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全国III2017年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范文
全国III2017年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今年高考全国卷III的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
题目的材料首先从高考恢复40周年这点出发,讲高考的意义和40年来所取得成就,讲高考对全国几代青年和无数家庭的影响,然后用一句“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作结,激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并且给出对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
应该说,这道题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紧贴考生生活和思想实际,难度适中,并且可以从作文中发现“立德树人”的高考作文指导思想在考生思想实际中的体现程度,也能考查考生思考的严谨与思维的深度,因而是一道不错的作文题。
在高考考场的实际状况中,考生看到这道作文题,应该不会被吓到,而是会发出一种放心的微笑。
但是,容易被部分粗心的考生忽略的是题目对作文标题的限制,可能会有不少考生在阅读试题时将“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漏掉,这就犯了审题的大忌。
殊不知,今年全国卷III的这道作文题,貌似容易,实则错就容易错在这里。
这个“半命题”是就是所谓的“任务”,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高考”呢,还是写“我的高考”?一字之差,差别大矣!如果确定写“我看高考”,重点就在“看”,要谈对高考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如果确定写“我的高考”,重点就在“高考”,要写出我和高考的关系,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说课讲解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017 全国卷三作文解析
论述四十年前高考状况,紧扣“独木桥”意旨。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的寒 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了极 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 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 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了无 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承上启下,过渡到下一层级论述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 转变。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 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 择自己的学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为文不择理而忧愁时,高考 才真正地成了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自由 而奔放,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肆意奔跑。
深层议论,高考仍需改革,解决问题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 ‚独木桥‛,正完成了向‚阳关道‛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成一 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 港。
回扣前文,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教师讲评
〉本文是一篇紧扣题旨,立意高远的考场佳作。 〉1文章从‚四十年高考‛的作文材料引出‚青春记忆‛,进而归 结到‚文化现象‛的立足点,开篇就显得大气磅礴,非同凡响; 〉2.接着回顾四十年前‚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3.再分析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娓娓道 来,有理有据; 〉4.然后考生水到渠成地分析高考的目的,又巧妙地引出纵深方向 的论述; 〉5.最后展望高考前景,既点明题旨,又给人启发和希望。 〉文章思路畅达,比喻形象生动,无不彰显了满分作文的特有气质。
最新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3作文范文
最新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3作文范文高考语文全国卷3作文范文篇一最近一次看到父亲,发现父亲的头发少了,头顶的"地中海"也若隐若现,母亲高兴的忙上忙下,但我不知道是感到高兴还是难过。
20年前,父亲经过一路奋斗和打拼,终于在这座落在川、滇,黔、渝交界的美丽的小山城站住了脚,一度成为老家人羡慕的城里人,一家饲料厂的老板。
他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搞企业最怕假冒伪劣产品"。
他说这句话时,语气总是那么重,表情总是那么严肃,而我总似懂非懂地点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才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讲规矩是企业家的良心,市场的规范是成功的保障。
成为一名企业家,拥有自己的事业,这是父亲一生的追求,但这并不庸俗。
因为过去穷,没有钱是他永远的痛,因为没有钱,爷爷最终死于糖尿病;因为没有钱,奶奶最终死于肺癌;因为没有钱,父亲不到15岁,就早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一生四处在风雨中奔波,一生在泥水里劳累,确实始终徘徊不前。
他在乡下卖过猪肉,在乡镇开过茶楼,也曾伙同他人一起经营过小煤矿,也三把铲子,一口锅办过饲料厂,当过厂长。
只要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都一心一意去干,去闯……最难忘的是几年前的一天傍晚,一切都变了,这个他苦心经营的事业一下子破碎了,我们全家被迫在傍晚时分搬出来了,搬出了我从小就住在里面温馨的家,妈妈茫然无措的低声抽泣着,我茫然地看着凌乱摆放在街边的家具。
"我的饲料新配方刚批量上市,受到养猪大户的欢迎,怎么才几个月,市面上就冒出几十个?"父亲低着头,倚在黑夜路灯柱下的木椅上,不知是在给我抑或是妈妈说话,还是在自言自语,话语中还夹着烟味,烟蒂也掉了一地:"外地几个万头猪场死了快出栏的猪,硬说是我厂的饲料有问题,赔了四十多万!"假冒伪劣毁掉了企业发展的命,毁掉了我的家啊。
后来父亲只身去了两千公里外的地方又办了建筑扣件厂。
他汲取了教训,每个扣件都打上自己厂特有的标志,发往建筑工地的扣件也亲力亲为,一个个检查。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原卷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17年高考全国三卷语文试题解析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 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 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 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
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 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 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 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 “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 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 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 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6.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 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 2 分)
2017高考全国卷三作文解析
2017高考全国卷三作文解析
导读:本文2017高考全国卷三作文解析,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山的那边走来,走进高考,同学们不容易。
相信自己,正常发挥,高考栏目为你们提供2017高考全国卷三作文解析,相信你是最棒的!
2017高考全国卷三作文解析1、作文题目: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
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要求: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且不少于800字。
2、名师解析:
成都新东方优能中学语文名师蒋芬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写作:
(1)从梦想的角度,与梦想之间的桥梁就是高考;
(2)从传统高考文化的角度,如何继承传统高考文化
明年的考生可以多关注当下实事,整个试卷的书写上面也需要端正,尽量不要写连笔字,这样对于判卷来说也是清晰的。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作文范文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作文范文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独木桥”,小编收集了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作文范文,欢迎阅读。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作文范文:我中举了“相公,夜深了喝碗热汤面吧。
”我把目光从书本上移开,借着淡黄色的烛光,看到娘子端着一碗热汤面向我走来,“娘子,这么晚了还没歇息啊,真是劳烦你了。
”端过热汤面的我陷入了沉思,明早就要启程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了,但愿这一次能金榜题名吧,俗话说得好“富学武,穷学文。
”这次再考不上,这一辈子娘子也只能随着我吃糠咽菜了,看着自己的破旧衣裳,痛恨自己不争气。
次日天明,全村老小送我到村口,这是我第五次进京赶考了,也是他们第五次送我到这里,我向他们挥挥手,却没有说话,突然隔壁的老奶奶对我喊道:“杨秀才,这次考不上就放弃吧,好好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别再这么犟了。
”我没有回头,只是停顿了一下,心情有些低落,我笑了笑,抬了一下手表示我已经听到了。
经过三天的路程,我来到了京城,从怀中掏出些散碎银两,来到一家客栈要了一间茅草房,经过几天的行程我确实有些累了,躺在床上,不久便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我梦到了自己和一群人争相过一条河,而河上只有一条独木桥,我小心翼翼的走在上面,却被人推了下去。
”我被吓醒了,看天色应该是三更时分,无心入睡,于是借着昏暗的烛光看起了书。
第二天清晨旅店老板为我准备好了三天的干粮,我拿着干粮进入了考场,通过了层层士兵的检查,我来到了属于自己考试的小隔断,接下来的三天我要在这里度过,能不能高中前三甲,就看自己的造化了,正当我拿出笔墨纸砚之时,突然一群带着刀的官兵走到我的面前,说我私藏小抄,将我强行带走,最后他们在我的馒头中找到一张纸条,把我和连通门口搜查的士兵统统推到了考场门外,要就地斩首,我带着枷锁,跪在地上想着到底谁给我的馒头里放了一张可有可无的字条呢?对了馒头是旅店老板给我的,可是他为什么要害我呢?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我居然没有害怕,也没有喊冤,这是为什么呢?就在这个时候刽子手手起刀落……我猛然间惊醒了,拍拍沉重的脑袋,看了一眼表,午夜一点,原来刚才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我看到我身边复习的历史课本,科举制度的弊端,这难道就是我做梦的原因吗?揉揉眼睛接着复习,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好多学子都有了自己发奋学习的目标,而且当时还有人考上了英语专业,在之前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学英语可是里通外国的罪名啊,我抬头看了看墙上我贴着的几个大字:距高考还有3天。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三答案解析及范文借鉴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Ⅲ)‚答案解析+范文借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全国卷Ⅲ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三篇】
【导语】作⽂是语⽂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可以多看⼀些满分作⽂,灵活运⽤。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2017全国卷Ⅲ⾼考满分作⽂范⽂【三篇】》希望对⼤家写作有所帮助。
【第⼀篇:⼼灵的拐杖】⾯朝黄⼟,他扛起了⼀个家,⽽今花⽩了发,他依然健朗,只因拄着⼼灵的拐杖。
——题记 ⿊⾊的外壳,机⾝宽⽽稍薄,超⼤的矩形屏幕,约莫指甲盖⼤⼩的按键。
这是⼀台⼿机,⼀台“⽼⼈机”。
此刻的它正被⽼⼈握在⼿⾥,粗糙的指腹轻轻摩挲着机⾝,温柔⽽缠绵。
⽼⼈在等待着什么,在这等待的过程中,他可以慢慢地,回忆些什么。
那该是⼗⼏年前的事了。
那年头,别说⼿机了,连电话都没有。
的通信⽅式便是写信。
⼀笔⼀划的思念,⼀字⼀句的关⼼,被装进⼀个简易的信封⾥,贴上⼋分的邮票,寄往未知的远⽅。
信是寄了,却不⼀定到得了游⼦⼿中,有那么⼏年,与在外打⼯的⼥⼉失去了联络,也不知多少次含了泪,怔怔地望着被退回的信。
寄不出,只能等⼥⼉寄来。
⽩⽇⾥总有⼲不完的农活,便时常趁夜往村头跑,只盼得⼥⼉的信已经送到了村长家。
⼭⾥不⽐平原,家家户户都散落在⼤⼭⾥,⼀个来回,少说也得两个⼩时。
去时傍着⼣阳,⼼中急切,三步并作两步,可临近村头,望着村长屋⾥的灯光,⼜踯躅起来。
去得多了,村长早晓得他的来意,看着他三天两头跑,信却没有消息,⼼⾥也不是个滋味。
村⾥的年轻⼈外出打⼯是常事,这样的担忧,村长也深有体会,看他这般,竟是连安慰的话都说不出⼝。
⽽他⼀见村长的神⾊,便知道希望再次落空。
回时步⼦明显慢了下来,⼏步⼀回头,明知夜⾥不可能有邮递员送信,却还是忍不住期待。
渐渐远了⼈家,独⾏于寂寂⼭林中,看⼀轮残⽉锁⼀汪忧愁思念在浑浊的眼中。
可纵是⼀次⼜⼀次的失望,他也不曾想过放弃。
只要有那个盼头在,只要拄着⼼灵的拐杖,多⾛⼏趟夜路⼜何妨?只是那⼼⾥的思念与牵挂,⽀撑着他,也折磨着他。
后来终于有了电话。
红⾊的固定电话,被放在那台⽼旧的⿊⽩电视机旁,正对着窗,信号时有时⽆。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作文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作文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作文漫画中的这个老人以自己的孙女为教育目标,非常强调“听话”和“顺从”,他的家庭教育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
由此我想到我们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这与上述漫画中的家长们,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当今社会有一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在某些人的眼里,认为受教育的过程,便是取得好成绩的唯一途径。
其实不然,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素质和技能。
孩子的智商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但人的综合素质,却影响了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核心思想都是培养人们的“德性”,把道德素质放在了第一位。
因此,只有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含义,才能真正实施家庭教育,真正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听话”和“顺从”虽是父母的意愿,却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孩子们需要在鼓励和赞扬声中进步,而不是整天让他们默默地去承受压力和痛苦。
在批评和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就畏惧不前,受点打击就一蹶不振,结果一事无成。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老师,言传身教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为人师表”,应该是首先从自身做起。
“现在孩子都在努力学习,成绩不好就觉得没脸见人,其实只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已经很成功了”。
所以家长们要善于理解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让孩子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让他们有主见,爱思考,并且能够持之以恒,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再来看看那个老人的家庭教育吧,这个老人的教育观念虽然有错误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孙女的言传身教,使孙女能够知书达理,明辨是非,用自己的“听话”和“顺从”为家庭带来和谐,温馨和欢笑。
同样是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家长和美国的家长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其根源还是在于中国的家长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
殊不知,孩子们的人生,正如幼苗,只有拥有充足的阳光雨露,才能长得粗壮,长得茁壮,如果给它太多的阴暗、潮湿、冰冷和污秽,必定会阻碍它生长甚至夭折。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2017全国卷三作文解析
立意方向:我的高考
〉1.高考经历 〉2.高考的回顾与憧憬
题目
LOREM IPSUM DOLOR
直指观点的题目
〉1.高考,彰显选材的公正 〉2.每个人都是赢家 〉3.推助文化软实力 〉4.人生必需的历练 〉5.高考,高兴地考
诗化的题目
〉1.予我洗礼,翼彼新苗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高考本是寻常事,繁华尽处是人生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 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考题详析
LOREM IPSUM DOLOR
〉2017年高考全国卷III的作文题是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 题目的材料首先从高考恢复40周年这点出发,讲高考的意义和 40年来所取得成就,讲高考对全国几代青年和无数家庭的影响, 然后用一句“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 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作 结,激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并且给出对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
论述四十年前高考状况,紧扣“独木桥”意旨。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的寒 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了极 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 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 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了无 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作文
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作文2017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高考语文试卷一如既往地备受关注。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点,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作文,仅供参考!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作文题目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作文点评:全国三的作文题目同样是二选一,但都是关于高考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广大考生应该是有很多话想说的,题目难度并不大。
审题时需要注意题干内容要与高考恢复40周年有关,在写“我与高考”时不能仅局限于自身。
2017全国卷3高考语文作文范文一时间的蜗牛,在青春的石板上艰辛地爬,很慢很慢。
爬过了我的17年之旅。
分外宁静的17,没有重负的17年。
一场大雨淹没了我17年的痕迹,滂沱的与雨洗去了身上泥,顺着青苔的沟壑从石板上流下。
一滴,一滴。
此时,我才发现自己已行至终点,沐浴的飘飘然,与对岸相隔的悬崖让我有些眩晕。
转身,广阔的苍茫中早已没有了我的痕迹,尾随的只剩下残留的丝丝缕缕,催促着我继续前行。
我无路可退。
这是六月的雨。
每次打高三的门前走过,就会觉得自己很空虚。
他们深邃的眼神里尽是沉重,我不敢去注视。
只有在别人故事里才能听到的,我想这离我还很远,还有很大一把时间攥在我手里让我清逸。
所以总想避开哪怕是一点高三的影子,虽然偶而心里会有微微惶惑。
全然不觉淡淡的灰色也变得越来越浓。
一切都在无声中酝酿。
六月只有雨?一模,二模。
100天,30天。
岁月的殇河在一点点向汪洋踽步。
漠视着从学长身边走过,我没有太多感言。
身后,他们欢快的笑声在空气里弥漫,暂时的没有了分数,没有了大学,青春的面容上又多了一丝舒心的快意。
“一…二…三…茄…子…”闪光灯瞬间抹去了脸上的沧桑,没有失意,没有别离,随着快门的摁下留住了他们永远的年轻。
六月,没有人哭泣。
我开始去留意他们的一点一滴。
那一个个冗长深夜苦读后的酣睡,一次次清早花亭树荫下的朗朗书声。
几句争论,几点戏语。
渐渐的,我才知道高三,是泡在塞满单词习题的瓶子里,加加上牛奶鸡蛋金维他的催化,在整整一个夏季里努力发酵,分解掉机体几点能量,以此来消除瓶装上刺眼红叉的封印,挣脱束缚获得希冀的涅磐,散发永远的醇香。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II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名师解析:2017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目 两角度写作_高三
名师解析:2017高考全国卷Ⅲ作文题目两角度写作
1、作文题目:
“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成都语文名师蒋芬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写作:
2、名师解析:
1.从梦想的角度,与梦想之间的桥梁就是高考
2.从传统高考文化的角度,如何继承传统高考文化
明年的考生可以多关注一下当下实事,整个试卷的书写上面也需要端正,尽量不要写连笔字,这样对于判卷来说也是清晰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语文高考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学/科网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7年第37期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
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
可供选择的两个
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折射时代变迁。
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
此题也有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佳作一】
从独木桥到阳关道
——我看高考
四川一考生
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依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
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跃龙门”的“阳关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着跌落深谷危险的独木桥。
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曾饱受高考带来的痛苦。
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也是高贵与财富的代表。
那时的高等教育远未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止努力与勤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最为贴切的形容,这反映了当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关大道,是寒门子弟付出便有收获的成功之道。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极大改善,考上一所大学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权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增强,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了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从“独木桥”到如今的“阳关道”,高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崛起。
“少年强则国强”,高考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导向。
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国力。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考会带来人生的重大改变时,高考也就真正达到了它挑选人才、培育人才的目的。
当然,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转变。
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
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有望改变这一现状。
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擅长的学科;当不再一考定终身,高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而畅快地奔跑。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座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独木桥”,已完成了向“阳关道”的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为一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港。
【评点】
这是一篇紧扣题旨、立意高远的满分作文。
标题化用了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读来贴切自然。
开篇从“恢复高考40周年”的作文材料引出“青春记忆”,进而归结到“文化现象”这一立足点上,凸显“演变”,显得大气磅礴;接着回顾四十年前“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再分析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关大道”,循序渐进,有理有据;然后,考
生水到渠成地分析高考的“目的”,又巧妙引出纵深方向的论述;最后展望前景,既点明主题,又给人以希望。
整篇文章思路畅达,多个比喻(如“当不再一考定终身,高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而畅快地奔跑”等)形象生动。
【佳作二】
高考,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的高考
云南一考生
盼望着,期待着,等春天,等夏天,终于等来了我的高考。
我从前一直以为高考离我很是遥远,去年看着高三的学哥学姐整天忙忙碌碌的,也没太多感想,像是一个局外人。
那时候,我不知道即将迎接我的高考是什么模样。
可是,现在,高考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我的身边。
曾经我为看戏者,如今却为演戏人。
默默地跟着涌动的人流走进考场,莫名的恐惧一阵又一阵地袭来,侵入皮肤,渗入血液里,流向全身各处。
对于高考,曾经所有的迷茫不安,所有的坚定勇敢,好像一下子都感同身受了。
心里的什么地方有东西破土而出,汲取着血液慢慢生长,攀附上整个心房。
那是一种异样的感觉,夹杂着恐惧与期待。
从前年少,喜欢轰轰烈烈,喜欢把“梦想”挂在嘴边。
高一时,我立下志愿一定要去看燕园的“一塔湖图”。
或许就是从那时起,便有一颗名唤“梦想”的种子深埋于心。
每一天每一夜,满脑子都是怎么样让自己的成绩好一点,再好一点。
飘逸的长发被狠心剪去,也真的再也没吃过一次超过十分钟的饭。
高一快结束时,我还放弃了书法。
陪了我四年的毛笔,我后来再也没有碰过。
我心心念念记挂着高考,目不斜视,一心向着目标奔跑。
可是渐渐地,生活中的细节在慢慢改变,等到回过神来我才发现,已经来不及挽回了。
即使每天再努力地学习还是掩盖不了心里的迷茫,我看不见未来,我觉得高考离我太远了,剩下的时日,我该怎么熬。
我害怕傍晚天色一点点地深下去,也害怕黎明时天空渐渐亮起。
那会让我觉得,我又虚度了一天。
看着成绩的“滑铁卢”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未名湖的花应开得甚好,只是我却没有勇气再去看了。
至今记得我终于走在燕园的石板路上时的那种喜悦心情。
那时有喜鹊在我头顶盘旋,那是一种阳春白雪的快乐。
坐在考场中,心里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情。
高考,会让我知道我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会告诉我什么时候可以真正长大。
困惑不安,但坚定勇敢。
这是我反复提醒自己的话。
我知道,我的命运现在就把握在自己手里。
或许,我终是走不出那燕园的湖畔的诱惑,我甚至从没想过我会考上除了它以外的其他哪所大学;或许,我已经看到了眼前那道明媚的阳光……
今年今日,是我的高考,也会是我梦想的起点……
【评点】
1.心理描写细腻,认识深刻。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高考的真切认识,表达了对高考心境的挖掘,“飘逸的长发被狠心剪去,也真的再也没吃过一次超过十分钟的饭”等叙述做到了细腻传神,表现出高考考生的真实体验。
2.思路流畅,结构自如。
整篇文章如行云流水,将高考前与高考中的心态充分表现出来,每一个环节都能恰当地衔接在一起,具有结构的完整性。
3.语言飘逸,文采飞扬。
尤其开头一句以及“莫名的恐惧一阵又一阵地袭来,侵入皮肤,渗入血液里,流向全身各处”“心里的什么地方有东西破土而出,汲取着血液慢慢生长,攀附上整个心房”等描写,都能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