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

合集下载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目标,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成就和时代性要求的高度概括。

全面小康社会的理念,实质上是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让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GDP增长迅猛,人均收入稳步提高。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速度,还要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公平性。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民生,减少贫困和分配差距,促进各个阶层的共同富裕。

其次,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这包括了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建设全民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

同样,医疗保障体系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医疗水平,使每个人享受到公平、可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全面小康社会还要求我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难题。

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

我们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

最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奋斗,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全面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概括,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特定领域的指标。

比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设置健康指标,包括疾病发生率、预防接种率、医疗服务水平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设置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区域发展是均衡发展的基础,可以设置区域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差距指数、区域协调指数等。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重要群体的指标。

比如,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统计和监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妇女儿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统计和监测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等指标。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还应该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权威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由相关的国家机构或专业机构负责发布和监测,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施和操作性,方便相关部门按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数据。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旧的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的需求和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涉及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指标,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并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全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应该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经济方面的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率、人均收入、就业率、贫困率等。

国民经济总量是国家发展的总体规模,反映了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而经济增长率则是评估经济发展速度和动力的重要指标。

此外,人均收入和就业率是评估人民生活水平和就业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

同时,贫困率是评估贫困问题解决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改善民生的成效。

其次,社会方面的指标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教育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教育投入比例、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

医疗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医疗卫生总体水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

文化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覆盖面等。

社会保障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社会保险覆盖率、养老金水平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和人民满意度。

最后,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等方面。

生态保护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林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

资源利用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水平等。

污染治理方面的指标可以包括水、空气和土壤质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评估环境保护的成效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可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帮助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而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评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这样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点思考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点思考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点思考质量153班桂佳学号:1202151425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制度规范与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明显进步的奋斗目标。

它预示着中国社会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思考一: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差异小康的概念最早源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老百姓很辛苦,也应该可以稍稍安康了。

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则是西汉《礼记·礼运》中的系统阐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小康概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现在我们所说的小康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以国家整体而言,居民生活质量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殷实但还不够富裕的一种状态。

邓小平1979年提出了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构想。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把实现小康正式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小康作了详细的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现代化,达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小康社会指标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重要标准,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指标进行解读。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指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率等。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而人均GDP则是反映每个人平均经济水平的指标。

就业率则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以上几个经济指标的稳步提高,则意味着我们正朝着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其次,政治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政府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国家的治理效果。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再次,文化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的各项指标。

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活动的普及等方面。

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此外,社会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指标。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保障国民的基本权益,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体系。

社会公平正义表明社会上各个阶层个体和群体之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平等。

通过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和和谐稳定。

最后,生态文明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浅议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浅议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3 . 城镇化率 :权重 5 ,标准值 t >6 0 %。 4 . 城镇失业率登记失业率 : 权重 4 , 标准值 ≤ 4 %。 ( 二) 社会发展 : 权重赋予 1 5 。 5 . 基尼系数 :权重 2 ,标准值 ≤O . 4 。 6 . 城乡居 民收入比 : 权重 2 , 标准值 ≤ 2 . 8( 以农为 1 ) 。 7 . 高中阶段毕业生陛别差异系数 :权重 2 ,标准值= 1 0 0 %。 8 . 社会保 障:权重 9 。 ( 1 ) 城镇权重为 5 , 其 中: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权重 2 ,标准值≥
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权重赋予 1 0 0 , 2 0 2 0年标准值简
称 “ 标准值 ” 。 ( 一) 经济发展 : 权重赋予 2 5 。
1 . 人均 G D P : 权重 1 2 , 标准值 ≥3 1 4 0 0 元。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 G D P比重 :权重 4 ,标准值 ≥5 O %。
1 5 . 公 民自 身 民主权利满意度 : 权重 3 ,标准值 ≥9 O %。 1 6 . 城 乡村居民依法 自治 : 权重 2 ,包括城镇社区依法 自治达标率权
包括经济 、政治、文化 、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 的 目 标。从质量上看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 由低水平 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 , 到2 0 2 0 年国
产总值超过 3 0 0 0 美元 , 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 8 万元。三是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8 0 0 0 元 ,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 4 0 %。五是城镇人均住 房建筑 面积 3 O 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 5 0 %。 七是居 民家庭计算机普 及率 2 0 %。八是大学入学率 2 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 2 _ 8 人。十是城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
个方面实现全面进步和发展,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够过
上更加幸福、安定、美好的生活。

从经济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实现经济的持续稳
定增长,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这需要
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提高就业率、改善收入分配等措施。

从政治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治理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公民
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的
文化素质和创造力。

从社会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普惠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从生态角度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确保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推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检测实践与思考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检测实践与思考

学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监测实践与思考》心得体会8月31日上午,学习了省统计局夏副局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监测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对“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且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和提高。

只有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提出各个方面、各个指标的监测方法,才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进行准确监测,对促进各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意义。

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也就是说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差别太明显,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太明显,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今后可能再没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了,国家实行统一的管理;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

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还有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具体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了经济繁荣、民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以及人民幸福五个方面。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角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探讨和分析。

经济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且稳定,这促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需要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吸引外资,鼓励创业创新,以及加强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一个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重视贫富差距的问题,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推动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小农户的生产能力。

政治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民主文明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方面:加强民主建设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需要广大群众参与决策并享受民主权利。

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完善选举制度,扩大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宣传,健全法制机构,完善法律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

需要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能,推行廉洁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减少政府的干预和不公平竞争。

社会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方面主要涉及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制定的基础。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套目标指标体系,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下面将对这一目标指标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推动力。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内稳定增长,继续提高人均GDP水平。

其次是就业率,要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水平稳定增长,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另外,还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消费总额的稳定增长目标等等。

二、民生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民生改善相关的目标指标。

一方面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是基本民生保障的目标,包括确保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普及和提高。

此外,还有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

三、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制定了一些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并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是健康水平的改善,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此外,还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标,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健全和提高。

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碳排放目标,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标,要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另外,还有资源利用的目标,要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是人民的幸福之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

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定位准确,鼓舞人心,完全符合小平同志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思想。

反映了我党对世情、国情、民情认识的深化。

对于我们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初级阶段,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重要战略机遇的正确把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科技、文化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还待于解决。

这些给我们带来了新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要把握这个机遇期,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扎扎实实地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然唤起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我们国家还处在低水平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还只是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人们的住、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小康不仅仅是人民的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是人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

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国家的重要目标。

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思考,下面将探讨一些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路。

一、经济发展与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

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同时也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国家整体实力,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与小康社会教育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需要关注教育公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可及性,使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三、社会保障与小康社会一个小康社会应该是人人有保障的社会。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包括加强社会保险制度,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以及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和关爱。

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公平,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环境保护与小康社会环境保护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需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好的地球。

五、民主法治与小康社会民主法治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

我们要建立一个公正、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的公正,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让人民真正参与到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六、文化建设与小康社会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美好社会形态。

它要求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升,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从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1.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外需求、提升创新能力等多方面举措,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小康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我国已建立了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为人民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这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均可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教育与科技进步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科技进步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小康社会建设对教育的要求是普及、优质且公平。

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对小康社会的建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我国在高铁、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 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这不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1. 加强制度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

我国应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法治化的社会管理体系。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在新时代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和方向,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首先,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让人民群众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和举措。

其次,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制度的调整和优化必不可少,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稳定的制度环境。

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无忧生活保障。

再者,我们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的作用和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更多的投资、创业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和产业的国际地位。

同时,要强化监管,监测市场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市场秩序的公正和规范。

最后,我们要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不断攻坚克难,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加快多元化、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推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离不开深刻的理论思维,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只有不断做出科学的决策,把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线。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从整体指标体系、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指标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和核心。

整体指标体系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全面考虑,以确保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定量衡量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总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教育覆盖率、医疗保障水平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土保持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状况。

经济指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

同时,还应加强统计监测金融领域的指标,如金融风险指数、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指标是评估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社会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指标可以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医疗指标可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等。

环境指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还应关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建立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和可量化性,以方便对比和衡量发展状况。

全面奔小康读后感

全面奔小康读后感

全面奔小康读后感首先,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曾培炎指出,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驱动型国家,加强制度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工作。

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目标,它不仅关乎全体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是小康社会与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衔接的重要环节。

只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才能迈入幸福美好的新时代。

其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改善。

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改善人民生活是重中之重。

曾培炎在书中指出,人民幸福感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必须加强民生领域的工作,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方式来改善人民生活。

这不仅包括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要关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

只有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获得感,才能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再次,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曾培炎在书中指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和权力治理,以保证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取得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能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最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曾培炎在书中强调,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社会治理格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探讨社会公共需求的定义、分类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社会公共需求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了分类,包括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

接着分析了这些指标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最后提出了改进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方法和政策建议,以更好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通过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深入分析,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生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关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倡导适时调整社会公共政策,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公共需求, 指标分析, 定义, 影响, 解决方案, 改进方法, 结论, 展望未来, 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了解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情况。

社会公共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公共需求的指标体系也相对复杂。

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了解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分类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解决方案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公共需求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社会公共需求指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2 研究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党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激发内需潜力
通过建设小康社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 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 福利保障,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稳定与和谐
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减少贫困 人口,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和和谐度。
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和 话语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全球的繁荣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 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强 社会治理。
文化方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 民素质。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社会目标
经济目标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发展 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
背景介绍
01
历史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在改革
开放初期,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02 03
社会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农村地区 的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 地区和群体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国际背景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国际间的竞争和合作,中国面临着来自其他 国家的竞争和挑战,因此需要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目标是实现 共同富裕。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缩小城 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全国范围内 的均衡发展。
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增长, 但在地区、城乡之间还存在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院系:统计与数学学院班级:09风险管理班学号:*********姓名:***对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思考摘要:小康社会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可用两个经济学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二是恩格尔系数。

在构建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为基础,并遵循以下原则:综合性与系统性、以人为本、国际可比性等原则。

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等。

关键词:小康社会 GDP 量化标准一、“小康”的内涵国际上对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

“小康水平”是中国的一个特有概念。

在中国的典籍中,小康指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小康生活或小康社会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一般可用两个经济学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二是恩格尔系数。

不同的恩格尔系数直接反映了不同的消费结构,也间接反映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我国称之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以下为富裕,其中,30-40%为比较富裕,20-30%为非常富裕,20%以下为极端富裕。

二、构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原则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指标体系。

在构建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为基础,并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与系统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

它包括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工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从不太完善的民主社会过渡到较发达的民主社会;从传统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不仅强调经济因素,也要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

因此,全面小康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

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全面小康标准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2.以人为本。

传统的发展观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的增加、速度增长等方面,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

无疑,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连续的过程,是多元的,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社会、科技、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联系。

归根结底,一切发展是为了人,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生理需要,而且包括生态环境需求和精神心理需求。

这是新世纪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观。

评价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情况的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国际可比性。

为便于进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研究,应尽量使指示和资料的口径、范围与国际常用的指标体系相一致。

在选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时,应尽量使用文明社会公认的准则。

兼顾本地的特色是必要的,但决不应以本地特色来包装落后阴暗的东西,过分地强调这个“特色”那个“特色”,甚至严守“夷夏之防”,力图拒绝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社会等等,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

但这种特色只有在与国际的联系和比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我们进入小康的标准,即小康社会的底限,大体相当于国际通常的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走出小康的标准,即小康社会的上限,大体相当于中上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对此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看法。

不管如何评估,作一些适当的比较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

因为这样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看到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也可以学习外国很多好的经验,为我所用,使我们的小康社会更快地向现代化的标准推进。

4.简明实用。

指标的本质在于给具体的事物以明确的规定性。

全面小康度量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对于全面小康建设的研究、战略规划具有实用价值。

构建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以便为制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最易出现的毛病就是指标的过多过滥,从而大大影响了指标体系的使用效率。

世界上得到普遍认可与广泛使用的指标体系(如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HDI 等)无一不是由几个相互独立、代表性强、最常用、同时也是最易获得、综合、信息量大的指标所构成的。

因此,合理地、正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

5.独立性。

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情况的指标较多,这些指标间彼此可能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人均GDP与人均收入间存在极强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在挑选一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所选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所选择的指标间的独立性要强。

这也是我们以往建构指标体系时常忽视的问题。

三、指标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构建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应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时效性。

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小康水平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处在一个由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转变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关心的主要是我国什么时间在总体上能够进入小康。

因此,有关部门曾对小康标准做过研究和设定。

这些标准,特别是由政府部门设定的这些标准,比较全面,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虽然现在看来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上对于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关于小康水平的标准体系,都是以进入小康社会为标准而设定的,实际上相当于进入小康之家的门槛。

随着这一进程,指标中除了柔性指标有很大弹性外,刚性指标基本上都已达到。

现在的任务是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所设定的标准就应该更高、更全面。

而且,小康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迫切需要总结经验,吸取原有指标体系的成功精华,研究小康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的标准以及相应的指标体系,包括做全面细致的计算工作。

只有在严格科学计算的基础上,才能使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更加扎实、更加稳健、更加符合客观现实和科学规律。

2.指标的权重。

综合指标的构建,可以克服单个指标信息反映零散、不能给人以整体印象的缺陷。

但综合指标的构建牵涉到各指标的权重问题。

在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时要依据全面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及各项指标反映这些本质特征的程度而给予不同的权重。

3.与现代化指标的衔接。

小康社会评价指标需要注意两个衔接。

今天,我们走进小康之家的大门,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明天,当我们走出小康之家的大门时,将是从小康到现代化的又一历史性转变。

走进,是温饱与小康的衔接;走出,是小康与现代化的衔接。

怎么衔接?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四、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面临的就是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各指标全面小康标准数值的确定问题。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4美元。

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据此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确定为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这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

2.恩格尔系数。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全面小康标准为不高于40%。

3.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参照世界各国人均居住情况,并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等基本国情,作者认为全面小康的人均居住标准不宜定得过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以不低于25平方米/人为宜。

4.平均预期寿命。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数字,1999年全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7岁,其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与低收入国家分别为78.0岁、69.5岁和59.4岁。

考虑到未来20年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可能增长与目前我国的实际,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75岁为宜。

5.高中入学率。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因而我国高中入学率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90%。

6.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例)。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的提高”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依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可能变动趋势,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化率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50%。

7.非农劳动力比例。

小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工业化不仅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改变了劳动者的职业结构,非农劳动力比例上升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

劳动者职业结构的变化是更深刻的社会变迁,也更具有时代意义。

同时,城市化与非农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措施。

因此,根据我国目前非农化发展水平及其未来可能的变动趋势,确定我国全面小康的非农劳动力比例为不低于85%。

8.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测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对基尼系数取值的一般判断标准为:0.2以下高度均等,0.2-0.3之间相对均等,0.3-0.4差距相对合理,0.4以上差距偏大。

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经济起飞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间的差异随之趋于扩大,基尼系数也随之增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收入水平的继续提高,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会随之趋于缩小,基尼系数也随之减小。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居民对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参照国际标准,确定我国全面小康的基尼系数标准为不高于0.35。

9.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通俗地说,全面小康社会就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小康生活。

因此,贫困发生率(或小康人口比例)是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情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

在我国,贫困主要是指生存资料相对不足,也即绝对意义上的贫困。

这里,全面小康标准的贫困发生率定为不高于5%。

10.社会保障覆盖率。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据此确定我国全面小康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为不低于90%。

将上述讨论结果罗列到一张表中,便得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及其判别标准(见表1)。

表1 全面小康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指标全面小康标准一、经济发展1.人均GDP(美元)≥3000二、生活质量2.恩格尔系数(%) ≤403.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人)≥254.平均预期寿命(岁)≥755.高中入学率(%) ≥90三、社会结构6.城市人口比例(%) ≥507.非农劳动力比例(%) ≥85四、社会公平8.基尼系数≤0.359.贫困发生率(%) ≤510.社会保障覆盖率(%) ≥90五、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