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带下过多ppt课件

合集下载

带-下-病1

带-下-病1
因此,并非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疾病。 尤其对赤带、赤白带、杂色带更应引起足够 重视,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病因病机]
湿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 《傅青主女科》 “夫带下俱是湿证” 因带下病的主证为带下量多、带
为阴湿之物,故认为带下病多属湿邪 为患。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指外感湿 邪,内侵胞宫,致任脉损伤,带脉失 约,而发带下病。
病案举例
• 李某,女,28岁,就诊日期2008年9月13 日
• 主诉:带下量多半月余,色白。 • 现病史:该患平素月经规律,于半月前无
明显原因出现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 无臭气,伴食少便溏,四肢不温。舌淡, 苔白,脉缓弱。
提出问题
• 1.该病的中医诊断是什么? • 2.如何诊断该病? • 3.该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 4.如何辩证分型?
二、白淫:
指欲念过度时,骤然从阴道流出的白 液,仅偶然发作,与男子遗精相似。
《万氏妇科》:“妇人常有白浊、白淫 、白带之疾,症虽不同,治亦有别。白带 者时常流出,清冷稠粘,此下亢虚损症也 ……;白浊者,浊随小便而来,浑浊如泔 , 此 胃 中 浊 气 渗 入 膀 胱 也 …… ; 白 淫 者 , 常在小便之后而来,亦不多,此由精摄滑 而出。”
[辨证论治]
一、脾阳虚型
主要征候: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
质稀薄,如涕如唾,绵绵不 断,无臭气。身体倦怠,四 肢不温,两足跗肿,小腹坠 胀,纳少便溏,小便清白, 面色恍白。舌质淡,苔白腻 脉缓弱。

带下病

带下病


有十二指肠溃疡史,吃饭时间不固定,工作压力 大易紧张。易疲倦,怕冷,冬天手足冰凉。偶有前额及
巅顶疼痛多年,疲劳后加剧,不易入睡易醒,夜尿1-2次, 偶有胃脘闷痛。 舌有齿痕,舌尖偏红,边尖少苔,舌中后苔黄腻。脉左 弦滑,右弦。

辨证分析1:
诊断:带下病:西医:感染性阴道炎 辩证分析: 平素:带下多,色白,舌有齿痕,月经量少

失眠多梦+柏子仁 酸枣仁 咽干口燥甚+沙参 麦冬 五心烦热甚+地骨皮 银柴胡 头晕目眩者+女贞子 旱莲草 白菊花 钩藤 舌苔厚腻者+薏苡仁 扁豆 车前草
分型论治—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或 带下色白质粘,呈豆渣样,外阴瘙痒,阴痒明显+湿热 下注证。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肝经湿热明显者,用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盛者,用萆薢渗湿汤
带下病
主讲者: 齐聪 教授
2006/5/5
病例探讨
彭xx,女,25岁,护士职业,未婚,有性史。 主诉:带下量多与外阴部瘙痒反复发作已半年。 现病史:半年来,经前觉阴痒有量多白色分泌 物,经后左下腹痛伴黄色分泌物量多及阴部瘙 痒。近一个月,分泌物由白转黄,量多味腥且 时有左下腹固定点牵扯痛,走路转身加剧。西 医诊断为阴道炎,以抗生素及阴道栓剂治疗后 仍易复发。

带下病

带下病

西医如何认识白带
白带包括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子宫颈腺体以 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的粘液,阴道壁中毛细血管和 淋巴管的渗出液。混合后的粘液中含有阴道上皮的 脱落细胞及少量白细胞,即形成白带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骨空论》首见“带下”之名。 《诸病源候论》专列“带下候”,明确提出带 下病之名,并论述其病因病机。 《傅青主女科》列为首卷,并按五色带分别论
触性出血。
子宫内膜癌:诊刮出内膜组织如腐肉状 子宫粘膜下肌瘤:如突出宫颈口,则可见宫颈口
有一赘生物,质较硬,暗红色。
鉴别诊断
黄带与阴疮鉴别
阴疮:阴户红肿热痛,或有结块,破溃时排除脓液。
白带与白浊
• 白带:从阴道流出的白色粘性液体,或白色质稠 的秽物。 • 白浊:尿道流出的浑浊如脓之物。
辨证论治
方药组成:茯苓、猪苓、栀子、黄柏、茵陈、车
前子、赤芍、丹皮、牛膝、泽泻
方歌:止带方中用二苓,湿热全凭栀柏清,茵泽
车前丹赤芍,牛膝引药带下停。
用药经验
脾虚带下
健脾方药中加用淮山药、莲子、莲须、 芡实、苍术、白术。 肾虚带下 补肾方药中加用芡实、金樱子、乌贼 骨、桑螵蛸、煅龙骨、煅牡蛎。 湿热带下 清热利湿方药中加用白鸡冠花、败酱 草、银花藤、车前子、生苡仁、银杏、萆薢。
病史
症状
体格检查:妇科检查 辅助检查
诊断—病史

最新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精)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下病-女更)(精)教学讲义ppt课件
原因:中枢性的影响、全身性疾患、免疫因素、 卵巢局部因素、输卵管因素、子宫因素、阴道因 素等。 病因病机:肾虚胞寒、冲任血虚、气滞血瘀、痰 湿阻滞。
二、临床表现
排除男方不育和女方自身生殖系器质性病变等因 素,女性在与配偶同居并未避孕的情况下2年未 孕。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闭经等。 辨证分型:
肾虚胞寒:腰酸腹冷、带下清稀、性欲淡漠 冲任血虚:面黄体弱、疲倦乏力、头晕心悸 气滞血瘀:经前乳房及胸胁胀痛 痰湿阻滞:形体肥胖,面色白光白,口腻纳呆
中医-针灸治疗-妇科(带 下病-女更)(精)
二、临床表现
以阴道缠绵不断流出如涕如脓、气味臭秽的浊液 为主症 。 辨证分型
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 口苦咽干,小便短赤
脾虚湿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 无臭气,神疲倦怠,纳少便溏
肾阴亏虚: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 或有臭气,腰膝酸软,颧赤唇红
弱、痰饮阻滞者针灸并用,肝胃不和者只 针不灸,均平补平泻。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方义:
加减:脾胃虚弱:脾俞、胃俞;肝胃不和:期门、 太冲;痰饮阻滞:三阴交、丰隆;眩晕者:百会、 风池;神倦嗜卧者:百会、气海;厌食:中脘、 天枢、里内庭;少寐、多梦、心悸者:心俞、神 门。 操作:
三、治疗方法
三、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疗 治则:益肾暖宫、调和冲任 、行气活血、化痰导

带下病ppt课件

带下病ppt课件
西医学的各种卵巢功能早衰、绝经后卵巢功能 下降、手术切除卵巢后、盆腔放疗后、严重卵 巢炎及席汉氏综合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抑制 卵巢功能等导致雌激素水平低落而引起的阴道 分泌物减少,可参考本节论治。
病因病机
▪ 主要病机:阴液不足,不能润泽阴户。
▪ 主要病因:
肝肾亏损 血枯瘀阻
1、肝肾亏损
先天禀不足,肝肾阴虚 房劳多产 耗伤精血 大病久病 年老体弱,肾精亏损 七情内伤,肝肾阴血暗耗
阴 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
知母 黄柏 山茱萸 熟地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加减:失眠多梦+柏子仁 酸枣仁
咽干口燥甚+沙参 麦冬 五心烦热甚+地骨皮 银柴胡 头晕目眩者+女贞子 旱莲草 白菊花 钩藤 舌苔厚腻者+薏苡仁 扁豆 车前草
4、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样,质粘稠有臭气,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败酱草 鱼腥草 薏苡仁
蒲公英 银花 野菊花 青天葵 紫花 地丁
四 外治法
1、外洗法:用洁尔阴、肤阴洁或清热利湿解
毒中药煎水来熏洗。
滴虫性阴道炎:3%硼酸液 念珠菌阴道炎: 3%苏打水
2、阴道纳药法:洁尔阴泡腾片、保妇康栓等
用于各种阴道炎,双料喉风散、珍珠层粉等用 于宫颈糜烂及老年性阴道炎。

带下病、带下过多ppt课件

带下病、带下过多ppt课件

治法:清利湿热,左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止带泽泻猪茯苓,
茵陈赤芍丹皮寻; 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 黄柏、栀子、牛膝、
方解: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除湿止带; 茵陈、黄柏、栀子、丹皮——清热泻火解毒,燥湿止 带; 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 若带下如脓血而臭秽者——加土茯苓、败酱草、苦参 清热祛湿毒。 若肝经湿热下注,证见带多色黄,或黄绿,质黏或呈 泡沫状,有臭气,阴户或阴道痒痛,头痛,口苦,烦躁 易怒——宜清肝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 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 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见经断复 来)加苍术、藿香。
辨证论 治
本病根本为 阴血不足 ,治疗重在 滋补肝 肾之阴精,稍佐养血、化瘀的方法。
1.肝肾亏损证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 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 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 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证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或 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或经行腹 痛,经色紫暗,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 质暗,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景岳全书》)加丹参、桃仁、牛膝。 当归、白芍、熟地、山药、枸杞子、炙甘草

带下病

带下病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 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 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 • 黄带者为脾经湿热,白带者多属虚寒。 黄带者为脾经湿热,白带者多属虚寒。 • 临床以脾虚、肾虚及湿热下注引起者 临床以脾虚、 为多。 为多。
【辨证】 辨证】
【文献பைடு நூலகம்录】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女子赤淫时白、气癃、月事 少,中髎主之。 2.《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赤白带下,带脉、 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三十壮)。 3.《针灸集成》:赤白带下,曲骨(七壮)、 太冲、关元、复溜、三阴交、天枢(百壮)。 4.《针灸资生经》:带脉治带下赤白……阴交 治带下……曲骨治带下赤白。 5.《类经图翼》:淋带赤白,命门、神阙、中 极各灸七壮。
【按语】 按语】
•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年龄在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40岁以上者,带下黄赤,应注意排除 岁以上者, 岁以上者 带下黄赤, 癌症。 癌症。 2.节制房事,注意经期及产褥期的 .节制房事, 卫生,分娩时避免宫颈撕裂伤, 卫生,分娩时避免宫颈撕裂伤,保持 外阴清洁。 外阴清洁。
• 主症 阴道流出的粘稠液体增多,如涕 阴道流出的粘稠液体增多, 如脓。 如脓。 • 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 • 脾虚; 脾虚; • 肾虚。 肾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疗】

PPT资料-带下课件解析

PPT资料-带下课件解析

5、热毒蕴结
主证: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 或五色杂下,质粘腻,臭秽难闻,小腹疼 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 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 、 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第二节 带下过少
目的与要求
பைடு நூலகம்
掌握 带下过少的定义及辨证论治。
4、湿热下注
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粘稠有臭气,
或带下色白,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便黄短, 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腹作痛。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止带方《世补斋· 不谢方》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子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肝经湿热明显者,用龙胆泻肝汤
• 临床症状:白带明显增多,色无改变或微黄 ;质稀,无明显臭味;发作反复的阴痒。 • 妇检: • 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
支原体
衣原体
三 辨证论治
带下的量、色、质、气味为辨证要点。 色淡、质稀 虚寒 色黄、质稠 实热 临床上全虚者少,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者多见 治则:健固任带,利湿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宜清、宜利
2· 子宫粘膜下肌瘤、阴疮
诊断要点
• 症状:带下明显增多,不同病邪引起白
带的色、质、气味各有不同,或伴有阴 部瘙痒、灼热、疼痛,或兼有尿频尿痛 等症状。

带下病

带下病

滴虫在PH为5.0以下或7.5以上的环境中不生 长。滴虫阴道炎患者的阴道pH一般在5—6.6。

月经前后阴道pH发生变化,经后接近中性, 故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壁中的滴虫于月经前后 常得以繁殖,引起炎症的发作。滴虫不仅寄生 于阴道,还常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 肾盂以及男方的包皮皱褶、尿道或前列腺中。

辅助检查:明确病原体。
带下病常见病种的鉴别
病名
滴虫性阴道炎
念珠菌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炎 老年性阴道炎 淋病性阴道炎
带下特点
检查
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呈脓 阴道粘膜有红点、镜 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检见滴虫
凝乳样,或豆腐渣样, 阴道粘膜有白膜、镜 白或黄 检见念珠菌 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 镜检见线索细胞
稀 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 粘膜有出血点或溃疡
黄色脓样
镜检见淋病双球菌 细菌培养见支原体、 衣原体
非淋病性阴道炎 正常或淡黄 宫颈炎
量多或白或黄、脓性或 宫颈糜烂、息肉、肥大、 宫颈腺体囊肿、慢性宫 血性
颈管炎
鉴别
1· 带下呈赤色时与经间期出血、经漏 2· 带下呈赤白带或黄带淋漓时与阴疮、子
宫粘膜下肌瘤
二、传染方式
自身传染为主,阴道、口腔、肠道,这 三个寄生的主要部位的可发生念珠菌的 互相自身传播, 少部分病人也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或接 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 芪桂苁蓉附紫菀; 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 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茸、
方解: 鹿茸、肉苁蓉——温肾阳,生精髓,益血脉; 菟丝子——补肝肾,固任脉; 黄芪——补气; 肉桂、附子——温命门,补真火; 潼蒺藜——温肾止腰痛; 白蒺藜——疏肝泄风; 紫菀茸——温肺益肾; 桑螵蛸——收涩固精。 全方有温肾壮阳,益精固涩之力。 加减: 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
概念
病因病 机
主要病因:感受湿邪。 内湿: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外湿:感受湿热毒虫之邪。 主要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1.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渡,或忧思伤脾、损伤脾 气,或素体脾虚,或肾虚不能温煦脾土或肝郁乘脾。 均可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邪流注下焦,伤及 任带,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
辨证论 治 辨证要点: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辨寒热虚
实。 带下色深(黄、赤、青绿),质黏稠,臭秽者——多属 实、热; 带下色淡(白、淡黄),质稀,或有腥气者——多属虚、 寒。 久病阴液耗损,湿邪黏着缠绵,可致虚实错杂,或虚者 更虚。 治则:以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 治肾宜补、宜固、宜涩; 湿热宜清、宜利; 局部症状明显者可配合外治。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清冷,质稀如水 ,终日淋漓不断 ;腰酸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 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下,故
带下量多,清冷,终日淋漓不断;肾阳虚,不能下暖膀胱,故小 便频数清长;不能上温脾阳,故大便溏薄;肾为腰外之府,肾虚 失养,故腰酸如折;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胞宫,则小腹有冷感。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为肾阳不足之征。
1.病史: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摄生不洁,或不禁房 事,或妇产科手术后感染邪毒史。 2.临床表现:带下量增多,色、质、气味异常,可伴 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等症。 3.检查: (1)妇科检查:可有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 体征。 (2)其他检查:阴道、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见大量 白细胞,或滴虫、白色念珠菌、假丝酵母菌等病原体 。可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阴道镜或宫颈活组织 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带下病、带下过多
概念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 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量明显增多指带下过多。 带下量明显减少指带下过少。 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带下: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而言; 狭义带下:是指妇人阴道内的分泌物。有生理和病理之 分。健康女子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 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分泌,其量不多,但每逢经 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 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不做病论,本节讨论病理性 带下。
诊断要 点
鉴别诊 断 1.赤带与漏下、经间期出血鉴别:
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止; 经间期出血是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周期性出血,一般3~7天 能自行停止。均出自胞宫。 。 赤带出自阴道、子门,为赤白色黏液,似血非血,月经周期正常
2.白带与白浊鉴别:
白浊出自尿窍,混浊如米泔。
带下出自阴道。 3.黄带与阴疮鉴别: 阴疮阴户红肿热痛,或有结块,破溃时排出脓性液体。
1.脾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如涕如唾 ,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 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 脉细缓。 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
Leabharlann Baidu
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荣而 呈(白光)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 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细缓,为脾虚中阳不振之象 。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 、柴胡、车前子
方解:重用白术、山药——健脾止带; 人参、甘草——补气扶中; 苍术——燥湿健脾; 柴胡、白芍、陈皮——疏肝解郁,理气升阳; 车前子——利水除湿; 黑芥穗——入血分祛风除湿。 全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具有健脾益气,升阳除 湿之功。 加减:若肾虚腰痛者——加杜仲、菟丝子以固肾气; 寒凝腹痛者——加香附、艾叶以温经止痛; 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加金樱子、龙骨、芡 实、乌贼骨固涩止带。 若湿蕴化热者,症见带下黏稠色黄——治宜清热利 湿止带,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见经断复来) 。
2.肾阳虚——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房劳 多产,或久病伤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任 带失约;或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 下均可导致带下过多。 3.阴虚挟湿——素体阴虚,或年老体虚,或久病 失养,肾阴亏虚,相火偏旺,阴虚失守,复感 湿邪,伤及任带,约固无力,而为带下病。
4. 湿热下注 ——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 慎,湿热内犯;久居阴湿之地,或经行产后涉 水淋雨,湿邪乘虚而入,蕴而化热,伤及任带 而致;或因肝郁化热,肝气乘脾,脾虚失运, 肝火挟脾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两脉,发为带 下病。 5.湿毒蕴结——房事不洁,或手术损伤,湿热乘 虚而入,酿而成毒;或宿有痼疾,正气不足以 御邪,邪毒直中子门、胞宫,损伤任带,而为 带下病。
第一节 带下过多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 部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带下候》明确提出了“带 下病”之名。 《校注妇人良方》认为“病生于带脉,故名带下”。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对其临床表现作了较为具体的描 述:“如其太多,或五色稠杂及腥秽者,斯为病候。” 《傅青主女科•带下》将带下病列为首卷,根据带下颜 色的变化,详细分析了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 的论治,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并创立完带汤、易 黄汤、清肝止淋汤。 西医学之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所致带下 异常可参照本病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