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0000342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程授课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学分学时:64一、课程定位《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自动化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安全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 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1)计算机基础知识;2)Windows操作系统基础知识;3)Office办公软件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1)具备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文件管理能力;2)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文档操作和应用能力;3)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表格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4)具备基于Office20XX的基本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5)具备基本的Internet操作能力;3、素质目标1)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2)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质量服务意识;5)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协调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教学内容框架总体设计思路以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并了解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为起点,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实现合理的文件管理及基本的文件操作为引导,进而掌握使用最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表格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
课程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以下学习情境(课程单元)组成:2、课时分配建议本课程课时为6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教学30课时。
3、课程单元描述课程单元1四、课程评价(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学生的成绩评定以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50%)、考勤(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企业教师技能评定(占20%)等五方面构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
为了学生适应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本课程从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介绍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办公自动化套件,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
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学会制作实用高效的电子报表和制作幻灯片,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并具有使用微机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4.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种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能力5.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基本能力。
6.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7.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三、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深度和广度本课程重点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DO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能够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
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安全使用的知识。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2.教材皆秀玲《计算机应用基础》出版社: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3.参考书曾秀玲《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第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典型材料,考试改革,用于以CA1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开课时间】第 1 学期【学时】56学时【课程类型】公共课【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二、课程定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
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
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 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1、专业能力(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计算机导论》课程标准
《计算机导论》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思想,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2、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
3、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库应用开发。
4、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应用,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配置和维护。
5、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趋势和前沿技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计算机数值表示和计算方法等。
2、程序设计基础:包括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能,数据类型、控制结构、数组和函数等。
3、数据库系统基础: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应用,关系数据库系统、SQL语言等。
4、计算机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应用,TCP/IP 协议、HTTP协议等。
5、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历程、趋势和应用。
四、课程实施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等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2、实验教学:设置多个实验项目,包括编程实验、数据库操作实验、网络配置实验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课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课外拓展:推荐优秀学生阅读计算机科学相关的经典著作和前沿文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五、课程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70%。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包括硬件和软件,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培养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学生需要学会安装、配置和操作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此外,本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常见网络设备和协议,掌握网络的基本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提高网络使用和管理能力。
最后,本课程还要求学生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和管理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培养信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化基础》课程标准总学时数:54学时(含实践课学时40时数)学分数:4学分适⽤专业:所有专业⼀、概述(⼀)课程性质《计算机⽂化基础》是⾯向全校各专业学⽣的计算机基础课,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40学时,⼀学期完成。
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定位《计算机⽂化基础》课程是新⽣⼊校的第⼀门计算机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
结合教育部《进⼀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求,计算机知识和应⽤能⼒已成为当代⼤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本门课程定位为:培养学⽣计算机综合应⽤能⼒,提⾼学⽣的信息素养。
开设本门课程的重在拓展学⽣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计算机科学中的⼀些理念、技术和⽅法,期望他们能在⼀个较⾼的层次上利⽤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前导课程:⽆后继课程:各专业各异(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门课程特⾊,课程设计采⽤:⾼起点与⾼⽬标相结合;⼤量信息与⾼效果相结合;重点讲授与系统探讨相结合;讲授思路、⽅法与创新能⼒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主学习相结合;掌握已有知识与探索未知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标(⼀)知识⽬标: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掌握OFFICE软件和⽹络⼯具软件的应⽤;(⼆)职业技能⽬标:能熟练的进⾏办公室⾃动化操作(三)职业素质养成⽬标:具有计算机⾃学能⼒;具有计算机综合应⽤能⼒;具有信息素养和⾃觉利⽤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可以参加计算机等级⼀级认证考试。
三、课程内容和具体标准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以及常⽤⽹络⼯具软件的应⽤。
具体标准如下:第⼀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数值间熟练转换。
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制定一套标准,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本标准适用于在技工院校开设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
2. 课程目标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相关职业要求。
具体课程目标包括:-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 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能够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和故障排除;- 具备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和要求3.1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 数据结构和算法- 计算机体系结构- 数据库原理和应用3.2 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 C/C++编程- Java编程- Python编程- Web开发技术- 移动应用开发3.3 计算机网络- 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协议与服务- 网络安全- 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3.4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故障排除- 硬件维护与升级- 操作系统维护和故障处理- 网络故障排除- 数据备份与恢复3.5 计算机应用实践- 软件项目实践- 数据分析与挖掘- 人工智能与机器研究- 计算机图形学- 嵌入式系统开发4. 课程评估方式为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升,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 课程作业:包括编程作业、实验报告、综合项目等;-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
5. 结语本文档为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制定了一套标准,以促进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该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以适应不同院校和专业的需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课程学分:3先行课程: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参考教材:1. 《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主编:张洪明、陈环、刘玉菊、布瑞琴、朱有才)2.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主编:周艳萍、施洋)3.《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主编:张洪明)4.《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8月(主编:郭晔)一、课程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密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向学生系统介绍以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包括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与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层次,体现文化和信息意识,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原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般知识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和操作。
4.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Html网页设计语言的使用,掌握 Dreamweaver网页制作基本技术。
5.了解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原理,掌握Flash等软件的一般使用。
6.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二)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置五个课程模块(初步认识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系统维护维修、综合实训)的学习内容,通过以上五个课程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购方法和原则,掌握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计算机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系统的维护、计算机系统的测试等技能。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微机)调试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重要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前导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常用工具软件》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辅助学生学习后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组网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培养更适应计算机相关岗位的合格从业人员。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正确选购计算机的主要部件;(2)能独立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3)能胜任计算机的维护工作,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故障的能力;(4)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知识目标(1)正确认识计算机硬件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硬件的选购原则和方法;(2)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计算机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的方法;(3)了解计算机系统常见故障的检测方法、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计算机系统测试等知识。
3.态度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协调、合作及沟通能力,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在教学中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线展开。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计算机调试、计算机销售,计算机系统维护三个岗位在实际应用能力要求上,结合实际操作来设计的。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校)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二级学院(部):执笔人:审核人:制定时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性质1.课程类型本课程是全院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各类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综合应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MS OFFICE操作、网络基础应用的基本技能等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与内容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办公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熟练操作Windows,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使用以及具备一定网络基础知识。
2.课程具体目标四、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机考;2.成绩评定方式:总成绩(100分)=平时成绩(百分制)*40%+期末机考成绩(百分制)*60%平时成绩(百分制)由课堂考勤、课堂实操、课后作业成绩构成。
1)平时成绩(40%)2考核采用闭卷机考方式。
表4-2 闭卷机考知识点一览表(同为全国计算机一级MS office分数分配表)五、实施要求1.授课教师基本要求本课程授课教师具备要求:讲师及以上职称,具备“双师”职业素养,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熟悉操作系统与办公软件的应用,具备计算机网络配置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具备高职教育行业经验,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1)校内实训室3.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该课程以现场多媒体教学为主。
同时结合使用了演示教学、上机教学、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
(2)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线上完成自学、自测和提交作业,对难点和重点制成微课放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自主观看学习。
线下完成课堂教学,互动交流和小组学习。
大学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1. 简介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大学计算机科学课程提供全面的教学指导,涵盖基本概念、理论、技术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理解- 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 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库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学习编程语言和算法,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
- 了解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2.2 技能与能力- 能够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 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
- 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参与项目开发。
2.3 价值观与态度- 培养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 注重学术诚信,遵守编程规范和伦理道德。
- 具备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
3. 课程内容3.1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协议。
- 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
-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2 编程语言与算法- 学习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C/C++、Java或Python。
- 掌握基本的编程技巧和算法设计。
- 熟悉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
3.3 计算机科学理论- 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如算法复杂性、图灵机等。
- 了解形式语言和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
- 掌握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3.4 应用与实践- 参与实际项目开发,锻炼软件开发能力。
- 学习常用的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
- 探索计算机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
4.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评估与考核- 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以及如何确保课程内容充实、教学方法先进、实践环节丰富,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一、基础知识与理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之上。
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原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计算机网络、算法与数据结构、编程语言等相关知识,以及计算机安全和信息管理等重要领域的基础理论。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还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课、项目实践等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编程实践培养自己的编程能力,通过网络实验和系统设计来锻炼网络和系统管理的技能。
这些实践环节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更新和发展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应该不断更新和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的需求。
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编程语言、开发工具和计算机应用不断涌现,因此,课程标准需要及时调整,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
例如,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相应的课程应该加入对这些领域的系统学习和实践。
四、跨学科的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融合。
例如,与工程学、管理学、设计学等领域的课程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法与质量监控为了确保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评估方法和质量监控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研究现有技术背景和社会需要下,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并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21世纪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信息文明为手段、生态文明为目标的高速发展的世纪,是人类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世纪。
在信息化的社会时代里,个人对于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和应用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与专业本身对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已成为本科各专业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其他学科研究的支撑,对学生专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大学实施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和主要途径,计算机公共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而《大学计算机基础》又是计算机公共教学中的基础与核心,因此,本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中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应用的主要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来辅助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并扩展到其专业应用领域,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学生还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进行文件的管理,以及系统的设置,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主要操作(能通过Word来完成对文字的处理,能通过Excel来完成对电子表格的处理,能通过Powerpoint来实现演示文稿的处理),以及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A》课程标准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A》课程标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A》课程标准(执笔⼈:邹逢兴审阅学院:机电⼯程与⾃动化学院)课程编号:0812103英⽂名称:The Basis of Computer Hardware Technology A预修课程:⼤学计算机基础,C语⾔程序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字电⼦技术基础学时安排:60学时,其中讲授50学时,实践10学时。
学分:2.5⼀、课程概述(⼀)课程性质地位本课程是⼤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课程之⼀,更是⼯科各专业的重要学科技术基础课之⼀。
本课程具有⾃⾝的体系和特点,既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很强的⼯程性、实践性。
它对于培养学员的⼯程实践能⼒、实际动⼿能⼒、科技创新能⼒,特别是应⽤计算机硬件为主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部队武器装备中实际问题的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以下⾯基本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围绕⼀条主线(以计算机硬件技术为主线)突出两个结合(硬件与软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狠抓三个基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技能)坚持淡内强外(淡化内部原理,⽽强化外部接⼝及应⽤)锐意改⾰创新注重教学实效(三)课程设计思路(1) 从本课程在⼯科专业⼈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出发,以总参军训与兵种部和教育部⾼教司/有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作为课程设计的总依据。
(2)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正确处理先进性与教学规律性的关系,⼒求做到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实⽤性和先进性的统⼀。
(3)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固有规律、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的认知规律;内容的深度⼴度应根据本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和作⽤,以及⾮计算机专业⼈员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和需要确定,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渗透和分⼯、衔接。
(4)在教学环节的实施中,要从提⾼实效出发,重视改⾰创新、与时俱进,注重整体优化。
尤其在教学⽅法⼿段上,要注意探索使⽤有利于学员个性化、⾃主性学习的启发式、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法,重视先进教学技术⼿段与传统教学⽅法⼿段的结合,合理运⽤多媒体课件和适度引⼊⽹络课程平台等现代数字化教学⼿段辅助教学,⼒求在最⼩课时优先的前提下让学⽣更多、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获得尽可能⾼的教学效率,提⾼课程教学效时⽐。
计算机教学大纲
计算机教学大纲引言: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合理规划计算机教学大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技能和提高他们信息技术水平的关键。
本文将针对计算机教学大纲的制定进行探讨,包括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一、目标设定计算机教学大纲的目标设定是确保学生在计算机技能和知识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考虑到学生的阶段、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目标设定应具备以下特点:1. 清晰明确:确保每个学习阶段的目标都明确而具体,学生能够准确了解所要学习的技能和知识。
2. 适应性强: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兴趣,设置多个层次的目标,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3. 预见性:预测未来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使目标能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变化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计算机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应综合考虑传统计算机知识和最新技术趋势,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计算机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技能。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计算机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内容示例:1.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程序设计与开发:涵盖不同编程语言、算法设计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3. 数据库管理:介绍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SQL语言的应用。
4. 网络与安全:探索互联网原理、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等相关知识。
5.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大数据,并有效展示分析结果。
6.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了解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优秀的计算机教学大纲需要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 授课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展示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基础概念。
2. 实践与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和项目,锻炼他们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与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加强团队协作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管理信息课程代码:制订人:赵隆所属系部:批准人:制订时间:2015.09.05二、基本信息学分:4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 学时,实践教学:32 学时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先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后修课: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C语言基础三、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大学入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
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操作系统、互联网、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思路由于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所以我们在制订的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
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向学生提供课余免费的上机时间,布置实用性强的上机练习内容或课外实验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为增加学生得兴趣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成七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学。
(二)教学设计思想与实践:1.实践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的训练。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加深对计算机概念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引言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相符合,制定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进行探讨和介绍。
二、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具备系统设计和开发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基础等,学生需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2. 网络与通信技术:涵盖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学生需了解各种网络技术和协议,熟悉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3.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包括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挖掘等,学生需学习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掌握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处理技术;4. 软件工程与开发:涉及软件工程原理、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测试等,学生需学习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具备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5.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包括机器学习、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原理等,学生需掌握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理论知识、组织实验课、开展项目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五、课程评估与考核为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课程评估与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可以采用考试、作业、课堂讨论、项目报告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估,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课程发展与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
学院可以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调整,结合新兴技术和行业需求,修订课程内容,引入新的教学资源,以保证课程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计算机课程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实训学时:32学时)学分:4学分开课对象:全校所有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大学计算机是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学生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课程,也是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基础操作内容的学习课程,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还是学习计算机语言和其它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
该课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 的操作能力。
让学生在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并奠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操作和理论基础。
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计算机病毒和汉字编码的基本概念。
掌握进位计数制及相互之间转换运算;(2)熟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成,各硬件的功能及其使用;(3)掌握Windows 7的基本操作,Windows 7的资源管理器操作,Windows 7的系统设置;(4)掌握 Word 2010文字处理软件文字录入、编辑与排版的基本操作和技巧;(5)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地使用Excel 2010的能力;(6)具有较好地使用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
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室教学与机房上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在每一次理论授课后,均安排有上机实验,在配套教材中还有每章的学习辅导、实验指导、习题和题库。
在上机实验中,可以分小组任务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四)理论教学时数分配二、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要点:1.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2.进位计数制的相互转换;3.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应用领域及性能指标;进制计数制的概念及数制之间的转换;非数值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如ASCII和汉字编码;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如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软盘、硬盘、光盘、输入和输出设备等;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原理,指令和程序的概念等;微机系统的基本硬件配置;微机系统的启动和关闭;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语言处理程序。
了解:二进制数的原码、补码、反码表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计算机病毒和汉字编码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Windows 7操作系统(一)教学要点:1.Windows 7的基本操作;2.Windows 7的资源管理器操作;3.Windows 7的系统设置;4.Windows 7中与文件相关的一些定义及资源管理器操作。
(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及其基本功能和分类;Windows 7的安装与启动;Windows 7的基本操作,如桌面、窗口、对话框、任务栏、菜单、快捷方式和剪贴板的使用;Windows 7的资源管理、文件管理和程序管理,如文件夹的概念,文件与文件夹管理,磁盘管理,启动与退出程序、“回收站”的使用等;控制面板的使用,如桌面设置、添加/删除程序、打印机设置、输入法设置、日期/时间等设置。
掌握:常用微机操作系统;文件的新建、打开和保存;控制面板中的声音、添加新硬件等设置;系统工具“磁盘清理程序”、“磁盘扫描程序”、“磁盘碎片整理程序”;附件“画图”、“记事本”的使用。
了解:MS-DOS的基本知识;控制面板中的鼠标和键盘、区域设置等;写字板、多媒体的简单使用。
第三章 Word2010文字处理(一)教学要点:1.Word 文档的创建与保存、编辑,设置字体格式、段落格式、版面格式及打印文档;2.实现图、表、文混排,美化文档;3.握长文档、样式、模板等高级功能。
(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 Word 2010窗口的基本组成;文档的编辑,如插入、修改、删除、查找、替换、移动、复制、自动更正和自动图文集等;文档排版技术,如字符格式化、段落处理、边框和底纹、项目符号和编号、题注、注释和书签、分栏、样式和模板的使用等;视图概念,如页面视图、普通视图和大纲视图的使用;绘制图形和图文混排,如文本框和图文框的使用等;文档管理,如文档的新建、打开和存储,文档类型的转换,文档打印,页面设置等。
掌握:Office 2010的安装、启动与退出;Office 2010的帮助系统的使用,表格处理,如建立表格,表格线的格式化处理;单元格,单元格的合并、拆分,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插入删除行和列;编辑表格的数据,设置数据的格式,设置数据在单元格中的对齐方式等;艺术字的处理。
了解:办公自动化的概念;Microsoft Office 2010的组成和功能;公式编辑器的使用。
第四章 Excel2010电子表格(一)教学要点:1.公式与函数的使用;2.工作表的格式化操作;3.图表的建立;4.数据库管理与分析;5.单元格的引用。
(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Excel 2010的启动和退出方法;Excel 2010窗口的基本组成;工作簿的打开、保存及关闭;工作表的管理;工作表的编辑,如选择、移动、复制、删除、查找与替换、填充等;公式和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格式化,如数据格式、对齐方式、条件格式的设置和自动套用格式;数据图表化,图表的建立和编辑;数据清单的创建、编辑、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的操作;页面设置、打印区域设置、打印工作表。
掌握:公式出错信息;保护工作表;样式、摸版的使用;打印预览。
了解:Excel 2010的安装和运行环境。
第五章 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一)教学要点:1.演示文稿的编辑;2.演示文稿的效果设置与幻灯片的放映;3.:演示文稿的外观设置;4.演示文稿的动态效果设置;5.超级链接的建立。
(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PowerPoint 2010窗口的基本组成;PowerPoint 2010提供的各种视图的特点;演示文稿的创建和编辑,包括文本、剪贴画、图形和声音的处理;演示文稿的格式化,如字符格式化等;设置动画和切换效果;设置幻灯片放映方式;超级链接和动作按钮的设置;幻灯片放映;页面设置和打印。
掌握:母版、背景、设计模板、配色方案的设置和应用;设置演示文稿中对象的格式;自定义放映;排练计时;演示文稿的保存。
了解: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图的创建;录制旁白,演示文稿的打包。
第六章局域网和Internet应用(一)教学要点: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基本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3.以太网的组网、常用网络设备;4.常用网络操作系统;5.IP地址表示及域名系统;6.Internet的接入、信息搜索方法,电子邮件的使用。
(二)教学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网络的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如ISO/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TCP/TP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局域网构成,网络间互联设备;连入广域网;Internet基本知识,IP地址和域名;连接因特网;Internet上的服务;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基本概念,Outlook Express的使用,如创建帐号、邮件的收发等操作。
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及常用网络操作系统;FTP、BBS的功能和使用。
了解: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网页,Internet中文件的传输(FTP)。
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1.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本课程配套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配合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见下表,实际要求开出32学时实验:2.课程实践的基本要求上机实验前必须需复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相关资料,上机后提交实验报告或上机作业,由实验指导教师评阅。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一)考核形式及时间1. 考核形式:考查2. 考试时间:上机技能考试60分钟(二)考试题型及比例上机综合应用题:Word综合应用30%,Excel综合应用30%,PowerPoint综合应用30%,Windows 7基本操作10%(三)认知层次及比例识记10%、理解10%、简单应用20%、综合应用60%。
(四)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本课程采用上机技能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期末的上机技能考试试卷可分散命题、分散考试、分散评阅。
成绩评定办法:(1)综合成绩=平时成绩(20%)+上机实验成绩(30%)+期中考试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40%)①考勤总计20分,考勤不少于5次:缺勤一次扣4分,扣完为止。
②要求学生在上机实验后提交实验作业,由实验指导教师评阅。
上机实验总计30分:上机实验抽取6次计分,每次实验分五个等级:A为5分,B为4分,C为3分,D为2分,E为0分(未交)。
五、教材及参考书[1] 李建化.计算机基础应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易定宏.计算机应用基础.北京联合出版社,2011[3] 王薇.杜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 张巍.计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周建丽.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6] 罗亚东.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编写人:赵晓波审核人:焦先阳批准人:高伟2015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