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服务角度浅谈政府信任问题

合集下载

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中国城市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调查研究

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中国城市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调查研究

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中国城市政府公信力问题的调查研究陈永国,钟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摘要:本文试图通过32个城市电话调查建立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政府公信力三者之间的关联。

调查研究发现:1.改善公共服务来提升城市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可行的,不过应优先考虑住房与社会保障服务、环境保护和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等。

2.加强政府管理措施来提升政府公信力也是可行的,但首要的是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其次是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再次是拓宽政府民主决策渠道等。

3.对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对内加强政府管理水平双管齐下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积极效果。

但二者比较而言,加强政府内部管理更加有益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公信力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095(2012)02—0016一08一、引言加强政府公信力研究,建立政府公信力与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之间的联系,对于政府的顺利运作和政治稳定具有普遍意义。

在理论上,政府公信力研究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文化的建设、国际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建立良好的政府服务与公众信任关系,提高政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实践上,随着中国正经历“深度城镇化”时期,公民素质的提高,网络的兴盛、通讯的普及与微博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透明和高效,话语权的分散与草根民主文化的延展,使得公民以主体姿态针对政府信任的表达权变得直接而低成本。

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政府公信力的生成和维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及时、准确、有效地了解民意的公共服务取向和政策偏好,对于凝聚国人共识,拓展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和水平,改善政府工作、提高社会预警、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方法上,由于“公信力”作为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本身所具有的严谨性及其丰富内涵,以此来研究和衡量主流的政治价值取向无疑具有很强的学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而不是仅仅把研究定位在“民意测验”或“公民满意度”类的层次上,架设起现实和理论之间的桥梁。

浅谈地方政府公信力

浅谈地方政府公信力

浅谈地方政府公信力摘要:近年来,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隐患。

然而, 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凸显出的是政府公信力的不足, 政府在公正、诚信、服务、法治、民主等各个层面都已暴露出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因而, 如何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以增进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1]如何建立政府公信力,已成为世界性命题。

2007年联合国举办的第七届“政府创新”全球论坛,其主题就是“建立对政府的信任”。

可见,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当下所要面对的问题。

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又有所区别。

2007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对全国28个省市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民众对中央政府信任度最高,而地方政府则次之。

根据《小康》杂志2007年8月发布的《2006~200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报告,2006~200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6分,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很相信中央政府,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

这表明民众对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担忧。

近年来,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隐患。

频频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凸显出的是政府公信力的不足, 政府在公正、诚信、服务、法治、民主等各个层面都已暴露出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第一,政府现代诚信意识不强,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政府中存在官本位思想传统浓厚、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的现象。

“家长制”作风和“个人专断”往往被作为行政的推动力,领导的人格权威凌驾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之上;行政中公私不分,血缘关系和个人忠诚关系等非理性因素发挥着极大的影响。

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及解决方案

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及解决方案

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及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政府作为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其诚信尤为重要,而政府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政府部门诚信问题的表现政府部门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权力滥用、腐败、拖延执法等方面。

具体表现如下:1.权力滥用政府部门拥有很大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有时候可能被滥用。

比如一些政府官员,由于其职位的特殊性,可以为自己亲友提供便利,甚至直接损害公共利益。

2.腐败当政府官员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不是为公众服务时,就会出现腐败现象。

腐败现象会损害公共利益,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3.拖延执法政府部门执法的延迟处理也是一种诚信问题。

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使公众的利益得不到及时保护。

二、政府部门诚信问题的根源政府部门诚信问题的根源是人心的扭曲。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政府官员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不善、法制建设不完善也是导致诚信问题的主要因素。

三、政府部门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政府部门诚信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着力加强政府部门内部管理政府部门的领导层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对腐败进行零容忍。

加强审查制度,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建设廉政文化,使政府机构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工作,最大化地维护公共利益。

2.加强法制建设政府部门的诚信也有赖于法制的完善。

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强化权力的监察和制约,并保证政府官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

3.鼓励社会监督通过传媒、反腐倡廉教育、社会监督等手段,鼓励公众参与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和反馈,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4.建设宏观调控机制政府应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科学合理地布局,避免出现滥用权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

总之,政府部门诚信问题既影响了政府官员的形象,也影响了政府机构的效能。

政府部门应坚持诚实、公正、透明、负责任的原则,加强自我管理,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由上至下的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维护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doc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慧【摘要】:政府公信力在目前仍然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词汇,它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同时,它也是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一种侧面反映,对政府的作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本文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体现某一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阶段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这突出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1、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作为国家软实力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政府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导者,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和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2、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体现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政府公信力对政府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政府信任问题之探讨

新时期政府信任问题之探讨

政治经济新时期政府信任问题之探讨杨耀明宜阳县委党校471600.p………………………………………………………………………………………………………………;……………………………………。

..f摘要: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信任逐渐成为重要议题。

政府信任是整个聿土_会最大的信任,整个社会信任{;基于政府信任来推动和发展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与制约,以确保行政责任的忠实履行。

如何认识和化解中国政府信任;i问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i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信任;诚信j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曾指出:“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信任的存在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中国政府信任问题的现状1.社会政策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

当前巾国个别地区的政策制定却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导致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陷入混乱的状态,减损既得利益者现有的合法利益,也对政策的目标群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2.个别官员缺乏基本的行政道德。

个别官员的这种行为不仅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而且恶化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

导致民众对政府不满,加剧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3.人浮于事,在其位不谋其政。

当前中国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而在其位不谋其政,严重背离了公务员应有的职责。

4.法律意识淡薄,权大于法。

法律法规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当前中国部分地区政府却无视这一准则,叔大于法,目无法纪。

二,中H政府信任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1.社会转型所引起的各种矛盾足产生政府信任问题的社会背景。

中国目前处于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公民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政府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论政府信任关系

论政府信任关系

论政府信任关系论政府信任关系摘要:“信”本意是诚实、真实和真诚无欺,对人真诚,不虚伪。

“任”则是使用或任用。

信任就是相信并放心地托付事情。

从字面的意思上理解“政府信任”是行政相对人队政府及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合理期待,而相对人民来说也就不仅仅是合理的期待了,而是对政府的信任,相信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此外,“政府信任”还有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通过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换回社会和公众与他的合作。

这样看来“信任”是一个双向性的关系。

关键词:政府信任、公众、行政人员、信任危机正文:“信”本意是诚实、真实和真诚无欺,对人真诚,不虚伪。

“任”则是使用或任用。

信任就是相信并放心地托付事情。

从字面的意思上理解“政府信任”是行政相对人队政府及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合理期待,而相对人民来说也就不仅仅是合理的期待了,而是对政府的信任,相信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此外,“政府信任”还有政府及其行政人员通过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换回社会和公众与他的合作。

这样看来“信任”是一个双向性的关系。

政府是公众的代言人、公众利益的分配者和维护者,公众是政府政策的动员者和实践者,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舟水”关系、“鱼水”关系还是“油水”关系、“水火” 关系。

只有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与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工作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实现政府信任,也才能真正体现政府信任关系。

行政工作人员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公众也要提高参与政治的意思与热情。

虽然我国政府一直都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对人民负责原则,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的政策与条件发展不健全。

当前我过出现公众对政府信任下降,引发政府信任危机,同时,政府信任危机也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挑战。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公共服务质量不均等:不同地区、 不同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质量存在 差异,导致不公平现象
公共服务监管不力:政府对公共服 务的监管不到位,存在一些违规行 为和服务质量问题
PART FOUR
政策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政策执行过程公开透明 建立政策反馈机制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政府公信力是民 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政 府依法行政,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政府行为:政 府行为是否公 正、透明、高 效,直接影响
政府公信力
政策制定:政 策是否合理、 可行,直接关 系到政府公信

公共服务:政 府提供的公共 服务是否优质、 高效,也是影 响政府公信力
的关键因素
建立官员考核机 制,对不称职的 官员进行惩处
推进政务公开,增加 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 作内容和成果
加强与公众的沟 通和互动,建立 良好的政府形象
优化服务流程:简 化办事程序,提高 服务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加 强人员培训,提高 服务意识和能力
创新服务方式: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供便捷高效的服 务
强化监督机制:建 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确保服务质量和 效率
PART FIVE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 建立问责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和追责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 加强舆论监督,发挥媒体和网络平台的作用,对政府行为进行及时曝光和监督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透明度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对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追究和惩处

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

〔收稿日期〕2006-05-30〔作者简介〕姜晓秋(1959-),女,北京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陈德权(1975-),男,辽宁辽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姜晓秋 陈德权(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关键词〕信任;政府信任;政治合法性;公共管理理论 〔摘 要〕信任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心理预期。

政府信任是公众对政府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一种心理期待和信念。

在现代社会,提升政府信任成为一个诚信政府不可或缺的能力和责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政府信任危机连续发生,有的甚至导致了政权的更迭。

这些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加深了对政府信任问题的认识。

从政府信任问题的机理和规律来看,政府信任问题都是因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运作不符合公众的意愿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因此,探析政府信任包含的深刻涵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信任理论为指导,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中涉及政府信任的理论观点进行扬弃,对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巩固政府政治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6)04-0041-04 信任(trust )从人际的层面看是一种心理预期。

正如郑也夫所说:“信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主观愿望,表示愿意相信包围他的环境、周围的世界以及与他合作的人及其行为。

”信任即对人或事物的特性、能力、力量的一种依赖。

奥弗(Claus Offe )认为:“信任是一种建立在对他人特征的感觉或想象基础之上的信念。

”因此,信任是关于期望他人行为和能力的一种信念。

同时,信任是基于利益基础上的心理期待。

哈丁(Hurdin )认为,信任暗含着利益,一个人信任另一个人,就意味着关于这件事我有理由期望你为了我的利益行事,即A 信任B 去做X ,所以信任通常包含了许多预期。

信任可以划分为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政府信任属于组织信任的一种。

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

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

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给公众的各种基本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水电等。

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社会信任密不可分。

在一个社会中,当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感到信任时,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也会对政府或社会组织产生信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公共服务的供给对于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共同的需求和权益,而公共服务的提供正是为了满足这些共同需求和权益。

例如,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而公共教育的提供就可以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也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的关系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政府或社会组织的信任程度。

当公共服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时,公众会对政府或社会组织产生信任感,相信他们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好的服务。

同时,公众也会积极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对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提出建议和意见。

这种信任的积累与供给的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

三、公共服务供给的挑战与解决在现实社会中,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有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努力,要加大投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其次,加强公众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的参与不仅可以提供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同时也能够向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四、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的案例以教育服务为例,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人们对政府供给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期待。

在某国,政府提供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政府通过建设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优化教学环境等方式,提升了教育服务质量。

公众对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务感到满意,因此对政府的信任也在增加。

政府行为合法性与公共信任

政府行为合法性与公共信任

政府行为合法性与公共信任政府行为合法性与公共信任是一个充满深度和挑战的问题。

在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责任,包括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利和福利以及提供公共服务。

为了确保政府正当行动的合法性,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如何建立和提升公共信任。

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是法律的核心要求。

一个合法的政府行为必须依法进行,符合宪法、法律和制度的规定。

这是确保政府权力行使不滥用、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保证。

合法性的意义不仅仅是法律的约束,还包括合乎伦理和道德规范。

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应该基于公正和公平的原则,遵循人权、民主和法治的价值观。

然而,在现实中,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常常被质疑。

一方面,政府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限制,使得政策和决策很难完全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和期望。

另一方面,政府官员的个人行为和作风问题,也可能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政府合法性的认可,进而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建立和提升公共信任是政府行动的关键。

公共信任是政府行为所依赖的重要资源,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石。

这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公共信任。

首先,政府应该确保透明决策和信息公开。

透明决策意味着政府应该向公众开放决策过程,接受公众参与和监督,增加政策的可预测性和公正性。

信息公开则是保证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手段,政府要主动向公众提供决策依据和过程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和实现公正司法。

法治是保障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

政府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机构,并确保法治的公正和公正执行,以提高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反腐败工作,提高政府官员的廉洁度和道德水平,以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任度。

第三,政府应该重视公众参与和民意反馈。

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信任有赖于公众的参与和认可。

政府应该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并提供适当的反馈渠道,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

从公共视野下探析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

从公共视野下探析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

从公共视野下探析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摘要乡镇政府公信力是指乡镇政府依据自身的素质、能力、行为等而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是乡镇政府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公共责任是构成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核心要素。

目前,乡镇政府公信力存在严重弱化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乡镇政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受到不断质疑;慈善捐助活动对乡镇政府的边缘化;基层干群关系不和谐,有些地区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干群矛盾。

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弱化有其客观外在原因,如基层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公民意识觉醒对公信力建设的挑战、乡镇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财政困境等,但关键原因是其自身公共责任精神的异化,如乡镇政府及其官员缺乏诚信、乡镇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缺乏公正和透明、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高等。

要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最关键的就是使其回归公共责任精神,重塑公共责任理念,并通过重构乡镇政府的治理体制,促其履行公共责任。

关键词:公信力;乡镇政府;公共责任中文文摘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同时它又是一个难题,它的复杂程度有如“三农”问题一样。

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政府体系的末梢,所处的地位非常特殊,这也就决定了乡镇政府公信力的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等既有着和其它层级政府一样的地方,同时又有其特殊性。

本文主要尝试以公共责任的视闽来研究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详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学界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等。

第二章,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构成耍素分析。

乡镇政府公信力是指乡镇政府依据自身的素质、能力、行为等而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程度,是乡镇政府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它和政府诚信、政府形象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

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是指影响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因素。

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耍素有很多,但核心是公共责任.政府的公共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公众负责。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形象与公众信任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形象与公众信任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形象与公众信任研究公共管理是为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而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其形象和公众信任关系着社会对公共管理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研究政府形象与公众信任对公共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管理中的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认知。

一个正面的政府形象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提高对政府的满意度,进而使政府的管理活动得到更好的执行。

相反,一旦政府形象受损,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会减弱,政府也将面临更大的困境。

首先,政府的透明度是塑造政府形象和赢得公众信任的关键。

透明度指政府在决策和运行过程中信息的公开、公正和及时。

政府应该主动提供信息,回应公众关切,接受公众参与,确保公众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有充分的了解和监督。

透明度的缺失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猜疑和不信任,削弱政府形象。

其次,政府的诚信和廉洁是塑造政府形象和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础。

政府应当严格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诚实守信,秉公执法,公正无私。

只有政府展现出廉洁的形象,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任何腐败行为都会使公众对政府的形象产生质疑,对公众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政府的服务质量也与政府形象和公众信任息息相关。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该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提供高效、便捷和优质的服务。

政府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素质和高效工作方式,使每位公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

若政府服务质量欠佳,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必然会下降,进而对政府形象和公众信任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有效的公共参与也能够促进政府形象塑造和公众信任的建立。

公众作为政府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管理对象,应该有平等参与的权利。

政府需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促进公众与政府的互动与沟通。

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听取诉求和接受监督等方式实现。

有效的公众参与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政府形象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最后,政府形象与公众信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多个维度进行改进和完善。

新公共服务视野下我国政府信任问题研究

新公共服务视野下我国政府信任问题研究
探索争鸣
2 0 1 3年 6期 ( 上)
新公共服务视野下我国政府
信任问题研究
李 桓 促
(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7 )
摘 要 :立足 于新公共服务的视 野,对我 国政府信任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寻找提升我国政府套信 力的新方法。文章 简要回顾阅读 目前我 国政府信任 问题的现状 和有关新公共服务理念的解析 。重点以公 民权理论、公 民和社 区理论、组织人本主义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对我 国政府的信任 问题进行剖析及提 出重建政府与公 民信 任 关系的途径建议。


之 的。
在官员寻租腐败方面 , 政府官员似欲使 然 、利 令智 昏, 利用职务之便从 事利 己、潇 洒生活 的行为 , 从与 山西女商人丁书苗权钱 交 易的原 铁道 部部长刘 志军 到 因生 活作风 腐化被免 职的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 , 有关 政府 官员腐败 的案件层 出不穷 , 折射出了政 府 官员行 政道德 缺失 的普遍现象。不少政府 官员不顾 其本 身作 为政府 部门 的 “ 形象大 使 ”,抛弃行 政伦理道德 , 公然滥用手中的 权力、以权谋私 、寻租腐败 , 在公众面前树 立了一个个的负面典 型,以至于公众对政府 及其官员的行 为引发不信任 的 “ 羊群效应”,
至于 承载着 中国慈善事 业名誉 的红十字会 的声明都显得那 么苍 白无力 , 无法打消公众 的疑虑 , 公众对红十字 的信任度达到历史最 低点 ,与此同时红十字历收到公众的捐款额 也仓 4 下 了历史性新低 。 此外 ,在食品安全及其监督方面 ,从三 聚氰胺牛奶、地沟油到假羊 肉、毒生姜 、毒 苹果 、 毒大米等各种食品安全 “ 门” 的开启 , 公众 的敏感神经不断的被挑动 。 消费者对 国 内食 品加 工企业丧 失信心 ( 以奶粉 购买为 例 ), 食 品安全广为诟病 ,政府食品安全监 督部 门的监管工作饱受质疑 , 甚至出现公众 质疑政府公开信息的局 面。 二、新公共服务理念解析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 以社 区和公 民社会 、 公民权 、组织人本主义等等理论为基础 ,以 公民为中心 的新型公共 管理理念 , 是立足于 以往 各种管理模 式 的基 础上发展 而来 的一 种以 公 民为本位的政府运作理论 。 f l 1 该理论 是 由美国著名 的管理学家罗伯特 ・ 登哈特基 于对 新公共 管理理论精 髓一企业 家政府理 论 的缺陷 的批判反思 提 出的一 种新公共行 政理论 , 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 进一步优化。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 , 政府行 政 官员在行 政过程 中应该扮 演为公 民服务 的角色 , 并承担 向公民放权 的职责 ,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 1 . 政府的职能转变 , 服务而不是“ 掌舵” 。 [ 2 1 新时期 , 公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 政府与 公民之 间的对话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政府应 当摒弃原来试图主管一切 、 控制社会发展方 向的观念,作为一个服务者、中立协调者 的 身份 , 通过创建公 民之间的对话平台来消除 不同社会组织与群体之间的矛盾 , 构建一种 新型的、积极 的社区关 系。 2 . 以公共利益为 目 标 ,改变公共服务的 供给方式。在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 。 政府部 门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时 , 应改变以往垄 断式 、 单 向输送的机制,要着力于构建一个 公 民可以共享利益 、 共担责任的机制,为市 民分享社会价值观 、 形成公共利益观念创造 有利环境 。 3 . 战略性的思考 ,民主性 的行为 。在制 定公共政策时 , 政府部 门应立足长远规划 , 通过集体 的努力 , 科 学的制定真正符合公 民 需要 并且满意的政策 。 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公 民参 与政策制定、实施的渠道 ,加大公 民参 与意识的引导 ,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热情 , 最 大限度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 而非形 式民主。

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

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

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近年来,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对社会提供的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医疗保健等各类服务的总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而社会信任,则是人们对公共服务和其他人的信任感与接纳度。

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多样性,以及社会对其的认可程度,与社会信任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普及程度,对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等因素,导致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这不仅增加了社会不公平性的存在,也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对社会信任造成了负面影响。

以教育领域为例,一些先进城市的高品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

这导致了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子女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对于受教育不公的现象,家庭和个人的社会信任感受将会降低。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农村的家长和学生更倾向于认为选读学校是需要社会关系和背景的。

此外,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也决定着人们对其的认可程度。

如果公共服务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或者执政者在服务供给上存在失职现象,社会信任便会受到冲击。

一些没有良好行政治理能力的地方政府,由于贪腐、浪费等问题,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准确和低效。

这使得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感加深,在政府供给的领域中,民众对于服务的可靠性和诚信度缺乏信心,进一步降低了社会信任度。

然而,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的。

在社会信任度较高的社会,政府更容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民众对服务的需求和期望。

相反,社会信任度低下的地区,政府取得民众对公共服务的支持和认可会更加困难。

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信任,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公共服务的规划和组织,确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全面性。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信任问题研究【分享】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信任问题研究【分享】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信任问题研究摘要: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

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政府信任逐渐成为重要议题。

政府信任是整个社会最大的信任,整个社会信任基于政府信任来推动和发展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与制约,以确保行政责任的忠实履行。

如何认识和化解中国政府信任问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信任;诚信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曾指出,“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1]。

信任的存在有助丁•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社会运行的效率。

一、政府信任的理论阐释1. 作为政权合法性来源的基础。

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与信任,是任何政权合法性来源的重要基础,当然也是任何政体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

当政治权威的能力以及操守得到民众相当程度的信任时,民众就会相信权威当局会了解其需要,能够为其谋福利并且依法行政而无贪污腐败之事。

2. 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

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就是信誉或信任(张维迎,2001)。

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高低对经济的发展也就有着较大的影响。

信任作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其运作效果如何,与政府的诚信直接相关。

3. 降低行政过程的交易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任的经济意义在于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合作的双方必须相互信任,否则达成合作协议及监督合作协议实施的交易成本太高,合作行动就难以发生。

合作者之间是否相互信任以及相互信任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合作效率的高低。

二、中国政府信任问题的现状1. 社会政策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

当前中国个别地区的政策制定却缺乏严肃性和连续性,导致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陷入混乱的状态,减损既得利益者现有的合法利益,也对政策的目标群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2. 个别官员缺乏基本的行政道德。

个别官员的这种行为不仅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且恶化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不满,加剧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从公共管理视角审视行政信任

从公共管理视角审视行政信任

从公共管理视角审视行政信任一、西方学者对政府信任的概念内涵的理解信任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心理预期。

政府信任是公众对政府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一种心理期待和信念,是关于政府和公众这两大主体的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政府信任关系是国家行政机构执行国家权力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即行政客体,包括公众个体、社会群体和组织,对行政体系总体也包括对行政体系各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及其运动状况的合理期待,以及在行政机构回应基础上的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

二、政府信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所谓政府信任简单地说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包括公众对政府机构及其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信任,也包括对政府行政人员的信任,很显然政府信任属于制度信任的范畴。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都离不开公众对政府行政行为的支持,而公众对政府支持的基础来源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目前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诚信友爱的社会”是指社会应该友爱互助、诚实守信。

诚信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诚实守信,而且这也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者--政府的要求。

政府只有讲诚信,才能真正获得公众的信任,有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形成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和谐,才有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同样,“安定有序的社会”的形成也必须依赖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政府信任的主要实现途径1.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社会公平,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传统政府的行政模式中,统治权处于政府行动的中心位置,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政府对公民的首要意识不是尊重而是统驭,不是服务而是控制,其背后的深层心理态度是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抵制和防御。

公众当然不会给予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自己的机构以信任,只有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才能建构起民众对政府的基本信任。

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理论探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理论探究

政府信任是社会大众对政府可以代表其根本利益的一种信念。

现阶段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如何提升政府信任程度已成为学术领域热议的课题之一。

一、政府信任初步理解(一)政府信任和政府信用关系紧密。

社会大众对当权政府体现信任的方式主要就是政府的信用。

政府信用对人民群众诚实守信,指的是政府的高度负责感,正确行驶公共的权力,以获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

此外,政府信用也是其合法存在的基本条件。

代表着政府对其领导的人民群众忠诚,若是一个行政系统没有将人民的忠诚维持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产生认同的危机,或者是合法性危机。

因此,公众是否对政府拥护,主要取决于对其信任的程度。

(二)政府信任是政府与人民的互动关系。

人民是指社会的群体、个人,“政府”则是指公务员以及政府部门及公共性的服务部门。

所以,信任不是无条件的。

政府一定要有能力代表广大公民的根本利益。

这样,政府信任本质上来说是对人民利益代表的信任。

提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良好关系是当前政府自身建设的主要职责。

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民对公务员的信任。

公务员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以及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公共权力的有效行使。

一个高素质、高品德的公务员队伍的政府会获得政府的信任,而且增强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并促进政府和公众健康关系的发展;其二,人民对政府部门的信任。

若是政府部门办事效率较低,互相推脱责任,也会严重影响政府的信任;其三,人民群众对政府构建公共事业的信任,指的是政府建设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

二、无产阶级政府信任的理论基础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

他们主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是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前提与根本。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里强调:共产党并非是与其他工人政党彼此对立的政党。

共产党人与其他的无产阶级政党区别在于:一是无产者的民族斗争过程中,共产党人坚持无产阶级整体性的利益;二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的每段发展时期,共产党始终坚持代表整体运动的利益。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社会信任关系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社会信任关系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社会信任关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社会信任关系引言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针对公共事务的整理、组织、监督、协调和执行的一种行政活动。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机构为公民和社会提供的满足基本需求的服务。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公民福祉的提升。

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信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信任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公共管理中的信任信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纽带,是公共管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机构和公民之间需要建立起信任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管理中的信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公信力: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需要具备公信力,即公民对政府组织和机构的信任程度。

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权威决策等方式来实现。

2.政府官员的诚信:政府官员作为公共管理的执行者,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只有政府官员以身作则,秉持真实、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才能赢得公民的信任。

3.政府服务的可靠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建立信任的重要因素。

政府需要确保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安全性和便利性,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的合理需求,才能赢得公民的信任。

4.政府参与的公众决策: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应当尊重公民的权利和参与意愿,建立起与公民的互动式决策机制。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信,可以促使公众参与决策,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的效果。

以上几个方面的信任在公共管理中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建起公共管理的信任网络。

二、公共服务中的信任公共服务是政府向公民和社会提供的基本服务,涵盖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

公共服务中的信任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公共服务应当依法依规提供,不偏不倚,不唱高调,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均等权益。

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服务可能导致公信力的丧失,进而破坏社会信任。

从公共视野下探析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

从公共视野下探析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

从公共视野下探析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引言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乡镇政府的公信力是其有效履行职责和推动乡村发展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不少乡镇政府的公信力蒙上了阴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公共视野下探析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原因1.行政效能不高乡镇政府的公信力问题首先源自行政效能不高。

由于乡镇政府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权力和责任集中,行政效能低下往往导致乡镇居民的不满和不信任。

行政效能低下主要表现在审批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方面。

2.腐败问题存在腐败问题是乡镇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一些乡镇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权力滥用,不仅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严重破坏了乡镇政府的公信力。

腐败问题一旦暴露,不仅对乡镇政府形象造成了重大伤害,也对乡镇居民的信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信息不透明乡镇政府的信息不透明也是公信力问题的原因之一。

信息的不透明使得乡镇居民难以获得准确的政府动态和政策信息,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误解,从而降低了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信息的不透明还容易引起舆论质疑和猜测,给乡镇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负面影响。

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的改进措施1.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是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乡镇政府应推行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下属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科学而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2.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廉政建设是提升乡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乡镇政府应加强反腐败教育和培训,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加强财务监管,提高政务透明度。

建立健全廉政机构和监督体系,推行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

3.提升信息公开和沟通互动乡镇政府应提升信息公开和沟通互动的水平,增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互信。

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1、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

答:(1)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评价。

主要结合实际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

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

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

(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

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

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2、如何理解社会舆论在行政道德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方向?答:(1)舆论监督是行政伦理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

社会及舆论监督的方式主要有:第一,直接向各级行政机关提出询问、要求、批评和建议;第二,申诉、控告和检举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第三,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揭露问题,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力量。

(2)在重视社会舆论的行政道德评价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区分各种不同舆论在性质和力度上的差别。

在大力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去旧从新的过程中,总是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面对可能带来甚至是已经形成的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行政人员应通过倡导积极的、正确的舆论去抵制和压倒错误的舆论,努力消除和减少错误舆论在社会中的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公共服务角度浅谈政府信任问题
在现代信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政府信任问题已经不得不作为全社会的大问题来考虑了,在十八大刚刚提出的“社会治理”中,这个问题也将作为重头戏进行治理。

从字面上理解,政府信任是公众和政府互相间的期望及互动的关系,然而在很多方面,这样一种期望没能很好地实现,而在公共服务这一领域中,政府信任问题也就赤裸裸的暴露出来,或许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某某政府人员从私吞公益捐款;某政府挪用国家公共资金大修办公楼......此类消息社会公众已司空见惯,从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导致了政府和公众的信任危机越来越激化。

政府信任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的,在现代社会中,城镇化加快,改革急速推进,人们进入快节奏生活中,所以出现了很多亟待政府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政府的处理能力却没有公众期待的如此之高,就从公共服务方面来说,像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从救灾到灾后重建政府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公益捐款资金的去向问题,这是公众最为关心的,也是政府体现提升他们信任度的时机,大众希望款项透明化公开,政府却喜欢“打太极”,导致最后还是有很多资金的去向不了了之,这无疑是降低了政府的信任度。

下面这个例子边说明了这个问题,甘肃省天水市郭山村三组的22户灾民在“512”地震过去三年后,他们的灾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政府承诺拨付的3万元救灾款一分钱没有拿到,反倒每户身上背了2万元国家贴息贷款。

当地红十字会拨付的1万元他们只拿
到了一张“红十字灾后重建(补助)”白条,国家安排的2万元无息贷款也不知被谁以他们的名义弄走了,地震只是震坏了他们的房子,可救灾却留给他们一张纸和一笔债务。

其次,政府在公共服务这一政府职能中,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增进政府的信任度,但却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例如公租房的推出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夹心层”解决住房难,其出发点是政府认可那些非传统意义上的低收入群体也需要政府的帮助,另外,公共租赁房能够真正完善起来,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继续攀升,让人们放弃急于买房的心理。

但我们看到的现实结果是大多数中下层的公众并没有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反而造成了上层人利用这一契机谋取暴利。

从这一层面说,政府为了重建信任已经在努力了,为什么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了?我觉得可以用社会学的互动论来解释,主要是没有足够的互动让双方达到一致,也就是中间的执行部分出了问题,政府也需要从这里抓住源头进行治理。

所以在公共服务中,政府想要真正的提升自己的信任,必须落到实处,着实于为公众的利益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在当代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政府的信任问题,既可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只要真正的为公众办实事,重树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紧紧抓住公众的心,自然而然的相互之间的信任也就在无形中建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