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礼记·礼运》的文本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
(2)能够分析并概括《礼记·礼运》中关于“礼”的内涵及其作用。
(3)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翻译并解读文言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礼记·礼运》。
(2)学会对比分析,将《礼记·礼运》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拓宽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理解“礼”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礼记·礼运》的文本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2. “礼”的内涵及其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与解读。
2. 对比分析《礼记·礼运》与其他文献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礼记·礼运》的背景、作者及文本内容。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对比法:与其他文献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礼”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礼记》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讲解:详细讲解《礼记·礼运》的文本内容,阐述“礼”的内涵及其作用。
3. 讨论:分组讨论,对比《礼记·礼运》与其他文献的异同,分享心得。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言文,解读其中的意义。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礼仪表演,体验“礼”的重要性。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礼记·礼运》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2. 总结性评价:在学习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评价他们对“礼”的理解、分析和实践能力。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第一章:语文课程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石。
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了识字、词语搭配、语法、阅读理解、作文等。
第一节:识字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从识字开始,学生通过识字学习汉字的基本笔画和构造方法,并逐渐学习掌握常用汉字的发音和意思。
教材选取了常见的字词,便于学生学习和应用。
通过识字的学习,学生也能提高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第二节:词语搭配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词语的搭配,小学语文课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练习和文本,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词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第三节:语法语法是语言的规则,小学语文课程也会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语法知识,如句子的基本组成、修饰语的使用等。
通过语法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第四节: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文章,学生能够培养对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材中选取了各种题材的文章,如小故事、科普文章、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第五节:作文小学语文课程中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一些基础的写作技巧,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材中包含了不同主题的作文练习,让学生提高写作的能力和表达的准确性。
第二章:数学课程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小学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几何图形、数的分解与合并、数据分析等。
第一节:基本运算小学数学课程中会重点教授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本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掌握运算的步骤和规则,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第二节: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数学的一部分,小学数学课程也会引导学生认识和绘制常见的几何图形,如直线、曲线、平面图形等。
通过学习几何图形,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新世代、新思维、新课程”,这是本届教育部在学科发展方面提出的指导思想。
在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也随之进行升级改进,让学生们受益于更丰富多彩的教育改善。
为了提高语文课程品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本届教育部制定了《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将其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里程碑。
它是实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直接体现。
它不仅要求“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求重视学生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习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为此,它提出了“全面发展、凝聚共识”的要求,既强调基础性教育,又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就是说要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凝聚共识,就是说要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表达、听力理解等方面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学习。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的实现不仅要面对学生实际,更需要老师理解和落实。
老师要正确理解《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的方针思想,正确引导学生,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要在落实教材复习上,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态度和学习习惯;要在活动实践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去创新;要在学习环境中,注重学生的语文氛围的建立,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氛围中安心学习。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的实施不仅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意味着小学教育的质量提升。
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而且要重视学生多元文化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们能够具备更强的文化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成为新时代担当学问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新一代人才。
小学低年级语文校本教材《儿童合唱》
小学低年级语文校本教材《儿童合唱》《儿童合唱》是一本适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
该教材以儿童合唱歌曲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与情感表达能力。
教材结构与内容《儿童合唱》教材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歌曲研究:教材从基础的儿童歌曲开始,逐渐引入更加复杂的合唱歌曲。
学生通过研究这些歌曲,能够培养对语言的听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歌曲学习:教材从基础的儿童歌曲开始,逐渐引入更加复杂的合唱歌曲。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歌曲,能够培养对语言的听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2. 歌词理解:每首歌曲后都附有对歌词的解释和理解提示。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歌词,能够加深对其中意义和情感的理解,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歌词理解:每首歌曲后都附有对歌词的解释和理解提示。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歌词,能够加深对其中意义和情感的理解,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3. 练与评价:教材设有练题和评价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练题涵盖词汇理解、歌词填空、对歌曲主题的理解等,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练习与评价:教材设有练习题和评价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题涵盖词汇理解、歌词填空、对歌曲主题的理解等,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
教材特点《儿童合唱》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趣味性:教材选取了经典的儿童歌曲,音乐欢快、节奏明快,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研究的热情。
趣味性:教材选取了经典的儿童歌曲,音乐欢快、节奏明快,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2. 情感教育:歌曲内容涵盖了生活、友情、家庭等方面的主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歌曲内容涵盖了生活、友情、家庭等方面的主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3. 综合素养:通过研究《儿童合唱》教材,学生将研究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音乐感知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通过学习《儿童合唱》教材,学生将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锻炼音乐感知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语文校本教材后记
语文校本教材后记
在编写这本语文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秉承了许多原则与理念。
首先,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我们选择了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和主题。
我们力求在教材中注入情感教育的元素,使学生能够通过文本感受和理解各种情感表达,并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共鸣能力。
其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们选取了一些具有重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在写作和表达中展现独特的想法和创新性的表达方式。
此外,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选取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本,引导学生反思人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引导他们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最后,我们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我们希望教师能够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对文本的思考和表达,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编写这本语文校本教材是一项艰巨而充满挑战的任务,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创新、注重质量、秉持人本精神,就能够
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他们培养综合能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目标。
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复旦附中校本教材 中华古诗文阅读
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华文素质的培养是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的引入,旨在提升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本文将就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古诗文阅读》的编纂理念和教学价值。
首先,该教材以内容丰富、选材经典为特点。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教材横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时期。
从《诗经》到《红楼梦》,选取的诗歌、辞章、散文等文学形式多样,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和智慧。
这些经典文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生活、感悟人生的重要素材。
其次,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学科交叉。
除了文学创作本身,它还涉及到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例如,在阅读《论语》篇章时,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还能领略到古代社会的礼仪风尚;在阅读《滕王阁序》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唐代后期社会政治风云的变幻。
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设计,教材帮助学生拓宽了思考的视野,培养了学习的综合能力。
再次,教材强调思辨与感受的并重。
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细读和深思,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教材还提供了思考题和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教材中的注释和解读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和文学形式。
通过这样的设计,教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自我思考和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复旦附中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在编纂理念和教学价值上都具有突出的特点。
通过丰富的选材、跨学科的设计和思辨感受的并重,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而有深度的文学学习空间。
同时,教材的引入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于华文素质培养的重视。
相信在《中华古诗文阅读》的指导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并通过阅读与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小学经典语文校本教材
小学经典语文校本教材
介绍
本文档旨在介绍小学经典语文校本教材的特点和重要性。
特点
小学经典语文校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丰富多样的内容:教材内容涵盖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识字、诗词、文言文、阅读理解等。
通过这些多样的内容,学
生们能够全面地研究和掌握语文知识。
2. 简洁清晰的编写:教材的编写遵循简洁清晰的原则,注重语
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 强调思维培养:教材中融入了一些思维训练的内容,通过启
发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兴趣和阅读能力: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具有趣味性的文学
作品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重要性
小学经典语文校本教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培养语文基础知识:教材以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方式,逐步引
导学生研究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2.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练和文学作品,学生
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
3. 培养文学素养:教材中融入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接
触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促进综合发展: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练和阅读材料,学生能够
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
力等。
结论
小学经典语文校本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利用教材,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效果。
语文、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校本教材等相关概念
1、语文从“语文”这一概念提出之日起,人们对它就有不同的理解。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这种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确实都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但都不十分准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理解中都包含了“语言”这个因素,可见在这一点上认识较为一致。
欧阳老师综合韩雪屏老师在语文知识的分析得出语文的定义为:语文是以语音、文字、词汇为物质材料,以句法、章法、修辞为组合手段,通过听说读写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形式,表达或吸收思想情感及信息的交际成品。
周庆元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这样为语文学科定名: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叶圣陶曾对语文这样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认为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这里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个体的“言语”。
“语文”就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因为,听说读写属于语言的运用,是动态的言语范畴,而不是静态的语言范畴,更不是对语言作静态的抽象分析的语言学范畴。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3、语文教材语文教材这一概念,可以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
“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
“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但人们习惯上称“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4、语文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教材
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教材一、引言小学三年级是语文学科的关键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语文阅读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特别编写了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教材。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这本教材的编写目的、内容构成和教学指导原则。
二、编写目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推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增加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后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书面和口头形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三、内容构成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教材的内容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一些小学三年级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小王子》、《格林童话》等,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美妙的文学世界。
2. 生活实用阅读选取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地方、故事和人物,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了解到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生活技能。
3. 文化传统与历史阅读介绍一些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4. 科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类文章,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拓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5. 趣味阅读在教材中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短文、笑话、谜语等,增加学生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指导原则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遵循以下教学指导原则:1.阅读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建立和实际情境的联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校本教材 语文早读材料
语文早读材料主编王同锁第一部分自然的绝响吟诗颂词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赏析】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
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2、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赠刘景文: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苏轼的好朋友。
擎雨盖:挡住雨水的盖子。
擎,托住。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3、山馆[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释】①竹扉:竹子做的门。
②远岫:远处的峰峦。
③畲田:开垦过三年的田。
④渊明:陶潜,陶渊明。
【赏析】余靖,生平不详。
余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官。
此诗大约是他晚年所作,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礼记·礼运》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2)能够概括和阐述“大道之行也”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课外阅读,拓展文化视野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和谐社会;(3)培养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礼记·礼运》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2. “大道之行也”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2. 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字词和句式;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大道之行也”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解释关键字词和句式;2. 讨论话题:设计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3. 阅读材料:推荐相关课外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记》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字词和句式;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解释关键字词和句式,分析“大道之行也”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大道之行也”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态度;5.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评价与反思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课外阅读:了解学生对推荐阅读材料的阅读情况,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5.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如大同社会的特点、儒家政治理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分析,将《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其它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和谐社会。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儒家政治理想和大同社会的特点。
2.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文本内容。
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儒家政治理想和大同社会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礼记》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4. 对比分析:将《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其它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3. 课外阅读推荐:儒家其他经典著作。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单元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报任安书》,让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深入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主旨思想、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文言文基础知识:词语、句式、语法等。
3. 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4. 情感态度:作者对任安的评价及其自身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3. 情感态度的体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言文基础知识、文本分析、情感态度等。
2. 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教案内容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报任安书》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遇到生僻词语,查阅字典,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式、语法等。
2. 分析文本内容,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3.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主旨思想等,写一篇短文。
3. 模仿《报任安书》的风格,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
五年级上册语文校本
五年级上册语文校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校本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五年级上册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方面。
2.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3.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1.课文阅读:精选适合五年级学生的优秀课文,包括现代文、古诗、文言文等。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2.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3.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戏剧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代诗词、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实施本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1.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思想内涵。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自主学习: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评价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占总评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70%。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的文意;(2)能够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思想观念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文本的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的文意;2. 分析并欣赏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思想观念来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概念和观念的理解;2. 文中复杂句式的分析和翻译;3. 文中思想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意,分析语言特点,阐述思想观念;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3. 实践法:运用文中思想观念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文本;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化知识书籍,现实社会案例资料;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记》及其重要性,引出本课《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分析语言特点,阐述思想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观点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
5.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思想观念分析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如道德观念、社会公平等。
小学语文阅读校本教材
二年级上册阅读诵读校本教材目录第一单元1、秋云2、秋叶3、秋风4、秋菊5、秋果第二单元6、我们的教室7、六十米决赛8、校园四季9、可爱的校园10、美丽的校园第三单元11、游黄山12、迷人的西湖13、登长城14、美丽的亚龙湾15、海上日出第四单元16、动脑筋的甜头17、不动脑筋的小白兔18、妈妈教我动脑筋19、放风筝比赛20、动脑筋给我的乐趣第五单元21、球场上的合作22、记一次接力赛23、合作的快乐24、合作办手抄报25、合作第六单元26、应该帮助她27、探望28、就伞29、爱的掌声30、三块钱第七单元31、保护有益的小动物32、请不要捉瓢虫33、送小燕子回家34、螳螂是益虫吗?35、我家的吊兰第八单元36、小实验37、盐水洗菜巧除虫38、一次神奇的小实验39、一次有趣的实验40、大树的“吊瓶”二年级上册阅读诵读校本教材第一单元美文1、秋云秋天的云,像一幅迷人的画,浓的淡的,大的,小的,一条条,一朵朵,形态万千,妙不可言。
瞧,头顶那几朵云挤在一起,中间留了一块小小的空隙,显得分外蓝,犹如一座碧蓝的天池。
看,西边天空那幅充满母子深情的图画那么动人。
一团白云酷似一只雪白的母羊。
而旁边的几团小点的白云又像几只未断奶的小羊羔,依偎在母羊的身边。
望着那奇异的云朵,我不禁赞叹:大自然可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选自《小学生优秀作文》赏析本篇文章描写了秋天云朵的奇妙变化。
作者的观察是细致的,想象是丰富的,因此,那蓝天上的白云在作者的眼中和笔下才会成为一幅迷人的画面。
优美词语分外犹如酷似形态万千妙不可言优美句子1、秋天的云,像一幅迷人的画,浓的淡的,大的,小的,一条条,一朵朵,形态万千,妙不可言。
2、瞧,头顶那几朵云挤在一起,中间留了一块小小的空隙,显得分外蓝,犹如一座碧蓝的天池。
3、望着那奇异的云朵,我不禁赞叹:大自然可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2、秋叶秋姑娘真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不知不觉地改变了绿叶的颜色。
抬眼望去,杨树的叶子成了金黄的,好像满树的金片在闪耀;枫树的叶子是火红的,仿佛一团烈火在燃烧;一阵秋风扫过,树叶纷纷从树上落下,有的像彩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轻盈地在空中旋转。
语文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校本教材等相关概念
语文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校本教材等相关概念语文、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校本教材等相关概念1、语文从“语文”这一概念明确提出之日起,人们对它就存有相同的认知。
归纳起来,主要存有以下几种:语文就是语言文学;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就是语言文章;语文就是语言文化。
这种种表述都存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确都就是语文所涵盖的内容,但都不十分精确。
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各种认知中都涵盖了“语言”这个因素,可知在这一点上重新认识较为一致。
欧阳老师综合韩雪屏老师在语文知识的分析得出语文的定义为:语文是以语音、文字、词汇为物质材料,以句法、章法、修辞为组合手段,通过听说读写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形式,表达或吸收思想情感及信息的交际成品。
周庆元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这样为语文学科更名: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叶圣陶曾对语文这样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容略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指出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齐名。
这里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就是个体的“言语”。
“语文”就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回去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环境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须要。
因为,听说读写属语言的运用,就是动态的言语范畴,而不是静态的语言范畴,更不是对语言并作静态的抽象化分析的语言学范畴。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3、语文教材语文教材这一概念,可以存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表述。
“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为,包含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学识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
“特指”的语文教材就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须要撰写,可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材料,主要包含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自学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折页、幻灯片等,但人们习惯上指“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4、语文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使学生了解古代礼制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诚信、友善、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原文解析a. 让学生熟读并理解《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原文。
b. 分析文中的关键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c. 讲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制文化。
2. 第二课时:主题讨论a.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大道之行也”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b. 分组讨论,分享对文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a. 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古今案例,进行分析。
b. 让学生结合文中观点,评价案例中的行为。
c.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质。
4. 第四课时:名篇欣赏a. 推荐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名篇佳作,进行欣赏。
b. 分析名篇佳作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c.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5.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a. 组织学生进行以本文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
b.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c. 汇报活动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欣赏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4. 综合测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礼制文化资料、古今案例。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内容6.第六课时:文言文翻译技巧a. 针对《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中的难点句子,教授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校本教材】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全文;(2)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素养;(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感,培养文学素养;(2)鼓励学生主动朗读、背诵诗词。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讨诗词对人生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词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马鞍山工业学校语文讲义古文单元一纸鸢…………………………………………《国文老课本》纸鸢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有老人。
系以长绳。
风起时,一人持其尾,登高纵之。
一人急振其绳,则纸鸢乘风而上。
其大者,上缚弓弦,风激弦鸣,其声泱泱,故又名风筝。
(一)注释鸢:老鹰。
纵:放走缚:捆绑泱:气魄宏大(二)关于风筝的几个问题1、风筝的英文名字。
2、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是哪?3、风筝起源于哪个国家?是谁发明的?4、风筝的主要用途是什么?1、kite2、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
3、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4、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三)风筝的历史故事1、南北朝时期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
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2、汉朝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3、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4、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5、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课后练习请同学们写出有关风筝的诗句。
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一)出处选自《论语》,它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注释饐(yì):陈旧。
食物放置时间长了,陈旧,霉烂变质。
餲(ài):变味了。
馁(něi):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
败:肉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
饪:烹调制作饭菜。
时:应时,时鲜。
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气:同“饩”,即粮食。
厌:此处为“满足”,另一种解释为“厌恶”、“讨厌”;食:此处做名词“食物”,后古文中“食”多做动词“吃饭”或者“吃某种东西”。
粮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割不正:“割”和“切”不同。
“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
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 不按那方法分解的, 便叫“割不正”。
牛羊因为割不正而受更多的痛苦的肉,这种肉不能吃。
(三)译文粮食舂(chōng)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能吃,变质的食物不要吃,臭豆腐类的食物不要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要吃,非吃饭的时间不要吃东西,不以正确方法宰杀的肉类不要吃,没有酱制过的肉不要吃,(没有酱过的肉腥味比较大)饭桌上肉类即便非常多,但是吃的肉类比量不要多过谷米类。
只有酒水是不特别限制的,以不乱性为原则。
集市上买来的酒肉不要吃,(商家为利益可能制使酒肉不洁净)吃饭的时候,要常吃姜,但也不要吃的太多。
(姜有解毒的功效,以防食物中毒)用于祭祀的肉类一定要是鲜肉,不要用过夜的肉。
祭祀的肉品不要超过三天,超过三天的肉会变质,时间太长就不能食用了,可能会中毒。
吃饭的时候不要讲话,(不要乱想事情)睡觉的时候不要讲话,(不要瞎想事情)虽然用蔬菜爪果类等素菜祭祀时,也应沐浴恭敬如斋戒时一样。
(三)课后练习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人说是“做饭要做的越精越好,烤肉是越细越好,越香越好”。
有人认为“不要因为食物做的好吃而吃的过多”。
这两种解释单独从字面来看都是正确的,区别就是对“厌”字的理解。
结合语境和通篇的意境,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的一生,仅只有三年做官,晚年受到了一些礼遇,而从总的来说,他的一生仍是一个“布衣”,一个虽不“贱”却比较“贫”的人。
所以就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饮食生活当属“国人”,其大部分时间的饮食仅仅只能果腹而已。
孔子生活的年代,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称饮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调工具、方法、食品结构、饮食习惯和风格来看,还是低级和粗糙的.不难看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正涵义,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
可见,孔子的饮食思想是与祭祀相联系的,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的。
三《诗经》二首静女………………………………………………《诗经·邶(bâi)风》①静女②其姝(shū)③,俟(sì)④我于城隅(yú)⑤。
爱⑥而不见(xiàn)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⑪。
彤管有炜(wěi)⑫,说(yuâ)怿(yì)⑬女(rǔ)⑭美。
自牧⑮归(kuì)荑(tí)⑯,洵(xún)⑰美且异。
匪(fēi)女(rǔ)⑱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诗歌出处《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诗经》是汉族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二)注释1.邶(bâ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
2.静女:文雅的姑娘。
静:娴静。
⒊其姝(shū):姝,美丽。
其,形容词词头。
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⒋俟(sì):等待,等候。
⒌ 城隅(yú):城上的角楼。
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⒍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⒎见(xiàn):通“现”,出现。
一说是看见。
⒏ 踟蹰(chí chú):双声连绵词,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⒐娈(luán):面目姣好。
⒑ 贻(yí):赠送。
⒒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
管,管萧,有人说是带有红色色泽的茅草根部。
⒓ 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⒔ 说怿(yuâ yì):喜爱。
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⒕ 女(rǔ):通“汝”,你。
这里指代“彤管”。
⒖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⒗ 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的习俗。
⒘ 洵(xún):通“恂”,的确,确实。
⒙ 异:与众不同。
匪(fēi)女(rǔ):不是你(荑草)。
匪,通“非”。
⒚美人:指赠送荑草给自己的姑娘。
(三)译文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
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
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
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四)诗歌鉴赏《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
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
明人韦调鼎说:“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
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
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壶女史之说。
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
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而拘拘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
”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这首诗反映了先秦纯朴的民风,真挚的爱情。
双方赠送的礼物都很普通,但对方都异常珍爱,还是男子禁不住说破了其中的秘密,“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恋人间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
全诗三章。
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
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本诗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现代人看来看,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歌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
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
《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课堂练习1.背诵课文2.“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
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
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