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_李洋

合集下载

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

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第一章引言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公司治理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围绕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展开探讨,会首先介绍什么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其发展历史和重要概念,然后分析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二章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历程自1963年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初是由Bowen (1953)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为美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爱德华·弗里曼 (Edward Freeman)发表了《商业伦理和经济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这本书标志着利益相关者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和主要假设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除了应该关注股东利益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其它团体的利益。

这些团体均与企业紧密相关,包括客户,员工,供应商,政府,社区居民,环保组织等。

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经济责任。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三种观点(1) 股东主义观点。

在股东主义观点中,股东是公司的最终所有者和决策者,公司应该优先考虑股东的利益。

(2) 利益相关者观点。

在利益相关者观点中,公司应以所有相关者的利益为根基,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和政府等。

(3) 混合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司应该考虑到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但是股东利益仍然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先权。

第三章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3.1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利益相关者理论让企业认识到其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追求经济利益,也顾及到社会影响,通过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增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3.2 促进经济和社会共赢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倡导平衡各方利益,以所有相关者的利益为根基,这样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促进企业和社会共赢。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一、引言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rholder theory)源自西方学者对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反思,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研究院提出后,经由Ansoff—Freeman—Clarkson—M itchell—Starik—Rowley等人的发展(楚永生,2004),已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中广为接受的观念。

1999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通过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强调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随着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众多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也方兴未艾。

我国2002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专门规定了“利益相关者”的内容。

2006年我国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时,在基本会计准则中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2008年国资委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股东、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负责,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评价及公司财务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尤其值得关注,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发。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在公司制企业演化过程中,两权分离产生了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王辉(2003)对近年来西方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分析框架说明了由于股东投入资产具有“资产专用性”,应该优先考虑股东利益;格罗斯曼和哈特等进一步从不完全契约的角度证明,股东应该掌握剩余控制权,企业应该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而经营。

弗里曼和埃文则认为,资产专用性本身并不能保证股东利益优于利益相关者利益;而布莱尔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角度,指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专用性资本,而且在事实上承担了剩余风险。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对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提 出了启示。本次演示首先介绍了国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定义和研究背景, 然后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逐一介绍了国外旅游利 益相关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本次演示的结论是,国外旅 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旅游利 益相关者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启示。
2、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应该加强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通过建立合作伙 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合作可以包括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客 户共同开发新产品,与社区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等。通过加强合作,可以降低 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3、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2、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拓展。在企业 管理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战略制定、决策分析和业绩评价等方面, 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 治理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促进社会公平和可 持续发展。在文化发展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被应用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3、跨学科融合和发展
3、跨学科融合和发展
未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与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更加紧密的 融合和发展。通过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利益相关 者理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
四、结论
四、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管理和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 可和实践。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利 益相关者理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重视并发挥利益相关者理论 的重要作用,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化的程度。在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下,企业经理层业绩评价
体系将会受到彻底的颠覆。同时由于众多利益相关者的介入,也
增加了界定企业财富最大化程度的难度。
结语
利益相关者理论经过了 20 多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已
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质疑,仍有许多的
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梳理,旨在为以后
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将石夹沟景区划为核心景区,实
行最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把石夹沟景区打造为重庆市
一流的生态旅游景区。
(二)促进景区合作,开辟旅游环线。一是要促进石夹沟旅
游开发公司转变观念,精心打造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实现景区
统一管理下的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形成开发合力,追求整体效
体,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企业实现目标过
程的影响。”
综合以往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本文对于利益相关者
的定义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
的或者间接的),同时又能被企业经营活动所能影响的企业内部
或者外部的个人或群体。虽然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定义诸多,但是
益。二是要促进石夹沟景区加强同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合作,
建设联结两大景区的游览线路,使石夹沟景区神奇秀美的景观与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植被和雪景形成优势互补。三是要促
进石夹沟景区加强同区内外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雨台山、御泉
河和仙女山、丰都鬼城等景区的合作,形成区内外旅游环线。最
终,石夹沟景区要通过大力开发,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加入长
的研究对利益相关者提出了定义,其主要的代表有:克拉克森
(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的活动中投入了物质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_李洋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_李洋

收稿日期:2004-03-26*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治理、机制与应用研究0成果之一,项目号:70272026。

作者简介:李洋(1970-),男,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王辉(1977-),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李 洋1,王 辉2(1.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30007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15)摘 要:本文试图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历史演进,结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勾勒出一条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影响企业生存0到/参与所有权分配0的动态发展脉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动态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04)07-0032-04Abstract:In accordance wi th the his torical evolu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two basic answers to the prob -lem of stakeholder theory ,this paper sketche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s takeholder theory from 0influencing the en -terprise .s survival 0to 0participating in ownership assign 0.As a result i t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stakeholder theo -ry.Key Words:Stakeholder;Corporate Governance;Strategic Management;Dynamic Development一、利益相关者理的研究的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德(Dodd,1932),但是,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只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SRI,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提出的,而利益相关者观点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则得益于瑞安曼(Eric Rhenman)和安索夫(Ig -or Ansoff)的开创性研究,经弗里曼(Freeman)、布莱尔(Blair)、多纳德逊(Donaldson)、米切尔(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e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使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引人关注。

公民生态理念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公民生态理念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公民生态理念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国,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借鉴的意义。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的发展生态社会,生态理念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在对公民进行生态理念的教育中让公民对传统文化加深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现在的世界中各个国家都在宣扬自己的文化,体现自己国家文化的特色,故而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中国,应该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理念传统文化传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城市化的建设也逐渐的加快,但是在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比较大的破坏,生态环境成了经济发展的垫脚石,这样的现象就不正常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所以我们要大力的加强公民的生态理念,加强对于公民的生态理念教育,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就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将生态理念与传统文化的思想相结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1 我国传统的朴素生态理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养鱼活动的国家,最早的养鱼活动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一直到如今渔业还是我国国民经济生产中重要的部分。

我国最早的关于养鱼的著作是《范蠡养鱼经》,这是一部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要为鲤鱼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明清的时候,朴素的渔业思想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人们就已经认可桑基鱼塘这种养鱼方式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黄省曾的《鱼经》中有这样的描述:“池之傍树以芭蕉,则露滴而可以解汛;树楝木,则落子池中可以饱鱼;树葡萄架子於上,可以免鸟粪;种芙蓉四周,可以避水獭。

”根据记载我们就知道在我国的渔业发展史上曾经有着很光辉的一面,在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的养殖思想都是无公害的,也是非常注重生态保护的。

现在的养殖活动中为了经济上的效益,养殖的时候会使用各种的饲料,导致鱼类、禽类等身体中存在大量的激素,人类食用后严重的影响身体健康。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治理分析公司治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公司对内和对外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当代社会,企业在社会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营管理涉及到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在公司治理中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治理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公司治理。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与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教程(第16版)》(李旭主编)中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交互作用中的其它组织被视为一组影响或可能被影响企业成功的组织,包括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社会和环境保护团体等。

”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经营活动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单是追求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是要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权衡,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公司治理是指企业在实现经营活动目标的过程中,经营管理、监督和控制等各种因素的协调与平衡。

公司治理的关键是确保公司内部各部门、各级别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度的平衡和协调,以达到最终的经营目标。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定位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位,在公司治理中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益,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消费者、员工等,需要更多地关注和重视。

2. 听取各利益相关者的声音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并给予他们包容性、参与性的发言权,以便更好地听取各方面声音、各方面的建议和推荐,避免公司决策不周,引起部门和人员的不满。

3.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绪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与经营决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阐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由爱德华·弗里德曼于1963年提出,是指企业的经营决策应该综合考虑所有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而非仅仅追求与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通常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等各方,其利益相互关联,企业的利益也受到它们的影响。

第三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历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0年代,此时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形成,企业开始将关注点放到利益相关者上,强调企业与社会、环境和员工等方面的关系。

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点从客观的实践问题转移到了哲学的本质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代至今,企业开始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多地关注社会及环境责任,并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理论。

第四章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涵盖企业社会责任、关系营销、决策制定和治理结构等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企业需要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到决策制定中,兼顾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

关系营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提醒企业要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建立起信任和合作关系,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决策制定方面,企业需要在决策制定中加强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讨论,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治理结构方面,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更好地满足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还包括环保、法律遵从、职业道德等问题。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需要更多地关注到各种利益相关者,注重社会责任,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并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从而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研究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研究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种管理学理论,它研究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组织必须在决策和行为中考虑到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可以是组织的内部成员(如员工和管理层)、外部个体(如股东和客户)、其他组织(如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以及社会和环境。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发展和成功具有重要影响,他们的利益和期望应该被认真考虑,并在决策中综合考虑。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的目标应该超越经济利润追求,包括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期望,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组织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市场支持和社会认可,从而提高其竞争力和声誉。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有几个关键概念需要认识和研究。

首先是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分类。

确定哪些个体或组织是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利益和期望,是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基础。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可以基于他们的利益类型和权力关系进行,例如股东和员工都是内部利益相关者,但他们的利益和权力可能不同。

其次是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沟通。

在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组织应该积极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并进行适当的沟通和协商。

这样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关切,增加决策的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此外,利益相关者管理还需要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平衡。

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组织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来解决这些冲突,并寻求平衡各方的权益。

最后,利益相关者理论还强调了组织的责任和道德义务。

组织应该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有责任,并积极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

这意味着组织需要考虑到社会公益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因素,不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可以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影响。

通过调研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关于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

关于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

关于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公司治理模式是指一种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旨在确保公司经营和决策的透明度、责任性和法律合规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利益应被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对公司治理模式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详尽的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公司的决策和行为应该考虑到与公司有关的各方的利益,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

公司不仅仅是为了盈利而存在,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满足各方的合理权益。

在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理论起到了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作用。

首先,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不能只关注股东利益,而应该考虑到所有与公司相关的各方的利益。

只有当公司能够平衡各方利益,满足各方合理的需求时,公司才能够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

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声誉和形象。

一个公司的声誉和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关注程度。

如果一个公司能够积极地回应和满足各方的利益,那么它将赢得利益相关者的赞誉和支持,从而提升其声誉和形象。

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公司治理模式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将有助于公司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然而,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利益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必须找到一种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法,并在决策中权衡不同的需求。

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决策指南。

它只强调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该如何权衡不同的利益和做出决策。

因此,在实践中,公司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公司的使命与价值观来进行决策。

此外,利益相关者理论并没有明确规定公司与各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责任分配。

公司应该如何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和沟通,并给予各方相应的权益和权力,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规范的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与识别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与识别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与识别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作者:冷凌穆丽霞王绍青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6期内容摘要:现代管理理论使利益相关者概念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企业利益相关者就是与一个企业利益相关的所有个人或群体。

是否属于利益相关者,只需根据该个体或群体的利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是否具有利害关系进行判断。

根据这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应当对员工、股东、消费者、债权人、社区、政府、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可识别性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学界已经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个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将它们作为论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正当性的重要依据。

目前达成共识的理论主要有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有权社会化理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企业公民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企业契约理论等等。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来探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当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内涵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是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

此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并纷纷从各自的研究学科的角度来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迄今为止,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定义已有30多种。

1984年,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就是企业利益相关者”。

阿奇·B·卡罗尔和安·K·巴克霍尔茨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互动、交织影响的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该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和做法,也可能被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或做法所影响”。

约瑟夫·W·韦斯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通过自己的行为引发问题、在面对机遇和威胁时及时做出积极反应的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他还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应当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所有者、客户、员工、供应商、企业股东、董事会、企业的CEO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二级利益相关者(包括媒体、消费者、游说议员的人、法院、政府、竞争对手、公众和社会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作者:江海健来源:《全国流通经济》2020年第25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译介至我国。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为:我国企业管理尝试建构以“利益相关者共同体”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理念从“股东至上”开始逐渐转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至上,这说明该理论倡导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多方联动、民主治理的理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

但该理论在应用中也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它对如何解决利益相关者利益不能实现的问题缺少理论回应,还不能引领企业进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的深度系统变革。

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动利益相关者理论向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的转化,领悟利益相关者理论精髓,重视构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制度实现机制,这是中国情境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路向。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5-0058-03一、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溯源1963年,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Stakeholders(利益相关者)”,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无法生存的群体(Freeman & Reed,1983)[1]。

但在当时管理学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外部条件的变化,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日益提高,公司对员工、社区及公共事业关注力度大大提高。

1984年,随着Freeman的《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这一具有里程碑性质书籍的出版,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在管理学术界和实务界中引起广泛的思考[2]。

许多企业不但要关注股东利益,同时也要关注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治理也由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 [3](Blair & Kruse,1999)模式。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持续改进实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持续改进实践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持续改进实践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现代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组织不仅要关注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

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以及环境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经营哲学,还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逐渐发展起来。

最初,企业主要关注股东的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的行为会对更广泛的群体产生影响。

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应运而生,强调企业应平衡各方利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员工、管理层等,而外部利益相关者则包括客户、供应商、者、政府机构、社区以及环境等。

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期望,企业需要识别并满足这些需求,以维护其合法性和声誉。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和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的最大化利润。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决策过程中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参与机制,确保各方的声音都能被听到。

二、持续改进实践的理论基础持续改进是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持续改进实践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1 持续改进的概念持续改进是一种组织文化,它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寻找改进的机会,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持续改进不仅仅关注结果,更注重过程和方法的优化。

2.2 持续改进的实施步骤持续改进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识别改进的机会;其次,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制定改进计划;接着,实施改进措施;最后,评估改进效果,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探讨该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文章首先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背景和基本概念;其次,总结了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最后,对于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引言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工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在我国的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目前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对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对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源于斯坦福大学的学者R. Edward Freeman于1984年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经营”概念。

利益相关者是指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或者可能受到组织目标实现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股东的利益,还应关注并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护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目前,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

在企业管理领域,一些学者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影响力评估模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等相关理论。

在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学者们主要关注政府与公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提出了政府公民平衡模型、政府公众参与机制等相关理论。

在社会组织管理领域,学者们探讨了社会组织与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社会组织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利益相关者参与等相关理论。

第四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在我国的研究领域中,已经有一些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读后感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读后感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读后感哎,说起这《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可真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书!我读完之后,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这书里头讲的东西,既不是纯粹的理论堆砌,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帮我们揭开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另一面神秘面纱。

咱们平时说到财务,是不是就觉得那是会计的事儿,算算账、做做报表啥的?但李心合这家伙,嘿,他可不这么想。

他觉得财务啊,得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琢磨,这才叫真正看懂财务。

啥叫利益相关者呢?说白了,就是跟你企业有关的那些人,股东啊、员工啊、客户啊、供应商啊,还有政府、社区这些,他们跟你的企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书里头啊,李心合就像是个细心的导游,带着咱们一步步走进这个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世界。

他说啊,你得先搞清楚,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想要啥,他们在你的企业里头扮演着啥角色。

股东嘛,自然是想要分红、想要股价涨;员工呢,想要工资高、福利好,还想有个好的工作环境;客户呢,就想要质量好、价格实惠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呢,想要订单稳定、回款及时……这些人啊,各有各的小九九,但你得想办法平衡他们,让他们都满意,这样你的企业才能长久发展。

李心合还说了,财务啊,不能光盯着数字看,得有点人情味。

你得想想,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期望和失望,都跟你企业的财务状况息息相关。

比如说,你要是能给员工多发点奖金,他们工作起来肯定更有劲头;你要是能给客户多打点折,他们肯定更愿意买你的产品。

这样一来二去的,你的企业业绩不就上去了嘛!这本书里头啊,还有好多实用的例子和案例,看得我直呼过瘾。

李心合就像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把那些复杂的财务理论都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里头去了。

这样一来,咱们读起来就不觉得枯燥了,反而还能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读完这本书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财务还可以这么看啊!以前我总觉得财务是个高大上的东西,离我这个普通人太遥远了。

但现在我明白了,财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利益相关者管理(Stakeholder Management)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它关注企业与企业周边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将利益相关者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企业应该积极地处理与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并主导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究利益相关者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理论篇石油巨头BP之所以成为一次有力的管理案例,正是因为它经历了一次管理危机而不得不彻底反思企业在利益相关者管理上的做法。

这次事件充分促进了利益相关者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1984年,R. Edward Freeman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奠定了现代企业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地位的基础。

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系统,企业活动不仅是为股东创造财富的经济活动,也是为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利益需求的社会行动。

企业在经营中应该积极处理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保障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1999年,Carroll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进阶版——利益相关者理论3.0,该理论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进一步扩展,不仅包括了企业周边所有利益相关方,还包括了长期生态环境和未来世代的利益相关方。

当企业管理者决策时,应该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实践篇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在其生命周期内处理与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复杂问题。

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层次来探讨如何实践利益相关者管理。

1. 了解利益相关者了解并定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实践成功的关键。

利益相关者可以是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机构、社区、非政府组织、媒体等各种人和组织。

消费者可能关心价格、品质、安全和环境影响,股东可能关心获得的股息和投资回报,政府可能关心企业在税收和合规方面的表现。

对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因素和利益点,以有效地管理他们的期望。

这就需要企业投入人力和物力来进行社会责任、风险管理、沟通和参与利益相关者等活动。

西方“利害相关者”理论及其启示——关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

西方“利害相关者”理论及其启示——关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

西方“利害相关者”理论及其启示——关于促进我国和谐社
会建设的思考
俞国斌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年(卷),期】2007()3
【摘要】“利害相关者”理论原是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的一种学说,20世纪末被西方社会民主党人发展为一种政治理念。

“利害相关者”道路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制定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护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形成维护社会平等、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利益分享机制;依据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不断扩大执政党的社会基础。

【总页数】4页(P176-179)
【关键词】“利害相关者”;和谐社会;启示
【作者】俞国斌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相关文献】
1.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J], 袁会敏
2.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J], 葛陈荣;刘卫常
3.西方国家治理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J], 范铁中
4.西方利益协调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J], 范铁中;刘志礼;谢永宽
5.西方治理理论对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J], 董中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供电公司供电所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供电公司供电所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供电公司供电所服务质量提升研究发布时间:2022-05-07T02:11:31.604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8期作者:李洋[导读] 虽然我国在用电服务质量监管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调整了供电公司的供电行为,保护了用电客户的合法权益。

但是供电公司目前仍然面临以下问题:随着人民群众及社会对供电需求的提高,全社会对供电公司的电力供应各项服务的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国网沅陵县供电公司(凉水井供电所)湖南怀化 419600摘要:虽然我国在用电服务质量监管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调整了供电公司的供电行为,保护了用电客户的合法权益。

但是供电公司目前仍然面临以下问题:随着人民群众及社会对供电需求的提高,全社会对供电公司的电力供应各项服务的高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供电公司需要结合行业情况和自身实际,了解自身供电服务现状,利用多种工具,提高供电服务的质量,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供电服务需求。

如何跟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提高电力公司供电服务质量成为电力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供电公司;供电所;服务质量;提升1供电服务的特点根据服务行业的定义与标准,GB/T19004.2-1994-ISO9004-2:1991将供电公司纳入服务行业范畴。

供电服务属于服务行业的范畴,那么其也属于客户服务的范畴。

但是,因为电力产品具有特殊性,从而与一般产品服务相比,其供电服务具有较多较大差异。

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社会性。

因为供电服务涉及到各个行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具有系统性。

电网不是一个单一的部件,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电网的局部发生障碍就会影响到整个电网的顺利运行,尤其是影响到电力的供应和电网的安全。

三是具有特殊性。

我国供电公司“先用电,后收费”的模式产生了一些收费问题,因欠缴、催收电费等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一直存在,这给供电公司形象和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负面影响。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问题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问题

2014年25期总第764期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治理问题姻李京洋时赛西安财经学院摘要: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更多以“股东利益至上”为主要模式,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对此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质疑,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理论认为,现代市场机制在不断的转变与发展,在资源配置中,人力资本因素所占据的位置已经不容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以股东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也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主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有效的监督,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将更有益于企业稳定的发展。

所有者共同分享公司利益,他们只有通过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以及控制权,以此来进行相互牵制、约束,这样才能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

当今世界范围内,公司治理模式从单边治理走向多边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本文就试图从利益相关者这一更全面的角度来讨论公司治理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完善。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股东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提出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的是弗里曼,1984年,在其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stakeholder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 )被明确提了出来。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追求的应该是包括各利益相关者在内的整体利益,所以,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应该综合平衡各方利益,有别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

利益相关者,顾名思义,即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客体,它包括企业股东、企业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活动团体、媒体等等。

由于他们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为企业的发展也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不论是企业的经营决策,还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监督和约束还是营成果的分配,都要考虑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3-26*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治理、机制与应用研究0成果之一,项目号:70272026。

作者简介:李洋(1970-),男,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王辉(1977-),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李 洋1,王 辉2(1.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天津30007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15)摘 要:本文试图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历史演进,结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勾勒出一条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影响企业生存0到/参与所有权分配0的动态发展脉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动态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04)07-0032-04Abstract:In accordance wi th the his torical evolu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two basic answers to the prob -lem of stakeholder theory ,this paper sketche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s takeholder theory from 0influencing the en -terprise .s survival 0to 0participating in ownership assign 0.As a result i t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stakeholder theo -ry.Key Words:Stakeholder;Corporate Governance;Strategic Management;Dynamic Development一、利益相关者理的研究的三个阶段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萌芽始于多德(Dodd,1932),但是,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只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SRI,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提出的,而利益相关者观点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则得益于瑞安曼(Eric Rhenman)和安索夫(Ig -or Ansoff)的开创性研究,经弗里曼(Freeman)、布莱尔(Blair)、多纳德逊(Donaldson)、米切尔(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e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使利益相关者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自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引人关注。

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面临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到底是谁?二是公司为什么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将按照不同学者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研究为主线展开对利益相关者基本理论的文献回顾,同时按照对利益相关者概念不同的理解及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影响企业生存0、/实施战略管理0和/参与权力分配0。

不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阶段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三个阶段年代观点代表人物影响企业生存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SRI;Rhenman;Ansoff;Pfeffer,Salanci 实施战略管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和实施中的作用Freeman,Bowie,Goodpaster;Alkhafaji参与所有权分配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利益相关者应当参与对公司所有权的分配Blair mitchell,A -gle,Wood;Don -aldson,preston;Jones;Wicks,Clarkson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企业生存0阶段从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定义,到1984年弗里曼的5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6出版之前,可以归结为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企业生存0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者们主要强调把利益相关者理解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研究的重点问2004年第7期第24卷(总第174期)现代财经MODE RN FINANCE &ECONOMICS No.7,2004 Vol.24Ge neral No.174题是利益相关者是谁、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基础和合理性问题。

总之,/企业依存0观点对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基础的研究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施战略管理0阶段把利益相关者方法应用于战略管理研究始于R #E#弗里曼。

1984年,他在其经典著作5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6中首先提出了这个观点,此后的利益相关者研究基本上都是按照他的框架展开的。

利益相关者的/战略管理0观点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和实施中的作用,侧重于从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影响的角度定义利益相关者,强调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参与。

弗里曼的观点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赞同,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利益相关者研究的一个标准范式。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参与所有权分配0观点针对利益相关者定义过于宽泛和/刚性0的指责,近来的研究侧重从更为全面、广阔的视角定义利益相关者。

从公司治理和组织理论角度的利益相关者研究是近年来极为活跃的领域,其源头还是管理层到底应该向股东还是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是否可以分享企业的所有权。

威廉姆森(1984)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框架说明应该优先考虑股东利益是因为其/资产专用性0,他认为股东的/赌注0是唯一的而且与企业成败直接相关,其他员工等则不是这样。

弗里曼和伊万(Free-man and Evan,1990)认为恰恰相反,威廉姆森的理论刚好能够解释所有利益相关者关系,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也都投入了/赌注0或者说具有专用性的资产,而且股东还具有更具流动性的市场)))股票市场以分散其风险,因而资产专用性本身并不能保证股东利益优于利益相关者利益。

Goodpaster(1991)提出了一个多少有些自相矛盾的观点,即管理层不但肩负着为股东利益而经营的契约责任,同时也肩负着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伦理责任。

这个观点遭到了B oatright(1994)和Marens and Wicks(1999)等人的反对,Goodpaster和Holloran(1994)、Orts(1997)、布莱尔(1995)等则提供了支持性观点。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普遍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必须从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不同特征入手,从多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细分。

关键问题是如何确立这种分类标准。

查克汉姆(Charkham,1992)按照相关利益群体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Contractual Shareholders)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Commnunity Shareholders)。

前者包括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贷款人等;后者包括消费者、监管者、政府、媒体、社区等。

克拉克逊(Clatkson,1995)根据与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

前者是指若没有这些群体的参与,企业就无法生存,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后者是指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或受到企业的间接影响的群体,他们对企业的生存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比如媒体等。

随后威勒(Wheeler,1998)根据社会维度的紧密型差别,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种:一级社会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如顾客、投资者、雇员、社区、供应商等;二级社会利益相关者,是指通过社会性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关系,如居民、相关团体等;一级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有直接的关系,但不与具体的人发生联系,如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二级非社会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企业有间接关系,同时也不与人联系,如人类物种等。

卡罗(Carroll,1996)提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公司关系的正式性,区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前者是由于契约和其他法律承认的利益而能直接提出的索取权的人或团体,后者是基于非正式关系的利益团体,他们对公司的影响是次要的。

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是,明确了当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发生冲突时,应该优先考虑前者的利益。

第二种分类是将利益相关者区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和环境利益相关者。

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对企业存在生死攸关的人或团体,战略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在面对特定的威胁或机会时才显得重要的人或团体,而环境利益相关者则概括了企业存在的外部环境。

卡罗的分类简明而客观,得到了比较多的接受。

其他的分类方法还包括Savage等(1991)按威胁与合作的可能性分为支持性、边缘性、不支持或者兼备性的。

毋庸置疑,上述从多个角度细分利益相关者的思路大大加强了人们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但这些方法的一个致命的缺陷是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际应用。

33第24卷第7期李洋,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动态发展与启示2004年7月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动态发展0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米切尔等人(Mitchell,Agle and Wood,1997),尤其是米切尔仔细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在归纳出27种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评分法(Score based Approach)以界定利益相关者。

他从三个维度区分了利益相关者关系,即影响力(power),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合法性(legilima-cy),某一群体是否被赋予法律意义上或者特定的对于企业的索取权;紧迫性(urgency),某一群体的要求是否立即引起企业高层的关注。

通过这三个维度他把利益相关者分为不同类型,如表1所示。

米切尔认为如果要成为企业的一个利益相关者,就至少要符合以上的一条属性,否则不能成为企业的一个利益相关者。

如果仅具有其中一个属性,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并不明显,通称为/潜在型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eholders)0;按照拥有的特征不同,依次称为/静态型利益相关者(Dormant stakeholders)0、/自主型利益相关者(Discretionary stakeholders)0和/苛求型利益相关者(De manding stakeholders)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