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与成语的关系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题型解答及实词推断技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中高考成语考点分析及应考对策
中高考成语考点分析及应考对策(陕西/西安/临潼/王宁)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它一般由四字构成,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阅读、写作能力。
作为对各科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高考,历来都把成语作为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成语的数量逐年增加,比分逐年提高。
测试内容,除了成语的字形、字音、含义以外,还涉及到成语的结构方式、成语的出典和成语的辨析运用等方面。
由此可见,成语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决不能等闲视之。
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对成语进行了一些规律性的归纳,以指导学生掌握、辨析成语的音、形、义,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一、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有些成语,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过揭示成语的丰富内涵,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蜀汉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教育学生为革命为人民竭尽全力,奋斗终生。
“ 先忧后乐”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教育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可教育学生虚心好学,永不自满。
出自《孔子家语》的“载舟覆舟”,说明人民力量的伟大,取得民心的重要。
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说明了坏事与好事互相转化的道理。
出自《吕氏春秋》的“物及必反”,说明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通过这些成语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树立辩证观点。
二、辨析成语的形、音、义形、音、义三者之间,义是首要的。
掌握了义,音、形也就容易解决了。
成语“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接战前都要磨快它的嘴。
明白了“厉”同“砺”,磨快的意思,就不会再写成“再接再励”了。
“汗流浃背”形容出汗很多,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明白了“浃”是湿透的意思,就不会把成语写成“汗流夹背”了。
“走投无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写作“头”;“装腔作势”中的“势”,是姿势的意思,不能写作“死”;“旁征博引”中的“征”,是寻求的意思,不能写作“证”。
高中语文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
高中语文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文言文很多的词语和现在的翻译习惯差异较大,学生在翻译的时候会比较的有难度,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1:“收天下之兵”中的“兵”。
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例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例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作“接近”解。
)识别实词使用正误的方法1.吃透词义一是要吃透词的基本意义,还要吃透词的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二是要吃透词义的轻重、范围和侧重点的差别;三是要吃透实词不同意项的不同用法。
例如: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做早就计划做的事情了,却东摸摸西触触,有意无意的延宕,如果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反复出现这种情形,我们就有理由为他担忧了。
【解析】解答此题,先要吃准延宕的基本意思,延宕就是拖延,它还有引申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如哈姆雷特的延宕性格,用的就是引申义。
句中用的是它的基本意义,所以使用正确。
再如:这批游击队员,火速从边疆上撤下来了。
【解析】边疆是指处于国家边缘地带的疆土,范围较大。
这里说游击队员撤出了边疆,陈述不清,应用边境。
事实上,词语使用错误,往往是因为对词义的轻重、范围与侧重点把握不准。
又如: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解析】解答此题,除了吃准其间的意思外,还要能吃准它不同的词义的不同用法。
其间,一是其中、那中间的意思;二是指某一点时间。
前者,表示空间,单独做主语和宾语;后者表时间,单独作状语,前面不能加修饰词。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
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
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一、知识准备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①古代寓言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②历史故事例、破釜沉舟乐不思蜀③诗文语句例、老骥伏枥万马齐喑④口头俗语例、一言为定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①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②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③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④感情的褒贬性。
含有褒贬色彩例、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1)联合式披坚执锐苦尽甘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承接式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主谓式胸有成竹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毛遂自荐(4)动宾式不见经传莫名其妙如数家珍如丧考妣(5)动补式退避三舍逍遥法外荒谬绝伦轻如鸿毛(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入木三分(7)因果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8)连动式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指桑骂槐(9)目的式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10)兼语式引狼入室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化险为夷(11)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二、复习指导:了解成语误用现象的主要类型成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通常要注意这些方面:⑴色彩不明: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实词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 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
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
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
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
(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
翻译下列句子:1.师事瑗,恂恂惟谨(谦恭的样子)2.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泛指文章)3.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4.久未就名句默写:1.子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2.子曰:“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
”(罔殆迷惘。
精神疲怠无所得)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方法指导(一)一种方法:对译,一一对应,逐字落实。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4分)译文: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二)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错同“锉”),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三)注意三种情况:文言通假现象、古今词义变化、词类活用现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四)其他方法。
1、字形推断: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来解释词的本义。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藏有玉的石头)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2、对应互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联系古代文化常识。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沈括《梦溪笔谈》)【课堂检测】把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与成语的关系
三一、“及”(1)追赶上→比 得上→达到→涉及,发生关系→ 与连词(2)到那个时候,趁着 (那个时候)
相关成语:望尘莫及、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及时行乐、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驷不及舌、言不及义
三二、“即”:走近、靠近、走向 →立即、马上、就→登上
相关成语:可望而不可即、 若即若离、即事穷理、稍 纵即逝、一拍即合、招之 即来,挥之即去
相关成语:审时度势、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风度翩翩、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宽宏大 度、挥霍无度、
十六、“非”:不对的、不合理的 →认为不对,否定副词
相关成语:大是大非、非 亲非故、今非昔比、人非 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为非作歹、习 非成是、泥古非今、面目 全非、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十三、“道”(1)路、大路→引导、途径、 方法,正当手段,道理、规律,述说,道德、 思想、学说(2)事物的本原
相关成语:道听途说、康庄大道、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同道合、道路以目、分道扬 镳、安贫乐道、旁门左道、朝闻道夕死可以、津 津乐道、里经叛道、名修栈道暗渡陈仓、文以载 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文言实词 与成语的关系
三、“察”:观察、仔细地看 →看清楚、审查清楚,了解、 理解,清楚、明白、明显
相关成语:察言观色、明察秋毫、习 焉不察、静观默察
四、“朝”:早晨→朝见,朝 廷,、朝代,使朝见
相关成语:朝三暮四、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朝闻夕死、朝歌夜弦、 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枵腹终朝
二三:“国”:国都、首都 →国家
相关成语:安邦定国、国破 家亡、国泰民安、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二四、“过”:走过、经过→ 超过胜过→访问、探访→过分 →犯错误、犯过错→责备
哀、爱、安、案(课件)-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全国通用)
词性
(4)案 ān、食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长亭送别》)
(1)名词 ②几案,矮小的长方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1.àn
③办理公务的文书、案卷
①审察,观看 (2)动词。 通“按” ②追究,查办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2)爱 ài 典例及出处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 二十年》)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柳毅传》)
【推导助记】“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 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之义,如“爱女”。 【成语助记】
爱不释手:爱,喜爱。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爱,爱护。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爱,爱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声望。
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爱,爱慕。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爱,吝惜,舍不得。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统编教材
新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重点文言实词盘点
词性
词义
形容词 悲哀,悲伤
(1)哀 āi 典例及出处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①怜悯,同情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②哀叹 动词
③吊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般之战》)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语文高考考试,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把握肯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假如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详细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消失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依据详细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设、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设”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23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假如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选择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与成语结合记忆,一次性学会两大干货!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与成语结合记忆,一次性学会两大干货!1.安安分守己: 安:安守。
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 安:安心,习惯,安于。
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 安:安于。
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
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安闲自得: 安:安闲。
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 安:安稳。
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 安:安稳。
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
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计将安出: 安:怎么,怎样。
如何制定计谋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爱不释手: 爱:喜爱。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 爱:爱护。
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 爱:爱惜,珍惜。
羽毛:比喻人的声望。
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 爱:爱慕。
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 爱:吝惜;舍不得。
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泽被后世: 被:覆盖。
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
褐,泛指粗布衣服。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
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 被,通“披”,披散。
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
指遭受灾祸。
4.倍事半功倍: 倍:加倍。
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推断文言词语
推断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推
5.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2023全国一卷)
1.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 致”。
2.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 3.与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 “精微,含蓄”之意。 4.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 5.联想到成语“负隅顽抗”,可知“隅”是 角落的意思,结合语境,可推知为一小部分, 片面或部分。
例1: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邻推:比,译为“邻” 、由后面“邻”字得出其义.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面飞》)。 ③民殷富而不知存恤
邻字助推
①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诛:“杀”,通过“杀”推断出诛的含义)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面飞》)。 (从:“许”,同意;通过 “许”推断出“从”的含义) ③民殷富而不知存恤。(存,“恤”,体恤;通过“恤”推断出“存”的含义。)
1.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 步。
2.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 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 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高考语文120个重要实词成语与文言比较识记
【成语例释】养虎遗患:遗:留下;患:祸患。
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
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经典文言】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始访其遗踪。
(苏轼《石钟山记》)3.有人失去就有人获得——赠送、送给(此义项读音为weì)。
【经典文言】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留待作遗施。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105、贻yí【本义】把财物送给别人——赠送、赠给。
【经典文言】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诗经·邶风·静女》)【引申义】赠给别人东西就是将东西留给别人——遗留。
【成语例释】贻人口实: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经典文言】贻厥子孙。
(《书·五子之歌》)106、易【本义】像一只抬头张望的蜥蜴——蜥蜴。
【引申义】1.蜥蜴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颜色——更改、变化、替代。
【成语举例】不可移易一不易一字——改容易貌——移风易俗【成语例释】不易之论:易:改变。
不可更改的言论。
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改弦易辙:琴换弦,车改道。
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以暴易暴: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
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
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易地而处:换一换所处的地位。
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经典文言】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2.变化颜色就是把身体的颜色换成另一种——换、交换。
【成语例释】易子而食:子:指儿女。
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
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经典文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变化颜色对蜥蜴来说轻而易举——容易。
盖、干、告、格、攻、功、苟、构-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课件(全国通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载应门五尺之童(《陈情表》)
(6)功 gōng
词性
词义
典例及出处
形容词 ①精良
器械不功(《管子·七法》)
【成语助记】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成语助记】 外强中干:干:枯竭。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 干城之将: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干霄凌云:高高地耸起,直逼云霄。比喻前程远大,能够迅速成才。 唾面自干: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典例及出处
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无题》)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床头屋漏无干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行并序》)
急功近利: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伐功矜能: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毕其功于一役: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亦以形容急于求成。
(7)苟 gǒu
词性 副词 连词
词义 ①苟且,随便 ②姑且,暂且
假如,如果
典例及出处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成语巧记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成语巧记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一、爱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三、被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成语助记: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四、倍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五、本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成语助记: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六、鄙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成语助记: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七、兵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专题06-高中语文120个文言实词讲解【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
101、要【词义推导】“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
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
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
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词义例释】读音一:yāo(1)名词,通“腰”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墨子·兼爱中》)——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
(2)动词①通“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张良出来,邀请项伯。
②要挟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狱中杂记》)——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
③相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孔雀东南飞》)——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
读音二:yào(1)形容词①主要,重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狱中杂记》)——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辨认出来。
②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冯婉贞》)——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
③简要,切要——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
(2)动词①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察今》)——一切先王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
②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治平篇》)——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
③想要,希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
【成语助记】要言不烦:要:简要;烦:烦琐。
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简明扼要:要:要点。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
不得要领:要:古“腰”字;领:衣领。
要领:比喻关键。
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其他如:提要钩玄达官要人【迁移练习】古时,国人皆好细要( ),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 ),终要( )其法以广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哪些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哪些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哪些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哪些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二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
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
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
所以先读了此文.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
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