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体验式学习: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体验式学习: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数学是一门被广泛认为需要智慧和刻苦才能掌握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感觉匮乏和无聊,而且会认为其实跑题和写作业就足以大致掌握数学知识了。然而,数学在人类的各个领域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工业、金融、科学、技术等等。因此,让学生领会数学的重要性,并保证他们具备这门学科所需的基本能力非常必要。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采用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是一种通过参与式学习来获得知识的方法,以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学习为基础,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主题,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们。通过实际的实验和活动来学习,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以下是具体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和实践。
一个例子是数学大作业。在传统课堂里,大部分的作业都是模板式的,在书后或电子文档中提供的问题和答案都是明确的,并且本质上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体验式学习中,学生需要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共同发掘问题背后的意义,或者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探索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真正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另一个例子是使用数字游戏来学习数学。数字游戏是一种通常需要解决难题和探索解决方案的游戏。它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数学谜团、逻辑游戏、数值处理等等。这些游戏通常要求学生进行高度的逻辑思考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通过进行数字游戏,学生们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第三个例子是通过批判式思考进行数学学习。批判式思考是一种逐步分析数字、问题和解决方案,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将数学概念整合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进而为他们提供一个更深入的数学理解。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何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探索,要研究的课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现在说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创造生动有趣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探索、创新的机会
数学具有严密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它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太理性、太抽象的数学原理和知识,而应该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为他们开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探索、创新的天地。
教材创设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树立新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提供探索、创新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灵活采用多种讨论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给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成为每个人必备
的素质。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这就要求老师要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设计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周围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拥抱数学。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可以提炼出数学关系,从数学关系中又可以回
到新的生活中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没有数学的
生活就会变得乱七八糟。所以我们倡导要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学习要回归真实
的自然状态,就要把生活中的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多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学习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己,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学习不是“授予”,而是儿童灵性在一定情境下的“激活”与“唤醒”。这实质上精辟地阐述了数
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呢?
一、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
教育。如: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
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在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要进行计算。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
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1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现在的少儿是21世纪的公民,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者,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更加关注少儿数学能力、数学知识的形成,更加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更加关注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途径有多种,我以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
一、学习材料生活化,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利息”一课之前,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7次降息的原因,以及从1999年11月份开始征收20%的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
轻松多了。
2.补充“生活化”的数学材料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白杨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的!”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下课以后,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亲身体验的境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
许多年来数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教学层表面上,往往比较重视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然而人不是机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局部的、孤立的,而是整体投入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使用数学时,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事实。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要以亲身体验为基础。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和利用数学知识。指导学生以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途径有多种,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一、创设情境,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感到数学比较容易,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卖东西”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公式和利用“单价×数量=总价”,我提前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到附近的商店调查并记录某些商品的价钱。上课时学生都积极把自己的结果拿出来:铅笔每支2角,数学本每本4角,毛巾每条3元。在讲课时,抛开课本上的例题,根据学生调查的数据自编应用题:一条毛巾3元,买10条毛巾需要多少元?并告诉学生说,若去买10条毛巾该付多少钱?学生由于亲身调查,做这些题的兴趣很高,做起来得心应手。在练习的基础上再讲单价、数量、总价以及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接受了。
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以体验的
数学事实
数学概念课比较难上,教师板起脸讲,这样效果极差。若能把这些概念变成可以触摸的事实,就容易掌握。如在学习“毫米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去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量到书本厚度时,不够整厘米。这时我就提出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到底1毫米有多长呢?让学生测量了我事先准备好的1角硬币的厚度。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可以触摸的数学事实——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说,1角硬币的厚度就是1毫米;有的说,10页数学书的厚度是1毫米——你看学生观察得多么仔细。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形成了1毫米的概念,还培养了创新能力。三、在课外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一个直观、清醒的知识体验过程,虽然我从没让学生默写背诵过这些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却在学生心里
扎下了根。
三、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具体做法是,把数学
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我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时,先设疑: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来,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
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
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
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是
立体的几何图形,我用一个具体长方体的盒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名同学
在一道关于长方体的选择题上出错。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
的误区,从而强化对正确数学知识的理解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
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
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我想让同学理解,判
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
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会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人造地球卫星,都是人类数学智慧的结晶.因此在教学中走进学生视野,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理解和应用数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理念。它对于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化倾向和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改变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现象,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和理解数学,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
1.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用现实购物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种类和大小,多少。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买卖,知道人民币的外观和币值的多少,在购物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计算应该付多少钱?应该找回多少钱?较小的数值学生可以通过口算,如果数值较大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计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
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在整个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物品价格的表述能力,对数学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生活的体验,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从而发展智力;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制作、剪、折、画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发展思维。
教学内容:对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理解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识别、辨析、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其动态效果,动手对折、制作等实践活动,认识“对称”。
3.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并能指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
教学用具:青蛙、蝴蝶、蜻蜓的对称图形,课件,实物展台
学具:彩纸若干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对称
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中,通过青蛙、蜻蜓、蝴蝶的对话,引出问题: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老师把对称的青蛙、蜻蜓、蝴蝶图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形状,比较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怎么样。
组织学生讨论、对折,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象这样将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现象叫对称。
板书课题:对称
[以童话故事开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故事中引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接着通过对三种图形的共同特征的观察、比较、对折又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可谓一石三鸟。]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
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
我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做法及体会。
一、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活动具有操作性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
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
习打好基础。
根据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活动。
如一年级开展“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
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
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
好品质。
二年级开展“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
识由抽象到直观并通过电脑合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
三年级开展“寻找家中的周长”活动,让学生对现实生活即数学有更多理解。
四年级开展“生日派对”活动,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组织才能。
五年级开展“我的设计”评比,让数学在生活中运用。
六年级开展“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活动,让数学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和走进生活。
如何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如何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如何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如何在体验中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些体验。”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数学体验学习研究正是通过改革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因此,获得新的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才能在体验中学好数学,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创设“化”的体验情境。
学生学习的数学要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因此,我们给学生学习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和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可亲、可感、可用。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如果教学时仅仅让学生从钟面上认识分和时的概念,这样抽象的时间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分钟测脉搏大约跳多少次,一分钟能做几节眼保健操,一分钟能跳几下绳,一节课的时间再加上多少分钟是一小时等活动中体验一分钟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它对传统教学思想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数学探索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区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在知识技能领域中采用“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词语描述学习过程,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突出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让他们亲身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引进过程。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这也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的、体验的、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达到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目标。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篇: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王丽娟
在学校教育中,每门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是在特定的数学情景中获得的一些初步的经验,而体验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体验、合作交流。
一、在学习中体验中乐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认识角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或图形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变角”,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然后再安排“小小魔术师”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不同的方法用圆形的纸片折角,并找出角,充分感知角的特点。学生通过的“折角活动”,沉浸在操作的喜悦中,专注而又高兴,体验到了“做”的乐趣,培养了操作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现实生活,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感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教育文档资料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小学数学是一项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项基础学科,而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也就是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尽最大可能实施体验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牢靠掌握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例外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严重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例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盛的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设计,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严重资源,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索性,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获得丰盛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
二、自主实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知识主要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的主动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这是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要概念,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并与他们已有的知识、体验相联系。”数学教育倡导学生以体验来学习数学。教育应当把学生的体验过程看作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强调学习中的体验,体验后的感悟。这样,才能使原来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才能产生创造。
一、在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形”。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以及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一年级“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让学生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实物,说一说:你带来的是什么?你发现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积极主动地回答。生1:“我带来的是文具盒,我发现它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生2:“我带来的是香烟盒,我发现它也有六个面,还有八个尖尖的角。”生3:“我带来的是一块大橡皮,它有十二条直直的边,有的边长,有的边短。”师:“文具盒、香烟盒、大橡皮都有一个同样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生4:“它们都叫长方形。”生5:“不对,它们都叫长方体,幼儿园老师教过的。”生6:“对,
是长方体,因为它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适时出示长方体的图形,初步实现了从“模型”到“图形”的转化,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继续对比“模型”和“图形”,观察,再观察。一个学生提出“正方体图形的侧面为什么看上去是斜的?”这就是富于思考的体验。在比较长方体和圆柱实物时,有一个学生说:“我试了一下,圆柱可以滚动,而长方体实物不能滚动。”这就是对具体事物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摘要: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让学生真切体验、全方位体验,从而使其对知识内涵感悟得淋漓尽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知,并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引领;体验;学习
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教育学家杜威说:“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不是简单地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个体验、感悟过程。”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
一、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内涵
关注以学生自我体验和个性张扬来完成知识意义的内在生成、强调合作交流中的个性化、创新发现中的动态性和自主构建的开放性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基本特征。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
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是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一个布口袋,里面放了一些物品,让学生从中摸出一个角,并体验一下摸角的感觉。在学生纷纷举着自己摸出的角后,我根据学生的体验也开始摸角,并要求学生说出摸角的感觉,以便帮助我尽快找出角来。学生说:“角有一个尖头,会很扎。”我伸手摸出一个图钉。又有学生回答:“角还有两条边。”我又摸出一只削得很尖的铅笔。又有学生补充:“角是平平的。”我再摸出一片树叶。“两条边还应该是直直的。”这一次不等我问,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
让学生真切体验、全方位体验,从而使其对知识内涵感悟得淋漓尽致。
二、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
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并以最佳方式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使他们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
四、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
合作与交流对数学学习乃至以后适应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体验交流,从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知。教师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在体验中探索、发现的过程。这样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五、引领学生体验,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观察、联想、操作、假设、验证”等体验性学习行为也会因此而丰富多彩,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在一个充满
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可能会闪现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而对学生的猜想要采取“暂缓判断”的原则,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倾听者,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当然,强调尊重差异,并不表示可以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体验中成长,让我们仿佛听到孩子们的怦然心动,感受到他们的悠然心灵,唤起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