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
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内环境与稳态概述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体内部环境维持相对恒定状态的重要概念。
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等内部环境参数,以确保细胞和组织正常运作。
本文将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并探讨其重要性及调节机制。
内环境的定义内环境是指生物体细胞外部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组织间液。
它包含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氧气和其他生理参与物质,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相对恒定状态。
在稳态下,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稳态的维持对于生物体正常生活和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物体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等参数,以确保细胞和组织正常运作。
如果内环境发生较大波动,细胞和组织将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导致生物体的死亡。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生物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这些调节机制可以分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类。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和控制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系统通过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发出相应的信号来调节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神经系统会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等方式来降低体温。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来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和酶等,它们可以调节细胞的代谢、酸碱平衡和水盐平衡等。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体温和新陈代谢,肾脏则可以调节体液中的离子浓度和酸碱度。
内环境的扰动和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可以受到外界环境的扰动,例如气候变化和饮食结构改变等。
当内环境发生扰动时,生物体会通过调节机制来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这些调节机制可以分为恢复机制和预测机制两类。
恢复机制恢复机制是指当内环境发生扰动时,生物体通过调节机制来纠正内环境的变化,使其返回到稳态状态。
例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会被释放出来,将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范围。
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及典型真题
1.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梳理概念1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1.1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1.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1)体液:人体中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它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2)内环境:体液中约三分之二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另外三分之一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3)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4)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
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场所(5)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终汇入血浆。
淋巴液中有大量淋巴细胞等,可以协调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液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6)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7)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1.1.2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1.1.3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1.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1.2.1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正常人体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 3-、H 2CO 3等物质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 左右不仅如此,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内环境名词解释
内环境名词解释内环境指的是生物体内部的环境,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内部环境。
它是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体之间的界面,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的交换和调节,以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相对恒定。
内环境的稳定对于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至关重要。
内环境的稳定性是通过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是一种通过感知环境变化并对其进行反应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感受器会感知到这种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通过激活效应器来产生对抗这种变化的反应,以将内环境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例如,当体温升高时,感受器会感知到这种升高,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会通过扩张血管、增加出汗和呼吸加快等方式来降低体温,直到恢复到正常范围。
内环境的稳定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的传递来调节内环境的稳定,例如控制心率和血压等生理参数。
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的分泌来调节内环境的稳定,例如胰岛素的分泌可以调节血糖水平。
免疫系统通过抗体和免疫细胞的产生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例如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除了负反馈调节和其他生理系统的调节外,内环境的稳定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压和光照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稳定。
人们通过调节外界环境来适应环境变化,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增加穿衣量和进食热量来提高体温。
总之,内环境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境,通过负反馈调节和其他生理系统的调节来维持其稳定性。
内环境的稳定性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人体解剖学内环境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内环境名词解释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脏器所处的稳定和恒定的环境条件,它为细胞脏器的正常功能和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内环境有时也被称为体液环境,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 细胞液:细胞外液在细胞膜之内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质和细胞器中的液体。
细胞液提供了细胞所需的氧气、营养物质和水分,以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
2. 血液:人体循环系统中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运输着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3. 细胞外液:细胞膜之外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和淋巴液。
细胞外液通常含有较高的氯离子、钠离子和钙离子等,以维持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的正常浓度差。
4. pH 值:内环境的酸碱平衡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
细胞和体液中的pH 值一般维持在7.35-7.45之间,维持酸碱
平衡对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至关重要。
5. 电解质平衡:细胞内外的电解质浓度保持平衡,以维持正常细胞膜电位和传递神经冲动等生理功能。
保持内环境稳定是体内调节系统的重要任务,通过脑部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协调作用,可以调节各种生理过程,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性。
高三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①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 越多 越少
溶液浓度 越高 越低
溶液渗透压 越大 越小
对水的 吸引力
越强
越弱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②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取决于:k+
一、内环境的成分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三、内环境的稳态
一、内环境的成分和物质交换
1.体液
细胞内液(2/3):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
(细胞内)
血浆:是血细胞 直接生活的环境。运输各种
营养物质、气体、代谢废物、激素
细胞外液(1/3)
和抗体等;
(细胞外)内环境 组织液: 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是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直接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的成分和物质交换
2.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壁 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 细胞
血细胞
淋巴细胞和 吞噬细胞
直接内环境
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组织液
血浆 淋巴、血浆
一、内环境的成分和物质交换
3.内环境的成分
一、内环境的成分和物质交换
知识延伸 辨析内环境的成分
激素、抗体、神经 递质等
细胞内 的物质
细胞膜上 的物质
血红蛋白、胞内酶 (呼吸酶、RNA聚 合酶、解旋酶)等
载体、受体等
一、内环境的成分和物质交换
知识延伸 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细胞呼吸
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
细胞内蛋白质、递质、 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内环境
CO2
废物
细 胞 内 液
淋巴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练一练
当堂检测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 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 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 服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 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B.①②③⑦ D.①②③⑥⑦⑧
2.下列物质中,可以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胃蛋白酶、Ca+、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知识点三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有关(主要是Na+和Cl-) 37℃时,人类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 血浆pH=7.35~7.45 HCO3-、HPO4- 等离子维持pH的稳定 (3)温度:
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分析几种组织水肿的成因
水肿:人体组织间隙内有过量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过敏,肾炎, 组织损伤 2.营养不良,摄 入蛋白质不足
毛细淋巴管壁 淋巴 淋巴循环 3.毛细淋巴管受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
血浆
阻
4.局部组织细胞 代谢旺盛
练一练
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 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2、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 述不正确的是( )
内环境(定)
1.人体细胞的生存环境——内环境 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体液调节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的环境中,与环 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 与环 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物质 的交换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 环境有何异同? 环境有何异同?
血液循环 环
体 血浆 内
淋巴 淋巴循环
细胞需要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 细胞需要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 需要一个适宜的
三、稳态
• 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人和动物 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机体内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相对稳定状态 机体内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机体 剧烈 运动
乳酸 +NaHCO3 H2CO3
乳酸钠 +H2CO3 H2O+CO2 呼吸中枢
蔬菜 水果 中的 进入 血液
Na2CO3
呼吸运动增强、 呼吸运动增强、增 加排气量、 加排气量、排出CO2 Na2CO3 +H2CO3 NaHCO3 过多的NaHCO3由肾脏排出
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
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 紊乱,并导致疾病。 紊乱,并导致疾病。
成年人: 成年人:骨软化病 血液中钙、磷含量降低 血液中钙、 儿童: 儿童:佝瘘病 血钙过高: 血钙过高:肌无力
小结
细胞 内液
组织液
淋巴 血浆 消化、 消化、呼吸 循环、 循环、泌尿
外界 环境
人体内的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体内的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消化道 D液体 A液体 B液体 C液体
内环境
(3)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加强时。 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加强时。 提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 提示:当人体局部组织代谢活动加强时,代谢产物增加,进 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4)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 提示: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 提示: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 降,吸水能力降低。 吸水能力降低。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自主解答】选A。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 自主解答】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 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 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 液可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液可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通过左右锁骨下的 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组织液 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不能再回到组织间隙, 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不能再回到组织间隙,只能参与淋 巴循环。 巴循环。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4.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 4.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思考血泡与水泡的成分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 相同吗? 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水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而血泡中的主要 提示:不相同。水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 成分除组织液外,还有血浆和血细胞等。 成分除组织液外,还有血浆和血细胞等。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3.判断下列物质是否是内环境的成分。 3.判断下列物质是否是内环境的成分。 判断下列物质是否是内环境的成分 (1)血红蛋白 判断: 判断:否(是或否)。 是或否)。 理由: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理由: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2)ATP合成酶 ATP合成酶 判断: 判断:否(是或否)。 是或否)。 理由:ATP的合成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ATP ATP合成酶分布在 理由:ATP的合成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ATP合成酶分布在 的合成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细胞内, 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内环境稳态的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的名词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德提出,他认为维持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生物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温度、pH值等一系列生理参量的总和。
内环境的稳态维持是为了保证细胞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并能够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为了维持内环境稳态,生物体拥有一套复杂的调节系统,主要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传递信号,将来自内外环境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并且通过神经反射机制来调节机体对环境的响应。
内分泌系统则通过分泌激素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这两个系统共同协调作用,保证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原则是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是指当某一个生理参量偏离正常范围时,调节系统会启动一系列反应来抑制这种偏离,使参量回归到正常范围内。
举个例子,当体温上升时,机体会通过皮肤散热、出汗等方式来降低体温;相反,当体温下降时,机体会通过肌肉抖动、代谢增加等方式来提高体温,从而保持体温的稳定。
负反馈调节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校正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对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如果内环境发生较大的波动,细胞和组织的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病理状态的发生。
例如,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另外,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也会增加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压力,使机体易受损伤或疾病的侵袭。
维持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调节过程,它涉及到多个生理系统的密切配合。
人们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原理,并不断完善调节模型和方法。
这对于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内环境稳态的相关机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ppt
(7%~9%) ) 液
细 胞 生 活 的 环 境
细胞 外液 理化 特性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中的渗透压主要与 无机盐、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无机盐、 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血浆 为 7.35~7.45(血浆中与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等离子有关) 酸碱度:血浆pH为________(血浆中与 等离子有关 温度: 温度: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 关) 37℃ ℃ 左右( 左右(与汗腺等活动有
对自来水的处理。 ①表示用NaOH对自来水的处理。 表示用 对自来水的处理 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②表示用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表示用 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③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 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 比较以上三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 比较以上三曲线变化规律可知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 水,说明生物 说明生物 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 相对稳定 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 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从而能维持 相对稳定。
3.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内环境中血浆、 内环境中血浆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考点二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主要由_____________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 渗透压 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是由Na 决定的。 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是由 +和Cl-决定的。在37℃时,人的血浆渗 ℃ 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渗透压形成的成因: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渗透压形成的成因: 透压约为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反应:反应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刺激所发生的应答。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6、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又名主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帮助下,同时消耗能量,进行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又名被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8、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9、阈刺激: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的情况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10、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1、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指终板膜上的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从而使终板膜局部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2、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三、血液1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实质是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这一过程称为交叉配血。
四、血液循环16、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
3-1-1内环境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溶液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 溶液渗透压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 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正比. 正比 溶质微粒数量 越多 越少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越小 渗透压高低 越高 越低
例3,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 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 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 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多 D.淋巴减少 C.组织液增多 D.淋巴减少 拓展: 拓展: 静脉或淋巴管长时间受到压迫, 1,静脉或淋巴管长时间受到压迫,使组织液进入循环 系统出现障碍,造成组织液含量增多,导致水肿; 系统出现障碍,造成组织液含量增多,导致水肿;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不足, 2,营养不良,血浆蛋白不足,使组织液回渗血液量减 导致组织液含量高引起水肿; 少,导致组织液含量高引起水肿; 出汗不多的情况下大量喝水, 3,出汗不多的情况下大量喝水,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 低,导致排尿增多,但不会造成组织水肿. 导致排尿增多,但不会造成组织水肿.
高二生物必修三 第一章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讲解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肌酐
尿素氮 血清葡萄糖
ALT CRE BUN GLU
17 IU/L
1.9↑ mg/dl
14.6 mg/dl
223↑ mg/dl
0~45 0.5~1.5
6~23 60~110
甘油三脂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结论:
细胞代谢紊乱甚 至导致疾病发生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的稳态出现失调的情形有哪些呢?
资料7: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病例有:尿毒 症、感冒发烧、严重腹泻、高原反应 、糖尿 病、空调病等 。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 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 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 症状。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 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资料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肝细胞 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 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 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 度的转氨酶升高。
资料3: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 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 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 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 37.0 . 36.8
.. .
.. .
.. .
...
自己
母亲
. 父亲 .
时间
6
9
12
15
18
21
讨论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 异?
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24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概念:____正__常_____机体通过___调__节______作用,使各个_器__官__、__系__统__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相__对__稳__定___状态。
2.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_化__学__成__分__和__理__化__性__质___保持_相__对__稳__定____的状态。 3.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主要依靠 _神__经__—__体__液__—__免__疫__调节网络。 4.意义:内环境稳态是_机__体__进__行__正__常__生__命__活__动____的必要条件。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4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容要求 高频考点
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内 1.内环境的 环境的组成成分间通过物质交换实
稳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理 理化性质 现稳态
意义(Ⅱ) 2.稳态及调 2.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结 节机制 合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稳定的
实例得出结论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2.内环境成分分析 一看—是 胞否 内是酶细呼胞吸内酶特、有R的NA物聚质合,酶如、血解红旋蛋酶白 、 二看—是否是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 三看—是 尿否 液是 、外 泪界 液环 、境 汗液 液体 、的 体成 腔分 液, 等如 中消 的化 成液 分、 四看—素是、否麦是芽不糖能等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 排除上述成分,其余均为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 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 1.体液与内环境
2.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__组__织__液_____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1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1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高考生物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考点二: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4.稳态失调症
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 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 局__部_组__织__液__增__加_。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 也会引起_局__部__组_织__液__增__加_。
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_局__部__组__织_液__增__加__,__引_起__水__肿__._ 局部细胞代谢旺盛,会引起 __局__部__组__织_液__增__加___________
(2)体液之间的关系
细 胞
由淋巴管注入血管
血浆
淋巴
内 环
外
一层毛细血
液
管壁细胞
一层毛细淋
境
组织液 巴管壁细胞
一层细胞膜
细胞内液
考点一:内环境与稳态
思考: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有什么区别联系?
细胞外液是针对体内细胞而言,内环境是针对生物 个体而言,二者实际是相同的.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膀胱腔、 输卵管腔属于外界环境。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不属于体液,也 不属于细胞外液(内环境)
典型例题分析
消化道
D液体
A液体 B液体 C液体
(1)C和D液体分别为 细胞内液、淋。巴 (2)A和B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结构 完成。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渗透(自由。扩散) (4)A液体中的水分排放到外界去主要
通过 肾、皮和肤消、化肺道四种结构完成。
思考:
演示
由血红蛋白携带的1分子氧气,参与骨 骼肌细胞的有氧呼吸,该过程中氧气分 子共穿过几层生物膜?
典型例题分析
当短跑运动员进行100米跑的比赛后,气喘剧 烈,肌肉很酸。在短时间内就可恢复正常状态。 其原因是:
内环境
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细胞外液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此外,内环境还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
因次,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
内环境体液(body fluid)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60%,其中细胞外液占总体液的1/3,细胞内液占总体液的2/3,细胞外液中约3/4分布于细胞间隙,称为组织间液或组织液;其余约1/4则在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即为血浆。
此外,还有少量的淋巴和脑脊液。
内环境生理学[第七版]标准定义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于外界相接触,而是浸浴于机体内部的细胞外液中,因此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
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高中生物学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是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血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的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指血浆和组织液。
因细胞外液深居于身体内部,所以名为内环境,用来区别于机体赖以生存的外环境。
血浆(plasma)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血液的组成成分。
在循环器官作用下,在心血管系统中川流不息,并与其它细胞外液相通(组织液和淋巴),从而构成全身的体液联系。
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和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
绝大多数组织的细胞都浸浴在组织液中,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lymph)。
11内环境及稳态
5、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
水肿,其原因( B)
A 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 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 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 淋巴循环受阻
6、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
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A 血浆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组织液增加
D 淋巴减少
6.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横式图,请据图回答:
核苷酸、维生素等。 •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抗体等。 •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内环境的确认:
• 凡是存在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成分都属于 内环境成分.
• 一切只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 道、囊腔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判断下列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 ?氧气、二氧化碳、某些酶、激素、抗体、递质、 血浆蛋白等. ?血红蛋白、胞内酶、载体等. ?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以及尿液、唾液、 汗液、消化液、泪液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红楼梦·第二回》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
人体内存在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说一说: 你体内有哪些液体?
细胞质基质
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器基质 核基质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血浆
细胞外液
• 内环境稳态的事实: 内环境理化性质不会发生剧烈变化,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 • 血浆的pH:7.35~7.45; • 体液温度在37.5℃左右, • 血浆渗透压在37 ℃时约770kPa
• 细胞对内环境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它要 求一定的温度、一定的pH、一定的渗透压 ,总之一定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是非常 重要的,但细胞的代谢活动又会使内环境 理化性质时刻发生改变,如何维持内环境 的相对稳定的呢?下面以内环境的PH值为 例来说明:
内环境及稳态
人体功能活动的特征一、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人是生存于大气环境中的个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他同这一大气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但是,体内数以亿计的细胞,绝大多数并不与整个机体生存的环境相接触,而是生存在与之迥然不同的液体环境之中。
因此就把整个机体所处的生存环境称为机体外环境,简称外环境;而把体内细胞所处的生存环境称为机体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那么内环境是由体内何种成分组成的呢?大家知道,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这些水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总称为体液。
体液遍布于细胞内外,分布于细胞内者称为细胞内液,分布于细胞外者称为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等)。
细胞外液充满于细胞间隙,细胞浸浴在细胞外液之中,细胞在自我更新中正是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
不难看出,细胞所处的生存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所以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
(二)稳态不论是外环境或是内环境,都应具备一定条件才能满足机体或细胞的代谢需要。
细胞对内环境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内环境中的种种条件,如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等,其数值的波动只能限于一定范围之内,否则将会严重干扰细胞代谢。
内环境种种条件保持质和量的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机体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如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这些酶促反应只有在理化条件保持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时才能顺利进行。
如果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新陈代谢则不能正常进行,严重时,危及生命。
因此,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二、机体活动的调节人体是由大量的细胞组成,但是这些细胞不是简单地堆积在一起。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各种细胞之间逐步建立起不同形式的机能联系,并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上组成了一整套机能调节系统。
通过它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机体才能够保持其自身的稳定和对环境的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的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使输出变量向原来变化相同的方向变化进一步加大受控部分的紊乱,以破坏稳态,此种反馈调节为正反馈。
其作用在于使某种生理功能不断加强,使机体能够迅速而完成某种生理功能。
负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是输出变量向原来变化相反的方向变化,以维持稳态,此种反馈调节即为负反馈,其作用在于使系统活动保持稳定。
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的形式称为前馈。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分子或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载体或通道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分子称为离子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分类:①同向转运;②逆向转运静息电位(RP)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质膜两侧的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保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的状态。
阙电位:能使膜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引起膜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形成再生性循环(正反馈),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阙电位值一般比静息电位小10--20mV。
局部电位:阙下刺激只能使膜产生电紧张点位,并通过激活少量Na+通道,少量Na+内流使受到刺激的局部产生一个较小的膜去极化反应(电位波动)。
终板电位(EEP):当冲动传至运动神经末梢后,使神经肌接头前膜释放ACh,并与后膜受体结合,使膜对K+通透性增加,终板膜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等张收缩: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的增加,则这种收缩的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耦联因子。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之为后负荷。
阙强度:若将刺激持续的时间固定,则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阙强度。
化学门控通道:只有在细胞膜两侧出现某种化学信号时才开放的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由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决定其开放与关闭的通道。
促离子型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在它们激活时直接引起跨膜离子流动。
局部兴奋:受到阙下刺激的细胞,再受刺激的模具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兴奋,也称局部反应。
红(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男性红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脆性。
等渗溶液:在临床上和生理实验室中所使用的各种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实际上,等张溶液是有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悬浮稳定性:将具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溶血: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
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血沉为0--15mm/h,女性为0--20mm/h生理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之血,正常时间为1--3min。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心动周期是心率的倒数。
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s。
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塔等同于心率与每搏量的乘积。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静息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约为3.0--3.5L/min·m2。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健康成人为60%。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
心力贮备的大小取决于搏出量和心率。
Starling定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增强心室收缩力的规律;(心脏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自身调节并平衡心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关系的现象)。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收缩。
等长调节:对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是通过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心肌内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实现的,所以又称为等长调节。
慢反应细胞:指0期除极速度慢的心肌细胞,如窦房结。
快反应细胞:指0期除极速度快的心肌细胞,如心室肌细胞。
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肌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肌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称为期前兴奋)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其中又以结区最慢(0.02m/s),且房室交界是兴奋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因此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要经过一个时间延搁,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平均动脉压:是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中心静脉压(CVP):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外周静脉压。
CVP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占CVP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CVP的正常值为4-12cmH2O。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频率:成人12-18次/分)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压总是地狱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肺顺应性:肺在外力的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其与非弹性阻力成反变关系,正常成人为0.2L/cmH2O。
肺表面活性物质:由①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占60%)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占10%)构成;SP对维持DPPC功能,对DPPC分泌,清除和再利用其重要作用;DPPC 和SP均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位于肺泡内侧面。
肺活量:是指在尽力吸气后,丛飞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相当于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为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男3500ml/女2500ml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为0.84.(衡量肺换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的氧饱和浓度。
1gHb结合1.34ml氧。
氧离曲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浓度关系的曲线。
表示不同PO2情况下,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情况。
P50:指Hb氧饱和浓度达50%时PO2。
正常血液P50为26.5mmHg。
波尔效应:当pH降低或P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当pH升高或PO2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这种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抑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
骨骼肌的牵张反射:肌梭受到牵张刺激时,可以反射性的引起其所在骨骼肌的收缩,称为牵张反射,属于本体感受性反射。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到运动将食物磨碾,并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这种消化方式称为化学性消化。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慢波:也成基本电节律,是指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去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液中的黏液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共同覆盖在胃的表面形成一个屏障,它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称为胃容受性舒张。
胃的排空: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胃的排空:水>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非消化期(消化期间)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活动,称为消化间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肠肝循环:胆盐随肝胆汁排到小肠后,约有95%的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蠕动冲:在小肠有一种行进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可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甚至送入大肠,这种蠕动称为蠕动冲。
分节运动:具有一定间隔的唤醒剂,同时收缩或舒张的节律性运动。
其意义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进行。
集团蠕动:进食后,在大肠可见到一种进行很快,并前进很远的蠕动,成为集团蠕动,它可使结肠内压力明显升高。
脑肠肽:指一类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又存在于消化道的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