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
《会计职业道德》全文《会计职业道德》全文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下面YJBYS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全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节会计职业道德概述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分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种形态,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形式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职业道德具有下列特征:1. 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着特定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要求。
2. 职业道德具有实践性。
职业道德总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3. 职业道德具有继承性。
不同历史阶段的职业道德具有继承关系。
4. 职业道德具有多样性。
职业道德与具体的职业相联系,而社会上的职业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有多少种职业就有多少种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
另一方面,也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念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对象,既有单位会计人员,也有注册会计师。
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手段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在会计职业活动中要处理方方面面的经济关系,包括单位与单位、单位与国家、单位与投资者、单位与债权人、单位与职工、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单位与社会公众之间等经济关系,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七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七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财政部,财政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24.09.02•【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七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首次将信用记录写入会计法,在第四十七条中增加“因违反本法规定受到处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
”新增本条规定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为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推动信用记录互联互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有利于严格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重要特征,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根本要求。
会计工作是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会计诚信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会计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弘扬诚信文化,营造行业诚信氛围、助力会计行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并曾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作出要“紧紧抓住服务国家建设这个主题和诚信建设这条主线”的重要批示,为会计诚信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强调诚信建设在健全财会监督体系方面的作用,要求“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健全行业诚信档案,把诚信建设要求贯穿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各环节”“强化行业日常监管和信用管理,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新会计法的出台,进一步夯实了会计行业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明确了会计信用监管和诚信建设的主要方向。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16.10.08•【文号】财会[2016]19号•【施行日期】2016.10.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财会[2016]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财务局、武警部队后勤部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财政“十三五”规划》的有关要求,在认真总结全国会计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级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发布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组织学习和大力宣传《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措施,交流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为进一步加强会计管理、全面深化会计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和创造有利条件。
要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保障,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积极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
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督促检查,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各地区、各部门在实施《规划纲要》中制定的实施方案及实施进展情况,请及时报我部会计司。
附件: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财政部2016年10月8日附件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系的关键时期。
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为防范遏制会计违法行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六
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为防范遏制会计违法行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六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财政部,财政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24.08.23•【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为防范遏制会计违法行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新会计法与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的处罚标准相衔接,加大了对财务造假等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力度,为防范遏制财务造假等会计违法行为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对于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的重要意义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能够有效增强市场信用、稳定市场预期、提升市场信心。
但是,近年来恶性财务造假等会计违法行为频发,严重损害公共利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究其原因,财务造假的违法成本过低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为此,新会计法大幅提高处罚标准,加大财务造假等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追究力度。
(一)加大法律责任追究力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财会监督工作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财会监督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强调“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都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合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等,对做好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的系统谋划和重大决策,是健全完善财会监督体制机制的重大顶层设计,是做好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一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一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财政部,财政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24.07.19•【分类】法规、规章解读正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新会计法系列解读之一会计法是规范会计工作的基础性法律。
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公布,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此次修改的会计法,在第二条中增加“会计工作应当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进一步明确了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应发挥的基础作用,这既是对党领导会计事业具体实践的历史性总结,也为我国未来持续推进会计改革与发展明确了根本方向。
一、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是我国会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坚强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历程中得出的一条根本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其作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的根本政治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关键在于会计各项工作要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我国会计工作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会计事业行稳致远、蓬勃发展的坚强保证。
(一)党的领导为会计事业发展指明正确方向。
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探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日益在世界上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一、背景1999年修订的《法》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晰会计责任等方面有了性的进步,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然而由于市场条件下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特别是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加强、会计处理技术飞速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以及新兴工具的不断涌现,现行的会计法规渐显不足。
因此,我们应当研究和思考如何建立以《会计法》为核心、促进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会计法规体系,理顺《会计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这是当前会计研究的_个重要课题。
它对进一步发挥会计法规及相关法律在打击会计造假、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对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基本评价从整体上看,会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中都有涉及。
在会计核算方面,已形成“《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的�枵�套会计法规体系;在会计监督方面也形成了以《会计法》、《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统帅,包括各种行政法规在内的共同指导会计监督和审计执业的法规体系;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少的规章制度,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暂行规定》等。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既体现了特色,又借鉴了国际惯例。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仍需不断完善。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一些已经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会计准则绝大部分只适用于上市公司,也远远不能够满足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2.从预算会计体系上看,虽然在1997年已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处于基本准则的地位),但政府会计准则尚未制定。
因此,从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角度看,客观上要求加紧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准则、总预算会计准则、事业单位的具体会计准则,同时更有必要建立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指导预算会计准则的制定。
(2024年)会计初级经济法教案
工作时间制度
包括标准工时制、综合计 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 。
2024/3/26
休息休假制度
涉及法定节假日、年休假 、探亲假、婚丧假等休假 制度。
加班与加班费
阐述加班的情形、加班费 计算标准以及争议处理。
25
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险制度
工资制度
包括工资构成、工资支付方式和 时间、最低工资保障等。
2024/3/26
合同内容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以下条款: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 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
2024/3/26
20
合同的订立、履行与变更
合同订立
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 诺方式。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 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是受要约
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的订立
包括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订立程 序、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等。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包括双方协商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以及劳动合同终 止的情形。
涉及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变更条件 及程序。
2024/3/26
24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2024/3/26
会计凭证制度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单位必须建立 健全会计凭证制度,包括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内容。
会计账簿制度
会计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 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单位必须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制度,包括账簿的设置、 登记、保管等内容。
8
会计法律制度的作用
财务与法治工作的关系
财务与法治工作的关系一、引言财务与法治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财务是指对一个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资金、财产进行管理和运用的活动;而法治是指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原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财务与法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二、财务与法治的相互关系1. 财务合规财务合规是财务工作与法治紧密关联的重要方面。
一个国家或组织的财务活动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财务行为合法、合规。
比如,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时,需要遵守会计法规定的内容和规范,否则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
财务合规性的要求促使财务工作与法治紧密结合。
2. 财务监管财务监管是法治在财务领域的具体体现。
国家和组织需要设立财务监管机构,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财务行为的合法性和诚信性。
财务监管机构依法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财务监管的实施需要依赖法治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3. 财务纠纷解决财务纠纷是财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解决财务纠纷需要依靠法治机制。
当财务合同、财务交易发生争议时,各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法治提供了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同时,财务纠纷的解决也有助于促进财务活动的规范和健康发展,提升整体经济环境。
4. 财务信息披露财务信息披露是财务工作与法治的重要交汇点。
依法披露财务信息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至关重要。
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标准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同时,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果发现企业故意虚假披露财务信息,可以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财务与法治的互动影响1. 财务规范促进法治建设财务工作的规范实施需要依靠法治的支持和保障。
财务规范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加强财务活动的监管和管理,提升整体经济环境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财务规范的实施促进了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法治的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
财经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
财经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1.会计职能的内涵与外延2.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3.试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运用4.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5.会计国际化的路径6.新经济环境下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探讨7.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8.论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9.会计诚信及其治理途径10.责任会计在我国企业推行的难点及对策11.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12.企业财务报告披露问题探讨13.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界定14.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15.企业会计监管体系创新问题探讨16.企业合并中相关会计问题探讨17.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之差异比较18.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识别和披露问题19.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研究20.金融风险与会计防范21.本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22.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与完善23.新准则下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24.新会计准则缺陷分析25.新会计准则中有关所得税核算的改进建议26.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纳税核算分析27.浅析公允价值对传统计算模式的冲击28.浅析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29.公允价值运用对会计实务的影响30.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难题31.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方法的思考32.可比性原则运用问题分析33.浅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34.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35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法规体系研究36.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37.如何培养会计人员的终身学习能力38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的关系39.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会计40.责任会计制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41.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42.会计人才市场的建立与完善43.会计信息市场的建立与完善44.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法》的建议45.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的协调46.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47政府导向型会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48.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有关问题探讨49.现行会计收益的缺陷及其改进50.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51.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52.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协调53.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与计量54.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与计量55.环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56.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57.环境收益的确认与计量58.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59.现值会计运用问题研究60.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运用。
国家发改委: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国家发改委: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
境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注册会计师》
【年(卷),期】2018(0)12
【摘要】1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周晓飞介绍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政策举措。
周晓飞介绍,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总页数】1页(P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更高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J], 上海市编办
2.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释义与解读 [J], 宋林霖;张培敏
3.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J],
4.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J], 李店标
5.内蒙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研究 [J], 霍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会计管理法治化实现的措施
会计管理法治化实现的措施为了实现会计管理的法治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明确会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为会计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2.建立健全会计监管机制。
建立独立的会计监管机构,负责对会计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3.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
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会计管理中的人为失误。
4.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
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提高会计报表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防止会计舞弊和造假行为。
5.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流程,提高会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6.完善会计事项的核算标准和方法。
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和方法,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降低会计管理中的风险和误差。
7.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公开。
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公开,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会计信息的参考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8.建立健全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制度。
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严肃的法治氛围,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
9.加强国际会计准则的学习和应用。
学习和应用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提高会计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我国会计管理的竞争力。
10.加强会计管理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会计管理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实现会计管理的法治化,提高会计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构建健全的会计管理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会计管理条例在推进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会计管理条例在推进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为贯彻落实《会计法》《实施〈会计法〉办法》,提高会计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推动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就全面加强和改进会计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心,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会计管理法治化、制度化建设为手段,以全面理顺会计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实现全省会计管理工作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
(二)基本原则1.坚持服务发展。
坚持会计管理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聚焦经济发展战略,聚焦财税改革重点,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不断增强会计管理服务效能。
2.坚持强化法治。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依法推进会计改革,强化会计监督,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3.坚持创新引领。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行会计管理探索和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消除体制障碍,破解工作难题,为会计改革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坚持科学管理。
坚持会计工作政府管理,健全会计管理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提高管理效能,实现全省会计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会计管理工作与财政工作紧密结合,会计管理工作定位更加清晰,会计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会计管理机构设置合理,职能配置完善,职责分工明确,管理制度健全,会计管理职能、监督职能有效发挥。
会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高。
二、推动会计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提升会计管理法治化水平(四)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
积极开展《实施〈会计法〉办法》修订调研工作,做好法规修订前期准备。
加强新时代会计管理政策法制化研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提升会计管理水平提供法律依据。
建立健全法规配套制度,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明确实施主体和执行措施,确保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会计法的修改与完善
《会计法》的制定、修改、修订情况南方日报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国家主席江泽民发布第二十四号主席令,公布修订后的《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这是完善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发挥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作用的重要措施。
《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行为的最高法律规范。
《会计法》起草于1980年8月。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会计法》,国家主席李先念以第二十一号主席令公布,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
《会计法》的制定和施行,使我国会计工作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对规范会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会计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变化,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会计行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约束,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1993年12月29日通过了第一次修改的《会计法》,国家主席江泽民以第十七号主席令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这次对《会计法》的部分条款做了修改,主要是将《会计法》的适用范围由原来规定只适用于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扩大到适用于包括集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事业单位,把各类市场主体都纳入了《会计法》的适用范围,并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也做了相应的修改。
这次修改发布后的《会计法》,对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和保证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会计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93年修改的《会计法》在执行中也显现出一些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等问题。
浅谈会计职业的“法治”与“德治”
中图分类号 : F 2 3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l X ( 2 0 1 4 ) O 1 — 0 1 7 6 - 0 2
中国实行 “ 依法 治国” 的治 国方 略 , 同时又提 出将 “ 依 法 治国” 与“ 以德治国” 相结合 。那 么 , 对于会计职业来说 , 是实 行“ 法治 ” 好还是“ 德治 ” 好呢?笔者认为 , 应 当首先应 厘清它 们的概念及其关 系 , 在此基础上 才能找到正确 的答案。
规来规范会计行为 , 治理会计工作 , 维护会计秩序 。 会计职业
德治 , 是指通过 加强会计道德 建设来规 范会计行 为 , 治理 会
计工作 , 维护会计秩序。
二、 会计 职业 “ 法治 ” 与“ 德治 ” 的关 系
会计职业“ 法治 ” 与“ 德治” , 孰 轻熟 重 , 熟优熟劣 , 争议 已 久 。笔者认为 ,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在实际工作 中 , 二者
会计 法律规 范转化 为会计 职业 道德要 受历 史条件 的制 约 。 ( 2 ) 二者在作用上相互补充 。会计职业 “ 法治” 与“ 德治 ” 相辅
相成 。会计法律规范 中含有会计职业道德 的内容 , 同时会 计 职业道德 中也包含会计法律规范的某些条款 。( 3 ) 二者相互 促进 。 第一 , 会计道德对会计法规起到补充作用 。 会计法规能 规范一切会计行为这 当然是理想 的, 但 现实却做不到。因为 会计行为 因不 同的会计主体而具有不 同的表现 , 任何 国家都 不可能制 定出规范所 有会计行 为的法规 出来 。真实 的情 况 是: 很多不 良的会计行 为 , 会计法规是无法规范 的。但是 , 如 果对这些不 良的会计行为不加规范 , 最终市 场经济 的正常秩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的论文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的论文【摘要】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正常运行的社会和思想基础,会计法律制度是促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和遵守的制度保障。
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调整对象,承担着同样的职责,在作用上相互补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重叠;在地位上相互转化,相互吸收;在实施上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性质不同,作用范围不同,实现形式不同。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两者关系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鉴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
一、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决于会计职业的产生,它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的,用以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之间、会计人员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职业道德,是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统一。
会计法律制度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由国家立法机关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和修改的,其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明确的、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条例。
近几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发布实施《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试行条例》、《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制度等会计法规、规章、制度,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调整对象、承担着相同的职责,两者联系密切。
主要表现在:两者在作用上相互补充,在规范会计行为中,我们不可能依赖会计法律制度的强制功能而排斥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化功能,会计行为不可能都由会计法律制度进行规范,不需要或不宜由会计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的行为,可通过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实现。
例如会计制度只能对会计人员不得违法的行为作出规定,不宜对他们如何爱岗敬业、提高技能、强化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则很难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
财务与法治工作的关系
财务与法治工作的关系一、引言财务与法治是现代社会中两个互相关联且相互依赖的重要领域。
财务工作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经济活动中进行资源调配和资金管理的过程,而法治工作则是指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管理和运作。
本文将探讨财务与法治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二、财务工作与法治的关系1. 法律约束财务行为财务工作在进行资源调配和资金管理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法律对财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例如,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和审计时,必须遵守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规定,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法律保护财产权益法治为财务活动提供了保护财产权益的制度保障。
法律对财产权益的归属、转让和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个人和企业的财产权益不受侵犯。
例如,民法对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进行了规范,确保财务交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 法律解决财务纠纷财务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纠纷和争议,法治提供了解决纠纷的法律途径。
当财务纠纷发生时,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或仲裁等法律程序来解决争议,维护自身权益。
例如,企业之间因财务合作出现纠纷时可以通过商事仲裁或诉讼来解决。
三、法治对财务工作的影响1. 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法律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法律对企业的设立、融资、税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企业在制定和执行财务决策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法律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法律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
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这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3. 法律规范财务审计法律对财务审计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财务审计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法律对财务审计的进行提出了明确要求。
企业在进行财务审计时必须遵守审计法和相关规范,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会计经验:司法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司法会计与审计的区别司法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司法会计作为一门学科,虽对审计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与审计之间的差别也是显然的。
二者不仅有看各自存在的客观基础,而且在研究对象上也存在差异。
(1)司法会计、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各不相同。
司法会计的产生是由于会计和证据制度发展的需要。
从会计发展来看,会计要与时俱进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经济要求法律调节经济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会计相关。
如何沟通会计与法律的关系,司法会计这座桥梁必不可少。
从证据制度的发展来看,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是贯穿现代诉讼制度的两个核心内容。
要准确认定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必须以科学证据为基础。
经济案件的审判和经济纠纷的仲裁离不开以会计资料证据为核心的科学证据。
证据制度的发展对司法会计的产生提出了需求。
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又为满足这一要求提供了可能。
既有需求又有可能,内外因结合促使了司法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社会分工日趋精细。
这种精细的社会分工必然会造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形成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存在,便出现了以各种角色或身份而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团体或组织,虽然各种经济组织将自己的经济行为记录下来,并传递给有关团体,但这种记录行为毕竟是自己行使的。
是否可靠、是否真实,其他经济组织未必能确定。
为了保证记录经济行为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就需要有一批独立的专家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鉴定。
为此,作为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就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分工决定了经济组织之间的权利、责任关系;会计信息使得各经济组织之间有了传递权利、责任关系的手段;审计又保证了会计信息传递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
(2)司法会计与审计研究对象有看本质区别。
司法会计研究对象是司法会计活动,司法会计活动本质上是一项诉讼活动。
司法会计活动是指司法机关依法进行的法律诉讼活动,而这种法律诉讼活动的内容与会计事实和会计业务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编辑整理: 会计职称考试编辑:王菲文章来源:新浪【摘要】宏观经济转型和治国方略的转变必将引发会计革命。
以新修订《会计法》颁布为标志,会计将经由会计法制化向会计法治迈进。
会计责任的嬗变与经济体制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产权改革、市场诸利益主体、企业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与会计法制化相互制约、作用和影响,促使经济生活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会计工作理想的社会状态---会计法治,其遵循的目标、原则、途径等本文将做出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会计法制化市场经济制度会计法治目标原则条件途径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转轨和法制化进程中将呈现全方位的变化。
《会计法》的修订和逐趋完善,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已初具形态,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手段,将逐步实现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的过渡。
本文从经济体制的视角分析会计主体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变迁,讨论会计责任的体制根源和会计法制的体制基础;市场诸主体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必须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会计信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会计法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必将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文明和进步,由法律的调整最终上升为由道德规范予以调整。
一、会计法制与市场的关系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鲜明的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
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即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调整。
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
(一)从经济体制分析会计主体及会计责任主体的变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首先是要确定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或单位,旨在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界定提供会计信息的边界,从而解决会计的服务对象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宏观上制定企业财政财务政策及会计制度,控制企业资金审批、划拨、调配,审定企业财务报表、年度预决算和资产经营计划,核销企业呆坏账,核实批复报损金额等,形成高度集中统管的财会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未完全分离,国家以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和所得税的征收。
在这种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为一体,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国家直接领导下的一个部门,国家和企业共同分割和分解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和会计的独立核算权。
会计核算的范围可视为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实质上是以国家的各项要求和指标为尺度来归集会计信息,是对计划经济予以局部的反映。
会计信息提供的目的主要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企业基于一定的管理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所要求。
因此,企业会计具有很强的宏观属性,国家在宏观上成为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观念趋于淡化和模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企职责分开和两权分离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独立经济实体,自身经济利益随之凸现,为适应独立核算和自主理财的需要,企业会计核算范围由着眼于宏观转向于微观,核算的目的、范围及规则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主体。
从法律的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实质上并不具备完全的民事、刑事主体资格,其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囿于体制的框架形成很大局限。
会计主体是有别于法律主体的,当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时考察,两者具有统一性。
由于两种体制下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主体,基于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的归属,以及承担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也就有所区别。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企业仅作为国家计划经济末梢的终端,其会计行为是国家的宏观行为,国家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理论上应由国家来承担,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法律责任模糊,难以具体落实,形成会计法律有法难依。
可以说会计责任流于形式存在着体制的根由。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实体,承担着资产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基于多方利益主体的要求,企业必须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内外部的会计监督。
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促使会计责任从国家体制中分化出来,会计责任从单一的理论形式演变为对全社会的多元责任,企业在成为会计主体的同时也真正成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从会计主体和会计责任主体嬗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会计法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难依,从制度约束到法律化,从长官意志到依法理财,会计工作也从无序到有序,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会计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
会计法制化需要相应的体制基础。
原因在于:在一个利益高度集中和单一化的体制架构下,是无法构筑会计法制体系的,作为会计法的调整对象,会计行为是基于会计主体相伴而生的,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所形成的体制实施会计法制化,无异于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体制下,自己做自己的裁判,其法制化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体制和会计法律责任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伴随放权扩权和减税让利等政策的实施以及企业逐步走向市场,企业自身利益在复归的同时,由于会计法制的不完善性并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和配套措施,在会计领域出现法律管辖的真空地带,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种种流弊丛生。
由于经济和政治的不可分性,国家的治国方略必然以某种形式反映到经济中来,会计法制化便是依法治国在会计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产权经济改革与会计法制化的关系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享有财富的收益并且同时承担与这一收益相关的成本的自由或者所获得的许可"。
同时认为产权不是有形的东西或事物,而是抽象的社会关系。
从抽象的意义上,产权可以理解为由于稀缺物品的存在而发生的与该物品使用相关的关系。
这是产权的本质内涵。
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消灭"稀缺",实现物质资源的共享。
进一步可以理解为产权与其主体的关系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由立法予以保障;同时产权的存在方式有其量的规模,会计中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均是产权的基本元素。
可以说产权反映了一种"稀缺"的社会关系,这种稀缺的程度和产权的数量化形式,则是产权与会计的结合点。
市场经济之所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目的就在于要建立产权与其主体关系的对应性和唯一性,即所谓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利益主体鲜明的格局。
这是市场主体诞生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实施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和内在要求。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企业改革的先导。
按照这一要求"谁投资,谁拥有产权",按实际出资划清出资者的界限,明确所有权、经营权的归属,明确出资者,这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
所以,产权清晰应当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涵义:第一个层面是基本层面,即产权数量的清晰,这是产权清晰量的规定性。
包括产权数量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式、核算规则等,实质上是一个会计过程。
第二个层面是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这是产权清晰质的规定性,即在法律上能否作为一个产权主体出现,拥有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能,包括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这将借助于实体法与程序法来完成。
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如何真实、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权益,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保值增值的情况恰当地反映出来,使得产权在经营的动态过程中保持完整、真实、准确的量化形式,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职能,同时涉及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和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各要素,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产权主体数量予以反映的过程。
因此可以说产权数量清晰最根本的是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只有正确的以量化形式反映的所有者权益才能称之为产权清晰。
进一步明确法律上的产权主体,才能确定权益的归属和产权主体所具备的各项权利义务,才能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提供法律前提。
不能忽视的是,产权量的大小,其精确程度如何细化和量化,如何进一步将产权清晰至产权主体,则是由会计在法制框架内予以完成的。
因此会计法通过规范会计核算,明确法律责任,为产权的数量的正确性提供了法律保障机制。
(三)市场经济中各利益主体的产生及发展与会计法制的关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对于市场中各利益主体权益的维护和市场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法的起源看,利益的分化导致法律的产生,并促成法的完善和发展。
市场中各利益主体的形成最终推动了会计的发展和会计法的产生。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益格局单一,企业和国家之间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构成运行和谐的前提,而利益差异及各主体对这种差异的追求是运行的动力。
利益格局的演变内容既有计划体制下原有体制在力度、方向上的此消彼长,也有新的利益主体间生其中,形成所谓多种所有制形式。
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方式也由国家垄断分配转向由市场价值规律进行分配和调整。
市场经济中利益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价值形态的目标追求,积极参与社会利益资源的分配,且遵循经济学中"最大化"的一般规律。
企业财产所有者借助于会计信息了解财产保值增值状况,追求最大限度的增值;债权人运用会计信息判断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追求信贷资金的最大安全和收益;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则依赖会计信息作出投资决策,追求最佳投资机会和投资效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则以会计信息为其依据制定相关宏观调控政策,追求最大的政策效应和税收的不断增长。
这些利益主体的生成构成了我国会计法制由传统转向现代,是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现代化重要的历史动力。
它们追求利益的行为,在既有的法律和制度架构下,除了由民商事法刑法等予以调整外,还应建立主体权益保护机制和市场信息及市场信号的基础保障机制,以维护市场秩序和降低市场风险。
会计法以经济法的形式兼具了两种机制的作用,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社会需求,能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给予会计法律上的调整,并使其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既包含了会计法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整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同时也包含了会计法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整的有效性和有用性。
按照经济博弈理论的观点,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与市场各利益主体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构成博弈的一方和多方,出于利益和需求的动机,各方均选择自己可以得到的策略并付诸实施。
由于会计信息供给和信息使用者双方对会计信息的掌握存在差异,形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形成"不完全信息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