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的养生之道
浅谈中医的养生之道临沂保生堂医院孙辅/高磊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承魂宝,它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防病,在当今,它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养生长寿优势,现仅以四个小标题“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二、调畅情志,厚德载物;三、饮食有节,药饵有功;四、起居适宜,动动不止”来分段论述。
以期便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医药,来运用中医药,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人生七十古来稀”,生命惟一,故而生命无价。
古有方士求仙方,觅仙果,炼仙丹……只为长生,由今观之,可笑可叹!长生不死,即长寿之心,人人有之。
而健康长寿,则是人力可达。
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也是越来越重视。
想要健康,必赖养生。
何谓养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而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
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传承三千余年,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养生保健理论,如善循此道,则天命可期。
养生之道,贵在有术,现将中医养生之道总括如下: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张景岳云:然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这讲述的就是“天人相应,道法自然。
”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
天人相应,就像水中的鱼,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天地有所变化就会影响到人,因此,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养生准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天6个枣,长生永不老”….。
“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如“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弹琴练字,可以养指;逍遥步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骨。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姓名:江琴学号:40702511班级:周六上午一、二节时间:2009-6-26浅谈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看法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
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
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何谓养生,就是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顺应自然,改善自身的性和命的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益寿延年的目的,而且是独具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种身心健康法。
其基础理论是逆天地生成万物之序,夺天地造化之机,以气贯通先后,浑性了命以合大道。
知道者,必知医——不是只有药物才能治病,也不是说养生就意味着与药物无关。
但是,两者毕竟有明显的区别,一切有利于增强体质的努力都可以称之为养生,而医疗只是指人们为摆脱疾病而作的努力。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我对中国传统养生最为深刻、喜欢的是根据季节时令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自然现象来养生,这是我从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上学到的知识。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摘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
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
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
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
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
(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
(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
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对养生保健的认识论文
中医对养生保健的认识【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57-01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条件日益改善,如何养生保健成为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可惜的是仍有些人在养生保健方面存在着错误的观念。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养生保健进行正确的观念引导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数千年来,中华养生文化秉承《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传承发展,生生不息,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中华养生文化始终把人置身于天地之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正是这种与天地协调一致,和谐共存的理念才使中华养生文化久盛不衰,源远流长。
养生就是养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就是人体的太阳。
把人体中的生命托起来,他就能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常久的健康。
任何人,只要注意时时呵护阳气使阳气旺盛,就百病不侵,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充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由于传统的中医知识没有在社会上普及,很多人搞不明白阳气虚弱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和表现。
一般来讲,有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人体阳气衰弱或受损。
1、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脸色青白灰暗无光泽,不是非常红润,类似于亚健康状态;或面色熏黑(肾气不固以致外露之故,很危险)2、抵抗力下降,明显怕风,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容易感冒(阳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之故);或喜喝热茶、热汤,腰背部有督脉阳气不升)。
3、食欲不好或大便稀薄,不成形,经常慢性腹泻,特别是熬夜后、吃寒性食物后。
劳累或受寒后容易拉肚子(脾胃有赖于先天肾阳之温熙,方能蒸化水谷。
阳衰,肾火不升脾土,以致不健运之故)。
4、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大多为脾胃两虚)。
或劳累后体力恢复困难,受伤后愈合慢(阳气功能之一表现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青少年及儿童一般阳气充足,所以体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很快)。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我对中医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注重疾病的整体性,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致力于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内外平衡。
相比之下,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症的具体症状和治疗,使用药物和技术来对症下药。
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中医注重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核心的方法和理念之一。
中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患者的症状,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寻找疾病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医学更注重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诊断。
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诊断更加准确和科学,但在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中医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体质增强。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中医讲究“上工下农”,提倡日常饮食起居的调节,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理念相契合。
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预防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第四,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都是独特的,因此同样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获得最佳疗效。
在中医诊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因素等综合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证实,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医疗的需求。
最后,中医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方技医家等多种思想和理念。
中医倡导天人合一、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关键词: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
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
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
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
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
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养生”又称为“颐寿”。
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
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
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
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
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
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
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
“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
“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
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
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从“治未病”思想论中医药膳养生
3、调节情志,保持心理健康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长期的精神压 力和不良情绪会导致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紊乱,引发疾病。因此,我们要学会调 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方 式来陶冶情操,释放压力。
4、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4、合理饮食,营养均衡
此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养生治未病与现代健康观念的结合也越发 重要。例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与现代健康观念 不谋而合。因此,如何将中医养生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健康观念相结合,推广更加 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中医养生治未病:预防为主,养生为辅
总之,中医养生治未病是一种独特的预防保健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 的实践经验。在现今社会中,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疾病预防的,中医养生 治未病理念越来越受到欢迎。虽然其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但 无疑中医养生治未病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让我们一起努力, 通过运用中医养生治未病的理念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治未病:预防为主,养生为辅
中医养生治未病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养生保健方法,增强机 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 关,而养生治未病则强调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式来提高机体抵生为辅
刍议中医“治未病”浅谈中医养 生保健
刍议中医“治未病”浅谈中医养生保健
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中医一直以其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方式为人们的健 康保驾护航。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治未病”这一概念逐渐受到 大众的。本次演示将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探讨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和实施 路径。
一、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及重 要性
浅谈中医养生之道
浅谈中医养生之道浅谈中医养生之道一、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之一,凭借其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中医养生来增强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1·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通过合理调节阴阳关系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
2·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养生借助五行理论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促进人体的健康平衡。
3·五脏六腑调理:中医养生注重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维护身体健康,包括调节肝脏、心脏、脾胃、肺脏和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1·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影响,提倡均衡饮食,根据个体特点和季节变化进行调整。
此外,中医药材的应用也是中医饮食调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2·气功调理:气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方式,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中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中草药的药性和功效,调理身体各个方面的功能,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养生强调通过适度的运动来调理身心,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四、中医养生的现代应用1·疾病预防: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运用中医养生方法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可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2·康复治疗:中医养生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针灸、推拿等疗法和中药调理,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健康养老:中医养生的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健康养老,通过适当运动和饮食调养,延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活力。
从中国文化看中医
浅谈从中国文化角度看中医平遥县裴毅中国文化包括传统与现代文化,中医诞生在华夏,是古代华夏儿女在自然社会发展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与健康相关的文明,中医扎根于中国文明,伴随传统文明产生到成熟,是世界古代文明流传到今天唯一的文明。
中医学因此而有得天独厚的技能、技术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应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贯彻中国哲学思维方法到思想中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更好地发展中医。
需通晓易、医、文史。
中医学是医学与哲学结合体,在诸子百家下形成体系并走向成熟。
《黄帝内经》是百科全书,要精通内经,必先精通易理。
可见中医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相互之间是四位一体的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中华文化是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炎黄子孙经历数千年历史,积淀光辉灿烂文化,例如中医、气功、武术受到全世界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主要精髓概括为4点: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天人统一观:作为基本哲理阴阳五行观;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观;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庸观,这4个主流观念有一个共同特点“和”,即其主旋律是和谐。
中医学产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发展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知识,与古代哲学、儒家、道家、佛家、数术、民俗多种文化,其精神内核与文化母体高度一致,整体观亦是在中华“合和”文化中形成,成为综合性生命生态模式。
重视整体生命与环境联系,研究自身和自然社会等相关方面,以整体观为原则,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养生辨证和治疗之中。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最一般规律概括,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学指导。
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哲学对中医文化的形成影响深刻。
哲学是基石,一个民族独特哲学会拥有民族特色具体科学,是在古代哲学孕育中成长起来,吸收了传统哲学精华——气血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理论基本骨架,中医理论称中医哲学缘在此。
古代哲学为中医学创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智慧,中医式思维方实践带有古代哲学思想模样,了解传统哲学能把握中医学精华。
浅谈中医养生之道
1 .顾 其 自然 :顺 其 自然 体现 了
面调 摄 ,所 谓形神兼 养 、守神全 形 、
保形全神等。
1 .神养 :包 括精 神心理调 养 、情
趣 爱好调 养和道 德品 质调养 等方面 。
选 配调制 。其制 剂 多为 纯天然 食性植 物 药 ;其 制法 也 多为粗加 工调 剂 ,其 剂型 也多 与食 品相 融合 。对此 ,古代 常有 药膳 、法膳之 称 。其应用范 围也 及到医、药 、饮食文化等方面。 7 .术 养 :是 以 上养 生 之 术以 外 的一种 非食非 药的 养生方法 ,即利 用 吸 、器物 刺激 等方法进 行 养生 。其 内 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 总 之 ,养 生 的 特 点 是 强 调 个 体 行 为 ,所 采用 的方法应 因人 之不 同而 不 同 。所 谓审 因施养 ,因人 施养 ,在 群 体 中并 不强 求统一 。例如 , 甲需要
如对 “ 清肺 汤” 的药物组 成 ,治疗 病症 用戏剧 语言形式表现 出来 ,他是这样描 写的 : “ 那一 日在天
门冬前 ,麦门冬摇 了摇 兜铃 ,闪出两妇人 ,一人 叫知 母,头戴旋覆花 ,搽着一脸 天花粉 ;一个 叫贝母 ,头
戴 一枝 款冬花 ,搽 着一脸 元 明粉 。金莲来 求咳 嗽药
方 ,黄 芩抬头 一看 ,即知 头面 各般所 有枳 实俱 是止 嗽奇药 ,放下兜铃 ,汇成一方 ,便把热痰喘嗽一并除 去 ”。阅读此书 ,不仅使我们感到药戏之美 ,而且从
中也学到不少的中药知识 。■
化现 象 ,因此古代 养生的 内容多分散
历代养生家 由于各 自的实践和 “ 合一 ”思 想 ,强调 在养生过 程 天人 体 验 的角度不 同 ,他 们 的养生 中要符 合 自然规 律 ,不可违 背 自然规 活动在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 律 。同时也要 重视人 与社会 的统一协 物、采用医术 ( 针灸、按摩、 调 。正 如 黄帝 内经 》主张 : “ 上知 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 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 人事 ,可以长 养精神 、节 制欲 望 、修 养品 久。” 2 .形 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 中既要 德等方面各有侧重 ,也各有所 注重形 体养护 ,更要 重视 精神 心理方 长,各有所用。
浅谈中国医学养生概况和传统养生文化
浅谈中国医学养生概况和传统养生文化作者:陈启民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05期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体质及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种养生保健知识的渴求日益明显。
中医养生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其内容既博大精深,又生动有趣,为几千年来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体系。
我们有必要将之继承、发扬与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喜欢它、运用它、研究它,并且获益于它。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养生,又称摄生。
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
养生是根据人在自然界中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心、减少疾病诸手段,所进行的强身健体的自我活动,以达到有质量的延寿的目的。
它是人类保养生命的一种主观行为,是人类进一步深刻地认识生命发展规律全过程的途径,是物质和精神统一的身心保健活动。
它贯穿于整个人生中生、长、壮、老、病全过程。
养生的基本形式有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寒温等。
1中医养生学概况《黄帝内经》成书时期,中医养生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已经建立。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里讲的“道”,就是养生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中医养生学从二千多年前发展至今,随着历代各学派精华之积累,形成了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原则。
这些养生理论和原则非常广泛,经综合整理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养生要从养心开始,中医传统养生十分注重精神的调摄,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调养:涵养精神安神益志、心情愉快坦荡无忧、修身养性神形兼养。
从医学观点而言,良好的情绪,适宜的身心调养,方能身心健康。
(2)养生从饮食着手。
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养生,饮食为健康之本。
平日饮食,合理摄取饮食物中的营养,以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环境养生,是尽力适应各种内外环境,并争取创造有利的生活、工作环境,趋利避害,使人体身心健康。
什么是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养生
什么是中医⽂化中医药⽂化养⽣ 中医⽂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的精神⽂明与物质⽂明的总和,中医⽂化核⼼价值体系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业凝聚⼒量的源泉。
下⾯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中医⽂化,欢迎阅读。
中医⽂化 什么是中医⽂化 笼统地说,⽂化是⼀种社会现象,是⼈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是⼀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化是指⼀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情、传统习俗、⽣活⽅式、⽂学艺术、⾏为规范、思维⽅式、价值观念等。
中医⽂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式、传统习俗、⾏为规范、⽣活⽅式、⽂学艺术,甚⾄⼀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中医展史 随着中医观念不断深⼊⼈⼼,⼈们所关注的许多⾮医疗问题都开始与中医挂钩。
⽐如, 中医美容 中医⾜疗 中医⽂化⼼理 中医⽣命哲学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学界对中医⽓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分形集-五⾏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基础理论 ⽓概念的⾰命 ⽓="信息,能量,物质"流,三元-多元⽓ ⽓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体(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质"混合流统⼀体. 经络观念的⾰命:1996年 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 分形细胞群-⾃⾝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经络。
浅谈我国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现状
浅谈我国中医养生保健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医养生保健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更注重预防和调整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强调个性化护理,是现代养生保健的先河。
在当前中国人民日益重视健康状况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保健应当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传承与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变化,中医养生保健也必须与时俱进,结合新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开发。
不仅仅是创新产品的研发,同时,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医技术,挖掘中医文化,开展中医药普及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健康、学会调理生活方式。
三是医、养结合的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专注在疾病的治疗上,而中医则更加重视预防、保健,发挥着“治未病”的作用。
近年来,医、养结合渐趋成型,几乎所有大型医院都可以看到中医养生护理中心的身影,以整体保健为宗旨的中医养生,旨在通过对人体各系统的调理和营养的补充,使人体从内部健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是中医养生保健市场的发展。
中医养生保健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而这个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保健品市场,中医养生保健市场也同样的广阔,涉及到中药服用、按摩理疗、针灸等多个领域,市场需求旺盛,商机无限。
总体来看,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健康的关注和需求的增加,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可度和追捧也在逐步增长,中医养生保健蕴藏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
希望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在未来能够得到持续的支持和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独特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天人相应,五行相依,医药相配,治养相协。
这些看似简单的原理,却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医药治养与养生文化的精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药文化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中医文化伟大而源远流长,至少有5000年以上历史。
与其相比,现在西医学是建立在显微镜下的(显微镜历史不过300年),个别西医专家贬低中医缺乏科学性,不能定性定量,这是不理解中医内涵的表现,中医的核心是哲学,体现的是一种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的再生哲理。
中医看病追求的是“扶人体正气,调人体平衡;平衡则健康,失衡则生病”、身体某个部分发炎,产生了病菌感染,人整体失衡导致局部气血瘀滞所致。
对此,改变人体内环境气候,把人体调理平衡,病菌自然也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会被人的免疫力(正气)所自然消灭,病就会痊愈。
中医的这种思维方法,已越来越被西医学界所重视。
西医治病追求的是杀菌,体现的是一种对抗、战争的思维。
使用抗生素消灭病菌,病是可以治好,但世界万物有矛必有盾,病菌在被杀死的同时会产生抗药性,发生变异,可变异成更毒的病菌。
结果是西医在消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在培育着新一代更强大的病菌,同时阻止健康细胞的正常增长发育。
中医养生法周礼上说:“乐以食。
”也是说:在食的时候听音乐可以帮助消化,因为耳朵一听到音乐,胃即开始运动,有助消化,夏季夜短,晚餐最好少吃,怕不容易消化。
饮酒可陶治性情,疏通血脉,也容易招风败肾,烂肠腐胁,所以还是少饮为妙,饱饭之后,尤其不可喝酒。
酒质不可粗劣,饮酒不宜快速,恐怕伤肺,肺是五脏之精,尤其不可损伤,酒醉未醒,口内大渴的时候,不可饮水及喝茶,水多会进入肾脏,成为停毒之水,造成腰冷,脚重加重膀胱的负担,并且会引发水肿和消渴等疾病。
关于喝茶,上时皆不宜多饮,因为茶令下焦虚冷,不过饱食之后,喝一两杯也无妨,因为茶能消食,肚饥忌喝茶,晨起饮空肚茶容易伤肾,最要忌避。
坐卧的地方如觉有风,要赶快避开,不可勉强忍受,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衰弱,易受风邪,开始不甚沉香时间一久必然成疾,因此就是在暑天,亦不可当风取凉和醉后扇风。
浅谈中医药的“和文化”共47页文档
和自然--天人合一
◆ 适应自然、顺应自然、 科学的改造自然。
21
和自然——天人合一
22
和 阴 阳——平衡有序
10
“和”文化的价值观
◆ 《礼记·中庸》指出:“中 也者, 天下大之本也;和也 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 天之道》云:“循天之道 以养其身,谓之道 也。……夫德莫大于和, 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 地之美达理也。……能以 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 命。”
◆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常见“和”字,其义多 为“调和”“和谐”、“和解”。如“病常自汗 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 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尺中脉微,此里虚, 需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吐利止 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 之”。《温病条辨》“下之数日,热不退,或退 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 有力者,护胃承气汤微和之。”
14
“和”的本义及衍伸义
◆ 引申为有“和谐、调 和、和平、中和、和 顺、和合、和美、和 善、祥和、统一、正 常、相随”等义。
15
中医典籍中的“和文化”
◆ 《素问.生气通天论》 说:“阴者,藏精而 起亟也;阳者,卫外 而为固也。……如是内 外和调而不能害,耳 目聪明,气立如 故。”“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为圣 度。”此中的“和” 既为“和谐”、“协 调”之义。
和文化
◆ 观音——和的象征 ◆ 合和——男体女貌、
阴阳合体 ◆ 和善——送子救难、
祈福行善 ◆ 和美——眉清目秀、
端庄秀丽 ◆ 祥和——坐卧莲花,
脚踏祥云
8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
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致中和。
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有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其中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虽同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且二者在文化体系的分类上是不同的,但从辩证角度上看二者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如养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的中医药文化理念,同时中医药文化中也渗透着许多养生文化的知识,认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学习中医药学,更好地应用中医药学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区别;联系一、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1.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价值体系包含了很多方面,无法用文字将其全部表述出来,但主要的价值体系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也可以将其解释为天人相应或者是天人和谐,这在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很多学者经过研究都表示天人合一不仅体现出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更可以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1]。
其次是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其中大医精诚是对中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要求医者必须在精医道的基础上伴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而医者仁心则渗透出了一种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体现出了医者对病人的恻隐之心。
养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顺应天道、修身养性这两个方面,其中顺应天道也被称为顺应自然,也就说人要适时而动,而修身养性指的对形和神的调养,强调清净无为,让人的身体更接近自然的要求。
2.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文化属性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其中具备了我国传统辩证哲学、文学、历史学的知识。
中医药著作、中医大家、文物等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中医药文化更重视中医理论和病症的发展规律,并将中医大家的理论、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了文化内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地位,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东方科学和健康医学最明显的体现。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认识内容摘要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何为养生如何养生养生的意义何在努力去保留它、传承它或许是每个人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和责任关键词养生、四季养生、意义、发展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中; 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可见于有关养生专著及经、史、子、集中..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教化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管任何时候;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它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特色..中国传统养生;其来源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旨在表述养生对人类生命全方位的影响..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中国的传统学问;有理论也有方法..这门古老的学问;目前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也越来越受到今人的重视..养生要养好;一鳞半爪地学习一些养生方法是不够的;必须懂得养生理论;理解其思想真谛..一、何为养生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为保养、养护生命之义..即营卫摄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如果深究便可发现;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 囊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养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养肜;即对身体的锻炼养护;营养卫生;亦称作养身;二是养神;关注的是人类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亦称养心;三是养性;即对道德品质、精神世界的修炼与维护;也即孔子所言:仁者寿的范畴..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养生学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其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学说有待我们去继承和发展..二、如何养生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四季如何养生..一春季养生..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二夏季养生..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最容易丢失津液;需适当食用酸味食物..一方面多食如西红柿、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芒果之类果品;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既可以预防因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另一方面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夏季饮食菜肴宜稍咸: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多;所以在饮食方面;宜食用调味稍咸的菜肴..一来可以及时补充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二来可避免因出汗过多而出现的虚脱..三秋季养生..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弛;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因为秋季属金;五脏中对应的是肺..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元肺气;在冬天容易患肠道疾病..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被中医视为相同的系统..肺病会累及大肠;大肠有病则会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也可适当选用芝麻、香油、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和津润燥之物等..四冬季养生..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衣着应渐暖舒适、利于气血通畅为原则..因为适体的衣服有如养生之妙药..在冬季饮食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故多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麻雀蛋、木耳、龟等食物..不可使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冬季饮食宜少咸增苦;以养心气..三、养生的意义何在站在中国医学的角度;养生可调理五脏阴阳;保持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一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都处在生理范围之内的最佳状态..百病起于过用疾病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可以将很多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临床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与饮食、起居、情志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疾;如箭矢;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感冒;而病;如江河泥沙之淤积;百十年后;方成巨患..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如釜底抽薪;杜绝病成;养生是中医文化的一部分;是前人总结的各种葆养生命的方法;长期坚持;可以将人的精气神调整到饱满的状态;令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心情平和;偶有小疾;几可自愈..站在养生总体的角度来讲;养生不仅能让我们更好的生活;而且能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内在精华;能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四、关于养生的现状和未来如何在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对生命的长久和生活的质量更加重视;主动地保持和促进健康的要求也更加强烈..但人们对如何促进健康;如何合理饮食、调节心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寻找最佳运动健身方式却不是十分明了;现代体育健身的理论和手段离人民大众的需求及实践还有距离..实际上;人们喜欢接受本民族的健身理论和方法; 因为它与我们的母体文化是同构同质的;更易使人们产生共鸣感和亲切感.. 现代人如何保持和促进健康;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课题..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养生知识;提高现代人群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科学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改善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中生活中医保健浅谈
(三)指导诊断疾病
确定五脏的 病变部位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生活起居与养生保健
一、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 期完全同步。 如四时气候的不同、昼夜晨昏的交替、地理环境的改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人体,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肝属木: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阐述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资生和 制约关系,即相生和相克关系。
根据不同体质、病证、个人爱好以及客观环境等 选择适宜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高中生活健康状况分析
高中生活,学业繁重,节奏紧张,加上宿舍、教室、食堂简单重复的单线条生活,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 青春少年,身体却“少年老成”起来,晕厥、高血压等本不应青春期常见的症状成为屡见不鲜。且随着年级升高,不 断透支的身体日趋每况愈下。
二、平衡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
三、起居有常
1.作息定时 春季—晚睡早起; 夏季—晚睡早起,中午适时休息; 秋季—早睡早起; 冬季—早睡晚起。
2.睡眠充足 每日睡眠时间≮8小时 睡眠不足,易耗伤正气,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忌:以昼作夜,阴阳颠倒。 睡眠过长,精神倦怠,气血郁滞
A 经常 B 有时 C 甚少 D 从不
9、你是否同意“口味比营养更重要”这句话? A 同意 B 不同意 C 无所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关键词: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
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
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
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
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
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2.“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基本核心理念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以和养生”。
综合传统运动养生观,我们发现传统运动养生学中有很多关于“和”的阐述,运动养生学上的劳逸适度、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动静合宜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
我们认为“以和养生”是我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理念。
古代养生学中提到的“和于术数”、“不妄劳作”的思想,要求正确地掌握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就有动静兼养的含意,同时“不妄劳作”应以“形劳而不倦”为标准,要求人们生活中要劳逸结合,过度劳作,影响健康;过度安逸,同样也违背养生之道。
晋代养生学专家葛洪强调“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认为劳动、运动时身体可以动摇血气、滑利关节,对健康长寿有益,但是运动太过或不及都会伤身,而且影响健康长寿。
可见,传统运动养生观认为生命的存在是由矛盾着的双方所构成的,运动养生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劳逸的协调平衡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如果矛盾双方的发展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生命失去存在的条件,二者只有在一定限度内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长期实践我们认识到,采取劳逸结合、动静兼养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传统运动养生注重“内外双修”与“形神兼养”中国传统运动养生的指导思想是心身统一,调心在于养神,练身在于行健。
“心身统一”是传统体育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整体认识观。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是传统运动养生对待人体生命的基本要求,“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是传统运动养生的炼养观。
我们可以看出,以西方体育为基础的运动方式多注重以肢体的运动来追求健与美的身形,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健康状况的目的。
传统运动养生观不仅注重“以动养形”以提高人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更加重视对“神”的调养,形成了“形神兼养”的运动养生理念,讲求对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使人的身心全面健康,这也是中西运动养生观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点。
二、通过传统运动养生法养生传统运动养生中注重形神兼养的方法主要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练功十八法等。
几千年来,它对于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的演练是在松静、舒缓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柔而不软、松而不散”的肢体运动中,形成一种悠然、轻快、宁静、专一的环境。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心静体松,精神内敛,调整身形,以意导动,强调精神松静和意识的引导。
这样可以使练习者既无体能的明显消耗,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
这种以心行气练意的活动,可以直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
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处于静默状态,使大脑活动得到调节和休息,从而可以纠正由于大脑皮层高度兴奋产生的焦虑、激动和失眠现象。
同时练习太极拳还可通过柔缓且连绵不断的肢体运动与形、神、意的配合,形成机体与精神合而为一、松静自然的状态,修身养性,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能够有效地消除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三、中医情志养生的特点1.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
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
《淮南子》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金元时期朱丹溪亦说:“与其治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先病之前。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长生命是可以办到的,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养生,平时注意养生,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尤应高度注意养生。
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周易·系辞下》云:“安不忘危,存不忘亡。
”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徽杜渐的辩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哲学的精华。
2.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的。
中医养生文化中亦体现出这种原则。
中医养生学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整体看待。
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会之中,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生存。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了的客观事实。
中医养生从“天人相应”和“七情六欲”等观点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理解和认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并贯穿在病因考查,诊断治疗以及保健预防的各个环节中,如强调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同时中医认为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
把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联系起来,组成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统一的整体观。
3.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分别代表人体内相对的双方。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形成和生长发展的规律离不开阴阳。
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
人体养生,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自我锻炼,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人的衰老,或为阴虚,或为阳虚,或阴阳俱虚。
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故防治衰老,贵在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称,强调平衡的哲学根底。
4.动静结合的恒动观中国哲学对动静的辩证关系认识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动静有常”,《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才产生万物。
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部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升降出入。
《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
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发生障碍就是患病。
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
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中国哲学亦有“主静”说。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之正”,“不俗以静”;明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都是主静的,禅宗的坐禅,道家气功都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中国养生学也受此影响,发展成养生、修身理论,吸收了道家气功为医疗气功。
这里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的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养生保健之大旨。
5.养生方法中的辩证观辩证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确定的整体辩证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色。
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同时根据个体的阴阳盛衰情况进行调摄,达到健康长寿。
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中医将这种原则概括为“知常达变”。
中医养生理论突出辩证施治。
辨别各种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疾病性质,全面制定治疗原则,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叫辩证施治。
在练功时,根据不同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病的性质来选择有关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以提高练功的效果。
四、中医情志养生的方法介绍●养心法“养生之法,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所谓养心,就是要保持心理的平衡,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持胸襟开阔及愉快明朗的心境。
●用脑法大脑用进废退,老人适当地用用脑,可以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增加血流,改善脑的功能状态,预防脑病的发生。
●有为法老有所为,做力所能及、自己喜欢的工作,保持生活适度紧张,有益于健康长寿。
●怡情法本法也叫做“文化养生法”。
是指通过学习、欣赏、习作、创作等形式,研究诗歌、绘画、雕塑、音乐、棋艺、集邮等等,使老人能够对客体包蕴的美有所领悟、享受,从而转移性情,排除忧思,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
●交友法老人交友谈心,可以解除郁闷,激活心灵,舒畅情怀。
●逸游法老人应该择日进行郊游,或春日踏青,或重阳登高,皆可怡悦心情,强健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