_、现状审视:教师话语权的失落(一)目中无“人”,个体性话语权遗失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家》一课,让学生把书翻到相应的内容,把课文读一遍,然后出示图1,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
学生做完题目后,教师组织讨论。
填空题:1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大的国家,中国的面积是()平方千米。
2. 中国有()个省,中国的首都是()。
3. 中国南北距离是()千米,东西距离是()千米,人口()亿。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
图1各抒己见83这是颇具典型意义的小学品德课教学片 段。
从填空题的内容上看,全是知识类的题 目,没有一条是关乎学生 展的,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
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许多教师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功 利地教,学生则压抑地学。
不能说教师没有 思想,但 对学生要分、家长要分、领导要分的现实时,他们只能做无奈的 。
教师发言权管理制度
教师发言权管理制度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角色之一,发言权的管理对于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发言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加科学、民主和有效。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教师发言权管理制度的意义、原则以及实现方式。
一、意义教师发言权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实施,对于促进教师与学校、家长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
其次,发言权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最后,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促进学校内外的良好沟通和理解。
二、原则教师发言权管理制度应该遵循一些原则,以保证教师的发言权在合理范围内得到保障。
首先,教师在发表言论时应具备科学、客观、负责任的态度,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其次,教师发言应该坚持积极向上的原则,倡导正能量的传递,不得散布负面言论。
最后,教师发言权应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适应,不能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审批机制在教师发言权管理制度中,应当建立相应的审批机制,以确保教师的发言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处理。
学校可以设立相应的发言平台,例如教师议事会、教研活动、学术研讨等,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发言的机会。
同时,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审批机构,负责对教师的发言进行审核和管理。
教师在发言前需要提出申请,经过机构的审核通过后,可进行相应的发言。
四、引导教师发言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的发言,以确保发言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发言水平和表达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推选骨干教师担任发言代表,负责向学校和其他教师传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的散乱发言,更好地集中和整合教师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五、教育和舆论引导为了保障教师的发言权,学校及时纠正和处理谣言、不实言论及攻击性言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声誉。
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和问题,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形象与声誉。
探究我国中小学课堂社会中教师的个体话语权问题
探究我国中小学课堂社会中教师的个体话语权问题【摘要】在传统课程社会的话语领域中,教师似乎独享着课堂话语权,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权正在逐步的丧失。
教师虽然是以社会的代表、成人的代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在我国传统课堂强调控制的环境下,课堂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借助教师话语传播的社会性控制,而个性话语往往呈现为一种花瓶式的装饰与点缀。
因此,要实现教师话语权真正意义上的回归,首先需加强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素养,还需教师与课程文本以及教育研究者进行对话交流,此外还应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教师话语权伪话语权虚假权威对话【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66-02人人都会说话,这个延续了几百万年的说话问题成为今天人们争论的热点,并将其上升到权利的高度。
在现实社会中,话语权一直都掌握在占统治地位、权利的一方。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
一、教师话语权的内涵教师话语权指教师再教育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在教学言语中所蕴藏的一种力量。
福柯认为话语的“立场”是意义,而对意义的阐释牵涉到冲突和权力。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他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
一些人的保持沉默(至少在某些场合下),或者他们的话语权被认为不值得关注。
这种权力不同于国家专政机构的权力,它蕴藏于制度、知识和理性中,福柯称之为话语权力。
”[1]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教育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制度赋予了教师将社会性实体转化为学生意识乃至人格的权力,也就是将社会的法则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法则,外在的道德渗透到学生的内在品格并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新课改下教师话语使用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话语使用的转变摘要:教师的课堂用语作为构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课堂效率,传统的教师课堂用语往往单调且目的单一,和学生的交流无法深入。
目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用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着格式单一,用词不准确,缺乏相应的专业性等问题。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的地位;关注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英语教师;课堂用语;课堂改革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提出的[1],在义务教育这一阶段的英语课程在充当交流工具的同时还具有人文性的特质,这样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英语教育的时候要注重课程的的特殊性,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题地位。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课程中要注重教学过程是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已有的,但与现在教育环境所需的教学不相匹配的理念,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转变作为教育者的角色。
以前的教育环境下,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从教学活动到最终考核,老师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现在则要求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的时候必须要将学生作为中心。
新课标的提出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要求,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用用语也会收到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课堂用语指的是,教师在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做出的即时的反应。
教师的课堂用语作为教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交流互动,是课堂上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合理正确地使用教师用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此新课改带来的改变,必然会对教师用语产生影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自身,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用语转变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教师课堂用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说明过程中,以及和学生的互动,组织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测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论教师的个人话语权
得 言 说 和 发声 的权 力 , 而建 立 个 人 的专 业 地 从
位 , 显 实 践 教 师 应 有 的地 位 和 作 用 ( ad , 彰 Dds 19 ) 9 3  ̄。
作 为 国家 和社 会 的代 表 , 得 制 度性 权 力 进 入 获 学 生 的世界 , 学 生施 以 相应 的教 育 影 响 。教 对 师 自己的教 育权 力 和教 育权 威来 源 于教 师 对权 势话语 ( 在社会 权 力 结果 中处 于支 配地 位 ) 的尊
— —
性权 力 , 本 上 被 权 势话 语 所 覆 盖 。另 一 方 面 基
体现 在教 育 研 究 领 域 。在 这 里 , 家 学 者 由 于 专 尊崇 理性 的历史 文化 传统 和在文 化 资源 配置 中
所 占有 的优 先 地 位 , 持 着 教 育 话 语 权 。他 们 把
把教 师置 放 在客 体 的位 置上进 行 观察 、 究 、 研 解 释 和说 明 , 并对 教师 进行 着专 业规 定 , 教而 , 在职业活动 中, 师的话语权 是被 教
赋予 、 受控制 的 , 师 的个人 话 语权 依 附 于制 度 教
维普资讯
的代 表 者 , 被历 史 地 赋 予 了将 代表 社 会支 配价 值 的权势 话语 灌输 给 年轻 一 代 的责 任 。从 劳动 职业 角度 看 , 无论 是 在社 会期 待 中 , 还是 在研 究 者视 野 里 , 师 也都 一直 被 视 为“ 会代 表 者 ” 教 社 , 在教 育 活 动 中 的一 切都 必须 体 现 国家 意 志 , 传 达社 会 意识 形 态 。然 而 问 题 的 复 杂性 在 于 : 当
话 语 世界 丧 失 了实 际上本 应 该受 到重 视 的个 人
谈现代性语境下教的个体话语权
试谈现代性语境下教师的个体话语权关键词:教师话语个体话语权;现代性语境摘要: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以个体话语权作为契入点是探讨教师现状与所面临问题的言语源头与时代特征。
在与文化具有共时性特征的现代性语境下,通过剖析教师个体话语权的实然状态及意蕴重组,以期对教师专业研究的转型和提供某些启迪,维护教育话语空间领域中教师自身话语的我性主体意识,彰显教师应有的专业地位和作用。
现代性语境作为教师话语活动的环境及话语活动所创造的能够引发话语滋生复义的语义场在催生了教师自我意识、自我理解由群体主义向个体主义转变的同时,也引发了教师自我认同感的意识危机及个体话语世界的相对空虚化本质上,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
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然而它在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
语与权利的休戚相关决定了在教育言说空间中教师理应具有言说自我意义世界、自身特定规制、构建自己话语系统、拥有我性言说空间的个体话语权能够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或者什么应当做或者我应当赞同或反对什么的我性认同意识彰显促进其内在生命力持续的专业地位与专职属性。
一、现代性语境下教师个体话语权的风险意识1 学、人类文化学意义上风险涵读学、人类文化学通过对经济学意义上风险定义的考究和借鉴把风险定义为一个群体对危险的认知,它是结构本身具有的功能,其作用是辨别群体所处环境的危险性。
风险是具有时间规定性的一种认知和理解形式,对它的感悟和体验在于风险附着对象所处的特定时间域。
风险是一个颇具现代性的概念,在以前人们觉得自己受到自然灾害或者众神行动危害的时期里,这一概念是不存在的,它是与文明进程和不断的紧密相连的。
风险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只有反映在行动者的主观意识中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才成为风险,即只有当附着对象意识到并相信时,它才是真实且有效的。
同时对风险的确切评析无法脱离附着对象所处的现实情境当对风险的认知脱离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时,风险易被夸大或缩小进而影响行为主体的认知和并误导风险的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到个体性话语权的嬗变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对前者有能动的反作用。
但是,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实际上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虚假权威,异化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我们急需从唤醒教师主体意识、进行自我反思、还学生话语权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重新构建。
教师制度性话语权教师个体性话语权异化回归一、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1.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的概念学界通常所说的话语权其实包含两层含义: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
前者指应然状态的话语权,预示着人人平等;后者则是现实状态的话语权,是更深层次的含义。
平等话语权利的实现需要话语权力作支撑,正像福柯所说:“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
因此话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代表了一种权力。
失去了话语权就丧失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也失去了某种权力。
本文所述的教师话语权主要是教师的话语权力。
教师的话语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话语表达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等内容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话语权主要表现为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
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国家、社会和教育部门赋予的权力,是用来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取向、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课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的权力。
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与制度性话语权有所不同,是教师在个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作为课程的参与者之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个人感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课程表达与再造的权力。
由此,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是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
2.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的辩证关系第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制度性话语权是一种被限制的话语权,而个体性话语权却注重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和情感的表达,似乎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其实教师制度性话语权与个体性话语权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承担着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职责,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尤为重要。
教师要实现外在社会法则、社会道德向学生内在法则、内在品格的转化,并影响学生的未来,使其终生受益,就必须依赖于制度性话语权实现教育的社会历史使命。
然而作为传递社会法定知识的代言人,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理解和阐释,并用个体性话语进行表达,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接受,那么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制度性话语权是个体性话语权得以发挥的基础。
由于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话语权,其话语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一旦变得随意,就无法保障我们的教育顺利实现国家意志,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个体性话语权可以根据教师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但这种随意性同样是具有一定的“被限制性”的,同样需要以政策和法律来约束和保障。
因此,制度性话语权是个体性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在制度性话语的基础上,个体性话语权的功能才能得以正常发挥,才能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
第三,个体性话语权对制度性话语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个体性话语权对制度性话语权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如果个体性话语在制度性话语基础上,通过教师个体经验和情感将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等法定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就有利于教育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实现。
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还可以对制度性话语所传达的知识中存在的不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内容进行取舍和改正。
当然,有时个体性话语权也表现出一定的负面作用,譬如有的老师对制度性话语传达的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谬误,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理解有些偏颇,一旦将这些思想通过个体性话语传递给学生,就将对教师制度性话语产生一定的消解。
二、教师制度性话语权的异化1.窘迫:社会法定知识的传声筒教师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的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育活动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传达社会基本价值。
教师也必须通过一系列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的考核,接受国家主流价值观并具备国家主张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此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发布的,教材也是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编写或审核的,所以教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都被圈定在了一定的框架之内。
在制度性话语权的规约下,教师并不是话语权的真实主体,其处在一种尴尬或窘迫的状态,只能无奈地放弃自己本来可以行使的话语权利,做出一定的屈服,将自己的话语限定在社会法定知识的空间里。
所以,现实中的教师似乎只是权势话语的服从者、传声筒和具体执行者,远离了其在教育世界里本应该承担的“释疑、解惑”等责任。
2.无奈:学生话语权的假性赋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往往通过控制教学过程来维护“传统权威”,但这种权威只代表一种社会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拥有个体的话语权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鉴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呼声,教师“被迫”给予学生一定的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在教师制度性话语权语境下常常表现为假性赋予。
有的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提问的形式单向考问学生,却很少给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的机会。
学生发言后,教师常常急于做出评判,对于学生的不完整回答、模糊回答或错误回答往往持否定、甚至批评的态度。
有的教师为了突出新课程有关“尊重学生”、“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等理念,常常预设各种条件,使学生跟着自己或教案走,给予学生的话语权也往往表现为一种预设式的假性赋予。
这种预设式的假性赋予的话语权,看似师生互动,实则是异化了的话语权,除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
3.教师制度性话语权异化的原因探析第一,教师制度性话语中较为缺乏个体意识。
因为制度性话语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公共”的身份传递“合情合理”的共识,所以,教师常常将个体经验摒弃在课堂之外,课堂和日常生活被教师活生生地剥离开来,从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场所。
教师的制度性话语仅仅体现为代表知识的符号,没有成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心灵对话的载体和媒介。
教师的制度话语权成了公共框架的附庸,由于个体意识的缺乏而出现了异化现象,教师被制度性话语权所左右。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老师”自称,很少用“我”、“我们”等,话语中的“第一人称”就这样不自觉地丧失了,从一定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现代教师权力话语的失落。
第二,网络环境下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
传统社会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造就了教师的传统权威和知识权威,而网络社会则逐渐转变成为师生之间主动选择的过程。
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可以满足学生各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利用起来更丰富、更方便、更快捷,逐渐消解了教材作为教育信息中心的地位。
此外网络条件下的教育活动不受任何实体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主地搜索和选择有用的信息与知识。
这种情况也使得教师的权威逐渐被消解。
第三,单一的教学语言模式使得教师制度性话语缺乏感染力。
正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
”语言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方式,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语言来开展,教师的话语权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传统社会中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使得其主导话语必然反映社会的主流意识,教学语言模式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严格的规范和鲜明的特点,这就意味着在制度性话语权语境下教师只能灌输和遵从。
但这种单一的教学语言模式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无法融入学生的文化语境。
三、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缺失在制度性话语权占主体但又存在异化现象的时代,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当然不会被高扬,而且在“回归学生话语权”的呼声中,教师个体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更为缺失。
教师的个体话语往往依附于制度性话语,往往被权势话语、理性话语和专家话语所掩盖,只能用自己的嘴来说别人的话,由此,也使得教学过程缺乏激情和活力,知识的传授变为简单呈现和重复。
一旦教师的话语失去了作为教育主体的精神体验,教师也就沦为了知识的“存储器”。
教师常常将自己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似乎在以一种中立的态度传播社会法定知识。
教师常常以一种公共身份出现,代表的往往是教师集体发言,而不是教师自身的发言。
师生之间不是“我―你”主体间的对话关系,而是一种内化了的权力关系。
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丧失引发了主体性的丧失和自我意识的缺乏。
在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缺失的情境下,教师作为教育世界的实践者、引导者和建构者,却成为了教育实践研究的旁观者、消费者甚至是失语者。
他们的个体性话语被限制在理性和教育权威话语所许可的范围之内,而缺乏自我意识,由此也带来了缺乏反思、批判与创新的照本宣科现象。
最终教师只好借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言行的控制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但这又带来了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和异化。
由此可见,必须在坚持教师制度性话语权的基础上消解其异化现象,同时逐渐回归教师个体性话语权。
四、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回归1.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重构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必须注重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促使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师生之间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做好“社会法定知识的传声筒”的同时,必须意识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身的主体性,应该有自己的主观追求和创造意识。
教师不仅是在为社会服务,还要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将自己的思想意识传递给学生,这就要借助个体性话语权来实现。
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发展教师自主性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对自己以及所身处的实践世界有更多觉知,能够质疑、挑战习以为常的做法、现象。
教师还要意识到课堂是其个人生活的延伸,而并非相脱离,课堂是教师个人经验得以增长的时空范围。
教师应该借助个体性话语,以个人的经验、情感、意识感染学生。
如果缺乏主体意识,教师的个体性话语权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和口号层面。
2.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反思是对日常生活合理性的询问、发问与追问。
反思是件好事,反思并不都是质疑和否定,反思中也有改进和完善。
为了不至于沦为教育领域的“被规训者”和“理论话语的传声筒”,教师要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教师要积极反思制度性话语权异化的原因,反思个体性话语权缺失的原因,积极寻求回归个体性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譬如专业能力提高。
新课改虽然从制度上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话语权,但教师是否有能力表达自己的话语还是个未知数。
个体性话语权的真正回归除了有赖于制度的包容之外,还需要教师的内涵来保障。
这种内涵的持续获得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为了发展教师,实质是教师教育意识的觉醒及对职业生涯的整体反思。
教师要追求自我超越,致力于终身学习,注重学习众家之长,构建自身的理论研究特色。
这种反思而后行,无疑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师个体性话语权的途径。
3.还给学生话语权学生话语权和教师话语权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保障真正获得教师个体性话语权,需要还给学生课堂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