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在动荡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大众传媒不断发展。
第21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时间:鸦片战争后。
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1)洋纱、洋布等外国商品的倾销和冲击。
(2)列强大量收购丝、茶等农副产品。
3.表现(1)传统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
(“纺”与“织”“织”与“耕”分离)(2)服从国际市场: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4.影响(1)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2)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
梁启超记载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提示:“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
联系: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二、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企业的创办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2)洋务运动的兴起。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概况(1)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第一家民用工业)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
[其他活动: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4.意义: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高中教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高中教育】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阶段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精要阐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自然经济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春”——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实业救国思想和政府鼓励实业措施推动下的初步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中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典题借鉴】1.比较项1895—1911年 1912—1918年年投资额(万元) 800 2200年均办厂数(家) 19 80上述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 )A.都与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B.轻工业、重工业均得到较大发展C.企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D.都为以后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和比较分析能力。
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国奖励实业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的变化历程[精要阐释] 随着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呈现出新旧冲突、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缺乏,节俭奉献、婚姻自由成为新风尚。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课题二十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oc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主要有五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洋务企业尽管存在种种弊端,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中有曲折,最终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陷入绝境。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向,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5)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6)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课题二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特点全国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东南沿海地区①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同时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2.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入侵;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一轮复习单元八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件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 3 个内容 (1)条件 ①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②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③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2)产生 ①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③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 磨坊等。 (3)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栏目 导航
通考点·知识大梳理
研重点·能力大提升
练高考·考向大感悟 衡 中 作 业
[考纲要求]1.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 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 媒的发展。
[提示] 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 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
济的本能抵制有关。
史料三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
成几两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 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 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 年初版)
3.了解洋务运动的 2 个“三” (1)实践方面的三个表现 ①创办近代工业 第一,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安庆内军械 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制造局。 第二,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 的困难,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单元概览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2.表现⎩⎪⎨⎪⎧(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1)中央:奕 。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4.活动⎩⎪⎪⎪⎪⎨⎪⎪⎪⎪⎧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 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①目的: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 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
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 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清军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某某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教材补遗]__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某某主义婚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课件: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0张PPT)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11-
变化 时间
第三 次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以后
第四 改革开 次 放以后
历史背景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 政策和实施了诸多 措施,一些社会丑恶 现象被取缔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 的转移,实施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切实 关注民生,调动了各 方面的积极性
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 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 争夺
-5-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11878年,美国商人托马斯·诺克斯写道:“外国人同 中国人这种交往的结果并不是完全有利于外国人的。中国人学会
了外国人无形中教给他的生意经,并且学得很好。现已证明,他是
项正D.确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
解析 答案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13-
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
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 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 发 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 展 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 进 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 程 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 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 进程
单元整合·探究升华
-2-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经济成分
经济 形态
自然 经济
外国 资本 主义 经济
产生条件
封建土地 制度;封 建政治制 度
鸦片战争 之后签订 的不平等 条约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鸦片战争后开始 解体,新中国成立 后被消灭
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地 位
以商品输出、资 本输出为主要表 现形式,新中国成 立后消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3讲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
第23讲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变化①特点:长袍马褂与西式服饰并行。
②突出表现:辛亥革命后,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分别深受新派男士和女性欢迎。
(2)食:西餐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但中国仍以传统饮食习惯为主。
(3)住:在北方,小洋楼渐渐取代四合院成为当地新潮流;出现中西合璧的中国民居里弄。
2.社会习俗的变化(1)“断发易服”:洋务运动揭开序幕;辛亥革命时期颁布法令强制推行并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2)废止缠足: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政治色彩。
(3)日常礼仪:民国初年,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拜、作揖等礼仪,“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
(4)婚姻习俗:清末民初婚姻自由、西式婚礼为新式青年男女欢迎。
(5)丧礼习俗:传统的重殓厚葬向简约文明过渡。
(6)节日风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近代女子的生活变迁这些标准反映了近代社会尤其女子生活方面的哪些变化?提示:从缠足到放足;从衣着的陈腐、呆板到体现女子的形体美;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从足不出户到关心国家命运;从礼教束缚到个性自由等等。
二、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改革开放以前(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2)物质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水平低。
(3)衣着①朴素、单调。
②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布拉吉(基)”(女性),“文革”时期军装盛行。
2.改革开放以后(1)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时尚。
(2)食: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
(3)住:“安居工程”的启动改善了城镇居民居住条件。
(4)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社会新风尚形成。
由于粮食和日用品产量有限,我国曾经对粮食、食油、布料等实行凭票供应。
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
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
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二 1.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
①一战期间,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
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 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 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有力地促进了民族 工业的发展。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 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 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范旭东被称为中国化 学工业的代表人物。
令》 (6)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推动了不缠足运动
的开展。
2.报刊与电影 (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时期民众
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出版时 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点石斋画报》是创办最 早的新闻画报。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小说林》、 《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2)维新运动时期,报纸成为宣传变法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
【示例2】对下图(图示为汉阳铁厂全貌)所示信息
表述正确的是
()
A. B.图示企业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
工业
C.图示企业的创办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D.图示企业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
答案 D 错因分析 学生误选B的较多,汉阳铁厂是洋务派代表张之洞创办的 民用工业,而非军事工业;A说的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C说的是鸦片 战争。答案为D。
错误。根据本题的关键语“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不难得出
答案为D。
易错点3 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不准确
【示例4】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
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描
一轮复习单元八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 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3.了解近代以来 4 类交通事业进步的概况 (1)铁路 ①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 ②20 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③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论从史出] 史料三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伴随西方侵略传入中国, 尤其是甲午
战争前,中国内地或农村西方生活习俗已是相当普遍,如“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 的必需品”。
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 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 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 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7.了解互联网兴起的 2 个知识点 (1)兴起:20 世纪 60 年代末诞生,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 年,中国正式 接入互联网,且发展迅猛。 (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 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史料研读]
6.从 2 大方面掌握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 起步。 ②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8.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2.中国社会传统的习俗是女子婚前梳辫,婚后梳髻。
清末民初广东顺德、中山、南海等地,盛行女子在未婚的情况下自行易辫为髻以立志独身不嫁的风俗,这些女子称为自梳女。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风俗逐渐近代化B.程朱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削弱C.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D.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3.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
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
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 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B.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4.民国时期,山东地区部分县志记载:更有中人窭姓,平时醵钱(凑钱、集资)为会,有丧之家轮流分用。
白衣素冠,持幡前导,号曰“丧社”。
出丧择送钱治具,送丧则白衣素冠。
知客邀坐别室,设茶馔,亦有里党、戚族代备。
这反映了当时山东( ) A.移风易俗的改革走在时代的前列B.民间有互助办丧事的风俗C.社会转型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D.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6.“民国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讲 近代中国经济
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1)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 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
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 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官僚资本进 苦不堪,工厂、矿山、店铺
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3)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 纷纷倒闭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动与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查要求
考情分析
2015
新课标卷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Ⅰ,T28
洋务运动
新课标卷 Ⅱ,T28
知
近代经济的发展
识
内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 新课标卷
容
展
Ⅱ,T30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 新课标卷
假日
Ⅱ,T41
服饰变革
2014 新课标卷 Ⅰ,T28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 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 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 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 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 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史料研读
角度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一 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 闻已无纱可纺。”……1865年由英商佛南于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其第一年度纯 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 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 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材料二 下图为1913、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4讲 交通、通讯工
第24讲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擅自修建淞沪铁路。
②1881年,中国自建的唐胥铁路通车。
③一五计划时期修建的宝成铁路、兰新铁路分别改善了西南、西北地区的交通条件。
④1981年到2000年左右:重点是中部、东部;同时开始发展高速铁路。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中国某某等城市出现。
②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某某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某某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迄今,全国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1872年,李鸿章创办某某轮船招商局,标志中国新式航运业开始。
(4)航空①冯如是“中国飞机之父”。
② 1920年,京津线的开通标志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
2.通讯工具的进步(1)电报: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2):19世纪80年代,外国人开始在某某设立公司。
(3)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进行即时沟通。
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诗中所赞是什么通讯工具?当时还有什么新式通讯工具?这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提示:工具:。
新式工具:有线电报等。
作用: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的发展(1)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国人办报高潮,《时务报》、《民报》、《新青年》分别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舆论阵地。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宣传工具。
(5)改革开放后出现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
2.电影业的发展(1)传入中国:19世纪末传入中国。
(2)诞生:1905年,中国人摄制的电影京剧《定军山》首映成功。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在动荡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大众传媒不断发展。
第21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时间:鸦片战争后。
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1)洋纱、洋布等外国商品的倾销和冲击。
(2)列强大量收购丝、茶等农副产品。
3.表现(1)传统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
(“纺”与“织”“织”与“耕”分离)(2)服从国际市场: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4.影响(1)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2)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
梁启超记载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提示:“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
联系: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二、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企业的创办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2)洋务运动的兴起。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概况(1)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第一家民用工业)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
[其他活动: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4.意义: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通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八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整合课件
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战 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从政治上看,维新派 领导变法、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 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 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 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 逐渐推广
第三 次
第四 次
中华人民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
共和国成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 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
立以后 缔
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改革开放 以后
党移大调和,决动国实策了家施,各工改切方作革实面重开关的心放注积的的民极转伟生性,人的越变会民提小化的高,,生,衣中活与食国水发住正平达行在有国发全了家生面令的翻建世差天设界距覆小瞩越地康目来的社
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 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 有问题)。 2.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 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 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 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主线三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第一 次
时间
历史背景
鸦片战 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洋货” 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 代化大都市崛起
第二 辛亥革 推翻了封建帝制的沿海沿江地区,人 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 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1讲晚清中国经济结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在动荡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交通和通讯手段进步,大众传媒不断发展。
第21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时间:鸦片战争后。
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1)洋纱、洋布等外国商品的倾销和冲击。
(2)列强大量收购丝、茶等农副产品。
3.表现(1)传统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
(“纺”与“织”“织”与“耕”分离)(2)服从国际市场: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4.影响(1)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2)使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
梁启超记载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提示:“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
联系: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二、近代工业的起步——洋务企业的创办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2)洋务运动的兴起。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概况(1)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第一家民用工业)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
[其他活动: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4.意义: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
【金版学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阶段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精要阐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自然经济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春”——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实业救国思想和政府鼓励实业措施推动下的初步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资本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中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典题借鉴】1.A.都与政府的政策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B.轻工业、重工业均得到较大发展C.企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D.都为以后革命转型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和比较分析能力。
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华民国奖励实业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的变化历程[精要阐释] 随着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呈现出新旧冲突、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缺乏,节俭奉献、婚姻自由成为新风尚。
“文革”时期,政治运动影响下,流行穿军装、个人崇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丰富,思想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典题借鉴】2.(2015·课标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
辛亥革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 命前后 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 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 逐渐推广
第三次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 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 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 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 放以后
轻工业是辅助,洋务运动破产 后,重工业发展几乎停滞,轻工
发展重工业
业发展相对较快
•二、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第建社会,“洋货” 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 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 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 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高效整合
专题归纳·知识整合 •一、西方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化
西方
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
发 展 进 程
路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 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 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 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 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
工业化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 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发挥了 重要作用
西方
中国
资金 来源
来源于资本原始积累,具 体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 圈地运动、不平等贸易等 方式
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 本主义缺少资本原始积累,资金 严重不足
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 的次序
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 纺织业)开始,后转向重点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 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 大决策,切实关注民 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 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 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 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西方工业化的进程
领 在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 导 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 力 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与金融寡 量头
中国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 “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 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 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 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 阻碍,进程曲折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