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整理目录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2、能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有效服务的上层建筑就是先进的上层建筑(4)3、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4)4、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5、有的人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而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以及你的理解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
(4)6、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4)7、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5)8、世界统一于存在 (5)9、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5)10、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5)11、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5)12、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5)13、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案要点〕 (6)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6)1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6)16、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6)1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6)45、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同一的 (8)46、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 (9)47、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9)48、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9)49、“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 (9)50、试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9)5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9)52、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10)5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54、为理想而奋斗的是唯心主义,追求物质享受的是唯物主义 (10)55、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10)56、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 (10)57、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跟“绝对精神”、“上帝”差不多 (11)58、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 (11)59、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 (11)60、运动具有客观性,因而运动也是物质 (11)6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原辨析题
第2章辨析题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颠倒的反映;对于确定事物和确定过程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不容混淆的界限..真理与谬误的相对性;指的是两者共存于人类的认识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果离开条件谈两者的转化;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就是错误的..3.有用就是真理..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然是有用的..但不能倒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如果把“有用”作为真理标准;真理就成为可以为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随意确定和制造的了..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都不一样;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剥削对他是有用的;剥削也就成了真理..可见“有用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4.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没有否定学习书本知识的重要性..首先;书本知识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概括总结而来的;从根本内容与根本源泉看;仍然来自实践..第二;人类的认识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中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前人认识的终点;就是后人认识的起点;有了通过书本知识的人类智慧结晶的世代相传;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第三;有了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书本知识..割裂了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第3章辨析题1.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第5章辨析题1、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3、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最新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绪论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答这一说法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是科学的。
第一章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存在”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即指物质。
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错误命题。
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物质是一种存在,精神也是一种存在。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误的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产生预期的好的效果,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是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不利的。
3、否定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通过辩证否定,事物向前发展。
又由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的,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有价值的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的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完整word版)马原辨析题库(word文档良心出品)
1、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因为受到了利益的束缚,就不可能是科学的错误,观点太片面 . 任何统治者都是为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 我们国家是社. 会主义 , 社会主义就是代表工农联盟. 所以说我国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维护的就是资本家的利益. 判断社会理论或者其他政策思想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就是科学的 .2、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正确,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 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使用的术语 . 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 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 恩格斯指出 , 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 , 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 . 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 , 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 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 . 因此,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 同样又是非至上的 , 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同样又是有限的 .3 、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两极分化和分配不均(P123,错误)4、逻辑证明任何时候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但不否认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但是 , 逻辑证明不能与实践标准并列 , 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也是检验和实现真理的一种方式 . 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判断 , 通过逻辑推理 , 从理论上确立另一判断正确性的方法 . 它是严格按照人的思维规律来进行的 . 思维规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 , 它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 , 对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的最典型、最一般模式的升华和抽象 , 因此具有普遍性 . 逻辑思维是人类全部历史实践的产物 , 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在精神形式上的内化和积淀 , 逻辑推理的规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普遍特性的反映 . 逻辑证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 它对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检验具有重要作用 . 例如 , 在某种新的理论尚待发现的时候 , 它可以起到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探索真理的作用;在真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它可以起到阐述真理的作用;在运用真理的过程中 , 它可以提供指导线索 , 避免走弯路;在检验和实现真理的过程中 , 它可以起到理性分析的、甚至于可以直接对某一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使其实现 . 众所周知 , 凡是已知的知识是对事物最本质、最一般化的认识 , 那么它就有共性 , 不仅是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反映 , 而且也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反映 , 由已知推出未知是毫无困难的 . 如用“凡生物必死”作为已知的普通性的知识就可以推论出各类生物一定灭亡的正确性 . 此外 , 认识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时 , 必须运用逻辑方法使其具有可检验的形式 . 同时 , 对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分析时 , 也必须充分运用逻辑方法 . 总之 , 逻辑证明常常发挥着直接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 , 有时在一些领域 , 例如数学、逻辑学和哲学领城里常常单独地起着检验和实现真理方式的作用 .但是相对实践方式 , 逻辑证明还不是检验、实现真理的根本方式 . 因为一是逻辑证明所依据的是思维规律和逻辑规则 , 而思维规律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 , 逻辑规则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人的思维规律 , 这些归根到底都需要实践来证明的 .二是只有科学的逻辑证明才是实践检验的间接的、集中化的形式 . 逻辑证明的前提、规则和过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 三是经过逻辑证明了的认识或结论 , 还需要实践给以最终检验或持续不断的检验 . 总之 , 只有以实践为后盾的逻辑证明才能在一些领域中起着单独的直接的检验和实现真理的作用. 即使如此 , 其结论的真理性实现往往还需实践给予最终的裁决或持续不断的检验.5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错误,存在与意识)6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都不是由资本创造的(错误,利息是资本创造的)1 、资本主义之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种制度不符合人的理性和道德的要求( p233)2、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错误 (1) 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1、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2分,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
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分2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对2分,运动与变化与物质的关系4分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对2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表现4分。
4、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错2分,只要是意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统一的表现4分5、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对2分,辨证否定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否定与克服,同时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还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分6、坚持真理就一定能实现价值。
错2分,坚持真理体现的是遵从客观规律,获得的是客观效果;实现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人民大众)需要。
坚持真理不一定能实现价值,遵从规律带来的客观效果有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甚至伤害大众利益。
这是真理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
4分。
7、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错2分,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4分8、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错2分,资本的本质3层递进观点。
4分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对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社会生产资料由垄断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分10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社会进步了。
错2分,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标准,生产力进步只是基础,还需要占有和分配公平,政治和法律正义,思想道德水平高,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保障。
4分11人的现实本质是劳动。
错2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分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一)1、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人为自然界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马原复习辨析题汇总
辨析题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
(1)、这句话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
(2)、但是他却过大的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1、心外无物(存在就是就感知)。
答:这句话不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
心外无物将客观世界当作人类意识的产物,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2、理在事先。
答:这句话不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理在事先的观点,认为在客观物质存在之前,还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3、割下来的手不再是人手。
答:这句话符合辩证法原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手是人劳动的器官。
手离开了人体,徒具人手的形态,却失去了劳动器官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看,离开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手。
4、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答:这句话不对。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仅有人脑,离开了人类社会,也不会产生意识。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答:这句话不对。
社会意识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诸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谈不上社会意识。
6、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这句话对不对?答:不对。
人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像镜子映照他物,而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答:这句话不对。
农作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产量的增长有一定限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提法,过分强调了人的意志的力量,认为意识可以决定存在,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马原辨析题
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
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5.真理是客观实在,谬误是主观幻想。
答案要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但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其形式则是主观的,所以不是客观实在。
马原辨析题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 1.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3.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5.社会有机体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而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
6.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7.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原理表明先有劳动,后有人和人类社会。
8.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9.人既是社会的自然前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10.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它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12.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参考答案要点:]1.答案要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答案要点:错误。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3.答案要点: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
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
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4.答案要点:错误。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
三、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3 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F=ma 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6.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大学生马原考试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绪论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得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得修改。
答这一说法错误。
随着时代得发展与历史条件得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左历史条件得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新得实践又会提出新得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就是要生搬硬套、机械僵化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应该以科学得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就是科学得。
答这一说法错误。
马克思主义得阶级性与科学性就是统一得。
马克思主义就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得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科学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如实描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得对立与斗争这一客观现实,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因而它又就是科学得。
第一章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一命题就是错误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存在” 一词只有与意识相对应时才具有确泄得含义,即指物质。
如果笼统地说“世界统一于存在”,则就是一种折中主义得错误命题。
因为“存在”指什么,在这里就是不明确得,物质就是一种存在,精神也就是一种存在。
因此,正确得说法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
2、错课得意识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
答:此观点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左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得能动作用。
其中,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得行动,从而产生预期得好得效果,推动事物得发展;错误得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得行动,不能产生预期得效果,阻碍事物得发展。
因此,错误得意识不就是对物质没有能动作用,只就是产生得作用就是消极得、不利得。
3、否定就就是新事物完全抛弃旧事物,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这一观点就是错误得。
马克思主义得辩证否泄观认为:否泄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辩证否左得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苴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通过辩证否左,事物向前发展。
又由于新事物就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得,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得积极因素与有价值得成份,当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时,新旧事物之间仍然存在着继承性得联系,辩证否定又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3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 F=ma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 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 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6. 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37.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38、可知论是唯物主义,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
39、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因此是没有意义的。
40、辩证所有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唯心辩证法。
4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类不同的真理。
42、劳动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4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论断中所说的“人们”指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44.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4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6.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47.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8.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49.时势造英雄。
5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51.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5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5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54.任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5.非道德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答案1 答::对(1)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个著名命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有其合理性。
因为这个命题说明了灾祸与幸福的相互依靠、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2)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的双方及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
2.答:错这里的量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多少,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空间结构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3.答:错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现象和本质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通常本质是直接的、正面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真像,有些本质间接的、歪曲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假象。
所以,无论是真像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错觉是人们的一种不正确的感觉或认识,是由于主观错误导致的,属于主观范畴。
因此,假象与错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4.错(1)牛顿力学的公式F=ma是指物体(刚体)的质量为m在外力F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a 的运动,这一共是指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统一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即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牛顿力学的公式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理世界,若把它推广到整个世界的一切领域则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5.答:错(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2)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6.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分)哲学物质概念是在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辩证逻辑思维高度概括出来的,即指物质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物体则是指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1分)物质和物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是共性,物体是个性。
(1分)如果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客观存在的物体,就无法揭示客观世界无限多样的统一,就要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不能得出科学的物质观。
(1分)7.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1分)因此,真理既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也不等于人的主观认识;而是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只有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
(2分)8.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分)从生产力的构成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智能性要素。
(1分)科学技术在没有渗入到生产力诸要素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还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1分)要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就必须同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之中,即让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物化于劳动资料之中、扩大劳动对象,转化为生产管理手段。
这样,科学技术就可以成为巨大生产力。
(1分)9.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分)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分)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作出不同回答的两大派别,因此不能用它们的关系来概括哲学的基本问题。
(1分)10、错误。
(1分)“科学的科学”是对旧哲学的称呼,以往的哲学家(例如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不是“科学的科学”,而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3分)11、错误。
(1分)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精神的存在。
(1分)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不是统一于存在,而是统一于物质。
(2分)12、错误。
(1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2分)上述观点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1分)13、错误。
(1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1分)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分)14、错误(1分)。
人权是人的基本权利。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民族传统、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对于人权的理解和评价标准也不相同。
(1分)国家主权是保证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人权高于主权”是帝国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借口。
(2分)15.错误。
(1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分)16. 错误。
(1分)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实质的区别。
运动的外延最大,它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变化的外延次之,变化既包括量变也包括质变,既包括前进性的变化也包括后退的变化;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产生,是指事物前进性的变化。
(3分)17. 正确。
(1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标准;一切认识的正确与否,最终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因此,实践标准是确定的。
(1分)任何实践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一定的实践不能证明一切正确理论观点的真理性,也不能反驳一切错误理论观点的荒缪性。
(3分)18. 错误。
(1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3分)19. 正确。
(1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分)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
个人对历史发展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不同。
但是,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
(3分)20、 (1)错误。
(2)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歪曲反映。
(3)客观存在与思想意识的关系。
(2分)21、 (1)正确。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和改造了的东西,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4分)22、 (1)错误。
(1分) (2)革命的运动必须要有革命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2分)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分)23、 (1)错误。
(2)只有社会规律才会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2分)。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2分)24、 (1)错误。
(2)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4分)25、 (1)错误。
(2)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
(2分)26、 (1)错误。
(1分)(2)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
(2分)(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分)27、 (1)错误。
(2)只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才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3)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