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教育家潘慎文的思想与活动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述论
19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述论[摘要]我国近代报刊是西方传教士首创的。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传教士报刊开启了民智,推动了思想启蒙的发生,对我国国人自办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
传教士在中国文化近代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传教士报刊近代化中国报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在我国出现是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时开始的。
最先出版的中文近代化报刊,最先在我国境内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西方传教士创办的。
一、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鸦片战争前,从1815年到1842年是西方传教士创办报刊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仍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传教士只能在靠近中国的南洋地区和最早开放的广州徘徊。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1],大部分篇幅直接宣传基督教教义,也刊登一些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和世界各国情况的文章。
其他还有182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巴达维亚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8年美国传教士吉德在马六甲创办了《天下新闻》。
1827年创刊的《广州纪录报》等等。
2.鸦片战争后,1842年到19世纪末是传教士在华办报的高潮阶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攫取了许多特权,办报刊的权利就是其中之一。
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从沿海到内地,他们的办报活动更加活跃高涨起来。
这一阶段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数量大大增加。
据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传教士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
[2] 其中主要的中文报刊有:《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在这众多的传教士报刊中,最重要的是《万国公报》。
这是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 及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 的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 “中国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重视读者反应,增强与读者互动。
主要特点:
——商业新闻唱主角 ,广告所占篇幅居多。 曾因报道太平军活动而销量激增 ——变革编排形式,从编辑业务的改进上来为中国读 者服务。 1868年2月起采用英国式的固定版面安排方法 开始采用新闻标题
第四节 外资中文商业报纸 与早期《申报》
第三节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一、广学会
初名“同文书会”,1877年11月在上海成立,1892年改 称“广学会”,最初的英文名称是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在中国人当中广传基督教及一般 知识的会社),这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 以推广西学为宗旨,并以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为主要是宣 传对象 出版报刊书籍是广学会的主要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万国公报》 创办人是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以禅为镜,方能读懂日本
以禅为镜,方能读懂日本(我师绍璠禅学对话录)(2010-05-29 20:02:37)问:最近读到不少文章,认为由于历史原因,国人对日本尽管有负面情绪,但如果看到日本的真实情况,却又不得不承认日本值得学习。
不过这些文章总觉谈得不够深入。
希望您可以从文化的更深层面谈谈,中国向日本学习,究竟该学习什么?答:日本文化百分之百来自中国。
明治以前,日本全部都是吸收中国文化。
他们通过遣隋史、遣唐使、宋学僧、宋学使到中国来,尤其是12世纪以后的室町时代,是中国影响日本的最盛期,一直延续到明治时期。
日本奉行拿来,而且一拿拿走的就是中国最一流的,那就是禅文化,而不是儒家或者其他的文化。
尤其是宋元之间的五山文化影响到日本五山文学,当时的日本,不通汉文学不能做禅宗祖师或者考取功名的,以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影响当时日本社会的上上下下。
尤其是宋朝入日禅师,影响了日本的外交等幕府国策的制定。
再后来在日本战国以后文化没落、精神颓丧时期,又有明末的隐元禅师给日本注入了文化的清流,开启了日本江户一代的文化,奠定了明治兴盛之基。
问:请具体介绍一下唐宋一直到隐元之前,禅文化是怎样影响日本的?答:在隐元东渡之前,日本历史上禅宗就一直受到重视,尤其是受到武士阶层的欢迎。
十三世纪以来,中国禅僧接踵渡日,更使禅深入渗透到日本。
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五山文学,就是来自宋元以来中国禅文化的影响。
禅文化传入日本以后,在武士阶层和幕府政权保护下迅速发展,以五山禅僧为主流的诗人,以京都、镰仓五山十刹为中心,掀起了汉文学风潮,广泛深入影响了当时的思想和文化。
五山文化作为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之祖,奠定了日本几百年的文明之基,影响所及直到明治维新时代。
问:您说到末清初的隐元禅师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具体影响是如何表现的?答:曾任福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1654年东渡日本。
以日本水尾上皇为代表的上层文化,与新的江户势力结合,着手黄檗寺的开创。
由黄檗山的开创所象征的中国禅文化的东渐,其影响不仅在佛教,也涉及包括阳明学、水户学所代表的日本文化的再兴,以及古文辞、国学、中医、社会教育的普及等,进而扩展到文人趣味的煎茶、普茶料理等生活领域。
一位值得尊敬的“红学界的问题人物”——潘重规先生和他的红学研究
一位值得尊敬的“红学界的问题人物” ——潘重规先生和他的红学研究[1](P27)苗怀明【摘要】[摘要]红学是潘重规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潘氏的红学研究内容丰富而复杂。
他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式研究表示认同,对胡适的主要红学观点提出质疑,其观点的提出和论证更富有学理性,代表着索隐式研究的一些新变化。
同时,他在红学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与其他学人在红学论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开明和坚持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7【关键词】[关键词]潘重规;红楼梦;学术史潘重规先生一生著述颇丰,在多个学术领域皆有不俗的建树,红学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基于如下三点认识。
一是关注的时间长,投入的精力大。
他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表有关红学的著述,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有红学专文刊出,持续时间长达40多年。
他还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开设《红楼梦》课程,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创办《红楼梦研究专刊》,带领学生搜集、整理红学文献,培养红学后备人才,为此付出很多心血。
二是发表的著述多。
以专书而言,就有四部,即《红楼梦新解》《红楼梦新辨》《红学六十年》和《红学论集》,此外还有多篇未收入上述四种专书的单篇论文。
三是影响较大。
不管红学界对其红学观点是否赞同,其不少观点曾引起过较大反响,这是不可否认的,正如一位论者所总结的:“在台湾省红坛上,继新红派代表人物胡适之后,潘重规教授堪称为一大家。
”[2](P192)总的来看,潘重规先生的红学研究丰富而复杂。
说丰富,是因为其研究涉及到红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作者、版本、主旨等;说复杂,是因为其著述所呈现出来的学术思想很难用几个较为明晰的词句来概括和定性。
一、索隐红学的完善与新变学界通常将潘重规先生的红学研究归入索隐派,将其作为蔡元培之后索隐派的代表人物。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晚清输入西学的主体,主要为以下三部分:一是传教士、其他来华外国人及相关机构,如广学会、教会学校;二是清政府官办机构,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三是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及民办机构,如商务印书馆、广智书局。
这几部分人或机构,有互相交叉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中有传教士或其他外国人活动其间。
这三类机构与人物,由于其立场、出发点有别,输入西学的价值取向有明显不同,什么,怎么介绍,都体现其价值取向。
一早在鸦片战争以前,从欧洲、北美洲来到南洋地区的马礼逊、米怜、郭实腊等传教士,就在马六甲、巴达维亚、新加坡等地,组织益智会,创办印刷所,出版中文杂志,译编介绍西学的书籍。
鸦片战争以后,传教士将传播西学的基地从南洋北移至香港与通商五口,创办华花圣经书房、墨海书馆等机构。
以后随着中国对外通商口岸的增多,对传教限制的放宽,传教士及其他来华外国人范围扩大,传播西学的机构也日益增多,博济医局、土山湾印书馆、广学会、登州文会馆、益智书会等为其著者。
传教士为什么要传播西学?在他们看来,第一,西学先进,西方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化学、医学这类学问,都比中国的同类学问先进,中国人应该接受这些先进的东西;第二,西学有用,通过传播西学,可以在中国人面前树立西方文化的优势地位,获得中国人的好感与信任,从而为传教打开通道,或提供支持。
明末利玛窦等人是这个思路,清代从马礼逊到李提摩太也是这个思路。
1821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就说过:向中国人灌输智识、砥砺道德与阐扬宗教都很重要,智识科学之与宗教,本相辅而行,足以促进人类之道德(注: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
1834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来华前,美部会负责人对他说:你如遇机会,可运用你的内外科知识解除人民肉身的痛苦,你也随时可以用我们的科学技术帮助他们。
但你绝对不要忘记,只有当这些能作为福音的婢女时才可能引起你的注视。
法国传教士白晋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法国传教士白晋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西南民族大学 610041中国,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国度。
作为本国人尚且不能在几十年的时光里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窥之一二,可想而知,中国对外国的吸引力有多么巨大。
欧洲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从未停止。
从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开始,中国便成为了欧洲人眼中的“黄金国”,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地大物博、法律健全、经济发达、交通便捷。
彼时,不少欧洲人毕生的梦想就是来到中国淘金,无奈交通不便,能踏上中国这片肥沃土壤的人毕竟少之又少,能把中国国情讲述给外国人的更是九牛一毛。
法国传教士便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语言和历史,结合所见所闻,著书立说,从欧洲人的角度看中国,把中国故事讲给欧洲人听。
整体来看,17、18世纪的法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是相对成功的。
其文化传播的方式对现代文化传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本次研究,将从该时期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的经历、其作品作为切入点,分析其文化传播的途径、影响和意义。
作为法语系本科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习的重点,能够促进中法两国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更是我们的毕生理想。
合理利用法国传教士对汉文化传播的方法理念定能促进今后我国汉文化的传播。
本次研究主要以白晋作为研究对象。
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年),又作白进,字明远。
他年轻时求学,听说沙勿略想到中国传教却被困在上川岛度过余生的事情,便萌生到中国传教的想法,这位他以后前往中国埋下了伏笔。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1687年选派了六名耶稣会士,出发前授予他们科学院院士称号,派遣他们前往中国传播科学、绘制地图。
其中一名便是白晋。
时任皇帝康熙热情接见了他们,并有意物色他们担任钦天监。
白、张二人入京后学习满语,并向康熙讲解几何、天文和医学,并用奎宁治好了康熙的疟疾。
康熙十分欢喜,派白晋回法国,并赠与汉文书籍四十九册。
白晋回国后,路易十四十分欢喜,因为当时法国只有二十三册汉文书籍,于是又派遣白晋带上珍贵的礼物回赠康熙。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中西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中西书院的兴起与衰落中西书院取得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它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西学的环境,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进入洋务机构而来学习的。
但这一切在潘慎文继任监院后发生了改变,潘慎文上任后,积极推行中文化改革,这项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当时社会上对学习西学成为热潮之际,这项改革让中西书院失去了竞争力,再加上自身内部管理的问题,导致中西书院慢慢就衰落了下来。
标签:林乐知中西书院监理会中西并重中西书院是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1882年在上海创办的,1911年并入东吴大学,前后存续约30年时间。
中西书院以“中西并重”为号召,实行了迥异于其它教会学校的较为世俗化的教育方针,满足了当时社会上洋务机构缺乏新式人才的需求,故开办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报名人数往往超过实际接收能力,30年间,保守估计,中西书院培养的学生也在千人以上,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充实到了洋务企业中,中西书院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西书院的兴起中西书院是美国监理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1844-1939)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于1882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
林乐知刚抵达上海时,正好碰上了中国的天平天国运动,林乐知的传教区域只囿于上海城里,不久,美国内战爆发,林乐知所在的在华监理会失去了与美国母会的联系,林乐知不得不放下教会工作,为了谋生,去从事世俗事业。
1881年,随着美国母会的复苏,美国监理会又重启了振兴在华监理会的事业,任命林乐知为教长,并资助林乐知开设中西书院的计划。
中西书院在筹建时,报名的人数已经有1000多人了,1882年正式开学时,中西书院只能招收300多人,其余的学生只能拒之门外。
中西书院开办时,与同时期的同城的圣约翰相比的话,招生更是胜出很多。
1879年,圣约翰第一次招生时只有39人,到了1900年才基本与中西书院持平。
[1]也就是说约有20年的时间,中西书院在上海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圣约翰。
【精】1815-1898年在华传教士新闻传播观念与影响研究【品】
分享文档,发现价值。
豆丁网 豆丁网豆丁网分享文档 发现价值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15-1898年在华传教士新闻传播观念与影响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传播学指导教师:***20060401豆丁网分享文档 发现价值上海太攀文学疆士学位论文叠黧塑苎!壁!篓!!堕i竺堕篓!i!!g鹜!!生竺!蔓鲨鎏!黧黧箜璧塑翌苎!垫垒翌内容提要19世纪柬华传教士及其所办撤洲的新闻传播观念砖中国近代报刊的戳起有着密切关系,费教士缀强豢来了孛国近代缀韭戆擐嚣形式、袋篝模式嚣囊麓理念。
本文扶19键纪初期传教士柬肇传教静背景分析入率,重点介绥了来肇铋稍宗教报刊的传教士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总体特征和代表人物的办刊经历、新闻传播观念,并分别从报刊创办和报刊著述两个方面来阐述传教士的新闻传播观念,以殿对近代中国薪闻文化的影蛹。
奉文诀为,18l§一18§8年豹姻多年辩闻里,萎罄敬传教圭在中国薪湖舞台上演窭了精彩的一幕,他们对中国近代鼹族报业的兴起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传教士来华的根本意图悬鼹宣扬基督教,洗涤阐人的思想。
传教士在带来西方新闻观念的网时,也有其难以避免的缺陷:很少有系统的新闻传播理念的介绍,且止于基零擐念彝麓攀猿况夔疆述。
懿誉管魏嚣,转教±缀搴l是特定历史条穆下筑产兹,我们要客鼹分析其局限,也要鸯定德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传教士宗教报刊新闻传播观念Vll豆丁网分享文档 发现价值皇海丈学文学硬士学位谂文垒至!登!壁篓!黧!黧墼!!!塑壁笙!!:兰整垫!熬翌堡登璧鳘竺竺堡缝AbstractThe蹦ssio∞riescometoCKnainthe19thc咖andt1璩ide鲳ofpre豁c伽1Intulicationoftheirnewspapefsandp甜odicalshadcloserelationswitllriseofeKn窖smo踟豫jo粥豫}至sm,热issio娃a秽s潍ws弘pe鹅毅遗p舐。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西学东渐》参考课件2
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 等自立。 ——康有为《孟子微》
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 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 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书影
当时,谭嗣同对变法抱有很大希望,他在 家书中说“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
清朝时期——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
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愚昧无知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
(1)经济:鸦战前后,列强(资本主义迅速崛起,通 过战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腐朽的清王朝(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被 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政治: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侵,先进中国人开 始以新眼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
① 民族英雄 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
②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 各国律例》、《四洲志》, 了解西方情况;
③ 师夷之长技
仿制西方战舰,提 倡向西方学习;
◆林则徐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 、学习西方的先河,所以他是中国近 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之后5ຫໍສະໝຸດ 《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所起的直接作用
A介绍西方先进技术 B批评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D
C启迪人们探索民主革命道路D引导人们去了解外部世界
6.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意思是指他
A作为高级官员,积极向西方学习 B反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A
C认识到国家落后的根源 D认识到西方国家强盛的根源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搓阳乡联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搓阳乡联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参考答案:D2.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参考答案:C3.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歌颂的是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的决策出现于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参考答案:B4.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根据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 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参考答案:A6.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doc】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华活动考述
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华活动考述第45卷第2期V o1.45No.2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azh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6年3月Mar.2006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华活动考述汤开建,昊艳玲(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摘要葡萄牙籍耶稣会传教士安文思(Magalhaes,Gabrielde)1640年入华以来,先后前往四川,北京两地传教,为促进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和汤若望,南怀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对当时西方科技的传播和17世纪中国的介绍,使其在传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关键词安文思;耶稣会;传教;西洋科技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安文思(Magalh~es,Gabrielde),字景明,葡萄牙人,1609年出生,16岁加入耶稣会,后被耶稣会批准到东方传教.1634年,安文思抵达印度果阿,完成修辞学及哲学并晋铎.之后,在修道院教授修辞学.1636年,安文思申请赴日本传教途经澳门时,视察员神父命他留在圣保禄学院教授修辞学.1640年前往当时副主教的驻扎地——杭州.从此,他开始了在中国长达37年的传教历程.作为极为虔诚的天主信徒,安文思为17世纪中国天主教传教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然而,在教会及教史学界,由于耶稣会内部的档案资料长期未能公布,故对安文思的评价颇多微词.国内的安文思研究则局限在对他的《中国新史》及与张献忠的关系上.本文拟搜集中西文献档案资料,对这位早期来华的葡萄牙传教士作一系统考察,以补国内研究之不足.一,四川,北京两地的传教活动明中后期天主教传人中国后,经利玛窦(MathieuRicci)等一批西洋教士的努力,天主教在中国已经获得了一定规模的发展【1J(阳"'.这正是安文思进入中国内地时全国天主教发展的形势.1.四川传教天主教的四川I开教始于利类思(IouisBuglio)神父.利神父1640年进入四JII,在礼部尚书刘宇亮及四JII省官员的帮助下创建成都传教区,并在成都置"教堂及住院各一所".1640年经利神父受洗者有3O人,其中有明朝皇族一人教名伯多禄者全家人教,成为四川成都教区的基石. 1642年8月安文思来到成都全力协助利类思进行传教,他们二人曾先后前往保宁,重庆等地开教, "在以上二城厢均设有经堂,为教友领圣事,诵经之处"[2](邮,"并且在附近城镇设立小学多所."[3J(.经过安,利二神父的共同努力,该地教务出现一片兴旺景象."受洗者日增,有武官姓阎名Jen—tou者入教,教名多默,合家随受洗.阎某既人教,复其他官吏数人随之入教"](醒..据古洛东的资料:"当时奉教者不但在成都,保宁,重庆三处城内仅有,即三城所属之州县亦有,盖当时各处城厢已设有经堂故也."然"成都教务较各州县尤为兴旺"[2](邮四川在中国境区之中,毕竟是一较为保守封闭的内陆省份,再加上该地延续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天主教这一异质文明的闯入及在四川I腹心地区的逐渐兴旺,顷刻问即变成洪水猛兽,且天主教所提倡风俗礼仪与中国传统完全悖逆,特别是与当地的佛道文化严重冲突,一场由僧道阶层和部分官员发起的排教运动也就汹涌而来.这一排教案持续了三个月,最后在奉教武官阎多默及汤若望的朋友成都知县吴继善的保护及辩护下,再加安,利二神父撰写为天主教辩护书,并将京城徐阁老(光启),杨翰林(廷筠)早年完成的为天主教辩诬之书,散发宣传,这场仇教风波才日渐平息,后官府还将滋事之人治罪,使"圣教在川略享太平"_2J(…'.不过收稿日期2005—05—25作者简介汤开建(1949一),男,湖南长沙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边疆民族史,明清史及港澳史研究;吴艳玲(198O一).女,湖北襄樊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生.75这种短暂平静的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1644年9月,张献忠进入成都称大西王.在成都知县吴继善的举荐下,张献忠"强以官职,衣服,俸禄授二神父(安文思,利类思)"l3l(呻,且赐"天学国师"_2llp2"称号.从此,安,利二人一边为张献忠提供各种服务,一边在四川开展传教活动.但是他们经常遭受仇教者的攻击,有时连性命也受到威胁.[4](p325)然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安文思也从未弛于教务.他抓住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传教.他曾利用偶遇献忠岳丈父子的机会向其宣教, 父子二人遂被感动.不久以后,便主动请求为其领洗人教.二位领洗以后,便能"遵守教规,善尽职守, 不特为善教友,亦且立好榜样."l2l(此外,安,利二人在随张献忠行军的途中,也多次拯救教友及一些异教徒.因之四川传教业绩十分显着:"所奇者两神父在成都遭此大乱,犹能传教救人,授洗至一百五十之多.内有某大员,举家三十二口,同日授洗."_5l(.但因他们在四川的传教工作是属于开创性的,所以这一时期四川传教事业从规模到建制均处于原始阶段.2.北京传教1647年1月,张献忠死于清军的箭簇之下,安,利二人被肃王豪格部下俘获,幸肃王豪格与汤若望相善,在俘获过程中亦受"善遇"_6l(叫.1648年随清军进入北京【l.安,利二人因在张献忠政权担任伪职的关系,为安全起见,进京后即留在肃王府中当差一年.就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肃王府变成了他们宣教的场所.肃王之妻妾们见二位神父品行端正,超凡脱俗,且觉得所讲教理颇有道理,因之逐渐被感化."妃与仆婢多人,遂领洗人教".此后,肃王府中的人更加敬重两位传教士,以礼相待,不再把他们当作奴隶看待,并且准许他们在京城各处随便传教,只是规定不准离开京城.l5l(1649年,二神父又被送到光禄寺固山佟国纲家中供职.佟国纲与其弟佟国维对他们宣讲的教义也深信不疑.佟氏兄弟虽迫于压力"不肯遽尔受洗",但却"家中供圣母像,像前常燃烛致敬,累年不懈."_5](二神父一方面宠辱不惊,完全忘我地投入到北京的传教事业,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利玛窦传教时采用的上层路线,即利用自己深居宫苑的条件对满洲上层贵族传教,并获得了成功."两神父在京传教,数年以后,教友渐多.II【""安,利二神父在京的事迹逐渐传人皇宫,受汤若望影响极大的顺治帝在汤若望多次请求下,于1655年恢复了他们的自由.据《安文思传略》:"他们在京城一直住了七年才为皇帝所知.但当皇帝知76道他们的身份后,以极大的善意对待他们,赐给他们一所房屋,一座教堂,薪俸及金钱."_8]《教堂并非顺治所赐,据《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皇上赐给房宅一所(原注:或即建堂之处),银米若干."E5]而安,利二神父的上书则称:"赐银米养赡,房屋虔修."_9](安,利二神父即在顺治帝所赐房屋基础上,由肃王侧福晋Simon之母Justa Tehao与一位宗室出资修建一座教堂_3J(".这里提到的宗室很可能是指佟家.另据鲁日满的记录,安文思修建教堂还曾获郑芝龙的帮助:"(郑芝龙)一到京城,此时,正好有两个我会的宗教人士安文思和利类思来到京城.……尼古劳(郑芝龙的教名)对二人特别尊敬,友善,亲自登门拜访他们.他眼看二人一贫如洗,首先给他们安排了一个住处,还在里面为他们建妥一座教堂.最后,还友善慷慨地为他们配备了仆人和一切用具."_10]此教堂供奉中国主保神圣人若瑟,故名圣若瑟,即后之东堂.关于1655年安,利二神父修建地东堂情况,中外资料均未见报导.葡萄牙学者巴斯多(JoaoBasto)提到东堂时称:"这座礼拜堂只知道是爱奥尼亚建筑风格,是供奉圣约瑟的oEl门安文思所建之东堂于1720年的地震中倒塌,后由奥籍教士费隐(Xavier—EhrenbereFridelli)神父主持重建,于1721年落成.重建后的东堂是十分壮观的欧式教堂,堂有"自鸣钟楼",楼下有"日晷石一双",还有一三层楼的观星台,内置各种西洋仪器,堂内还有郎士宁所绘壁画,当时人称:"此堂置于罗马,亦无愧色."_3j(叫伸东堂在建成之后,成为安文思,利类思的主要传教基地.他们同时管辖京师及近畿地区的教务.在二位神父的努力下,该地区的传教形势一片良好."一六六三年京师受洗者五百人,近畿受洗者千人.次年受洗者七百人."[3叩"在北京传教期问,安文思神父除在宣教时口述讲道之外,还同样勤奋地用布道和文字使灵魂得到皈依.他曾写过几篇文章,并把圣托马斯?亚基纳的《复活论》译出,因此而受到极大的赞扬[1.](叩. 目前所见安文思这一期间的天主教教理着作仅两种,一是《超性学要》神学简编两卷;一是翻译圣多玛斯的《复活论》两卷jI.1677年5月6日,安文思于北京逝世.康熙帝为他安排了隆重的葬礼:"……二十四名吹鼓手携带种种乐器跟随他们,为写在黄缎上的圣谕作前导,圣谕用担架运送,用各种色彩的二十四匹缎子包裹……"]I¨踯这是一场将天主教教徒的葬礼同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揉合在一起的中西合璧式葬礼仪式.它不仅意味着对死者的尊敬,更意味着基督信仰在北京的复兴.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康熙治内,对于继续留京的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来说, 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天主教的信仰不但很快又恢复了她的生命力,而且在此时期,传教士能自由而公开的传播基督福音."E3]二,掀起耶稣会内反对汤若望和南怀仁的风暴自1648年安,利二神父进京后,一场反对汤若望的风暴就在耶稣会内刮起,这场风暴直到汤若望逝世后才基本平息.随之,又对汤若望的追随者南怀仁进行猛烈攻击.而这场风暴的主要制造者就是安文思神父.为什么安文思要制造这场风暴?1.先谈安文思与汤若望的矛盾安,汤之间的矛盾起源于两点:一是汤若望曾经指责安,利二神父不应该在张献忠属下当官;二是安文思认为汤若望在北京对于营救他们二人没有尽力.关于第一点,根据邓恩(GeorgeH.Dunne)公布的资料:"(汤若望)第一次得知,利类思和安文思因为曾经在张献忠政权里做过官,而被视为是强盗和反叛者.这类人通常是要被处死的.……汤若望将这些事实报告给傅{凡际(当时中国传教区北方传教会长),他以他坦率的个性清楚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即利类思,安文思的行为是愚蠢的.一旦落到暴君手中,他们应该宁死也不接受官职."r】]f叩安,利二神父接受张献忠的官职完全是迫于无奈,他们当时没有任何可以自由选择的余地.据安文思自己称,他在张献忠政权中两年的生活就像一场噩梦n邮.在极度痛苦状态中煎熬出来的安文思当然忍受不了汤若望直率的批评.另外他看到汤若望得到顺治帝的各种特殊优待,而自己虽然在北京有自由活动的权利,但名义上仍是阶下囚,充当满洲贵族的奴隶.这种地位悬殊所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再加上汤若望直率且没有考虑实际情况的批评,必然引发安文思对汤若望的反弹.于是,安文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不依不饶地紧咬汤若望在清廷任职之事进行攻击.邓恩称:"安文思极端地憎恨汤若望对他的指责.他认为,他在被迫的情况下,为张献忠服务与汤若望在北京为满族人的政府服务没有任何区别."_l4_川关于第二点,汤若望营救安,利二神父不尽力之说,应该是不符合事实的.首先是安,利二神父被俘后,豪格询其是否认识汤若望,文思答日:"是我长兄也,由是被善待,命部将妥为看护~'[3](p256257) 这就是说,安文思在当了俘虏后,由于汤若望的原因,并没有受到清军的虐待.第二,1647年,汤若望得知安,利二神父被俘的消息,立即写了一份奏折,要求释放二位神父.但是当时耶稣会中国北方传教区负责人傅j凡际考虑到汤若望在当时提出营救二神父之事是不合时宜的,故阻止了汤若望将奏折递呈摄政王多尔衮_】J(邮".作为耶稣会整体考虑,如果当时提出对叛军官员的营救,很可能会影响到汤若望在清宫刚建立起来的地位,而不利于耶稣会的发展.第三,分析顺治六年(1649)汤若望的奏折亦可看出其中原委:"望有同教友二人见在光禄寺,蒙皇恩留养,系大兵从四川I带来者,望不知其情节,从未到寺往看,因遵朝廷法禁故也.今外省教友徐徐来京,欲与望同居,望不知其缘来,又不能阻彼,望是以小心谨慎……"从汤若望所说的"因遵朝廷法禁故也","望是以小心谨慎"这番话可看出他并不是无心营救安文思,利类思,而是当时耶稣会逐步适应清王朝的一种谨慎对策.他的谨慎是建立在对中国当时混乱局势分析基础上的.当时正是清政府建立初期,局势很不稳定,已经跻身于朝廷的少数传教士也是朝不保夕,受耶稣会指令进入清廷任职的汤若望虽开始被顺治帝信任,但握有清廷实权的摄政王多尔衮仍对西洋教士持怀疑态度,稍有不慎,耶稣会所做的努力将会功亏一篑,甚至整个教会都会受到牵连.所以他认为应该遵守大清的法令,争取一个合法进京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够保全在华耶稣会的安全,巩固他们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基于当时形势,汤若望这种顾全大局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安文思对汤若望的不断攻击与诽谤在当时的中国教区刮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这场风暴甚至影响到耶稣会的上层.1649年5月2O日由傅{凡际起草并有安文思等人签名的攻击汤若望的报告,寄给当时在杭州的传教会副会长阳玛诺.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汤若望神甫为已经宣誓守四诫的耶稣会士,如果预先根据教规向他所下的一个警告再要无所裨益时,他便要认为不知悔悟与不服会规,开除于耶稣会之外.~[15](p404)并且列举了包括接受为教会及修会所禁止的官差职位等11条罪状.同年8 月,安文思完成了用拉丁文写的反对传教士出任钦天监正并编写中国历书的文章,赢得一部分耶稣会士的支持.由安文思为其在张献忠府中任职的辩护可以看出,他并不反对传教士在中国担任世俗职务.为了将汤若望赶出北京,还提出让卫匡国作汤若望的替补,"其后,利类思和安文思竞致自行向朝中,推77荐他们自己充任数学与天算之职务."朝这与他用天主教四戒的信条来攻击汤若望的做法自相矛盾,所以反对担任世俗职务只不过为他解决与汤若望之间的个人恩怨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另外,安文思还在对汤若望的私生活上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攻击.关于安文思攻击汤若望私生活之事,美国学者邓恩披露了一部分资料,但未公布原文.近年,金国平,吴志良则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翻译了LepereGabrieldeMagalhaes, unjesuitePortugaisenChineauXVIIsi~cle(十七世纪在华耶稣会安文思神甫)一文中披露的安文思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认识.最早揭露汤若望私生活内幕的是与他同时期在清廷中供职的传教士安文思和白乃心,尤以安文思为甚.安文思曾指责他"不仅仅喜欢女色,还沉迷男色".就在这一份文献中安文思还揭露了汤若望很多淫秽生活的具体事实.而且,在同时代的教会人士中还有很多人均对汤神的私生活表示不满. 当时在北京的郑芝龙也说:"汤若望神甫根本不像其他神甫们那样是一位耶稣会神甫,就连一个澳门世俗葡人都不如."①对于安文思所披露的汤若望私生活的情况,教会内部一直都有争议.虽然,安文思与汤若望有矛盾.但是,安文思素有"正直诚实"的品质](卵,且是一持戒严谨的传教士,天主教戒行之一就是不许说谎.因此,教会中邓恩等人攻击安文思凭空捏造事实诬陷汤若望,这是对安文思评价失实.安文思有可能存在心胸狭小的一面,但捏造事实,诬陷汤若望则不可能.邓恩虽然为汤若望进行全面的辩护,我们认为,完全有可能是出于教会的立场,出于维护在华传教事业及其教会的整体形象.一言以蔽之,过去教会对神职人员私生活缺点方面向来均以不公开,默认或掩盖的态度,完全是一种护教心态.2.再谈安文思与南怀仁的关系1660年南怀仁(FerdnandV erbiest)作为汤若望的助手而调进北京,故南怀仁与汤若望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安文思等人攻击汤若望时,南怀仁是站在汤若望的立场说话的:"他忍受了如此恶毒的诽谤与中伤.仅此一项,我就认为他应该得到这个荣誉.我毫不犹豫地请求给他这个荣誉……"_】](南怀仁对待汤若望的立场也许是安,汤门户之见所引发的安文思对南氏的意见,但清廷起用南怀仁继汤若望之后为钦天监正而不起用他这位也懂得"数学与天算"的西洋人,则可能也是引发安文思对南怀仁攻击的原因.据费赖之神父称:"他(安文78思)曾给南怀仁神父造成不少内部纠纷和麻烦.关于南怀仁神父就任钦天监监正一事,原无抵触耶稣会典精神之处.但安神父喋喋不休,谁也无法说服, 一再向上级指控南神父贪图爵衔,有违四大显愿.[1.](p.南怀仁曾说,尽管他与安文思,利类思一同工作,一起给人送礼,但常常是人们把他们三个人共同所做的事都归到他一人身上㈤.透过上述细节,我们多少会看出,安文思与汤若望,南怀仁之间的矛盾冲突,除了他们各自对于天主教神职人员戒行认识的不一致外,双方在清廷中的地位悬殊而产生妒忌的个人狭小心胸应占有一定成分.因此,如何准确评价安文思与汤若望,南怀仁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之事,既要抛开教会立场的价值评判标准,又不能离开当时天主教中国传教的历史环境;更不能因为汤若望为当时中国天主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为伟人讳".3.历经杨光先教难,为汤若望昭雪顺治帝的逝世,使西方传教士们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不久,各种反教势力就联合发动了一场政治风暴——杨光先教案.这是安文思在中国遭受的一次更大的来自官方的排教运动.钦天监官员杨光先在鳌拜等守旧大臣的支持下,向汤若望,安文思等人发起进攻,遂"将汤若望锁拿问罪,其会友利类思(字再安),安文思,南怀人(字敦伯)三人,亦俱囚禁刑部,以议处.5,~[17](p365)1665年,刑部判处汤若望凌迟刑, 安文思等人各应杖一百,驱逐朝外.后因孝庄太后的干预,汤若望,安文思等四人得以留京.1664年,杨光先又发表《不得已》攻击他们.为了应战,安文思和南怀仁修订了由利类思撰写的《不得已辩》_1副,公开出版.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 安文思,利类思始终同南怀仁站在同一条战线.杨光先教案被粉碎后,康熙帝下令在此期间受迫害的人都可以直接上述,陈奏冤情.此时,安,利二人虽然对汤若望仍心存芥蒂,但是为了扞卫其共同的事业,仍能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同南怀仁共①LepereGabrieldeMagalhctes,unjesuitePortu—gaisenChineatlXVIIsi6cle(十七世纪在华耶稣会安文思神甫),第337页.当时澳门葡人的生活淫乱是为人所共知的事情,同时代的闵明我神父称:"荷兰人有一个女人就够了,澳门葡人有一群女人还不行"(西)闵明我(Domigo FerndndezNavarrete)着,杨平译《中国王朝历史,政治,伦理和宗教论》,载《l6和17世纪伊比利亚文学视野里的中国景观》,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②l670年1月23日南怀仁致PhilippeCouplet函.转引自鲁洛,马爱德《对南怀仁的"绝罚"》,载魏若望《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外交家南怀仁(1623168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同商讨,起草奏疏,极力为汤若望申辩:"……况若望乃先帝数十年勋劳荩臣,罗织拟可,使忠魂含恨.……思等与若望俱天涯孤踪,狐死兔悲,情难容已……"_】9_∞一'可见,为了共同的传教事业,安文思更多的是考虑大局,故极力要求给予汤若望"恩赐昭雪".再从"思等与若望俱天涯孤踪,狐死兔悲,情难容已"之言语来看,安文思等要求平反汤案之冤屈确是出于真情,且将自己与汤若望置于同一立场上.最后,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汤若望案终于得以昭雪,恢复了生前的荣誉.三,传播西洋科技及对17世纪中国的介绍利用西洋奇器的进献,吸引中国统治阶层及上流社会人士的注意,并满足这一部分人的奢侈心与好奇心,从而推动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这是明后期利玛窦以来制定的天主教传教路线的最重要方策之一.利玛窦,庞迪我,汤若望进入明清宫廷的成功,完全验证了这一方策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相吻合.安文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西洋传教士,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他不仅懂得天文学,算学,还精通机械制造技术,而且他也是利玛窦路线的积极推行者. 安文思入华后在四川传教,竭尽全力地为张献忠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主要体现在:第一,数学知识.张献忠曾多次向安文思,利类思二位"询(问)西学".其中"问算学之事甚多."_2](叫第二,天文历法知识.安,利二人曾奉张献忠之命为他"制造天体仪,地球仪,平面日晷各一具"."天体仪上着录恒星,行星,黄道之部位,中国之二十八宿附焉"_3](叩"'.1646年,张献忠又命二神父再"造天球一具,与前日在成都宫中所造稍为较小,凡各经星部位须按次排列."l2l(州安,利二人还把望远镜献给张献忠看."献忠每仰视天上,俯察四方,常用千里镜照之.此时此镜罕有,百官皆视为至宝."l2j(邮第三,世界地理知识.安文思,利类思在为张献忠造地球仪时,也向他传授了世界地理知识."司铎详明地体浑圆之理,并引证多据以明之.-[2J(p33)他们在球上绘出了五大洲的位置,标有经纬线,并着录各国及城市的名称,还附各种重要遗迹的说明,使张献忠大开眼界,因而对二人大加赏赐.由于汤若望等人前期所做的工作,到安文思进京时,清廷的最高统治者顺治皇帝已经开始对天主教抱有好感.安文思在自己获释后,立即利用这一。
中国新史
《中国新史》中的中国元素----与张献忠的关系以及北京城建筑的分析王超一 1107 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在域外汉学研究的历史上有一个我们不能容忽视的外国人,他是四川天主教的开教者,对中国的传教士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他就是17世纪来中国传教的安文思神父。
安文思是他的中文名,他的原名叫加伯利埃·麦哲伦(Gabriel de MagalhSes,1609—1677),葡萄牙人,也是著名的航海家。
由于在华传教长达37年,他甚至都有了中国的“字”,他的字是景明。
自1648年抵京到1677年逝世,安文思在北京度过了29年的漫长岁月,除了有一次奉皇帝之命前往澳门之外,从未离开过。
他对北京城相当热悉,这里犹如他的第二故乡。
而他根据自己对中国的了解写的《中国新史》也是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国内学者计翔翔在其《十七世纪中期汉学著作研究》一书中认为,《中国新史》是西方早期汉学第一发展阶段的一个总结和第二发展阶段的起点,甚至认为它已经走出了传教士汉学的框架。
从汉学角度上讲,他对中国的介绍更为系统和全面,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
张西平的《传教士汉学的重要著作》中也提到,安文思的《中国新史》,就是在法国传教士入华前,入华传教士已经在西方出版的一些重要的汉学著作之一,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国新史》的文学重要地位。
《中国新史》原叫《中国十二绝》,也叫《中国新志》其实就是介绍了安文思对中国感兴趣的十二点或者说作者认为中国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这十二点包括中国的版图、中国的历史、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典籍、中国的礼仪与教养、中国的水运和公共工程、中国的工艺制造、中国的物产以及孔中国的学者-孔子,中国的政治,中国的君主以及北京城。
可以看出,其中涉及中国元素之广,有建筑方面,有文化方面,连政治方面都有;而且也很细,有对中国称谓的研究,也有对中国人名的讨论。
在涉及中国元素方面,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
赵欣的《汉学名著安文思<中国新志>英译者辩误》中,就提到“美国学者拉赫说《中国新志》是当时内容最丰富、描述最精确的一部汉学著作”。
《天路历程》汉译版本考察
《天路历程》汉译版本考察《天路历程》汉译版本考察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1期(总第52期)黎子鹏香港浸会大学《天路历程》汉译版本考察【提要】英国文学家,传道人约翰?本仁所着《天路历程》(Pilgrim'sProgress)是近代最早译成中文的西方长篇小说,首个撮译本于1851年面世,而最新出版的全译本见于2006年.随着时代变迁,译者身份由初期的西方传教士逐渐过渡至后期的中国本土译者.为求最有效地传播原文的宗教讯息,使译文足以载道,译者以各种方言,文体,形式及媒介来重写,以切合不同时代,背景,地区,年龄的读者.本文考察《天路历程》林林总总的中文版本,纵观这部名着漫长而曲折的汉译历程.【关键词】《天路历程》,传教士,汉译,重写,版本引言约翰?本仁.(JohnBunyan,1628—88)的《天路历程》自1678年出版后,有如一朵盛开了三百多年的奇葩.在西方确立了其基督教经典的地位,同时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瑰宝.就目前所知,《天路历程》是近代最早译成中文的西方长篇小说.早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天路历程》已受到来华传教士垂青,他们在清末民初数十年间多次把这基督教代表作译介给中国人.到了二十世纪,译本的数目及种类可谓百花齐放,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还陆续有新译本面世,而且译法推陈出新,可见在华人读者,尤其在基督徒群体中,《天路历程》的影响力历久不衰. 据笔者多年来搜得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内所出版的《天路历程》汉译本,以及形形色色的重写本,共有近五十个之多.这个有趣的翻译现象,也曾引起一些学者或《天路历程》译者注意,尝试研究这部名着众多的汉译本.但碍于资料有限,而且大部分早期的译本已散失,或在西方某些大图书馆内硕果仅存,以致调查通常相当片面,未能勾画出《天路历程》汉译历程的全貌..笔者对《天路历程》的研究兴趣始于1997年,同年于香港大学开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除总结了在香港有关研究的成果外,曾于1998年暑假到台湾各大图书馆,基督教书室搜集难得一见的版本,于2000 年完成论文(《天路历程》汉译研究).2001至2005 年期间,笔者在牛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走访过英国各大图书馆,例如大英图书馆(BritishLibrar-26Y).,牛津大学博德利安图书馆(BedleianLibrary)',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Library)等,有幸亲眼看见,亲手接触, 亲自分析不少《天路历程》早期的汉译珍藏本.2003 年4月,笔者参观了位于本仁故乡贝德福市(Bed- ford)的"约翰?本仁博物馆"(JohnBunyanMuse- um),里面收藏了414个《天路历程》的各国语言译本及版本,当中包括27个中文版本,可谓大开眼界~lz2005年暑假,笔者慕名拜访哈佛燕京图书馆 (Harvard.YenehingLibrary),一睹其中十九世纪西方,笔者传教士中文着作的馆藏.最近于2006年7月到访上海及成都,在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四川大学图书馆发现罕见的早期版本,还见到在中国大陆最近出版的几个译本.除了亲身搜寻外.笔者参阅清末民初编印的基督教中文着作出版目录,翻译小说目录,互相对照分析,尝试把所有列出的版本逐一整理."此外,由于《天路历程》绝大部分早期的汉译本均由伦敦的圣教书会(Religious TractSceiety)资助出版,"该会的档案及年报便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出版资料.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介《天路历程》作者及原着的写作特色,第二部分以列表的方式全面考察一个半世纪以来《天路历程》林林总总的中文版本,纵观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汉译历程,反映一个有趣而独特的翻译现象.一,《天路历程=》作者及原着简介《天路历程》的作者约翰?本仁是位作家和清教外语与翻译2OO7年第1期(总第52期) 徒(Puritan)传道人.1628年生于英国贝德福市附近的艾斯投镇(Elatow),父亲和他自己都以修补铁锅为业,由于家境清贫,仅接受过基础教育.1644年英国内战爆发,十六岁的本仁加入代表清教势力的国会军队作战.数年后退役回乡重操旧业,随后几年经历心灵的危机,归信清教加尔文信仰(Calvin. ism),没有依附英国国教.并热心在贝德福一带传道.1660年英皇查理二世(CharlesII)复辟,搜捕异己及各独立教派的信徒,由于本仁不肯屈服,在传道时被捕入狱,随后的十二年断断续续地在牢狱中度过.直至1672年才获释.但1675年又再遭逮捕监禁.本仁出狱后至临终前仍竭力传道.最后因长途跋涉往伦敦探望信徒,身息热病,于1688年11月3O 13逝世.享年六十岁.<天路历程》这部名着正是在狱中完成.如故事伊始所述:"当我在这世界的旷野行走.遇着一个洞. 我就在那洞中睡着了."所写的那个"洞"(The Gao1),正是指本仁所置身的监牢;而主角基督徒紧握手中,视之如命的经卷就是昼夜陪伴本仁的《圣经>.本仁平生读过的书屈指可数,漫漫的牢狱生涯中.他终13细读的书籍,除了《钦定本圣经》(TheAu. thorizedVersion)外,就只有约翰?福克斯(John Foxe,1516—87)的《殉道者之书》(TheBookofMar-tyrs).由于热爱圣经并且反复阅读,英文圣经的风格文体.几乎是本仁所懂得的唯一文体.据说本仁熟读圣经的地步.差不多能背诵整部圣经,以致本仁成为历史上引用经文最熟练的作家之一.据统计. <天路历程>中直接引用经文或有圣经的含意和典故的部分.高达八成之多.在正文前的"作者为本书所作的辩解"(TheAu— thor'SApologyforhisBook)中,本仁详述了着《天路历程>的由来和目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其实大大出乎他原来的打算.本仁原来计划写一本讨论基督徒生活的作品.采用传统的论说体裁.可是每当执笔时.一个"天路客"鲜明的形象便不期然在他脑海浮现,这名天路客的一举一动,所经历的一切占去大部分的篇幅.越写就越不似"论说".反而成了寓言体的"小说".由于当时鲜有以小说体裁来讨论信仰问题.令本仁深感忧虑并多次搁笔.后来他发觉天路客的经历正是自己信仰,人生的写照,也唯有以寓言的体裁(allegory)才能表达得最传神.因此《天路历程>整个故事最终以各式各样的比喻,寓言交织而成.《天路历程》全书分一,二两部.第一部于1678 年出版,描述主角基督徒走天路的艰险历程.作品采用了一个最简单易明的中心比喻:生命就正如一段旅程,所有的情节都在这段路程中发生.基督徒为求解脱背上罪的重担,不惜抛妻离家寻找获救的方法.基督徒离开将亡城奔往天城,途中遇到无数危机,通过屡次试验,例如忧郁潭的陷阱,世智的诱惑,亚布沦的攻击,虚华市的试探,绝望巨人的捆锁等,最终基督徒成功横渡死河,抵达天城.得享永恒的福乐.虽然基督徒在路上有一两个旅伴,如尽忠和美徒,但第一部所描绘的基本上是孤独的心路历程.由于第一部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本仁于数年后完成第二部.第二部可说是前一部的续集,也可视为一个独立的新故事,描述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在梦中得到启弛.带着四名儿女步丈夫的后尘奔往天城.女基督徒所遇到的危险和景物,大致与基督徒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二部集中描绘一个小型团体的生活,包括小孩子的成长,婚姻问题以及如何共渡难关.总的来说,第二部的情节和技巧比第一部复杂,但第一部历来远比第二部为读者熟悉,受读者欢迎.第二部于1684年面世,自此第一,第二部便合篇出版.《天路历程》在英国文学史上,处于最成功,最着名的寓言小说之列.在形式上.整个故事处于一个梦境的架构内(Dreamvision),由一个做梦者展示故事的情节.寓言的体裁和梦境的叙述在中世纪广为流行,特别用以解释宗教和神学上深奥的理念,因此本质上,寓言可算是写作《天路历程》最恰当的形式和结构.透过精心的安排,本仁把要表达的抽象宗教概念全拟人化,化成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忠角如"敬虔","尽忠","崇恩"等;丑角如"易迁","绝望","懦志"等,无不人如其名,品性活龙活现.此外,本仁也透过"虚华市"内的法官和陪审员,如"盲心先生","说谎先生"等来嘲讽英国当时的法律制度,并凸显自己所受的无理审判.除了角色的命名外.《天路历程》中景地的名称也别具匠心,其中有数个精彩的片段更为人津津乐道.书中不少用语更成为英语中的成语和典故.为后人经常援引.其中最着名的要算是"虚华市"(Vani— tyFair)一词,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萨克雷(Will/am Thackeray,1811—63)便以"VanityFair"(浮华世 27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l期(总第52期) 界,又名"名利场")为其小说命名.此外,基督徒不慎掉进的"忧郁潭"(SloughofDespond),已成为英语的习语,比喻绝望,沮丧的深渊.另外,还有差不多叫基督徒惊恐至死的"死荫幽谷"(Vailevofthe ShadowofDeath),这语词本来源于圣经,在本仁笔下更添色彩,形象更为特出,此用语现在可比喻为临死时的痛苦时刻.由于本仁笃信加尔文教义,《天路历程》巾也充满浓厚的加尔文教色彩.例如在加尔文教义中,上帝的旨意是绝对的,信仰高于一切人的情感,因此当基督徒得到上帝的感召要逃离将亡城,而即使他的妻儿拒绝接受上帝的恩典,在反对声中基督徒依然独自上路.此外,《圣经》是信仰中至高无上的权威, 因此当基督徒大意丢掉了手上的经卷时,立时忧心忡忡,宁可走回头路也要把经卷寻回,找到后表现得欣喜若狂.其后基督徒到达美官投宿一宵,宫内的圣徒表明只接待蒙召的天路客,显示加尔文神学中预定拣选的信条.《天路历程》出版前,本仁已有若干宗教的着作,但在英国文坛中可谓寂寂无名.《天路历程》正如一朵文学的奇葩,一出现便轰动全国,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大奇迹.本仁擅用朴实的风格,平民道地的口语和熟语,还有当时流行的歌谣体,并未卖弄文藻或7Jl】人艰深的神学术语,因此作品深受平民大众喜爱,读者群由平民迅速伸展至宫廷.不少平民贵族都谈论作品的内容,甚至模仿书中角色的语气. 原着于l678年出版,同年便三度再版,初版后的十年,亦即本仁逝世的1688年,已发行第十三版.在十七世纪的英语散文小说中,《天路历程》被誉为成就最卓越,受欢迎程度最高的作品.十七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欧各国的译本已争相面世,例如陆续有荷兰文译本(1682)及法文译本(1685).根据"约翰本仁博物馆"编印的目录,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天路历程》译本,至今总数约近二百种之多,而大部分译本度藏于该图书馆内.继《圣经》以后,《天路历二,《天路历程》汉译版本考察程》要算是世上译本最多的着作.篮《天路历程》三百多年来持续广受欢迎,本仁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日隆.虽然本仁着书最初以传道为目的,但其作品深受文学界重视,早于十八世纪本,二已于纯文学范畴中建立稳固的地位.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浪漫运动"(RomanticMove— ment)期间,本仁被誉为"自然生成的天才"(aman ofnaturalgenius)",甚至与荷马(Homer),彭斯 (RobertBums,l759—96)等巨擘齐名.到_r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福音复兴运动"(EvangelicalRe— vira1)期间,本仁的作品大量重版发行,《天路历程》被泽成多国文字,令本仁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然而那段时期本仁多被冠以传道人的身分,甚于着名作家.至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无论在作品的命名,寓言体的叙述,书中角色地方的名称.不少都带有《天路历程》的影子.二十世纪,以至二十一世纪初对本仁及其作品的研究有增无减,研究者着重探讨其作品与当时宗教,历史背景的关联.本仁那种质朴的文笔,作品融会民间低下阶层的语言,在文学中反映真实的生活面貌,这特色备受推崇,令《天路历程》出版后三百多年来,仍稳占英国文学以至文学名着之列.《天路历程》得以跨越语言,种族,国界,甚至宗教,在世界各地流通不衰,是因为书中寓言所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心灵经验,能引起每位读者深深的共鸣.至于书中传递的宗教讯息,无疑在促使无数海外传教士翻译此书,使《天路历程》能以不同语文呈现在各国读者眼前.不过,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今天因宗教热忱拿英语原着细读的人,数量已大不如前.为了延续其影响力,英语简撮本以及多媒体的制作不断面世,以争取不同年龄,兴趣,教育程度的现代读者."而《天路历程》单单在中国出版, 翻译,传播的道路,也算是一段丰富多姿的历程.以下就以列表的方式按年份逐一介绍笔者研究所知的《天路历程》汉译版本,并注明早期版本的馆藏概况. 序号译者书目出版年分出版地:出版社备注 1.慕维廉行客经历传1851上海撮译本.13双页(double]eaves),Muirhead,Hiklhkingleih印2,000册..Williamch"en28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1期(总第52期)2.宾维廉天路历程l853厦门文言本,第一部,分5卷, 99Burns,William(文言)双页.挣ChalmenT'em/oo/e/h ch'垤l856香港:重印1853年版,附序言和插图英华书院(Anglo—lO幅.?ChineseCollege)l856上海:重印1853年版,附米怜(William 墨海书馆Milne)对"窄门"(StraitGate)的(LondonMissionPress)论述,共66双页.l857福州:"上帝"(God)和"圣神"(Spirit) 美华书局的译名更改为"真神"和"圣灵". (AmericanMethodistE. piscopalMissionPress) 1862上海:重印1856年版,省去附录.共63 墨海书馆双页,印3,000册.l862上海(中外杂志>(ShanghaeMiscellany)月刊中连载l863香港新版,印5,000册."1865上海:分5卷,共55双页.译文旁边附经美华书馆文出处,"上帝"和"圣神"的译名 (AmericanPresbyterian更改为"真神"和"圣灵". MissionPress)l868香港:66双页,附插图.英华书院l869上海:新铸铜版,分5卷,共5O双页;附美华书馆序言,经文出处和插图1O 幅." l87l广东重印.1872上海:新版."美华书馆1873香港:66双页,附插图.中华印务总局(ChinesePrintingand PublishingCompany) 1883小书会真宝堂文言本,木版.1896上海:美华书馆文言本.l9l8上海:美华书馆104页,售价八分. 3.打马字天路历程l853厦门厦门话拼音,第一部,改译自宾译Talmage,John卷壹文言本,分5章,共310顽(p V.N.;(厦门话拼音)ges),第一章由打马字译出,第二麦嘉湖Th/an/o/ektheng至第五章由麦嘉湖译出;一些押韵Macgowan,的诗歌章节偶尔会保留原译的汉 John字,同时附注罗马拼音字,以显示厦门话的读音.一l888厦门厦门话拼音,第二部.铊l889厦门厦门话拼音,全译本.l897厦门重印."l898厦门:重印第一部.AmoyReligiousTractCommittee29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1期(总第52期) 4.哥伯播义旅人人胜I855宁波宁波话拼音,第一部,共254页,附Cobbold,(宁波话拼音)目录及序言,印600册.撕 RobertHenryL/j诜sl864上海分lO章,145页,附目录及序言. 5.宾维廉天路历程l865京都:官话,第一部,分5卷,共152页,官话福音堂(London附插图和旁注." MissionPress)l869上海:分5卷,共75双页,附插图. 美华书馆l872上海:分5卷,共98双页.附插图.? 美华书馆l892天津:官话本.华北书会(North.ChinaTractSociety)l906上海:官话本.美华书馆l9l4汉口:分5卷,附官话自序,文言本原序, 圣教书局插图l0幅.(ReligiousTract Society)l9l8上海:126页,售价一角.美华书馆l9l8上海:140页.售价一角七分. 美华书馆l9l8汉口:158页,售价一角二分.汉津基督圣教协和书局(ReligiousTractSo- cietyofNorthandCen- tralChina)l9l9上海:官话本.美华书馆l933上海:71页,售价一角半.美华书馆l933汉口及上海:140页,插图,售价一角六分. 圣教书会6.宾维廉续天路历程l866京都[北京]:官话,第二部,分6卷,共113双官话福音堂页.56l869上海:分6卷,共48双页,"上帝"和"圣美华书馆神"的译名更改为"真神"和"圣灵".l9l8上海:98页,售价八分.美华书馆l9l8汉口:120页.售价一角.汉津基督圣教协和书局l933上海:55页.售价一角二分.美华书馆l933汉口及上海:120页,售价一角二分. 圣教书会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l期(总第52期) 7.胡德迈胜旅景程1870宁波:文言,全译本,分两册,正编22回,Hudson,(文言)开明山福音殿共l】7页,续编l0回,共92页.ThomasHall1874宁波重印1870年版.鲫8.俾士续天路历程1870羊城[广州]:广州话,第二部,分6卷,共286Pierey,George土话惠师礼堂页,附插图.? (WesleyanMethodist Church)9.俾士天路历程1871羊城:广州话,第一部,326页,附插图. 土话惠师礼堂1873羊城印100册.l910北海(Pakhoi):第一部.303页.?ChurchMissionarySoei—etyPrintingPre88l913羊城:1871年本的新版,附宾维廉译两粤基督教书会(1853)原序,俾士的土话序及5 (SouthChinaReligious幅彩色插图,分5卷,共149页. TractSociety)l921羊城:广州话本.两粤基督教书会l925羊城:附宾维廉译(1853)原序,俾士的两粤基督教书会土话序,分5卷,共141页. 1930s羊城:附宾维廉译(1853)原序,俾士的两粤基督教书会土话序,分5卷,共108页. 10.未注译者天路历程1889汕头I汕头话拼音. (汕头话拼音)英国长老会出版社(EnglishPresbyterian MissionPress)l1.未注译者Wong-Peill1890华北乡村方言,附插图. PhoneticScript12.未注译者天路历程1890台湾第一部,闽南话拼音. (闽南话拼音)1949台湾第一部,闽南话拼音,224页,附插图.6813.未注译者天路历程1892台湾第二部,闽南话拼音.? (闽南话拼音)1950台湾第二部,闽南话拼音,168页,附插图..l4.斯得胜天路历程l899上海:上海话,166页.售价一角五分.Smith,J.N.B.(沪语)中国圣教书会(ChineseTractSociety) 1913上海l重印.中国圣教书会1933汉口及上海:第二版,166页,售价一角二分. 圣教书会15.未注译者天路历程1900海南海南话. (海南话)l6.LingCaik-hio天路历程I905福州l福州话拼音,第一部,共52页.(福州话拼音)RomanizedPress T/engLoL/kTiang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1期(总第52期)l7.孙荣理天路历程1908官话,第一部,相信根据宾氏的官 Wilson,(官话)话译本修改而成,却未提宾维廉的 JohnWallace名字.1913汉口:第三版,212页,售价二角.汉津基督圣教协和书局1913上海:第三版,206页,售价二角.中国圣教书会l917上海:第四版,上海美华书馆排印,附天中国圣教书会路历程原叙,藁译天路历程序,101双页.1933汉口及上海:第五版,书名《天路历程语体》.190 中国基督圣教书会页,售价二角.l940汉口:重印1933年第五版.中国基督教圣教书局18.孙荣理续天路历程l91O上海:官话,第二部,170页,售价二角. (官话)中国圣教书会1933汉口及上海:第二版,176页,附插图,售价二圣教书会角19.钟秀芝天路历程l9l2蘑庆:官话,第一部,180页,售价八分. Gramger,A.t 宣话1华西圣教书会(WestChinaFractSociety)20.林纾天路历程未注年分上海:文言..(文言)[1910s?]商务印书馆21.来译天路历程l918上海:苏州话,240页,售价一角五分. Lyon,D.N.苏州土白协和书局(MissionBookCompany)22.录慕德小天路历程1930上海:初版,译自H.L.Taylor的Little Lawrenee.M.(白话)广学会Christian'sPilgrimage:TheStoryof ThePilgrlm'sProgressSimplyTold, 印1,000册.1940上海:第四版,114页,售价三角五分,印广学会500册.23.唐晓风连环图画I93I上海:最早的白话本,第一部,分两集出编绘天路历程中西基督福音书局版,共有234幅插图,每图旁附一(PictorialP'(ChristianBookRoom)段解说.?Progress)l938上海:第一集,4O页,售价五分;第二集,圣经书报馆售价五分..(BiblePictorialPress) 1960香港:第二集的第六版.基督福音书局l965香港:第一集的第七版.基督福音书局1968香港:第二集的第七版.基督福音书局1976香港:第一集的第八版.基督福音书局24.古爱德孩童天路1933汉口及上海:官话,第二版,106页,售价一角G00chnor~neeE.历程圣教书会二分.32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1期(总第52期) 1935汉口及上海:重印."圣教书会25.李美琳注音符号1935汉口及上海:第一部,汉字与注音字母合璧Leman,Mary天路历程圣教书会(CharacterandNationalPhoneticSigns),290页,附插图,售价二角半.1936汉口:第二版,分2O章,共288页,附插中国基督圣教书会图.1936汉口:第三版,附插图..6中国基督圣教书会26.未注译者天路历程1938上海:售价六角.. 福瞽会(BrailleLitera- tureAssociation)27.谢颂羔圣游记1936上海:白话本,第一部.书中的人名和地 Zia,Z.K.(白话)(1月)广学会(ChristianLit-名大多根据宾维廉的译本,诗句由eratureSociety)冯雪冰代译.初版,印1,200册. 1936上海:再版,印500册.(3月)广学会1936上海:第三版,印1,000册.(5月)广学会1938上海:第四版,印500册.(4月)广学会1939上海:第五版,印1,000册.(1月)广学会1939上海:第六版,印1,000册.(12月)广学会1940上海:第七版,印2,000册,共203页. (4月)广学会28.谢颂羔圣游记续集1938上海:白话本,第二部;附贾立言(A.J.广学会Gamier)序言及译者后序,共217 页.初版,印1,4OO册...1947上海:再版,印1,000册.?广学会29.谢颂羔圣游记1938上海:首部白话全译本,附译序,共广学会395页.天路历程1952香港:白话全译本的香港初版,易名<天基督教辅侨出版社路历程>.1971台北:重印谢译1952年版,未注译者,共进学书局342页.1978台北:谢译的新版,未注译者,列入"世界远景出版事业公司文学全集"第17册,共247页; 1986年第六版.1986台北:"远景"的1978版,沿用谢译.学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6台北:谢译的新版,未注译者,列入"世界书华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文学全集"第2O集,共247页. 33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1期(总第52期)1995香港:1952年香港版第十九版;自1968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年版起附许牧世序青,广州话版(1871年的俾士译本)及白话初版(唐晓风的连环图版)的书影,包陶立(Bertoglio)的插图,并有本书专名词的中英对照表,共322页.1999香港:香港版第二十版;主编范凤华参原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着稍作修订的重排版,编人"灵花系列",共332页.20o5香港:第二十二版.基督教文艺出版社30.便乃特?劳德内天路历程1964台北:把原着第一部改编为话剧,再译为Bennet,Rodney(圣剧)台北基督教圣剧中文,供给基督教戏剧协会各团改编:委员会体,青年俱乐部和学校等演出,全白瓒槐翻译书共74页.31,陈双钧天路历程1974台北:全译本,全书中英对照,归人"英汉正文书局对照世界名着"系列中的第l11册,全书共257页.32,陈启信天路历程1975台北:基本上沿用谢颂羔译本,译文用字进学书局只有轻微改动,共341页.33,未注译者天路历程1980[香港]:全书的简撮本,全书共138页.分简撮本中国圣经出版社一,二两部.第一部讲及基督徒的历程,分16章;第二部描述基督女徒的历程,分15章.共138页.34.陈建民天路历程1981台北:第一部,共268页,附本仁约翰小大光传播有限公司传;着者改译为班扬;编人"属灵伟人名作系列",分大平装及小平装出版,1990年第6次印刷.35.李怡天路历程1982台南:基本上沿用谢颂羔译本,改变了排文言出版社版,仅把个别字眼略作修改,编人,共 "世界文学名着全集"第47集186页;1983年再版.36.西海天路历程1983上海:全译本,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 (杨之宏)上海译文出版社大陆首次印行的《天路历程》版本;序言中提到本书在"文化大革命"(1966—76)前已译毕,根据的原本是"TheContinentalBookCo,, Stockholm.London.England1946 ed.".当时已打好纸型,最终未能付梓.直至198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利用原纸型付印,文字,标点一仍其旧,只是个别地方作了修改,共337页.1994台北:西海译本的新版,被编人"桂冠世桂冠图书股份有限界文学名着"第6册,注明译者. 公司正文前附有苏其康的导读,共405页.1997上海:把1983年本重新排版,以新版付上海译文出版社印,共337页.1999台北:初版,编人"新潮文库"第405册.附志文出版社插图,约翰?班扬的生平和《天路历程》,约翰?班扬年谱,共429页.20o4上海:世界文学名着普及本,27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外语与翻译2007年第1期(总第52期)37.邝陈绮娜监制;天路历程1985香港:粤语广播剧,第一部,剧本根据谢徐志文撰稿(基督教广播剧)浸信会传播中心颂羔的译本改编.1984年在澳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