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3课文注释:关于《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国家与革命》要义解析

《国家与革命》要义解析

《国家与革命》要义解析
郑建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16(0)6
【摘要】0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郑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列宁《论国家》要义解析
2.《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要义解析
3.不忘来时的路——重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要义解析与当代启示
4.《儿童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要义解析
5.列宁国家学说的核心要义及其现实启示
——基于《国家与革命》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与革命》要义解析

《国家与革命》要义解析

《国家与革命》要义解析作者:郑建来源:《前线》2016年第06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

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

毋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列宁指出,恩格斯的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正是从这最重要的和根本的一点上开始的,这种歪曲来自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特别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他们迫于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不得不承认,只有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地方才有国家——这样来“稍稍纠正”马克思,把国家说成是阶级调和的机关。

在马克思看来,如果阶级调和是可能的话,国家既不会产生,也不会保持下去。

而照市侩和庸人般的教授和政论家们说来(往往还善意地引用马克思的话作根据!),国家正是调和阶级的。

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

在小资产阶级政治家看来,秩序正是阶级调和,而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抑制冲突就是调和,而不是剥夺被压迫阶级用来推翻压迫者的一定的斗争手段和斗争方式。

列宁指出,国家对社会革命的态度和社会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像整个革命问题一样,是第二国际最著名的理论家和政治家们回避的。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导师列宁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

在这次革命中,沙皇统治被推翻,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列宁成为了苏联领导人。

这次革命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宁开始思考国家与革命的问题,最终写成了这部著作。

《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国家的本质和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作用展开。

列宁认为,国家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镇压机器,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这个观点下,他提出了国家消亡的理念,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解体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此外,列宁还对巴黎公社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范例,它在短暂的时间里展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

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

因此,列宁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家的新理论。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还探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策略和手段。

他认为,无产阶级无法通过议会选举来夺取政权,而是需要通过武装起义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他还提出了工人、农民和军队的联盟,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重要的是,该著作为列宁主义思想的一部分,对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不仅影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革命实践,而且对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的革命运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部著作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遗产之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治启示。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对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考和探讨的产物。

它不仅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还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当今世界,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已经逐渐减少,但《国家与革命》作为一部历史性的著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 1917 年 8—9 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列宁在书中所提到的观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
者。

5、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对国家的态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书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早表述。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摘要:
一、引言
二、《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1.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2.革命的必要性和目标
三、结论
正文:
【引言】
《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第一章对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对第一章进行解读,以期对国家的认识和革命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1.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列宁在第一章中首先探讨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与阶级斗争紧密相连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无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国家这种机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阶级出现了,国家也应运而生。

2.革命的必要性和目标
列宁进一步阐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目标。

他认为,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是劳动人民推翻统治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

革命的根本目标是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革命过程中,劳动人民必须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以镇压反动阶级的反抗,保障革命的成果。

【结论】
通过对《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必要性。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读《国家与革命》《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全书共六章:“阶级社会和国家”“1848~1851年的经验”“巴黎公社的经验”“恩格斯补充说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和“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庸俗化”。

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并严厉地批判了“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扭曲,号召打破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学说】首先,列宁为我们阐释了国家的由来及其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新解读。

“人类社会历史表明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14页]“国家绝不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产生的。

为了不致在无谓的阶级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 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 就是国家。

”[7]因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这里列宁指出了两个误解:第一,小资产阶级误认为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但列宁批评道: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暴力工具,“秩序”是使压迫“合法化”,因此国家不是调和了阶级矛盾,相反,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体现。

第二,既然如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就非要以暴力革命来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国家机器不可,这一点被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遗忘。

进一步,既然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既然国家是统治阶级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强力工具,那么,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得阶级的存在成为生产的直接障碍时,阶级就不可避免的要消失,因此国家也将随之消亡。

[14页]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演变中的任务是什么呢?“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这样它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当国家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本身成为一种多余的,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自行停止,对人的统治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的领导所替代。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完整版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完整版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着作之一。

在这部着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列宁一、历史背景《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8—9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者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这个“特别重大的意义”说明,《国家与革命》一书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

概括地说,就是三个需要。

第一.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第1-2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这既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进一步加速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反映。

这场战争教育了人民,促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反战要求和革命激情空前高涨;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

战争引起了革命。

革命高潮的到来,必然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怎样对待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如何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因此,列宁在“序言”中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意义了。

”第二.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需要。

(第3段)由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在无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问题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因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围绕“国家与革命”这一根本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主张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并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上,针对帝国主义性质的反动战争,提出了两个口号:“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从而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结合起来,为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为了迎合资产阶级的需要,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高中历史 5.3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一)教学课件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5.3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一)教学课件 人民版选修4

【角度2】列宁主义诞生的条件 提示 (1) 阶级基础: 19 世纪 70 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大
增,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2) 经济条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
为列宁主义的诞生创造了经济条件。
(3)思想条件: 19世纪 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 克思主义,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撰写了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文章、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列宁主义的诞生 奠定了思想基础。
步作准备。
(2)建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第二次 代 表 大 会 召开,形成 布尔什维克 和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思想 体系称之为布尔什维主义。它的出现,标志着 列宁主义 的 形成。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被称 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识点二
流亡生活
1.坚持斗争实践 (1)1905年革命爆发后,列宁及时了解国内情况,指导各地 彼得格勒 直接指挥革命斗争。
党组织的工作;11月回到
(2)1912年召开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建立起独立的布尔什 维克党,并出版《 真理报 (3)一战爆发后,同第二国际 》。 进行了坚决
修正主义 的斗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2.进行理论研究
(1)1905年7月写成《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 (2)1916年写成《
一书。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对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
发展到列宁主义的标志。
知识点三
十月革命的胜利
1.革命进程 (1)发动二月革命
①概况
A.1917年彼得格勒为纪念1905年“ 流血星期日 周年,举行反战罢工和示威。 B.3月10日,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号召起义,打倒 沙皇专制政权。 ” 12

列宁:《国家与革命》

列宁:《国家与革命》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 :《国家与革命》导析一、如何看待俄国十月革命,列宁和斯大林与俄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分不开的。

对中国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二、该书写于,当时帝国主义垄断非常突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高涨,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很猖獗。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

一战前后,俄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二月革命的影响。

二月革命后,俄国向何处去。

《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说明,在《国家与革命》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基础。

第一张,主要从理论上阐述国家的起源、特征、职能,消亡。

第二、三、四章,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和观点。

强调必须打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后三章强调,为什么要建立无产阶级专制及其历史任务。

第五章,根据《哥达尔港批判导言》,进一步发展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及其关系。

第六章揭露了考茨基等人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

批判他们的“议会至上”说。

明确了俄国必须走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制的道路。

三、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论述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统治工具。

2、国家的形式: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找到的最好的外壳。

3、普选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测量工人阶级组织成熟的标志。

4、无产阶级国家建立后,对人的统治将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引导所代替,即国家中心转移的问题。

5、任何国家都不是自由的,都不是人民的。

真正人民的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性质的国家。

6、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

7、无产阶级国家只能是自行消亡的半国家或非正式的国家。

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第二部分,即二三四章,1847到1894年。

1871年之前是第二章的观点。

1、无产阶级专制的任务是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领导广大人民调整社会主义经济。

2、关于政党的学说:工人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导师和领袖。

《国家与革命》第四章内容概括100字

《国家与革命》第四章内容概括100字

文档题目:《国家与革命》第四章内容概括100字文档内容:《国家与革命》是俄国思想家列宁的经典著作,其中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及其与革命的关系。

本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100字: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本质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革命是推翻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变革。

以上是对《国家与革命》第四章内容的概括,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注:以上字数仅为示范,实际文档字数需控制在2000字左右,具体展开论述)另外,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以下是一些细节解析:一、国家的本质列宁在第四章中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在于其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阶级可能是封建地主、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因此国家的形态和性质也会有所不同。

但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国家,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

二、革命与国家的关系列宁认为,革命是推翻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的必由之路。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变革。

这是因为,革命能够打破旧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让被压迫的阶级有机会掌握政权,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新国家。

同时,革命还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因此,革命是国家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动力。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在第四章中,列宁还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受压迫最深的阶级。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确保无产阶级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无产阶级专政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因此,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

总之,《国家与革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及其与革命的关系。

通过深入剖析国家的阶级性和革命的作用,列宁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同时,他也为我们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目标。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doc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doc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第一章中,列宁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起源和本质的理论。

他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建立自己的统治。

接着,列宁分析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认为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俄国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必须进行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最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纲领。

他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同时,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理论,以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这一章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注释:关于《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七月事变后,列宁关注着事变的发展,并考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所必须采取的一切途径,以及无产阶级胜利后,工人的国家应当怎样组织、无产阶级专政应采取的形式。

为此,他写了《国家与革命》一书,在书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指明了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国家形式。

他指出,无产阶级不能利用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关来完成无产阶级的任务。

它必须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应当建立一个专政:就是这样一个不和任何人分享,而是直接建立在群众武装力量上的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将帮助无产阶级去粉碎剥削者的抵抗,并引导人民大众,首先是农民,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学说的精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